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端午節隨筆13篇

欄目: 端午節 / 發佈於: / 人氣:3.82K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隨筆13篇

端午節隨筆 篇1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例如:熱鬧的春節,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也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傳統都是什麼,那有兩種,一種是划龍舟,另外一個就是傳統美食包粽子。在端午節我和媽媽學會了包粽子,其實包粽子也有講究的,首先要準備好糯米、粽葉、繩子,當然也要準備一些肉,糖,紅棗等。做粽子時我和媽媽先把糯米和粽葉洗乾淨,餡料也調好,把粽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再慢慢的舀起一勺糯米塞入粽葉中,中間加入蜜棗然後用勺子熟練的又蓋上一層糯米,再用一片粽葉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然後用繩子綁的.緊緊的。這樣一個讓我垂涎欲滴的粽子就完成了,讓在一旁的我直喊媽媽真棒,媽媽真棒。

我也學着樣子試了起來,先拿起兩片粽葉橫豎交叉捲成一個漏斗形,在學者媽媽的樣子舀起一勺糯米,還沒等我全部放入漏斗中,粽葉就好似天塌了一樣,一半裝進,一半撒在桌子上,看我包的樣子。看媽媽包的那麼簡單,怎麼到我這裏那麼難呢?看來我真是變成了一個“小吃貨”了。

後來經過媽媽的幫助我也完成了自己的傑作,雖然難看了點,這也是我的勝利品。經過我的學習,我內心裏開始和媽媽暗暗的比起賽了,一會兒我們包了一大串粽子。我想看我們的傑作,就催着媽媽趕緊下鍋煮粽子,我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媽媽插好電沒過多久就從廚房裏飄來了陣陣的粽子香味,這香氣這點好美啊?香氣飄滿整個廚房,聞的我簡直口水直流三千尺啊!過了一段時間媽媽説:“可以開鍋了”我飛快的衝進廚房,打開鍋蓋就下手抓起一個熱乎乎的粽子,也不管有多麼燙,簡直美味極了,粘乎乎真的好吃極了,我連連不住的感歎“簡直是人間美味啊?。

在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吃上了美味的粽子,還自己親身體驗一把,真是一舉兩得啊!這是一個美麗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 篇2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説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夠將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祕密,我馬上學着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説,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是他受到_臣的陷害,不能夠保衞自己的國家。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裏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讓大魚一吃將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

以後,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好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端午節隨筆 篇3

每年到端午節來臨,網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飄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預備下划龍舟比賽的物件,緊鑼密鼓地加強訓練划龍舟比賽的“戰鬥”隊伍。而在我們北方大部分地區,端午節則是以包粽子、結花繩、做荷包、圖吉利的民間活動為主。由於缺水,村民們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舉辦划龍舟活動,因此也就不知道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節紀念屈原,那還是在上了國小以後的事。

過去,我們那裏鄉下根本買不到糯米,所以每到過端午只能吃幹榆樹錢做的粑粑,最有錢的人家也只能是從集市上買回二斤幹棗,過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棗山吃。常記得我們家門前那棵老榆樹,春天,當那上面結滿一串串鵝黃色香味甜綿厚實的`榆錢時,就是我們最喜歡的時候。這榆錢自古就有被食用的習慣,農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講衞生這一説辭,只要是看見榆錢,就爬上樹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幾口,解解饞。然後再揀粗大肉厚的折幾支帶回家晾乾存起來,等到過端午節時讓媽媽和着粗麪蒸粑粑吃。

記得那時侯還有個順口溜:“東家女 ,西家娃,採回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給媽媽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頭那棵老榆樹和着春風、映着綠色,金黃的榆錢綴滿枝頭。每到這個季節,母親都會帶領我們一羣小孩子採摘很多的榆錢來,做着各種榆錢飯,還把剩餘的榆樹錢晾乾存起來,以備過端午給我們蒸榆錢粑粑吃。也許是我們嘴饞、也許是童年記憶深刻的緣故,現在想起來那種榆錢粑粑的味道,那種嚼在口裏那麼香甜,那麼可口,百吃不厭的情景時,比現在吃肉的味道還香。現在母親已經不在人世,每每想起這些事來,心裏總是酸楚楚的……

