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文化苦旅作文11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45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作文11篇
文化苦旅作文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

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餘秋雨 《文化苦旅》

第一次接觸餘秋雨的時候,就是那本厚厚的《文化苦旅》。説來慚愧,我讀書的時候,很少會去接觸散文,偏愛小説比較多。

也許就是成長不夠吧,畢竟書,就像是與老者對話。總是沒那麼容易,就能夠明白。

所以就要讀幾遍,細細咀嚼,慢慢理解。俗話説:“好事多磨”。那麼好書,為什麼不可以多讀呢?暫時讀不懂也沒關係,有一些讀不懂的東西,不是文字,是經歷。我想,總有一天,我會明白的。

像我這樣的情況,時常發生。就像有的人,三讀《紅樓夢》也沒覺得自己澈悟了,但每每都有不同的感受。讀書也許是一件苦事,讀懂卻時常是一件幸事。

人呢,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止步不前了。文化苦旅,我終是路上的行人。

文化苦旅作文2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我們的時代。一直非常喜歡這句話,我們是時代的一員,但是從前的文化也值得我們的傳承,我們從國小開始就開始學習古詩,美曰其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但是,那時的我們又懂得多少這種民族傳統文化,穿越千年的含義呢?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歎息中講訴苦旅。書的封面便寫着餘秋雨老先生送給我們的題記,他追隨着文化的歷程,大漠荒野,江南水鄉,藏書閣天一閣,龍華,他用步伐旅行過大地,用精神旅行過歷史,用文字旅行過文化。這路程是苦的用他自己的話説,這是在千年的歎息中講訴苦旅。

道士塔,無論度過多少次都會讓我覺得悲哀,沒有憤怒,只有悲哀。餘秋雨老先生用步伐踏過時,他深邃的眼眶中,也許會看到幾十年前,那個道士,攥着小小的錢袋,點頭哈腰地送這幾個外國佬拿着無數的中國文物離開這裏。悲哀!但是也許這是當時最好的情況了。如果無數的經文,被四處的地主老財私吞,被各路官員搶劫,那的確還不如讓它躺在外國人的博物館裏。畢竟,那才能顯出它是文物的加之。這是一場悲劇,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化的。

文化苦旅作文3

中國,一座傳承千年文化的古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為它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氣息,那種氣息如竹墨般清廉淡雅。古人曾説:腹中有書氣自華。而中國在眾國之中,就像那飽讀詩書的孺子,自成一股儒雅之氣。

20xx多年的文化傳承並非風調雨順,在元朝時期由於少數名族並不懂得文化的重要性,而造成了古代文明智慧結晶的遺失。每一本歷經風霜的古書都是文化瑰寶,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清朝之後,中國因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文化水平大幅度降低。而日本卻乘人之危,不斷侵略中國。更令人憤怒的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愚蠢的外國人竟火燒了中國歷史的結晶圓明園。在圓明園離沉澱着無數中華瑰寶,但他們居然就這般輕易的毀掉了這歷經千年歷史才沉澱下來的精華。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歷程,每一份文化都是值得珍惜的。誰也不能相信,巍峨磅?的萬里長城竟是古人用雙手與血汗鑄就而成。悠久的歷史讓濃郁的歷史氣息更加雄厚。

中國的歷史是令人敬佩的,他歷經了千年波折,遭受無數搶掠。但它仍然挺立在世界文化之巔上如此厚重的文化歷史,要經過多少波折才能到我們手裏。而我們就是傳遞歷史的人,如此艱難的任務,就更加需要我們的努力。

中國文化是一塊璞玉,未經雕琢卻也散發出令人不能忽視的光芒;中國文化也是一幅水墨畫每一筆都有其獨特的意義,雖然顏色單調卻有一股淡雅之氣。

如今我們已在這傳承中國文化的道路上,在這條歷史的磨難之路上。千年文化由我們接手,我們就是中華的傳承者,我們就是中國人!

文化苦旅作文4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説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説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版權所有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藴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説“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作文5

難得有了一陣子的閒情逸致,便輕輕翻開了這本《文化苦旅》,讀後,感慨萬千。

或許有人會説,文化為我們所展現出來的一切,皆是銀裝素裹、分外妖嬈,但他們何曾想過,文化竟有苦澀的一面!

久遠的歷史之路,鮮花耀眼,可那鮮花一旁的一棵古樹,卻衰老滄桑,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風吹雨打。漫漫的歷史長河,宛如仙境,夢幻飄渺,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卻傷痕累累,不知承受了多少次波濤的衝擊。

現在的文化總是將她們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漂亮的外表,那所謂的”打扮“,或許就是文化的經歷與結果罷。就敦煌莫高窟而言,它是由一位名為樂樽的和尚來到此處修築的,石壁精美,結構美觀,氣息古樸,夕陽之下,落輝滿窟,彷彿萬物都在它那柔和的眼中被看透,它如今的美麗,也就是綿綿歲月的傑作,還記得作者對它做出了這麼一個評價:它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噹聲。是啊!一幅極佳的藝術作品,又怎不會是在千錘萬鑿之下誕生的呢?

