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5.25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

設計意圖: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而“恐龍”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吸引着學生好奇心。因此,在設計中,我抓住這一學習契機,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收集資料,以自主學習喚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閲讀教學始終堅持“以讀為本”。在設計中,我指導學生自主閲讀、反覆誦讀,在語言實踐中體會説明文中用詞的正確生動,並在這過程中感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描繪、敏捷、欣喜若狂、形態各異”等詞語。

2、能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

3、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弄懂課文內容,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難點: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製作教學課件,課件中包含相關的原始恐龍圖片影像、恐龍化石、文字解説、課文重要句段等。

2、學生準備:課前通過各種方法收集恐龍相關資料,可以是圖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交流資料

1、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板書:恐龍)

看到“恐龍”這個詞語,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用一個合適的詞語概括—— 的恐龍(笨拙的;龐大的;兇猛的……)

2、你瞭解恐龍嗎?根據查閲的資料進行交流。課件展示相關內容。

2、補充課題,質疑問難: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

(笨重恐龍怎麼可能飛向藍天的?恐龍和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樣的嗎?他們之間有聯繫嗎?……)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文簡説

(1)藉助拼音或工具書把生字詞讀準確,運用已學方法識字。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出示詞語:

中生代 化石 演化

凌空翱翔 遲鈍 描繪

毋庸置疑 敏捷 嶄新

腦顱 骨骼 鳥翼

A、正音——嶄 翹舌音 ;“凌、恐、盈”後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筆順——捷 ;辨析“頓—噸”

第四組:都指身體的某個部位。

B、有什麼不理解的詞語嗎?預設:

(中生代: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中生代屬於地質年代的第四代,延續約一億年,這一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這個時期主要的脊椎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

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過程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毋庸置疑:指無須懷疑,是鐵一樣的事實。)

C、“聽意猜詞”遊戲

三、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讀順,難讀的句子反覆多練。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2、交流討論,試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顯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成了飛翔的鳥兒。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學家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學家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四、通讀全文,深入感知

讀後,選用課文中的詞句,説説課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檢測學情

1、檢測生字詞。

2、回想課文內容,説説最感興趣的地方。

二、精讀品位重點段落(第3、4自然段)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閲讀第二段

1、優秀調查員瞭解演化過程

(1)學校科研組需要招聘一批優秀的調查員,入門考試就是:

自主閲讀這兩小節,小組研討合作填寫表格:

龐大恐龍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況

時間

特點

第一代恐龍

兩足奔跑

許許多多年後

根據表格,討論:作者從哪些角度來介紹恐龍這一大家族?

(2)彙報交流

用自己的話説説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提示學生可根據表格或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融入自己瞭解到的恐龍相關知識,清楚有序地表達。)

(3)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2、自主品讀體會語句特點

找出你認為寫得比較生動的句子讀一讀,説説它好在哪裏?(出示課件)

如:(1)比較句子:

A、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B、恐龍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長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

(2)“一些與鳥類親緣關係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

(3)“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體會作者語言的準確生動,體會科學家嚴謹執着的工作作風。

三、細讀感悟其他段落。(第1、2、5自然段)

1、科學家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結果的呢?讓我們好好地來讀讀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1)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怎樣的假説?依據是什麼?

(2)又是什麼讓科學家“欣喜若狂”?結合課文説説。

(3)理解“點睛之筆”

(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做“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羽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説是“點睛之筆”。)

(4)想象古生物學家們聽説遼西的發現後驚喜的心情、樣子;讀好課文中的句子。

2、學習第五自然段

(1)自由閲讀,瞭解科學家心中一個更為美好的願望。

(2)説説你們心中關於恐龍的願望。

四、熟背積累語言文字

1、説説自己的學習收穫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試着背一背。

五、課外延伸,實踐作業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講給爸爸、媽媽聽。

2、選作:再找一些關於恐龍的資料讀讀。條件允許的話,組織一次“恐龍展示會”。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這篇説明性文章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感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自主閲讀、小組研討、朗讀比較等形式,瞭解恐龍的演變過程,感悟語言的生動與準確,體會文章科學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在此基礎上依本拓展,引導質疑深入探究,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與綜合性。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圖片、文字、影像等)。

2、學生準備:課前查找有關恐龍的資料。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交流資料

1、齊讀課題,引導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2、你瞭解恐龍嗎?根據查閲的資料進行交流。

(出示課件:恐龍和鳥兒的圖片)

小結:從交流中,我們知道恐龍是一種龐然大物,現在已經滅絕了。然而誰會想到這種龐然大物會與靈活的鳥兒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學生對恐龍已有的瞭解,啟發談話,豐富學生的認知。在交流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實現向課文內容的自然過渡。

二、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用完整的語言説説課文大意。

2、再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畫出生字詞,藉助拼音或工具書把生字詞讀準確,運用已學方法識字。教師巡視瞭解學習情況。

(2)學習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通過多種形式從音形義上交流鞏固。

①認讀詞語。

正音:“凌、恐、兇、盈”都是後鼻音,“笨、僅、敏”是前鼻音,要準確,“嶄”的聲母是翹舌音。

②辨析字形。

鞏—恐、會—繪、頓—噸等。

③猜測詞語。

顏色多,燦爛多彩。 (五彩斑斕)

在空中迴旋地飛。 (翱翔)

動作迅速而靈敏。(敏捷)

説話或寫文章時最重要的部分。(點睛之筆)

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茹毛飲血)

指無需懷疑,是鐵一樣的事實。(毋庸置疑)

設計意圖:通過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獲得初步感受,訓練閲讀概括的能力;運用已經學習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教師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增強教學活動目的性。

三、理清層次,分析結構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2、與同學討論,試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顯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成了飛翔的鳥兒。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學家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學家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3、交流概括,滲透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設計意圖: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導學生思考,小組合作分析概括。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看法陳述理由,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適時滲透概括方法,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四、通讀全文,深入感知

設計意圖:再次通讀全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為下節課學習作鋪墊。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測導入,瞭解學習情況

1、認讀生字詞。

兇猛、笨重、描繪、敏捷、嶄新、頓時、輕盈、欣喜若狂

2、説説課文主要內容,你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

設計意圖:鞏固複習,瞭解學習情況,便於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二、閲讀重點段落,領悟文章寫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理解課文第二段。

1、瞭解演化過程。

(1)自主閲讀,想一想: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類的?

畫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再認真讀一讀。

(2)小組研討:根據課文內容和表格提示,與同學合作填寫表格。(如下表)

繁衍情況

時 間

特 點

第一代恐龍

和狗一樣大小,像鴕鳥

數千萬年後

兩足奔跑

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

許許多多年後

討論:根據表格,看作者是怎樣清晰有序地介紹這樣一個龐大家族的。

(3)學習彙報:

①在恐龍大家族裏,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天了?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

②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提示學生根據表格或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瞭解到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段,學習作者清楚有序的表達。

小結:恐龍演化過程是以時間為順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學習需求,順應學生閲讀心理,引導學生直奔學習重點,通過自讀自悟、小組討論、合作填表、個性表達等形式理解感悟語言,體會表達特點,達到內化吸收的目的。

2、感悟語言特點。

(1)齊讀第三自然段,滲透寫作方法。

説説這段在課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過渡段:這段以設問的形式激起了讀者強烈的學習興趣,它循着讀者的閲讀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讀者視線引向中生代,再現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

(2)自主品讀,體會語句特點。

找出你認為寫得生動的句子讀一讀,説説它好在哪裏?

去掉句子中的橫線部分,比較讀一讀,説説有什麼不同?(出示課件)

如:①“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一支”是指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指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

②“一些與鳥類親緣關係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龍;“應該”表示一種推測的意思,説明在沒有找到證據之前,還不能確定。

③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逐漸”指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變化,慢慢地變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感情朗讀生動的句子,感悟語言的準確生動,體會科學家嚴謹執著的工作作風。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通過比較朗讀等形式感悟語言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體會説明文中用詞的正確生動,學習錘鍊語言。

三、學習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內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誰?去掉“似乎”行嗎?

找出介紹恐龍的句子和鳥類的句子,讀一讀。

(2)科學家提出了怎樣的假説?依據是什麼?

