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端午節隨筆彙編15篇

欄目: 端午節 / 發佈於: / 人氣:1.55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隨筆彙編15篇

端午節隨筆1

粽葉飄香,艾葉插在門頭上,綠豆糕上場,每年的端午節,都讓我倍感懷念和感概。歲月是一首歌,一樣的歌詞,不一樣的韻律,同樣都是端午節,母親和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間裏讓自己的孩子對端午節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別。

小時候,端午節是我最盼望的節日之一,因為在這天,不但有粽子、綠豆糕、米粉肉吃,有糖果,重要的是母親還早早為我準備了新衣裳(母親會縫紉,小時候的衣服都是母親自己做),幾歲的時候,母親會給我縫製一件長袖外罩,上面一針一線的刺繡上一個圖案,記憶中印象深刻的當屬那一件天藍色的的確良外罩,母親刺繡了一隻白色的鵝在上面,栩栩如生,我穿着她招搖過市,不但是小朋友羨慕,小朋友的媽媽們也羨慕,只是可惜她們沒有母親的那雙巧手。

再後來大一點的時候,端午節,母親便給我縫製碎花布衣,辮兩個小辮子,偶爾還備置一件毛衣,小時候天氣似乎沒這麼熱,記得有一年的6。1兒童節就穿的母親為我準備的深綠色毛衣,藏青藍的褲子,白球鞋,參加學校組織的跳繩比賽,那身行頭,特別是毛衣同樣為我彩不少。母親,是個秀外慧中的人,勤勞能幹,不管多忙碌,每個節日都積極認真地做準備,讓我每每對節日充滿了歡喜和期待,日子在母親的打理下,逐漸風生水起,我和姐姐也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中健康陽光幸福地成長。

回過頭來,看看我自己,這些年的端午節,甚至春節,對我來説,似乎都如平常的日子一般,特別是近些年,更甚,再也沒有小時候的那種過節的氛圍和熱切,過節除了和家人小聚一下再無其他,就是我這樣的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兒子,讓他也開始對節日抱着無所謂的態度,節日在他的記憶裏,只是放假,他可以不用去上學。

究其原因,其實不是我對生活不熱愛,而是現時的生活條件好了,粽子一年四季超市裏都有,想吃就買,衣服什麼時候需要,就買來穿,只要孩子喜歡,大魚大肉變着花樣每天都在吃,不同於我的兒時,更多的是過節才能吃上一頓豐富的菜餚。

或許,人懶了不積極了就會給自己找一些並不合適的理由,時代變遷也好,年歲大小也罷,端午節,過與不過,重視與否,反映的其實都是人們對生活的心態。

一年一年,一個個端午節就那樣隨流年遠去,記憶卻温暖如斯,母親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如今我也想用母親對我的那一份愛,來回報母親,同時也給兒子營造一份節日的氣氛,生活從來就是美麗的,只要用心,只要有心。

端午節隨筆2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放三天假,説到端午節,自然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説,屈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頭自投舊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進舊羅江中。這是習以為常的説法!

晚上媽媽和爸爸帶我一起去外婆家過節,這時,外婆正在包香噴噴的糯米粽子。外婆説:“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説在江南地區:他們為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這時,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粽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説:“外婆,我來幫您嚐嚐粽子熟不熟”。外婆笑眯眯的説:“看你這隻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粽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粽子,聞一聞,哇!真香啊!真讓人流口水,不能光看不吃呀,我馬上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外婆説:“現在的粽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鹹肉粽……”聽着聽着,口水早就已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去了外婆家,我不僅瞭解了不少的知識,有吃到了好吃的端午節的粽子,真是高興呀!

端午節隨筆3

5月26日,平陽縣行知幼兒園借一年一度的“端午”傳統節日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色香味”俱全的傳統盛宴。

老師們用生動的故事、形象的視頻等方式,讓“屈原”、“龍舟”、“粽子”、“艾草菖蒲”等端午關鍵詞“活”了起來。孩子們個個豎起小耳朵聽得認真無比:當聽到屈原投江,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歎聲和遺憾聲,還不時的思考提出疑問“為什麼端午節人們往江裏扔粽子?”“為什麼每年的端午節都是不同的日子呢?”。老師為孩子們一一解答,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知識滲透給孩子們,感受文化的傳承,各級段還舉行了相應的端午傳統戲習俗活動。

