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除夕的習俗

欄目: 除夕 / 發佈於: / 人氣:1.73W

除夕的習俗1

臘月三十——除夕守歲迎新春

【精】除夕的習俗

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年除日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點為兩年的分水嶺,俗語説:“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在臘月三十日這一天,活動很多,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守歲)。除了吃年夜飯,最重要的是“守歲”至次日凌晨。“守歲”從最初的為怪獸所擾不敢入眠,延伸到後來的所謂老者以身作則教育晚輩珍惜光陰,而年輕人祝長輩增年益壽等等。

熬年的傳説——有關爆竹與拜年

大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

民間流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使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便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人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天黑後,“年”從深山老林裏竄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户户宅門緊閉,門前還堆着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年”毫無收穫,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很快,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孩童,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聲響嚇得掉頭逃竄。於是人們知道了“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户户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有一年,他待“年”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鳴放鞭炮是除日一項重要活動。爆竹是古人用來驅逐疫鬼的武器。各地風俗不同,鳴放鞭炮的時間也不一,但大都在除夕零點鳴放鞭炮,煙火此起彼伏,炮聲響成一片。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着各色的花炮。説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説,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着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着:“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裏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説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着假鬍子,身上揹着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着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裏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着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

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説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説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衝一衝不祥的氣氛。新年裏,大人最怕小孩子説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説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各地還有不少以物象徵吉利的種種習俗,如《西湖遊覽志》記述:杭州一帶置“熱慄炭於中堂,謂之旺相;貼青龍於左壁,謂之行春;插芝麻梗於檐頭,謂之節節高;籤柏枝於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萬事大吉。”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裏,以取 “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着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裏,大户人家懸燈結彩。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休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紅紅火火貼春聯

在過去,大年三十的主要活動是掛家堂字畫,貼春聯、年畫、窗花,祭天,請神,祭祀等。家堂(卷軸圖畫)、字畫要貼在堂屋正中。

春聯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大門上貼的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之類顯示門第家風的春聯,進門迎壁牆上要貼“抬頭見喜”、“萬象更新”之類的年關吉利的單聯,正房門上貼“國泰民安,人壽年豐”之類祈求福壽安康的對聯,中堂兩邊要貼“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之類的祝福祝壽的對聯。店鋪要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寓意招財進寶的對聯,天地堂兩邊貼“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宅神堂兩邊要貼“年年多吉慶,月月保平安,”糧囤上貼“五穀豐登”、“糧食滿倉”,豬羊圈貼“六畜興旺”,牲口槽貼“騾馬滿槽”,大車上貼“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還要貼“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貼,意為“福到了”)。

年畫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故事如《唐僧取經》等,有歷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漢相爭》等,有戲曲故事如《回荊州》、《白蛇傳》等,還有山水畫等。年畫的形式有中堂、單開、四條屏等。在諸多的年畫中以雞畫、魚畫、娃娃畫較為普遍,因為雞表示吉祥,魚意味着錢糧有餘,娃娃則象徵人丁興旺。在北方農村還有家家貼窗花的習俗,窗花一般都是紅顏色,其內容因時而異。

大年三十祭祖儀式最為隆重,下午開始把家譜掛上,備好香爐、燈籠、長錢、紙表、鞭炮等物,到黃昏時開始請祖。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後)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輩主持,按《憲書》上説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的方位,主持人舉香率眾到院裏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禮節程序後,全家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輩們的拜年,行頭叩首禮,説些祝願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在山東晚輩給長輩叩頭,長輩給晚輩的錢則稱“年份子”,有的人家分糖塊,叫做“甜頭”。

大年三十,民間家家做供品。有雞(吉祥)、魚(年年有餘)、盛蟲(蟠龍,一般在臘月二十八日蒸好,除夕半夜供上,過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吃掉)、團圓餅(用面做成太陽的形狀,分層蒸熟,染色,祭日供上,七年級中午全家分食,所以叫團圓餅)、豬蹄、小米棗飯、水果、蠟燭、香紙等。泰安團圓餅供品的造型非常美觀,用蘿蔔、豆腐和豆腐渣做原料,雕塑豬、羊、西瓜,加以彩繪。

