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16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基礎上,使他們體會數學就在身邊,領悟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的樂趣,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要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本節課通過將較大的數據繪製成條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到用1格代表5個數據的條形統計圖存在的意義。

1、使學生經歷動態數據的統計過程。

通過統計一個路口幾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使數學貼進生活,讓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明白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使學生知道學習統計的必要性,並能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

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預測20分鐘後開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種車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的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感受學習統計的必要性,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卡片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一段時間內一個路口車輛過往的情境,讓學生自主記錄各種車的數量。

(學生自主記錄,並彙報記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不僅是引入新課,更是激發矛盾,學生在沒有分工合作的情況下,獨自去記錄各種車的數量,表現出手足無措,因為記住了這種車又記不住另一種車,於是學生自己提出遇到的困難。這時,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同時記錄各種車的數量?學生經過思考,得出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方法。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98頁上面的統計表。

(1)學生觀察統計表,説説有幾種車。

(2)學生分組討論是否可以把這個統計表用“1格代表2個數據”的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

(3)各組獨立繪製條形統計圖。

(4)説説在繪製過程中遇到了什麼難題。

(用1格代表2輛車,要畫很多個格,太麻煩了)

(5)討論:如何解決上面遇到的難題。

(6)小組彙報。

生1:可以用1格代表3輛車。

生2:可以用1格代表4輛車。

生3:可以用1格代表5輛車。

……

(7)教師引導學生用1格代表5輛車繪製條形統計圖。

(學生在教材上完成條形統計圖,並在組內展示作品)

(8)全班交流,課件展示各組的代表作品。

2、分析數據,合理預測。

(1)學生觀察條形統計圖,思考:

①什麼情況下用1格代表5個數據比較合適?

②哪種車最多?哪種車最少?兩種車相差多少輛?

③猜一猜,20分鐘後,這個路口開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種車?為什麼?最不可能開來的是哪種車?為什麼?

(2)各組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教師巡視。

(3)各組彙報,全班交流。

3、知識拓展。

課件出示教材98頁下面的統計表,學生觀察,思考:每格代表幾個數據合適?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彙報)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5-6頁例3、例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旋轉變換。結合生活實際,能初步感知旋轉現象,探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1、理解圖形旋轉變換的含義。

2、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難點:能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情景導入

1.揭示課題課件出現:摩天輪、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引導學生觀察物體的旋轉,並感知旋轉現象觀察物體的旋轉,並感知旋轉現象由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知旋轉現象,建立旋轉的表象。 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這些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師:剛才,同學們反覆地提到“旋轉”,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旋轉”(板書課題)用語言描述這些物體是怎樣旋轉的。還可以用肢體動作來表現這些物體的旋轉。體驗旋轉現象,初步認識旋轉。

2.聯繫生活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師:同學們的思維真開闊,生活中像這樣的旋轉現象很多,那到底什麼是旋轉呢?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概括出旋轉含義,並板書。師:今天咱們就從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地鐘錶和風車開始研究吧!風扇、陀螺、旋轉木馬、鐘錶、車輪……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出旋轉就是物體繞着某一個點或軸運動。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旋轉變換。 把學生的生活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內化為學生的知識。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設計説明

本節課呈現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況,所以課前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實際生活中的百分數,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學生從中瞭解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討論、交流解題過程與方法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討論、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課前收集的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知識

教學過程

⊙直接導入

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體會到了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數?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既讓學生瞬間回顧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為本節課的學習製造了一個積極動腦的氣氛,讓學生能快速地進入到探究新知的學習中來。

⊙自學探究

課件出示例題。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總額佔家庭總支出的55%,其他支出總額佔家庭總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總支出是多少元?

師:例題呈現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數的事例,請同學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1.自學指導。

(1)嘗試畫線段圖分析題意,找出等量關係。

(2)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

(3)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2.學生獨立探索解題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3.引導學生對比教材93頁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題思路。

4.與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

5.展示解題過程。

(1)指名板演解題過程。

方法一 解:設笑笑家20xx年的總支出是x元,那麼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 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總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預設

生1:為什麼設笑笑家的總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麼意思?

生3:為什麼用“620÷(55%-45%)”呢?

設計意圖:通過自學指導學生獨立探索解題方法;給學生充分的自學空間,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解決問題後對照教材,不僅能驗證自己的解題思路是否正確,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與同桌的交流更優化了自己的思考過程。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記錄數量,瞭解負數的價值;

⑴要求:聽清信息,獨立思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信息準確簡潔的表示出來。

⑵師敍述,生記錄。

師:客車到達A站,有8人上車,有6人下車。

我校本學期轉進學生68人,轉出5人。

老師8月5日在上個月的基礎上續存20xx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⑶反饋交流。

展示學生的記錄情況:文字、+、、

師:哪種方法能讓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數據變化?統一到+、

師: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可以將+稱為正號,將稱為負號。

⑷介紹你知道嗎?