大班的孩子們正迫不及待地洗淨雙手,拿着粽葉,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老師,接下來線怎麼纏呀,我這糯米會不會多呀!”手一抬,些許糯米爬上了臉龐;鼻子聞一聞,還沒蒸熟的粽子原來也這麼香!折粽葉、填糯米、裹葉子、扎棉線……歡聲笑語縈繞,孩子們更有幹勁了。不一會兒,一個個碧綠的小粽子躍然桌上,三角形、長筒形、扁平形……雖然形狀各不相同,但卻是每一個孩子的得意大作。

一繩一結,五顏六色,毛線編織的蛋袋裝進鹹鴨蛋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意味着孩子逢凶化吉,祝福平安無事。為了慶祝此次傳統端午佳節,中班選擇了手工編制傳統蛋袋活動。“我來教你吧,先把毛線對摺,再用打結的辦法扎出一個洞洞……”在互幫互助的氛圍中孩子們完成了自己的五彩蛋袋,並小心翼翼地將鹹鴨蛋裝進蛋袋。

“老師,你看我的蛋,變成了小兔!”“老師,快來給我的花朵雞蛋照一張吧!”“老師,老師……”小班的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創意,天馬行空地為自己的鹹鴨蛋進行了彩繪,彩繪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五彩蛋,並明白農曆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吃鹹鴨蛋可以祛毒,利於保持身體健康。

節日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知識、歡樂,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每個幼小心靈中的傳承,該園的課程也因為傳統元素的注入而變得更為豐富和生動!

端午節隨筆4

過個別樣的端午節,一直是我期盼的,沒想到今年就夢想成真了,大家隨我來看看吧。

早上一起來,便是美妙的讀書會,主持人就是程世龍。第一環節是好書介紹,大家都是開開心心地介紹好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小升升介紹的《大森林與小木屋》。聽着小升升的講説,我也不禁的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這本書。我介紹的書,就是《紅脖頸的林中悲歌》,書中的紅脖頸十分感人,臨死前也沒有忘記兒女。在講的時候,我特意突出了愛與奉獻的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陣子的緊張:“一定要堅持住啊。”除了最後的結尾稍有倉促,我這次介紹還是很成功的。

接下來又是介紹端午節的故事,大家紛紛發言。當然了,都離不開屈原。其實端午節應該是南方少數民族先開始過的節日。但是,這次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介紹還是令我大開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的事。第三環節,自然是重頭戲——才藝表演。我之前也沒有準備,一到這個環節,腿肚子可有點轉筋。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好辦的才藝——講評書。因為平時天天聽評書,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記住了,就給大家説了一點百年風雲的開頭,還真獲得了成功。

讀書會結束後,就是瘋吃的開始了。先是兩盤開胃西瓜、後是程世龍母親包的粽子、然後可樂雞翅,大家吃到興頭上,大人們包的餃子也熱騰騰的出鍋了,又是對着餃子一頓風捲殘雲,摸摸舒服極了的肚子,不由得感歎道:“真乃美味耶。”飯後就開始玩了。快樂一心給大家一人發了一根五彩線,戴在胳膊上,還別説,真有端午節的味道。程世龍最夠意思,成功的當了主持人不説,還給大家準備了不少筆,拿在手裏,更是美得合不攏嘴。

玩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學一段英語,內容當然是關於端午節的知識了。還是表姐想的周到,在網上找到了一篇美國日報關於端午節的報道,給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

怎麼樣,這個端午是不是很充實,既吃的美,又玩的開心,最重要的是還學到端午節很多知識,真是別樣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隨筆5

今天是端午節,若非我的工作極其清閒,我還真就不知道呢。這些天始終在瞎忙,忙着寫我的長篇小説,從而導致我只記得今天該上什麼班,別的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有人説這是專注的精神與境界,但在我看來,自己純粹就是個傻子。

平常情況下的週一,哪次不是瑣事纏身,累得不行?要麼跑到腿疼,要麼聊到嘴疼,腿與嘴的受累,正是保安行業的特性,不足為奇。而這個週一,由於是端午佳節,是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公立幼兒園也是要放假一天的,故而,我也借了個光,享受一日之閒。對於保安來説,雖然沒有正式的假期,但我之前就已經説過了,看少有人進出的崗,又與假期何異呢。

我這個人很怪,凡遇節日,無論大小,都不上心,即便是在中國倍受關注,倍受矚目,影響力非比尋常的的農曆春節,我也不上心。記得以前我小的時候,還知道吃喝玩樂這幾樣嘞,可現在長大了,居然連這幾樣都不以為然了,以至於常有人講我成長了一歲,也便成熟了一歲。

我卻笑而不答,怕對方嘲笑我“虛無主義”、“頹廢主義”、“過度現實主義”的極致。“虛無主義”和“頹廢主義”倒是很好理解,那麼“過度現實主義”又是何意呢?簡單地説,現實過頭,便是虛無,就跟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乃一個道理。一個人,越往上走,越往深學,才越知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博大。

