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除夕的故事【彙總15篇】

欄目: 除夕 / 發佈於: / 人氣:2.47W

除夕的故事1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彙總15篇】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漢族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七年級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户户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2

除夕傳説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夜的傳統風俗

一、守歲

守歲,等待新一年的到來。“歲”,中國古代與“年”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舊時臘月三十夜晚,人們吃完年夜飯後,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職。家長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們跑到户外放鞭炮、煙花,婦女們則要忙着準備包餃子的面和餡。忙罷,全家老少圍爐而坐,邊吃乾貨、瓜果,邊説古論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謂之“守歲”。據説,守歲的風俗在晉代就已十分流行。

二、壓歲

子夜時分,隨着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三、踩歲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團圓飯

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中國人全年吃的最長的一頓飯,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

除夕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閤家歡”,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全家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辭舊歲。

在菜餚上盡最大努力而使其豐富,寧可將其剩下,為的是取“頓頓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預示全年豐衣足食。年夜飯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年年有“魚”,一年有“餘”,圖個吉祥,圖個喜慶。

這頓飯是全年吃的時間最長的一頓飯,席間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賀。

如今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温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五、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除夕的故事3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過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麼忙就去問媽媽有什麼要幫忙嗎?媽媽説:“那你去幫我的爸爸和爺爺貼春聯吧。”我説:“好的,媽媽。”於是我就拿起了一張福字遞給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把“福”字倒着貼,我看到了大叫道:“我的爸爸,我的爸爸,貼倒了。”我的爸爸笑着説:“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説明福氣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明白了。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桌子上的晚飯可豐富了,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吃着美味的晚飯,有説有笑的`。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個電視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還有小品······。當我們看到12點時,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響聲震耳欲聾,我嚇的站了起來,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種各樣的鞭炮。哦,原來是人們用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個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4

相傳古時候有個可怕的怪獸名字叫夕,平時隱居深山,但是每到臘月三十那天,他就會跑出來,到附近村子裏吃牲口、吃人。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頂用。年年歲歲,牲口被夕吃沒了,人也逐漸稀少了。後來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爺。

灶王爺深知夕的厲害,自忖不是夕的對手,於是決定借臘月二十三迴天宮述職的機會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態度不願意管這件事,旁邊的諸路神仙也都犯懶不願意抻頭。灶王爺就設法討好玉帝,因為身上也沒帶禮物,只有隨身帶的幾個糖瓜(我們都知道灶王爺最愛吃糖瓜),就拿出來給玉帝吃,説是人間特產。你別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這麼原生態民俗的小吃他還真沒吃過,結果一吃就把牙給粘住了。玉皇這個急呀,想着趕緊吧牙上的糖瓜弄下來嚥下去。灶王爺趁這個時候跟玉帝説搬兵的事,玉帝這時候哪有心情管這個事呀,也不管灶王説什麼,一概點頭。你想他牙被粘住説不出來話呀。

他點頭那意思就是你説什麼都好,趕緊把這玩意給我弄下來是真的。灶王爺一看玉帝點頭了,趕緊給玉帝端了杯熱茶,趁機問:“您既然答應派兵了,那您看派誰去呀?”玉帝喝了熱茶,把糖瓜泡軟了,總算張開了嘴,一張嘴頭一句話就是説:“黏呀!好黏呀!”旁邊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點自己出這趟差呢,一聽這句話,又拿犯壞的,就趁機抓住話頭説:“玉帝有旨,派年隨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宮裏還真有個叫年的。這年是誰呀,乃是神農的小兒子。灶王爺一看,還是個小娃娃呢,這怎麼打得過怪獸呀。小孩不高興了,説你還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是騾子是馬咱拉出來溜溜。灶王爺也沒辦法,奉旨只好帶着年回人間。臨走,這年還帶了兩件玩具,一塊紅綢子、一個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來搗亂了,年和夕展開了一場大戰,年就拿出紅綢子和竹筒。原來這不是一般的紅綢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時候和託塔李天王的`兒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這兩件法寶就是從哪吒那裏借來的,紅綢子是哪吒的混天綾,竹筒是火尖槍變化而成,能夠噴火。年用這兩件法寶把夕趕跑了。