年夜飯——團圓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山東的年夜飯也有講究,除夕半夜吃餃子吃麪魚(魚形饅頭)。此時,人們沒有食慾,但是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寓意是“頭尾都有餘”。即墨的年夜飯要吃豆腐和魚,叫做“福有餘”,要吃芋頭,叫做“黏合”(意思是團結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此外,還要朝大門口潑餃子湯,據説門神不讓無家可歸的亡魂進門,只好讓他在大門外喝口餃子湯。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守歲》詩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蘇軾寫曾下《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包水餃、吃水餃是除夕的重要內容。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七年級早晨吃。在山東,除夕餃子有很多講究,除夕包餃子叫做“吃去年的陳糧,掙新年的錢財”,餃子包好後,要放上桃枝,叫做“驅邪避惡”。有的要包上豆腐,吃着有“鬥福”之運,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樣素菜,叫做“四季發財”;有的要包上糖塊,叫做“新的一年有甜頭”;有的要包上花魚,叫做“年年有餘”;剛娶新媳婦的,要在餃子裏包上紅棗、栗子、花生米,意思是“早立子,生得花花,有兒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餃子裏包上硬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用”,硬幣數目一般是四、六、八、十,四是“四季發財”,六是“六六大順”,八是“四平八穩”,十是“大發財”。據説包餃子時,全家團圓,意味着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有些地區除夕煮餃子時,要燃一掛鞭,聲音越響則認為越吉利。

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點的到來。

舊時大年三十有很多忌諱。山東泰安、招遠等地凡是做供品的餃子要用素餡,一般用豆腐、雞蛋、菠菜和植物油調餡,餃子要小一些,形狀象元寶。據説這樣的餃子,神靈吃了頭腦清醒。除夕請神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神靈請來了以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否則就是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得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否則就是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神靈時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逝世不滿三年者不能當神供奉,需要另寫牌位單獨供奉;香台前的元寶不能掃掉,送神後要用紙包起來,作為二月二圍宅之用,據説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時可以帶上一對紙做的小元寶到井台上焚燒,以求得井神保佑。

除夕後夜迎回灶神

在除夕天一黑,院中滿布芝麻秸,人行其上,咯吱作聲,名為“踩歲”,借“歲”、“祟”音同,表示一年晦氣都已踩去,也是蠻有趣的。

在北京小康之家的舊家庭,平日龕內供的大佛是觀音、關聖、財神,每日要燒散香,朔望燒高香,八年級、十六祭財神也燒高香,並點酒三盅,有時還供一碟酒餚,無非豆腐乾花生米之類,可謂不腆之儀了。有大佛的家庭,在除夕日要預備“全佛”一份,全佛是三界諸神眾聖,用秫秸做成架子,粘貼全佛,立在佛桌前面,再前面另設桌一張,名為接桌,以備擺供。全佛前另設一小佛架供灶神和財神像,桌前香燭全份,錢糧卻須三份,一份接神,一份八年級祭財神,一份送全佛。在院中拜喜神、財神、貴神,於是禮成。接神為新舊年分野,所以接神後,便分一家大小,叩首賀新喜,由接神起在香爐中點“白速定香”一隻,一人看守,以便接香,燈火香皆不可滅,否則不祥。

家庭供佛,除大佛灶王以外,另有張仙,相傳天狗食月,有損本宅小孩,張仙用彈弓可以打去天狗,所以有小孩之家多供張仙,因之張仙龕上對聯也是“打出天狗去,引進子孫來”字樣。

山東的魯西、長島和蓬萊沿海農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貼紅對聯,改用綠色對聯。日照沿海漁民除日午後到漁船貼對聯,將“招財進寶”合為一字,貼於船頭,五桅風船的桅杆上分別貼“大將軍八面威風”、“二將軍日行千里”、“三將軍隨後聽令”、“四將軍一路平安”、“五將軍馬到成功”。長島縣漁民除日早晨為漁船掛大吊子(長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掛燈籠,設祭桌,敲鑼打鼓,放鞭炮,焚香紙,祭海龍王。