説明:數學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其實大家的這種記錄思想,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記載。

投影出示,教材第9頁的一段話。

⑸點明意義。

師:其實,在客車到達A站時,有人上車,有人下車,其間數量的變化是相反的,出倉糧食的數量和入倉的數量的變化也是相反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與此相關的數學知識認識負數。

二、聯繫生活,理解負數的意義。

1.教學例1

⑴每天7:30,中央電視一台都有天氣預報。在20xx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氣温是零下3度到5度。

師: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最低温度呢?

出示教具(一個自制的温度計),提問:怎樣在這個温度計上表示出這天的最高温度是5度?

請學生操作,追問:你是從哪兒數到哪兒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温度計上怎樣表示呢?

讓學生意識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温度有困難,引出 0。

確定0度以後,請學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師:你是怎樣數刻度的?

⑵説明:20xx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温度我們是從零開始往上數,因此這個温度是零上5攝氏度記作+5℃。最低温度是從零開始往下數的,這個温度是零下3攝氏度記作-3℃。

⑶正、負數的讀寫法。

説明:+5讀作正五,在寫的時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個+正號。也可以省略正號直接寫5。-3讀作負三,書寫時先寫負號,再寫3,符號不可以省略。

2.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利用香港的圖片介紹攝氏度和華氏温度。學生讀出温度,説説是怎樣讀的。

其餘的温度讓學生自己讀,反饋交流讀寫的方法是否正確。

小結:用+5、19和-3、-11、-7區分了0攝氏度以上的温度和0攝氏度以下的温度。

3.教學例2

⑴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與圖片,師:從題中,你知道了什麼?

師:這裏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海平面,什麼是海平面呢?介紹相關的知識。

説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稱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稱為海拔負155米。⑵提問:你會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嗎?

學生嘗試寫數,反饋交流。

小結:用8844和-155區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⑶提問:你能把我們剛才學過的這些數分分類嗎?

小結板書:像+4、19、+8844這樣的數都是正數。

像-4、-11、-7、-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

師:0是正數嗎?是不是負數?為什麼?結合例1和例2的圖片理解0與正負數的關係?

板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三、鞏固練習。

1. 練一練1

學生讀數,在將相應的數填入圈裏。

反饋交流,教師:8是正數嗎?0該寫到哪個圈裏?為什麼?

2. 練一練2

學生獨立完成,反饋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你對負數有了什麼樣的認識?

五、課堂作業。

1. 讀一讀。

⑴水沸騰的温度是100℃。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景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鐘錶》第一課時-------認識整時(84-85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鐘面,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習慣。教學重點、難點:認識鐘面,學會看整時。

教學媒體:課件,學具鍾。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學生對時針和分針的整體認識還不太習慣,重點放在通過觀察時針和分針來判斷所表示的時刻。數學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要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導入到實踐活動整個環節都與學生的日常實踐活動聯繫在一起。而且根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動手、比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要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謎語導入:

1、師導言: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預設生齊説:喜歡)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請你們來猜一猜.課件顯示謎面:嘀嗒嘀嗒噹噹噹,會走沒有腿,會説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師:誰猜到了這是什麼生可能説:鬧鐘,師可引導説:鐘錶(板書:認識鐘錶)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鐘面。

(1)師:“老師這裏也有一個鐘(課件出示),現在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

(2)學生反饋交流結果。引導學生説出鐘面上一共的12個數,還有長短不同的指針。

(3)邊出示課件,邊小結:通過同學們的觀察,我們發現了鐘面上一共有12個數,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還有2根指針,又短又粗的──時針;又長又細的──分針;。 (4)在自己的小鬧鐘上指一指,並告訴同桌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

2.認識整時。

(1)屏幕上出示主題圖。

師:請小朋友觀察,看看小鬧鐘叫醒小女孩的時間是幾時?生説。

(2)你能説出下面鐘錶上的時間嗎?

(3)引導學生觀察12時、4時、6時,觀察討論:這三個鐘面的分針和時針分別所指的數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反饋討論結果。

學生可能回答:12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2;4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4;6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學生也可能回答: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從1到12的任何一個數,指向幾就是幾時。

(4)教師小結:在鐘面上,當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5)講述電子錶表示法

三、開心練習

1、課件顯示3個鐘面,學生回答:8時,8:00;3時,3:00,6時,6:00

2.《小明快樂的一天》。師:“現在老師要帶同學們去看看,小明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課本92頁插圖。

(1)師:“看第一幅圖,小明什麼時候?在做什麼?並寫出時間的兩種表示方法。”

(2)小組間説説:小明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

(3)指幾名學生説一説小明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並説出是什麼時候?(如7時,是什麼時候的7時。)

(4)這樣的一天一定會有很多收穫的。那麼你們的一天又是怎麼安排的呢?

