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

課題:《買書》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

2、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初步的統計意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統計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全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的數據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

教學準備: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調查統計,體驗統計的必要性。“我知道我們班的同學都愛看課外書,老師想買些書來豐富我們的圖書角,你們説老師要買什麼書好呢?”讓學生自由發言。最後老師總結。

二、問題探究

1、進行調查,收集數據。

“你們認為怎樣調查?”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後, 確定一種方法進行。

2、整理數據:

活動1——塗一塗。

活動2——填一填。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和統計表,比較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優劣。

3、分析統計數據,説一説“從統計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認為買什麼書好呢?”讓學生體驗到統計是為做決策服務的。

三、體驗感悟

我們初步學會了如何進行調查,如何進行數據的整理並能夠對一些數據進行分析。同學們學得都很棒!每人得一個“調查小明星”的獎章。

四、實踐應用

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活動——説一説。

2、小組活動——小調查。

3、調查小組的'同學每天睡多長時間。

調查完後,要對你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五、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2、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調查一下你們組的同學每天的睡眠時間有多長時間嗎?明天把你的調查結果告訴大學。

六、佈置作業

七、板書設計

買書

出示統計表,讓學生獨立填寫:

類別

故事書

漫畫書

連環畫

人數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活動為主線,採取合作與交流的方式,學生分組調查、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2

(一)學習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瞭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能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

2、藉助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瞭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初步瞭解平年、閏年的有關知識。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數學素養,受到科普教育。

(二)學習內容

基礎性學習包

(1)走進天文館

(2)、奇妙的星空

(3)、我學會了嗎

開發性學習包

(1)、認識世紀

世紀: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xx年或20xx年。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xx年,因此20xx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xx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1)、月曆表製作

每人制作一張20xx年5月份的月曆表。

拓展性學習包(1)夏至和冬至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這是由於地球的公轉導致地球上的四季變化的。

(2)節日

所有都是陰曆日期

(1)、正月七年級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八年級春龍節又叫龍抬頭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

(7)三月九年級上巳節傳説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清明節

(9)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地藏節

(16)八月十五中秋節

(17)九月九重陽節

(18)十月七年級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21)十二月八臘八節

(2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三)整合點解讀

1、學科單元內整合:認識年月日的教學時,可以利用“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進行彙總。

2、學科間整合:年月日的知識和日月星辰天體運轉等天文現象有密切關聯,藉助科學知識和數學知識的融合,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

3、體驗式活動:和學生共同製作每個月的月曆表;指導學生認識世紀。

4、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6課時。

(四)教學片斷

課題年、月、日

年、月、日的鞏固練習環節:

1、自主練習4、5、6、7其中第6題引入了時間單位“季度”它是對本單元時間單位學習的進一步擴展。練習時可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季度”的含義,學會根據每月的天數計算每季度的天數,知道計算第一季度的天數時要注意2月份的天數,關鍵要看當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月曆表製作

每人制作一張20xx年5月份的月曆表。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使學生熟練的掌握這部分內容,併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新的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並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能準確的判斷出各種圖形,也就是説學生已具備了關於角的感性認識。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形象思維為主,這部分內容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如果讓學生找這些圖形,對學生來説一點也不困難,但學生在抽象 出角的過程中,説出角的特點,會比較困難。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與數學意義上的`角,如可能會跟釘子尖混淆,因為那些東西摸出來也是扎扎的。還有可能出現認為兩條邊長的角就大。所以本節課要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以及突破學習角的難點。最後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

教學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直角、鋭角、鈍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得長度無關,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

3、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

難點:並能理解交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徵、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習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後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國小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係,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掌握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五、課前準備:長6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實驗記錄表,實物投影。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學習面積單位有什麼用?

生:測量面積

出示長方形紙板

師:要測量它的面積,你認為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如何測量它的面積呢?

學生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師: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測量操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草地的面積;等等,也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去量,那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更好、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的目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抓住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和什麼有關係?

