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優選】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6.49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隨着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着疑問進入書中,又瞭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歎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聖聖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聖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後,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並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説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悽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説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讀後感2

自從餘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視角寫下《文化苦旅》這本書後,引起了全國人民出門旅行的浪潮,可是卻沒有出現第二本《文化苦旅》。

為什麼呢?

我開始思考餘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態度與角度。餘秋雨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着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交談中形成了他獨特的文風、獨特的情懷。他厭倦了虛偽的官場,正如東晉陶淵明一般,他想着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一樣為了輕鬆、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出行,而是為了“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正是因為這種意圖,使他與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場人文、自然、歷史的盛宴。

縱觀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華麗的.辭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餘秋雨先生也並未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寫,只是筆鋒一轉,便描繪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歎,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與議論。它解讀了歷史的蒼涼與大漠黃河文化的興衰,以一種全新姿態去評價、思考人生與未來

作者是以一個文化人的姿態,站到了時代的角度上,淋漓盡致地表現着自己的觀點。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是否能用這種不一樣的專屬於自己的、適合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去審視這個世界呢?如果做到了,餘秋雨先生的文跡與足跡就不會再讓我們望塵莫及了吧?

或許餘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們一樣由一個普通人慢慢走來,帶着不一樣的眼光與角度,漸行漸遠,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3

天寒假裏品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為何,再寥寥翻過幾頁後心情變得些許沉重,最大的感觸莫過於:“文人的魅力,竟能把偌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餘秋雨先生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他在自序中有寫到。這位老教授雖年老卻遊歷了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這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和對中國文化的思索與追尋。於是他開始了這次文化苦旅,並且在書的扉頁寫到:“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文章看似是一篇遊記,然而正當細細品味後才發現在或蒼涼或繁華或粗獷或柔美的風景之後是作者的無奈歎和對中國文化旅程的思考。《道士塔》的《陽關雪》,默默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沉澱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地還原。書中還滲入了許多歷史名人故事。有對李白、王安石、蘇東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敬仰,甚至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真亦幻的白娘子等人物。

在書中的三十七章中我尤為喜愛那篇《白髮蘇州》。兩千多年的漫長曆史,並未成為蘇州人的沉重負擔,因為蘇州這個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藴藏着典雅柔媚的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她獨有的婉約與清新。但是蘇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她不僅僅代表園林、美女、建築。可是蘇州是沉默的,如那絲絲白髮,沒有言語地講述着一個完整生命的故事,也許蘇州是真的老了,在無限蒼老中學會了忍耐。

讀完這本《文化苦旅。》感覺就像在廣闊無垠大海上的一聲吶喊,有多少人能聽見這聲有力的吶喊。

我聽見了!這聲吶喊將永遠迴響在我的耳畔!

文化苦旅讀後感4

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正升起一縷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裏看着過往船隻。

斑剝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硬而又蒼老,沒有比這個更能概括江南小鎮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更能象徵故鄉的了。

他當然會在陌生的煙瘴之地,夜夜夢到周莊的流水和石橋,但他的傷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卻擱淺在如此遠的地方,怎麼也駛不進熟悉的港灣了。

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

一艘艘小船在解纜繫纜,纜索一抖,牽動着整個中國的生命線。但願有一天,能讓飄蕩在都市喧囂間的惆悵鄉愁收伏在無數清雅的鎮邑間。

寂寞天柱山

青山祗在右城隅,萬里歸來卜築居。

色彩斑斕的娃娃魚,在瓶裏停佇不動,像要從寂寞的亙古停佇到寂寞的將來。

是歷史,是無數雙遠去的腳,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誠,把這條山道連接那麼通暢,踩踏得那麼殷實,流轉得那麼瀟灑自如。

那些已經溶化為自然景物的堅實路基,那些新橋欄下石花蒼然的遠年橋墩那些指向風景絕佳處的`磨滑了的石徑,卻鐫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經有過的繁盛。

讀後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只能從書中領略沿途的風景,所幸,風景優美而又給人無限美的遐想和人生的感悟,心靈的洗禮與文化素養的沉澱。

文化苦旅讀後感5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合上《文化苦旅》,我心中波濤洶湧。從踏遍中國到踏遍世界,一個個腳印中,見證着古埃及王朝盛世空前的禮讚;驚歎着羅馬軍隊不朽的英雄戰歌;見證着一戰二戰屠戮世界的無情炮火。他邊走邊悟,邊走邊寫,在修行結束的那一刻,他終於破除了“人生之惑”,終於迴歸了最原始的“生態文化”。

初讀這本書的人,如今都已經上了年紀,那個老版本曾經成為很多華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燈下話題。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裏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温暖的方式。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作家,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説,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的思索天下的靈魂。”復旦大學空無一人的外文圖書館內,一盞燈,一支筆,一個滄桑的青年人,卻編寫出了影響深遠的鉅作《世界戲劇學》,至今,仍是這一學科的唯一權威教材。他還是個淡泊名利的人,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蹟,對當代世界作出了全新的思考。

許多世界知名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於高位的`文學巨匠”。如果要問我所敬仰的作家是誰,我是不會猶豫地脱口而出:餘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僅僅是一本普通的遊記嗎?並不是。這是一本餘秋雨先生在尋訪世界所有文化遺蹟時記錄下來的散文集,是一本令人動容的散文集!莫高窟、都江堰、三峽、廬山……他透過對世界上各處文化遺蹟的思考,寫出了現代人對當今世界的糾結,“保留”或者“埋沒”?誰想讓自己的過往如亞特蘭蒂斯般沉沒於汪洋之中呢?