同組的學生説説,然後指名説説。並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作習習慣。

四、課堂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我們一起認識了表示整時的時間,並學會了表示整時的時候,有兩種表示方法,你學會了嗎?)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採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步理解分米、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驗1分米的長度。

2、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讓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釐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師:看樣子,米和釐米用在這裏都不合適,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幫忙。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小棒)這根小棒有多長呢?你能試着估一估它大約有多長嗎?(學生彙報)

2、量一量。

(1)看來同學們的估測結果各不相同,那麼這根小棒究竟有多長呢,你能想出有什麼好的辦法知道它的長度嗎?(用尺子量)

(2)動手實踐。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師一樣長的小棒,趕快行動量一量吧。

3、學生彙報測量結果。

4、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釐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5、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6、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7、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8、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教具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後再測量)

量完後學生彙報交流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練習一的第3題

2、判斷下列的説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牀長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釐米( )

3、填空:

5分米=( )釐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釐米=( )分米2米=( )釐米

四、課堂作業: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釐米=( )毫米( )釐米=5分米6分米=( )釐米

100毫米=( )釐米( )分米=4米60毫米=( )釐米

3釐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説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納税。課本第98頁的內容和第99頁的例5

教學目標:

1,理解税收的專有名詞,會計算應納税額。

2.建立正確的納税觀,懂得納税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理解納税的專有名詞,會計算應納税額。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學前導入:

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聽説過有關税收的知識嗎?板書:納税。

二、展示學習目標:

理解納税含義,懂得應納税額。

三、討論發現:

1.什麼人需要納税?

2.為什麼要納税?

3.你認為你身邊的哪些事物是國家用税收款投資完成的?明確:1.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應該依法納税。

2.納税是根據國家税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3.税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税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税收主要分為消費税、增值税、營業税和個人所得税等幾類。繳納的税款叫作應納税額,應納税額與各種收入(銷售額、營業額……)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鞏固練習:

出示例5:一家飯店十月份的營業額約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税,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税約多少萬元?(多名學生板書演示)

求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税多少萬元,就是求30萬元的5﹪是多少。即:30×5﹪=1.5(萬元)

答: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税約1.5萬元。

五、作業安排:

課本練習二十三第102頁第

4、5題。教學內容:利率。課本第99、100頁的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第一冊第53—55頁及練習八第2、3、4題。

教材分析:

1、關於直尺圖兩端的缺口。

直尺圖左端不畫口是可以的,一年級的小朋友對小於0的數是沒有感受性認識的,也沒有過早涉及的必要。直尺圖右端的口必不可少,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自然數逐1增長的規律,以及自然數個數的無限性。2、關於比較8、9的大小,通過點子圖來比較,其目的在於認識7、8、9之間的關係,7在8的前面,7比8小,8在9的前面,8比9小。這種認識顯然過於狹隘,應該讓小朋友在更廣的區間內認識9以內數的關係,這樣,更進一步增強數感。學情分析:

1、關於數數。

前面已學習了7以內數的認識,對認識數的哪幾個方面內容有初步的感知,有了數數、瞭解的順序和大小比較等能力。重點讓學生理解數自然數是一個一個地數。

2、關於數的組成。

對於數組成,學生在學前教育中已有基礎,但大多流於死記硬背,而現在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分什麼,如何有序地分,由其中的一組還能還能想到什麼。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會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認數、讀數、寫數;知道9以內的數的順序,能正確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會區分基數和序數,理解8、9的組成。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擺一擺、填一填、想一想、説一説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認識8、9的過程,感受8、9的組成,初步體會有序思考的方法,並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8、9的數數與認數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探索和發現8、9的組成,激發學生探究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在引導學生從8、9的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過程中,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是8、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

教學難點:

學生會正確書寫數字8、9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王大伯養了一羣小豬,把小豬編了號,看,它們來了!

1、這些小豬的編號各是幾?一共有幾頭小豬?(課件:7頭小豬跑着出來,身上有編號4、1、6、2、5、7、3)

2、請你按編號順序把小豬們排一排隊好嗎?你有幾種排法?(1、2、3、4、5、6、7或7、6、5、4、3、2、1)你是按什麼順序來排的?

3、王大伯又買了2頭小豬,該編上什麼號呢?(引出8、9)板書課題:8、9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8、9的含義及順序。

(1)擺一擺。

師:你會用小棒來表示已經編上號的7只小豬嗎?(學生操作)

師:王大伯又買來一隻小豬,這時是幾隻小豬?(板書:8)你還會用小棒來表示嗎?你是怎麼擺的?(學生操作)擺成自己喜歡的圖形。

師:8號的小豬該排在隊伍的什麼位置呢?(學生説電腦演示)你是怎麼想的?(板書:7<8

師:王大伯再買來一隻小豬,這時是幾隻小豬?(板書:9)你還會用小棒來表示嗎?你是怎麼擺的?(學生操作)

師:9號豬要加入它們的隊伍中,應該排在哪裏呢?你是怎麼想的?

