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 集錦15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1.5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 ,歡迎閲讀與收藏。

文化苦旅讀後感 集錦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 1

最近,我接着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裏邊講的是餘先生對牌坊的敍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為了紀念當時某個典範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為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麼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為想給世人樹立典範作業,無非就是讓後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麼?

在古代,對於女孩來説,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為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裏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為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為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着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裏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為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麼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説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麼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餘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裏接納女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 2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説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説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版權所有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藴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説“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 3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然在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的卻是他那篇《信客》。《信客》寫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他大約相當於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鄉村“郵遞員”。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能聯繫上出遠門的親人。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首先説的是這裏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紅綢,而恰好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於是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説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着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失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

文化苦旅讀後感 4

合上這本書,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一個家族揹負着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範欽是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

範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正式餘教授所説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麼呢?範欽曾經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範欽,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職業道德品質。

範欽那樣的監守正義,監守自己的崗位。説到這裏,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作為學生,雖沒有工作,也無崗位,但我們有自己的任務所在。對讀書的人們來説範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説一點兒都沒有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辦,學成之後又為了什麼呢?等等這些尖鋭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繼續往下説,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範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要監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事情放到當今社會,有誰會願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會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範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範天衝毅然的選擇了繼承父業。他繼承了藏書樓。

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範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在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文化苦旅讀後感 5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本書裏,我感觸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大寶庫。可是,這樣的一個寶庫卻被一個道士給毀了,沒有發揮它的價值。餘秋雨對於這些寶物的損失深感痛心,從中深省釀成那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那時的`莫高窟,並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於是任由那些來自西方的“遊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王道士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那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原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餘秋雨妙筆生花,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筆觸,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作願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 6

看過餘秋雨的這種短文我深有感觸,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來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人心,但最讓我很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本文,它裏邊得話深深危害着我的觀念,在巨大數的人都覺得詳細才算是美麗的時期。他卻明確提出了一個能夠 説成極具特色的念頭廢墟也是一種美,或許葱綠的葉片代表着期待,但是誰又能否認漂落的看秋葉就並不是一次生命的循環嗎,就並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剛開始,枯葉是大家心裏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授予着不一樣的精彩的精彩紛呈,難道説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室高雅的真實身份和無窮的`財富,但是如今在我們在回首過去式,看到的也是些什麼?是一幅殘缺不全破破爛爛的景色,大家早已難以去想像它曾經的我們過的這些無悔這一生。當有些人明確提出修補圓明園的情況下,有的人卻站出去否認了,由於即便修補了它原來的容顏又能如何呢?這些以前遭到過的羞辱歷史時間就能消退在歷史時間的紀錄裏嗎?回答是自然不容易了,殘缺不全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有,也是一種美,極具特色的一種美,由於這一殘缺不全一樣的廢墟的存有才使我們更為銘記了歷史時間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慘忍而真正存有的美。它是不容易因為它的不詳細而被大家所丟棄,反過來的,大家總是更為還記得它,它可能始終的被大家收藏在心裏深刻的哪個角落裏。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可以感受到餘秋雨那濃厚的文字功底,在我國久遠的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上,有許多優秀的才俊,他的文章內容並並不是最綺麗最幽美最動人心絃的,但確是令我感受深刻的,他的文章內容教會了我很多的生活哲理,因為我能感受到來源於他心靈深處的真實念頭,看了這本書,把我深深打動了,那樸實簡易的文本就是我思想觀念的一次超越,就是我精神實質上的愉快,也是我內心上的一次極致震撼人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 7

很早就知道餘秋雨先生寫過的一本書叫<文化苦旅>,那是因為”文化本是一場苦旅”,今天有幸讀完全書才深深感受到餘先生這本書中書眼”苦”的含義.

一開篇,文章便顯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個道士將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國寶以極低的價格,為了自己的一點點私心和貪婪,卻將中國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價值放棄,換來的是一輛輛馬車將中國的一噸噸國寶拉走,或許是時代的抉擇吧,道士卻不知他打開的那個洞窟是世界奇絕。大西北的凜冽的風吹的敦惶在無助地流淚,如今,面對於道士的墳墓與早已空空的國寶寶庫,留下的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啊,這次第,怎一個“苦”字了得?同樣的,隨着讀者對文化遺產的丟失的遺憾,作者也感慨開來,一開頭便是對歷史的.深深歎息,讓人嘗過了苦的滋味。

隨着作品的深入,我也彷彿跟隨着餘秋雨先生遊覽大好的風景,與他一同感受與前行。“中國最偉大的建築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隨着他這樣一個開篇,我們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時代,在他那無盡的表達下,當他對一片片風景或歡呼鼓勵,或低調批評時,都能深深感受這前人的創造與後人的或悲或驚。當然,文章中也不乏風趣地寫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氣,對他人的鄙視,不知是不是因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緣故,他把上海人寫的如此令人喜憂皆具。至今讓我無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嗇,但也無不顯示出作為大都市人非凡的頭腦與智慧。文章就在這樣一篇一篇的遊記中結束了,大半個中國便透過作者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化為這樣一本《文化苦旅》。

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這是他閒暇之餘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驚的是,這樣一本小小的作品卻記錄下的是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國的所有人文與風景在一本小書中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對於書眼“苦”我想可以這樣理解:旅遊中肉體的苦,心靈的苦卻能化為文化和思想的甜。

文化苦旅讀後感 8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着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彷彿看到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説:“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聯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藴與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悽美的畫卷。“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每個人的一生對於自己來説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己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着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彷彿也有一種想要遊歷山水的衝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着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讀後感 9

最近拜讀了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餘秋雨不僅僅只是介紹這些風景和古蹟,而是通過它們揭示了更為深層次的內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説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個無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搶掠”一空的事情。看後我很受感染。餘秋雨在文中寫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作者是在為那一副副畫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經文的丟失感到可惜;是在為中國文化遺產的.遺失而感到惋惜;更是為當時清政府的無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搶掠並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錯,更是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的錯。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視一下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麼一點骨氣,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考慮長遠一點,那麼那些外國人怎麼可能就那麼輕易地將如此之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掠奪走?

