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蹺蹺板》教學設計9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蹺蹺板》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蹺蹺板》教學設計9篇

《蹺蹺板》教學設計1

活動目標

1、學説兒歌,感受朗誦兒歌的樂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動準備

掛圖若干個蹺蹺板模型,活動前組織幼兒玩蹺蹺板。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導入。

師:剛才我們去哪裏玩了?玩了什麼?你們覺得好玩嗎?

二、教師出示大圖,引導幼兒觀察後提問:

圖上有誰?他們在玩什麼?蹺蹺板是怎麼玩的?

三、教師出示自制蹺蹺板,邊擺弄蹺蹺板邊示範念兒歌。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小的蹺蹺板,我們一看,這個蹺蹺板長得和我們玩的蹺蹺板一樣嗎?今天蹺蹺板也帶來了一首好聽的兒歌,請小朋友聽聽,蹺蹺板裏的兒歌都説了些什麼:“蹺蹺板,兩邊翹,翹一翹,翹一翹,高高低低真奇妙。”這首兒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蹺蹺板》,小朋友在玩蹺蹺板的時候是怎樣子的?(一邊高一邊低)

四、學念兒歌。

1、教師示範朗誦後提問:

師:兒歌叫什麼名字?

2、教師邊擺弄蹺蹺板邊和幼兒一起朗誦兒歌。

師:現在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念這首蹺蹺板的兒歌吧!念兒歌的時候,老師大聲念,請小朋友小聲的跟着老師念,聽聽誰的聲音最好聽。

3、教師邊用手演示邊與幼兒一起朗誦兒歌。

師:老師不僅帶來了模型蹺蹺板,看,老師的手也能變成蹺蹺板哦,看看老師變成的蹺蹺板會不會念兒歌呢?我們一起它好嗎?

4、幼兒邊模仿老師的動作邊大聲念兒歌。

師:現在也請你們把自己的小手伸直,變成蹺蹺板,用好聽的聲音一起念兒歌吧。

五、一邊念兒歌,一邊做《蹺蹺板》遊戲。

1、先請兩名幼兒上來做示範。

師:請大家想想:還可以怎麼變蹺蹺板呢?(先請幼兒思考後教師再請一名幼兒上來做示範,邊做邊念兒歌)

2、請幼兒自發找朋友,兩個為一組,集體一起邊做遊戲邊念兒歌。

師:請小朋友們找一個好朋友,兩個兩個一起上來做蹺蹺板的'遊戲吧,做遊戲的時候我們要一邊做一邊念兒歌。

六、發給幼兒蹺蹺板模型,邊玩邊念兒歌。

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很多蹺蹺板的模型,它們也想和你們一起做遊戲,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模型,一邊玩一邊和老師念兒歌吧。

活動延伸

剛才老師教給小朋友玩蹺蹺板的遊戲,現在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出去外面玩蹺蹺板的遊戲吧。

《蹺蹺板》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2、初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會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教學難點】

輕重的含義以及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小實驗,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有興趣嗎?

將一名同學叫到講台上,兩臂側平舉。將不同重量的兩個書包同時放到手臂上。

提問:大家觀察這位同學,你發現了什麼?

提問2:問做實驗的同學,你有什麼感受?

引出“輕重”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輕重”的知識

板書課題

二、互動探究

1、説一説

看圖説一説誰輕誰重?

①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説出:往下沉得説明比較重,往上翹的説明比較輕。

②看第二圖

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這次誰重?

提問:根據這副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説一句話嗎?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數學書拿到一隻手上,練習本拿到另一隻手上,兩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練習本和數學書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學生動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鉛筆盒和語文書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誰輕、誰重?

3、猜一猜、稱一稱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蘋果各一個

活動:小朋友們猜一猜,誰比誰輕,誰比誰重?

提問: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判斷出究竟誰輕誰重?

出示天枰來稱一稱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本23頁“練一練”1---4題

四、小結

同學們,本節課學會了什麼?