(2)説一説。

看着整齊的隊伍,你知道些什麼?用8和一個數比大小,誰能説一説。用9和一個數比呢?

(4)活動。

教師活動:教師獎勵小獎片給表現好的學生,先發7張,再發1張,問學生是幾張?發了8張小獎片,再發1張,問學生是幾張?

學生活動:9名錶現好的學生到前面。

師:第8個同學指的是誰?為什麼會出現2位同學呢?從左邊數第9個同學是誰?從右邊數起呢?(指名回答)從左數起的前面8個同學轉個圈,從右數起的前5位同學先回到座位上。2、8、9的寫法。

(1)説一説8、9像什麼?

(2)師範寫

(3)學生在書上描寫

(4)學生互相欣賞3、8、9的組成。

(1)9的組成。

師:9只小豬都關在一個豬圈裏太擠了,王大伯新建了一個豬圈,把9只小豬分別關到兩個豬圈裏,王大伯可能會怎樣關這9只小豬呢?

請你拿出9根小棒代替9只小豬,擺一擺,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種方法?誰能想辦法,分得又快又好。

小組交流你的方法。

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討論9的組成的記憶方法:你有什麼辦法記住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説給同桌聽。(由一組想到另一組。同時老師整理改變板書:

(2)8的組成(用小棒分一分)

(3)完成“做一做“

三、練習

1、活動:同學們在學習中常用到尺子,請小朋友們拿出直尺找一找數學8在哪裏?9呢?用尺子連一連,書上練習的第2題。

2、小豬聊天猜年齡。(課件出三隻小豬在豬裏的情境)

小豬一:我的年齡比7大,我可能是幾歲?

小豬二:我的年齡比9小,我可能是幾歲?

小豬三:我的年齡比6大,比9小,我可能是幾歲?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百分數的意義

1、引導學生自學教科書上第104頁的例題。思考:(出示)

(1)例題中為了比較什麼,通常用百分數進行比較的?

(2)用百分數比較有什麼好處?

(3)什麼叫百分數?讓學生自學課本後,同座同學議論思考題。

2、集體反饋,揭示意義。(出示表格)

(1)例題中為了比較什麼,要用百分數進行比較?(三好學生所佔比率的大小)

(2)在這裏,比率這兩個字怎樣理解?(三好學生人數佔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3)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所佔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麼得到的?五年級呢?學生回答的同時,板書成下表:年級三好學生人數學生人數 六年級17100 五年級30200 =

(4)用百分數表示三好學生所佔比率的大小,有什麼好處?(學生回答後板書:分母相同,便於比較。)哪個年級三好學生所佔的比率大?

(5)用百分數進行比較,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後,能約分的要不要約分?(揭示:百分數是分母是100的分數。)

(6)表格中,兩個百分數的上面一格應填寫什麼?(學生回答後板書:三好學生人數佔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7)什麼叫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例題中應把什麼人數看成一個數,什麼人數看成另一個數?誰能説一説表格中的和表示的意義?

(8)百分數的概念中提到了幾個數?(兩個數)百分數表示兩個數之間的一種什麼關係?(倍數關係)

3、舉例辨析,揭示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出示:

⑴中國十五預期將保持的"經濟增速。

⑵七月我國工業生產加快同比增 。

⑶根據人事部提供的數字,中國回國留學人員目前以年均的速度增長。

⑷一根光纜長千米。師生討論:

(1)這四句話中哪些是百分數?為什麼?

(2)千米為什麼不是百分數?

(3)師:這四個數都是分數,而前三個才是百分數。誰能説出百分數和分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學生回答後出示下表: 分數百分數 意義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也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只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得出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它只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百分數後面通常不帶單位名稱。百分數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教學百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1、為了區別於分數和便於書寫,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是採用百分號%來表示。教師示範百分號的寫法後,讓學生進行書寫練習。

2、教師示範書寫百分數,引導學生寫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數。

3、教學讀法。指出百分數只讀作百分之幾,而不讀成一百分之幾,齊讀百分數。

(三)揭示百分數的特徵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它特殊在哪裏呢?引導學生説出百分數的特徵:

1、分母相同,便於比較;

2、只表示倍數關係;

3、採用百分號%表示。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的情境認識“逆向求和”的問題,並能運用整體部分的數量關係解決這類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思考問題的模型。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題、畫圖的方式理解題目的含義;在學生交流互動過程中,掌握解決“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回顧與反思,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學習經驗,體會學習中的樂趣。

二、目標分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學生在掌握加法意義的基礎上,能通過逆思考來解決問題,同時體會到,當問題不好理解時,可以採用畫圖表示信息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從而找出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係,使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數學問題的理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解決

“逆向求和”問題的模型。

教學難點:

採用畫圖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問題,用整體與部分的數量關係進行解答。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激活經驗

1.課件出示遊戲規則老師這裏有一個漂亮的魔法盒,裏面裝着很多的小球,請一個同學從盒子裏拿出幾個小球,另一個同學再數一數盒子裏還剩下幾個小球,最後請同學們猜一猜,原來盒子裏一共有幾個小球?