為了防止自己走後,夕再來作惡,年把紅綢子剪成許多小條分給大家帖在大門上。又教百姓們做爆竹,點燃後跟噴火竹筒一模一樣。從此夕被嚇得再也不敢到村子裏來了。為了紀念這件事,百姓們把臘月三十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七年級叫年。漸漸地,民間有了過年的風俗。每年臘月三十,家家門上貼紅綾,後來變成貼春聯,另外還要放爆竹、穿新衣服慶祝。過年民俗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除夕那一天就要熬年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故事寓意

很久以前是沒有除夕,後來大年晚上人民為了守護家人代代相傳至今。大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護平安。守歲是我們除夕的一個習俗,守歲就是一個晚上都不睡覺,一家人團聚聊天説話,希望來年有一個好的開始。小朋友你們明白守歲的寓意了吧。大家一定在除夕夜一定要快快樂樂平安度過。

除夕的百科資料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xx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xx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除夕的故事5

它們如一部部電影,隨意截下一個畫面,便將你對我的愛定格在那一瞬間,他們如一首首音樂,隨意一個音符,便是你愛的語言,我珍藏着他們,就如同珍藏着寶藏一般。

從我記事起,故事就已經開始了。那是我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只知道光着腳丫搖搖晃晃的在地上亂跑,你沒有辦法,只能端着小碗,拿着勺子跟在我的後面,説:“寶寶乖,別跑了,來吃點飯……”,我不聽,你抓住我,裝出一臉生氣的樣子,這時,我總是調皮一笑,但這個笑卻總能讓你怒氣消散。

等我長大了些,上了幼兒園,學會了怎樣吃飯,但總是會不小心將飯打翻在地上,濺到衣服上,你卻總是不厭其煩,跟在我後面幫我收拾殘局,那時候的故事,是我最喜歡的。

時光飛逝,我如一顆萌芽,經歷了破土而出,在你的營養的滋潤下茁壯成長。我上了國小,性格變得沉默,即使是在家裏,也不願多説一句話,吃飯時更是不勝從前有樂趣。你偶爾會問起我的.學業,也都被我一句敷衍的回答而帶過。那時的故事雖有些無趣,卻必不可少。

我上了中學,沉重的學業壓在肩頭,一回到家,就如回到了有你庇護的港灣。餐桌上,也開始侃侃而談,談我的未來,與你討論我的規劃,你總是説,“有夢想就去闖,盡一切努力,不要害怕失敗!”。我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中,每當想起,就有無窮的力量。這時的故事如同將要帶着遠行的行囊,你正在為我積攢着遠行的動力。

我即將步入高中,故事仍將繼續。我憧憬着故事情節,其中總有你的身影,那時的故事我不會預知,但我知道,那其中一定融有你的支持和關愛。我想自私一點的説:“媽媽,我希望未來的故事一直有你在!”。

除夕的故事6

終於盼到了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晚真是熱鬧極了!我們全家特地從慈溪趕到了鄉下外婆家過春節。除夕的飯菜特別豐富,有冷盤的、熱炒的、油炸的、還有紅燒的,擺滿了一桌子,只要你一進門,香味就會撲鼻而來。晚飯剛吃到一半,我就被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吸引了過去。我跑出去一看,到處都是人們在放鞭炮,可壯觀了!於是,我乾脆把飯碗往前一推,纏住舅舅,要他和我們一起放鞭炮,舅舅答應了,於是我連忙拉起一旁正在吃飯的弟弟,對大人們説:“我們等一會再吃,你們也要來看啊!”