另外,我討厭“長一歲”這個説法,我更喜歡“老一歲”這個説法,只是春節期間這麼説總歸不太好,誰讓老與死是近親呢。但我常常慨歎自己已老,以至於對春節就更加不上心了。

言歸正傳,還講端午。由於是週一,按照規定,我自動調到最喜歡的午班上去了。一早起來,上廁所、洗臉,然後回到寢室,拿起手機,打開微信,好一頓問候。我跟其他人還不一樣,問候極其簡短,因為是單發的,而非羣發的,單發若還要我逐個長篇大論,我怕自己手會骨折。

我絲毫不認為自己的這種做法是沒有誠意的表現,相反,我覺得自己非常有誠意,能夠花費時間給一些網友送去問候,這本身就是一份誠意,誰要説這不算誠意的話,那麼我也無話可説了。

鑑於我的誠意,我也得到了這些網友的回饋。這類有關節日的問候與寒暄,其實就是在借節日之氣氛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在網絡世界裏認識的所謂好友,通常要聊,倘若長時間不聊,情分就會減退。此與現實生活中結識的朋友又完全不同,即便有日子不聊了,情分仍在。

網絡世界的本質,真假難辨,我也曾迷濛過,可後來也就澄明瞭。看頭像,訴真情,怕是連自己都不盡然相信,無非是一種憧憬,一份幻想,一點消遣。

誠然有趣的是,每逢佳節,一些詩詞文章羣裏的才子佳人們便會借題發揮,乘興而書,或文章,或詩歌,或古詩,或古詞,可謂是接踵而至,層出不窮。我也不曉得他們都是在什麼時候寫下的,反正當正日子來臨,便會發在各種羣組裏,就好像足球比賽裏的觀眾席上那數以萬計穿着統一着裝,喊着統一口號的觀眾排起的人浪,一排坐下,又一排站起,還不忘高舉兩張堅硬的,色彩鮮明的,似乎永遠不會褪色的,永遠不會鏽住的牌子,其中一個牌子上寫着“慶端午”,另外一個牌子上則寫着“憶屈原”。

我沒有寫,也沒有為他們之所作所為鼓掌叫好,哪怕是最簡單的讚美都沒有。我不想違心做事,既然不曾細心閲讀他們的作品,且讀之有慨,也就沒有做任何評價,我既不想欺騙他們,也不想欺騙我自己。

那類東西給我感覺未免千篇一律,無非是對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直到恨恨而死的屈原的悲壯的痛訴與呼聲。説句不當説的話,屈原的精神的確是頂了不起的,然而後世之人為紀念他所作的文章,除了敬仰他的精神,亦不乏另外一個含義,那就是借屈原映射自己,愴然喟歎,自己又何嘗不是個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之人呢?

我記得辛棄疾曾寫過兩篇《北固樓》,其中一篇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句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闋詞表面上是借登臨北固樓抒發對孫權的欽佩與讚美,敢於直面對抗曹操的英勇無畏之決心,恪守父兄基業,坐斷東南,獨霸一方,與曹劉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可實際上呢,也是在氣惱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憤恨當權者的平庸與怯弱。

若非這類詩詞讀多了,也斷不敢直抒胸臆,振臂高呼——純粹的文人,終歸是羸弱的!

偶翻微信上的朋友圈,見一位網友姐姐發了一篇自己寫的詩作,題為“一曲《離騷》,借問九天”,內容如下:

昏君無道害忠良,

報國無門恨楚王。

天問離騷滄浪水,

至今吟唱汨羅江。

我看罷,當即點了個贊,非由心,僅禮貌爾,並留下了幾個字的評論,“今天寫屈原的文章,比包的粽子還多。”並附上兩三個表情。

她很快就回復了我,就一句話,“閒着沒事,寫着玩。”

我沒有再説什麼,因為我很清楚,很多人的精神和抱負是被壓抑着的,被誰壓抑着?被自己的身份壓抑着。但凡寫文章的,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抱負的。所謂的玩心,只因他還沒有登高一呼的資格,策動輿論的能力,索性故作謙遜,以玩心自遣,以玩心自嘲,以免被人譏誚冷啐,“你算什麼,裝什麼權威!”。

縱觀古今,凡鬱郁不得志者,選擇的路通常只有兩條,一是屈原,二是陶潛,再無第三類。

端午節隨筆6

編輯青州大浪: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其實是為了紀念一個人,這個人是我們的民族之精神,人性之魂魄。青青艾香飄端午,濃濃情思粽是情,這情是濃濃的鄉情;這情是血濃於水的親情。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那些關於端午節的美好過往,永遠都在記憶長河中散發着馨香。

不知不覺端午已經來到了你我身邊,好感歎時間過的好快呀!