《蹺蹺板》教學設計3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感受音樂的高和低以及音階的旋律。

2.能設計相應的動作,能跟隨音樂做相應的遊戲,喜歡與同伴互動,喜歡參加音樂活動。

3.初步掌握學唱兒歌的技巧,體驗音樂活動帶來的遊戲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及伴奏、圖譜、娃娃、玩遊戲用的道具。

活動過程:

一、遊戲律動:高人矮人

1.帶領幼兒聽音樂玩“高人矮人”遊戲進場。

2.幼兒跟隨老師在教室以圓圈隊形轉圈,隨音樂變換動作,高低起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發聲練習

玩吹氣球遊戲,練習用“嗚”髮長短音、高低音。

教師示範:雙手空中比劃氣球,一邊發音,一邊變化氣球大小,運用音階,“1 2 3”,“1 2 3 4 5”,“1 2 3 4 5 6 7”逐步由低到高音,氣球變大,由高到低音,氣球變小。幼兒學習模仿,達到初步練聲效果。

三、以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認識瞭解蹺蹺板。

1.談話引出遊戲內容。

指導語:小朋友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是怎樣玩的?

教師用動作講解蹺蹺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體動作表現蹺蹺板。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蹺蹺板,體現出蹺蹺板高低不同的變化。

2.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蹺蹺板的.遊戲。

引導幼兒學會兩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現蹺蹺板的樣子,在遊戲過程中,初步導入兒歌內容。

四、幼兒學唱歌曲。

1.欣賞歌曲,説説聽到歌裏唱了什麼?

蹺蹺板,真有趣,一會高,一會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蹺蹺板,真有趣,一會高,一會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師先示範演唱一遍,讓幼兒感受歌曲旋律,瞭解歌詞內容,對兒歌有初步的認識。

2.教師示範演唱第二遍,出示圖譜熟悉歌詞。

教師對照圖譜講解歌曲內容,讓幼兒在認識圖譜的過程中熟悉歌詞,並激發幼兒對圖譜的記憶。

3.幫小娃娃唱出音樂台階。

指導語:小娃娃上的這個台階叫做音樂台階,每一步台階都有不同的發音,請小朋友跟隨小娃娃邊上音樂台階邊唱出來。引導幼兒學唱並認識音階的從低到高,及從高到低。

4.完整的學習演唱歌曲。

教師一邊唱一邊教,引導幼兒帶上肢體語言來表達歌曲的情感。

五、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歌表演。

幼兒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蹺蹺板的動作,進行歌曲演唱。

六、兩個小朋友合作,加上蹺蹺板的遊戲進行歌表演。

遊戲:蹺蹺板。玩蹺蹺板的遊戲結束活動。

《蹺蹺板》教學設計4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2、能力目標:初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2學情分析

“輕重”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內容選取學生身邊的、常見的、較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初步體會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設計意圖,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比較輕重的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發現比較的方法,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3重點難點

對輕重的感知、輕重的含義以及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4教學過程

活動1

【導入】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小實驗,感受重量

1、引入:讓同學們把一支鉛筆和鉛筆盒分別放在兩隻手上,感受它們的差別。

2、引出“輕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輕重”的知識(板書課題:蹺蹺板)

活動2

【講授】探究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看一看、説一説

看圖説一説誰輕誰重?

(1)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引導學生説出:往下沉的'説明比較重,往上翹的説明比較輕。

(2)看第二幅圖: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這次誰重?

提問:根據這幅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説一句話嗎?

提問:你能説一説,在他們三個當中,誰最重,誰最輕?,

生:獅子比老虎重

生:蹺蹺板重的一端會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獅子比老虎重

(3)讓學生説説日常生活中或教室裏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誰重,誰輕活動3【活動】探究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數學書拿到一隻手上,鉛筆盒拿到另一隻手上,兩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鉛筆盒和數學書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②操作2:再拿出數學書和練習本掂一掂,比一比,説一説,誰輕、誰重?