我和弟弟走出屋門,拿出一個名叫“五彩繽紛”的煙花放在地上,等着舅舅來點。舅舅拿着打火機,把導火線點着,導火線燒完後,“五彩繽紛”突然“呼”的一聲,同時爆出無數種顏色的煙花:紅、橙、黃、綠、青、藍、紫。五彩繽紛,美麗極了!

“五彩繽紛”放完了,我和弟弟從屋裏各拿出一支用壓歲錢買的“煙花xx”。我先用打活機對準“煙花xx”前方。立刻,“xx”不停地冒着火花。大約的5秒鐘,火花停了,發出兩聲“啪!啪!”的響聲,又噴出兩發“子彈”——兩個小火球,向空中射去。到了半空,“子彈”冒出了絢麗的火花。那震耳欲聾的聲音,嚇得弟弟屁滾尿流地跑回屋裏。

後來,我們還放了“九龍戲珠”,它真像九條龍在天空中飛舞。“哨聲月旅行”也很有意思。舅舅把它的尾巴點着,頃刻,只聽見“呼……”的一聲響,就像有誰吹着優美動聽的`哨子。同時,火花像一隻騰空而起的火箭,直衝雲宵,然後又撒出火花,飄落下來。

遠處,也有很多人在放煙花。那美麗的“兩隻蝴蝶”,扇動着它那彩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滿天星”真像天上的星星,好看極了!

無數支煙花不斷地向天上飛去,點綴着除夕的夜空,真是美不勝收。我們興致勃勃地看着,忘記了吃飯。大家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當中。

除夕的故事7

天快黑下來了,佳蓮不停地往門外望,盼着老公林強早些回來。一早,林強就回鄉下老家去了。雖然林強的父母都謝世了,但要過新年了,族裏的長老們得回去見一下。臨走的時候,林強説自己會早些趕回來,和佳蓮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佳蓮不安地在房間裏忙碌着,一邊逗着剛滿週歲的兒子濤濤説話。整幢樓,除了他們家,其他所有的人都回家過年了。獨自走在黑漆漆的樓道里,佳蓮有些害怕。剛搬進來的時候,佳蓮曾聽鄰居説過,這樓裏鬧過鬼。

一想到樓裏曾鬧過鬼,佳蓮不由打了個冷戰。突然響起了敲門聲,佳蓮以為是林強回來了,趕快打開門,門外站着林強的同事門崗老範。佳蓮聽林強説過,這老範因為孤身一人,每到過年,看廠的差事就由他一人承包了。老範走進門來,笑眯眯地給正在玩耍的濤濤一把包着紅紙的糖果,説自己剛在廠裏巡查了一遍,現在上家屬樓來看看,大家都回家過年了,這安全得注意些。佳蓮趕快給老範搬張凳子放在爐火邊,讓老範坐下歇會兒。老範在爐邊坐下來,一邊逗着濤濤一邊對佳蓮説:“佳蓮呀,這火爐還是搬到外面吧,放在屋裏不安全。”佳蓮邊切菜邊説:“那怎麼行,天這麼冷,孩子又這麼小,屋子裏不生火,要凍壞人的!”

包好餃子,炒好菜,林強剛好也進了門。一看老範在,林強趕緊從櫃子裏拿出酒,非要拉老範坐下來吃飯。老範本來是想要走的,被強子硬拉着,便不客氣地坐下來,幾個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一直待到午夜時分,老範才起身告辭,走的時候,老範又對林強説:“小林呀,還是聽老叔一句話,把火爐弄出去吧,樓上就你們一家了,大過年的得注意安全……”一聽這話,佳蓮頓時不高興起來,大過年的,這老範説話也太不吉利啦!看佳蓮的臉色不高興,老範就閉了嘴,下樓去了。兩口子收拾了一番,也休息了。

不知過了多久,佳蓮和林強被一陣“砰砰”的.敲門聲驚醒,林強支起頭問是誰,門外卻沒聲音了。以為是聽錯了,兩口子也沒在意,又翻身睡了。誰知剛睡熟沒多大一會兒,又被一陣敲門聲給驚醒了,林強一肚子不高興,扯着嗓門問:“誰!”門外又沒了響動,夫妻倆面面相覷。林強悄悄地下了牀,躡手躡腳走到門邊,拎起門後放的一根棍子,然後猛地拉開門。門外是黑漆漆的走廊,一個人影也沒有。佳蓮頓時想起鬧鬼的事,心裏害怕起來,直埋怨那個老範,大過年的説什麼安全不安全的話,看看,把鬼引來了吧!