過端午還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媽媽給我們戴花線繩繩,女孩子則盼着媽媽給她們“包指甲”。10歲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繩繩和包指甲。媽媽拿來五色線,挽起褲腿,用兩隻手靈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將兩股五色線合二為一,搓成一條條花線繩,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分別給我們系在脖子裏和兩隻手腕及兩隻腳腕上,並囑咐我們在洗臉時不要粘上水。直到農曆六月六才能解除,這一個月不能下河戲水,否則花線繩遇水掉色就不靈驗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靈驗於是問媽媽,媽媽説,子孫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唄!我們一聽這話,嚇得一吐舌頭説:“還有這事?”媽媽一臉嚴肅説:“不信你就試試看!”説是那樣説,畢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聽話了,連晚上睡覺做夢都不敢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媽媽將和了白礬的鳳仙花在碗裏搗碎,放在妹妹的指甲蓋上,用南瓜葉包一層,再用白布條包一層,最後用白線扎住,並囑咐晚上睡覺要小心,不可蹭掉。還説不可以放屁,説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紅了。嚇得妹妹哭鼻子,媽説誰怕誰就不要包了。兩個妹妹搖搖頭,立馬止住哭,乖乖地讓媽媽給她們把十個手指頭都包上。眼瞅着媽媽的耐心細緻,我們幾個男孩子眼睛裏都並射出羨慕的光亮。五天後,當媽媽一個一個地打開妹妹的手指時,我們驚呆了:妹妹們的手指甲就像變魔術似的,紅紅地染上了一層顏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倆妹妹高興地一跳多高跨出門檻,在院子裏大聲嚷嚷:“我的指甲變紅了!”我們幾個男孩子羨慕地直咽口水,纏着媽媽也要包指甲。媽媽説,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紅指甲以後説娶不上媳婦!

如今媽媽離我們而去十年了,媽媽不給妹妹們包指甲也已經幾十年了,曾經的場景僅能定格在童年的記憶裏。作為我們仍然相守的這些古老節日往事和温馨回憶,伴隨着包粽子,插艾草這些古老傳統習俗,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種美好的回望和駐足,維繫着人間的親情。

盼望着,盼望着時光靜淌,歲月温暖!

端午節隨筆 篇4

又是一年粽葉飄香時。“端午節您準備怎麼過?”對於許多市民來説,無外乎就是吃粽子,或利用這個小長假與家人外出郊遊,放鬆一下心情,而對端午立節的本意及伴隨而來的屈原精神,恐怕沒有多少人去細細品味。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由來的傳説有很多,而源於紀念屈原則是一説。屈原,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力主聯齊抗秦,受到貴族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後,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又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壯麗樂章。

屈原死後,百姓紛紛來到汨羅江,奮力打撈其屍體。傳説投粽子於江中,可以粘住魚嘴;把雄黃酒倒進江中,可以暈蛟龍水獸;划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這些美麗的傳説,表達了古人對屈原這位愛國志士的崇敬與思念,並作為端午習俗流傳了下來。而作為後人來説,倘若我們至今尚不知曉端午節的由來,不知曉“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的悲憤,不明瞭“竟渡深悲千載冤”的沉重,不掌握“忠魂一去詎能還”那段悲壯歷史,依筆者之見,縱然粽子再香,恐怕也味同嚼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位哲人曾説:構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脈,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脈的傳統文化,它是區別於這一民族與另一民族的永恆標誌,是支撐這個民族脊樑的精神。唐代詩人殷堯藩感慨道: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後人紀念屈原,不是因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為他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心繫黎民、體恤蒼生的民眾情懷,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為官品格,奮發向上、堅定不移的創新精神。

兩千年的端午節,藴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一座巨大的精神文化寶庫。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從這座寶庫中尋求力量,激發自己朝着理想不斷求索與奮鬥!

端午節隨筆 篇5

端午臨近,看到沿街叫賣的香囊、艾葉、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記得上國小時,那時的日子還苦,每當端午時節,平日裏指望母雞下蛋賣錢過日子的母親,總是照例狠狠心,攢上十個八個雞蛋,讓我們姐弟幾個飽口福。我們呢,拿着捨不得吃的雞蛋,揀個大皮厚的,到學校裏和其他孩子們玩碰雞蛋遊戲,不管誰的雞蛋先爛,也不計較輸贏,因為都有雞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簡單遊戲,總是讓我樂此不彼,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那樣的留戀。