(學情預設:根據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和長有關、和寬有關,和長、寬都有關,和周長有關)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慾望,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究,敢於猜想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合作交流

師: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帶上老師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導學提示:

1、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建3個長方形,完成實驗記錄表。

2、仔細觀察記錄表,你發現了什麼?

3、嘗試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表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學情預設: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合理分工,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藉助導學提示經過啟發,獨立思考,討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叢冢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實驗記錄,併發言

(學情預設:各小組介紹搭建的3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通過三次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對錶達流暢,思路清晰的小組給予表揚)

如:我們組共搭建了3個長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釐米,寬為2釐米,面積是6平方釐米;第二個長方形的長是4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是12平方釐米;第三個……通過三次實驗,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

(五)、解決問題

1、實踐活動

在我們這間教室裏,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請大家任選一個,先估計它的面積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計的和算出的面積是不是較接近。(學生操作活動,並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2、前幾天,老師新換了一個辦公桌,它的長是14分米,寬是8分米,我想給這張辦公桌配一塊玻璃,需要買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題:

這是一塊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嗎?説説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以及數學的價值,既豐富了敍述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另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並不是長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呢?再如三角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它的面積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後研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七、教學反思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採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説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結合課本提供的具體情境,探索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循環小數。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初步瞭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循環小數的讀寫方法,通過生活實例、實踐、觀察、分析達到認識理解並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4、創設綜合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請同學們集中精神聽錄音,想一想火車行進時車輪滾動發出的聲音有什麼特點?

生:咔嚓,咔嚓……重複的出現。

同學們,請觀察這是什麼圖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環的動態圖片)

在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像水一樣的不斷出現的循環現象?

學生舉例

師:講的好,同學説的都對,你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其實我們數學中也存在着這種有趣的循環現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數學中的循環問題?

二.自學探究,發現新知

(一)、認識循環小數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現在我們來一組有趣的做題比賽(電腦出示)每組完成一題,看哪個組的同學先完成,每組選一名代表黑板來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儘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計算。在算中讓他們去感知去體會“無限”與“有限”,“循環”與“不循環”的數學現象。

教師評出冠軍組,待學生髮現不公平後請同學説出其中的道理。

2.討論:

①第(2)(3)最難在哪兒?如果繼續除下去,會是什麼樣子的?

②商為什麼會重複出現?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教師隨着學生的彙報課件演示導致除不盡的原因是餘數重複出現,商也依次不斷出現。那你怎麼表示這種情況的商,省略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你能寫出幾個像這樣的小數嗎?

像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板書課題)

3.總結循環小數的定義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幾個循環小數的小數部分看看他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不同點?你能得出什麼結論?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組人商量一下。

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不斷”,“重複出現”,“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從某一位起”引導學生概括出以上特點。

由學生概括出循環小數定義: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

4.小結:同學們真不簡單,老師把你們總結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個概念默記在心裏。

5.現在我們利用這個定義判斷下面的小數哪些是循環小數?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剛才我們認識了循環小數,循環小數有自己的寫法,請同學把書打到27頁,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麼?第二種寫法比第一種簡便

寫出板書中的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三).認識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

看板書中的循環小數,他們小數的位數是怎麼樣的?

像這樣小數部分是無限的小數,你能給他起個名字嗎?那麼黑板上(1)和(4)中他們的小數位數怎麼樣?誰願意到黑板寫出什麼是有限小數

(四)小結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原來數學王國也有循環現象,那就是循環小數,接下來我們繼續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四.強化練習,促進內化

1.比較大小

2.把下面的三個數按從大到小順序排列

3.判斷正誤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循環小數,從你們的姿態、眼神及課堂反應中,老師感覺到這節課同學們聽得非常專心,那麼誰來説説,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課後反思

