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

欄目: 春節 / 發佈於: / 人氣:2.07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1

剛剛考完試,爸爸媽媽就叫我預習下學期的內容,心裏很不高興,快春節了,並且剛考完,不讓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機械的翻着書本,想到春節,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節》,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來的春節多熱鬧啊。照這個日子計算,現在也該為春節準備了。過去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

可現在呢?沒有一點節日氣氛,而且還不許玩,唉。現在人們過年的方式和習慣一點都已經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樣子了。臘八粥、麻糖、餃子,我很少吃,甚至沒吃過,過去過年吃的,應該很好吃吧,可沒有了。現在我吃的是漢堡、薯條、可樂,當然,味道也不錯。

真想回到過去,大吃一頓,痛痛快快的玩,過去春節可要放一個月啊!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2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民族過春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語言大師老舍,用他的大筆、風格、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無不感受到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作者先從春節我們要吃的“臘八粥”、“臘八蒜”寫起,給文章添加了許多樂趣,把食物描寫的非常的'到位。還把春節孩子們要幹什麼事寫了出來。放鞭炮是男孩子們的樂趣。春節前幾天,大人們都很忙,因為店鋪很快就關門,所以必須在春節前把食物準備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們更忙了,晚上的時候,家家户户的門上貼上了對聯,家家户户都飄着酒肉菜的誘人香味,鞭炮聲不斷的響起。家家户户的燈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覺,大家都很願意等新年的鐘聲響起,等待凌晨煙花的升起。家家户户的喜慶,給春節添加了積分絢麗的色彩,讓春節更有氣氛。過年了,孩子們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們給紅包,孩子們還玩鞭炮,這樣的喜慶一直持續到春節結束。

春節,一個喜慶的節日,給中國添加了許多的色彩,讓傳統的中國更紅,更絢麗!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3

完《北京的春節》我瞭解了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着,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七年級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4

今天,我懷着愉快的心情閲讀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説作者用充滿京味的語言來描述了一幅北京春節熱鬧的場景,表達出作者對北京過春節習俗的喜愛之情。

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喜慶而隆重的。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着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七年級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後一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一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同時,這一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風俗來寫過年的場景。

我們這一帶地方的風俗就跟北京不怎麼相同,我們這個的地方過新年不趕廟會,而北京就趕廟會。我們這個地方大部分都還是和北京相同的----貼對聯,穿新衣,拜年,吃團圓飯,守歲等。我們這一帶小孩也跟北京小孩過年差不多,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一些爆竹,買些玩具,還買些零七八碎而的東西。

北京的元宵節就跟春節差不多,都非常的熱鬧。而我們這一帶不如北京熱鬧。過元宵節我們開始吃元宵,鬧元宵。可高興了

這篇課文給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們要做的三件大事----買爆竹、買零七八碎兒的食品、買各種玩意兒。因為這些事情也是我們過年時喜歡做的。

我從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團圓的美好願望。那豐富多彩的名風名俗,寫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文化傳統。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5

開篇想了想,最後選了從最近在讀的老舍的《小時候真傻,居然盼着長大》,裏面有一章《北京的春節》,剛好才過完春節,有些情感共鳴,這是動筆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就是開篇提到過的,這些年一直靜不下心。這是我這幾年一直在反思,同時也不斷找機會安慰自己麻痺自己的一個狀態,自家知自家事,按我的習慣,老舍的這本書不在我的書單上面。因為內心的浮躁,這些年讀的書都很功利,實用為上。要麼是專業相關的,要麼是最近的時事熱點,再就是一些故事性強的熱門小説,還有一些網絡爽文,不用費腦子。這本散文式的書不符合我近兩年的喜好。但本着打發時間的心態,翻開看了幾眼,觸發了春節的情感共鳴;同時還收穫了一些內心的寧靜。