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現在可以看見一些企業家,坐在名貴的椅子上,抽著名貴的煙,他們都是一些成功者。難道一個人的成功天生便有?不,人們唯有在人生路上歷經磨難與挫折,在艱難險阻面前逆流而上,方能獲取經驗,為成功之路鋪上一塊又一塊的磚。

在少年時,我們需要經歷一些必要的挫折,或許也就是如此,我們往後的成就才會更加輝煌。

古今人皆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文化苦旅作文6

因為我仰望餘秋雨。

因為《文化苦旅》我走近餘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字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祕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着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沉澱的文化層層剝離,於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於有一個人肯在旅遊的時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將沉埋于山水間的歷史,執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於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裏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着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着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餘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祕而廣大……幾千年的沉澱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餘秋雨,就像順着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餘秋雨,就像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餘秋雨,就像與一位隱士談話,裊裊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沉重。

讀餘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文化苦旅作文7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裏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裏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為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咱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裏大雪蒼茫悽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後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羣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遊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温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裏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緻的石橋,《西湖夢》裏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髮蘇州》裏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咱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温了白帝託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着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作文8

《文化苦旅》這一書中所寫的每一處景物都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考,處處彰顯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篇篇散文中飽含着作者對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感慨和歎息,給人以一種滄桑感,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愈發濃厚。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看着餘秋雨寫愚昧的王道士怎樣將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怎樣將塑雕“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怎樣在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將敦煌莫高窟的文化揮霍掉,很輕的筆觸,帶着些嘲笑和諷刺的語調,句句讀來卻痛入骨髓。我的腦中就和作者一樣,一片慘白。

她們究竟有着怎樣的故事,她們的往事是怎樣的一場煙夢?傳説人死前,她一生中經歷的事,都會閃電般回放。不知在死前,她們想起的那個人是誰,在夜靜更深之時,她們的相思曲又是為誰而彈?

我多想作者能夠寫下去,告訴我她們的故事,告訴我她們的曾經滄海。可惜作者也無從説起。那些動人的故事全都化作了泥土,化作了無邊飄渺的灰,留下的只有一個個石樁,長久地沉默着,彷彿是一場盛景過後,擺出的蒼涼的手勢。

墳地是這樣的安靜,安靜到虛空,“神祕得像寓言,抽像得像夢境”。就像是旅途的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裏真安靜”的孤獨與餘韻。

這一篇文章是觸動我內心最深的一篇,但感觸僅僅停留在感觸。

文化苦旅作文9

一次漫長艱苦的文化旅程,我隨餘秋雨先生漂泊異鄉。祖國的錦繡山河讓我陶醉,這一幅幅山水畫或細秀娟麗,或豪邁壯觀。但更令我感慨的是,這一幅幅畫的背後,都有一個漫長的歷史故事。每一個地法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感動,使我歎服。

縱觀祖國大地,無處不散落着文化的步履。然而這一步步的腳印來的不容易啊!經歷了多年的演化,經過了多元的碰撞,遇到了大大小小不盡的劫數,趟遍了文人墨客、武俠外客有意無意留下的水坑,流傳至今,自然險境路遠,卻也底藴十足。

只是至今,人們對於人文山水的評析和維護不足以讓人滿意。一代一代的農民,一世一傳的百姓,來往於天地間的人們,都把自己的青春和歲月埋沒在莊稼地裏,隱沒在變遷萬化的城鄉里。把自己對家鄉的厚愛,對土地的忠誠,全都化做默默無語的汗水和淚水。沒有人注意到風沙腐化了裸露的土地的同時,也裹走了世代傳下的文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裏,美酒的豔麗掩蓋了山水的清秀,滿屋金幣的閃亮遮蔽了文化星火的光芒,誰來把景賞,誰來把詩吟?

在從學文化的課堂裏,我們都在不斷的出現對文化的爭駁,為了新的一代更好的傳承,為了那星星之火可以遼原,文化的腳步不能停止,沒有文化的民族,只會衰敗;沒有文化薰陶的人,只是傀儡。為了這艱難的旅程不再艱難,我們只有先走過這艱難的路。我們需要站在歷史的背後,清醒的審視文化的變遷,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接過傳承的重任,大步向前,我們義無反顧。不管此時的你是手執毛筆揮灑的老翁,還是拿起鋼筆簌簌而落的筆者,亦或是抓着鉛筆一筆一劃寫字的孩子,哪怕你只是一個尚不識字的人,都和我們一起長途旅行吧!

文化苦旅作文10

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題記

從喬布斯到人大教授財富邏輯,從杜甫很忙到樑林故居被拆,在這些時事閲讀中,我們學會了激揚文字,指點江山。

在這一系列時事中,杜甫也學會了孫悟空的七十二般變化,騎白馬的杜甫、送水的杜甫、高達戰士、談戀愛的杜甫如果杜甫穿越過來,看到這些他也只能哭之笑之了。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詩人的一生中都是在憂國憂民、懷才不遇中度過的。也許這就是中國詩人在寫出流傳千古佳作的前提吧。中華文化極其奪目的一部分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被貶,失寵,摔跤,悲隨之來;外出走走,看看,就有了詩詞。

范仲淹,被貶寫《岳陽樓記》,才有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身處暮年的杜甫在隕落前二年亦寫下了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當然范仲淹比杜甫晚兩百多年出生。中國文人的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在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凡是他們之中的傑出人物,總不會以輕慢浮滑的態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他們總是以極度虔誠把自己和國家命運熔鑄在一起。

如今,網絡上對杜甫很忙的塗鴉,把中國文人十年寒窗苦讀、飽讀詩書的君子品行與現代人的浮躁和價值取向的迷失形成鮮明對比。但原畫中杜甫冷峻深思的表情卻沒變。我想,這些處於人為的,歸根結底,塗鴉人想保留下杜甫那雙深邃的凝望的眼眸。也許是想借杜甫來諷刺我們無聊的炫耀。

就像餘秋雨先生寫《文化苦旅》的警世意寓。在中國文化的航行進程中,我們也要像古文人一樣苦旅。

我也曾想劃過杜甫漂泊過的水路?可那亮晶晶的水路,竟會這般黯然。

文化苦旅作文11

第一次聽説《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説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我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齊,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我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Tags: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