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16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設計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5篇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

一、備課要“新”

在這近幾年的教學中,我深刻感受到做練習時不要一題接着一題地指導學生去做,這樣會讓學生缺乏對習題的認識,即使題目做對了也不能完全掌握,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因此,新課改下的語文練習課應推陳出新,提倡有新意、有創意的備課,認真研讀教材,做到以人為本。

二、訓練要“活”

練習不能走簡單化的路子。教師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訓練內容活起來,讓訓練方法多起來。

1、活用教材資源

在練習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對教材資源進行拓展和創新,在多樣化的訓練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提高練習效率。例如,教學園地5的“讀讀背背”時,在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我巧妙利用成語和名言這兩項看似沒有關聯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説寫訓練。學生興致很高,思維的火花瞬間被點燃:“我敬佩萬分地對魯迅先生説:‘您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真是一位難得的天才呀!’魯迅先生文質彬彬地回答説:‘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這樣的整合訓練,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技能,還感受到了文雅的人文氣息。

2、巧用生活素材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練習課上,教師如能聯繫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閲歷、情感體驗來完成練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觀察中的發現”這一單元課文時,課前我佈置學生開展“處處留心學語文,細心觀察有發現”的活動,課上我適時引導學生進行簡單彙報,與學生共享他們在生活中觀察得到的小發現。這樣,不僅增長學生的見識,提()高了他們的語言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留心觀察的學習習慣。

3、創編趣味習題

練習課上,單一重複的習題訓練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教師可嘗試創編一些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趣味習題。如我在教學中常根據習題的結構特徵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創編“智力大沖浪”、“芝麻開門”、“挑戰極限”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習題。同時,我還鼓勵學生根據相關的知識點,自主創編習題,再集體挑選出富有創意和價值的習題讓學生操練。事實證明,靈活多樣的練習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練習的慾望,提高練習的效率。

三、評價要“實”

1、多元互動式評價

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練習課的教學評價也要求師生共同參與,注重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例如,學生完成一道練習題後,教師可暫不進行評價,而是先請這位學生説説本次練習題的類型和自己在做題過程中的一些想法,然後請其他同學交流意見,最後教師再作出評價。這樣不僅便於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而且也可促進學生評價能力的發展。對於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賞識”和“挑刺”相結合。

2、目標導向式評價

與新課標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相對應,練習課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1)知識與技能方面,主要指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

(2)過程與方法方面,包括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教師要善於把握評價時機,從學生的表現和語言中挖掘出評價因素,予以具體的導向性評價,幫助學生認識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

3、縱向對比式評價

教師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實施縱向對比式評價。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善於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對比,有交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2

從事語文教學將近10年,談不上有什麼教學方法,就這樣平平穩穩的過來了。在這樣一個競爭的年代,我深刻的明白不進則退的道理。所以,走進有經驗的教學前輩,從他們身上多取取經,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相當重要的。這個暑假認真讀了《餘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這本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的對一線的教師進行了有效的指導。讀過之後確實有很大的收穫,確實獲益匪淺!

我一直都在設想如何在教課文的同時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體悟!這種想法在這本書中也有提及,餘映潮老師美其名曰:自然遷移,潤物無聲。這種技法對老師的要求較高,餘老師列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案例中就展現出了對老師的示範要求。如果老師能如書中所述,相信同學們能快樂的用課內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起來,説起來,交流起來。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思想情感教育。

書中所講的“適時打住,過渡小結”也幫我解開了心中的'疑慮。我在上公開課的時候,同事們都説我的板塊過渡過於生硬。因此我也特別注重這一塊,但一直很迷惑。這一講,我有了很好的心得。他提到的過渡並非僅用語言過渡,還可以創新更多的新穎的“過渡”形式,來美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比如“欣賞畫面式”的過渡方法。餘老師為我們列出了《三峽》的教學構想。如此簡潔有條理的教學方式,很好的對學生們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語文教學應該是一個活潑的,情感交流的過程。一定要激發起孩子們的興趣,對語文的興趣首先要主動參與進語文課堂。餘映潮老師就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導和經驗介紹。他在“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這一講中為我們展示了這一新鮮的創意。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慾望。緊緊結合課文,從課文中找一句話放在課文的最前面,或一個精選的詞語放在文章開頭。這樣,不僅使學生緊緊的熟悉了課文,還讓學生的腦筋充分的動了起來。這也正是我想要的課堂。

如此的感悟還很多,我相信這本書將陪着我更好的從事自己所鍾愛的教學工作。餘映潮的技法我會很好的結合自己的實際,好好的選取適合自己的方法。我相信自己能因此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3

工作之餘,我又一次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程設計培訓。學習新課程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給我在國小語文教研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現將這次學習總結如下:

(1)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説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閲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心得體會《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2)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3)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4)在教學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閲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閲讀、自主閲讀、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會更加努力,開展時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構建和楷高效的語文課堂。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4

隨着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可在實際教學當中,部分教師依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重視學生的信息反饋,不重視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備課工作,有的教師在實際授課中的教學方式同教案設計不符合;有的教師雖有詳細的教案,卻不能根據具體狀況做靈活處理,更有一些教師完全照抄別人的教學設計,因而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國小語文教師必須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備課,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設計,不死板硬套