到了九年級,回家過年的人陸續回來了。佳蓮把大年三十鬧鬼的事繪聲繪色地講給鄰居們聽。正從外面回來的林強笑哈哈地説:“不是鬼,是老範,剛在樓下看到他,他對我説的,那天晚上敲門的是他……”

林強的話還沒説完,佳蓮就生氣地叫起來:“這老範,怎麼這樣啊!虧我們還熱情地留他在家裏吃年夜飯。”林強歎了一口氣,告訴佳蓮,有一年,老範留廠值班,大年七年級回家的時候,老伴已經煤氣中毒死了。從那時起,老範最害怕的事,就是看到別人在屋子裏生爐子。除夕晚上,老範擔心林強屋子裏的爐子,一夜他都沒睡好,隔不多時就上樓敲敲門。佳蓮聽到這裏,感動不已。

除夕的故事8

除夕的來歷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關於除夕的傳説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即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春節前一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至於“除夕”的來歷,有這樣的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答應後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發現村裏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年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節的風俗

傳統除夕習俗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除夕習俗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傳統除夕習俗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説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傳統除夕習俗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傳統除夕習俗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傳統除夕習俗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傳統除夕習俗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除夕的故事9

這天是大年三十,剛過晌午,山友老漢就呆不住了。

山友老漢屬羊,過了年就是本命年,整六十的人了,身子骨還挺硬朗。他一輩子無兒無女,靠給人放羊當倌為生。趕上現在年景好了,自己也吆上了一羣羊。年前羊價硬,城裏客商來了車,把一羣羊買去了大半。送走了客,他到羊圈前給剩下的羊加料,一搭眼,壞了。半空的圈裏,兩隻大羊不見了,其中就有領魂羊大老黑。

領魂羊就是俗話裏的領頭羊,是一羣羊的主心骨。這種羊聰明,能自個兒帶羊羣出欄尋水找食,是羊倌的好幫手。而且,羊倌之間有種説法,就是領魂羊能看破生死。

老話説,脊背向天人所食,羊是人間一道菜。一羣羊養到節令上,就得宰賣。一般羊傻乎乎的,見同伴被拖到一邊在屠刀下哀鳴喪命,不一會就成了一團白花花的肉,還愣往前邊湊,圍成圈嚼着草瞧熱鬧。但領魂羊知道這意味着什麼,所以每到年節宰羊時,稍有風吹草動,領魂羊就表現得非常不安。不過,羊倌感念領魂羊一年到頭為羊羣出了力,一般會饒它不死。時間長了,領魂羊也知道哪些羊該殺、哪些羊不該殺。如果殺了不該殺的`羊,領魂羊就會疑神疑鬼,怕羊倌對自己也下刀子。

難道是剛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驚了大老黑?山友老漢不放心,再仔細數了數,發現羊羣中還少了兩隻秋末才出生的小黑羊,心裏明白了。

準是那兩隻小黑羊調皮亂跑,趁人沒注意上了商户的車,被拉走了。大老黑一見連小羊都賣了,懷疑山友老漢明春不準備放羊了。如果沒了羊羣,它就沒了用武之地,跟普通羊沒了兩樣,就離挨刀不遠了。驚怕之下,它借山友老漢在炕上喜滋滋數票子的當兒,帶着個羊嘍,悄悄跳過羊欄逃了。