人生途漫漫,長短何計?

如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雖掛念,但他知道,他肩負的使命何等重要。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然在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的卻是他那篇《信客》。《信客》寫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他大約相當於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鄉村“郵遞員”。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能聯繫上出遠門的親人。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首先説的是這裏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紅綢,而恰好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於是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説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着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失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

文化苦旅讀後感7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着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彷彿看到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説:“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聯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藴與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悽美的畫卷。“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每個人的一生對於自己來説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己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着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彷彿也有一種想要遊歷山水的衝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着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讀後感8

很早就知道餘秋雨先生寫過的一本書叫<文化苦旅>,那是因為”文化本是一場苦旅”,今天有幸讀完全書才深深感受到餘先生這本書中書眼”苦”的含義.

一開篇,文章便顯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個道士將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國寶以極低的價格,為了自己的一點點私心和貪婪,卻將中國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價值放棄,換來的是一輛輛馬車將中國的一噸噸國寶拉走,或許是時代的抉擇吧,道士卻不知他打開的那個洞窟是世界奇絕。大西北的凜冽的風吹的敦惶在無助地流淚,如今,面對於道士的墳墓與早已空空的國寶寶庫,留下的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啊,這次第,怎一個“苦”字了得?同樣的,隨着讀者對文化遺產的丟失的遺憾,作者也感慨開來,一開頭便是對歷史的深深歎息,讓人嘗過了苦的滋味。

隨着作品的深入,我也彷彿跟隨着餘秋雨先生遊覽大好的風景,與他一同感受與前行。“中國最偉大的建築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隨着他這樣一個開篇,我們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時代,在他那無盡的表達下,當他對一片片風景或歡呼鼓勵,或低調批評時,都能深深感受這前人的創造與後人的或悲或驚。當然,文章中也不乏風趣地寫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氣,對他人的鄙視,不知是不是因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緣故,他把上海人寫的如此令人喜憂皆具。至今讓我無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嗇,但也無不顯示出作為大都市人非凡的頭腦與智慧。文章就在這樣一篇一篇的遊記中結束了,大半個中國便透過作者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化為這樣一本《文化苦旅》。

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這是他閒暇之餘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驚的是,這樣一本小小的作品卻記錄下的是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國的所有人文與風景在一本小書中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對於書眼“苦”我想可以這樣理解:旅遊中肉體的苦,心靈的苦卻能化為文化和思想的甜。

文化苦旅讀後感9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到處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中國文化是太平洋,那麼虞丘是一個航海家,我幾乎不是他的小跟隨者。

一路上,餘虞丘帶領我走遍全國,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思考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文學世界中旅行。可以説,他從山腳飛到山頂,從河南岸飛到更遠的地方。

在第一站,我們到達了道斯塔。青磚和黃泥很常見。只有經過仔細的探索,我們才能知道它有一個巨大的神祕,但它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一個普通的佛教場所,但當王道士挖了一個永久知識的洞穴時,它就不再普通了。王道士也成了高級官員和貴族們青睞的“公主”。不,王道士的古代文物是中國古代的文物,被用於諂媚的官場。他們的清白逐漸被玷污了。更糟糕的是,外國朋友不受歡迎,王道士咯咯地笑,中國古代文物被安全地用汽車運出國,王道士問候外國朋友,唉!心碎了!經歷瞭如此尷尬的旅程後,我想得越來越多,收穫也越來越多。

然後坐船去三峽,離開石濤鐵塔,去李白和劉備那裏。也許是因為這兩條主要河流,三峽河水日夜流淌。展望未來,隨着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竣工,中國人已經逐漸滿足了他們的能源需求。這都要歸功於三峽大壩。無論如何,三峽藴藏着無限的能量和智慧。

旅途並不太苦,但只是有點情緒化。對文化的記憶和探索是無窮無盡的,因為生活也是無窮無盡的邊界。正如智者所説,“你不在乎你有多少錢,你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你不在乎你有多聰明,你在乎有多少想法有內涵。如果你有更多的好想法,你就會變得富有。

不管是春天、温暖、秋天還是墳墓,最後一件事就是閉上眼睛,回到歷史的冷漠和理性的嚴峻。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最近拜讀了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餘秋雨不僅僅只是介紹這些風景和古蹟,而是通過它們揭示了更為深層次的內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説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個無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搶掠”一空的事情。看後我很受感染。餘秋雨在文中寫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作者是在為那一副副畫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經文的丟失感到可惜;是在為中國文化遺產的遺失而感到惋惜;更是為當時清政府的無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搶掠並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錯,更是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的錯。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視一下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麼一點骨氣,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考慮長遠一點,那麼那些外國人怎麼可能就那麼輕易地將如此之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掠奪走?