教師的創新在哪裏?備課設計,只有創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説:“所謂創新,往往只是將早已存在的東西加以變化。”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備課前應當有“三見”:新見、遠見和創見。人云亦云、不知變化、原封不動地照搬別人的,永遠沒有出息。某些教師十分崇拜名師教案,不是自己在獨立鑽研備課,而是在“複製”名師的課。但令他們苦惱的是往往事與願違,“複製”的名師教案,用在課堂上效果卻很差。這是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學習與培訓需在反覆活動中作行為自省與調整的跟進才能見效。事實證明,教案不能複製出效果。教師備課不僅要考慮課前的預設,還要預見課堂的生成變化。

二、細心品讀語文教材,通過感悟文本進行備課

語文教學集人文性和工具性於一身,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都具有較高的要求,要想達到相應的大綱要求,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並感悟相應的文本,因而教師備課的時候必須先細讀語文教材,用心感悟相應文本。閲讀教學是一種“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過程。”教師進行備課和教學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語文教師必須要對相應的.文本進行充分的體驗和感悟。要想感動學生,就必須先感動自己,教師應同文本進行對話,認真聆聽文本聲音,充分調動起自己對於生活的感受和積累,讓相應的文本感動自己。第二,走進文本。教師在對相應文本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對文本的感悟過程及方法,獲得的體驗要儘量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師對文本進行充分的感悟及體驗的同時,應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現有狀況等設計出可以讓學生輕鬆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師只有通過品讀語文教材,感悟相應文本,經歷相應的走近文本、走進文本、走出文本這種備課的歷程,才能有效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準確的解讀。

三、突出備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感官,才能讓他們想學、樂學,才能學有所長。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繫,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蔬菜市場、水果市場、路牌廣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誰識得多,誰識得快;教學寫景作文時可先帶學生到景點去參觀,讓他們用眼觀察,用心體會,把自己印象深的寫下來,這樣學生寫作就會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內容空洞、瞎編亂造的毛病。

四、嚴格執行備課流程,不斷反思教學效果

首先是寫書案,“不動筆墨不讀書”,大多數語文老師都要求國小生養成這種習慣。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更應該這樣。在讀教材的過程中,要筆隨嘴走,對於一些關鍵詞語,精彩之處,以及文章的一些重點、難點,要及時地做上記號。並把自己對教材重難點內容的理解以及獨特的教法等直接寫在教材的空白處、株距行寬、頁眉頁腳,三言兩語、點到為止。這樣教師的課本可真成為“教本”了,重點內容清晰可見,上課時就可信手拈來,操作方便,不易遺忘或缺漏。這些精筆妙言是教師備課中對課文的個性化解讀,反映的是隱性思考中最寶貴的靈感,噴湧的是教師的智慧的源泉。將其定義為“點畫批註”也好,定義為“備課於書”也好,其實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寫教案,隱性思考的過程最後會生成文字性的教案。為了真正把老師從繁重的“抄備課”中解放出來,學校推行精案與簡案相結合的備課方式,要求教師對每一節課都進行有效備課的前提下,有選擇地開展深入備課,寫出一定數量的精案;其餘可寫簡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方法引領、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從導課到板書詳實有效,各環節清晰,方法得當),課中修正、教學反思等各環節,老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刪修正,突出創新性與個性化。要求教師廣泛閲讀有關文獻和教學參考書,根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增刪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和系統性;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基本技能。作業佈置數量要適當、難易適度,有層次性、創新性;板書設計應簡潔明確,合理有序。要特別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最後是寫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xx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總之,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節課,就必須在上課前做好備課工作。相信只要教師用心做,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5

我於3月6日參加了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培訓。培訓中,指導老師認真耐心地講解、分析教材,談了看法、説了感受,交流了教法等等,他們結合自身的心得體會,以豐富的知識內涵對語文教材進行精闢的闡述。

三年級屬中年級段,其架構主要有四部分(垃圾分類順口溜:乾濕要分開,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綠廚廚,黃其其,紅危危,藍寶寶。可回收,丟藍色,有害垃圾丟紅色,廚餘垃圾是綠色,其它垃圾用灰色。垃圾多,危害大,分類擺放人人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習作和單元練習。整套教材的結構力求脈絡分明、便教利學。

上午,我們認真傾聽了馬愛萍老師為我們講解了教材的1—4單元的.教學意見:其中她重點指出了閲讀教學四個重點學習項目:

1、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會默讀,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

4、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

陳萍老師為我們講解了教材的5—8單元的教學意見,她帶領老師們一課課的.進行了教材的分析,及每課的教學建議。

下午,張麗華老師圍繞“練習”和“習作”進行了細緻的講解,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提供和創造更多的習作機會,多用肯定和激勵的方法,多組織展示和交流。培養學生習作的興趣,讓他們樂於表達。加強習作與閲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聯繫。張老師從習作的內容、指導等方面做了指導,並舉了生動的事例,讓老師們明確了習作教學的方向。

一天的教材培訓,時間雖短,但從三位老師的詳實指導中,我對本冊教材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以新課標為準繩,以課本為依據,以課堂為陣地,在有效課堂的探索中,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6

經過近一個月的對高中語文新課程創新設計的網絡培訓學習我學到如下東西:

我們都應該知道,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角度出發,以語文能力培養為核心,將語文課程目標有機整合為“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鑑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構成了整體有序的課程目標體系。“總目標”提出的五個方面的內容,具體體現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分目標之中。這種整合性的課程目標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裏,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平面的,比較單一的。只有語文知識的教學目標,教師比較容易把握。至於能力目標則體現得較為籠統,教師很難把握,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從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設計了三個維度的立體化課程目標,這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三維設計”的最大特點依然是交融性。三個維度六個方面——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理論上看,可以分割為一條一條地培養,一條一條地落實。但是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三個維度六個方面往往是無法分割並交融在一起的。

縱觀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中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大致可以把它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是“積累與整合”。積累和整合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求學生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的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學會梳理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但是,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形成不是靠教師去灌輸,而是靠學生自主去建構。然而,從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不少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所獲得的知識是瑣碎的、零亂的,知識之間缺乏整體的聯繫,這是造成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一聽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忘”的根本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積累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在個性化的學習中,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解決閲讀、交流中的問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基本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這裏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個性的一面。三是要求學生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這裏的“整合”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認知方面(包括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等)的'整合;其次是認知與情意方面(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前者屬於顯性的整合,後者則屬於隱性的整合,這兩種整合是在語文教學的一體化的過程中完成的。學會整合,同樣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第二層次(發展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是“感受鑑賞”和“思考與領悟”。這一層次是第一層次的發展。“積累與整合”涉及語文閲讀和寫作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學生進入高一層次讀寫的基礎。“感受與鑑賞”和“思考與領悟”主要指的是閲讀,這是屬於發展性的閲讀。“積累與整合”階段的閲讀,主要是通過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的積累與整合學會閲讀,而到了“感受與鑑賞”和“思考與領悟”階段,不僅要讀懂,讀出味道來——通過閲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而且,要通過閲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能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的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與第一層次相比,第二層次讀的內容擴大了,讀的要求也明顯提高了。

第三層次(提高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應用·拓展”和“發現·創新”。這一層次是第二層次的發展。如果説第二層主要是着力於閲讀吸收的話,那麼,第三層次主要是應用和創新,從閲讀吸收到實際應用是一個發展過程,在應用文中有學會發現,學會創新,這又是一個發展。從學習的內容來看,體現由閲讀文學經典向閲讀多元文化發展;從學習的方式來看,體現由閲讀、選讀、質疑探究單一的學習方式向多種學習方式有機整合發展。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7

實踐中,課堂提問浮淺、隨意、瑣碎甚至無效,不能激發興趣,啟發思維,引發爭議,闡發觀點,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這就需要正確的理論性的指導。課堂成敗與否,課堂效率的高低,不僅依賴於教師的學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藝術等,更重要的在於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學生應該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裏,進行有組織、有紀律、高效率的學習可是,怎樣組織、引導並參與學生的語文學習呢?經過幾天的學習與實踐充分證明:科學有效的提問,是激活課堂、促進教學實現動態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課前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並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的組織教學。我圍繞“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積極探索,在前階段提出了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十項策略:

(一)態度真誠 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如果在提問時能神態自然,以鼓勵的眼神和親切的話語鼓勵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到問題思考中來。但是,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思考的結果也千差萬別,無論答案怎樣,教師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

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指責和嘲笑,真誠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啟發。另外,提問要儘量照顧不同層面的學生,不能只提問幾個“尖子”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和不善言談的學生,從而調動每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二)因人施問孔子因材施教這條教學原則,應用於課堂提問中,即為因人施問。教師在預設問題時,要根據學生情況,分層次預設;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因人而異。如課前檢測字詞時,可讓程度較差的學生來回答,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課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問題,可以讓中等學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對於難度較大的拓展性問題和綜合性表述題,可以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和部分中等生來回答。教師對他們的回答要加以點評,讓所有學生在比較與鑑別中,提高分析能力與概括能力。

(三)注重實際 教學不僅要從教材出發,更應從熟悉學生,瞭解學生認識水平。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我們的提問才能與學生的思維接軌,才能取得教學主動權。因此設計提問,我們既考慮學生的思想方法,又考慮學生的知識層面和興趣愛好。

(四)創設情境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營造良好

的氛圍,避免傳統教學“一張嘴、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尷尬局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然如果情境問題過大,過於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五)重視體驗 設計的問題能讓學生有親切感,有利於學生説真話、抒真情。比如教學《蘑菇該獎給誰》,可以提問“聯繫自己的實際,説説你得到獎勵時的感受?”這些問題切合學生實際,學生有話可説,能激發思維,形成熱烈的課堂氣氛。

(六)巧妙變換教師在講授課文之前,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當學生帶着解開懸念的渴望學習課文時,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課堂提問不要只侷限於一個角度,採用一種表達形式,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適當變換角度提問,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七)體現“兩”度 所謂坡度,就是在提問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個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學中常可以發現這種現象,提問時老師和學生一問一答,教學氣氛看起來很活躍,但課後如問學生有哪些收穫,學生有時就顯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書上,學生能回答完整;如果書中沒有現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問了。因此,必要時應增加提問的深度,使學生咀嚼有味,才能引發學生創造性的`火花 。淺顯的提問,往往使學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時增加點深度使學生咀之有勁,品之有味,能夠領略更奧妙的知識殿堂,有時還會引起創造性的火花。