2.玩一玩教師演示遊戲方法,與學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後進行全班學生進行遊戲。

3.回顧與反思每一次求原來盒子裏一共有幾個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個數加上剩下球的個數,等於盒子裏原來有多少個小球。

4.揭示課題。這類現象在生活中常見,今天繼續來學習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在遊戲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初步對逆思考解決的問題有所感悟與理解。

(二)情境展開,構建方法

1.引導觀察,提取信息。

(1)課件出示p98例6

(2)學生觀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圖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現。老師去商店買口哨,已經領走了7個。(板書:領走7個)。

②猜一猜,原來有多少個口哨?你是怎麼想的呢?

預設1:如果商店的口哨領完了,那麼原來是7個;

預設2:如果商店還有剩餘的,那麼原來的可能是8、9……個。(總之,不少於7個)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圖。商店還剩下5個,(板書:剩下5個)。

④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原來一共有多少個口哨?(板書)

⑤由同學完整地敍述題意。(可以邊指圖邊説)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圖,讓學生經歷從情境中發現信息、提出問題的過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的構建搭建了橋樑。

教學,數學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經歷比較輕重的過程,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及輕重的相對性。

2.初步體會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經歷簡單的推理活動,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4.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並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材分析〗

“輕重”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內容選取學生身邊的、常見的、較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初步體會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設計意圖,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比較輕重的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發現比較的方法,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因教學設施有限,無法進行多媒體課件演示。課前準備時,我從學校儀器室借了八架天平(每小組一架),以及一個簡易槓桿模型,供學生作較直觀的比較輕重的操作。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説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於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據我課前瞭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也會根據具體情境選擇較簡單的比較方法(程度有差異),但是對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剛入學的孩子上課的良好習慣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對教材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開展一些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

〖課堂實錄〗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 簡易槓桿模型,卡通小兔玩具兩個,天平一架,兩袋包裝、質量不等的糖果。

學具準備 天平(每小組一架),每人一個水果(包裝袋上有橡皮筋),學具盒。

課前創設氛圍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樂樂星”(出示卡片)

,它笑得可真開心。小朋友們,請你來學一學它是怎樣笑的,好嗎?(學生自由嘗試)今天,老師就希望小朋友們帶着這樣的笑容和我一起上一節開開心心的數學課,好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師:星期六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他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小動物們最喜歡玩什麼?(出示簡易槓桿模型,模型兩端各有一個吊籃)原來它們最喜歡玩的叫做飛上天的蹺蹺板。這時候,走來一隻小兔弟弟和一隻小兔妹妹(出示玩具),它們倆坐了上去(把兩個小兔玩具分別放在模型兩端的吊籃上)。

2.師: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看,你發現了什麼?

生1:小兔弟弟這邊低,小兔妹妹那邊高。

生2:小兔妹妹上去了,小兔弟弟下來了。

生3:小兔弟弟重,小兔妹妹輕。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3:小兔弟弟把它這邊壓下來了,所以它比較重,小兔妹妹那邊高高的往上翹起來了,所以它輕。

……

3.小朋友們真厲害,能看出誰輕誰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出示課題,注意“輕”字用較淺的顏色,貼得高一些;“重”字用較深的顏色,貼得低一些。)

(評析 藉助學生玩“蹺蹺板”的經驗來創設情境,讓卡通小兔坐上了蹺蹺板,充滿童趣,使學生對比較“輕重”的學習立刻就有了既新鮮又親切的感覺,也激發了好奇心,使他們主動地去探究。)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説一説。

師:現在就請小兔休息一會兒,咱們大家來説一説在日常生活中,哪兩樣東西來比,一眼就能看出誰輕誰重。(生爭先恐後舉手發言。)

生1:桌子和凳子比,桌子重,凳子輕。

生2:我吃飯用的碗比勺子重。

生3:大象和小象比,小象輕,大象重。

生4:我爸爸買了1千克梨和0.5千克香蕉,一千克梨重,0.5千克香蕉輕。

生5:我用象和螞蟻比,象重,螞蟻輕。

生6:我用劍龍、霸王龍和翼龍比,霸王龍最重,劍龍最輕。

……

(回答較精彩的學生很高興地得到了一顆“樂樂星”。)

(評析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積極發言,不僅舉出了許多生活實例,而且大膽比較卡通形象的輕重,思路開闊,而且很有個性,國小生學習的數學就應該是學生“自己的數學”。)

2.掂一掂。

(1)觀察自己課桌上的文具盒和學具盒,猜一猜誰輕誰重。

現在,請把你的文具盒放在一隻手上,學具盒放在另一隻手上,兩隻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感覺一下,文具盒和學具盒誰重誰輕。

師:請小朋友把輕的舉高一些(生把學具盒舉高了),把重的放低一些(生把文具盒放低)。

(評析 選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東西,引導學生先動腦猜一猜,再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

(2)師:你們想不想再掂一掂?這裏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橘子(出示質量差不多的蘋果和橘子各一個),誰來試一試?