想起羊年的春節好像剛剛過去不久,

卻意想不到的是它已經從我們的身邊過去了五個多月了,

這不一眨眼團圓相聚的端午到來了。

想起遠方的親人,

內心無比愧疚,

記不起多年以前的端午,中秋相聚的時光。

好懷念曾經年少時的日子,

家人的陪伴,夥伴間的嬉鬧,

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沒有,,太多的沒有,

現在都離我遠去,再也找不回來了。

翻看着我離開家鄉第一次寫下的心聲日記,

好想哭。

望着至今保管着完好無缺的日記冊

好酸楚

心事無人可訴時,是文字給了我最好的依靠,

憂傷永落筆尖,微笑永送別人。

四天前,

我與我的丈夫因對事情的本身給予觀點不同而發生了爭吵,

其中受到最大傷害傷心的是我的孩子,

他很懂事,很可愛,

感謝上蒼,賜予我一個如此可愛的天使

讓我有幸圓了母親的心願

從此,陪伴我一生

孩子,謝謝你

謝謝你,給了媽一切

事後想想根本沒有必要計較,為何當時就想不開呢?

其實生活中間有對跟錯嗎?沒有,

只需要用智慧去平衡它,

夫妻需要攜手過一輩子,

難免會碰到磕磕絆絆,一些小摩擦

不要緊的,處理好了

可以增進夫妻的感情,

還可以夯實感情根基,

等到大風大浪來了,才能經得起,扛得住,

真正的婚姻生活,

不是説一輩子不吵架,而是吵了架還能過上一輩子,

説説,寫寫,哭哭,笑笑

走過了一春又一春

迎來了一年又一年

文學在進步

思想在進步

素香的故事也仍在述説

其中有悲也有喜,有淚也有笑

不必感歎時間的短暫

人情的冷漠

命運給予自己的不公

自然上帝給了我生命

我應該努力改變命運創造屬於我的精彩

堅強自信一直是我對人生樂觀最好的回答

我不需要榮華富貴,我不圖愛慕虛榮

我只需健康和平安

相信心態註定着一切

永做知足常樂的人

端午節隨筆7

小時候,端午這天家家户户都會有特定的食物—棕兒,出現在家家户户的飯桌上。棕兒吃起來吧!有種苦澀的味道。一般為了去掉此種苦味,飯桌上都會擺着白糖,這是最初的去苦澀的方法,後續,逐漸可以用肉、棗、紅豆、來去除苦澀的味道,當時棕兒一般以黃色的六邊形,亮相於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顏色,還是形狀,都是千變萬化,形態各異的。

為何只有端午棕兒,才會出現在餐桌之上。大們的回覆是:“後人為紀念投身汨羅的屈原”。

屈原是誰呀!翻開歷史的篇章,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湖北省宜昌市,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年少時,可謂意氣風化,不單是高官,還深受楚當權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達富國強兵之舉。精忠報國之心,顯露無疑。正當一切順風順水之時,張儀出現了,張儀運用捭闔縱橫之術,深受楚當權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遠了。屈原逐漸從楚國的政權中心,流落外地。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可歎他,滿腹經綸敵不過,豐功偉績少人提。就在張儀的計劃步步實施時,楚國也必將滅亡。楚國子弟多才俊,屍橫遍野在郢城之後,無力迴天,愛國情懷熱血紅,全赴汨羅江水中。

楚已是國破家亡,瞬間楚人輪為亡國之奴。如果當初當權者信屈原,不信張儀,或許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躍,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古代智慧,我輩只能望洋興歎了。為了能讓屈原從形式當中吃到棕子,可謂是展萬家之所長。

飯糰和棕子原材料均為米,飯糰沒有任何包裹為魚蝦所食,棕兒多了棕葉的包裹最終為屈原所食,兩者本為白米,多了棕葉之後,色澤上卻能有着天差地別之感,飯糰遇水立即分化,棕兒遇水,緊緊相依。剛出爐的棕兒,拔開瞬間,熱氣騰騰,咬一口還有種苦澀的味道在其中,飯糰放久一點,就會變質,而棕兒放久一點,除味道有所差別,質卻沒有變。棕兒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餅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傳世界,不朽的中華民族。雖是雲裏霧裏的典故,典故必會源源流長。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節假日,棕兒已進千家萬户,端午和中秋,逐漸變成團圓的象徵。

棕兒味雖苦澀,我輩不能忘。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我輩絕不能忘,屈原精忠報國之心,我輩更不能忘。