膠東是上墳請祖先回家過年。德州的請祖儀式十分隆重,由本族中長者帶領一二子孫,手執長錢,到村頭跪下,一邊燒紙一邊唸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燒完紙便起身回家。到大門前,再燒紙表,鳴放鞭炮,面向大門叩頭,並念道:“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請門神讓路”,然後才邁步進門,點燃明燭,徹夜不息。進了大門以後,要在門口橫放一根木棍,叫做攔門棍,最好是桃木的,攔住凶神惡鬼不準進門。在院內撒芝麻桿,或者穀草,叫做“踩歲”,據説有什麼精靈或鬼怪進來會有響聲。海陽縣麻姑島一帶,年三十黃昏,合族男子備香紙、“馬鞭”(以穀草為杆,糊剪紙)往祖墳焚香、燒紙,於每一墳頭插一支“馬鞭”,請老祖回家過年,名為“請年”。至家,於街門外設一橫木,名為“拴馬樁”,於街門外開始撒馬草,直至祖譜前,將另一些“馬鞭”供於祖譜前,待過年後正月八年級晚飯後,持祖譜“馬鞭”送至村外,將“馬鞭”與香紙一起焚化,名為“送年”。長島縣漁民則於除夕黃昏持鑼至祖墳,一路鳴鑼,呼喚祖宗回家過年。即墨牛齊埠一帶,在佈置年節祭祖的同時,必在大街靠牆的地方用3塊土坯搭一個小屋,俗稱“孤魂棚”,棚內設一個牌位,上寫“孤魂之位”,兩邊貼一副對聯:“往日無主今有主,此處非家卻是家”或“往日無主今有主,昔日無家今有家”,橫批為“四方孤魂”。此後五更發紙,七年級拜年,八年級送神,都要祭孤魂棚。

除夕的習俗2

祭祖習俗介紹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着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七年級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台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七年級在家裏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來源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於商朝,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再者,東漢時的丁蘭(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見烏鴉反哺恩情受感,見母前來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舉,於驚慌之餘,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於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後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着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祭祖習俗歷史沿革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麪,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祭祖禮儀

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後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節,還幾次鳴鑼擊鼓或絃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祭禮結束後,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也有將祭品用於宴請參祭人員,只給少數的行祭人員與鄉紳、長老等發點祭品。

除夕的習俗3

1、驅儺

驅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於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而對比其他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臨安驅儺儀式也大體如此。

2、送節物

史料記載,除夕這天宋代皇帝有賜文武大臣鍾馗像的風俗。如北宋神宗時期,宋神宗就命畫工摹拓鍾馗像,然後雕版印刷精裝後,將成品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中的官員。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內供奉官就東、西府給賜鍾馗之像。而在民間,當時的人們也送門神、鍾馗等節物之禮俗,如宋代史料筆記《雞肋編》記載,除夕日送節物,必以大竹兩竿隨之。

3、年餺飥

餺飥,是宋代除夕所製作的一種特色小吃,類似於今天羊肉泡饃等湯餅類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餛飩,年餺飥的説法。大詩人陸游《歲首書事》一詩有言:中夕祭餘分餺飥,犁明人起換鍾馗,並自注:鄉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餘。又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年餺飥。

4、試年庚

陸游《劍南詩稿》有云:鄉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即將除夕這一天的賭博輸贏視為預測下一年人生命運的遊戲。另外陸游《新歲》一詩中,明燭聚呼盧之句便專指此遊戲。

5、消夜果

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晚上閒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慄、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順心。

6、小兒賣痴呆

按宋代人的風俗,在除夕夜天將亮前,要進行一項所謂小兒賣痴呆的活動。南宋詩人范成大《賣痴呆詞》就有描述: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招人買。二物與人誰獨無?就中吳依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從這首看似詼諧幽默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風俗飽含着宋代人良好的心願,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

7、打灰堆

宋代人所説的打灰堆,大約就是在天亮前拿着一掛滿銅錢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據説只要打過灰堆之後,這家主人就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心願也多可實現,故也稱作擊如願。

8、籸盆

燒鬆盆,主要是一種宋代民間的驅邪祈吉活動。南宋時已開始流行,周密《武林舊事》就記載,至(除夕)夜,蔶燭籸盆,紅映霄漢。籸盆因為以麻籸 (渣滓)為燃料,故有此稱。劉昌詩《蘆浦筆記》也有記載:今人祠祭或燕設,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號為生盆。莫曉其義。予因執事合宮,見御路兩旁火盆皆疊麻籸,始悟為籸盆,俗呼為生也。