嗯,就是內心的寧靜。最近我靜下心來反思最近幾年的經歷,家庭給了我很大的正能量,有相愛相契的愛人、可愛的女兒正在茁壯成長,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小家聚少離多。而工作上雖然有所發展,但受大環境大形勢的影響,責任越大壓力越大;加上自身內心或性格的原因,有些事情看的太透又太放不下,感覺內心總是處於一種虛浮的狀態,壓力較大,連睡眠質量也有所下降。所以我也會做一些事來探索或期望達到內心的寧靜。比如,會想想以前的一些趣事,所以才會被老舍的《北京的春節》所觸動,懷念起兒時的快樂和不快樂。

兒時的春節之所以難忘,也可能和時代背景有關。那會兒物質還沒有今天這麼富足,一年就盼着過年有各種好吃的,而現在因為平時就能吃到想吃的,沒有所謂的“延遲滿足”,所以就顯得沒有那麼令人期待和嚮往,那種快樂也就要淡幾分,或者説這份快樂已經被想分解消耗在平時了。快樂的總量是守恆的,因為被均攤了,所以沒有以前那種猛烈而集中供應來的那麼令人念念不忘了。

兒時的春節之所以難忘,除了物質豐富帶來的變化,可能還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有關。那會兒在農村,父母一年春耕秋收,整個冬天整體而言也沒什麼活計,有些頭腦靈活的、有點門道的去周邊做些零工賺點零錢,周圍人都差不太多,沒有那麼多“內卷”:母親們坐在稻草垛、牆根下曬着太陽,一針一線給一家人納棉鞋底、縫新棉服,嘮嘮東家長西家短;父親們披着外套,叼着煙揹着手,村前村後到處溜達,或聚在一起打撲克麻將,周圍都是一種悠閒淡適的氛圍。

快臨近春節時,大家才開始忙碌着準備年貨:各家都要熬麥芽糖(石磨將小麥磨碎成汁後反覆熬製,同時還需要強力拉扯,孩童會比較誰家的糖更白更嫩更甜;還有麥芽糖加芝麻的.“麻葉子”)、油炸“翻餃子”和“荷葉子”、糊豆餅,還有滷菜(正月的主菜就是這個,包括豬肉、雞肉、雞蛋、海帶、蓮藕等等)。臨近除夕前最後幾天,鄰居間還要一起相約趕集去買對聯、祭天祭祖的鞭炮香紙、一些平時不怎麼買的零嘴水果,還有正月初拜年要用的水果罐頭(互相拜年的禮品交換,也可以借用別人的倒騰一下,如果自己準備了最後剩下的就會留給小孩子作為零食或是開學後帶去學校當午餐)。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各種煙花鞭炮,雖然花樣種類比較單一,遠沒有今年的“加特林”這種網紅款火爆,但也讓我們充滿期待和喜悦。另外,男孩子一般沒人必不可少的還有一把玩具槍,説起這個,小時候的我一直困惑於為啥我非常珍惜,小心翼翼生怕我的玩具槍被磕到碰到,但是它的生命還是依然非常短暫,都熬不過春節就得壞掉,後來才明白,塑料製品,十多塊的玩具,確實沒法保留到下一個春節。

兒時娛樂方式單一,我們過年時都會東竄西跳,拿着鞭炮到處扔:水坑、罈罈罐罐、牛糞......現在的孩子,有了手機、平板,對這些積極性和熱情就沒那麼高了。今年我們小家在廣東一個海邊小鎮過年,春節不禁煙花,我買了好幾百的煙花鞭炮,結果我4歲的女兒興趣不大,最後臨走時,鞭炮都沒放完。各個時代的孩子有各個時代孩子的快樂,只是這種快樂帶給他們的快樂能持續的記憶時長不同而已。

到了除夕那天,親戚之間彼此親近的幾家還會互相串着去對方家裏吃團年飯,一般是父母彼此住的不遠的兄弟姐妹、外公外婆家。團年飯之前也是要放鞭炮的,然後大家坐在一起,吃着豐富的團年飯,天南海北的聊着天,説説最近聽説的並且可能已經説過很多遍的家長裏短,氛圍熱鬧而輕鬆。有時候母親還要考慮月初月末堅持素食多年的外婆,安排團年飯時錯開一些,好讓外婆也能吃上女兒準備的美食。

