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西方文學宗教的文化傳統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21W

摘要 西方文學作品受西方宗教文化影響,表現出獨特的文學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同時宗教也作用於文學,尤其對啟蒙文學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成為啟蒙文學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

西方文學宗教的文化傳統

關鍵詞:文學 西方文化 宗教

一 西方文學的宗教色彩及價值

關於西方文學與宗教的起源問題,有人認為西方文學起源於宗教,有人認為西方宗教起源於西方文學。無論怎樣,人們認識到西方文學與宗教共存於原始人類的意識當中,這一特點決定了西方文學與宗教自從它們誕生之日起便互為表裏,相互作用,成為一對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許多西方作家在作品當中不自覺地便會流露出宗教情感。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直至今日,西方文學離不開宗教,西方宗教更不能拒絕文學。正因如此,人們在對對西方文學作品進行探討時,宗教色彩和其藝術價值也就成了一個無可避免的理論問題。可以説,文學與宗教的關係密不可分,任何宗教得以傳承所使用的經典都是以文學的形式寫就。而任何文學作品都表現着作品中人物的亦或是作者的宗教情感。因此,文學成為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和主觀情感表現的產物。文學家用一定的思維方式去認知世界,並用文學的不同形式來表現其所認識的世界。其中,宗教作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在文學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王林、董小川認為,優勢文化有向外擴散的自然屬性。而古典和中世紀時期西方文化兩大核心即為“兩希”主義:即希伯來主義和希臘主義。希伯來主義以《聖經》思想為代表。因此,《聖經》中諸如上帝、神意、人命、崇拜、榮耀、博愛、仁慈、寬恕、節制等便成為西方文學中亙古不變的主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非理性的,它許諾人們以天堂,往往不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行事,而藉助非理性的神祕力量來解釋現有社會現象以滿足人們主觀的心理需要。宗教的這一特點正好契合西方文學注重想象和虛構的特點。然而,在人生觀和價值觀領域裏,西方文學與宗教往往關注相同命題。無論是西方文學,還是宗教都十分關注諸如生與死的意義、善與惡、美與醜、秩序與自由的關係等命題。對於這些共同的方面,儘管西方文學與宗教對它們的解釋有美學與信仰上的差異,但它們試圖為人類提供“安身立命”理論的出發點卻是相同的。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學與宗教一直以來都有相互襯托、互為表現的傳統。從荷馬史詩和赫西阿德神譜中,我們知道遠在西方文化的古希臘時代,人們就在文學作品中把奧林匹斯山眾神視作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和保護神。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發展都被解釋成來自奧林匹斯山的超自然神力所為,神成為那時世間萬物的起因和第一真理,神的故事和光輝業績經由一代又一代作家著述的文學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

西方文學與宗教都是西方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社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和影響,是負載於一定經濟基礎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兩者作為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宣泄渠道,都是通過人們的想象和創造,藉助情感因素影響人的精神世界,體驗神聖和完美精神的昇華過程。作為精神文化形態,西方文學為宗教提供形象生動、手段豐富的表達途徑;宗教為西方文學構築神聖、強大的精神內核,文學的藝術創作通常會浸染濃烈的宗教意象、宗教情懷和宗教道德。在宗教傳播的過程中,為了豐富宗教傳播的形式,更好地達到宗教文化擴散的效果,宗教常常會用人們喜愛的文學方式和美學形式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者將抽象、深奧的宗教教義轉化為具體、生動和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達到教化眾生的目的。同樣,由於文學藝術具有美學屬性,而文學藝術的美學價值不僅由文學藝術的形式所決定,而且還取決於文學創作所表現的內容等方面。而神祕莫測、感情豐富的宗教人物和虔信氣氛就成了藝術表現最為理想的素材和內容。因此,宗教藉助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出宗教的教義和內容,而文學藝術則藉助宗教為載體表現其美學價值。

西方文學宗教傳統的範例不勝枚舉。以美國文學為例,霍桑是美國文學極富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説以加爾文主義原罪論為出發點關注人內心深處的罪惡及對人道德行為的影響。麥爾維爾與霍桑一樣也是受宗教影響最深的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家之一。在他的代表作《白鯨》裏,麥爾維爾運用大量取自《聖經》的隱喻來預示人物的最終命運。這不但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宗教説教傾向,而且還從另一個側面説明宗教對19世紀美國社會及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麥爾維爾在創作《白鯨》時運用了大量的宗教象徵和神旨,表現出人們無法逃脱的宿命觀點。而故事結尾除了以實瑪利外,其他人皆墜海喪命,也向人們説明了唯有信仰方能得救。

詩歌也同樣如此。如果説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有誰的詩歌成就可以與惠特曼比肩的話,那麼這個人就一定是艾米莉?狄金森了。在內容上,狄金森着重探討了人內心的精神世界,強調詩是感情的真摯流露。她反對宗教儀式,但對宗教中的神祕主義並不反對,並奉之為增進詩歌情感的手段。狄金森從小生活在基督教的文化氛圍之中,其“全家及其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教徒,恪守正統的基督教教規”,宗教傳統的薰染造就了她骨子裏的宗教精神。她的詩作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上帝、天堂、地獄、罪孽、救贖、不朽、永恆等與宗教相關的詞彙是狄金森詩作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二 宗教與西方啟蒙文學的關係

殖民地時代北美文學在表現素材上仍來自於“錫安山,這個上帝之巔”。在表現手法和模式上也表現為與西方文學傳統的高度一致。在西方文學史家眼中,美國文學是西方文學傳統的延續。因此,殖民地時期文學與英國文學在文化和民族性方面具有同一性和連續性。比如,作為主要來自於英國的美國移民在文化上保持着源自古希臘的西方文化傳統;在政治上,尊崇英國女王的最高統治;在文學上,延續西方文學的傳統。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以宗教故事為素材寫著的斯賓塞的《仙后》、彌爾頓的《失樂園》、班揚的《天路歷程》,和流傳甚廣的《聖經》都是殖民地時代北美的重要文化內容。可以説,這一時期北美的文學帶有完全的宗教色彩。

綜上所述,西方文學表現出強烈的宗教影響,同時西方宗教文化也作用於西方文學,表現出一種不同與其他地區文學的獨特文化藝術景觀。西方文學與宗教互相滲透,共同發揮構築文化大廈的基礎作用,為絢麗多彩的世界文學和藝術做出各自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Emory Elliott 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C]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2] 常耀信:《美國文學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 呂大吉:《西方宗教學説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4] 王林、董小川:《西方文化擴散的分析》,《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