循環小數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上期教學內容,是一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通過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學生對“循環”、“無限”等過去沒有抽象的認識。我就採用學生熟悉的火車聲音、自然界水循環這一現象,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使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習狀態,並對這幾個難懂的詞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比賽誰先求出商,讓學生在不公平的“除盡”與“除不盡”的比賽中發現問題,初步感知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這種數學現象,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主動的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算一算、想一想、觀察、比較、討論中獲得循環小數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與合作交流,創新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動腦、動眼、動口研究問題,獲取新知。再通過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和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以及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閲讀數學書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和練習設計配套。用多媒體出示循環小數的相關知識點和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並能根據國小生直觀━半直觀━抽象━概括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運用新知,解決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再通過討論、師解、生自評,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過回顧,思考,弄清本節課所獲得的新知識,在大腦裏留下深刻的印象,進一步明確學習重點,掌握知識要點對所學知識得到了及時的鞏固、提高、昇華。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例1,做一做和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數對,掌握用數對錶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2)引導學生經歷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探索過程,體驗用數對確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簡潔性,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正確地用數對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同學們還記得嗎?在20xx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成功發射,10月16日6時28分返回艙在內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陸,圓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讓全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但是你們知道在茫茫無邊的大草原上,我們的科學家是怎樣迅速地找到返回艙着陸的位置的嗎?這全依賴於“GPS——衞星全球定位系統”。大家一定覺得很神奇吧!學習了今天的內容,你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板書課題: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認識列、行的含義及確定第幾列第幾行

(1)、什麼叫做列,什麼叫做行,咱們班的第一列在哪裏,(請第一列的學生站起來向大家揮揮手),第一行在哪裏,(請第一行的同學站起來向大家揮揮手)數一數,咱們班一共有幾列幾行

(2)多媒體課件把全班同學的座位轉換為座位示意圖

師:哪位同學上來找找第一列在哪裏,第一行在哪裏。

問:數列數和行數的時候,你們分別從哪邊數起?

教師小結: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數列數的時候是從左往右數,數行數的時候是從前往後數。

(3)誰能説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幾列第幾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讓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誰。學生交流反饋。

剛才同學們都用了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同學的位置,那麼在書面上應該怎樣記錄位置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

2、認識數對,會用數對錶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師提問:剛才同學位都能説出自己的位置在哪裏?(第幾列第幾行)

師:其實在數學上有一種統一的方法,既簡單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為(X,Y),X表示什麼,Y表示什麼?

小結:用一個括號表示位置,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我們把物體的位置用這個簡單的方法表示,稱為數對錶示法(板書)

那麼反過來,數對(5,3)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小組探究,交流彙報。

(2)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自己的位置數對。寫後與同桌互換檢查。

(3)數對闖關活動。

第一關:下面兩個數對是表示哪位同學的位置的,就請這位同學站起來。

(4,3)、(3,4)

這兩個數對有什麼區別。

(2,3)、(3,1)、(1,3)、(3,3)。請坐在這幾個位置的同學逐一站起來。

第二關:誰能給這些數對分類。

(3,4)、(3,3)、(2,3)、(4,3)、(3,1)、(1,3)

第三關:在座標軸上確定上面這幾個數對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這裏的話。(如下圖),其他數對的位置分別在哪裏?讓學生思考並完成。

3、確定方格中的位置。

師出示例2,先讓學生説出圖中幾個場館的位置數對,再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其他場館的位置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介紹“地球上經緯線知識”

2、現在同學門應該知道科學家們怎樣迅速的找到反回艙了吧,GPS-衞星全球定位系統就是監測出“神舟五號的降落的位置的經度和緯度,從而幫助科學家們快速的找到英雄楊利偉叔叔了。

3、“説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思想”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四、全課總結。

(1)同學們今堂課你收穫了什麼?