(3)科學家有怎樣的發現?這些發現為什麼讓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結合課文內容説説:

(課件出示)

“遼寧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作“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羽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説它是“點睛之筆”。)

(4)指導感情朗讀,體會科學家鑽研時的心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繫,學習思考,發現問題。

2、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説説科學家們又有怎樣的願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2)説説你對“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這個句子的理解。

(“希望”説明這一歷史進程還沒能完全重現,説明科學家還在繼續探索、蒐集證據。)

設計意圖:迴歸整體,引發深層次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濃厚興趣。

四、總結概括全文,引導質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試着背一背。

2、説説自己的學習收穫。

3、學生質疑,引導深入探討:學了課文,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總結: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瞭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的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着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他們並沒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為美好的願望——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設計意圖:閲讀教學要始終堅持“以讀為本”,感情朗讀與背誦是感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彙報學習收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內化所學知識,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總結課文,依本拓展,引導質疑問難,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佈置課後作業,昇華學習內容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複述給家長聽。

2、對於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問題可查閲書籍或上網查詢。交流收集的資料,舉辦一次“恐龍世界”展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深化學習內容,開闊視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代恐龍 → 龐大家族 →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後)

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飛向藍天

(許許多多年後) (億萬年前)

設計意圖:突出課文重點,呈現演化過程,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敍説恐龍的演化過程。

特別建議

1、“恐龍”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吸引着學生的好奇心。教學中要抓住這一學習契機,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特別是網絡,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豐富知識,以自主學習喚起學生濃厚的閲讀興趣,引領學生用智慧的眼光去觀察與發現,開啟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

2、恐龍演變成鳥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閲讀,理清演變步驟,在反覆誦讀中學習文章科學的推理想象與生動有序的表述,從而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3、這篇科普文章語言生動,特別是用詞十分準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刪減比較、對比朗讀等形式細心體會,感悟語言,積累語言。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着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閲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後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願: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深刻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過程,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3、利用網絡資源,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查閲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瞭解不同恐龍的不同特點,深刻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請看,這是什麼?(出示課件)是啊,一隻是笨重的恐龍,一個是輕盈的鴿子,看起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用課文中的話説,是毫無關係,可是科學家們通過漫長的研究發現,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現在,我們一起學習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

2、看到這個題目,你想説些什麼?

二、學習課文三四段,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1、自讀課文三四段。

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讀課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答你的疑問,將你瞭解到的知識劃一劃。

2、反饋,並相機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肯定有了很多收穫,説説看,你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解決問題了嗎?

① 地球上第一種恐龍什麼樣?你從哪裏找到的?(結合回答板書)

② 課文從恐龍的大小,行走方式向我們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讓我們再讀讀這句。

③ 就這樣,經過了數千年,它們變了嗎,變成什麼樣了呢?你從課文哪一句知道的?讀後你想到了什麼?

④ 是的,經過了數千年,它們有了很大的變化,還繁衍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用什麼詞形容這樣一個家族呢?(形態各異、可愛……)

⑤ 同學們,你們想看看這形態各異的恐龍嗎?想不想更深入的瞭解它們?大家可以在網上找找相關資料,看能不能找到你最感興趣的恐龍?(學生自行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

⑥ 反饋,誰來介紹自己最感興趣的恐龍?可以用上課文中的句子和詞語。

⑦ 多麼有趣的大家庭啊!讓我們再好好的讀讀這一句。(課件)

⑧ 這麼多的恐龍,是不是最後都幸運地飛向了藍天了呢?是啊,只有它們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發生了變化,它們變成怎樣了?怎樣變的?從哪些詞體會到的?——逐漸,越來越……你懂得了什麼?(理解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⑨ 就這樣,經過漫長的時間,一種生活在地面上帶 羽毛的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飛向了藍天,成為了天之驕子(板書)鳥類。

三、學習感悟課文第二自然段。

1、其實,早在19世紀,科學家們在經過對大量恐龍和鳥類骨骼化石的對比後,就做出了這樣的推測——鳥類是由恐龍中的一支演化而來,可推測只能的推測,科學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如果沒有一個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個推測,那科學家們也只能歎息了,不過,在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首次在遼寧西部發現了保存了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

2、網上學習。同學們可以在網上看看有關遼西大發現的資料。

3、反饋。説説你瞭解了什麼?首次是什麼意思?又證明了什麼?(相機感悟欣喜若狂、“點睛”之筆)

① 是啊,歷經百餘年的研究,終於有了結果,科學家們會是怎樣的呢?讀讀這句。(課件)

② 這個重大的發現為科學家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也就是文中説的“點睛”之筆 ,也

難怪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欣喜若狂,讓我們欣喜若狂的讀讀。

四、小結。

1、同學們,我們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已經對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有了深刻的瞭解,在我們即將結束課文的時候,科學家們還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想告訴大家,是什麼呢?(學習課文最後一段)

2、你們覺得他們的願望能實現嗎?

3、還有很多同學想説説自己的想法,但時間有限,歡迎大家課後進入林老師的博客,將自己的想法發表在那裏。

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閲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在第一課時中,我讓孩子們很好的讀了課文,對生字、詞語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這樣,在第二課時中,我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放在讓學生熟悉課文上來,於是,在本課一開始,我就直奔主題,讓孩子們去學習三四自然段,瞭解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看似複雜,但是有着很明確的一條線——時間,在孩子們學習課文時,我順着他們的回答,將時間這條線板書在了黑板上,做為我的板書,這樣,學生對恐龍的演化過程一目瞭然,就能更深刻的瞭解恐龍的演化過程了。

在這節課中,我希望孩子們能更多的自主的提出問題,可當孩子們能自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我沒有很好的去引導, 而是自己將問題提了出來,感覺就象是老師在一步步的帶着學生走,而沒有很好的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部分。

另外,語文和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對我來説是一次嘗試,而對學生來説,在計算機室裏上語文課,更是一件新鮮事。孩子們大多家中沒有電腦,僅僅靠在學校上的微機課中瞭解了一些很粗淺的知識,所以,在運用計算機時注意力往往不在學習語文上,而對老師提出的要求做的不太好,於是,我在設計課時,就沒有設計太多的運用網絡資源,所以,顯得在課堂中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太到位,這是我下一步要改進的。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讀七個字,會正確書寫十三個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能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體會課文中語句表達很準確的詞句,學習有順序地敍述事情發展的過程。

2.和同學交流讀後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情感。

3.練習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課文中表達準確的詞句的寫法,學習有順序地敍述事情發展的過程。

2.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恐龍研究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表達準確的詞句的寫法,學習有順序地敍述事情發展的過程。

三、教學策略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二十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時可以採取如下策略:

1.彰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語文是由語言與文字組成的,學語習文應該成為終極目標,唯有立足於語言的習得表達才能體現學科的本位。在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感悟語言的準確。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即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等語言實踐的過程中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談自己對恐龍與鳥的認識和了解: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並理解詞語。

出示課件:

笨重;遲鈍;輕靈;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龍與小鳥無論從外形或是生活習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是差異極其懸殊的動物,萬萬沒想到小鳥竟然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想知道科學家是怎麼發現的嗎?讓我們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去尋找答案。

3.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同時也向學生開啟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看誰讀得準。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1)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呢?

出示課件: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即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讀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的發現。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後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研究者們的發現。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恐龍與鳥類在骨骼結構上相似的地方展示出來,恐龍與鳥類有親緣關係及恐龍應該長羽毛的證據作一一展示。

出示課件:資料袋。

在1966年,在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25億年前沉積的巖石當中發現了一種叫做“中華龍鳥”的小型肉食性恐龍化石標本。我國科學家發現,這一恐龍身體上覆蓋着一層“毛”狀皮膚衍生物。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在非鳥類的動物身體上發現羽毛,這一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説”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2)讀句子,體會研究者們的喜悦。

自己小聲讀句子,結合課文想想,你認為這些發現有什麼作用?

出示課件: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知認真、細心、不懈的努力會給人們帶來成功的喜悦。

2.品讀感悟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1)同桌採用對比朗讀法朗讀第四自然段。

(2)填寫表格。在這段中,你讀懂了什麼?

小結: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恐龍變化的時間是漫長的;恐龍的特點是多樣的;繁衍生息的情況看恐龍家族是龐大的。

出示課件:

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特點 説明的角度 有些兩足奔跑   生活習性上 有些四足行走 有些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   行形體上 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 有些兇猛異常,茹毛飲血   性情上 有些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3)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根據課文展開豐富、合理的現象,融入自己瞭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再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説一説。

①先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説説,教師巡視引導。

出示課件:

閲讀課文,完成下面填空。

身體(逐漸變小──體表(長出羽毛)──轉移到(樹上生存)──在樹木間(跳躍、降落)──具備(滑翔能力)──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②點名説,如有不同意見,師生再談、再説。

③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4)同學們,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演化成了鳥類呢?是哪一類恐龍演化成了鳥類?這個演化過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從這一句中同學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這個特點?

出示課件:

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出示課件:

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出示課件:

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並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出示課件:

根據這一假説,一些與鳥類親緣關係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但相關化石一直沒有被找到。

【設計意圖】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

(四)總結全文,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瞭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着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他們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心中還有一個更為美好的願望呢!

1.齊讀最後一段。

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脱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2.你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説説你的想法。

討論:

通過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摘錄好詞佳句。

【設計意圖】積累語言,學習寫法。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欣喜若狂、輕盈、敏捷”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的。

3、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知識的興趣。

4、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樹立學生探究的意識,培養他們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準備】

有關恐龍的資料 、課文朗讀磁帶、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掛圖展示,激趣導入

  二、板書課題、解題

飛向藍天的恐龍

  三、聽課文錄音帶,自學生字詞

1、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自學生字詞:

⑴ 認讀字:

鈍 凌。

⑵ 書寫字:

恐、兇、笨、鴿、僅、頓、描、繪、噸、盈、敏、捷、嶄。

⑶ 新詞:

遲鈍:反應慢,不靈敏。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迴旋的飛。

後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飲血、毋庸置疑等詞語讓學生用老師教的方法自己解釋、討論。

  四、自由朗讀課文,感悟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量的化石顯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過程。

  五、小結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確定自己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1、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

2、發表你對課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採用逐步分學習的方法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內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麼意思?