9、焚蒼朮

蒼朮是一種中藥,宋人認為它有消燥濕,健脾胃的功效。因此,在宋代,每當除夕之夜,大部分百姓總是要焚燒蒼朮等藥材,以此希望能闢瘟祛濕,祈求健康。如周密《武林舊事》載:至(除夕)夜如飲屠蘇、百事吉、膠牙餳,燒術賣懵等事,率多東都(借指北宋)之遺風焉。可見,這種焚蒼朮的做法在北宋、南宋均有傳承。

小結:除夕在宋代又稱作歲除、除夜、除日等,和現今一樣,為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宋人有所謂月窮歲盡之説,故除夕夜的活動極為隆重。上面所説的活動如今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呢?如果今年可以不妨回家吃個團圓飯也是不錯的。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古代的除夕有哪些習俗 古代除夕習俗盤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除夕的習俗4

一、除夕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着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着耳朵,遠遠地探着身子點,其它小孩兩手捂着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頭髮白了都不能忘記。

每年陰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後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穫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為「收穫」,説文解字中解釋「谷熟」,所以古代過年就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過年的目的在除舊佈新,因此,民間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着就舉行大掃除,俗稱「清」,將家內洗刷一新,意味着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掃除之後,接着要貼春聯。除了門上貼春聯之外,在室內外貼「春」或「福」的方形紅紙,也在米缸或穀倉貼「滿」字,在櫥櫃貼「山珍海味」,豬寮、牛寮貼「六畜興旺」。貼紅色的春聯顯現出即將來臨吉祥的新氣象。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與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來年多福。

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古人席地而座,圍着爐子吃飯,有桌子之後,將爐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圍爐的舊俗,並在爐的四周攤鋪制錢,象徵財旺。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長年菜取意長壽。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吃的時候,越慢越好,取意長久,菜中唯獨魚不能吃,要留下有剩餘。

圍爐之後,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取其長命百歲」作為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謂之守歲,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這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後,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二、除夕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年夜飯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違禁詞已過濾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5、踩歲活動

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傳説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三、除夕吃什麼菜寓意好

1、年糕:年年高

過年要準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説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七年級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3、豬手:發財就手

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髮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着發財就手,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幹什麼也都會發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州街坊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4、芹菜:勤快

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長年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5、蠔豉:好市

華南的年夜飯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蠔豉,也稱“蠣幹”,牡蠣(也稱蠔)肉的乾製品,是廣東人民春節必食的菜餚。蠔豉是補鈣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豐富,由於鈣被體內吸收時需要磷的幫助,所以有利於鈣的吸收。

6、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專家指出,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7、蒜:會計算

“臘八醃蒜,除夕吃”,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寓意“會計算”。傳統的臘八節,民間除了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外,在北方地區還盛行着當天醃製臘八蒜的習慣,到了除夕啟封,白綠透亮的臘八蒜就着吃餃子,那叫一個贊。

臘八蒜具有去油膩、去腥等作用,口味酸甜,就飯吃還能增加食慾。但由於臘八蒜是用醋醃製,吃多了可能會對牙齒有一定的腐蝕,另外,胃不好的人吃臘八蒜也應注意,吃多了不利於胃健康。

8、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着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着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裏寓意着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走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南京人愛吃的酸菜,據説有算財之意。

9、燒肉:紅紅火火

燒肉本來就很受老廣們的歡迎,皮脆肉香。廣州人喜歡在年夜飯的時候有這道菜是因為燒肉寓意着紅皮赤壯,寓意着你每天都紅紅火火,是一個很好的意頭菜來的。

10、生菜:生財

生菜讀起來與“生財”諧音,討個口彩,是過年必備的蔬菜。上面再擺一把金燦燦的油炸饊子,便是“金條生財”了。

除夕的習俗5

又是一年除夕夜,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我似乎聞到了家鄉濃濃的年味,聞到了飯桌上團圓飯瀰漫的芳香,似乎感受到了親人們團聚的歡樂,似乎看到了親人們臉上幸福的微笑。

雖然已是人到中年,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盼着過年,可是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來説,奔波了一年,唯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和一家老小團聚一起,平時各忙各的,為了自己的小家打拼,兄弟姐妹各自散落天涯,一年到頭也難得相聚。唯有這一年一度的春節,才是我們期待團圓的日子,也是大家久別重逢後歡聚的時候。

