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關於什麼是早戀

欄目: 生活範例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09W

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的早戀,很傷腦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於早戀,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歡迎大家的閲讀參考。

關於什麼是早戀
什麼是早戀

早戀指的是青春期青少年建立戀愛關係。“早戀”一詞只在中國內地被廣泛使用。早戀一般指未進入大學階段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特別是在校的中國小生為多。經過二十年在中國的調查表明,在中學階段發生過感情的人很多。而大多數都是暗戀、單戀(單相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發展成為早戀。早戀行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髮育的基礎上,也是心理轉化為行為的實踐。

早戀調查表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過程思考

課前

展示Valentine丘比特之箭



11:06

聽課老師説明心理健康課的教學,鼓勵老師們參與



10:06

向學生説明人類情感上的皇冠

問學生2月14日什麼節日

西方叫瓦倫丁節,宣揚是普世情感,為什麼到中國就變成情人節了嗎?

講解歷史

公元前3世紀基督徒瓦倫丁

寧死不放棄宗教信仰

監獄長女兒愛上瓦倫丁,建議他放棄信仰

中國的一首古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後來就成為瓦倫丁節,到中國就變成情人節

中國人善於把一切節日過成情人節,許仙把清明節都過成了情人節

青春期早戀

聽老師講

回答關於情人節問題

為什麼説是中國人把瓦倫丁節變成了情人節?情人節早在19世紀上半頁就在西方出現了呀!不是中國人把這個節日變成情人節的。目的'不明。

公元前三世紀怎麼可能有基督徒?明明是公元三世紀呀。

裴多菲的詩怎麼成了中國古詩了?

難到是不正確的知識可以促進心理教育?應該不會呀。

11:13

説明今天的內容

愛情三要素理論

早戀與愛情的區別

處理方法


11:14

讓語文課代表朗讀

秦感(男)寫給李智(女)

告訴學生:依戀、尋覓、陪伴、回報

語文課代表朗讀

學生很感興趣喲!

11:16

讓學生討論:信要不要送出去?

讓學生討論:這封信表達是不是愛情?

讓學生扮演小記者採訪:什麼是愛情?

甚至採訪聽課老師,甚至採訪講課老師

專業坑隊友的時候帶了

斯滕伯格的觀點:

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對愛情的研究:

愛情=親密+熱情+承諾

進一步解釋

讓學生分析前信

送出不總比憋在心裏頭好

就是愛慕之情

能陪伴一生

他有經驗

我想斯滕伯格自己不會承認這一點吧。能否説“我認為他最大的貢獻是……”

11:26

進入新的情境

李智與秦感在戲劇社進一步瞭解,進入男女朋友

“在一定基礎具備上”

早戀:生活、經濟上不能完全獨立的青少年這一特點羣體裏的戀愛行為

民事責任年齡16歲,經濟責任年齡18歲

説明生理的早戀原因

(為什麼不叫愛情?)

年齡不夠

學生介紹

11:32

分組討論:你認為早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讓學生討論

老師讓學生分享

分享:

第一組:彼此好感、電視劇看多了、某人長得不錯、衝動、太小了不成熟

第二組:外貿、喜歡的小女生這種類型、青春期激烈感情行為、夥伴影響

第三組:為以後的愛情打基礎、想找個依靠、太無聊而玩兒一下

學生所講非常豐富,顯示學生心智非常成熟。若從心智成熟作為是否可以結婚的判斷,這些學生已經完全達到可以結婚的心智年齡。

11:42

老師呈現自己的研究結果:

1、精神空虛(與抽煙、喝酒、打架、上網吧伴隨),男37.&%,女34.65%

2、擺脱壓抑:26.21:22.26

3、證明自己:15.64:17.33

4、滿足好奇:11.73:19.80

5、追趕潮流:6.7:5.94

告訴學生早戀的不真實

(老師説早戀是天真),學生續説:無邪

有數據,對數據的解讀可以引導學生認同。

説明學生並不是那麼容易接受既定觀點的。

11:46

繼續李智與秦感語境

早戀最終變成負擔

讓學生思考:

早戀的弊端分析

2011興義早戀殺人案例

黔西南州最小媽媽9歲

驚訝

這個9歲女孩成為最小媽媽是因為早戀嗎?

11:50

總結:愛的哲學定義

讓所愛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處事做人

以一首拒絕早戀的詩結束



課後思考

1.敢於直面早戀話題,而且一直基於主流價值觀引導學生不早戀。

2.以書信案例、數據、真實案例、現象解讀進行心理教育,很有章法。

3.諸多不嚴謹知識、甚至錯誤知識,應該不利於心理健康教育,最起碼可能有學生會認為老師説的很多是錯的(據知,不少學生知道那首詩是裴多菲寫的,不是中國古詩)。這似乎也是一種教育態度、教學態度、教師態度問題。

4.“李智”並不理智,這是否會導致誤解?

5.子問並不認同早戀這個概念,也不認為早戀是錯誤的。選擇這種話題上公開課,不知本身是否會影響心理健康?

擴展閲讀

青春期

青春期戀愛指發生在青春期的戀愛行為,或者是對異性的愛慕。而在中國,思想傳統的長輩們與應試教育界一般認為早於18週歲的戀愛應算作“早戀”並極力反對這種戀愛行為。這種做法在多種層面上都是錯誤的。

袁枚的《子不語》記一故事:

五台山某禪師,收一沙彌,年甫三歲。五台山最高,師徒在山頂修行,從不一下山。後十餘年,神師同弟子下山。沙彌見牛馬雞犬,皆不識也。師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馬也,可以騎。此雞犬也,可以報曉、可以守門。”沙彌唯唯。少頃,一少年女子走過,沙彌驚問:“此又何物?”師慮其動心,正色告知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屍骨無存。”沙彌唯唯。晚間上山,師問:“汝今日在山下所見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總覺舍他不得。”

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情竇初開的青少年對異性的思慕。

在科學界,青少年由於正常生理和心理髮展造成的對異性的愛慕則被歸為的廣義“早戀”一説,是違背科學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方人,反而更加註重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保持。尤其是經受過高等教育以及享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西方家庭,很注重孩子的性道德和性習慣培養,而並非我們所道聽途説的對孩子過早進行性嘗試持有鼓勵的態度。在這種意義上來講,他們與東方所謂傳統家庭的教育思想倒是極為統一的。

Tags:早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