(好像、彷彿的意思)

⑵ 這一段怎樣引出觀點的?

(把恐龍與鳥類作比較)

⑶ 老師問:

科學家們在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麼樣的假説?

(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⑷ 老師問:

科學家為什麼欣喜若狂?

(因為可以證明鳥類是由古代的恐龍演變而來的。)

⑸ 學生討論: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説這是“點睛”之筆呢?

2、指名朗讀課文第二部分,師生共同探究這一部分:

這一部分主要是科學家們假設猜想恐龍向鳥兒進化的過程。

(教學這一部分必須注意:恐龍進化經過了漫長的年代;並不是所有恐龍都在向鳥兒進化;有較多內容是科學家的一種假設、推斷。 )

3、學習第三部分,質疑、探究:

老師:誰能説説“希望能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這句話飽含的信息?

學生回答,教師指正。

  三、反饋全文,學生質疑

1、用自己的話説説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

2、質疑並解答,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釋疑。

  四、總結全文

課文假想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作者説明簡潔、意思表達完整、準確,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激發了我們探索自然的興趣。希望同學們在此啟迪下,將思緒放飛藍天,去探索大自然以個又一個奧祕,為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板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後……許許多多年後……億萬年前

第一種恐龍 龐大家族 恐龍中的'一支 飛向藍天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弄明白課文的主要內容。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恐龍這種動物嗎?喜歡它們嗎?課前同學們已查閲了許多方面的資料。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

聽了同學們的交流,我們都知道了恐龍是一種龐然大物,現在已經滅絕了,然而有誰回想到這種龐然大物會與靈活的鳥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呢?這節課就來解開這個謎團。

二、整體感知,反饋預習

1、讀全文:

指讀,想:課文寫了什麼,你對哪部分內容感興趣。

2、查生字掌握情況(隨文)。

3、指名説説課文寫了什麼?

三、精讀重點,領悟寫法

1、閲讀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方法:

⑴ 先自己讀。

⑵ 再討論。

⑶ 彙報:

① 第一種大約出現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長得……像鳥類……

④ 它們學會了滑翔……飛向藍天的鳥類。

2、閲讀感悟寫法上的特點:

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如:

⑴ 地上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年。

⑵ 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3、用自己的話説説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4、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四、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欣喜若狂、輕盈、敏捷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的。

3、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知識的興趣。

4、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樹立學生探究的意識,培養他們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準備】

有關恐龍的資料 、課文朗讀磁帶、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掛圖展示,激趣導入

  二、板書課題、解題

飛向藍天的恐龍

  三、聽課文錄音帶,自學生字詞

1、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自學生字詞:

⑴ 認讀字:

鈍 凌。

⑵ 書寫字:

恐、兇、笨、鴿、僅、頓、描、繪、噸、盈、敏、捷、嶄。

⑶ 新詞:

遲鈍:反應慢,不靈敏。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迴旋的飛。

後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飲血、毋庸置疑等詞語讓學生用老師教的方法自己解釋、討論。

  四、自由朗讀課文,感悟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量的化石顯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過程。

  五、小結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確定自己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1、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

2、發表你對課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採用逐步分學習的方法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內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麼意思?

(好像、彷彿的意思)

⑵ 這一段怎樣引出觀點的?

(把恐龍與鳥類作比較)

⑶ 老師問:

科學家們在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麼樣的假説?

(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⑷ 老師問:

科學家為什麼欣喜若狂?

(因為可以證明鳥類是由古代的恐龍演變而來的。)

⑸ 學生討論: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説這是點睛之筆呢?

2、指名朗讀課文第二部分,師生共同探究這一部分:

這一部分主要是科學家們假設猜想恐龍向鳥兒進化的過程。

(教學這一部分必須注意:恐龍進化經過了漫長的年代;並不是所有恐龍都在向鳥兒進化;有較多內容是科學家的一種假設、推斷。 )

3、學習第三部分,質疑、探究:

老師:誰能説説希望能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這句話飽含的信息?

學生回答,教師指正。

  三、反饋全文,學生質疑

1、用自己的話説説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

2、質疑並解答,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釋疑。

  四、總結全文

課文假想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作者説明簡潔、意思表達完整、準確,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激發了我們探索自然的興趣。希望同學們在此啟迪下,將思緒放飛藍天,去探索大自然以個又一個奧祕,為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板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後許許多多年後億萬年前

第一種恐龍 龐大家族 恐龍中的一支 飛向藍天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8

設計理念

課標提出“學生時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本課時,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合作學習表格,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學會學習,並激發其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五彩斑斕、凌空翱翔、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教學準備:

生詞卡片,合作學習表格數張。

教學過程

一、板書揭題,質疑導入

1.(板書:恐龍)關於恐龍,你知道些什麼?對我們而言,恐龍充滿神祕。今年,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

2.學生齊讀課題。引導質疑。

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生: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恐龍怎麼長出羽毛的?)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以疑激趣,引導學生產生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生讀書的學習積極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明確要求:邊讀邊劃出課文中描寫生動的詞彙,讀到步理解的地方畫上記號。

2.檢查生詞掌握情況。點名讀,全班齊讀。提示字音“盈”(ying)。

3.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4.引導學生就課文詞、句質疑。

(生:”茹毛飲血“是什麼意思?師:指的是連貿帶血生吃禽獸,形容恐龍的兇猛);(生: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

5.快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哪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答案,(第4自然段)

[設計意圖:進行閲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何進取精神。順學而導,以學定教,由輕聲讀課文再至默讀課文,引導學生練習默讀,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三、直奔重點段落,探究演化過程

1.師讀第3自然段,生齊讀第4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讀準。

2.默讀地4自然段,邊讀邊想: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其中經歷了怎樣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學生自能讀書的基礎上,四人小組合作填寫表格(附學生填寫的合作學習表格)

仔細研讀第4自然段,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時間

繁衍生息的情況

它們的特點(在書

上劃出相關語句

3.彙報學習成果

(1)最早恐龍是什麼樣子?a生讀句子:它何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後腿支撐身體

b引導學生概括回答(相機板書: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大小似狗,刑似鴕鳥)

c兩億三千萬年前,離我們十分遙遠,科學家們是怎麼知道這一時間的?(引導學生體會“大約”在句中用準確)

d再讀句子,想一想和你腦海中得恐龍形象有何不同?

(2)瞭解恐龍得繁衍生息情況

過渡,接着,又經過了多長的時間,恐龍繁衍生息情況如何呢?

a學生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b男女生時比讀。引導學生感受這句話從習性、形態、性情等方面來描寫恐龍家族的形態各異。

c、觀看插圖,訓練學生用“有些……有些……對比練習説話,進一步想象龐大的恐龍家族。

d、師生共背,積累語言,鼓勵學生多讀多背

(相機板書:數千萬年後,形態異家族有些……)

(3)瞭解恐龍是怎樣一步步飛向藍天的?

a、讀句子,找出是哪種恐龍飛向藍天的?(獵食性恐龍)

b、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用詞的準確。“一些、逐漸”等詞。

c、這些恐龍之所以能飛,科學家提供了幾種猜想。引導學生概括説説。(相機板書:轉移到樹上生存奔跑中學會飛翔)

4.複述演化過程。

假設你就站在這飛向藍天的恐龍化石前,作為小解説員的你怎樣向參觀者介紹這一演化過程呢?

點名複述,師生共同根據扳書複述。

5.引讀最後一句話。“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引導學生理解”毋庸置疑“的意思。讀出肯定的語氣。

[設計意圖,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課文,讀的時間充足,讀的層次清楚,讀的要求明確,讀的形式多樣,使學生親歷閲讀過程,走進文本,在讀中理清課文敍述順序,瞭解恐龍向藍天的演化過程,通過指導學生背誦感興趣的部分,拓展説話訓練,複述演化過程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內化語言,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為讀懂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總結全文,拓展閲讀

1.關於恐龍,你還有什麼想知道嗎?(生:恐龍是怎樣長出羽毛的?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2.總結:恐龍身上有許多未解之謎,有許多奧祕等着同學們去探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上網查找資料,也可以在圖書館借閲相關書籍。課後我們再開一個“恐龍知識會”吧!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瞭解恐龍的更多知識,由課內走向課外,構建開放的語文大課堂]

精彩教學片斷

圖文結合訓練説話——《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形態各異”的教學

師:接着,又經過了多長的時間,恐龍繁衍生息如何呢?

生:(讀句子)數千萬年後,恐龍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師:這個龐大的恐龍家族是竟是什麼樣子呢?