現在看來,端午節在兒時的印象中只不過是可以吃雞蛋解讒的日子,而不是記念屈原大夫的節日。但似乎也有點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為報國無門而投了汩羅江,卻一直對人們紀念他的方式有點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雞蛋投進河裏,那有多可惜呀!而慶幸的是,我們那裏每家每户都是將雞蛋投進了“五臟廟”裏,而沒有白白地扔掉。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有什麼思想教育收穫的話,那就是覺得屈大夫是個好人,起碼是因為他,我們才有機會吃上雞。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兒時那温飽不濟的日子也漸漸地淡出了記憶,兒時的我現已為人父,而我試圖讓孩子也像我一樣過端午節的想法,卻得不到女兒的贊同,望着女兒眼瞅雞蛋嘟着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節到底該怎麼過?難道僅僅是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過節的形式?物質只不過是節日的載體,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作為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表現了人們對他不為個人謀私利而心繫國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薰陶的載體。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憶苦思甜或者創新過節的形式,而是要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在物質貧乏時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缺憾,應當從孩子們這一代重新找回來。

在當下洋節氾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麼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就連不少從傳統裏走過來的人也都在歎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一位學者説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澱為一段歷史。”中國節日作為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每一個節日都藴含着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如春節追求普天同慶、社會和諧,七月七歌頌人間美好愛情,“仲秋”祈禱團圓豐收……千百年來,無論是“大米流脂慄米白”的開元盛世,還是“萬户蕭凋鬼唱歌”的艱苦時代,不管是白饃換成了窩頭,還是窩頭換成了菜團,中國人仍然用無限的虔誠演繹着曾經被祖先演繹過的節日,把祖先的印記一路帶到今天。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於過節的形式,而在於節日的內涵,年糕、月餅、粽子、雞蛋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麼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藉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麼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

端午節隨筆 篇6

當艾草長滿田野山村,大街小巷飄着艾草幽香的時候,又一個粽香飄溢的端午節如期而至。於是,那個悲壯的傳説、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粽子融入心田。在幸福年代秉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免回望先人,遙寄哀思。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解粽節、粽子節、詩人節等等名稱,本來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終因歷史或傳説的某種事件,使之成為紀念的節日。20xx年5月20日,端午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開始,端午節被正式列入為國家法定節日,規定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曆端午當日)。20xx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審議並批准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由此,端午節不僅僅是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的節日,給我們的感覺,更是一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喜慶日子。

屈原,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蹟。時過境遷數千年後的今天,漸漸地被淡化,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社會時尚有一種魔力,它把很多事件、存在的生命力都用“流行”這個特殊的度量衡來衡量。都是寄託情思、拉動消費的重要資源,不管是西洋的情人節、聖誕節,還是我們傳統的春節、中秋節,只要能流行開來,能成為時尚的,就是好節。端午節漸漸地變了味,粽子充滿了時尚的味道,原先的原滋原味的粽子擺不上市面,而是各大商場打出的各樣格式的'粽子品牌在吸引着客户的眼球。此時,有誰會想到屈原?又有誰會真正瞭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端午節變成商家獲取利益的平台,處處充滿了微笑的陷阱。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現實。

當我們“過節思源”之後,不由覺得端午的意義,不僅“使傳統文化得到一個載體,使公民對傳統文化的享有權利處於行使和享受的狀態”;能以“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增進社交、增進社會團結的機會”;也不僅“端午插蒲艾,既驅趕蚊蟲又美化環境”,還應該能以端午節,來感懷和繼承屈原那種憂國憂民、心懷祖國、感念黎民的精神。雖然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我們的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魂寶,是廣大人民羣眾智慧的結晶。因此,我們要從積極意義上挖掘中華民族文化底藴,努力傳承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和藝術,讓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絢麗多姿。端午節如此,其他節日也是如此。

端午節隨筆 篇7

農曆5月初5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一天,人們都要包粽子、賽龍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非常愛民,深受老百姓的擁護。那個時候,秦國的實力非常強大,屈原想聯合各個國家一起對抗秦國。可是卻遭到楚國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見秦國的軍隊已經快要撞開楚國城門。心想:國家已經沒有希望了,我活着還有什麼意義。於是,他在農曆5月初5這一天投江自殺。

屈原死後,老百姓紛紛把用遼葉包好的`粽子投向水裏,怕水中的猛獸吃了屈原。為了驚動魚兒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屍體,好尋找打撈屈原的屍體,人們還製造了一種叫“龍舟”的長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賽龍舟。

一直到現在,我們依舊過着端午節。端午節成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按規定放假一天。現在過端午節不再侷限於吃粽子和賽龍舟,有條件的可以去外地旅遊,沒條件的也可以在家鄉郊遊。

至今人們仍沒忘記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我們一定要繼承先輩的志願,更好的建設我們的祖國。