可是就在這清政府之前的幾百年,我們的國家還是世界的強國,唐朝的空前繁榮,元朝的空前強盛,我們的國家吸引着多少外國人前來經商、學習。可為什麼到了清朝就那麼的備受欺凌呢?

驕傲。就是因為我們太驕傲了,我們變的封閉,我們變的遲鈍,我們變的木訥。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這樣的人,也就會出現莫高窟裏的文物僅僅只用了一點點的銀元一點點的物品就被交換走,也就有了那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被掠奪走的實在太多了,做為國人,真的有無限的痛惜,但這已經是歷史造成的悲劇了,無力挽回,或許這正切合了餘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訓,不再讓這悲劇再次上演。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讀罷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麼,卻又難以言狀,只認為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繚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僻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鎮,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着喜悦、感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敍説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累贅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認為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説説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投合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餘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着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浮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餘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於歷史學,終究餘秋雨老師釀製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國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着餘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後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裏真恬靜”的孤獨與餘韻……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中華文化,説是人文文化,不如説是自然生態文化,中華文化從長江,黃河,高原點滴累計!在我看來,宗教和時間是讓人從熱血沸騰的狀態冷卻下來,因為人有敬畏之心;科學和高速讓人從淡然到沸騰,可是卻耗廢了生態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經歷過苦才能有沉澱,中華文化,雖説是泱泱大國傳下來的精粹,雖然自帶文弱書生的軟病氣息,那也是經歷了種。種苦楚才積累沉澱下來的!寧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災多難!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經歷的'那場浩劫而涅槃重生!種。種苦難,打不垮的壓不倒的中國人脊樑!所以坦然面對人生種。種苦楚,是祖先傳給我們血液中最大的財富,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説的不要怕吃苦的來由吧!呵呵!

以前對於餘秋雨,並無甚好感,總覺得青歌賽長上的文化評委,賣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養的選手賣弄一下。讀過北大授課時,感覺他倒是個有學識的人,讀後感學問一次,在我看來,就是博聞強記,多讀幾本書,產生種。種感悟而已。當然,看過文化苦旅,感覺就是他讀書很多,學識淵博,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筆記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句話:書和路是分不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分不開。

我也有點體會:也許任何一個名勝風景,缺乏學識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處一旦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那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歷史背景了。看過這本書,依然覺得,學識淵博的人有個共同之處:胸襟廣闊。是啊,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何來有容乃大?餘秋雨評價中華文化有一點很對,中華文化興起於長江、黃河、淮河沿線,這些文化自帶了中國文人固有的文弱氣息。在文化傳承中,有一個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學貫中西,對於學識不偏不倚令人讚歎,這個不偏不倚建立在學貫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虛弱,是個健壯的人,有了健壯的身體,才能讓文化進一步昇華!健康,健康,我會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文化,是什麼?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為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慾,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踴躍着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説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彷彿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裏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説的知識那麼簡單了。我彷彿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於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範欽以對書籍的痴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為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鏐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餘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瞭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蹟,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並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籲大家:在空閒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並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裏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裏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裏大雪蒼茫悽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後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羣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遊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温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裏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緻的石橋,《西湖夢》裏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髮蘇州》裏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温了白帝託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着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早就聽説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關於這本書有許多讚揚也有許多批判,最近有幸拜讀即為其中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所吸引。一口氣讀完,讓我思量萬千,感受倍深。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用平淡自然的語句帶着我們透過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跟着作者的筆我們時而走過荒涼的大漠,時而走進小橋流水江南。從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到江南小鎮,作者用縱橫的筆墨帶領我們經歷了中國文化的千年滄桑。我們從《道士塔》中聽到了莫高窟的文物的哭泣,在《陽關雪》中看到黃河文明的興衰,在《風雨天一閣》上感受着文化人的人格和良知。每一篇文章都帶着我們走過一個地方,講述一個快被遺忘的故事,引發我們心底深深的思考。

書如其名,不是名勝古蹟的旅遊觀光,作者走過的是一條充滿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之苦,中國文人的艱辛之苦的,文化之旅。看着莫高窟裏一張張被劃下的壁畫,目送一車車被運向國外的文物,腐敗的官場,墮落的文人,還有那在同胞的屍骨中間為皇軍立碑的.中國俘虜。我總是不猶的陷入苦澀的沉思;一生堅守着藏書樓的範氏父子,冒着被免職、甚至可能被逮捕殺頭的危險給學生講學朱熹,又總能給我許多感動。我們走過的是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可是看到的卻是隱藏在他們背後的種種思念。

這是一本需要用心看的書,每讀一段都需要你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不是一本關注於歷史的書,書中也許會有一些歷史的錯誤和疏漏,可我們真真應該關注的,這些或對或錯的歷史帶給我們反思(上海一個姓金的史學家,從餘氏的《文化苦旅》中挑出了二百例不付史料的錯誤)。

這路是苦澀的,卻能喚醒華夏子孫體內的熱血,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去經歷一遍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