生:(讀句子)有些恐龍它們祖先一樣用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是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師: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生:我讀了這句話,我感覺恐龍家族的龐大,有的非常大,有的則小巧。

師:這是從哪方面説明的?

生:是從恐龍的形態上來説明的。

師:你們還知道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説明恐龍家族的龐大嗎?

生:有的是從恐龍生活習性來説,課文中寫到“有些恐龍用兩足奔跑,有些恐龍有用四足行走”。

生:從“兇猛異常”,“温順可愛”這些詞,我知道作者是從恐龍的性情來説啊。

師:仔細觀察插圖,讓我們看看這個龐大的恐龍家族如何形態各異的?

生:有些恐龍長得像小老鼠一樣。

生:有些恐龍站在樹下,有些恐龍則在天空飛翔。

生:有些恐龍雖然身材龐大,但從它們眼睛裏我可以感受到它們的温順可愛。

生:有些恐龍站在樹上,像仙鶴一樣美麗。

生:還有的恐龍能在水中游。

……

師:同學位觀察的真仔細,讓我們再讀句子,邊讀邊在腦中想象一下畫面。

(生齊讀句子)

師:這麼有趣的部分,我真想把它背下來,你們願意和我一塊背嗎?

(師生配上動作,有感情地背誦)

師:同學們背得真不錯,其實只要你們多讀幾遍,就能把好的語句背下來。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1、 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 引導學生感悟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詞語練習,激趣導入

1、(多媒體出示詞語:小鳥 藍天 恐龍)師:誰願意來讀一讀大屏幕上的這些詞語?(指名生讀)

2、師:誰能任意選擇其中的詞語説句子呢?

3、師:在人們的腦海中,恐龍體骼龐大,小鳥嬌小輕盈,它們之間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們卻有這樣一個重大發現:(多媒體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全班齊讀句子。

4、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麼想説、想問的呢?(鼓勵學生質疑)

5、師:現在就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一起來合作學習一篇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師板書,全班齊讀課題)

二、 認讀生字,初讀感知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劃出生字詞。

2、 (大屏幕出示詞語)學生開火車認讀詞語。

3、 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互助理解,相機總結理解詞語的方法。

三、解答質疑,理解感悟

(一)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師:讀了課文後,課前的疑問有答案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誰先來説説,恐龍的一支演化成了鳥兒,科學家們找到的依據是什麼?

2、(多媒體出示句子)

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1) 自由地讀讀這兩句話,從中你體會到什麼?從那些詞語中體會到的?(理解“欣喜若狂”“點睛之筆”)

(2) 指導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師: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證實了恐龍的一支最終演化成了鳥兒,那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飛向藍天的呢?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恐龍演化成鳥兒經歷了哪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有什麼特徵,用筆在書上劃一劃。(學生自學)

2、小組討論學習。

3、全班交流:

(1)恐龍演化成鳥兒經歷了幾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什麼特徵?讀一讀你劃的句子。(學生回答,教師利用多媒體完成表格)

(2)你覺得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有趣嗎?那現在就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時期練習讀一讀,待會請你讀給大家聽。(學生練讀,展示朗讀)

(3)學生根據屏幕上的提示語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演化的過程説一説。

(4)師:課後把這個有趣的演化過程説給爸爸媽媽或小夥伴聽吧!

4、師:瞭解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多媒體出示,全班齊讀: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1)師:老師想把這句話這樣改一改,行不行?(多媒體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師:課文中還有不少這樣語句表達準確的句子,找一找,讀一讀。

5、全班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教師總結全文。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學期學到的閲讀方法,認真閲讀課文,體會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樂於與同學討論疑難問題交流閲讀體會。

2.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瞭解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蹟,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暢想科學技術。

4.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蒐集有關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資料,以幫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

5.能聯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感受及未來。

6. 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產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關於恐龍的課文,我們一起寫“恐”這個字。 “恐”是生字,上面是一個“鞏”,下面是一個心字底,當你看到心字底時,你想到了什麼?(很恐怖、很害怕、可怕的恐龍等等)“心字底”表示這個字常常和心情有關係。隨機板書:恐龍。

大家瞭解恐龍嗎?誰能簡單介紹一下?(2-3人)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恐龍(2種)的圖片,想看嗎?——認識它嗎?大聲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龍、馬門溪龍)。

看過了圖片,恐龍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難怪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當你看到“飛向藍天”這四個字時,你又想到什麼?(出示兩幅鳥的圖片)是啊,鳥類是我們心中輕靈自由的天之驕子。

這篇課文的題目卻是“飛向藍天的恐龍”(加上“的”字)當你第一次看見到課題時,你產生了什麼疑問?板書:問號

看來大家的疑問時一致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號吧。齊讀課題。

(二)檢查自學,學會字詞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其中有些不好讀的詞語和句子,我們先來認讀兩組詞語。

1、出示詞語:

笨重 遲鈍 茹毛飲血 龐大家族 形態各異 兇猛異常

輕靈 敏捷 五彩斑斕 身體輕盈 凌空翱翔 天之驕子

請大家自由讀一讀。(糾正字音ǔ)

請兩位同學分別讀一讀這兩組詞語。我們一起來讀。

當你讀了第一組詞語時,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讀了第二組詞語呢?

2、這樣不相干的兩組詞語、這樣兩幅不相干的畫面,卻有着很深的親緣關係呢!

3、課文中除了有生僻的詞語外,還有難讀的句子,老師找到了兩個長句子。誰會讀?自己試一試。指名讀,提示:注意句子中的停頓。齊讀。

(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終於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三)學文:

1、字詞、句子都能讀準確了,現在可以來解決大家剛才提出的問題。(出示: “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讀課文,哪個自然段能回答這個問題?(第四自然段)

2、那就讓我們一起把目光聚焦在第四自然段。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劃分處恐龍飛向藍天經歷了那幾個階段?(師巡視,指導)

誰來説説“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相機板書:第一種恐龍、龐大的家族、一些獵食性恐龍。

請大家看黑板: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的後代繁衍出一個龐大的家族,在這個龐大的家族中有一些獵食性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終於飛上了藍天。(師邊説變畫箭頭)

3、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誰來讀讀第一句?

你能想象到第一種恐龍的樣子嗎?給大家説説它可能什麼樣?

真奇怪!兩億三千萬年前的恐龍,我們沒有見過,你怎麼能這樣清晰的想象出來?

是啊,狗、鴕鳥我們都見過,這種用我們都熟悉的事物來描寫我們從未見過的恐龍,就能使我們很容易的想象它長什麼樣子。

這種説明方法就叫“類比説明”(板書:類比)

同學們,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卻和狗一樣大小,多有趣呀!請你體會着再來讀讀這句話吧!

4、作者又是怎樣向我們介紹恐龍龐大的家族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二句,一邊讀一邊用序號標一標有幾類恐龍?指名説。(六類,分別説一説)。六個“有些”寫出了恐龍龐大家族的形態各異。

對照文中的句子,在讀讀老師出示的句子(出示句子,句中分號故意變為逗號)你有什麼發現嗎?(若無發現,教師提示:同學們,標點符號也不能放過啊)

為什麼每兩類之間用分號隔開?(句子變色)大家先讀讀第一個分句,寫什麼?這都是講他們的行走方式。第二個分句呢?第三個分句呢?

本來是六類,現在根據恐龍的共同特點,又將這龐大的家族分成三大類,這種説明方法叫“分類説明”。(板書:分類)六個有些,三個分句把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清楚明白的展現了出來!

而認真讀書的同學還會有新發現的!自己再讀讀句子,每個分句除了有共同點還有不同點呢!你發現了嗎?每一個分號中的兩個語句描繪的又是相對的形態,這種説明方法叫“對比説明”。(板書:對比)

你能通過朗讀把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展現出來?(出示正確句子)

如生讀不出,指導朗讀:你覺得恐龍家族夠不夠龐大?是呀,(範讀有些…有些…)想象着它們的形態各異,你一定能讀好!

我們一起來讀,老師讀前面的部分,下面的部分,男生讀藍色,女生讀紅色。我們可一定要讀出這龐大家族的形態各異啊。

5、在這龐大的恐龍家族中,有一些獵食性恐龍變得越來越像鳥類了。請大家自己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比較一下,看看老師改動後的句子是否更簡單更準確?説説理由。

是啊!這不是幾百年幾千年間就能發生的變化,而是千萬年,甚至上億年間的變化,怪不得“逐漸”不能少,“越來越”也不能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課文中還有像這樣用詞準確的地方呢,請大家讀一讀本段後面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畫。指名讀句子並指出用詞準確的詞語及理由。

6、同學們,有些科學家認為樹棲恐龍演化成為鳥類,還有些科學家認為在地面上奔跑、長毛的恐龍演化為鳥類,這兩種假説,都是科學家的推測,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説説你同意哪一種説法?