端午節隨筆 篇8

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傳説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這天早上,媽媽要煮美味的粽子。只見媽媽往鍋裏放了水,把鍋放到煤氣灶上,把粽子放到了鍋裏,點上了火。過了不久,一股香味從鍋裏飄了出來,美味的.粽子出鍋了。粽子有點像三角形,難怪它們有“角黍”之稱呢。我小心翼翼地解開了綁着粽子的線,把粽葉一層一層地拆開,終於可以吃了。粽子有一層糯米,吃到裏面就是餡了。粽子餡也多種多樣,有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豐富多彩。我吃到的是肉餡。肉配合糯米,真是又香又美味。我吃了一個,還是回味無窮,於是我又吃了一個。雖然我沒體驗到包粽子的樂趣,但是我嚐到了粽子的美味。

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傳説在兩千多年前,屈原不得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説鄉民怕屈原的遺體被魚啄食,就在水上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羣。我曾經看過賽龍舟,那場面很壯觀。有一些人負責敲鑼打鼓,有一些人負責划龍舟,其中有一個人在船尾劃。所有龍舟都拼命向終點衝去。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隨筆 篇9

端午節,包粽子,青青的粽葉,晶瑩的糯米,拎着這一串青葱的精靈兒,投於江中吧,那投水而亡的長劍蛾冠之士可曾接到?你可知江邊日夜陪伴你的香芷汀蘭也迎風灑淚,似乎也失去了動人的芳香。

端午節,賽龍舟,聰明過人的阿端在年年騰挪於龍舟之上,這一年卻失足落水,是可愛的晚霞在水底招喚他麼?

端午節,掛艾葉,一句不該聽的是非話,一瓶不該喝的雄黃酒,讓端莊美麗的白娘子在許仙眼裏變了模樣。

每年端午,母親幾天前就買回粽葉,放一木盆水,泡着,洗一蘿糯米,掛檐下瀝水,待幹了,便開始包了。將粽葉兩端彎起,底部形成一個尖角,抓把米揣實,兜起粽葉,三裹兩裹,紮上繩。我則蹲在一旁弄水,看母親忙活,這一看,看了許多年——至今不會包粽子。

每年端午,粽葉飄香。經常有人提着煮熟的各種餡的粽子送東家送西家。小孩兒胖乎乎的手腕上戴着鈴鐺,繫着五彩絲線(説是辟邪的.),走一步發出清脆的響聲。大點的孩子脖子上掛着個絨線編的“簍”子,裏面放一個煮熟的鹹鴨蛋,晃來晃去的。不愛吃太甜膩的東西,卻喜歡將冷粽子蘸了白糖吃,有種特別的味道。

又是端午節,昨天打電話回家,母親説粽子已包好了。我説扔幾個過來吧,我想吃……

明天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 篇10

啊,又到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

對目前的我而言,端午節和平時有兩點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見有擺攤賣粽子的;二是早上要發送N條祝福端午節的短信給朋友和老師。

一説到端午節,我就想到粽子,繼而想到屈原,繼而想到“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繼而想到上中學時語文課被強迫背誦《離騷》,繼而想到大學聯考寫作文時候的抓耳撓腮,繼而我現在就想抓耳撓腮。

上高中時候,一次開學時候發新課本,清點完之後沒事翻着新課本玩,突然發現旁邊一個女生在那樂,問她為什麼這麼樂,她説“你發現沒有,這個學期語文課只有兩篇課文需要背誦,而且就一段”,繼而我也跟着樂。

晚上組裏組織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這個摳門的公司,上次組織吃飯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動輒就組織出去玩。

與往常不同,這次出去吃飯,總經理和技術總監竟然都來參加,對我們這個小小的研發組真實受寵若驚。上個星期組長就開會通知大家到時候一定不要請假。説實話,誰請假啊,着鐵公雞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還不輪圓了腮幫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飯的時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兩個月就生寶寶了,不照樣挺着大肚子來參加兮。

挺欽佩總經理的.。高處不勝寒,一個八百人公司的總經理肯定有我目前無法想象的壓力和繁忙的工作,卻還能在端午節抽空來鼓舞士氣。可能這輩子我都不會達到他的那種高度,但至少我要嘗試着學習他的那種一心多用的本領。

