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8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説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説: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鑑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和詩歌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反覆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一句詩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有沒有聽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一般我們以為,生與死的距離,就足以隔開兩個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離,是兩個人的心明明貼的很近,卻不能在一起。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今天讓我們走進《涉江採芙蓉》,共同感受詩中揮之不去的思念與憂傷。

二、介紹文學常識

1、《古詩十九首》東漢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五言之冠冕”,用平淺質樸的文字表現深厚的感情,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之情。樑蕭統將之合收在《文選》中。

2、蕭統,南朝梁代蘭陵人,文學家,梁武帝(蕭衍)的長子。

3、《文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各類文學作品的選集,收集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卷,也稱《昭明文選》。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一遍詩。

2、聽範讀一遍,跟讀一遍,教師做朗讀指導。

本文是一首五言詩,讀的時候節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要注意讀準語調,語速和斷句。

3、下面來練習朗讀,朗讀時想象詩句的畫面,感悟詩句的情感。

四、品讀鑑賞

逐句解讀鑑賞詩歌,師生交流,討論。

1、鑑賞第一、二句: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1)這兩句詩有哪些意象?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蓮花。

a、《愛蓮説》“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代表的是高潔的君子之風。

b、李清照的《如夢令》“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荷花用來喻意境的靜謐悠閒。

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在很多情況下表示一種聖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B、蘭澤多芳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蘭澤”、“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聯繫在一起,用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2)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我們猜測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描述了主人公涉江採摘芙蓉的情景,營造輕鬆歡快的氛圍。

(3)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表達出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對眼前美景充滿愛戀。

(4)大家認為,這是一名男子,還是女子?

學生討論後教師總結:盛夏的江南水邊,主人公駕着一條輕舟,慢慢搖着船槳,穿梭在荷葉中,去採那一朵蓮花。這應該是一名女子。

2、鑑賞第三、四句: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1)這位主人公贈送的對象是誰?

明確:遠方的人。而且結合全文可以知道,是遠方的那個愛人。

(2)“遠道”透露出什麼信息?這個還能説是歡快嗎?

明確:所思之人不在身邊。情感是思念的,是失落的。

(3)之前作者為我們描繪的景象是什麼景?可是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這叫什麼藝術手法?

明確:以樂景寫哀情。在這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中,主人公手拿蓮花,站在舟頭,獨自懷遠,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4)從這兩句看,我們能讀出主人公的性別嗎?

明確:不能嚴格的區分。一個女子手持蓮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個男子,痴情地凝視江水想着家鄉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3、鑑賞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1)這兩句裏有哪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舊鄉、長路。濃濃的相思之情溢於言表。

(2)“還顧”“漫浩浩”兩詞運用巧妙,請簡要分析。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彷彿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極點。

(3)這兩句,我們再看一下,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

明確:按常理推算,一般離家遠行的是男子。

4、賞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注意:找詩眼,抓主旨;

(1)什麼是“詩眼”?找出本詩“詩眼”。

明確:詩眼:指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形式有兩種:①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②全篇最關鍵的詞句,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

本詩的“詩眼”是“憂傷”。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2)這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3)這兩句覺得是男子還是女子呢?

明確:好像又皆有可能。

五、合作探究: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1、學生討論,並説明理由,並從各自理解的角度闡述詩句。

2、明確:

(1)閨婦思遠: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諧音雙關,暗關“夫容”。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多情而憂傷的思婦的纏綿深情。

(2)遊子思鄉:旨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

聯繫時代背景:東漢末年,一些中下層文人為了尋求出路,往往要離鄉背井,外出遊學或遊宦。他們長時間遠離家鄉,過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顆疲於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對那美好的故鄉無限懷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採芙蓉遙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想象着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這個想象出自女子對於男子愛情極深的信任,心有靈犀一點通,襯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話。“憂傷”的也不僅僅是女子一個人,這個畫面中相對出現了兩個人隔着遙遠的長路互相思念,這首詩的意味更加深刻。

3、引出從對面落筆——懸想的手法。

所謂“對面落筆”,又謂之“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就是詩人在寫人敍事時不從自己角度着筆,而從對方着筆,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深摯的情感。簡單的説,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對方,卻説是對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單想家,卻説是對方盼望團圓;明明是自己不忍離去,卻説是對方難以割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杜甫《月夜》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六、總結語:

《涉江採芙蓉》僅用清淡自然地筆觸,寫出了一世的悲苦。儘管千年前的那個採蓮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詩,只要有四季的變換,在這世間就會存在着一種思慕的情懷,永遠也不會改變,永遠也不會消失。

七、作業佈置:

試着將詩歌改寫為一篇500字左右的記敍文,要求符合原詩情感基調,有一定的細節描寫。

八、板書:

涉江採芙蓉

《古詩十九首》

意象:芙蓉蘭澤芳草

意境:清幽高潔

感情:愛戀——思念——迷茫——憂傷

手法:以樂景寫哀對面着筆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詩歌情感內涵,品味詩歌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

2在理解應用中,複習象徵、疊詞、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

3掌握對寫這一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多元體會詩歌淺顯語言背後深刻的情感內涵。

  課時:

一課時

一:導入

一段悠揚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今天新課的學習。好,一個小競賽,猜一猜這首歌是哪位影視人物的代表曲目?這正是來自江南水鄉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採蓮曲》。的確,採蓮與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緣,採蓮女輕巧的小船蕩起了荷塘中多少歡樂的漣漪,而那皓腕下的紅花又寄託了多少江南女子繾綣的情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恰恰與採蓮有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涉江採芙蓉。

二、整體感知

(一)初讀,讀準讀順

1自主讀詩。

2單人朗讀,評點指正,在此基礎上全班齊讀。

3整體梳理,解決重點字詞問題。

4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出之前朗讀出現的問題,指導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進行朗讀,全班再次齊讀。

(二)再讀,整體把握

1本詩的情感從整體上來講主要有哪些?

憂愁、孤寂、苦悶思念(題眼)

2做這種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達出來,使這首一無艱深之語,二無冷僻之詞的短詩感人至深,流傳千古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啊,我們就有必要深入文本,從藝術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潛藏的感情了。

三、析讀,逐句賞析。

1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1)詩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過哪個舉動引發的?

涉江採芙蓉

(2)為什麼所採之花定為芙蓉,且以芳草蘭澤渲染之?

鑽戒象徵永恆,白紗象徵純潔,我們的主人公以蓮為信物寄託情思,所以蓮花在此象徵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蓮花的高潔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潔。

2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1)那麼,這樣高潔美麗的蓮花,作者送出去了嗎?為什麼呢?

所思在遠道。

(2)這種急轉直下的心理活動,作者是用什麼句式表達的呢?

設問,問答兩體。“所思在遠道”是不是對“採之慾遺誰?”的回答呢?自問自答,自言自語,你能從中捕捉到什麼信息?

自問自答,自言自語,可見境況孤冷;而孤冷的境況又曲折表達了什麼情感呢?

生: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3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1)此時遊子不覺回望故鄉,那麼他看到思念的故鄉,思念的親人了嗎?

沒有,他看到的是,長路漫漫無邊無際。

(2)這句詩前半句敍事,後半句寫景,無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疊詞:內容重複,音韻悠長,使路的形象在長度和寬度上無限延伸。

4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層層鋪墊渲染之後的直接抒發,那麼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悲傷惆悵

真情堅守

社會批判(此處知人論世)

(2)那麼研討至此,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語言背後,原來還隱藏着這麼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讓我們帶着自己的解讀再一次誦讀全詩,讀出你們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對寫手法

1學生討論,並説明理由,並從各自理解的角度闡述詩句。

2明確

採蓮者應為女子。第一,採蓮主要是女子從事的活動,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採蓮曲,第二:遊子之求宦多在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麼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莢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還顧者應為男子。因為“舊鄉”即故鄉,還顧説明此人不在故鄉,而漂泊在外,而為功名羈旅漂泊的定是遊子無疑。

3指出問題所在,詩歌中出現了兩位主人公,而抒情主體只能有一個。從而引出對寫手法。

4定義介紹

5結合本詩詩句,具體分析。

6表達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詩句中應用了對寫手法的部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月夜》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五、小結——深衷淺貌言淺意深

1那至此,這首詩我們就分析完了,現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對《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的高度評價了嗎?它的語言雖然不及漢賦華美,不及律詩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話,自然古樸的語言背後,卻運用了、設問、疊詞、借景抒情、對寫等多種表現方式,使詩人的深情看似單純,實則九曲迴腸,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的藝術魅力。你讀懂了嗎?

2配樂,帶着對這首詩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作業佈置:試着詩歌改寫為一篇800字左右的記敍文,要求符合原詩情感基調,有一定的細節描寫

Tags:涉江採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