兩隻大羊,好幾千塊錢呢,尤其是大老黑,沒了它,這羊羣自個兒還真管顧不過來。山友老漢尋思着,也就着了急。

幸好臘月二十八剛下過雪,山友老漢四下裏一搜尋,只見雪地上幾行羊蹄印出了圈,離了老營盤,向羊角峯方向迤邐而去。於是他趕緊披了件老羊皮襖,肩上搭了條拴羊的鐵繩,提着根長長的攔羊棍,順着足跡追了過去。

老營盤原先是古城池遺址,後來成了村落,現在退耕還林,村裏人都搬到山下鎮上去了,山友老漢捨不得自個兒的羊,就留了下來。羊角峯在營盤西北約五里地,周邊溝壑縱橫,草木茂盛,是放羊的好地方。

山友老漢順着蹄印,輕車熟路上了峯,峯頂寒風凜冽,寒氣逼人。厚厚雪地上,兩隻羊的腳印突然變得凌亂紛雜,好像受了驚似的各自奔逃了。

難道碰見了野牲口?山友老漢警惕起來。他停住腳,仔細關注着四周的動靜。

突然,風中依稀傳來陣陣呼救聲。他提着攔羊棍循聲摸過去,遠遠就見大老黑正站在峯頂一處懸崖邊上,暴怒地衝着崖壁下晃着頭上的大犄角。

崖下是個僅能容身的巉巖,上面立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穿着舊軍大衣,揪着幾縷垂下來的枯樹根。他看看頭頂上發威的大老黑,又望望身後幾十米的深溝,嚇得臉色蒼白,聲嘶力竭地喊着救命。

眼看那人稍不留神就會墜溝喪命,山友老漢大吼一聲:“別動!”掄着棍子就衝了上去。大老黑一見主人,掉頭逃了。

山友老漢把攔羊棍探了下去,想把對方拉上來。可那人抓着棍試了試,齜着牙擺了擺手:“大叔,不行啊,我右腿崴了,使不上勁呀!”山友老漢想了想:“那你呆着別動,我回去到營盤路邊的小賣部打個110。鎮上派出所過年有值班,很快就能趕到。”

這時山風一吹,那人臉色一變,幾乎哭了出來:“別呀叔,這荒山野嶺的,可別把我一個人丟在這。哎喲,我這腿痛,可能支持不住了,哎喲。”見他彎下腰要去揉腿,山友老漢嚇了一跳:“別動!千萬別亂動!”

看來只能這樣了。山友老漢一咬牙直起身,解下了自個兒的褲腰帶。褲腰帶是用土布紮成的,又寬又厚又長。他把腰帶撕成兩條,與羊鐵繩擰在一起,把鐵繩一頭拴在一個老樹根上,另一頭挽成疙瘩垂下懸崖,看看長度勉強夠了。他深吸了口氣,把棉褲的腰襟繫了系,然後順着繩子溜了下去。

下面地方本來就小,這下更擠了。山友老漢彎下腰,讓對方扯住繩子,踩着自個兒肩膀,然後老漢慢慢直起身,把他頂了上去。那人踩着老漢一縱,翻到崖上脱了險。

山友老漢卻累得直喘氣,他揉着肩膀,正要喊對方將他拉上去,可是他一仰臉,到嘴邊的話生生嚥了回去。只見對方一動不動,居高臨下地望着他,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詭異笑容。

山友老漢心一下子緊了,糟了,看來對方起壞心了。年末了,賊人多,這地方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喊破嗓子都沒人能聽見。就算對方不動手,自個兒年紀大了,身子不利索,沒人幫助的話,也絕對爬不上這崖壁。寒冬臘月的,困在這兒時間一長準得凍僵掉下溝去,自己這把老骨頭也就交待了。

山友老漢正想着,見對方眼望四周滴溜溜亂轉,就明白對方想動手了。這節骨眼上,還有誰能來救自己呢?他轉着念頭,突然心一動,有了主意。於是他窩下了身子,裝作啥也不知道的樣子,衝對方揮了揮手:“你趕緊走吧,我在這兒避一避。那隻瘋羊估摸着還在附近。那傢伙可是個禍害,上月從屠刀下逃了出來,就跟人記了仇,見人落了單就衝出來拼命。前陣子硬把一個過路人挑出了腸子。公安特警來了幾大撥,端着槍愣沒找着它。我歇會氣,等它走遠了,就悄悄爬上去。”