(2)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7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初步體會加法的意義,學習和是2-6的加法,認識加號,會讀加法算式。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瞭解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3、學生在交流多種算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養成初步的合作意識。

4、學生在用加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

(1)5以內數的加減法

(2)關於0的加減法

(3)6至10的加減法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精彩故事會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裏,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裏。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認真,要有始有終。

猴子撈月:

一羣猴子在林子裏玩耍,它們有的在樹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鬧鬧,好不快活。它們中的一隻小猴獨自跑到林子旁邊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裏邊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裏去了!”原來,小猴看到井裏有個月亮。

一隻大猴聽到叫聲,跑到井邊朝井裏一看,也吃了一驚,跟着大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裏去啦!”它們的叫聲驚動了猴羣,老猴帶着一大羣猴子都朝井邊跑來。當它們看到井裏的月亮時,都一起驚叫起來:“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裏去了!”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着、鬧着。最後,老猴説:“大家別嚷嚷了,我們快想辦法把月亮撈起來吧!”眾猴都義不容辭地響應老猴的建議,加入撈月的隊伍中。

井旁邊有一棵老槐樹,老猴率先跳到樹上,自己頭朝下倒掛在樹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個一個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頭,掛成一長條,頭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體輕,掛在最下邊,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眾猴想,這下我們總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它們很是高興。

小猴子將手伸到井水中,對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幾滴水珠外,怎麼也抓不到月亮。小猴這樣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着月亮。

倒掛了半天的猴們覺得很累,都有點支持不住了。有的開始埋怨説:“快些撈呀,怎麼還沒撈起來呢?”有的叫着:“媽呀,我掛不住啦!掛不住啦!”

老猴子也漸漸腰痠腿疼,它猛一抬頭,忽然發現月亮依然在天上,於是它大聲説:“不用撈了,不用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呢!”

眾猴都抬頭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於眾猴不瞭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當真,所以空忙一氣,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學習包

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國小是在金壇仁劬國小度過的。因成績不好,他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只拿到一張修業證書。華羅庚原來也是個很調皮和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數學才能。 有一次,數學老師出了一箇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3個3個地數,還餘2;5個5個地數,還餘3;7個7個的數,還餘2。問這樣東西是多少?題目出完後,同學們議論開了,誰也説不出得數。老師剛要張口,華羅庚舉手説:“我算出來了,是23。”他不但正確地説出了得數,而且算法也很特別。這使老師大為驚詫。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將本單元5以內數的加減法與6—10的加減法進行整合,在學習10以內加減法中學習有關0的加減法。接着學習10以內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運算。

2、學科間整合:把語文課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單元中加入,讓學生對花果山和水簾洞簡單的瞭解,滿足好奇心,同時通過小猴下山的故事學習關於0的加減法,教育學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傳統文化中的名人故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在本節課中整合。

4、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20課時。

(四)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 信息窗一 5以內的加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

2、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初步學會思考問題,通過與同伴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3、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都看過動畫片《西遊記》嗎?你最喜歡《西遊記》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師:有那麼多的同學喜歡孫悟空,誰來講一個關於孫悟空的故事?(學生爭先恐後的舉手講故事)

師:孫悟空的花果山對小朋友來説一定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嗎?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來到花果山》的情景圖,讓學生獨立觀察情境圖中的數學信息,他們在幹什麼?

2、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習“你説我講”紅點中所示內容。

(1)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

①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②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交流想法。教師巡視指導。

③ 全班交流。

估計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方法一:一隻一隻地數一數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樹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樹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後數一數一共有幾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幾隻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來

(2)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

學生通過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3)認識加號。

(4)理解算法。

結合圖意或利用學具擺一擺,讓學生理解“3+2”的算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方法進行口算,只要結果正確就可以。

三、精講點撥

結合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教學綠點標示的問題。

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問題口袋”中,到學到相關知識時再解決。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求一共有幾隻小鳥,一共有多少隻小猴子,像這樣把兩部分合起來就用加法計算。

五、走進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你來説一説好嗎?

六、談收穫

讓學生説一説本節課自己學會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穫?