(八)強化重點 現行語文教材深入淺出,可讀性很強。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平鋪直敍地提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文本特徵,有重點的設計問題,或設計問題反映重點。避免所提的問題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題曲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提的問題,經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點撥,學生便能幡然頓悟,從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

(九)“節外生枝” “節外生枝”教語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礎上,促成課堂生活與課外生活知識的鏈接,策動各種教學形式與活動形式再生成,在這樣的情境中產生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探究精神。“節”就是課內知識,“枝”就是 在聯繫課內知識基礎上拓展開來的其他知識與問題。通過“節外生枝”體現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特徵,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最大程度地開掘出語文課程豐富的資源。可以從續寫情節、比較主題、評説思想、學科滲透、聯繫生活。等角度設計拓展的問題。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8

社會在進步,教育在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不斷地“充電”。今年夏天有幸參加了國中教師遠程培訓,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與同行交流的平台,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使得同行間資源共享,對於我們年輕教師來説是個學習的好機會,倍感珍惜,收穫良多。

這次培訓讓我瞭解到國中語文教育發展的最新動態、趨勢;深刻領會了語文教育的理念、新時期國中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主要任務等一系列獨到的教育觀點;讓我學到了很多提高自身素養和教學水平的方法;讓我從內心深處體會到了教育家的博大胸懷和樂觀向上的工作態度。

在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中,我認真聆聽了很多專家的精彩講座,積極做好學習筆記,努力用新知識來提高自己。專家們精湛的教藝,先進的理念,獨特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淺,有了質的飛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真正地融入到學生當中去

首先,教師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學生。在此基礎上與學生形成心靈上的融合,心理上形成一種穩定,持續的關係,不僅是在知識、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靈上的溝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師要對學生關心、信任、尊重。

2、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在每節課的開始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教師導入 新課的教學語言巧妙合理、生動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觸發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作為教師,如果也能使學生越聽越想聽,就説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我們充分調動起來了,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教學過程變成一個設疑、激疑、解疑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着重創設問題情境,具有恰當的.提問語,組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向,幫助學生自主探究知識,尋求問題答案。

3、立足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優化語文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的課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整個教學活動,既注重知識的系統傳授,又給學生思維以充分的“自由度”。一是提供給學生明確的學習重點,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提供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師不替代學生的思維。三是提供給學生多讀多寫的機會,將原來的教師主講改為學生主講,使他們成為語文課堂的主導,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一篇課文、一個段落、一個句子。四是提供給學生體會語言美的機會,注重培養學生的畫面感,通過在閲讀課文時形成的畫面思維、音律思維來使他們體會語言的美。

4、加強學習,不斷網上研修,自覺走進新課程。

語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語文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浪漫主義情懷,致力於語文教學的我們,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讓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不斷自 2 主發展;作為語文教師,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學生。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這要求我們年輕教師多聽取學生和老教師的各種意見。並且自身不斷的學習,積極學習,不斷開闢新教法。摒棄舊的教學方法,把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

通過參加遠程培訓,我對中學語文教材有了新的認識。對今後的語文教學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有趣、有效的語文課堂中汲取營養,收穫快樂!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9

隨着課改的深入,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期以來,對教學的評價,往往只看重結果,輕視過程;對學生的評價也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這是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病根所在。

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比如對“意象”的理解。我曾給學生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運用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讀完後,思考:全詩給你什麼感覺?語感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回答:全詩籠罩着一種衰敗、淒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並沒有感***彩,但是它們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後,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它有着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比如“遊子身上衣”並不是表現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現陽光普照般的母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的“病樹”和“沉舟”也不是現實事物的真實寫照,而是詩人惆悵而達觀的思想表現。有時,我們能看到用一種反覆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現。“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婚嫁有關,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孔雀東南飛”;“雨”的意象往往和離情別緒,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簾外雨潺潺”;“月”這個意象往往和思鄉懷遠有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化秋月何時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瞭解這些原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和把握作品的內涵有着很大的幫助。意象不但有傳統的色彩,而且有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徵,臧克家的“老馬”是一匹負重受壓、苦痛無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掙扎的老馬,它不同於曹操筆下的雖已伏櫪仍志在千里的“老驥”,也不同於曹植筆下那“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的“白馬”。同時,詩人們用意象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我們主張“在教師指導下自學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創造精神,使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素質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這應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努力方向。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件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地瞭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於學生們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根據學生們的情感和年齡特徵,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再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課程的改革,需要學校、家長評價觀念的轉變,需要每一個人思索我們用什麼樣的評價觀念才能有利於下一代更加健康地發展。

教學方法的轉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一開始,就運用親身體驗與親身實踐的新型方式進行學習。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的`主角是教師,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題,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到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現在的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魚,最重要的是授之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學生的大腦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去點燃這把火把,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0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發展。因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可是,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語文作業的設計往往侷限在再現式的範疇內,學生作業單調枯燥,偏重課本,脱離生活和學生實際。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摘抄、重複套用,這種封閉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因此,優化語文課外作業設計勢在必行。

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多樣、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要樹立起新的語文作業設計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在作業中得到張揚。長期以來,教師佈置作業總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國小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説讀寫思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根據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語文作業要經過精心的選擇和設計,使每個練習都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作業練習的設計不能為形式而訓練,必須着眼於學生認知、情感、能力的協調發展。