是啊,到底哪一種説法更接近事實真相,需要大量的證據,現在已經有了化石提供的證據,請同學們自讀第二自然段,如果有問題的話,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預備方案)

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隨機出示句子:遼西的發現——塗上了“點睛”之筆)這幅畫卷是什麼?為什麼説這是點睛之筆呢?

是呀,科學依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證據,科學家依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考證。(出示作者圖片)

相信隨着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隨着大家知識和閲歷的增長,説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你們中的哪一位就會解開這個謎!(把問號改為感歎號)

六、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種恐龍

龐大的家族

其中的獵食性恐龍

飛向藍天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弄明白課文的重點詞和句子。

2、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4、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課時】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2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談自己對恐龍與鳥的認識和了解: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並理解詞語:笨重、遲鈍和輕靈、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龍與小鳥無論從外形或是生活習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異極其懸殊的動物,萬萬沒想到小鳥竟然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想知道科學家是怎麼發現的嗎?讓我們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去尋找答案。

3、齊讀課題:

板書:

飛向藍天的恐龍

(設計意圖: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同時也向學生開啟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看誰讀得準:

凌讀línɡ,不要讀成lín;嶄讀翹舌音。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⑴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

⑵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①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呢?

②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

(即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三、深入局部,品讀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⑴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的發現: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後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研究者們的發現。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恐龍與鳥類在骨骼結構上相似的地方展示。恐龍與鳥類有親緣關係及恐龍應該長羽毛的證據作一一展示。

⑵讀句子,體會研究者們的喜悦:

自己小聲讀句子,結合課文想想,你認為這些發現有什麼作用?

理解句子: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知認真、細心、不懈的努力會給人們帶來成功的喜悦。)

2、品讀感悟,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⑴同桌採用對比朗讀法朗讀第四自然段。

⑵在這段中,你讀懂了什麼?相機進行教學: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恐龍變化的時間是漫長的;恐龍的特點是多樣的;繁衍生息的情況看恐龍家族是龐大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表格內容: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恐龍的龐大家庭

時間順序

繁衍生息的情況

它們的特點

作者説明的方法

兩億三千萬年前

第一種恐龍

大小似狗,形態如鴕鳥

數千萬年後

形態各異的

龐大家族

有的兩足奔跑

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

有的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

有的兇猛異常,茹毛飲血

有的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其中的)

獵食性恐龍

身體漸小,越來越像鳥類

骨骼中空,身體輕盈

腦顱膨大,行動敏捷

前肢漸長,像羽冀,會拍打

體表長出羽毛,無鱗片或鱗甲

轉移到樹上生存,漸漸具備滑翔、飛行能力

⑶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根據課文展開豐富、合理的現象,融入自己瞭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再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説一説。

①先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説説,教師巡視引導。

②抽説,有不同意見,師生再談、再説。

③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⑷同學們,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演化成了鳥類呢?是哪一類恐龍演化成了鳥類?這個演化過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理解句子: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從這一句中帶點的詞,同學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這個特點?

(設計意圖: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四、總結全文,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

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瞭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着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他們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心中還有一個更為美好的願望呢?

1、齊讀最後一段。

2、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脱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你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説説你的想法。

3、討論: 以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麼感想?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而“恐龍”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吸引着學生好奇心。因此,在設計中,我抓住這一學習契機,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收集資料,以自主學習喚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閲讀教學始終堅持“以讀為本”。在設計中,我指導學生自主閲讀、反覆誦讀,在語言實踐中體會説明文中用詞的正確生動,並在這過程中感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描繪、敏捷、欣喜若狂、形態各異”等詞語。

2、能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

3、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弄懂課文內容,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難點: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自學生字、詞,理解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板書:恐龍)

看到“恐龍”這個詞語,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用一個合適的詞語概括—— 的恐龍(笨拙的;龐大的;兇猛的……)

2、你瞭解恐龍嗎?根據查閲的資料進行交流。課件展示相關內容。補充課題,質疑問難: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

(笨重恐龍怎麼可能飛向藍天的?恐龍和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樣的嗎?他們之間有聯繫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藉助拼音或工具書把生字詞讀準確,運用已學方法識字。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出示詞語:

中生代 化石 演化

凌空翱翔 遲鈍 描繪

毋庸置疑 敏捷 嶄新

腦顱 骨骼 鳥翼

A、正音——嶄 翹舌音 ;“凌、恐、盈”後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筆順——捷 ;辨析“頓—噸”

B、有什麼不理解的詞語嗎?

三、引導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學習第一段

1.自讀,從中你得到了什麼信息?

2.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1)齊讀。

(2)作者用詞想法十分講究準確性,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嗎?(如體會不出,可再出示句子比較體會:“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多次迴環朗讀體會。

(3)前一句課文寫道:“二者似乎毫不相干”。這“二者”指的是什麼?

(4)那麼它們到底相干不相干呢?默讀課文第二節。

(二)學習第二段

1、快速默讀,用自己的話説説恐龍和鳥類的相似之處。

2、出示句子:科學家提出鳥類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1)“後裔”是什麼意思?

(2)把句子中“很可能”去掉,行嗎?為什麼?

3、出示句子:遼西的發現給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1)“畫卷”指的是什麼?

(2)“‘點睛’之筆”什麼意思?為什麼説這是“點睛”之筆呢?

(3)指導朗讀,讀中感悟“欣喜若狂、頓時”等詞的含義。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對恐龍有了一定的瞭解,可是你知道恐龍如何飛向藍天的嗎?恐龍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下節課我們繼續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第二課時

(熟讀理解,懂得看問題或做事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自主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真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所提高。)

一、 複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走進了《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我們收穫了一個讓我們歎為驚奇而又讓人欣喜若狂地發現,那就是:

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1、誰來讀讀這個偉大的發現,你又有什麼疑問呢?

2、誰願意帶着自己的感受來讀讀這個發現。(指名讀)

二、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第3、4自然段)

想去探索一下這個問題嗎?那讓我們一起踏上今天的探索之旅。我們先去默讀課文的第三到第五自然段,畫出有關描寫時間的詞組,想一想從恐龍出現在地球上到飛上藍天大致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1、生自由學習

誰能根據這幾個關鍵的表示時間的詞語説説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2、根據學生的講述,板書:

第一代恐龍-—龐大家族,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飛向藍天

(大約兩億三千萬年前) (數千萬年後) (許許多多年後) (億萬年前)

3、就這樣用十分科學的數字準確地按照時間的順序向我們介紹了恐龍的演化過程,多麼有條理性呀!從第一種恐龍出現到最終飛向藍天,這其間經歷了多長的時間?趕快估算一下。

一億三千多萬年,真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同學們,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去訪問中生代的地球。(播放視頻)你都看到了什麼?你都知道哪些恐龍?

4、同學們剛剛都把自己知道的恐龍介紹給大家了,在課文中也有一段是介紹恐龍,我們去看看它是怎麼介紹的。

出示:數千萬年後以植物為食。

(1)自由讀,看看文章介紹了哪些種類的恐龍?

(2)反饋

A:有的兩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

這是從哪方面來介紹恐龍的?你知道哪些恐龍是兩足奔跑,哪些恐龍是四足行走嗎?

B:有些恐龍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有的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

誰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大家見到這兩類恐龍?(指名讀)想見識一下大恐龍嗎?(圖片出示,並解釋震龍名稱的由來。)

C: 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有些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從電視或一些帶子中發現,哪些恐龍是兇猛異常的?怎麼兇猛?隨機理解茹毛飲血。

(3)同學們,我們再來看這段文字,它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4)同學們覺得課文中的介紹和你們剛剛自己的介紹有什麼不同?

(5)誰能清晰地向大家朗讀介紹一下恐龍家族?通過你的表情語氣,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指名讀)

(6)當然在中生代時期,龐大的恐龍家族除了書本中介紹的這些種類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種類,你能不能根據自己在電視、視頻或書上看到恐龍種類,學着書上的方法圍繞一個方面來介紹介紹呢?

5、有這麼多種類,真是一個大家族啊,(板畫大圓圈),在這麼大的家族中,有一些恐龍的身體發生了奇特的變化,是哪一種呢?(分割畫板書:獵食性)是所有嗎?(板書:一些)。是啊,僅僅是其中的一些啊。你瞧,它的用詞是多麼的準確呀!這一些獵食性恐龍長得越來越像鳥類。咦,從哪裏看出它越來越像鳥類了?

出示: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不再披着鱗片或鱗甲。

(1)自由讀從哪些地方看出它越來越像鳥類了?