活動4【活動】探究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3、猜一猜、稱一稱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蘋果各一個

提問: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判斷出究竟誰輕誰重?(出示天平稱一稱)

(2)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球讓學生猜猜哪個輕,哪個重

強調:大的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也不一定輕;輕重是相對而言的

活動5【練習】實際應用拓展練習

第23頁第1--3題,引導學生明確題意,獨立完成。(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情況,讓學生説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師可適當提示)總結延伸 重申重點

1、小朋友們,不知不覺當中,一節課就要過去了,你們學得愉快嗎?老師也很高興,我覺得你們個個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又有哪些進步?(學生總結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教師強調輕重的相對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體就重)

2、你認為我們班今天誰的表現最棒?哪個小組最值得你學習?你自己的表現呢?(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師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板書設計:

蹺蹺板

看一看 輕的上翹

比輕重的方法: 掂一掂 重的下沉

稱一稱

《蹺蹺板》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體驗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對槓桿尺平衡作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槓桿尺的平衡規律。

2.善於在遊戲中發現、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槓桿平衡原理的技術成果;願意合作與交流;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德育目標)

3.知道槓桿尺的平衡條件;瞭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二、教學準備:

根據教科書給出的探究指向,動員學生課前玩一玩蹺蹺板,並準備進行探究的有關材料,如支架、槓桿尺、直尺、鈎碼、蠟燭等。根據教學設計,教師還應相應地為學生準備其他探究材料,如設計表格、製作多媒體課件等。

三、教學流程:

一、回憶、交流玩“蹺蹺板”時的過程及發現的有趣的現象。通過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進行交流,發現蹺蹺板平衡的特點。

二、探究怎樣使槓桿尺平衡。組織學生利用槓桿尺來研究平衡現象。

1.提出活動指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槓桿尺保持平衡?”

2.學生預測。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 4.進行探究實驗。

5.交流實驗情況及發現。

6.總結槓桿尺平衡的規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四、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並説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動:我們來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動:

1.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2.課下調查生活中還有哪些平衡現象,下節課交流。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引領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回憶玩蹺蹺板時的經驗,並配以蠟燭蹺蹺板的遊戲,豐富了學生的感知,為學生提出有關平衡的問題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問題提出後,我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積極地猜想,嘗試對觀察到的現象和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這樣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充分的展示與交流,引出了與平衡有關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撐點。找到了研究的關鍵問題後,我引導學生制訂實驗計劃,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條件。學生的表達是多種多樣的,如口頭表達、畫圖表示、現場演示等。最後通過聯繫生活交流平衡現象的應用及課堂總結結束教學,課下讓學生製作平衡玩具,為學生的課下探究指明瞭方向。通過本課教學,我認識到:學生的科學探究離不開生活經驗,教師要精心設計有層次的探究活動,把每個探究環節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篇四:

《蹺蹺板》教學設計6

活動目標

1.體驗歌唱活動的樂趣並樂意唱歌。

2.用自然歡快的聲音學唱歌曲《蹺蹺板》

3.在活動過程中會與同伴合作

重點難點

重點:用歡快的聲音學唱歌曲難點:學會與同伴合作

活動準備玩蹺蹺板視頻、曲譜《蹺蹺板》、幼兒遊玩蹺蹺板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運用情景及視頻,進行開嗓練習及初步感知音樂旋律。

1.模範各種交通工具的聲音進行開嗓練習。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坐車去遊樂場玩吧,先坐汽車(嘀機、火車大(模仿各種音效開嗓練習)

師:去郊遊好開心啊,我們一起唱首歌《小星星》

2.教師清唱歌曲,讓幼兒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師:今天有兩個小朋友也在遊樂場玩遊戲,我們一起來聽聽戲。(教師清唱歌曲)

3.觀看視頻,熟悉歌曲旋律

師: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玩什麼遊戲(邊播放視頻邊唱歌二、運用變換表達開心的方式及手指遊戲反覆聆聽歌曲。

1.運用變換表達開心的方式反覆聆聽歌曲

T-S1:玩蹺蹺板好開心啊,你開心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動作唱歌曲,最後嗨嗨時用該動作表現)

