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奇異的琥珀》教學分析

欄目: 科普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16W

篇一:

《奇異的琥珀》教學分析

一以問題為紐帶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教學。陶行知先生曾説:“創造始於問題”。在課堂中學生若能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教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他們更多的為問題,學生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

這裏的“問題”包含了師生雙方的提問,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所謂“問是為了思”,而學生的思維不僅僅是由老師的啟發性提問來鍛鍊的,它同樣需要學生自己的積極提問。為此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多處鼓勵學生自由提問的環節,學生既分別對課題提問,“琥珀為什麼是奇異的?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它包含了什麼故事……”,又能在課中隨即提問,“為什麼作者要寫它們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淚珠裏?什麼要寫早已有了那樣的蜘蛛和蒼蠅……”這些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在教學中我則以“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奇異在什麼地方?松脂球要變成化石需要哪些條件?”作為討論的主線,這些問題連接起來組成了一條問題的紐帶,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推敲,在文本中探究,在一系列的“生疑-質疑-解疑”過程中,理解琥珀的特徵,琥珀形成的過程和科學價值,從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和文字之間的內在聯繫。

二以發現為中心

學生能自己去發現、理解藴藏在文本中的重點詞句,體會松脂球和化石形成的條件,以及它們形成中的奇異之處,是這節課的重點。為此,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文本後,聯繫語言文字,找出了松脂球形成所需的四大條件:

形成地時間在夏天,只有在夏日驕陽下,松樹才會滲出厚厚的松脂,天越熱,温度越高,松脂滲得越多,才能繼續滴下,把蟲重重包圍;形成地點在松樹,只有松樹才會滲出松脂,松脂厚、黏稠才能一滴就把兩蟲完全淹沒,掙扎也徒勞,才能繼續滴,把他們重重包圍;條件三是隻有十分接近,一滴松脂滴下,才能把他們一齊包住,蜘蛛剛撲過去,松脂剛好落下,早不滴晚不滴,就在那一剎那,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而且不偏不倚,一齊包住,這真是機緣巧合,十分奇異。條件四是松脂重重包裹,這樣才能歷經泥沙的掩埋,歲月的浸潤;條件五要有兩隻距離極近的蜘蛛和蒼蠅,這樣一大滴松脂才能把他們重重包圍。學生在自主發現品味文字,重點理解“剛、剛好、一齊、繼續、重重包裹”當蜘蛛要撲向蒼蠅時,被剛好滴下的一大滴松脂一齊包住,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完整地包住,厚厚的松脂還要繼續滴,重重包圍住兩隻小蟲,積成松脂球。它形成的奇異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巧”,蜘蛛剛好要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剛好滴下來包住兩蟲,這一切是多麼湊巧啊!

更值得讚賞的是學生在個性話的理解中,感到“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眼淚”寫出了憂傷和無奈,他體會出了作者藴藏在科學知識的敍述中的文藝元素,真正體驗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學生在自主發現中獲得理解,獲得體驗。

三以合作為方式

課中學生有多次小組學習的過程,它體現了學生通過傾聽、交流、補充獲得集體成功的過程,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又一體現。

課內學生小組合作朗讀課文,小組合作討論松脂球形成的條件和原因,小組交流、展示自主鑽研的心得,小組內組員互相補充,不同的小組互相補充。他們有的齊讀,有的分角色讀,有的分節讀,有的交流一

條件一個原因,有的針對一個詞語,一句句子來談自己的所得,有的歸納課中所得,活用語言,説出“作者推測……因為……”,總之,他們在小組學習中體驗了集體成功的付出過程和集體成功的快樂。

四以運用為中心

要讓學生把文本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內化,在外化成獨立自信的語言表達,就需要給學生創設各種途徑來運用語言。為此在課內,學生通過“大膽提問、個性表達,歸納總結,填空説話”等形式,來活用語言。如在總結全文,歸納説話時,學生這樣表達:

作者推測松脂球形成的時間是在夏天,是因為只有在夏天松樹才能滲出厚厚的松脂。

作者推測松脂球形成的地點是在松樹林,是因為只有在松樹林裏才會有松脂。

作者推測兩隻小蟲曾經在粘稠的松脂裏掙扎,是因為透過琥珀可以看見它們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作者推測這塊琥珀約摸形成在一萬年前,是因為這塊琥珀顯出了一萬年前的地質年代的特徵。

作者推測蜘蛛想吃掉蒼蠅,是因為蜘蛛是蒼蠅的天敵。

由於經歷了這樣的外化的過程,學生的語言運用得到了鍛鍊,做到了語言訓練唱主角,多元訓練貫始終。

五以情感為載體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裏行間中處處有情,而在課文的學習中,實際包含了教師和文本的對話,包含了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更包含了師生間的對話。所以無論是通過媒體制作出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具象過程,給學生以直觀感受,還是通過情景創設引入課題,各教學環節的過度,小結的語言都有情感的渲染,如總結時我這樣動情地敍述:“《奇異的琥珀》是一篇知識性的美文,作者先描寫了推測出的奇異的琥珀的形成的過程和條件然後描寫了它怎樣被發現,最後告訴我們它的價值所在,整個故事合情合理,生動形象。讓人不禁感歎天地造化的神奇,它的形成包含了那麼多的巧合,它的存在昭示了滄海桑田的悠遠,這真是一塊奇異的琥珀啊。”

課中更有對於學生大膽提問,積極發表個性見解的鼓勵和讚賞,“你的體驗真豐富,你的鑽研真有水平,你的朗讀讓我們身臨其境……”,而學生也通過合作或獲得了成功的快樂,通過朗讀感受到文中的“奇異”。