(2)學生反饋

(3)這種變化不是一下子就變成的嗎?(4)齊讀這段話

6、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在圓內畫分割)後來又經過演變,最終在億萬年前,其中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脱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它們又是如何學會飛翔的呢?默讀這段文字,談談你的理解。

7、這兩種説法都還只是推測,還是不確定的,關於鳥類飛行起源還有許多其他的推測,

但都不確定,不管怎樣,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

出示:原本不會飛的——嶄新的天地

(學生接讀)毋庸置疑什麼意思?誰來不容置疑地讀讀。指名讀

8、經過漫長的變化,(板書:!)終於在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脱離同類,飛向藍天, 出示:最後一段(齊讀)

三、拓展延伸,感情昇華

1、説説自己的學習收穫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試着背一背。

四、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隨着越來越多恐龍化石的發現,給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幫助,他們不斷探索,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現在已經能夠形象直觀地再現恐龍生活的畫面、演化的過程、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對於你們這些未來的接班人寄予厚望,希望你們能進一步重現這一演化的歷史進程。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講給爸爸、媽媽聽。

2、選作:再找一些關於恐龍的資料讀讀。條件允許的話,組織一次“恐龍展示會”。

板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飛向藍天(億萬年前)

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許許多多年後)

龐大家族(數千萬年後)

第一代恐龍(兩億三千萬年前)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2

教學背景:

1、四年級的學生,讓其去推想、去想象,學生經常會“想當然”,寫不出具體的依據。結合《飛向藍天的恐龍》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要寫推想,寫想象”得根據真實的依據來進行,這樣的推想或者想象才能合情合理,真實可信。

2、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往往不能用恰當的詞語對事物的狀態、程度、性質做細緻的區分判斷,並用合適的詞語來準確表達。結合《飛向藍天的恐龍》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對一些“判斷”的表述中,學習如何作出準確表達。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依據”與“推想”的關係,引導學生體會依據部分在文中的作用,瞭解“推想和想象得根據真實的依據”

2、抓住文中關於“依據、推想”的關鍵語句,體會用不確定的語言去描寫不確定的事物,也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3、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古生物學家徐星帶給我們的科普文章,(教師示意學生齊讀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昨天曹老師帶領大家初讀課文,理解了課文內容。課文題目是“飛向藍天的恐龍”,文章中作者也具體寫到了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逐步飛上藍天的過程。你能借助這些詞語説一説嗎?

出示詞語:

兩億三千萬年前 第一種恐龍 大小

數千萬年後 形態各異 龐大

獵食性恐龍 骨骼 羽毛

樹棲 滑翔 飛行 地面上 奔跑 飛翔

(指導學生敍述要有層次:四個要點,但不是四個層次)

l 兩億三千萬年前,地球上出現第一種恐龍及恐龍的大小、樣子。

l 數千萬年後,這種恐龍的後代演化成形態各異的不同種類:有的兩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有的體型龐大,有的身形矮小;有的食肉,有的食草。

l 其中,一些食肉恐龍體型越來越小,外形也越來越像鳥類,不僅骨骼相似,而且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取代了鱗片和鱗甲。但,這時候,這些外表長了美麗的羽毛的恐龍,仍然是恐龍,還不是鳥。

l 這些長了羽毛的恐龍或者由於樹棲生活中的滑翔,或者是在奔跑中,逐漸學會了飛翔。學會了飛翔的恐龍,最終演化成了天之驕子——鳥。

師:剛才,我們回顧了文中“恐龍變成鳥,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似乎看到了中生代的地球。這些生動的畫面,是怎麼來的?是作者親眼看到的嗎?你怎麼認為的?

生回答要點:抓“中生代”“兩億三千萬年前”

(資料備用:人類的歷史才幾百萬年,而最早的能直立行走的人類最早出現在170萬年前的中國元謀,而早期智人最早出現在20萬年以前,而人類文明史,出現了語言、文字、文化等,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才只有5000多年,而早於第一個人類出現前的6000多萬年前,所有的恐龍,都已經滅絕了。沒有人可以看見。)

師:文中哪些內容是作者的想象、推想?有沒有實際看到的內容?

大家打開書,找一找,哪些內容是作者實際看到的?

生:第四段是想象、推想

第二自然段中寫到了作者實際看到的內容。

出示第二自然段,讀出“看”的語句(紅色顯示)

師設疑:既然這篇文章都源於想象、推想,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段實際看到的內容?不寫行不行?為什麼?

出示1,3,4段,生自由談看法。

學生回答要點:不寫的話,第四段的推想就不可信,因為誰都沒有看到過,怎麼相信這樣就是真的呢!

師: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想象、推想要有現實的依據。

(板書:想象、推想要有現實的依據)

二、體會、感悟:推想要根據“真實的依據”

1、研讀依據部分。

出示第二自然段。

師:那我們就看看科學家們都找到了哪些依據?

默讀第二自然段,讀出相關語句,課件呈現。

骨骼相似

長有羽毛

2、對比研究虛實關係。

師:這些科學事實與後面的推想有怎樣的關係?

(師對比出示2、4自然段)

師:對比着讀一讀,找一找,哪些語句是相關的?右面的推想是以左面的哪些事實為依據呢?

生默讀,獨立思考,而後可以前後桌,左右桌合作交流,教師可不提倡,不反對。

師巡視,然後也可參與討論。

生回答要點:

l “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兩條後腿粗壯有力,能夠支撐起整個身體。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是在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恐龍化石之後,作出的推想。

l “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 是在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的化石的骨骼相似性之後,作出的推想。

l “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着鱗片或鱗甲。”是在科學家們多次發現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之後作出的推想。

師:同學們,科學家的科學論文、科學發現、科學推理都是以充分甚至確鑿的現實依據的。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兩部分中依據和想象的關係。

師引導學生梳理:

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恐龍化石之後,推想出——(學生對應讀推想內容)

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的化石的骨骼相似性之後,推想出——(學生對應讀推想內容)

科學家們多次發現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之後,推想出——(學生對應讀推想內容)

師:同學們,第4自然段還有一段話,大家看,它是以什麼為依據呢?

(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並最終能夠主動飛行。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飛行並非始於樹棲生活過程。他們推測,一種生活在地面上的帶羽毛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師:不論是“化石”,還是“生活實際”想象和推想要有現實的依據,讓我們重温一下恐龍的演化過程。老師描述哪裏,你們就讀哪裏——

師引讀:科學家們依據恐龍化石,推想恐龍形態各異的樣子:

生接讀: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以植物為食。

師引讀:科學家們又依據恐龍和鳥類骨骼相似,長有羽毛推想出恐龍演化得越來越像鳥:

生接讀: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

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着鱗片或鱗甲。

師引讀:科學家們又依據鳥類現實的飛翔,推想出恐龍是這樣飛向藍天的:

生接讀: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嶄新的生活天地

3、師總結:

“現實”是“想出來內容”的理由、依據。我們雖然不是科學家,但我們寫作文時,也要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現實依據,不能隨意想象、胡思亂想,甚至是瞎想。

三、體會用不確定的語言去描寫不確定的事物,也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1、師:依據現實去想象、推想是這篇科普文章的一大特點,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表達的準確性。課後就有這樣一道練習題

(一)出示課後練習

師:你怎麼理解“寫準確”?

(學生自由表達看法:就是寫具體,就是依據現實去寫……)

師:這是你們認為的準確,讀讀這句話怎麼寫準確了?

出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的鳥兒”。(“一支、漫長的演化”加點)。

師:“加點詞語”準確地寫出了什麼內容?去掉加點的詞語會怎樣呢?(刪改,加點的詞語去掉,改成):

“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的鳥兒”。

“恐龍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要求學生對比朗讀,體會,刪改前後,句子意思有什麼不同。改後的寫法行不行?

討論要點:修改之後的寫法不行。修改後,意思不準確——不是所有的恐龍都變成了鳥兒,而且,恐龍變成鳥,是經歷很長時間演變這層意思沒有了,會讓人誤解。

2、師引導體會:“一支、漫長演變”,準確表達出了什麼意思

一支——數量、範圍

漫長的演變——時間、過程

3、師:“一支”指一個分支或一個種類,知道具體的數量嗎?“漫長的演化”是個模糊的時間,怎麼就準確了?因為誰也不知道具體的數量和時間。不能精確的就如實的寫出來,用不確定的語言去描寫不確定的事物,也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4、對比朗讀,體會原文的準確意思。

“恐龍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的鳥兒”。

(二)拓展練習

師: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還有哪些把不能精確的數量、範圍,不能精確的時間寫準確了?並把你認為寫得準確的詞語加上圓點。

1、學生自己思考、勾畫。

2、交流討論:這些句子,這些詞語,準確寫出了怎樣的“範圍、數量”。(交流時,學生説書中勾畫的句子)

預設:

重點引導:“大約、可能”——刪掉會怎麼樣?

“有些…有些…”——換成“有的…有的…”可不可以?聯繫前面的“龐大家族”理解語言準確性。(研讀一些,可以同時改為:一個,引導體會)

“有些、、、有些、、、”到“一些”到“一種”的變化——科學家們隨着對化石研究的深入,範圍不斷縮小,看到是什麼樣,就寫成什麼樣。用語嚴謹、準確)

師總結:我們在寫文章時,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事情我們拿不準,怎麼辦?這時你要運用不確定性的詞、句將這種不確定性如實地寫出來,這樣寫不但不影響你的文章的可信度,還會讓人更相信你的話。

讓我們把體會到的送入朗讀中,感受語言的準確。

3、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引導學生回顧、歸納。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呢?