祝願大家都能過一個美滿的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 篇11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都特別愛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個節日要吃雞蛋,戴“花絨”,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這個節日是五月端,而我們只關心能否吃到粽子,對於為什麼叫五月端,就一無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輩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冬節一樣隆重。這時大人們煮雞蛋給我們吃,而平時是很少吃到雞蛋的;大人們給我們買紅黃綠三色的“花絨”,綰在我們手腕上,腳腕上,戴在我們脖子上,説這樣可以避災辟邪,讓我們長命。那時有騎着自行車的販子走村竄巷地叫賣“花絨”的,“花絨”裹在一個滴溜骨碌的六稜柱架子上,色澤絢麗,柔軟。每當這時看到他們,我們就會央求大人們給我們買;開頭有一個人買了,漸漸地就圍了一圈人,挑選,講價,彷彿成了街市上一個親切,熱鬧的攤點。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賣粽子的,我很少吃過粽子,對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別人吃粽子自然是異常羨慕的,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過幾回粽子,是親戚家送來的,蘆葦葉包的,三稜錐形,餡料是黏米和紅棗,甜,黏,香。吃過了一回,還惦記那個味道,每當看見蘆葦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這個節日,村裏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實、有禮貌的孩子們就會,依偎着家人到河邊採摘新鮮的蘆葦葉,要又大又寬的那種,回家洗乾淨,開始包粽子。包粽子是個藝術活了,我們又不會參與,只知道粽子好吃,對包粽子卻也是着迷的;無奈哦,只得羨慕,心裏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藝對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對這個吃粽子的節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這個節日早早到來。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節日了。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會兒;然而,沒有絲毫影響人們的激情。人們走到街上買了各種東西,蔬菜,肉,雞蛋等等,為準備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樣,想過一個祥和吉慶的節。人們以過節來紀念過去的'歲月,犒勞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這樣可以鼓勵自己努力工作,給兒孫帶來樂趣,閤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慶;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讓家的味道變得濃烈,芬芳。這天,我還是吃着煮雞蛋,味道還是如小時候的香,對粽子就不那麼十分渴望了。周圍的孩子們也不戴“花絨”了,有的只穿着由紅色繡花的綢緞做的褲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樣,在門口調皮的玩耍。幾乎家家門上都插着艾草,這一點至今沒變 。

小時候吃粽子已變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憶了。那時大人們只知道端午節是祖輩們定下來的,規規矩矩地過節享受就是了,卻很少有知道來歷的,也很少給我們講起。直到我上了國中,學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節。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誠的大臣,寫下了一部名作《離騷》;但受到惡人的排擠,無奈最後投江而死。《離騷》比較難懂,我只記得 “哀民之多艱”這一句。我雖然難以理解《離騷》,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節人們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誠大夫,與英魂共享美食、安樂,寄託了哀思,也彰顯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現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會生起歡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節。我知道人們用綠蘆葦葉,包着黏米,大紅棗,芝麻之類的餡料,包成三稜錐形,用白線捆好,放到蒸籠裏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綠色,鼓鼓的外形,吃起來,味道沒得説。記得有一次在長途車站,我買了一個粽子,花了五元錢,味道一樣甜。雖然貴點,我仍感到很滿意,當然也有很多人買。

有時候,我想,粽子為什要用青綠色的蘆葦葉包成?人們可能也有這個疑問吧。這要先從蘆葦説起。傳説神仙喜歡在蘆葦蓋的棚子下乘涼,蘆葦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蘆葦葉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慶的含義了,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氣。觀音菩薩喜歡竹葉,竹葉就成了吉祥的代稱了,所以有的地方人們喜歡用寬大的那種竹葉來包粽子,圖個吉利。那種竹葉也類似蘆葦葉。

許多人們為什麼愛吃粽子?我以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種素食齋飯,就像臘八節人們喝臘八粥一樣,吃粽子寓意着虔誠之心,以祈求神靈祖宗的保佑。

人們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來紀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為什會有這個舉動?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諸葛亮渡瀘水時,受到阻礙,就曾以羊馬的肉做成饅頭,投到瀘水中祭奠水中的亡靈,或超度他們轉世,或勸導他們隨隊伍迴歸故里。祭祀完了,風平浪靜,順利渡過瀘水。可見在那時候已經有投食物到河裏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這樣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來懷念屈大夫,也是隨古風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靈,早已是一種風土人情了。

念端午節,對屈大夫的《離騷》一書也倍加敬重了,定猶如他這個人一般璀璨奪目,我心中生起一個念頭:要趁這個端午節,手捧這本千古絕唱的奇書來,讓心靈化入書中,體會仁人的德行,作一場情感之旅。

端午節隨筆 篇12

從今年開始,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為法定節假日。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我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雖然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但是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經逐漸地融入鄰近國家的文化中,已經具有了獨特的生命力和特點———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早就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還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韓國、日本、越南等許多國家都有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而我們卻正在漸漸淡忘,陶醉在“聖誕節”“情人節”等一個又一個“洋節”中;或者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所異化,節日的意義日漸淪為經濟學上的統計數字;漸漸丟失了我國傳統的節日中所藴涵的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與智慧。

突然聽到我們的鄰國要將端午節向聯合國申報為文化遺產時,我們會是什麼表情呢?表情之餘,就是反思。

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糰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而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傳統文化怎麼會一天天地遠離我們?是誰拋棄了中國傳統節日呢?

