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元宵節習俗【必備8篇】

欄目: 元宵節 / 發佈於: / 人氣:1.55W

元宵節習俗1

有關元宵節來歷的説法多種多樣,有3種説法流傳較廣。

元宵節習俗【必備8篇】

元宵節來歷傳説一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來歷傳説二關於燈的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説法來的。

元宵節來歷傳説三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2

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元宵節祭門、祭户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説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習俗3

元宵節傳統食俗為吃元宵,意味團圓、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後浮於水中,稱之為“浮圓子”。南宋周必大《平國續稿》記雲:“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比……”《歲時雜記》曰:“煮糯為丸,糖為噪,謂之圓子。”其製法是以各色果餌和蜜糖為餡,用糯米粉團包裹起來搓成圓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圓子與耍獅、舞龍的球一樣是月亮的'象徵物,食圓子含有祭月、賞月的意味。同時,元宵圓子跟中秋之月餅一樣,含有家人團圓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圓子》詩云:“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1913年,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諧音。似於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為“湯圓”,沿用至今。

元宵節習俗4

廣州元宵節的習俗是什麼呢?每個地方在過元宵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不同習慣,而對於頗具特色的羊城鬧元宵使遊客體味到濃郁的鄉土風味和地方情調,尤其是元宵夜,滿城燈光璀燦如畫,各主要交通幹道及旅遊景點燈流似海,無限春光,盡在此間。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舊時廣州在這天許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時,在現在的解放中路一帶,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剛剛升起,街上已人頭湧湧,據民國初年《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廣州過去“十家則放煙花,五家則放花筒”,處處繁花四放,炮竹連天響。長長的舞獅、舞龍、舞鸞、舞象的隊伍,隊伍後面緊跟着“打十八”(即後來所稱的“八音鑼鼓櫃”),再後面是手舉或手提各式燈籠的居民燈飾隊。在元宵遊行隊伍中,還有特意組織的、以金童玉女扮飾的民間故事表演隊,如“天女散花”、“六國封相”“哪吒鬧海”等,遊行隊伍常常達數裏之長,穿大街、繞小巷,所到之處,居民們燃煙花,放炮竹,成了沸騰的海洋。

舊時,廣州郊區的鄉鎮,還有在農曆十六至十九日輪流鬧元宵的`舊俗。郊區人民講究團結,為了方便各鄉鎮羣眾在元宵節時互相拜賀,十里八鄉的鄉民約定輪流進行元宵活動。原三元里鄉的鄉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鬧元宵的習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鄉的居民都來參加活動,敲鑼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結友,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

現在,廣州的元宵燈會演變為每年的元宵之夜,廣州各公園以及娛樂場所,包括街道兩旁和珠江沿岸都張燈結綵,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彩燈琳琅滿目。主要燈品有走馬燈、夾紗燈、絲料燈、宮燈、各式形象紙紮燈、富有地方傳統特色的花果燈、大型彩燈等,現在各式各樣的霓虹燈也加入了節日行列,將廣州打扮成一個五彩繽紛的海洋。

元宵節習俗5

1、元宵節舞獅子: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眾消災除害、祈求生活越來越好的願望。

2、元宵節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富裕。

3、元宵節猜燈謎: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猜燈謎也是非常考驗智商的一道遊戲。

4、元宵節“送花燈”:“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5、元宵節祭門、祭户: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6、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

7、逐鼠: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8、元宵節走百病:“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元宵節耍龍燈: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10、元宵節踩高蹺:高蹺會一般由羣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活動期間,街上非常的熱鬧。

元宵節習俗6

1、湯糰

元宵佳節,北方人吃湯圓,關鍵祈禱全家人和和美美。做湯圓常用的檽米性温、味甘、滋陰養血調血、健脾養胃、益氣治腹瀉,有暖中、生津止渴和潤肺的作用。其次各種湯糰基本餡關鍵以果料和堅果為主導,包含白芝麻、核桃仁、花生仁,再再加上食用油,營養成分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非常簡單的作法,實際上也是最身心健康的食用方法。

2、油麥菜

廣州人過元宵佳節時喜愛“偷”摘油麥菜,拌以糕餅店烹煮,聽説這類食品類意味着吉祥如意。廣東省人的個性平靜確實,對節慶日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常最常見於新店開張等節慶日場所的油麥菜,也是元宵佳節必需的節慶日用具。常常變成南方地區餐桌上常見蔬菜的油麥菜,姓名就和“聚財”楷音,因而也被看作是代表富貴滿堂的喜氣的東西。

3、元宵茶

在陝西省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習慣,便是在熱湯麪中放入各種菜和新鮮水果,很像古時候的“元宵節粥”。此茶提升了甲基纖維素、礦物及維他命的攝入,且不象一般元宵節那麼油膩感,針對因為傳統節日多食畜類食品類而展現的酸性體質有水解作用,也使元宵節的營養成分更加全方位。

4、油茶樹

元宵佳節夜裏的進食,平地上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粽子,一天吃湯圓;山區地帶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更是説白了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着茶麪放鍋裏做油茶樹也曰麪茶。

5、油錘

元宵佳節的時令食品類,在漢朝時澆上汁水的小米粥或豆粥。但此項食品類關鍵用於祭拜,還算不上是傳統節日食品類。來到唐代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述了:“汴中節食減肥,上元節油錘。”油錘的製作方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説》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述,相近子孫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些人美其名為“水彩畫耀眼明珠”。