要點:想象、推想要有現實的依據

用不確定的語言把不確定的內容寫準確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閲讀《飛船上的特殊乘客》,勾畫出表達準確的句子,標註出使用準確的詞語。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描繪、輕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態各異”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背誦自我感興趣的語段。

3、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弄懂課文資料,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難點: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這天我們一齊學習一篇關於恐龍的課文,我們一齊寫“恐”這個字。“恐”是生字,上方是一個“鞏”,下方是一個心字底,當你看到心字底時,你想到了什麼?(很恐怖、很害怕、可怕的恐龍等等)“心字底”表示這個字常常和情緒有關係。隨機板書:恐龍。

大家瞭解恐龍嗎?誰能簡單介紹一下?(2-3人)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恐龍(2種)的圖片,想看嗎?——認識它嗎?大聲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龍、馬門溪龍)。

看過了圖片,恐龍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難怪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當你看到“飛向藍天”這四個字時,你又想到什麼?(出示兩幅鳥的圖片)是啊,鳥類是我們心中輕靈自由的天之驕子。

這篇課文的題目卻是“飛向藍天的恐龍”(加上“的”字)當你第一次看見到課題時,你產生了什麼疑問?板書:問號

看來大家的疑問是一致的,這天就讓我們一齊來解決這個問號吧。齊讀課題。

  二、檢查自學,學會字詞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其中有些不好讀的詞語和句子,我們先來認讀兩組詞語。

1、出示詞語:

笨重遲鈍茹毛飲血龐大家族形態各異兇猛異常

輕靈敏捷五彩斑斕身體輕盈凌空翱翔天之驕子

請大家自由讀一讀。(糾正字音)

請兩位同學分別讀一讀這兩組詞語。我們一齊來讀。

當你讀了第一組詞語時,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讀了第二組詞語呢?

2、這樣不相干的兩組詞語、這樣兩幅不相干的畫面,卻有着很深的親緣關係呢!

3、課文中除了有生僻的詞語外,還有難讀的句子,老師找到了兩個長句子。誰會讀?自我試一試。指名讀,提示:注意句子中的停頓。齊讀。

(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超多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後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三、精讀重點,領悟寫法

1、字詞、句子都能讀準確了,此刻能夠來解決大家剛才提出的問題。(出示:“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讀課文,哪個自然段能回答這個問題?(第四自然段)

2、閲讀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方法:

(1)先自我讀。

(2)再討論。

(3)彙報:

①第一種大約出此刻……和狗一般大小……

②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長得……像鳥類……

④它們學會了滑翔……飛向藍天的鳥類。

3、閲讀感悟寫法上的特點:

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如:

地上第一種恐龍大約出此刻兩億年。

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明白了説明性文章表達準確的這一特點,這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首先,我們複習一下上節課學習過的詞語,課件出示詞語:兇猛、笨重、遲鈍、輕靈、五彩斑斕、凌空翱翔、似乎、毫不相干。

生:齊讀。

師:這些詞語都是第一自然段中,你們能用上這些詞語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資料嗎?

生:概括資料。

師:真的是毫不相干嗎?我們接下來學習課文,跟着科學家走進恐龍的演變世界。

二、新課

(一)1、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想:

(1)科學家提出了怎樣的假説?依據是什麼?

(2)科學家有怎樣的發現?

(3)“欣喜若狂”是什麼意思?這些發現為什麼讓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結合課文資料説説:

(課件出示)“遼寧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1)‘點睛’之筆是什麼意思?

(2)這句話你讀懂了什麼?

(“點睛之筆”指最重要、最關鍵的資料。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作“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羽毛”是十分關鍵的部分。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帶給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説它是“點睛之筆”。)

(3)是啊,這一重要的發現多麼令人欣喜啊!這也是科學家鑽研時的情緒,我們帶着這種歡欣鼓舞的情緒來讀一讀這一句話。指導感情朗讀,體會科學家鑽研時的情緒。(讀出欣喜若狂的情緒)

(二)第三、四自然段的學習

師:是啊,兇猛、笨重、遲鈍的恐龍能變成輕靈、五彩斑斕、凌空翱翔的鳥,多麼不可思議啊!這天我們就一齊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看默讀提示:默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想想恐龍是怎樣一步步演化成鳥兒的?劃出寫恐龍特點的關鍵詞句,小組合作填寫在表格內並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説明的方法?

出示表格課件

恐龍的龐大家族

繁衍生息的狀況

它們的特點

作者説明的角度

第一代恐龍

大小似狗,形態如鴕鳥

繁衍生息的龐大家族

有的兩足奔跑,

從生活習性上

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

從身體形態上

有的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

有的兇猛異常,茹毛飲血,

從性情上

有的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其中的)

獵食性恐龍

身體漸小,越來越像鳥類;

從體態、習性、體表的不斷變化上

骨骼中空,身體輕盈;

腦顱膨大,行動敏捷;

前肢漸長,像羽翼,會拍打;

體表長出羽毛,去掉鱗片或鱗甲。

轉移樹上生存,漸漸具備滑翔、飛行潛力。

合作填表(鼓勵表揚會學習的個人、小組)

全班交流:(先小組彙報其他組補充)

(1)第一種恐龍的特點(課件出示):“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此刻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後退支撐身體。”

A、去掉“大約”行嗎?

B、比較讀

C、指名讀

(數千萬年後由一種恐龍繁衍成了種恐龍這真是……)

(2)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的特點:“有些恐龍像它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温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A、想想看這個句子有什麼特點?(用這個特點説一句話)

B、出示課件(恐龍種類的圖片)請同學們説説你對恐龍的認識。

C、大家對這形態各異的恐龍都充滿了喜愛之情那我們就來讀一讀吧!男女比較讀、齊讀。

D、指導背誦。這些恐龍多麼搞笑啊!我們把它們記下來吧!

教師:這麼龐大的家族都能飛上美麗的藍天嗎?(生:不是)請大家找出相應的語句來讀一讀

(3)獵食性恐龍的特點: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着;鱗片或鱗甲。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A、齊讀。出示恐龍不斷進化的圖片(教師適時解釋:恐龍長的越來越接近此刻的鳥類了。骨骼中空,身體才會輕盈,行動也就敏捷了,又長出了像鳥翼一樣的前肢,體表還有羽毛。)

B、“其中”是在什麼中?“一些”説明了什麼?(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我們在習作時應注意恰當地用詞學習如何錘鍊語言。)

C、比較讀這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1)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1)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2)它們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D、出示表格,齊讀。

教師:這些都是恐龍飛向藍天的前提,那麼它們是怎樣飛向藍天的?

(4)“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的潛力並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師:科學家們都認為是這樣嗎?

生:不是,還有的科學家認為……

師:由於生活習性的改變,使恐龍飛向了天空。有的科學家認為是樹棲生活使鳥具備了滑翔潛力,並逐漸能夠主動飛行;有的科學家認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但是,毋庸置疑是什麼?師板書齊讀。

生:齊讀句子。

師:是的,恐龍的一支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4、直觀感受

師:作者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清楚詳細的介紹拉近了恐龍與我們的距離,此刻就讓我們再近距離地欣賞一下各種種類的恐龍吧!(出示課件其他類型的恐龍圖片)

5、學生複述

師: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用自我的話説一説(再出示演化過程的圖片)

教師:不管怎樣樣,有一點毋庸置疑(生接讀)“毋庸置疑”怎樣樣理解?(無須懷疑)帶着這種語氣再讀這句話。

(三)學習第五段

教師:無論如何這只是科學家們根據種種證據的推論,它們有更完美的心願。齊讀第五段。

讀了這句話你明白了什麼?

師:這是科學家們的願望,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他們多麼期望能重現這一歷史進程啊,幫忙我們瞭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的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着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科學研究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世界上有太多的奧祕等待大家去探索,就請同學們抓緊寶貴的學習時光,將來去充分實現自我的價值吧。

  三、感悟總結

1、學了本文後,你有什麼感受?

2、以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麼感想?你們想對科學家們説些什麼?

3、總結寫法(用詞準確)

四、作業:拓展學習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複述給家長聽。

2。對於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問題可查閲書籍或上網查詢。交流收集的資料,舉辦一次“恐龍世界”展覽。

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代恐龍→龐大家族→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後)

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飛向藍天

(許許多多年後)(億萬年前)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4

《教材簡析:

飛向藍天的恐龍》這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此刻讀者面前。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目標:

1、會認詞語,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背誦自我感興趣的段落。

3、有條理的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恐龍的演化過程,激發探索求知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件(恐龍的有關資料、文章的相關段落。

設計理念:

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本課時,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課件、學習表格,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邊讀邊悟,透過重點詞句的分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學會學習,激發其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走近恐龍,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由恐入題,引出恐龍,由恐龍導入課題。從學生最熟悉的生字入手,既學習了生字,又考查了學情,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師:請看黑板(教師板書“恐”)誰來讀?看到“恐”你想到什麼?(恐懼、恐怕、驚恐、恐龍)説説你對恐龍的瞭解。

生:(交流蒐集的資料。加深對恐龍的瞭解。)

師:是呀,説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笨重、遲鈍的馬門西龍,那他們和輕靈的鴿子、五彩斑斕的孔雀這些在藍天自由飛翔的鳥兒有什麼關係呢?(教師相機板書“鳥”)這天我們就來學習(教師板書課題)

師:齊讀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

讀得再抒情一些《》

讀得再響亮一些《》

讀完課題你最想明白的是什麼?