端午節隨筆8

淺夏的早晨,突聞窗外飄來談談的粽香。我突然煥然大悟,隨手翻開手機;哦!今日已是農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時間可過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歎。隨着年齡不斷向前挺進,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謂光陰似箭。

從字面上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説:“京師市塵人,以五月七年級為端一,八年級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初午。”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二五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説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可謂是年年過,但就我而言;每年過節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來之時,總喜歡用文字來綻放我過節之心境,以及淺析這個中華民族古老而又傳統的節日。據史書記載;端午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裏;緩緩流淌了兩千多年。在每年萬物盛長的淺夏,你恍如恆古不變的泊羅江水,維繫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血脈。

在每個色彩斑斕的五月,我總如期至約地守望你的歸來———端午節。不管你是源於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是源於紀念揹負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於紀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於紀念古越民族圖騰祭。在談然而至的那一瞬間;我彷彿讀懂了屈原那憤慨而激烈的悲歌;還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與偏激;也深深地體會曹娥深度憂鬱的眼神;更注視着古越民族舊國故園的變遷。

端午節;我陶醉於你淡淡的粽香,痴迷於你《九章》《離騷》流淌的情懷;崇尚於你團結拼搏的龍舟精神。端午節———看着你;我彷彿遷越進去中華民族這條風花雪月又或戰火紛飛;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歷史長河,每一莫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發人深省。

端午節隨筆9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例如:熱鬧的春節,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也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傳統都是什麼,那有兩種,一種是划龍舟,另外一個就是傳統美食包粽子。在端午節我和媽媽學會了包粽子,其實包粽子也有講究的,首先要準備好糯米、粽葉、繩子,當然也要準備一些肉,糖,紅棗等。做粽子時我和媽媽先把糯米和粽葉洗乾淨,餡料也調好,把粽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再慢慢的舀起一勺糯米塞入粽葉中,中間加入蜜棗然後用勺子熟練的又蓋上一層糯米,再用一片粽葉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然後用繩子綁的緊緊的。這樣一個讓我垂涎欲滴的粽子就完成了,讓在一旁的我直喊媽媽真棒,媽媽真棒。

我也學着樣子試了起來,先拿起兩片粽葉橫豎交叉捲成一個漏斗形,在學者媽媽的樣子舀起一勺糯米,還沒等我全部放入漏斗中,粽葉就好似天塌了一樣,一半裝進,一半撒在桌子上,看我包的樣子。看媽媽包的那麼簡單,怎麼到我這裏那麼難呢?看來我真是變成了一個“小吃貨”了。

後來經過媽媽的幫助我也完成了自己的傑作,雖然難看了點,這也是我的勝利品。經過我的學習,我內心裏開始和媽媽暗暗的比起賽了,一會兒我們包了一大串粽子。我想看我們的傑作,就催着媽媽趕緊下鍋煮粽子,我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媽媽插好電沒過多久就從廚房裏飄來了陣陣的粽子香味,這香氣這點好美啊?香氣飄滿整個廚房,聞的我簡直口水直流三千尺啊!過了一段時間媽媽説:“可以開鍋了”我飛快的衝進廚房,打開鍋蓋就下手抓起一個熱乎乎的粽子,也不管有多麼燙,簡直美味極了,粘乎乎真的好吃極了,我連連不住的感歎“簡直是人間美味啊?。

在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吃上了美味的粽子,還自己親身體驗一把,真是一舉兩得啊!這是一個美麗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10

當艾草長滿田野山村,大街小巷飄着艾草幽香的時候,又一個粽香飄溢的端午節如期而至。於是,那個悲壯的傳説、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粽子融入心田。在幸福年代秉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免回望先人,遙寄哀思。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解粽節、粽子節、詩人節等等名稱,本來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終因歷史或傳説的某種事件,使之成為紀念的節日。20xx年5月20日,端午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開始,端午節被正式列入為國家法定節日,規定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曆端午當日)。20xx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審議並批准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由此,端午節不僅僅是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的節日,給我們的感覺,更是一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喜慶日子。

屈原,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蹟。時過境遷數千年後的今天,漸漸地被淡化,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社會時尚有一種魔力,它把很多事件、存在的生命力都用“流行”這個特殊的度量衡來衡量。都是寄託情思、拉動消費的重要資源,不管是西洋的情人節、聖誕節,還是我們傳統的春節、中秋節,只要能流行開來,能成為時尚的,就是好節。端午節漸漸地變了味,粽子充滿了時尚的味道,原先的原滋原味的粽子擺不上市面,而是各大商場打出的各樣格式的粽子品牌在吸引着客户的眼球。此時,有誰會想到屈原?又有誰會真正瞭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端午節變成商家獲取利益的平台,處處充滿了微笑的陷阱。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現實。