T-S2:你有沒有不同的`表達開心的方式。(我們所有小朋友曲,唱到嗨嗨時做相應動作)

2.運用手指遊戲及與凳子互動反覆聆聽歌曲。

師:蹺蹺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蹺蹺板來了(説完遊戲)

師:你們想不想玩蹺蹺板?你們的蹺蹺板在哪裏啊?來準備

板了(教師唱歌曲,幼兒玩遊戲)

師:剛剛是兩個小朋友玩蹺蹺板,現在變成4個小朋友玩(教四個手指玩手指遊戲)

師:剛剛的蹺蹺板太小了,我們換個大的吧(幼兒用凳子當蹺遊戲)

三、運用師師互動、師幼互動、幼幼互動遊戲自然跟唱。

1.利用師師互動,反覆自然跟唱歌曲。

師:蹺蹺板真好玩呀,我請XX老師和巧巧老師一起玩,(教師上天時我落地就一蹲一起)

2.運用師幼互動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誰想和老師一起玩蹺蹺板啊?(請想玩的小朋邊玩,唱完後再去請小朋友)

3.運用幼幼互動自然跟唱歌曲。

師:蹺蹺板真好玩啊?現在請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玩蹺蹺作邊玩邊唱)

4.結束活動

師:跟你的好朋友玩蹺蹺板開心嗎?我們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附1:【曲譜】

歌曲《蹺蹺板》

1=D2|4

565|132|556523|10

565|132|5653|13蹺蹺板真好玩你上天時我落蹺蹺板真好玩你上天時我落5653|231|XX||

小朋友們真開心嗨嗨!朋友們真開心嗨嗨!

附2【手指遊戲玩法建議】1.蹺蹺板,真好玩——手指對手指隨音樂擺動

2.你上天時我落地——手指做一邊高低的動作

活動總結

本活動生動、有趣、層層遞進,達到活動目標。在活動過程中戲讓幼兒反覆聆聽,在不斷的遊戲中學唱歌曲,與幼兒互動性強教師要是能及時退位就更好了,這樣能讓幼兒自主演唱歌曲

3.小朋友們真開心——兩個手指轉圈

4.嗨!嗨!——做拍手、抱抱用於表現開心

《蹺蹺板》教學設計7

一、實施前的設想∶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本課教材的編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通過遊戲活動,引導學生髮現槓桿尺平衡的祕密,而且本課活動的過程基本貫穿了《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另外,經三年級上冊《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認知基礎和感受,在“猜想與假設”“觀察與實驗”“表達與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冊的培養要素,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科學探究意識。結合《課程標準》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要求,我採用了“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嘗試解釋——制定計劃,實驗探究——思考結論,表達交流——聯繫生活,應用知識——總結評價,課下製作”的教學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思路吸納了教材的優點,同時又創新使用教材,將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變成了導課中的觀察內容,而且將科學探究的過程適當切塊,脈絡清楚,便於教師把握教學思路。

二、實施過程:

(一)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師(出示蠟燭蹺蹺板):同學們玩過蹺蹺板嗎?(玩過)在玩蹺蹺板時,有什麼現象發生?(師板書:蹺蹺板)

(師課件動畫演示兩學生在玩蹺蹺板)

生:蹺蹺板一邊高,一邊低,重的一邊把輕的一邊壓起來了。

生:蹺蹺板兩邊不平了。

師:對,像這樣的現象叫做不平衡,還有別的現象嗎?

生:有時兩邊一樣高,是平的,那應該是平衡的現象吧?

師:對。(師板書:平衡)請看這是一個蠟燭蹺蹺板,現在它是怎樣的?

生:兩邊一樣高。

師(點燃兩端的蠟燭):請大家仔細觀察,看誰的發現多?

生:它的左右兩端不斷地翹起來。

生:一邊翹起來,一邊落下去,真好玩。

師:大家的觀察真仔細,看到這裏,你們有什麼想法?

生:為什麼點燃蠟燭蹺蹺板後,它就不斷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麼力量使它們不斷運動的?

生:玩蹺蹺板時,為什麼我能把媽媽蹺起來?