可是就在這清政府之前的幾百年,我們的國家還是世界的強國,唐朝的空前繁榮,元朝的空前強盛,我們的國家吸引着多少外國人前來經商、學習。可為什麼到了清朝就那麼的備受欺凌呢?

驕傲。就是因為我們太驕傲了,我們變的封閉,我們變的遲鈍,我們變的木訥。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這樣的人,也就會出現莫高窟裏的文物僅僅只用了一點點的銀元一點點的物品就被交換走,也就有了那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被掠奪走的實在太多了,做為國人,真的有無限的痛惜,但這已經是歷史造成的悲劇了,無力挽回,或許這正切合了餘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訓,不再讓這悲劇再次上演。

文化苦旅讀後感 10

天寒夜夢颱風來,落霜牆角陰心間。這種歷史風格,不囂張也不冷清,一切都在無聲之中淡漠,在看似平靜中淒涼。伴隨着餘秋雨先生的足跡,我愈書行。不知天一閣,你是否安好。

文化的命運交錯,你曾記得有一個叫範欽的年輕書生,將你充實,將你覆滿筆墨清香。那一刻,你便有了生命,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生命的氣息,跳躍不息。也許,這就是書籍的力量吧,穿越千古而不朽,用看似無情的文字告訴你人世間無數的恩恩怨怨和靈韻成章。縱然世間的一切氣息都隨風飄散了,但文字依然可以永留於世,終可傳千古。

但水火無情,脆弱的文明,被風捲殘雲,支離破碎,散落一地,正如餘秋雨老師在書中那如泣如訴的呼喚:“上天,可憐可憐中國和中國的文化吧!”

你只是單一的,迷離的望着遠方,似乎在等着,等你的主人,等你那些丟失的記憶和沿襲上百年的痕跡。一切的一切,你都默默記着,似乎那時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才是最美的你。一代文化良知在被喚醒,思考着你存在的真諦。

而你,似乎在哭泣。

天一閣!

歷史的辛酸,伴着淚水,在你空蕩的閣樓中盤旋。時光不能永恆,這裏寫滿了屈辱抗爭,這裏寫滿了悲哀華殤。這裏終是憑藉穿越上百年的風骨靈韻得以留存。且問你存在的憑據是什麼,也許你存在的.憑據就在歷史長河中,就在那些不知去向的書籍中,就在範家人世世代代充滿希望的目光中。輕輕腳步,踏上你飽經風霜的樓梯,不知道你,天一閣,是否會想起那個叫範欽的書生呢?

任思緒在風雨中恣意飛揚吧!也許這才是你今生的解脱。

因為你早已經忘卻,那歷史中沉澱的憂傷。

文化苦旅讀後感 11

讀到這裏我的腦中也開始了一片慘白,可這也只是悲劇的開始。有時候會想一想,事情到了什麼程度才可以説是悲劇?莎士比亞寫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他們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就已經是悲劇了。可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又該怎樣訴説?還有什麼比失去自己國家文化更為悲傷事情?一個民族的悠久的文化都沒有了,這個民族怎能不消亡?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户。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着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有時候真的很高興中國並不是沒有不懂書,不重書之人。很是慶幸文化遺產沒被搬空,還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書又不重書,他用這些書交換來了一些銀兩,一個山洞的經卷,只是換了些銀兩!我卻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麼也不懂。所以將這些恨轉給了斯坦因他們,可惜我沒有深厚的學識,我不能像餘秋雨説的那樣攔下他們的車,比比學問的高低。我不想聽他們説些什麼:我們無力研究。只是想請他們停下車:什麼都成,就是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斯坦因他們的行為是強盜的行為。強盜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餘秋雨比我想的要深。這是一定的。

攔下了又能怎樣?

我不經又歎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麼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卻也有一筆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宜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説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中就説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

文化苦旅讀後感 12

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説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説是文化了。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説,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殘文明,若是圓明園重建,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

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讀後感 13

“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説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總這麼説。同樣,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領略了一番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為何要寫經歷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餘秋雨先生認為人們看待文化不能總是滿腦章句,或者説是不能被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是在自身的經歷中深刻,細膩的體味文化,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於是,那年,餘秋雨先生開始了他的“苦旅”燒水沐,煮米為食、裁布為衣,整榻為憩。身孤旅,無伴無從。“一葉扁舟渡滄海”,卻少了李白的輕舟,就連陸游的`毛驢兒都顧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隨餘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書中也寫道:“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來天府之國,秦朝又如何統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戰爭時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後方。至於為何説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築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損不大。可以説,它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賞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後來代代有人繼續開鑿,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後來石窟造像藝術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遺址,是一部史學鉅著。

文化苦旅讀後感 14

算起來,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時間已經算夠長的了,大約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我要媽媽為我買書,她就幫我擇了本《文化苦旅》。

當時我並不知道餘秋雨,也看不懂這本書,只是在寫讀後感時,還似懂非懂地談些感想,其實跟這書,關係不大。因為因為感覺內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邊,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試着去讀,可都半途而廢。

今年暑假,在整理書櫥時,我發現發了它,並再一次打開了它。我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過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

但是作者永遠者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人文"。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華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後感 15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餘秋雨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是最讓我喜愛的還是餘秋雨先生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餘秋雨先生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説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餘秋雨先生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是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餘秋雨先生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餘秋雨先生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