師拿給學生,比一比,什麼重,什麼輕?還有誰想試試?

生1:蘋果重,橘子輕。

生2:橘子重,蘋果輕。

生3:它們差不多重,我比不出來。

生4:它們一樣重。

……

(3)師:現在小朋友們的意見都不一樣,究竟是什麼重,什麼輕?我們拿不準,那該怎麼辦呢?

生:用秤稱過再比。

……

師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評價。

(評析 這個環節,讓學生比較兩個質量相近的水果的輕重,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結論。學生可能會感到:差不多重的物體用手掂一掂,很難分辨出誰輕誰重。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

3.稱一稱。

(1)師:剛才大家想了很多好辦法來比較蘋果和橘子誰輕誰重。因為它們差不多重,用手很難掂出來,所以得請一些工具來幫忙。用秤可以稱,老師這裏還有一架天平,也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比較輕重的工具。

師:(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兩邊托盤裏沒放東西或兩邊放的東西一樣重時,天平的兩邊是一樣高的,平平的。現在我們來看看蘋果和橘子究竟誰輕誰重。(師操作,把蘋果和橘子放在兩邊托盤裏)誰能看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説明理由(因為看見天平的兩端不平衡了,放蘋果的這一邊低,説明蘋果比較重,放橘子的那一邊高,説明橘子比較輕)。

師:我們還可以看指針,它偏向哪一邊,就可以説那一邊是比較重的東西,另一邊是比較輕的東西。

(2)師:你們還想自己稱一稱嗎?

生:我自己的蘋果、梨、鉛筆盒、書、文具……

要求:找一位小組內的小朋友合作,比一比兩人的東西,誰的重,誰的輕。(每組有不同的稱東西的工具。)

(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

(3)小組彙報,師適時給予鼓勵,其他學生也可説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對彙報學生給予評價。

生1:我們是用天平稱的,鉛筆盒在下面,書在上面,鉛筆盒重,書輕。

生2:我們是用橡皮筋把袋子拎起來比(師請他與合作的小朋友一邊演示,一邊説明),我的橡皮筋拉得長,而且我的梨墜得低,説明我的梨比他的蘋果重。

(評析 激發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比較方法,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4)師:(出示石榴、蘋果、橘子各一個)這是瓜果飄香的季節,老師也想稱一稱,先拿石榴和蘋果比(用天平),結果怎麼樣?

生:石榴比蘋果重。

師:再拿蘋果和橘子比?(蘋果又比橘子重。)

師:猜一猜,這三個水果,誰最重,誰最輕?(小組討論:為什麼?)

請學生彙報,説明理由。

(評析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輕重的相對性,體會到比較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同時也判斷出最重與最輕的物體,培養了初步的觀察和推理能力。)

課間活動:

小朋友們辛苦了,請你們站起來活動活動。(生跟着音樂做動作。)

(5)師出示兩包糖果。

(師準備兩包包裝袋不透明的糖果,大包的輕一些,小包的重一些。)

①猜一猜:誰輕誰重?(生都指着大包的説重。)

師:為什麼?

生:因為這一包糖袋子大,裝的東西一定多,所以它重。

②師:請你來用天平稱一稱。(生操作,下面的學生看到比較的結果和他們説的相反後,都露出疑惑的表情,發出驚歎聲。)

③師: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想對大家説什麼?(立刻就有學生舉手。)

生1:我想説,大的東西不一定重,小的東西不一定輕,要稱一稱才知道。

生2:比的時候,不能只看大小。

……

(評析 學生通過自己親眼所見,瞭解了物體的輕重與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聯繫,大的東西不一定就重,小的東西不一定就輕。)

(三)應用拓展

練一練

(1)第21頁第1題,引導學生明確題意,獨立完成。

師:你為什麼在香蕉後面畫圓,橘子後面畫勾?(生説明理由。)

輕的畫√,重的畫○。

(2)第21頁第2題,學生明確題意後獨立完成。

輕的畫√,重的畫○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麼知道誰輕誰重的'?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同樣重,所以一個西瓜就比其中的一個菠蘿重。

(四)總結延伸

1.小朋友們,不知不覺當中,一節課就要過去了,你們學得愉快嗎?老師也很高興,我覺得你們個個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又有哪些進步?