注:

5以內的加法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加法知識,創設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學習中。

交流多種算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養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在用10以內的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釐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釐米,並作記錄。

學生彙報後,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釐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釐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釐米中間有些什麼

(1)看一看,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些什麼?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釐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釐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彙報時,要求學生説出數的`是從幾釐米到幾釐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彙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釐米=10毫米。

練習:2釐米=( )毫米8釐米=( )毫米( )釐米=50毫米60毫米=( )釐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麼字母表示?米呢?釐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麼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麼1釐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麼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範: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後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覆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説一説:桌上還有什麼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並要求學生説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後全組彙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後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並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釐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第四個知識點分香蕉。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課“分香蕉”之前教材創設了三個“分一分”的實踐活動,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會運用具體的操作活動解決生活中平均分的問題,深刻地體驗到平均分的意義。本課主要是在前面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經歷“平均分”具體操作的數學化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與應用價值。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動引出除法算式,並把它與“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和結果聯繫起來,從而使學生獲得對除法意義的初步理解。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意義。把直觀操作符號化、數學化,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意義的過程。

學情分析

1、二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一年的數學學習後,基本知識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對數學學習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識也有了明顯的增強,而且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很高漲。但是學生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差距。

2、學生年齡小剛開始接觸除法會有一定困難,所以老師要多引導,多讓學生説,多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數一數等來體會除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理解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和除法的意義。

難點: 在具體環境中建立除法算式與平均分之間的聯繫,並加深體會。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0

一、生活質疑、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規律,你們能説説自己的一些作息時間嗎?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有關的時間)。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時或用幾點半表示時間,還有的同學用像7∶20這樣的時間來表示。你能從表面上正確讀出這樣的時間嗎?(課件顯示)請同學們看這是小紅同學的午飯時間。你知道是多少嗎?(學生猜測。)

有的學生猜是2時,有的猜是12時10分。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讓學生儘可能説出自己的想法。)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一時間有不同的看法,那麼怎樣才能正確的讀出這樣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這樣的時間,好嗎?(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認識鐘面。

師:要認識這樣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屏幕上顯示的鐘面或手中的學具鐘面,互相説一説:你看到鐘面上有些什麼?

a.小組觀察交流,教師巡視。

b.分組彙報議論結果,小組間互相補充。

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有12個數。

2.認識幾分。

a.師:同學們都知道:時針是用來記時的,分針是用來記分的。你知道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多少是1分嗎?

生: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小格是1分。

師:對。(課件演示1分。)

師:分針走1大格是幾分?為什麼?(5分。)

b.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一個數字各是幾分?

c.小組交流後,彙報進幾分。(課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説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針?(60分。)你能很快記住每個數表示幾分嗎?(學生想辦法記住。)

d.課件演示分針走到5、8各是幾分?

3.認識1時=60分。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有什麼變化(課件顯示。)

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一個大格。

師: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時針走一大格是幾時?(1時。)

這説明1時和60分是什麼關係?(相等。)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時=60分。

4.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認識了鐘面,知道了時針和分針從12走到每個數字各表示幾時或幾分了。

5.學習讀時間

師:現在你知道小紅的.午飯時間是幾時幾分了嗎?願意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説説你是怎樣看出是12時10分的?

a.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b.介紹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時針指着12就是12時,分針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時10分。

師:這位同學的方法是先看時針,再看分針。誰還想説一説你的方法?

讓學生儘可能多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c.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老師學會了讀時間的方法,這就是先看時針,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針,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對嗎?

d.練習。那你能用這個方法讀出小紅的這些作息時間各是幾時幾分嗎?(課件顯示。)

學生回答後,教師問:同學們都能正確讀出這些時間,你能把它們記下來了嗎?

學生獨立寫,兩生上黑板寫。寫完後,教師講解説明兩種不同的記時法。

三、鞏固練習

同學們都能正確的讀出和寫出時間,下面我們做幾個練習,看誰學的最棒,好不好?

1.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2.連線。

3.撥表練習。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想。)

你能在表上撥出這些時間嗎?(能。)請同學們拿出表準備好。(課件顯示。)

我上午8時15分上第一節課,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時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説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

撥完一個就集體訂正,或同位互相檢查。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怎樣學到的?

師:下課時間到了,請同學們看現在的時間是多少?(讓學生觀察實物投影儀上的手錶。)

回家後,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學到家的時間記下來好嗎?