其實,長大後過了那麼多的年,給我的感覺就是“年年歲歲年相似,歲歲年年歲相同。”除了吃就是喝,除了電腦手機就是。沒有人會像小時候的我們那樣急切的盼望過年,也沒有人會再像小時候的我們那樣為了來年能穿上新衣服而虔誠的守夜。感覺社會發展了,年變了,年味也變了,再也找不到從前那種純樸的年味,再也找不到那種欣喜若狂的感覺。

對於七零後的我們來説,因為當時物質的匱乏,所以格外珍惜那時候能夠擁有的一切東西。包括過年時能夠穿上的新衣服,有時候可能就是我們盼望了一整年的。

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年的除夕夜格外難忘。那時候的我應該是上國小三年級吧?暑假的時候去姥姥家,看到小姨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小小的心裏很是羨慕,也很是嚮往擁有。小姨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在我回家的時候,就送了四尺布給我,讓我帶回家讓媽媽找人幫我做一條裙子。那是一塊印有孔雀圖案的花布,咖啡色,適合做裙子。

可是我拿回家以後,媽媽左看右看然後説:“這麼漂亮的布拿去做裙子可惜了,還是留到過年給你做件新棉襖吧?”我雖然很想穿裙子,可媽媽這樣説,我也只好答應了。

那一年除夕,晚飯後,哥哥們早早跑出去玩了,我和姐姐幫爸爸媽媽包餃子。我們邊包餃子邊聊天,媽媽説:“今晚誰守夜,來年就有新棉祅穿。”

在我們老家的習俗裏,除夕夜是要燒大大的樹蔸子火的,説是誰家的樹蔸子燒的越大,來年喂的年豬就長得越大。所以那時候,每年秋天,大家都會在漫山遍野尋找大樹蔸子,把它挖回家,等到除夕夜燒大火。這也許有點迷信,但是最多的應該還是代表一個美好的願望吧?

而且除夕、七年級、八年級這三個夜晚,要燒整夜的香。從天開始黑燒到第二天天明,大約十二個小時。而且這香不能讓它燒熄了再點燃,否則便是“斷頭香”不吉利。燈也要整夜通明,説是列祖列宗回家過年來了。因為燒香要守夜,祖先們為了讓子孫後代有個盼頭,於是便有了“守棉襖”之説。而且千百年來流傳下來,也是當時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吧?

所以當媽媽問誰今晚願意“守棉祆”時,為了來年依舊能夠穿上新棉祆,我便毫不猶豫地説:“我願意。”於是我便點燃自制的紙燈籠,去隔壁找來堂弟,又和堂弟一起去堂哥家,將兩個堂侄叫來我家邊打撲克邊“守棉襖。”現在想來不免有些可笑,可是那時候的我卻是認認真真的。我以一顆小小的虔誠的心去“守棉祆,”卻守了我一生中最美的回憶。

猶記得媽媽裝了很多炒熟的花生、葵花籽、板栗給我們吃,另外每人給了幾顆糖。好像那時候水果很少,記憶中沒有水果的成份。

於是爸爸便去堂屋教我如何上香,他教我將十柱香一齊點燃,擎起來揖三揖,然後先插中間香爐的三柱香,完了在插左右兩邊香爐的。為了防止燒“斷頭香,”所以點香時同時點燃十柱香,留下一柱看時間,差不多了可以去上香。我一一記在心裏,在爸爸的注視下上完第一遍香,爸爸看我像模像樣的,十二點放完鞭炮接了新年之後,就放心地去睡了。

我和堂弟堂侄邊打撲克邊吃零食,將糖放在火上烤軟,扯成長長的糖絲吃。開始幾個小時很新鮮,邊玩邊吃,樂此不疲。後來便犯困了,畢竟我們還是孩子,又沒有熬通宵夜的習慣。所以到了雞叫的時候,我們一個個困得東倒西歪,撲克也不打了,零食也不吃了,有的倒在椅子上,有的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起來。我也不敢叫他們回家,因為他們若是走了,我一個人坐在那裏守夜會害怕。於是我強打精神的在屋子裏走來走去,突然我發現窗台上放着幾盒達炮(一種用紙捲起來的手工炮,死勁扔在地上或者牆上會響,沒有殺傷力)。那是堂姐夫年前送堂弟玩時,順便送給我的幾盒達炮,我沒捨得放,現在看到了,便心癢癢的想放。於是我便叫他們起來放炮,他們一聽,立即爬起來了。於是我們走到院子裏,你一顆我一顆的扔了起來,將睡在牛欄裏的狗嚇得飛起來跑,逗得我們哈哈大笑起來,瞌睡蟲也嚇跑了。