6、水餃

正月十五來到,北方地區有吃粽子的`習慣性,山東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式,因此正月十五應當吃粽子。水餃是一種有悠久的歷史的民俗進食,備受普通百姓的熱烈歡迎,民俗有“美味但是水餃”的俗話。

7、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佳節喜歡吃棗糕,含有萬事如意的喻意。棗糕原是清代皇宮專用點心,其食香遠,通道絲甜,帶有維他命C、蛋白、鈣、鐵、維他命等營養元素,既能健脾和胃、益氣養陰津;也有保護肝臟、提升肌張力、美容養顏防衰之作用。

8、粘糕

粘糕別名綠豆糕。元宵佳節除元宵節、鮮麪條外,也有吃粘糕的。唐朝名中醫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生寒、無毒性、除熱、益氣。”唐朝以後,元朝也是有元宵佳節食糕的記述。

9、面燈

談起元宵佳節的風俗習慣,大夥兒一般都是會想起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迷,殊不知也有一種風俗習慣是以漢代就廣為流傳出來的,那便是正月十五點豆麪燈。元宵佳節的燈光效果是吉祥如意之翼,能驅妖驅邪除病,因而正月十五捏豆麪燈便是普通百姓祈禱新一年闔家幸福,祖業昌盛。

10、豆麪糊

昆明人喜愛吃豆麪糊,作法跟元宵節類似,是將豆炒過後壓面,團成肉丸子後自來水煮開就可以,口味非常好。

11、糟羹

台州市一帶每一年正月十四看了彩燈以後食糟羹。糟羹用絲襪高跟鞋、毛筍絲、平菇、黑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西蘭花等炒過,再添加少量米糊,熬成帶鹽味的粘稠食品類。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蓮藕粉加上蓮籽、甜棗、幹桂圓等製成。

12、饃饃、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佳節有吃饅頭、麥餅的風俗習慣。聽説緣故是饃饃為醒面,麥餅為環形,取“發子發孫闔家團圓”之意。湖南常德市上元節每家以椒為湯,添加莧菜儆果諸物招待顧客,稱之為“時湯”。

13、鮮麪條

江北地區民俗廣為流傳有“上燈元宵節,落燈面,吃完之後望20xx年”的民間諺語,本地人在正月十五夜裏要吃麪,聽起來與元宵節不有關,但也是有祈禱好意頭之意。《儀徽歲時記》載:“(元月)十八落燈,別人啖面,俗謂‘上燈湯圓落燈面’,每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麪喻意喜氣綿綿不絕之意。

元宵節習俗7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屆時家家掛燈,人人賞燈。關於元宵賞燈的來歷,這裏有個十分曲折動人的傳説。

漢武帝時,有個足智多謀、詼諧滑稽的東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宮門森嚴,他卻可以隨便出入,以隨時取悦皇上。他外表隨便,內心善良,常為宮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這年臘月,一連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去御花園給武帝折幾枝梅花,忽見一個宮女哭着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細細一問,她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山上,家裏還有父母、妹妹,進宮之後再沒見過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近幾日風雪交加,愁悶不堪,想與家人見見面,又怕武帝不允。思來想去,還不如一死了之,黃泉之下再與父母相會。

東方朔安慰了她一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他出皇宮,離長安,到元宵家裏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下,然後就回到長安,在大街上賣起卦來。人們久仰東方朔的大名,爭着前來求籤問卜,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語。眾人大驚,紛紛求教解脱的方法。東方朔鄭重地説:“正月十三日,火神君會來長安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西北十里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時(約下午一時到三時),會過來一個騎紅色毛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燒長安的火神君。你們前去攔路哭求,或許有救。”

人們聽了,互相串聯,相約多邀一些人,去十里鋪大道口等候。正月十三未時,果見從西北方向過來一個騎着紅色毛驢的紅衣女子,眾人連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領旨火燒長安的,玉帝到時候要親自站在南天門察看的。你們既然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皇上想想辦法。”

人們拿了火神君賜給的紅貼,回到長安跪在午門前,要把貼子獻給皇上。漢武帝接過侍衞們傳進來的紅貼,見上面寫着四句偈語:“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了嚇得魂飛魄散,忙請東方朔商量應付的辦法。東方朔稟道:“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裏的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火神君也會知道的。皇上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祭獻天神,再傳諭全城百姓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駕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想來她會心軟下來不再放火的`。同時,您再下旨讓京城臣民一齊動手做花燈,於十五、十六晚上在大街小巷、內屋外院一齊掛上紅燈,從天上看起來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便能騙過在南天門察看的玉帝。此外,再令城外臣民屆時進城觀燈,皇上與皇后、妃子、宮女,分散在人羣中去街上賞燈,驅災解難。”

武帝大喜,依言而行。正月十五,太陽剛向西天斜掛下去,人們已紛紛張燈結綵準備起來。武帝帶了皇后、妃子,皆穿便服,在幾個也穿着便服的親近大臣和侍衞的保護下,混在人羣中去街上觀燈。宮女、太監們也三三兩兩上街而去。華燈初上,萬燈爭輝,各種火傘、火馬、轉子蓮、花筒、炮打四門、火龍擺尾等花燈呈奇爭彩,頗為壯觀。元宵的妹妹領着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這裏等候,見父母妹妹果然趕來,忙撲到母親身上。親上團聚,互敍衷腸。

十五夜平安過去了,十六夜也平安過去了,元宵與親人團聚了兩個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於東方朔的努力,以後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就過燈節,並逐漸流傳到各地。這一節日因元宵而起,故稱“元宵節”。又因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稱“元宵”。

元宵節習俗8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説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説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