一、以學生興趣為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自覺認真地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語文作業設計興趣化,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複、單調封閉的誤區。為了改變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聽、説、讀、寫、做、玩、觀等都可能成為語文作業,讓學生對作業保持一種新鮮感。

二、設計靈活性作業。

適當的抄寫、朗讀背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可以更好地起到鞏固識字,理解課文的作用。那麼,我們該如何讓抄寫、背誦這些“枯燥”為“靈活”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改變佈置形式的方法讓學生感覺抄寫不是那麼無聊。在每課的.生字教完之後,我們可以佈置學生給生字做卡片的作業,其實,學生在做卡片的過程中就把生字抄了一遍,但通過變換作業形式,學生對作業自然不再抱怨“又要抄生字了”。還有像佈置讀書的作業,“把課文讀一遍給媽媽聽”與“回家讀一遍課文”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雖然都是抄和讀的作業,但換了一種形式,換了一種説法,就可能給學生不同的感覺,所以我們在佈置抄寫、誦讀作業的時候,不妨多動點腦筋,多花些心思,避免命令式的單一的形式和説法。

三、設計趣味性作業。

作業的設計也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多樣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於趣味性的練習之中。語文作業設計趣味性,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如:創作一幅課文插圖,變文字為畫面,使學生學得更活更實;續寫續編課文;把自己喜歡的片段進行錄音,在班上開展錄音朗讀比賽;合作表演一段課本小品;根據所學內容班內開展一次演講比賽……這樣的語文作業形式生動、活潑、有趣,人人都有內容可説、可寫,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已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參與語文作業。

四、設計社會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協作交往的創新個性。

愛因斯坦主張:“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獨立性是創造者的必備品質,但在具有獨立性的同時,創造者還應有合作精神。因此,在設計語文個性化的練習時,完全可以和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此培養學生的協作交往的創新個性。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各種活動交往中,學生的眼光漸漸遠大,胸襟漸漸開闊。與此同時,他們的協作交為了激發學生的潛能,作業設計上獨具匠心,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嘗試。作業題就要靈活多樣,有聲有色,富於趣味,要藴涵美。為了更好地學習語文,調動學生的興趣,感受。

如何樹立起新的語文作業設計觀,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還將努力學習,實踐探索,真正通過有趣的、多樣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使每個學生都愛上作業,都能得以提高。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1

那天我翻到了餘映潮老師《語文教學設計技法八十講》第七十六講——長文短教,妙在選點,這不是我一直想要找的嗎?長文也是難文,我感受很深,又是一篇長課文,一講就是兩三節,講的是很好,很透徹,但學生掌握好了嗎?這樣的課堂學生又有哪些收穫呢?是啊,我們總擔心自己內容分析不到位,想要面面俱到,但這真的是學生喜歡的嗎?學生跟着老師的思路走,走的很吃力、很辛苦,但沒明白老師到底要他們掌握什麼。假如我們能在課堂伊始就告訴他們如何在眾多信息中找到重點,那他們就會摘到屬於自己的大桃子。

當然要想做好這些並不容易,於老師對老師長文短教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第一、老師要用心精讀課文、深讀課文,多角度研讀課文,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取、進行組合、進行提煉、進行選擇。第二、課堂開始應有一個整體把握才能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第三、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進行一點有關內容的講析,以求更好地對整篇課文進行覆蓋。第四、對內容的檢查與選擇也有講究。可以完成一兩個教學的重點,可以講透一兩個難點,也可以選取課文中最有訓練價值的內容等等。

總之,“選點扭打,深入品讀”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研讀教材的水平,提升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還可以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給學生留下一定的'閲讀探究的空間。讓一節課的目標能夠達成,讓學生學有所得,真的,餘老師的這本書,我接下來一定會細細品讀,爭取提高一下自己的語文教學素養。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2

“畫龍要點睛”,有些時候課堂技法的總結總能給你以“豁然開朗”的思維啟發!這個暑假我認真拜讀了餘老師的著作——《餘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這本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的對一線的教師進行了有效的指導。讀過之後收穫頗豐,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自然遷移 潤物無聲” 在知識的教授中自然啟迪學生的人文情感

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我一直都在設想如何在教課文的同時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體悟。畢竟一堂真正的好課,最大的功效不是課堂本身,而是課堂所藴含的東西讓每一個學生願意去進行思考並有所領悟。

這種想法在這本書中餘老師也有提及,餘映潮老師稱之為:“自然遷移,潤物無聲”。這種技法對老師自身教學組織的能力要求較高,餘老師列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案例中就展現出了對老師的示範要求。如果餘老師能如書中所述,相信同學們能快樂地運用課內語言結合自己的真實的生活體驗寫起來,交流起來,分享起來。無形中,這個過程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思想,啟迪着他們的人文情懷。

二、“適時打住,過渡小結” 創新過渡形式美化課堂

書中所寫的“適時打住,過渡小結”章節,也幫我解開了心中的疑慮。我在教研組互聽課的時候,同事們都説我的板塊過渡有些生硬和牽強。因此我也特別注重這一塊,但又一直很迷惑。這一講,我有了很好的心得。餘老師特別提到,過渡並非僅用語言過渡,還可以創新更多的新穎的“過渡”形式,來美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比如“欣賞畫面式”的過渡方法,餘老師為我們列出了《三峽》的教學構想。如此簡潔有條理的教學方式,配合具有美感的畫面欣賞以及新穎的課堂過渡,讓同學們在新奇的等待中自然進入學習的下一環節,不容易走神,很好的對學生們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三、“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靈活切入課堂教學要點