我們繼續玩了一會兒,天漸漸亮起來了,堂弟堂侄他們便告辭回家,説是回家換新衣服然後去各家各户拜年。我也迫不及待地穿上那件有孔雀圖案的新棉祆,換上新鞋,隨他們去了。

這是我記憶深處印象最深的一次除夕之夜“守棉祅,”也不知道第二年過年的時候我是否穿上了新棉襖?但是那一夜的情景歷歷在目,彷彿還在昨天,卻不料卻已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了。當年陪我“守棉祆”的堂弟,如今遠在廣州,功成名就,有了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而當年陪我“守棉祆”的兩個堂侄,一個“遠嫁”陝西,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故鄉;一個英年早逝,拋下了白髮老母和尚未成年的兩個孩子,遠在天堂。而我,為了生存,又漂泊在異國他鄉。

時光荏苒,歲月綿長。我記憶中再沒有在除夕夜通霄“守棉祅”的印象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沒有年年守下去?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希望回到從前,在每一年的除夕夜,我都會陪爸爸媽媽“守棉祆,”陪他們慢慢變老。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夠陪着我的孩子“守棉祆,”告訴他們這些傳統的習俗,其實也是我們非物質文化的瑰寶!

因為現在的我深深知道,我們拼命掙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也深深懂得,孩子失去的母愛,也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真希望時光能緩,真希望歲月能慢,讓我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還能夠多陪他們在每年的除夕夜“守棉祆,”去守一份孝心,去守一份温暖,讓我能幸福快樂地陪他們,慢慢走向時光深處。也讓我能夠陪着我的孩子,讓他們的母愛沒有缺失,讓他們將這些優良的民俗繼續傳承下去,讓年味在時光的隧道里,依舊越來越濃……

除夕的習俗6

傳説一:七郎射夕

傳説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傷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

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着,回家後各家的門外都掛一塊紅布。

等到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裏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裏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裏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裏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户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七年級。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七郎。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節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據説這就是除夕之名的由來,而掛紅布、點竹節,逐漸演化為後世的貼福字、放炮竹。

傳説二: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傳説三:春聯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除夕的習俗7

1、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4、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5、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着紅燈籠,堂屋燃着熊熊的紅火,點着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習俗8

除夕的由來

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位相連。因常在農曆臘月三十,故一般又稱為"年三十"。除夕有事也在臘月二十九。

“月窮歲盡”之意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起源與“臘祭”有關

除夕春節的起源,與上古時期的“臘祭”有關。“臘祭”,舉行時間在年終臘月,早在堯舜時代便已出現,人們要祭祀百神,感謝它們的保佑,並祈求來年仍能風調雨順。

除夕重要的習俗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説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除夕的習俗9

除夕的習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除夕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説,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裏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6、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7、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裏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8、吃餃子不能説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台。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説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9、忌開箱櫃

不少地方講究從除夕這天的太陽落山到第二天春節太陽升起之前,忌開箱櫃,以守住財物。

10、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裏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説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11、忌曬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據説鬼神會在除夕夜纏身在晾衣繩上,從而會帶來厄運。

1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13、不可説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説吉祥話,不可説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説“不要”,而是説“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説“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説“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除夕年夜飯菜譜

1、紅燒鯉魚

年夜飯的菜單上,可少不了這道“年年有餘”。這道菜不僅烹飪簡單,寓意更是深遠。中國自古就有習俗在年夜飯中留上這道菜,不僅好看還代表喜慶的氛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道菜通常都不是吃的,而是用來過夜的。所以在烹飪過程中,要更加註意它的外形要飽滿豐腴,這對來年才有着好兆頭。