那人本來就迷了路,聽老漢這麼一説,想起大老黑彎刀似的犄角,頓時害怕了。他急忙俯下身伸出了手:“叔啊,你一個人在這我不放心。快,我拉你上來。”

除夕的故事10

守歲民俗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歲火與燈燭”,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內的燈火燭光,在除夕夜通宵不滅。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這一表現有所不同。

南方守歲以家族為主,一家人圍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邊守歲祈福;在北方,守歲則是以宗族為主,在祠堂門口空曠之地燒起煤炭、木柴火,人們從旺盛的火堆上跳過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氣,祈求新年好運興旺。

守歲的另一個表現方式是“點燈照歲”,就是把蠟燭、燈籠點亮一直燃燒到天明。在明代,屋裏屋外所有的房間都要點亮蠟燭,甚至牀下、縫隙中都要照亮,並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內裝生石灰粉,在糧囤周圍以及户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寶形石灰印子,以達到祛除“虛耗”、財源充實的願望。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在守歲之日還戴着“儺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區,也有這種在室外戴着面具跳舞驅邪的風俗。在東南地區,人們熬夜守歲,為防止坐着打瞌睡,便用些茶點瓜果,邊吃邊談。也有的人家開始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造成了除夕守歲歡樂的最高潮。

除夕的故事11

除夕的傳説

關於除夕的傳説一:年獸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兇光,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枴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就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關於除夕的傳説二: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着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説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説“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户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關於除夕的傳説三: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關於除夕的傳説四:春聯門神

據説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漢族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漢族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

除夕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

除夕習俗一、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説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除夕習俗二、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 :

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習俗三、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除夕節是怎麼來的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説: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户户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裏,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着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七年級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除夕的故事12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衞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説,否則新年不順。

2、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説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敍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着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4 、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

除夕的故事13

關於守歲的傳説

傳説一:為了迎接灶王奶奶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夥“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迴天宮一趟。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後天蒸饅頭,大後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户户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

傳説二:守歲熬年

相傳,遠古洪荒時代,有一種叫“年”的兇惡怪獸,它生性兇殘,喜食肉類,從飛禽走獸,到鱗介蟲豸,以至於人類,一天換一種口味。“年”的口味活動規律,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後來人間,雞鳴破曉時分離開。人們就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這也就是“年關”的`來歷。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户户就把家門關好,雞鴨鵝圈好,牛羊豬拴牢,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人們喝酒、吃飯,這就是“年夜飯”。因這頓飯兇吉未卜,故置辦得很豐盛,全家老小圍在一起,表示和睦團圓;吃飯前還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傳説三:守歲克照跑驅走邪瘟病疫

相傳,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除夕夜通宵點燃燈光、旺火、放鞭炮,可以把這些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都嚇跑驅趕走,在新的一年不至於為害人間。以上是小編我大家整理的內容“關於除夕守歲的傳説故事是什麼”。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除夕的故事14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15

除夕

回家團聚

夜和温暖一同醉人

高腳杯映紅了臉

深一腳淺一腳

打開車門

躺到後座

就這麼一路無言

在收費處減速帶的顛簸中

醒來

夫和女兒正在聽春晚直播

跌跌撞撞地下車上樓

五樓原來這麼高

一步一步走到行在雲霧中

打開門

這門到那門

到了卧室

睡下

夫和女兒在看春晚

女兒一次次進來看我

睡了醒,醒了再睡

鞭炮中驚醒

知道牛年來了

無可阻擋

值得回味的夜

在歷史上睡的最早的'一個除夕夜

就這麼匆匆而過

在清晨的鞭炮

身體和靈魂同時覺醒

Tags:除夕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