2.你認為我們班今天誰的表現最棒?哪個小組最值得你學習?你自己的表現呢?(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師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評析 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以及自評、互評的能力。)

(五)作業:小調查

比一比,在你的家裏,你的爸爸、媽媽和你,誰最重,誰最輕。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觀察生活,發現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在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這一節課,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不僅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鐘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教學相長,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利用生活經驗,創設有趣的情境。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且,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都玩過蹺蹺板),本課創設了兩隻小兔坐蹺蹺板的情境,比較直觀形象地演示出比較輕重的過程。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讓他們主動發現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體驗輕重。

《標準》指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本節課所注重的不僅是比較的結果,更關注學生比較的過程,主要採取了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操作中去領悟比較的方法。課堂上設計了“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的步驟,安排了比較兩包糖果輕重的環節,讓學生感到輕鬆、有趣,使他們很快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在活動中,小朋友們一起掂、一起稱,感受物體的輕和重,從而掌握比較的方法,他們發現的有些方法還非常有創意。

3.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孩子們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為自己的創造而開心,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同時,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的表現,使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我的體會頗深。首先,學生的天真活潑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響了我。師生互動,學生學得高興,我教得也輕鬆愉快,上課過程中,我時常忍俊不禁地笑出聲來。其次,也讓我認識到學生知識面很寬,舉出的生活實例很有創造性;語言也很豐富,如一位學生竟然會用“平衡”一詞,讓我很是驚訝。最後,我也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有時沒有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今後,我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案例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是緊緊圍繞着“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思想展開的。本着科學、新穎、實用的原則,在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師生角色的轉變、評價多元化、學生主體參與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比較的過程,通過多個實驗,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學時,教師自創情境,從學生喜愛的遊戲引入,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比較輕重的過程,感悟出比較輕重的具體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在活動中進行學習的,整個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對“輕重”的認識全部落實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

2.教師注重給學生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和習慣的方式來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是研究式的,力求做到人人蔘與。在寬鬆良好的環境中,學生敢想、敢説、敢問,學習積極性、自信心和學習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發揮和提高。

3.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適時聯繫教材,並能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現實有結合起來,特別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4.教師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處理教材適度,每個學習環節活而有序、緊緊相連、環環相扣、過渡自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輕鬆愉快地獲取新知識。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一、教材內容分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本課時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和分類之後進行的,它是學生以後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基礎。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基本掌握三角形的分類,角的分類等有關知識;能力方面: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觀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習慣。因此,教材特重視知識的探索宇發現,安排了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活動。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即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注意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學生通過量;剪;拼;算等活動,讓學生探索.實驗.發現.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

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識於技能: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量.剪.拼等活動,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並會應用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並通過動手操作把三角形內角和轉化為平角的探究活動,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並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過量.算.拼等活動,讓學生探索.實驗.發現.討論.推理.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和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應用和創新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推理.歸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副三角板。

學具準備:量角器.各種三角形.剪刀等。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和估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和估算的範圍。例1教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用解決郵遞員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等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探討口算方法。接着,通過“做一做”,讓學生經歷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過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聯繫在一起,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的範圍,相信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通過學生活動,體驗數學學習方法

教學設計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憑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並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它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口算是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筆算、估算的基礎,筆算和估算能力是在準確、熟練的口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一定的口算基礎,筆算、估算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僅是學習任何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

我在備課前想過,既要讓學生牢牢的掌握這堂課的內容,又要嘗試讓他們自己去學習。於是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個井井有條的步驟:注意口算聯繫經常化,並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養口算能力。

依據的理論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聯繫生活實際。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要從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入手。教師通過改進課堂教學設計,架設學生“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橋樑,來重建學生的生活世界。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學生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學生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數學學習的角色,才能學懂數學,真正感受和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的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數學走進生活

數學問題“生活化”,就是讓數學教學內容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延伸,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入數學教學,讓數學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和活力。

1.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

國小數學中大部分學習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於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他們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我們在教學中應儘可能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數學學習的素材,使他們感受到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來自於生活,感知數學學習的價值,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習數學

兒童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看似零散、無序、混沌、停留於表象的經驗,往往是他們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源。

二、生活問題“數學化”——讓生活走進課堂

1.眼中有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只有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事物,找出其中與數學有關的因素,提出用數學解決的問題,才能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2.學會用數學,讓學生有機會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三、積澱生活迴歸數學——讓數學教學更具“後勁兒”