生:為什麼不同體重的人能使蹺蹺板平衡?

生:在什麼情況下,蹺蹺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設,嘗試解釋

師:大家提得問題都很有研究價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蹺蹺板保持平衡的祕密?我們猜一猜,到底是怎麼回事?

生:我想可能與兩邊的重量有關,重的一邊往下落,輕的一邊會往上升。

生:對,左邊蠟燭油滴下後,重量就會變輕,所以左邊就升起來了,

師:看來,兩邊的起落與兩邊的重量有關。(師板書,重量?)

生:我認為除了重量,還可能與位置有關,我們玩蹺蹺板時,就見過小同學把大同學翹起來,只與重量有關是不對的。

生:老師,我就曾經把大同學翹起過。

師:看來,這種現象還與位置有關係,那麼位置是相對於哪裏説的?

生:中心。輕的物體離中心遠了,照樣能把另一邊重的物體翹起來。(師板書:距離中心?)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很積極,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樣才能證明這些猜測對不對?

生:做實驗。

(三)制定計劃,實驗探究

1、師:請看,這是一個特殊的蹺蹺板,它叫槓桿尺,這是底座、豎杆、平衡尺,仔細觀察槓桿尺,大家有什麼發現?從中間往左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從中間往右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邊第一格和右邊第一格到中間的距離是一樣的,那麼左邊第4格和右邊第4格到中間的距離也是一樣。這是鈎碼,它可以掛到槓桿尺上。我在左邊第一格掛1個鈎碼,有什麼現象發生?(左邊沉下去了)看到這裏,你有什麼想法?你想怎樣做?其他同學的想法和他一樣嗎?好,你來試一試,如果成功了,給他點掌聲好不好(鼓掌),現在我把他的方法記錄在槓桿尺圖上,貼到黑板上。

2、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祕密,僅靠一種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們還想怎樣玩,使槓桿尺平衡呢?(學生自由發言,如實驗中要做好記錄,教師予以鼓勵)。

3、師:同學們使槓桿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槓桿尺平衡,注意兩點要求:一是小組要分工,要有操作員、記錄員、彙報員、問題員,問題員可以隨時提問題,讓操做員講一講為什麼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槓桿尺可以放到一邊,別亂動。開始做吧。

(師巡迴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問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平衡?兩邊比較,兩邊掛一樣多鈎碼會怎樣,兩邊不一樣多時會怎樣?)

(四)思考結論,表達交流

1、師:同學們找到這麼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槓桿尺作介紹,可以展示你的槓桿尺圖,誰的玩法有趣,我們就把它貼在黑板上。

(學生在實物投影前介紹,教師提問“你怎麼想的?”“一邊一個還可以怎樣掛”“大家看他畫得對不對,誰畫這種玩法的圖了?”“有沒有一邊掛兩個的嗎?”“誰能給他提問題,誰來補充一下?”等,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如“你的想法真奇妙,還有別的掛法嗎?”“你的掛法還挺複雜呢?有沒有用很少的鈎碼讓它平衡的?”)

2、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6幅平衡圖,你們有什麼發現?你們覺得哪些槓桿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點,圖(1)、(3)、(5)是一類,因為它們兩邊格數是相同的,兩邊掛的鈎碼一樣多,對稱了;圖(2)、(4)、(6)是一類,因為左右掛得不一樣多,距離不一樣長。師生討論分析第一類:為什麼能平衡?學生的表達可以多樣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認可,如平衡的條件有:

(1)左右格數一樣,重量相同(個數相同);

(2)左右格數相同,掛得一樣多;

(3)左右掛得一樣多,格數相同;

(4)左右對稱就平衡;

(5)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師板書:一樣多(重)一樣長(格),平衡;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師:如果一樣多,不一樣長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師生討論分析第二類為什麼能平衡?總結出掛的多的一邊離中間近,掛得少的一邊離中間遠;重的一邊離中間近,輕的一邊離中間遠。)

(五)聯繫生活,知識應用

1、師(出示課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賽玩蹺蹺板,看誰蹺起來,結果大象把小猴子蹺起來,後來小猴子開動腦筋,找到了蹺起大象的方法,你們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小猴子離支撐點遠一些、幾隻猴子一塊上蹺蹺板等。)

2、師:同學們,平衡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你們瞭解多少?