篇二:

《奇異的琥珀》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琥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1、提綱導路,整體感知。

首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這個琥珀是怎麼形成的?2、這琥珀為什麼會有一隻蜘蛛和一隻蒼蠅?3、課文圍繞琥珀寫了哪些內容?接着讓學生查找資料,瞭解有關琥珀的知識,然後自然引入到文中這塊琥珀的特點,研究價值,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東西,學生不必深讀細挖。

2、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這塊琥珀的形成和發現過程,這是全文的重點,而這些內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課上我們着重討論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我們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並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我注意運用了設疑點撥:為什麼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熱辣辣地照射着整個樹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陽最熱的時候”,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義,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的必備的另一個條件。最後,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還設計了

樣一道題: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熱烈。

3、總結全文,感情朗讀。

針對教材的特點,這篇文章我多次設計了討論,如學生讀完課文後討論: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一些學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它需要閲讀總結,這樣就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條件也需討論、品讀才能總結出來,後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設計了討論內容,使學生明確了文章開頭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是有作用的,它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現在海灘埋下了伏筆。我認為這樣的討論有價值,它優於個人獨立思考。這篇課文雖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強,語言描述生動傳神,細緻入微,好多地方適合指導朗讀,如描寫小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再如,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捱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這些都適合學生朗讀,因此我適時地進行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我主要採用討論、交流、適時朗讀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但在組織課堂時,對課堂的節奏把握雖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實好多細節之處不夠老練從容,不能遊刃有餘,這也是今後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後要意識地培養自己組織課堂語言的能力。

篇三:

《奇異的琥珀》是德國科學家柏吉爾寫的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學小品文,講述了人們根據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推測它的形成過程,體現它在科學上的價值。全文用故事情節來描述,語言生動,表達準確。知識性是説明文的明顯特點。本文用詞嚴謹,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琥珀的形成、發現和價值。但本文又不同於一般的科普作品,它的語言極富特色。將嚴密的推理、準確的表達和生動、形象、優美、傳情的文采集於一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所以,在深入研究文章以後,我覺得文章可以從“推測”一詞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推理過程,品詞品句,讓他們在探索中體會獲得知識的快樂,激發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成功之處:(案例一)

……

師:一起來讀讀“推測”在字典中的解釋。

(出示: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齊讀。

師: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是什麼?

生: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樣的蒼蠅和蜘蛛了。

師:還有嗎?再仔細讀讀這個小節。

生:在那塊透明的琥珀裏,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趴着。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師:根據這些已知的事實,作者推測出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推測出一萬年前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

反思:

我們常説要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符合邏輯地説話、寫作。但這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於我知道了課文講了個什麼故事,,而是應該瞭解句與句、節與節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知道作者是如何進行佈局謀篇的。只有這樣的瞭解,才是真正掌握聯繫上下文去思考問題的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將查閲工具書和聯繫課文內容思考相結合,找到了課文前後內容的邏輯聯繫,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為他們今後自己在閲讀中思考問題,提供了可藉助的方法。

不足之處:(案例二)

……

師:那麼,你們能從這些已有的內容中,推測一萬多年前發生了什麼嗎?

1.小組討論:你推測到了什

2.根據生交流,出示媒體

反思:

本文是按琥珀形成————發現琥珀—————琥珀的樣子,這一脈絡展開的。讓學生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條件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語言訓練的重點。本課的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推測部分和想象部分。“推測”“想象”是學生理解的盲點,琥珀的形成條件是一條暗線,所以理解“看見”“知道”“推測”“想象”等詞是本文的重難點。教師在備課時曾經想到過“推測”“想象”究竟不同在哪裏。由於從字典中查找到解釋——推測就是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教師認為“推測”和“想象”沒有實質的區別,所以,在課文的講解中沒有很鮮明地將“推測”與“想象”區分,因而導致這部分內容混淆不清。其實,文中蜘蛛和蒼蠅巧遇後被松脂包裹形成化石的故事是作者推測的,但在這個故事中兩個小蟲如何掙扎的具體情節描寫是作者想象的,所以老師沒有分清楚,學生固然也就分不清這之間的區別了,因此,讓人感覺“推測”就是“想象”,其實是不正確的。

因此,教師研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往往教師的錯誤觀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只有深入鑽研教案,學會解讀文本,才能正確把握教材,抓住重點難點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課堂上受益。

篇四:

本文是按琥珀形成————發現琥珀—————琥珀的樣子,這一脈絡展開的。讓學生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條件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語言訓練的重點。我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弱,認知、思維能力還處於啟蒙階段。而本課的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推測部分和想象部分。“推測”“想象”是學生理解的盲點,琥珀的形成條件是一條暗線,所以理解“看見”“知道”“推測”“想象”等詞是本文的重難點,在學生熟悉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填充教學環節,因為我們看到了,所以我們能想象。

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到。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就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加之朗讀訓練來加深學生的感悟。在本課教學中,我還設置了二個説話訓練的環節,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一藉助文本內容和多媒體進行説話訓練,多媒體演示琥珀圖,讓學生用一二句話介紹一下你看到的內容,然後出示相關的文本內容,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自己介紹的和文本之間的差距。在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一下,讓學生逐步吸收、內化、形成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為背誦這一節打下了基礎。第二個説話訓練的環節是,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後,要求借助板書提示,簡要複述琥珀形成的故事,通過這一訓練初步梳理了琥珀形成階段與形成條件之間的關係,也訓練了邏輯表達的能力。

這節課上下來,應該説達到了教學目的,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不足的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了些,差生的兼顧也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