反思:

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真是一舉兩得。

小小商店

教學目標

1.通過“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過本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人民幣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6~87頁。

教具、學具準備

“文明顧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個,讓每人準備一個錢包(自制),學具人民幣若干。

引入

師:小朋友,你知道開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嗎?

生:三毛時代廣場。

師:來到三毛時代廣場,你最喜歡哪個櫃枱的東西?為什麼?

生1:玩具櫃枱,因為……

生2:食品櫃枱,因為……

師:當你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把它買下來嗎?

生:願意把它買下來。

師:你都自己用錢買過哪些東西?

生:麪包、學習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聰明又能幹,會畫畫、會摺紙,還會自己買東西。下面我們玩一個買賣商品的遊戲,好嗎?

師:開一家綜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麼?

學生各抒已見。

師:對,首先先將商品按不同種類放在櫃枱上,並掛上相應的牌子。誰願意用你的巧手佈置櫃枱?(點六名學生上台將商品分類放在貨架上,並掛上相應的牌子。)

師:其餘的小朋友可一邊欣賞精美的商品,一邊給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學生擺完後問:這幾位小朋友是按什麼擺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學習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師:這些商品上標的價錢,你都認識嗎?

師:誰願意讀一讀。

生:一隻恐龍18元……

師: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現在我宣佈我是“小小商店”的總經理(掛上胸卡)。現在我聘任8個組長擔任“小小商店”的小經理和收銀員,其餘的小朋友當顧客,有請“小小商店”的成員和大家見面。(學生上場。)

師:俗話説的好“商場如戰場”,連我們“小小商店”也不例外。還是讓我們聽三個櫃枱的小經理是怎麼介紹本櫃枱的商品的?

a、玩具櫃枱經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b、學習用品櫃枱經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櫃枱經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師:各經理介紹的真棒,我們也持以優質的服務,物美價廉的商品,歡迎您的光臨!噢,對了,忘了告訴大家,我們“小小商店”還特設了一個回收站,你們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麼的嗎?

生:瓶子、廢紙、易拉罐、舊電池……

師:請回收站的站長為大家介紹一下。

(鼓掌。)

師:聽了這幾位小經理的介紹,我想許多小顧客也有點心動了,心動不如行動,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這是讓我們的“上帝”做決定吧!

師:我們在購物時,人特別多,你們應注意什麼?

生:注意……

師:對,我們要文明購物。在這裏,告訴每個顧客一個好消息。如你在購物時講文明、守秩序,小經理會發給他一顆文明顧客星,你們能得到這樣的榮譽嗎?

(生答。)

師:接下來,就有請小經理和收銀員做好接待顧客的準備,各位顧客,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音樂中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嗎?

(學生排隊購物)教師巡視。

遊戲

師:看得出來,每位小顧客都有收穫,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務是否得到大家的滿意呢?(生答。)

師:你在購物中,遇到麻煩和問題了嗎?你是怎麼解決的?(生可提各種問題,大家也可幫助解決)詢問幾位顧客,都購買了什麼東西?花了多少錢?

[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進行交流的習慣。]

師:看樣子,“小顧客”們在“小小商店”購物非常愉快,讓我們一同問問各櫃枱收銀員,共收入多少錢?

玩具櫃枱:收入……

生活用品櫃枱:收入……

學習用品櫃枱:收入……

師:請回收站站長彙報一下你們的成果。

(生答。)

師:你們打算怎樣處理這些東西。(生答。)

教師小結。師:通過這個購物活動,你學會了什麼本領?(互相交流,談感受。)

教師總結。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納税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知道應納税額和税率的含義,以根據具體的税率計算税款。

2、在計算税款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象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學生知道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税的義務。

教學重點:

税率的理解和税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税額的計算(個人所得税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噸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萬元的20%是多少?

2、什麼是比率?

二、新課講授

1、閲讀教材第10頁有關納税的內容。説説:什麼是納税?

