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雕塑

當代雕塑教學應重視中國傳統雕塑的論文

欄目: 雕塑 / 發佈於: / 人氣:2.93W

 摘 要:中國古代傳統雕塑歷史悠久,藝術價值頗高,是中國傳統藝術中重要的一筆。但我國藝術院校,並不重視中國傳統雕塑的教學。當代雕塑教學也應該重視傳統,解決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形態如何轉化、嫁接、衍生的問題。

當代雕塑教學應重視中國傳統雕塑的論文

 關鍵詞:雕塑教學; 傳統; 全球化; 當代雕塑

本文並不是要尋根或是將當代雕塑歸納為命定的東方、西方兩派的概念和教條中去,而只是通過傳統雕塑中的造型語言來探討全球化後殖民語境下的中國當代雕塑發展的一種可能性,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形態如何轉化、嫁接、衍生的問題。

中國古代雕塑歷史悠久,藝術價值頗高,是中國傳統藝術中重要的一筆。中國古代雕塑卻歷來不受傳統文人和藝術家們的重視。正如樑思成先生在《中國雕塑史》中寫到的那樣:“我國言藝術者,每以書畫並提。好古之士,間或兼談金石,而其對金石之觀念,仍以書法為主。故殷周銅器,其市價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價每數十倍於無字者,其形式之美醜,購者多忽略之。其金錢之價格,雖不足以作藝術評判之標準,然而一般人對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見矣。乾隆為清代收藏最富之帝皇,然其所致亦多書畫及銅器,未嘗有真正之雕塑物也。至於普通玩碑帖者,多注意碑文字體,鮮有注意及碑之其他部分者;雖碑板收藏極博之人,若詢以碑之其他部分,鮮以能對。蓋歷來社會一般觀念,均以雕塑作為‘雕蟲小技’,士大夫不道也。然而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蓋在先民穴居野處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其後既有居室,乃作繪事,故雕塑之術,實始於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

現代中國的雕塑教學似乎也與本土傳統雕塑沒有多大關係。中國現代雕塑類似中國油畫,是一個外來的藝術樣式,我國的雕塑教學傳統基本上都是源於法國和前蘇聯。但中國有過“畫論”卻從來沒有過“雕塑論”。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中國民族雕塑到二十世紀初期,隨着西式雕塑進入中國併成為主流後就已經中斷了;它後來只是以師徒相授的傳統方式,在民間自生自滅。中國當代雕塑藝術批評有一個傾向是參照西方世界的評論標準和評論體系,就是套用西方的什麼主義、什麼流派以及他們的品評標準來評價中國的藝術家,來品評中國的雕塑作品,這樣不是長久之計。應堅持本民族的立場,西人自有西人面目,我們自有我們自己的面目,中華民族具有獨立的美學體系,也應該具有獨立的雕塑品評標準和體系。在新的全球化藍圖中構建中國當代雕塑,我們就必須具備解釋和描繪中國雕塑的話語權力。所以我們更應該瞭解中國雕塑史,並對其做出分析和運用:(1)中國傳統的雕塑精神和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2)探究中國傳統雕塑的造型語言;(3)古代雕塑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及在當代雕塑中的運用。

全球化在帶來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向世界各國傳播西方的生活方式,如自由主義、世俗主義、個人主義以及資本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制度特徵。但全球化並不是文化身份終結的開始,而是文化身份構建的一次機遇。全球化在文化上帶來的並非只是文化的趨同性,它和經濟上的全球化的不同在於,它在另一個方面也帶來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壓抑在邊緣地帶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變得日益模糊,於是有思想的人們迫切要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文化認同。後殖民主義理論思潮在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取代後現代主義理論思潮,一度雄踞西方文藝理論批評界。之後由於文化研究的崛起而迅速地被納入廣義的文化研究視野。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由於賽義德和斯皮瓦克的著述被重新認識以及霍米·巴巴的'異軍突起,後殖民理論和批評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後殖民主義理論思潮的再度興起與全球化/本土化、民族/文化身份等問題的討論密切相關。後殖民理論僅僅研究作為一種觀念的東方主義,他是基於對東方/西方區別之上的一種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西方統治、重新建構和支配東方的認知與話語的系統。在這套話語中,東方被置於西方文化的權力話語之下,被“他者”化了,成為被批判、被研究、被表述的對象。這種話語是外迫植入型的,我們所需要的是內源性的話語,要選擇和繼承來自中華文化傳統的話語。而在這種語境之下,我們更要仔細考慮關於本土文化現代化這一命題。

但是,這並不是説只是用傳統圖式打中國牌。“對於當代藝術的發展來説,從傳統的資源中去汲取養料肯定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關鍵是藝術家該怎樣以當代的視角去看待傳統,利用傳統資源。因為在我看來,不是藝術家的作品中具有傳統中國畫的圖式或符號,就證明它們立足傳統了。相反,我個人認為,這恰恰是一種‘偽傳統’,一種將傳統予以媚俗化的行為……傳統是“四位一體”的,它體現在物理形態的器物層面,體現在實踐與交往的身體層面,體現在倫理與規範的制度層面,體現在審美與氣質的精神層面。所以,迴歸傳統,從傳統中汲取養料,藝術家應該真正去挖掘傳統背後積澱的內涵、精神,而不是隻停留在視覺層面的對某一個時期、某一個類型的圖式和符號進行簡單的挪用,或做陌生化的圖像處理。在當代藝術回頭從傳統中尋求養料的時候,藝術家不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而且需要重視自身的創作方法論,不然就會將真正的傳統庸俗。”(《何桂彥:迴歸傳統?還是將傳統媚俗化?》“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雕塑發展,既要繼承傳統,審視和重釋傳統,又要破除“西方中心論”從東西方各民族的雕塑文化中汲取人性健康的養料,既不失去和世界接軌的機會,又堅持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是後殖民時代的我們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艱難悖反中的當務之急, 西方的雕塑評價標準不應是中國雕塑的終極評價標準。當代雕塑教學也應該重視傳統,解決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形態如何轉化、嫁接、衍生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雕塑史》,樑思成,三聯書店,2011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