當我們“過節思源”之後,不由覺得端午的意義,不僅“使傳統文化得到一個載體,使公民對傳統文化的享有權利處於行使和享受的狀態”;能以“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增進社交、增進社會團結的機會”;也不僅“端午插蒲艾,既驅趕蚊蟲又美化環境”,還應該能以端午節,來感懷和繼承屈原那種憂國憂民、心懷祖國、感念黎民的精神。雖然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我們的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魂寶,是廣大人民羣眾智慧的結晶。因此,我們要從積極意義上挖掘中華民族文化底藴,努力傳承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和藝術,讓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絢麗多姿。端午節如此,其他節日也是如此。

端午節隨筆11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説法。在此我只想説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後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採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夾在門把後,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瀰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後慢慢才從睡夢裏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説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徵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後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後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着小狗,吹着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風伴着歡笑飛舞,春日迎着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後,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卧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麪餅已經擺好了。

端午節隨筆12

又是端午時分,大街小巷粽葉飄香。願端午的粽香,隨清風越過山川湖海,飄香沃野千里的巴山天府。讓那愛心縈繞的川蜀大地香飄四溢,讓我們剛剛經歷過慘痛夢魘的汶川同胞們,感受到家的温馨與和諧,感受到生活依舊會美好如初。

五彩的端午線,又將在孩童的腕上舞動,它將編織一個美好的明天。黑色的廢墟不再夢中出現,處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那就是我們的新汶川。險情四溢的堰塞湖變成美麗的湖泊,湖邊洋洋灑灑地開滿嬌豔可人的野花。餘震的擔憂也早已在每個人心中消除,親人的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

端午節隨筆13

端午,好像與我沒有什麼干係,我沒有去任何地方,可是天空的藍有些渾濁,好似我心底油然而生的感傷。

——題記

一連幾天陰雨不斷,卻在清明這天放晴了。取之心底的壓抑,不由得有幾絲感傷。

前些時候,是木棉花由盛轉衰的過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飄落,落在城市的底層,“零落成泥輾作塵”。儲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卻被踐踏,我想,這不是它想要的。

沒由來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離開塵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樣,在釋放過光彩後,離開所依存的世界。無論在過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讚揚還是鄙視,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見了空中的亡靈。此時。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們虛無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驀然醒悟,原來人生不過如此。既然死後的,是不能決定的,那麼,就只有像木棉一樣,綻放畢生的含蓄。

想着,陽光就透過薄薄的雲層釋放出來,我彷彿看見了光束,澄明,純淨。可此時的天空,怪誕得出奇——雲塊很薄很淡;天空的顏色模糊且朦朧,些許暗淡,些許明朗;陽光刺眼,卻找不到根源。

此時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複雜、混亂,唯一感知到的,是那麼點感傷與憂鬱。

再來,就是無盡的惆悵。我突然想起了陳舊的往事——我回過頭去看自己成長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觀望,我以孤獨的姿態站在路邊上雙手插在風衣的兜裏,我看到無數的人羣從我身邊面無表情地走過,偶爾有人停下來,對我微笑,燦若桃花。我知道,這些停留下來的人,最終會成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們,我會想起不離不棄。

原來最終留給我温暖和想望的還是朋友。每個人都一樣吧。

我想起了郭敬明的話:

習慣了送你上車,再跑到馬路對面看你在車上安靜地坐下來

習慣了替你買甜品,看你笑得像孩子

習慣了走在路上替你看車,牽着你的手拉你過馬路

習慣了你突然難過的性格,我就陪你不説話

習慣了深夜的電話,窗外淅瀝的雨聲

習慣了手機短信裏的笑臉和生氣

習慣了你的記性差,説過的話老忘記

習慣了你對人的依賴儘管我也是個孩子

習慣了你四處跑的性格老找不到人

習慣了對自由的你有無窮的牽掛

習慣了你突然出現在我面前説一起出去玩

習慣了你的眼睛裏明亮的光

也習慣了你的眼睛中深深的暗

習慣了在你難過的時候給你寫紙條

習慣了發短信叫你記着吃飯

我們彼此習慣了 所以不離不棄

只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給彼此最深情的祝福,叫做不離不棄。

由想起了曾經發誓不再想的話——我不想長大。

因為長大就是一種煉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被洗去了純真,以及許許多多的美好。

我是多麼不想忘記童年的美好,那些往事如同美麗的水晶球,那是我們所有孩子曾經的夢境,如同愛麗斯夢遊仙境。可是,長大的愛麗斯丟失了鑰匙,她是該難過地蹲下來哭泣還是該繼續勇敢地往前走?