語文教學應該是一個活潑的,靈活調控的,有情感交流的過程,一定要激發起孩子們的興。我想,提升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首先要使其主動參與進語文課堂。在這一方面,餘映潮老師就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導和經驗介紹。他在“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這一講中為我們展示了這一新鮮的創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慾望。在課堂的一開始,可以緊緊結合聯繫課文,從原文中找一句話放在課文的最前面,或一個精選的詞語放在文章開頭。這樣,不僅使學生儘快熟悉了課文,還讓學生的腦筋充分的動了起來。這也正是我想要的課堂。

四、“美點尋蹤,品位高雅” 用雅的情趣共建美的課堂

餘老師曾經在他的《閲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一文中談到:“美點尋蹤,妙點揣摩,妙要列舉,指的都是品味、探求文章的美妙之處,是同一方法的不同説法。“美點尋蹤”是一種審美的教學,是一種作品欣賞式的教學。”

本書中提到的“美點尋蹤,品味高雅”這一章再次加深了我對這一審美教學法的理解,所謂的“美點尋蹤”式閲讀教學,是品位高雅的閲讀欣賞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請學生在研讀、品味、探求、欣賞之中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恰切、生動形象、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生動的啟迪的好語言、好筆法、好畫面、好形式等等內容。它既可以運用於文學作品,也可以運用於一般社科文章。根據課文文本的不同,可以分別採用“美點尋蹤”、“妙點揣摩”、“妙要列舉”的説法,也可以直接就課文的某一部分請學生説“好在哪裏,美在哪裏”。在教學中有機地適當地運用這種品讀課文的方法,可以逐步養成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素質。

除了課堂的美點尋蹤式閲讀教學,我想,教師本身對“美”的欣賞和品味也是極為重要的。這也讓我對自己語文教師的日常修養和審美情趣進行了反省思考只有生活和教育工作中都具有高雅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老師,才能帶給學生濃烈而不豔俗,高雅具有美感的語文課堂。

統觀餘老師的整本著作,每一種教學技法都是紮紮實實的研究與實踐結合的心血,每一個課例都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累積。真實、紮實、踏實、樸實……我想無論哪種風格的教學追求,無論哪種個性特質的語文老師,都繞不開這個字:實!竊以為,餘老師是在“實”上功夫下得最足,火候最到位的一位名師。

語文教學的真正視點應該是放在感悟文本上,把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看作是語文課堂的基本任務,尤其是針對我所面對的國中學生,更要把聽説讀寫思紮紮實實落到實處,通過系統地有步驟有目的的教學技法運用,將方法和情感進行情與理的結合,實現語文課堂生命本原的迴歸,讓語文教學始終圍繞“語文”來展開,語文,要走在語文的路上!

如此的感悟還很多,我相信這本書將陪着我更好的從事自己所鍾愛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際,在餘映潮老師的80條技法中,認真學習選取適合自己的教學技能方法,耐心進行細節化的教學改進,不斷嘗試。我相信自己能因此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3

布盧姆説:“有效的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今天,學習了李懷源老師和蔣軍晶老師關於“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考慮哪些因素”的談話,觸動很大。

回顧自己的教學,翻看自己的教學設計,確實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太多。目標太多,不知道該完成那個,結果想面面俱到卻造成面面俱不到。

時間就那麼多,只得蜻蜓點水,於是大呼“時間都去哪了”。目標要捨得,有舍才有得。確實,目標太多反而容易打亂教學,教師就會忽略學生,會不由自主的控制學生,因為一旦放手,就會完不成預設的目標。但實際上,課堂貌似很流暢,實際上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反之,兩到三個精心選擇的'目標很容易達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二、表述不清,把握不清晰。

教學目標的主語應當是學生,即學生在這節課要達到什麼,感受什麼,體會到什麼等等。反觀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很多卻不是很清晰。例如這是我設計的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的一個教學目標“讀懂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比喻和擬人寫法。”在這裏,前半句話是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後半句話卻變成了教師要幹什麼。如果改成“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比喻和擬人的寫作方法。”就好多了。

三、階段性不強。

語文課都會有字詞、朗讀但年級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讀,在低年級會是教學目標,“如學習有感情朗讀課文”但是到高年級就是一種手段,而不能還把感情朗讀還作為一個目標,不能一直學下去。

有很多老師尤其是一些經典課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寫進目標裏,就是缺了什麼一樣,感情朗讀成了通用的教學目標。但是不同的階段,目標是不能一樣的,我們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做為目標去完成。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4

為了加強學校的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第十一週教務處根據學校的要求,對全校教師的教案、作業進行了細緻的檢查。總體情況良好,絕大多數教師能超前撰寫教案,及時批改作業,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下面將檢查的情況反饋如下:

一、 教案方面:

(一)主要優點:總體上看,老師們備課態度較認真,教案詳盡,課時數量充足且能做到提前備課。大多數老師能根據教材及班級實際,定好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有一定的教學準備。教案書寫字跡清晰端正,設計合理,教學過程清楚。重難點把握準確到位,注重教法、學法,注重與學生互動交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合作,學習的形式方法多樣。有些老師還設計了展示交流、或拓展的環節,體現了學生學法的多樣性,思維的靈活性,想象的豐富性。大部分的教師的教案備註和課後反思寫得詳細、深入,具有實效性,能根據實際情況有感而發,能把教學效果及存在問題寫清楚,有些老師還提出了整改措施,説明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和教案的設計都進行了較深入的反思。這方面做的比較出色的老師有:劉惠、巫月娥、曾淑容、葉妙珍、張仕霞、賴少清、吳小燕、程芳、陳海鷗、張小燕、盧秀嫻、黃燕妮、吳嘉斌、

樑葆蓓、羅潤平、賴翠連等老師。此外教師們都能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電子備課格式規範,使用熟練。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1、教案的設計還是應該更關注學生的實際,要有分層指導,體現新課程理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服務。

2、注意設計好課堂提問,問題應該富有啟發性,整合性。注意情境的設計要有趣味性,要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去思考。

3、總結評價方式要積極多樣,具有激勵性。教師總結具有概括性。

4、作業設計要符合時間要求,形式多樣,注意實踐與積累。

5、有些共享的教案老師沒有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進行修改。

6、有些老師的教學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欠挖掘自己本節課堂中的成功與不足,總是停留在表面問題上,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針對性不強,對以後的教學無多大的幫助,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調整——改進的作用。

7、個別教師書寫不夠認真,教案設計較簡單,可操作性不強,內容空泛,教學指導性不強。另外也還是發現有個別抄襲的現象,居然連備註也都一樣,這樣也確實太不應該了,望有這樣行為的老師能改正。

(三)獲得優秀教案的老師有:袁瑜、吳素華、李甜優、巫月娥、曾淑容、葉妙珍、張仕霞、賴少青、吳曉燕、程芳、鄒淑琳、陳海鷗、謝小清、黃麗琴、張小燕、蒲明慧、李偉芳、黃雪花、盧秀嫻、吳嘉斌、

黃燕妮、葉雪娜、曾愛瓊、鄧秀瓊、樑葆蓓、劉惠芳、羅潤萍、鄧惠羣、賴翠蓮。

二 作業方面:

,側重點檢查如下幾方面:

1、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重點檢查作業本面、正確率、書寫、格式、訂正這幾方面。

2、檢查教師佈置作業的水平:從作業的針對性、符合課程標準的`情況、作業的形式、作業量、作業的層次性、難易搭配的程度等幾個方面檢查。

3、檢查教師對作業的批改情況:從批改的正確性、規範性、及時性和是否有鼓勵性、針對性的評語等方面檢查。

(一)一、二年級的作業情況:

主要優點:一、二年級學生的作業總體寫得比較認真,教師批閲規範,且能做到細緻、及時,並且能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些老師能分別用星號、笑臉、紅旗等符號予以鼓勵,激發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興趣。對學生出錯的地方,老師能耐心輔導,學生及時訂正,並且引導學生保持整潔的本面,尤其是優生的作業,給人以賞心悦目的感覺。在學生的寫字習慣方

面,老師們都花了不少心思,費了不少力,孩子們已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特別是巫月娥老師的一(8)班、葉妙珍老師的二(4)班、張仕霞老師的二(7)班,這幾個班的學生作業普遍紙面整潔,格式規範,書寫工整,其中巫老師在抓筆畫與佔格方面做得猶為出色,葉老師和張老師在書寫規範方面抓得很好且學生的正確率高,我想這跟老師的工作細緻到位分不開,跟老師本身的基本功紮實也分不開,這幾位老師的字都非常漂亮,板書工整,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

存在問題及建議:

1、要繼續重視一年級學生規範作業的指導,重視拼音在四線格中規範書寫。注意抓好聽寫,讓學生區分好前後鼻音、平翹舌音、聲調。

2、二年級應該在重字詞的基礎上加強説話寫話的訓練、初步引導學生注意作文格式的學習,如開頭空格、標點符號的運用等。

3、誤改現象特別嚴重,基本上每班都有誤改的現象(尤其是學生的錯別字、拼音錯誤、語句有毛病沒有發現,錯的打勾),這説明大部分老師改作業時還不夠細心,根本沒看清楚就隨便打勾, 包括高年級,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也是目前最需要整改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期末檢查的一個重點,希望老師們回過頭去重新認真檢查一下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及時訂正錯誤。

4、有些班級的正確率不高,部分差生的作業塗改厲害,希望以後更多地關注差生的習慣培養。

5、部分教師不善於在學生的作業本上使用鼓勵性、針對性的評語。其實評語也是老師與學生溝通的途徑,評語應該與學生平時的行為、思想動向、

課堂表現結合起來,這樣才更有説服力更能有效的幫助學生進步,如:“如果你上課更認真點,相信這道題肯定難不倒聰明的你!”這樣的評語會比“你上課要認真聽講!”更能讓學生樂於接受。我們建議在以後的作業中起碼應該有四分之一的作業要有這樣的評語,這也將會是我們檢查的一個重點。

6、有些低年級的家長反映家庭作業的量太多且機械重複,希望老師們應該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出發,科學、合理地佈置家作,否則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

