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優秀]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先生的足跡遍佈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並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於從泥沼中爬出來了,儘管骯髒,精神卻是乾淨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這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後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次的美玉,温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才是我們後世所敬仰的。他並不完全乾淨,他身上還帶着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脱胎換骨,拋卻了鋭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脱,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讀後感2

讀完《文化苦旅》,也就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剛開始讀時,對“文化苦旅”的“苦”字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認知中,旅途是快樂的,美好的,望着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也跟着融進去了。每一次旅行都是心靈一次美好的體驗。這“苦”也許是旅行的勞苦吧。

讀完以後,我覺得自己的認識太膚淺了,太幼稚了。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於心才真是苦。作者曾經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先苦後甜,當你走過一座城市古蹟,瞭解一段段歷史,在苦澀的回憶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找到了人生的真諦,歷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我們的道德境界,離我們的夢想越來越近。

這段旅程是苦的,那段歷史更是苦的。歷史上曾演繹過一幕幕壯士英雄,視死如歸的話劇。那一個個歷史英雄有着我們中華子孫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那樣的骨氣,但多數人還是逃脱不掉悲劇性的結尾。“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雖然關於他們的回憶是苦澀的`,但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卻很多。

回味人生,總有苦澀的時候。那段恥辱的歷史是苦澀,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站起來,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我們走到最後時會發現,人生總是苦澀的,但苦後的甜,是我們最終的勝利,只有你經歷了苦,回憶時,才會無悔!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由於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歎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由於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由於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蹟,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脱令人屈辱髮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裏。歷史會倒轉輪迴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慾而奮鬥,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文化苦旅》是著名學者餘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跡來丈量中華文化,用心靈去頓悟生活的哲理。書中餘秋雨扮演了一個傑出的“導遊家”,它吸引了每個年齡階段的諸多目光,進入了一個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間,那裏銜接着歷史,連帶着現代,希翼着未來,將一雙雙天真而好奇的眼睛,塗抹了層深幽的色彩,要他們閃爍的是一絲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將一張張經霜而冷峻了的臉,深刻上責任,沉重中獲釋,焦躁中輕鬆,為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指向歷史後的未來。這是餘秋雨先生這部作品給我的最大的感覺。

這段苦旅有點長,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遊記似的散文,寫的幾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勝,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過、流連過的地方,還包括了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髮蘇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從中國諸多旅遊名勝,到荒蕪一片的陽關,從大漠到水鄉,從西北到江南,從古蹟到文人,無一處不是中華大地上歷史的閃光點。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在這個寒假中,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品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隨着餘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歷史長河中漫遊。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着他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彷彿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風雨天一閣》讓我看到了中國文人的艱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讓我感受到了一絲温暖,感受到師生之情的美好。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敍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文化苦旅》我把它當作一本枕邊書,天天讀幾個章節。這書裏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廢墟文化”的描寫。餘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鍾。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並在敍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麼墳,都標誌着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悽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揹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麼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 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

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説:“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文化苦旅讀後感7

看了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説説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説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説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説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了長城。也是由於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敍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和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於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祈祝,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通過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國名山大川之間的餘先生或輕拭汗漬,或佇立思索,亦或是與一行好友歡快暢談。

餘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進行一場朝聖,去和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進行一場精神的對話。在他的眼裏每個城市都是擁有生命的,都散發着獨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畫線條中能夠找到朝代的變遷,三峽的.河道中滿載先人的贊詠,廬山的方寸間遍灑文人的風情。

為什麼如今我們很難感受到風景中的藴藏?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交通便捷,各個地方的逐漸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我們缺少了一種敬畏和敏覺吧!每個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車流,擁擠的人羣,繁華的商品市場。每個人呢!都變得浮躁,只把風景留給了相機。照片是對時空的定格,只是為了給我們日後的回憶增加一些斑駁的色彩。如果我們的旅程只是為了日後的回憶,那麼現在又有什麼意義?

今後的旅行我們不妨學習學習餘先生,用心去體味一處風景的韻味,用語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風土人情,用思索與先輩進行一場精神感應。

文化苦旅讀後感9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脱也擺脱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説,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時間造就文化的悠久,人類編織文化的魅力,而精神與品質便成就了文化的靈魂。餘秋雨用他敏鋭的雙眸和獨特的視角,穿越神州大地萬里河山,帶你感受着歷史的深邃。在他的眼裏,一切妖嬈的景物都脱下華麗的衣裳,還復了最初的本真,因為真正的山水不僅僅只是山水,更飽含着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從他的書中,我更讀出了歷史人文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同時擁有嚴肅與幽默的.“雙重性格”。歷史勇敢的記錄着人類的一切與自然演變,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不可預知的宇宙鉅變,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無聲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測,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輕鬆愉悦的時刻,《洞庭一角》裏有一則關於烏龜的奇事,它每年定時都會爬回家,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風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既仁既智者則會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山山水水,和這一片又一片氤氲着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當我翻開這本書,便會有縷縷情思揮之不去,在心頭悄然纏繞,燃起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深深的嚮往。我想,餘秋雨也是這樣,他並非是在艱苦的漫漫跋涉,而是樂在其中!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瀰漫着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後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七年級的小朋友又怎麼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在的我也只是憑着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於先前已經多次閲讀了《文化苦旅》,讀後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為什麼不把密室得再隱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鑽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於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捲。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鋭的炊煙、一支載着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悽豔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羣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該反思。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貶官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很重的一筆,貶官們仕途興隆、官運亨通時不見有特別優異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貶外放了,才“只好與山水親熱”,有了悲慼哀憤的常情,文采竟也飛揚起來,“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可見貶官們的寫作與抒情豈能不暗懷着盼主上查閲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貶”了,就無奈的寫寫東西,這寫出的東西便恰好印證了貶官的“文品”,既是別有深意和目的而寫,則這製造出的“文品”確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虛偽得緊。那麼,倘若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筆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員們弄出來的,就不曉得到底是中國的貶官們太有才了,還是中國文學創作的'自我評價“太有才”了。