可是,一個人總是要忘記一些事情,那麼他才能記住另外一些事情。

大人們總是會逼着我們這樣做。

後記

那個雨夜,風箏飄落,本以為幸福就此落腳,可是卻是未然。

我必須在青春的洗禮中,勇敢地站起來,去堅強地面對。

端午節隨筆14

端午是一條河流,源頭是汩羅江,從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已汩汩流淌了二千多年。

喜歡端午,只是緣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除了春節,就是端午,父母要為孩子每人張羅一套衣裳,還會有一個小小的香囊,那是母親在深夜藉着昏暗的燈光一針一錢勾出來的。端午的清晨,換上新衣,佩在衣襟的香囊緩緩地釋放着釅釅的香味,氤氲着兒時的整個端午。

家鄉的端午是要吃粽子的,串串粽子就懸掛在廳屋廊間。有一年,吃多了,加上糯米不易消化,結果反了胃,腹積難消,痛了整整一宿。之後,對粽子我便敬而遠之,數年不聞粽葉香了。在外讀書那年,母親託人捎了幾串粽子,便隨意扔在寢室的桌上。上課時,楊梅的吆喝聲遠遠傳來,閃念之間,就想起了家鄉,想起了端午,就特想吃粽子。下課後,直奔宿舍,幾串粽子卻不翼而飛。轉身,室友們卻一臉燦爛:“你家鄉的粽子真是好吃呀!”我又一次與粽子失之交臂,而節日的盛宴也就繼續着空白。

工作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此時,女兒的端午也就是一套春夏換季的新衣,和一串街頭買來的粽子。以為端午就這樣漸行漸遠。母親卻執拗地打來電話,要我別忘了端午的祭祀,要在門楣和中庭各釘一幅菖蒲。我聞過隔年的菖蒲,也曾在屈原《離騷》的眾多香草中找尋過菖蒲的原形。“清明插柳,端午懸艾”,菖蒲成了端午一道隆重的儀式。在母親的殷殷叮嚀中,才發覺端午從來未曾離我遠去。

韓國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成功,就象一場交通事故,讓步履匆匆的我突然停了下來。在端午的若有若無之間,重新勾起些許往事。小時讀過《白蛇傳》,以為白蛇在端午的現形只是個傳説,後來才明白選擇雄黃酒作為道具自有憑據。端午已近夏至,陽氣熾盛,記得母親在庭院的角落除灑雄黃,正是為了避蟲避蛇。端午的雄黃酒讓白蛇不勝酒力,也自在情理之中啊!

端午也在人們的懷念之中,明晰起來。接着就有了傳統節日的休假,我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可以偷閒回一趟老家了。可以重温心中那份母親對節日祭祀的莊嚴與凝重。女兒可以吃上母親包裹的豆粽,一覺醒來,可以穿上母親早早摺疊好,放在牀頭的新衣了。午飯後,可以去看那場龍舟競渡,將端午划向我的記憶深處……

走在端午的路上,以為端午的源頭就是屈原了。待讀到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的儀式出百里而不同,紀念的對象也各異。就象滾滾長江,一路奔流,支流越來越多,到了入海口,已是一片寬闊的水域了。可是假若溯江而上,到了青藏高原,那千年不化的冰川,何處才是源頭呢?屈原之前,南方的吳越民族早就在端午的節日裏祭祀祖先的圖騰了,這應該才是端午真正的起源吧!可是這都已不重要了,讓我牽掛的,是端午還會向何處流淌,何時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入海口!

端午節隨筆15

當浸透整個村莊的槐香慢慢地隨風淡去,南來的燕子在淡藍色的空中上下歡快地舞蹈,田地裏的麥苗開始噌噌地向上拔高,端午也就近了。兒時的記憶也隨着滿街飄飛的粽香逐漸舒展開來。

“五月五,是端陽。花花繩。不可少。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這首童謠就是我家鄉端午節的全部寫照。

剛進入五月,母親就會拿出黑、白、紅、綠、藍五種顏色的絲線給我們搓花花繩了。所謂的花花繩,就是把那五色的絲線搓在一起,搓好後,母親便會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腳處一一戴好。戴上花花繩的我會很快跑出去向小夥伴炫耀我的花花繩是多麼的漂亮。小夥伴們大多也都戴着各自的花花繩,都説自己的最漂亮,我們會為此爭吵不休,直到大人們出來拉着自家的孩子回家,才會告一段落。直至現在,我也不知道戴花花繩的真正含義,只是聽大人們説過,戴上它,我們就會平平安安,出門還不會碰上蛇。那時候我們小孩子也不管那些,只是覺得好看,而且戴上它,就意味着端午馬上就要到了,我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