是否可以這樣説,今天我們確實有了吃了,但吃得實在是沒文化。

文化是不可以量化的,是一種精神的外顯形式;更不可以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就象我們的愛心是不可以用捐錢的多少來衡量的,一億大洋是愛心,一分小錢也是愛心;他們的愛心是等價的,因為愛心無價。文化不僅是形式,重要的是內涵。

今年開始,端午節終於有了法定假日的外衣,開始了我們傳統節日保衞戰。

今年我們只問:你放假過端午節了嗎?

明年我們會問:你的端午有文化嗎?

端午節隨筆 篇13

端午,好像與我沒有什麼干係,我沒有去任何地方,可是天空的藍有些渾濁,好似我心底油然而生的感傷。

——題記

一連幾天陰雨不斷,卻在清明這天放晴了。取之心底的壓抑,不由得有幾絲感傷。

前些時候,是木棉花由盛轉衰的過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飄落,落在城市的底層,“零落成泥輾作塵”。儲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卻被踐踏,我想,這不是它想要的。

沒由來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離開塵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樣,在釋放過光彩後,離開所依存的世界。無論在過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讚揚還是鄙視,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見了空中的亡靈。此時。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們虛無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驀然醒悟,原來人生不過如此。既然死後的,是不能決定的,那麼,就只有像木棉一樣,綻放畢生的含蓄。

想着,陽光就透過薄薄的雲層釋放出來,我彷彿看見了光束,澄明,純淨。可此時的天空,怪誕得出奇——雲塊很薄很淡;天空的顏色模糊且朦朧,些許暗淡,些許明朗;陽光刺眼,卻找不到根源。

此時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複雜、混亂,唯一感知到的,是那麼點感傷與憂鬱。

再來,就是無盡的惆悵。我突然想起了陳舊的往事——我回過頭去看自己成長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觀望,我以孤獨的姿態站在路邊上雙手插在風衣的兜裏,我看到無數的人羣從我身邊面無表情地走過,偶爾有人停下來,對我微笑,燦若桃花。我知道,這些停留下來的人,最終會成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們,我會想起不離不棄。

原來最終留給我温暖和想望的還是朋友。每個人都一樣吧。

我想起了郭敬明的話:

習慣了送你上車,再跑到馬路對面看你在車上安靜地坐下來

習慣了替你買甜品,看你笑得像孩子

習慣了走在路上替你看車,牽着你的手拉你過馬路

習慣了你突然難過的'性格,我就陪你不説話

習慣了深夜的電話,窗外淅瀝的雨聲

習慣了手機短信裏的笑臉和生氣

習慣了你的記性差,説過的話老忘記

習慣了你對人的依賴儘管我也是個孩子

習慣了你四處跑的性格老找不到人

習慣了對自由的你有無窮的牽掛

習慣了你突然出現在我面前説一起出去玩

習慣了你的眼睛裏明亮的光

也習慣了你的眼睛中深深的暗

習慣了在你難過的時候給你寫紙條

習慣了發短信叫你記着吃飯

我們彼此習慣了 所以不離不棄

只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給彼此最深情的祝福,叫做不離不棄。

由想起了曾經發誓不再想的話——我不想長大。

因為長大就是一種煉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被洗去了純真,以及許許多多的美好。

我是多麼不想忘記童年的美好,那些往事如同美麗的水晶球,那是我們所有孩子曾經的夢境,如同愛麗斯夢遊仙境。可是,長大的愛麗斯丟失了鑰匙,她是該難過地蹲下來哭泣還是該繼續勇敢地往前走?

可是,一個人總是要忘記一些事情,那麼他才能記住另外一些事情。

大人們總是會逼着我們這樣做。

後記

那個雨夜,風箏飄落,本以為幸福就此落腳,可是卻是未然。

我必須在青春的洗禮中,勇敢地站起來,去堅強地面對。

Tags:端午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