生: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

師:那恐龍是如何飛翔藍天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直奔主題。)

  二、走進恐龍,探究演化。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誰能最先找到答案?

好,誰來説?

生:讀相關段落。

師:找得又快又準,讀得很流利。誰與他的答案相同?讓我們用最美的姿勢最響亮的聲音齊讀。

師:讀完後,你明白了什麼?

生:我明白恐龍的形態各異;我明白恐龍的形體變化;我明白恐龍是怎樣學會飛翔的……(學生自由交談)

師: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此刻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後,它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形態各異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姿態。

師:恐龍到底有哪些形態呢?(學生齊讀投影)有些xxx,有些則xxx

師:你明白了恐龍的哪些形態?(指名回答後,再次齊讀投影。)

師:有些恐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則”是什麼意思?

生:不一樣

師:對,不一樣,就用這個“則”字強調。比較不一樣,會用“則”強調,也能夠用自我的語氣,語調來強調(誰來讀)這句話介紹了恐龍的哪種形態?(行走),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其他兩類。

師:誰來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身材、性情)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明白嗎?讀書要把書讀薄,看,課文介紹了恐龍的六種形態,我們透過分析給概括成了三類,一下子變薄了,也好記了。有這種潛力的同學請大聲朗讀。(自由背誦)會背嗎?(出示表格,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寫表格。)我們明白恐龍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難道只有這些形態嗎?

生:(聯繫自我已有的知識回答)有些恐龍xxx,有些恐龍則xxx(提醒學生仿照文章的格式説一説其他的形態)

(設計意圖:進行閲讀教學,必須要多讀少講,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比較多的時光留給學生讀書,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順學而導,以學定教,由輕聲讀課文再至默讀課文,引導學生練習默讀,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師:同學們的知識可真多。請看(課件播放:在《愛不會絕跡》的音樂中觀察恐龍的形態)你看到了什麼?是呀!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又有什麼變化呢?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請之後讀)

(設計意圖:選取學生熟悉的動畫片主題曲《愛不會絕跡》,勾起學生對恐龍的記憶,同時在簡單的音樂中進行課間休息。)

生:齊讀

師:恐龍的形體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着鱗片或鱗甲。

師:這是恐龍的形體變化(板書)骨骼xxx,身體xxx;腦顱xxx,行動xxx(填空練習)

不僅僅如此,它們還學會了飛翔。

生:齊讀相關段落。

師:不管怎樣,有一點(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師:毋庸置疑,什麼意思?

生:不用懷疑。

師:毋庸置疑,就是不用懷疑。為什麼我們能這麼肯定地説,有證據嗎?

生:有

師:那是什麼?

生:化石。

師:是呀。早在19世紀,英國學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研究了超多恐龍與鳥類化石之後,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但相關化石一向沒有找到。直到20世紀末期

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段落齊讀。

師:(投影出示再讀)你讀懂了什麼?

生:我明白了化石是首次發現,是在遼西發現……(學生交流)

師:欣喜若狂,是什麼意思?

生:高興到了極點,就要發狂了。

師:研究者們為什麼會如此地高興?

(設計意圖:由點帶面,透過重點詞語的理解,感受科學家的艱辛與執着。)

生:自由交談。

師:同學們,一個世紀多少年?

生:一百年。

師: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接近2個世紀,他們找了近200年,時光。在這200年的時光裏,科學家們在幹什麼?

生:尋找證據:化石。

師:那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會到哪些地方?他們會到xxx,會到xxx還會到xxx

師: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想象交流)時光之久,困難之多,怎能不讓他們欣喜若狂。帶着這種感覺再讀?

生:齊讀: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

師:請打開課本152頁,看,這就是遼西發現的化石。如果你是研究者你會大聲的向世界宣佈xxx如果你是一位科學家你會xxx如果你是古生物學者你會xxx這一切太讓人激動,太讓人欣喜若狂,所以遼西的發現,齊讀二段最後一句(理解“點睛之筆”)此時此刻你想對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們説些什麼?

生:你們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感動……

師:是呀,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投影出示語文園地八的日積月累)

生:學生齊讀。

師:這就是科學工作者的精神,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只有這樣才能探索宇宙的奧祕,恐龍的奧祕還有很多,如果你想對恐龍有更深的瞭解,你能夠看《恐龍的世界》(介紹書),此外在許多電影中也會發現恐龍的足跡《金剛》……

  三、總結全文,昇華主題。

師:這天我們學習了恐龍的演化過程。透過學習我們明白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5

【學情分析】

10歲左右的孩子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但並沒接觸太多的科學知識,因此,本文的教學應結合這一實際來展開。對於恐龍的瞭解,學生有大量的資料,但並未深入去體會,尤其對恐龍的演變過程,學生了解很少,所以資料的補充應作為我班學生的重要學習環節。同時,在語言文字的體會上,我班學生已初步具備理解詞、句的能力,但還需要作進一步訓練。所以,個案設計應以重點段的學習為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有關恐龍資料片,激趣導入。

2.讀課題質疑。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感知

1.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在文中勾畫生字詞,自主學習生字詞,標出自然段。

3.教師檢查字詞學習情況。如“頓”和“噸”要注意讀音和字形的區別;“鴿”、“盈”、“捷”注意書寫。

三、自讀自悟第1~2自然段

1.先説方法:讀懂每句話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讀第一自然段。作者把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看似毫不相干的兩種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科學家的重大發現:“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抓住“一支”、“漫長的演化”等詞,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一支”指的是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是指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

3.朗讀第二自然段。瞭解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抓重點句理解:“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1)理解“畫卷”和“點睛之筆”的意思。

(2)理解:遼西的發現為什麼能稱為“點睛之筆”?

四、精讀重點段,領悟寫法

(一)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讀第3自然段。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深入體會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1.默讀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幾句話,用序號標出。

2.抽學生説,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點撥。(這段長句多,如“龐大家族”冒號後的句子具體指出龐大家族有哪些,前後都是圍繞相同內容説的,一共8句。)

3.重點體會第二句。

(1)齊讀第二句。

(2)標出冒號後的分句(3個分句組成一個長句)。

(3)引導學生體會各分句的內容。(表格式或小標題式,如:行走——身體形態——性情。)

(4)採用引讀、對比讀等方法,再次體會第二句話的意思:恐龍的後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重點體會“繁衍”、“形態各異”、“龐大家族”、“兇猛異常”、“茹毛飲血”等詞語的意思。

(5)板書:

(6)學生看板書複述第二句話的內容。

4.重點體會第三句。

(1)自由讀第三句,用序號標出冒號後的分句。(4個分句組成一個長句)

(2)學生質疑,互相解答。

(3)引導學生邊體會,邊完成板書。(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骨骼、腦顱、前肢、體表。)

(4)學生看書將一、二、三句話連起來説。教師注意引導關鍵詞:“大約”、“數千萬年後”、“形態各異”、“龐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

5.體會第四至七句。

學生朗讀這幾句,體會科學家假想長羽毛的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

(1)他們有哪兩種猜想,請學生説一説。

(2)前兩句講樹棲恐龍在跳躍、降落中具備了滑翔能力,最終主動飛行。後兩句講地面上的帶羽毛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6.體會第八句。(1)齊讀。(2)為什麼説“毋庸置疑”?理由是什麼?

7.齊讀第4自然段,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再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説一説。

五、學習最後一段

1.教師讀第一句後提問:科學家們還有一個什麼美好的願望?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第二句)

2.“這一歷史進程”具體指什麼?

六、整體感悟

科學工作者根據恐龍化石,能推測出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七、拓展學習

1.讀一讀,填一填。

(1)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 )經過( )的演化,( )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億萬年前,一種( )羽毛的恐龍( )同類,飛向藍天,( )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

(3)地球上的( )恐龍( )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後腿( )身體。

(4)數千年後,它的後代( )成一個形態各異的( )家族。

2.讀一讀,説一説。(每組裏哪個句子好,好在哪裏。)

第一組:(1)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第二組:(1)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2)它們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龍”為主題,開設圖片、資料展。

【設計意圖】為了突破本課“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和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這一重點,備課組討論所形成的框架式預案力圖以“直擊重點段”的方式,採取讀——説——讀的過程來達成這一目的。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根據我班學生的實情,我對這一思路和設計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一是對課文設計中的“理清課文線索”作重點處理,強化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

二是在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上,將複述作為體會用詞準確性的方法;

三是在設計上,讓學生背誦感興趣的部分,讓孩子們積累、內化;四是在拓展學習中,主題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而設計。力圖從這四方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內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