小時候物資匱乏,難得吃上一次糯米制品,因此只能寄希望於這個傳統的節日。還沒到端午,我卻早已掰着小指頭掐算了好幾遍時日,盼望着端午快點到來。

端午的前兩天母親就忙開了,她和村裏的嬸嬸阿姨們要去山上割包粽子的“胡葉 ”(胡葉,山上的一種植物,形狀像小樹,葉子很大,有淡淡的清香,家鄉人常用它包粽子。)回來後,我和弟弟便會幫忙把那一片一片又肥又嫩的大葉子,拿到河裏認認真真地清洗乾淨,再找個乾淨的地方晾乾。粽葉準備好了,母親便會去鎮上的集市,買一些包粽子的原料——白糖、花生米、糯米和粘黍米等待。白白的糯米和金燦燦的粘黍米口感不同,在採買的時候往往會照顧家裏人的口味,各自都買一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放學後,我和弟弟會叫上村裏的小夥伴們一起去山坡上拔艾蒿,聽大人們説艾蒿既能辟邪驅鬼,又是蚊子的剋星,要是在端午節那天門上插上艾蒿,一家人都會平平安安……第二天上學的時候,我們就把拔回來的艾蒿插在門上,還會悄悄地把剩下的艾蒿,插在那些兒孫都在外面的孤身老爺爺或老奶奶的門上。這一天,整個村子都瀰漫着艾草的清香。放學的時候,那些孤身的爺爺奶奶就會笑着問我們:“是哪個乖娃娃給我門上插上艾蒿?”我們一個個都會笑而不答,只是一溜煙便各自無影了。

端午這天,等我們上學後,母親就開始張羅着泡米、泡粽葉、準備開始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簡單,但真要包起來卻很不容易。母親把所有原料泡好後,在院裏掃出一塊乾淨的地方,放上一個方桌,把盛着原料的幾個盆子放在方桌上。先拿兩三張粽子葉,用手卷成三角形的筒狀,然後用一個勺子往裏面盛上糯米或粘黍米,再往裏面放些花生米、核桃仁、紅棗等,放好後就用粽葉包起來,捏實後用手將多出的粽子葉捲回來,再形成一個三角形,便迅速地用五色線捆實,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好吃但包粽子卻很費時間,等母親把粽子全部包好,一個上午便也過去了。而煮粽子還得再用三、四個小時,我們只得等到下午才能享用。

下午放學回家,老遠便能聞見粽子的香味。母親早就從鍋裏撈出兩隻熟透的粽子,用涼水泡好,剝開放在雪白的盤子裏,放上白糖,等着我們了。我和弟弟忙用筷子夾開粽子,放在嘴裏咀嚼,糯糯的、粘粘的、甜甜的,米香和胡葉的清香直入肺腑腑。母親則在一旁笑看我們的饞相。通常開始下肚的兩個粽子我是不知其味的,真正算得上囫圇吞棗,當肚子逐漸飽脹,這才品味出粽子的香甜可口。舔舔沾滿糖末的嘴角,摸摸圓滾滾的肚皮,本想出去找小夥伴們玩耍,但母親這時卻總是讓我和弟弟給村裏那些沒人包粽子的爺爺和奶奶們去送粽子,本來極不情願,可是當我看到爺爺、奶奶們高興地不停給我們的口袋裏塞糖和瓜子,我們也就樂開了花,等送下一家的時候就更來勁了。

第二天上學,同學們一見面,也不説其他,立刻就問:“你昨晚吃的是尖尖粽還是馬腳粽?”接着大家就開始讚歎自家的粽子是多麼的糯滑香甜,雖然已經開始上課,心思卻還在粽子上。每年那一天的課都上得極為無趣,但那一天的我們卻是極為開心。

現在想來,那時的端午也沒什麼好吃的,只有母親包的粽子,但卻能讓我們整整興奮好幾天。那清香的艾葉、神祕的傳説、暖暖的親情,讓我感受到節日的氣氛是如此濃厚。

“粽子買回來了,粽子買回來了。”兒子的歡呼聲打斷了我的思緒。老公和兒子從超市買回了很多粽子,有蜜棗的、豆沙的、紅糖的……可我總是吃不出兒時粽子的那種香甜。我正在思索這粽子裏面到底少了那種味道,這時正好母親打來電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裏面少了母親濃濃的愛,於是,我更加思念母親,和她那親手所包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