到了晚上,父輩們會繼續圍爐聊天,小孩子會打着瞌睡聽着大人的嗑;或者會聚在一起看春晚,早先幾年電壓不穩,離村裏變壓器遠的人家裏電視都打不開,大家只能去離變壓器最近的幾家人家裏看。當然,快到跨年那一刻,各家都要趕回去準備祭天,需要焚香燒紙放一掛大鞭炮,盛放大鞭炮的長竹子又長又粗,有時候需要我們幫忙扛着,並且這個竹子和鞭炮渣在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挪動和清掃的。老舍《北京的春節》有一句話:以前,人們過年是託神鬼的庇護,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我覺得這句話今天也適用。

過完除夕夜,七年級一早要去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拜年,還要去祭祖墳。然後就按照距離和關係親疏去親戚家拜年,小孩子們都非常開心的跟着一起去收壓歲錢,當然這些最後都被父母幫忙“存”起來了。正月前幾天大家都忙着拜年,有時候會來不及吃飯;等到初十左右,母親會準備一桌豐富的菜餚,去請之前來家裏拜了年卻沒來得及吃飯的人一起吃頓飯,或者去其他家完成這種同樣的儀式,等到正月十五再各家團個圓之後就各自開始新的一年。後來,隨着年歲的增加,鄰居親戚有些外出去廣東等沿海地方打工,他們會在初八前後迎來一撥離鄉高峯,然後正月十五之後還有一撥。再後來,我上學了,也離開了;上班了,離開了......

讀老舍《北京的春節》有感6

《北京的春節》這是一篇非常平實的文章,記敍了北京過春節期間的一些日子一些習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對於現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對於文章內容這裏沒有必要多講什麼,大致就是敍述了一些節令有什麼習俗,吃些什麼食物,做些什麼活動。

全文當中也沒有太大道理的闡述,可是我隱約能夠感受到作者在講述些什麼。我想,作者應該是告訴當代的人們沉浸在繁忙工作當中,不要忘記了生活的樂趣,不要一味地只曉得工作,應該注意下傳統節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體會生活的樂趣。

我認為作者抒發的這個道理尤其是説給當今在北京這樣大城市當中的`人們,不要一步步淡化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的春節原本年味是那麼濃,一年當中如此高興,而如今變得不怎麼熱鬧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觀念有些轉變了。而這個轉變是否真的是我們要的,還是我們更渴望曾經過春節的那份喜慶呢?作者沒有給出一個肯定回答,只是告訴我們應該快樂生活,要用心生活,體驗其中的快樂。

這篇《北京的春節》文字,值得當今的人們閲讀、思考。

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讀了匆匆這篇課文,使我感慨萬分,《匆匆》一文寫了時間飛快的流逝和作者對時間的惋惜。

當我讀到“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這句話時,我的感觸很深,細想一下,我也已經讀了六年書了,不知道,從我手中已經溜去了多少時間,多少日子?這些日子裏,時間總會從我身邊溜去,不管是在吃飯時,洗手時。時間都已溜去。時間老人不會給一個人多一秒,也不會給一個人少一秒,我們浪費的時間加起來,也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是匆匆的。時間一去不復返,不會回來,也不會停留。光陰似箭,時光如梭。時光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溜走。時光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眨眼間時間就已經溜走了。而想想自己,還不珍惜時間,起牀時,還賴在牀上不起,要爸媽叫才起來;看電視時,還總是忘記寫作業;吃飯時,還總是吐吐吞吞的。這期間我浪費了多少時間啊!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寫作業,可我卻一直分心,沒有好好寫作業,寫作業時我又發呆,不想寫作業,在寫作業時,又走神,在想:今天晚上吃什麼?回過神來,要寫作業,又想去上廁所,開始寫作業,寫着寫着又玩起了筆,拿着筆轉來轉去的。,這樣一直分心,不認真做作業,一直分心在做其他事,不認真做作業,就是在浪費時間。本來只需要20幾分鐘就能寫完的作業,我足足寫了一個多小時才寫完,這期間我浪費了多少時間啊!

我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過去的日子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了,那麼就從現在開始,珍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