(1)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①畫圖的策略:由於國小生認識水平的侷限,他們對符號、運算性質的推理可能會發生一些困難,如果適時的讓他們自己在紙上塗一塗、畫一畫,可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認為,畫圖應該是孩子們掌握的一種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什麼説畫圖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較直觀,通過畫圖能夠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把一些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常用的畫圖的方法有:直觀圖、示意圖、線段圖、樹圖、集合圖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認識和使用數學的基礎,而邏輯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問題解決的能力。學生在猜測、檢驗和修正時要使用邏輯推理來調整自己的猜測;使用圖表時,要用邏輯推理來分析圖表。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把邏輯推理和其他策略分開,過去我們所説的“分析法”和“綜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簡單的邏輯推理。然而,有一些問題卻是以邏輯推理為主要的解決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還是與其他問題解決策略結合起來運用,邏輯推理對學生成功地解決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將問題的條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舉出來,往往能對錶徵問題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嘗試調整的策略:嘗試的策略,簡單的説就是你不知道該從哪開始的時候,可以先猜一猜,來進行嘗試。猜測的結果,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但是並不符合要求,還需要把猜測的結果,放到問題中去考慮,進一步調整尋找答案。

⑤模擬操作的策略:模擬操作是通過探索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來模擬問題情境,從而獲得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學生是通過自己探索的過程,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的問題來進行推導性的研究。通過這種開發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訓練,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問題的解決,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識那樣直接傳授,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積累經驗的過程中由教師以自身的智慧不斷喚醒、點化、豐富、開啟。有效地創設和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真正經歷“數學化”的過程,獲得必需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6109頁,例題、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五第14題。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的編排,注重與學生已學的條形統計圖的聯繫。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特點及作用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有利於讓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教材注重從生活、生產中選取素材,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相關教學元素,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數據收集的渠道,也體現了統計與生產、生活密切的聯繫,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學情分析: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學生在國小階段就已經認識了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與所學舊知識性的對比,自然形成新知識的生成點。學生在學習中,應該能體會到,各種統計圖有不同的特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數據的特徵。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和與條形統計圖的比較,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2、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

3、能從扇形統計圖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投影。

學生準備:收集自己一天內的作息時間安排情況的相關數據和家中一個月支出情況的相關數據。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多媒體投影出示主題圖)談話:同學們喜歡什麼運動項目?能用學過的知識簡單統計出喜歡各項運動的情況嗎?

2、選一名學生做主持人,統計全班喜歡的各項運動的人數。(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直接出

示條形統計圖,如右

圖。)板書課題統

計,小黑板出示學 習目標。

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1、學生觀察並討論

(1)觀察條形統計圖,你 從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從條形統計圖中,還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來?

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條形統計圖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與總量的關係。

2、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出示扇形 統計圖,如右圖。 講述:這個統計圖叫做扇形 統計圖,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 用整個圓表示全班學生人數,其 它各部分扇形表示各部分數量佔 總數的百分比是多少。

3、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 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 息?(學生根據直觀觀察,發表見解)學生根據信息同桌互提問題,互答。

4、回顧知識生成,並通過與條形統計圖比較,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從扇形統計圖中可以讀出很多數學數學信息。)

5、多媒體投影出示做一做, 如下圖。

(1)學生自主看圖,説一説, 從圖中得到了哪些有價值的數 學信息?

(2)根據題意自主計算,選五 名學生分別板演五種營養成分各 多少克?

三、解決問題,展示提升

1、多媒體投影出示練習 二十五第13題,如下圖。 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完成這三 道題。

2、完成後小組選題彙報。(小 組彙報時可讓學生從板書彙報 和多媒體投影展示彙報中任選 一種方式進行展示和講述。)

四、總結概括,拓展應用

1、回扣目標談話:通過這一 段時間的學習,結合本節課的 學習目標説一説你覺得你有哪 些收穫?(讓學生充分發表見 解)

2、根據課前收集到的信息,在 組內交流,教師可選擇幾個同 學的數據製成扇形統計圖進行 展示。使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 苦和對自己的愛,激發學生對 父母、對家庭的愛。

3、多媒體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統 計圖,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

板書設計:

扇形統計圖

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

教學後記: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已經學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和表現形式有一些基本認識。但學生沒學扇形,卻要學習扇形統計圖,這就要老師居高臨下,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基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圓的知識。但是,學生對於扇形的知識尚屬於空白,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從扇形的感性認識入手組織教學。

首先,我帶領學生複習我們已學的條形統計圖的知識,讓他們回憶統計圖的作用和優點。

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緊扣學習目標學習本課內容。並把對扇形統計圖的認識分割成幾部分來完成。

1、引導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中總數與各部分數量之間的關係。

2、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尋找直觀的數學信息。

3、訓練學生根據直觀信息互問互答,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特點的感性認識。

4、通過與條形統計圖比較,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使學生深刻理解扇形統計圖。

5、新知生成後,完全放手由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五13題),從而檢測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中,我切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更加堅信,嫻熟的知識儲備和教材體系的熟練程度對於教學所起到的作用。對於教材版本不斷更換和教材不斷修訂的教育現狀,我們教師只有厚積薄發,才能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