(學生自由交流,如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秤、天平、體重計;挑水時扁擔放到肩部中間;起重機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做動作時要保持平衡等。)

(六)、總結評價,課下製作

1、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哪個同學表現最好?你覺得自己表現怎麼樣?除了你們小組之外,還有哪個小組表現最好,你們覺得老師今天表現怎樣?

2、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幹什麼?(學生交流。師出示關於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意的玩具。)

師:請同學們課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動動腦,動動手,看誰製作的更好,更新穎。

三、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引領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回憶玩蹺蹺板時的經驗,並配以蠟燭蹺蹺板的遊戲,豐富了學生的感知,為學生提出有關平衡的問題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問題提出後,我沒有為學生作出相關屆時,而是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積極的猜想,嘗試對觀察到的現象和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這樣學生的生活經驗便充分的展示與交流,得出了與平衡有關的關鍵問題:重量、位置、支撐點。找到了研究的關鍵問題後,我引導學生制訂實驗計劃,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條件。學生的表達是多種多樣的,如口頭表達、畫圖表示、現場演示等,這是為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後通過聯繫生活交流平衡現象的應用及課堂總結結束課堂,課下讓學生製作平衡玩具,為學生的課下探究指明瞭方向。通過本課教學,我認識到:學生的科學探究離不開生活經驗,教師要精心設計有層次的探究活動,把每個探究環節落到實處,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蹺蹺板》教學設計8

設計意圖:

《蹺蹺板》一課是青島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常見的力》的第三課。“遊戲”是孩子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蹺蹺板”這一活動更是孩子們樂於參與的。教材從引導學生回顧玩蹺蹺板時的發現入手,引領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利用槓桿尺“想辦法找平衡”。使學生在動手中尋找槓桿平衡的規律。

探究怎樣才能讓天平和槓桿保持平衡;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槓桿尺平衡作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槓桿尺平衡規律。

2、學會在遊戲中合作交流,善於提出和發現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槓桿原理的技術成果,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槓桿平衡的條件,瞭解天平的主要構造,瞭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教學準備:

1、槓桿尺、鈎碼、蠟燭、火柴等。

2、有關平衡現象的圖片、製作簡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看資料-玩蹺蹺板

師:看過這段資料後,你們有什麼發現嗎?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

2、學生交流彙報。

3、師: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蹺蹺板平衡的祕密。(板書:蹺蹺板)

(二)制定計劃,實驗探究

1、師:請看,這是一個特殊的蹺蹺板,它叫槓桿尺,這是底座、豎杆、平衡尺,仔細觀察槓桿尺,大家有什麼發現?從中間往左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從中間往右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邊第一格和右邊第一格到中間的距離是一樣的,那麼左邊第4格和右邊第4格到中間的距離也是一樣。這是鈎碼,它可以掛到槓桿尺上。我在左邊第一格掛1個鈎碼,有什麼現象發生?(左邊沉下去了)看到這裏,你有什麼想法?你想怎樣做?其他同學的想法和他一樣嗎?好,你來試一試,如果成功了,給他點掌聲好不好(鼓掌),現在我把他的方法記錄在槓桿尺圖上,貼到黑板上。

2、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祕密,僅靠一種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們還想怎樣玩,使槓桿尺平衡呢?

學生自由發言,如實驗中要做好記錄,教師予以鼓勵。

3、師:同學們使槓桿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槓桿尺平衡,注意兩點要求:一是小組要分工,要有操作員、記錄員、彙報員、問題員,問題員可以隨時提問題,讓操做員講一講為什麼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槓桿尺可以放到一邊,別亂動。開始做吧。

(師巡迴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問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平衡?兩邊比較,兩邊掛一樣多鈎碼會怎樣,兩邊不一樣多時會怎樣?)