不過文學在此文只是裝裱,重要的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的“聲名”效應,貶官們都化了灰,山水亭閣也仍是這樣的山水亭閣,還理會他什麼“文學”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賺得的“聲名”才是眼睜睜的取之不竭的實利,文學既“幫襯”了貶官的官運又“幫襯”了旅遊景點的聲名,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不朽於後人了。讀懂了餘秋雨的“幫襯”,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半。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文化苦旅》剛讀來十分深奧,對其中許多優美的句子覺得晦澀難懂。通過年齡的增長,社會的積累,越讀到後來我越敬佩餘秋雨,他的`歷史散文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處地方總會仔細思索,然後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帶給我們無盡的沉思。

如今人們有哪個能做到像餘秋雨一樣去思索,去探尋。往往遊客到景點後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樂了。沒有多少人會深入瞭解其中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更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其宗教哲學和歷史淵源,並寫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當我讀到《江南小鎮》這一章節的時候,眼前似乎浮現出我當初去周莊,同裏這些古鎮時的場景,就如書中描繪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潺潺流動的河水,悠閒划着小船,並唱着歌的漁民們。當然還有色彩繽紛,味道可口的各類糕點和特色小吃。一條條木製的竹筏飄過貫穿古鎮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適。就如“淺諸波光雲彩,小橋流水匯村”這幅楹聯一樣,盡情闡述了江南古鎮的魅力。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餘秋雨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大學者,他的作品很多,但真正讓我感興趣和喜歡的卻是《文化苦旅》這本散文集,這是一部書寫文化的書籍,這個主題在創作時十分有難度,因為文化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需要極高的文化底藴和文字功底,而在餘秋雨的筆下,卻巧妙的借用了山川風物來進行探索,值得我們借鑑和思索。

在這本書中,作者描寫很多名勝古蹟,例如:莫高窟、寧古塔、謝家門孔等,都是歷史著名的文化名勝和古蹟。

莫高窟是中國洞穴壁畫中最出名的古蹟,那些壁畫都是匠人一錘一鑿刻畫出來的,經歷了上千年中文化長河的流淌,保存的十分完好,而其中的技藝之高超令人歎服,也表達了這些匠人執着的精神。

寧古塔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説過吧,但事實上他十分出名,因為寧古塔並不是十分著名的景點,而是在這個地方,很多人都經歷了封建時代的苦難,讀後感.例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發配到寧古塔,為披甲人為奴”,沒錯,你一定在一些古裝電視劇裏聽過吧,這裏充滿了困難,也表達了餘秋雨先生對遭受苦難的`人的同情。

謝家門孔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説,但我們都知道謝家指的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大家族謝家,“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謝”字指的就是謝安這個名門望族,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仍然從文化上給我們薰陶。

讀了這本書,讓我深受啟發,感知到中國古代文人門的不凡和努力,推動了中國文明的進程,也豐富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這依然是一篇藉着都江堰寫李冰,藉着李冰寫“官本位”的文章,我在《柳侯祠》的評述中已有所論,只不過此番他給“官本位”注入的不是碑文詩賦而是專業的科學技術,都江堰的偉大被濃縮在了“李冰的精魂”裏,作者所盼望的乃是這樣的人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於是對李冰的充滿民間宗教色彩的膜拜和人而神的.民間戲劇中很作了一番文章,頗為讚賞,並且説“轟鳴的江水”便因此成了“至聖至善的遺言”。

余文慣於在對山水的膜拜式誇大定位和抒寫中行矯情與煽情,但他肯定不是真的要跪倒在山水文物前,他不過是做這麼一個虛假的姿態而已,他的重點仍是利用這種情感的煽動去消弭理性的冷峻思考,從而使讀者認同他、跟着他的觀點走。此文對“能臣幹吏”的崇拜與對“清官”的崇拜一樣,都是“人治”思路的認識,要知道僅憑“清官”“能臣”是無法幫助中國擺脱“人治”帶來的歷史循環的,但這種理性認知在作者故意營造的宏大主題與取媚民眾的民粹主義氣氛下,被抽空殆盡了。

餘秋雨在文中説:“在這裏,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我雖不知道這是否為其真心話,但通覽整部《文化苦旅》,你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甜膩膩的膚淺的“樂”觀,而書名竟貫之以一“苦”字,什麼叫做惺惺作態?什麼又是矯情?看罷。

Tags: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