2、税率的.認識。

(1)説明:納税的種類很多,應納税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應納税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國家根據不同納税種類定出不同的税率。

(2)試説説以下税率各表示什麼意思。

A、商店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税。

B、某人彩票中獎後,按獎金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税。

3、税款計算。

(1)出示例3:一家飯店十月份的營業額約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税,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税約多少萬元?

(2)分析題目,理解題意。

引導學生理解“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税”的含義,明確這裏的5%是營業税與營業額比較的結果,也就是繳納的營業税佔營業額的5%,題中“十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因此十月份應繳納的營業税就是30萬元的5%。

(3)學生列出算式。

相當於“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列式:30×5%

(4)學生嘗試計算。

(5)彙報交流。

30×5% = 30×0.05 = 1.5(萬元)

4、課堂練習。

(1)教材第10頁“做一做”。

(2)張老師二月份工資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規定,扣除5000元免徵額後,按3%的税率繳納個人所得税,這個月張老師應繳納個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黃老師上個月工資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規定,扣除5000元免徵額後,按3%的税率繳納個人所得税,這個月黃老師税後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師得到一筆勞務8000元的報酬,按規定,扣除1000元免徵額後,按20%的税率繳納個人所得税,他應繳納個人所得税多少元?

5、課後作業。

完成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6、7、8題。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藉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着“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説説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裏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錶的顯示,説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裏,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應度數的角,進一步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加深對角的意義的理解。

2.在獨立探索和與同伴交流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畫角的方法,能正確地量角和畫角,體會度量的本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在畫角和量角的過程中,培養認真操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內外圈刻度正確測量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

量角器、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遷移,引出問題

1.回顧測量線段長度的方法。

結論:準備好測量工具直尺,用直尺的零刻度線和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另一個端點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這條線段的長度。

2.引出問題。

如何測量角的大小呢?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問題:如何測量角的大小呢?

1.認識量角器

(1)請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觀察後彙報。

①量角器上有兩排刻度,分別叫做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②量角器上有一箇中心點,中心點兩邊各有一條零刻度線,分別是內圈零刻度線和外圈零刻度線。

③量角器是一個半圓形,這個半圓形平均分成了180個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叫做一度角,記作“1°”。度是角的計量單位,記作“°”。

2.找角

(1)自主探究:你能在量角器上出50°和140°的角嗎?

(2)組織學生交流:如何找到50°和140°的角?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區分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3.量角

課件出示教材26頁∠1和∠2,這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呢?

(1)估一估,説説你是怎樣估的?

(2)量一量,説説你是怎樣度量的?

(3)組織交流。

(4)師生小結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時要做到兩個重合,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中心點重合,角的一條邊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讀度數時,如果用的是內圈的零刻度線,就讀內圈刻度的度數;如果用的是外圈的零刻度線,就讀外圈刻度的度數。

4.畫角

(1)學生嘗試利用量角器畫一個60度的角。

(2)學生交流畫角的方法,提出畫角時遇到的問題。

(3)師生小結。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升

1.先估一估下圖中角的度數,然後量一量,你估得準嗎?

2.畫一個115°的角。

四、總結全課,分享收穫。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4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分類的意義,學生能夠通過動手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學生體會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3、學生在操作中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

4、學生平時要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 (1)根據特定標準進行分類(2)知道分類的標準(3)比較大小(4)我學會了嗎?豐收園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1)水果蔬菜的分類

水果和蔬菜的區別:

1)、水果生長在樹上,生長期長;蔬菜一本只有一到兩年的生長期……

2)、凡生長期無花的叫蔬菜,凡生長期開花的叫水果。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學習包

體驗活動:

(1)整理自己的書包,説一説是如何整理的

按學科: 語文書 語文本

數學書 數學本

音樂書

品德書

按功能:

教科書一類

練習本一類

工具書一類

(2)幫媽媽整理衣服

按季節分類整理;按顏色分類整理;按上衣和褲子分類整理……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在幫媽媽整理衣服,放入衣櫥的時候與第二課時比較大小進行整合,了節分類與比較的相輔相成。