一、二年級的優秀作業有:黃雪珍、吳素華、劉惠、廖雲珍、李甜優巫月娥、曾淑容、葉妙珍、張仕霞。

(二)三至六年級的作業情況:

先簡單講講課堂作業的情況,然後重點講講作文。

課堂作業方面

(一)總體情況

1、學生作業數量合理,教師批閲規範,且能做到細緻、及時。

2、學生有了較規範的書寫格式,作業卷面乾淨整潔、書寫工整,正確率較高。

3、教師對學生作業都做到了全收全改,有一定數量的日記、週記批改,能看出老師們工作的辛苦。學生作業錯了,能及時讓其訂正,教師能及時復批。

4、作業能體現教師重視詞語佳句、古詩及需要背誦課文的積累。

語文設計心得體會15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很多老師在利用多媒體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嚐到了不少甜頭,而今天我想説的是自己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一些心得體會。

多媒體的優點很多,表現在教學上就是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來輔助教學。比如,課堂的激趣導入、情境朗讀、突破難點的動畫模擬演示、風俗民情的再現、趣味練習設計、單元複習以及專題學習的知識梳理等等,好處不勝枚舉。現就自己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激趣導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習一篇文章如何導入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而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章內容在空間上跨度很大,例如《離騷》這首詩歌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不管是內容還是寫法都離我們相去甚遠。如果按照常規教學,一支粉筆,一本書很難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老師上課辛苦,學生也一臉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體視頻輔助教學,讓學生時空倒轉置身體驗於楚國忠臣報國無門的氛圍當中,那麼對理解這篇文章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過視頻畫面再現當時的生活情景結合聲情並茂的經典片段朗讀來導入課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激情與苦悶傳遞給學生,學生在這憂國的哀傷氛圍中,不用過多講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調。從而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新《語文課標》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培養想象力是語文教師一項頭疼的工作,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在很多時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號。如果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輕而易舉的實現了這一教學目標。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你一定會聽見的》,老師在即將結束課文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播放了音頻——“廚房交響曲”,鼓勵學生細心傾聽廚房發出的這些聲音,在傾聽中想象母親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我們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動力,這樣的設計恰好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因子,激發學生急於表達的慾望,進而創造性地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這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使學生想象的翅膀高飛遠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寫作修改。

作文幾乎可以説是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要着力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要提高語文寫作水平,關鍵是要讓學生自主寫作,自由表達,自主修改。葉聖陶向來反對寫作教學中“學生只管寫,老師只管改”的做法。他説:“教師給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體為學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方法是每次寫作由學生推選一篇最好的文章出來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輸入電腦文檔,中間設置一條豎線把修改前和修改後的文章隔開,修改前的文章顯示在左邊,修改後的文章顯示在右邊。課堂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針對需要修改的語句語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議,而電腦將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痕跡及時地以動態演示的方式顯現出來,並且這些思維的痕跡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逐漸趨於完美,直至得出讓學生一致滿意的文章。這樣利用多媒體輔助,動態演示作文修改,學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長補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學習帶來的快樂,這是傳統教學所無法給予的。

四、利用多媒體,單元複習 專題學習輕鬆有效。

葉聖陶先生説過:要學好語文,離不開基礎知識。而語文基礎知識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學習一篇新的文章時,對於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內容就停止的階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徹掌握,還得在單元複習,專題學習中歸納運用。而在單元複習,專題學習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多媒體應成為首選的教學輔助工具。因為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數據、圖象、動畫、聲音等素材提供給學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儲和傳遞相關教學信息,又能比較系統地、完整地呈現語文基礎知識。這樣的學習學生學起來容易理解,輕鬆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體,將時政新聞和語文教育緊密結合。

在課改的新形式下新課標極力倡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與生活聯繫密切,拋開生活去談語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別是關乎國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時政新聞與語文教育之間更應該找到兩者的鏈接點。例如在《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這篇文章裏我們認識了言行一致的聞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時間學生在學習方面很消極,有畏難情緒。為了教育學生做個言行一致的.樂觀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廢墟75小時的22歲少女被解救的視頻。當解救人員來救她時她笑着説:“我很高興我還活着,我相信你們會來救我的。”生死關頭的樂觀深深感染了學生,接着我讓學生就今後如何做個言行一致的樂觀者談了自己的看法。這樣巧妙的利用時政新聞視頻輔佐教學,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六、利用國家教育資源網,把語文課上得有聲有色。

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逐漸退出教學舞台,新課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正逐漸地成為教學的主流。而國家教育資源網以其“內容豐富,新穎別緻”的教學資源成為眾多教師必備的教學網絡平台。在這個平台有教學需要的素材、資料、課件、還有專家上的公開課、有寓意深刻的漫畫、有奇形怪狀的文字、還有精妙絕倫的片斷。在這樣的教育資源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尋找課堂教學中所需要的資源,從而最大化地實現我們的教學設想。例如在國家教育資源網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課件--《阿長與山海經》。該課件包含課文原文、作者簡介、相關資料、相關作品、相關網址以及課文學習、課文練習、還配有聲情並茂的原聲朗讀、疑難解答等環節。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設想有選擇地利用這課件來優化教學過程,把語文課上得有聲有色。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讓自己嚐到了甜頭,不過語文教學應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它只有在語文教學之中找到契合點才會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學運用中應把握好度,喧賓奪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結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