2、糖醋排骨

這是一道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菜,不僅在年夜飯中可作為硬菜鎮場,還十分受小朋友的歡迎。老少皆宜的糖醋口味讓它遠近馳名,在江南一代幾乎家家年夜飯桌上都會擺上一道。這道菜色澤豔麗,也寓意紅紅火火。相信一家人都會喜歡這道菜。

3、四喜丸子

別名又叫紅燒獅子頭,逢年過節常吃的一道菜。不僅吃起來鮮美可口,肉汁滿溢,更取吉祥之意。這道菜算是漢族的特色菜,肥瘦相間的肉汁被捏成圓潤的外觀,鮮豔的顏色加上撲鼻的鮮味,光是看着就叫人食指大動。

4、油燜大蝦

自淡水區域的新鮮大蝦,用最簡單的方法去除蝦線和蝦鬚,背上劃一刀鋒利口子。熱鍋冷油下葱蒜爆香後,將選好的對蝦扔進鍋中爆炒。這道菜不僅做法簡單,出來的成品也非常耐看。雖然調味品中會添加辛香料味道比較重,但蝦肉中含有豐富營養,比較好消化。所以對於身體虛弱者也是極好的食物。

5、紅燒肉

色澤紅潤、口味濃郁、醬香四溢是紅燒肉給大眾的經典印象,這道家常菜因為顏色火紅,寓意紅紅火火因此成為了不少家庭年夜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

6、扣肉

扣肉算的上是過年家家都會有的一道美食了,記得小時候吃喜宴的時候總會有這道菜,而且都是到最後壓軸上的,做好的扣肉肥而不膩,光是看看就讓人口水直流的啊,太好吃了。

7、白切雞

兩廣人愛吃雞是眾所周知的,白切雞、姜葱雞、豉油雞……然而,貴港人是十足的吃貨,一道白切雞,摒棄了所有的醬料,僅憑一口原汁原味,實打實的滿足着貴港人挑剔的味蕾。無論是招待客人,還是自家設宴,桌子上總少不了一碟非常美味的白切雞。選用上乘的本地雞,白斬後,蘸點姜葱油,非常美味,風味絕佳。

8、黃金帝王蟹

日子越來越好,年夜飯上海鮮的選擇也更多。今年咱不吃常規的來一份霸道點的海鮮,帝王蟹。

9、紅燒豬蹄

色澤紅亮,軟爛鹹香,超級好吃,年夜飯就吃它。

除夕餃子餡的寓意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4、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5、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一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6、肉菜餡—即有財之意故為有財餃

有:即存在,凡是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人,誰會忘記“有才,太有才了!”這句名言呢?謂之有財;祝福你有財,更祝福你有才。

7、魚肉餡—既餘財之意故為餘財餃

餘:即剩餘,多出來的,祝福您年年有餘,謂之餘財。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餘留下來的是健康。

8、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9、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

10、大棗餡—即招財之意故為招財餃

招:即招喚,有如財神,天下間的財富,由你調遣,謂之招財。傳統是喜歡在餃子裏面包上錢幣,吃到的就是運氣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衞生,所以包上大紅棗,祝願吃到的就會在新的一年裏紅紅火火,招氣十足。

11、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

野:即野外,或為意外。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12、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

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13、甜餡—即添財之意故為添財餃

添財:即增加、增添之意。即為甜食或為湯圓、月餅等;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除夕的習俗10

除夕晚上傳統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七年級包餃子做準備,因為七年級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因為其節目質量下降以及其他娛樂節目增多,現在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

七年級: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七年級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七年級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八年級: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孃家拜年團聚。

九年級: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裏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七年級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除夕的習俗11

除夕民間的飲食習俗

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雞:有積蓄

除夕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豬脷:大吉大利

豬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豬脷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被老街坊搶着來買的!