4、師:同學們找到這麼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槓桿尺作介紹,可以展示你的槓桿尺圖,誰的玩法有趣,我們就把它貼在黑板上。

(學生在實物投影前介紹,教師提問“你怎麼想的?”“一邊一個還可以怎樣掛”“大家看他畫得對不對,誰畫這種玩法的圖了?”“有沒有一邊掛兩個的嗎?”“誰能給他提問題,誰來補充一下?”等,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如“你的想法真奇妙,還有別的掛法嗎?”“你的掛法還挺複雜呢?有沒有用很少的鈎碼讓它平衡的?”)

5、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6幅平衡圖,你們有什麼發現?你們覺得哪些槓桿尺的平衡很相像?(學生彙報)

師板書:一樣多(重)一樣長(格),平衡;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師:如果一樣多,不一樣長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師生討論分析第二類為什麼能平衡?總結出掛的多的一邊離中間近,掛得少的一邊離中間遠;重的一邊離中間近,輕的一邊離中間遠。)

(三)聯繫生活,知識應用

師:同學們,平衡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你們瞭解多少?

學生自由交流,如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秤、天平、體重計;挑水時扁擔放到肩部中間;起重機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做動作時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並説出其中的道理。

(五)總結評價,拓展活動

1、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哪個同學表現最好?你覺得自己表現怎麼樣?除了你們小組之外,還有哪個小組表現最好,你們覺得老師今天表現怎樣?

2、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幹什麼?(學生交流。)

師:(出示關於平衡的小玩具)請同學們課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動動腦,動動手,看誰製作的更好,更新穎。

第3課《蹺蹺板》教學設計腳本樣稿

教學流程素材説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需要課件或圖片“玩蹺蹺板”

(二)制定方案實驗探究

1、提出活動指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學生預測。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3、進行探究實驗。交流實驗情況及發現。

4、總結槓桿尺平衡的規律。出示槓桿尺、鈎碼、實驗記錄單等

(三)聯繫生活,知識應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有關天平的資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圖片,如走鋼絲。

(一)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並説出其中的道理。出示“蠟燭蹺蹺板”。

(五)總結評價拓展活動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蹺蹺板》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麼樣的物體輕,什麼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過程:

(一)看輕重:

(1)師: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大家有興趣嗎?叫一位小朋友上來兩臂側平舉,老師講兩個重量不同的書包放在他的兩個手臂上

(2)師:大家觀察這位同學,你發現了什麼?

師: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輕重。(教師出示課題)

(3)師:根據你們剛才獲得的經驗,説説哪個輕、哪個重?

師:根據這幅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説一句話嗎?

(二)掂一掂:

⑴師:再來看看老師手裏的兩本書。猜猜哪個輕,哪個重?

⑵讓學生自由猜測。

⑶讓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驗證剛才的猜測。你想對同學們説點什麼

?生:我想告訴同學們,我們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對的。

⑷教師小結:

⑸學生體驗活動: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自己的數學書和課堂作業本誰輕誰重。把自己認為輕的物品舉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稱一稱:

(1)師:你們想不想再掂一掂?這裏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子,誰來試一試?(分別請三名學生上台來掂一掂,得到的結論不一樣)

(2)師:現在小朋友們的意見都不一樣,究竟是什麼重,什麼輕?我們拿不準,那該怎麼辦呢?

(3)師:老師給大家介紹個小能手,(出示並介紹天平)用它來稱一稱就知道了。 (師操作,把蘋果和梨子放在兩邊托盤裏)誰能看出來?

(4)師:物體的輕重與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聯繫,大的東西不一定就重,小的東西不一定就輕。要想判斷準確,我們需要怎麼辦啊?(稱一稱)

(四)練一練:

(1)第23頁第1題,引導學生明確題意,獨立完成。

(2)第23頁第2題,學生明確題意後獨立完成。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麼知道誰輕誰重的?你發現了什麼?

(五)小結:

師:這節課上得開心嗎?你有什麼收穫?

Tags:蹺蹺板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