2、學科間整合:把傳統文化課中的《飲食文化》與本節課整合,瞭解一些水果、蔬菜的營養。與品德與社會課程整合,滲透孝敬父父母,幫媽媽做家務的良好品德。

3、體驗式活動:整理自己的桌洞、書包。

4、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3課時。

(四)教學案例:

學習內容:第二單元“幫媽媽整理衣服”——分類

學習目標:

2、學生體會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3、學生平時應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教學準備: “掛圖,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整理觀察,體會生活的.需要——按標準分類。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幫媽媽整理衣服,並觀察你們家裏的衣服是怎樣擺放的。你們做了嗎?(生:做了)你們能幫媽媽幹活,真是些好孩子,現在讓我們想一想,通過整理和觀察,你都發現了什麼?”(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 學生同位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現在,誰想把你的發現聲音響亮的告訴全班同學?”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疊得很整齊,我爸爸的放在一個櫥裏,媽媽的放在一個櫥裏,我的放在一個櫥裏。”

師:“這是把每個人的衣服分別放在一起。”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褲子放在一起。”

師:“也就是説上衣、下衣分開來放。”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師:“你們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節分開來放。”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板書: 爸爸 媽媽 我 上衣 褲子 冬季 夏季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説得也棒極了。看來你們的媽媽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開來放的。(指着板書)其實這些都是你們家分衣服的標準,而你的媽媽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開來放的做法,就叫做分類。”(揭示課題)

二、嘗試分類,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説了你們小家裏的衣服是怎麼分類的,現在我們來給我們班集體這個大家分分類,好嗎?”“你打算怎樣給全班同學分類呢?”(學生獨立思考)

師:“誰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學女同學來分” (師板書:男 女)

師:“現在我們就按這個同學的想法來分分看。注意:請男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被分成了兩類,站着的是男同學,坐着的是女同學。請坐下。”“誰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生:“按東西路隊來分。”

(師板書:東路隊 西路隊)

師:“現在我們再來按這個同學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請東路隊的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又被分成了兩類,站着的是東路隊的同學,坐着的是西路隊的同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兩次站起來的人是同一批人嗎?(不是)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就不同)

生:“因為兩次站的標準不一樣,所以站起來的不是同一批人。”

師:“説得太好了。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師板書)

生:“按長頭髮和短頭髮來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沒穿校服的來分”

三、聯繫生活,體會分類的好處

師:“同學們剛才想出了那麼多種分法來分咱班的同學,現在我想請教同學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類呢?” (學生獨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師可這樣引導:哪裏用到分類——具體是怎麼分的——這樣分有什麼好處? 同時要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超市裏水果蔬菜的分類;自己的書包裏面的物品分類整理)

四、自主練習,應用分類,明確為什麼這樣分。

1、自主練習第一題: 師:“看到剛才同學們學得這麼好,有一羣小動物也忍不住過來聽課了,它們到哪去了呢?

原來它們藏在你的數學書第21頁上了,看誰能最快找到它們?” “請同學們看書,都有哪些小動物來聽課了?”(學生看圖説一説)

教師讀要求:哪些是鳥類?用圓圈圈出來。 學生獨立做。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説一説鳥類和昆蟲的區別。

2、自主練習第二題: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3、自主練習第三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沙灘玩過嗎?你們是怎麼去的?(坐汽車去的)除了汽車,你還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在我們的學具盒裏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請你把它們拿出來。你能給這些交通工具分分類嗎?”

學生動手操作,分完後説一説自己是怎麼分的,為什麼這樣分。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注: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跟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分類在生活中有較多應用,衣服分類,交通工具分類,學生分類,超市裏的物品分類……聯繫生活中的這些分類之後,學生學得更有趣,更願意學數學。

國小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着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説明:課前的猜數遊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隻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裏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麼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後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隻,然後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隻?該怎麼列式?

[説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

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

3.由於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

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於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並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説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並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侷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裏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説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聯繫。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遊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 )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遊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遊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説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於120,卻為什麼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後,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遊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麼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説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範,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並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並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並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並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並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