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説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就是連年有餘。如果製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七年級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餘,有頭魚尾。‘

除夕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着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着耳朵,遠遠地探着身子點,其它小孩兩手捂着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頭髮白了都不能忘記。

每年陰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後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穫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為「收穫」,説文解字中解釋「谷熟」,所以古代過年就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過年的目的在除舊佈新,因此,民間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着就舉行大掃除,俗稱「清」,將家內洗刷一新,意味着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掃除之後,接着要貼春聯。除了門上貼春聯之外,在室內外貼「春」或「福」的方形紅紙,也在米缸或穀倉貼「滿」字,在櫥櫃貼「山珍海味」,豬寮、牛寮貼「六畜興旺」。貼紅色的春聯顯現出即將來臨吉祥的新氣象。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與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來年多福。

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古人席地而座,圍着爐子吃飯,有桌子之後,將爐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圍爐的舊俗,並在爐的四周攤鋪制錢,象徵財旺。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長年菜取意長壽。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吃的時候,越慢越好,取意長久,菜中唯獨魚不能吃,要留下有剩餘。

圍爐之後,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取其長命百歲」作為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謂之守歲,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這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後,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除夕餃子餡的寓意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4、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5、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一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6、肉菜餡—即有財之意故為有財餃

有:即存在,凡是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人,誰會忘記“有才,太有才了!”這句名言呢?謂之有財;祝福你有財,更祝福你有才。

7、魚肉餡—既餘財之意故為餘財餃

餘:即剩餘,多出來的,祝福您年年有餘,謂之餘財。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餘留下來的是健康。

8、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9、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

10、大棗餡—即招財之意故為招財餃

招:即招喚,有如財神,天下間的財富,由你調遣,謂之招財。傳統是喜歡在餃子裏面包上錢幣,吃到的就是運氣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衞生,所以包上大紅棗,祝願吃到的就會在新的一年裏紅紅火火,招氣十足。

11、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

野:即野外,或為意外。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12、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

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13、甜餡—即添財之意故為添財餃

添財:即增加、增添之意。即為甜食或為湯圓、月餅等;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除夕的習俗12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除夕的習俗13

1、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2、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3、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4、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5、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牀底點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説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除夕的習俗14

農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晚上。含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意。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大年三十”。

除夕的風俗活動很多。一是貼春聯、掛年畫。春聯又名對聯、桃符、門帖等。傳説起於五代以前,人們對自然災害和天相不理解,認為是鬼神作祟,於是過年時多用兩塊桃木削制七八寸長的人樣,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名,掛於門首以驅邪。五代十國時蜀國皇帝孟昶首次在桃木板上書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聯語,成為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一説春聯始於晉代)。年畫是由“門神”演化而來,早在堯舜時期即已出現。宋代有了木板年畫,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木刻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明末清初,我國年畫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畫”三大民間流派。

二是守歲。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周處《風土記》:“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南宋《東京夢華錄》亦載:“除夕…… 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古人歌詠守歲之詩很多。最早的有南北朝時樑人徐君茜《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後如杜甫《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駱賓王《西京守歲》詩曰:“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蘇東坡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三是吃年夜飯,飲屠蘇酒。年夜飯又稱“團年飯”、“宿歲飯”。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始去之。一北方人吃夜飯一定得有餃子,常有“更年交子”之稱。南方人則多吃年糕。餃子呈元寶形,年糕有“年高”之諧音,均取其吉祥意。飲屠蘇酒也是古人除夕守歲的一種普通風俗。據南朝梁人沈約《俗説》的解釋,屠蘇是一種草房,傳説有一隱士居其中,每到除夕夜,總會送給鄰居街坊一帖草藥,讓投入井中,次日取水裝入酒壺,全家飲用,便可祛除瘟疫。後人專制藥酒,遂名之為 “屠蘇酒”。王安石《元旦》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可見宋人除夕仍飲屠蘇酒。

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載:“凡除夕,蟒袍補褂走謁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謁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風俗亦多見之於明清小説。《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寫除夕之日,竹爆千門萬户,家家貼春勝,處處掛桃符。西門慶燒紙祭奠李瓶兒畢,置酒後堂,合家大小依次列坐遞酒。眾丫頭、媳婦、小廝上來磕頭。西門慶與吳月娘賞賜手帕、汗巾、銀錢。《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賈府除夕換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然後祭宗祠,閤府向賈母行禮,散壓歲錢、荷包、金銀錁,擺合歡宴。由這兩部文學名著的描寫可以看出,我國除夕風俗基本上形成格局,千百年來變化不大。

除夕的習俗15

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於XX年1月26 日 至XX年2月17日期間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知識及走訪長者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調查傳統節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市區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鄉村的文娛及傳統活動。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文化習俗時,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發現我們的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説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説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

由於價值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各人會有各人的選擇和判斷。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着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羣眾抵制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Tags:除夕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