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聽《月光曲》課堂教學有感示例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2W

《月光曲》是一篇抒情文,又是一個傳説。文中主要寫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文章短小精悍,想象豐富,文字優美。

聽《月光曲》課堂教學有感示例

教學目的:主要是教給學生閲讀抒情文的方法,基本功的重點是指導表情朗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讀和重點詞句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滲透美育。

霍老師在進行抒情文教學時,依據課文和學生實際,有兩個基本特色。

一、善於引導學生理清思路

霍老師在教學中因文而異,不套固定公式。這是一篇抒情文,但是又不像一般寫景抒情那麼單純,有情節,意境較深。在審析課題之後,引導學生理思路。老師説:誰能説説這篇文章的思路?學生紛紛舉手。學生説:“作者先交待了人物、環境,一直到聽到遠處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是故事的開始,或者叫起因。”一個學生補充:“提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再從貝多芬走近到走進茅屋,這是故事的發展。”又一個學生補充説:“貝多芬走近茅屋,聽到屋內兄妹倆的對話,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曲,也可説是故事的發展。他在月光下,心情激動,彈完一曲又即席創作《月光曲》,這是故事的高潮,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重點。最後一小段,貝多芬飛奔回客店,把《月光曲》記錄下來,這是文章的結束。”老師説:“對!很好!大家説説為什麼高潮部分是文章重點呢?”學生説:“一是貝多芬情感最激動的地方;二是它反映了《月光曲》創作的集中點;三是反映文章的中心。”這就在教師引導之下,使學生明確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了文章重點。

在講讀過程中,老師提出啟發性問題説:“當貝多芬走進茅屋時看到了什麼?他怎麼想的?他怎麼看出這家窮呢?結合插圖想一想,看看課文再回答。”學生通過觀察圖畫,讀課文,説:“兄妹倆住的是茅屋、微弱的燈光、破舊的鋼琴、黑夜裏哥哥還在做鞋,所以説貝多芬看出這家很窮。”又一學生補充説:“他們買不起入場券,妹妹深夜還在摹仿着彈貝多芬的曲子。這些貝多芬都親自聽到、看到了,所以他斷定這家很窮。”老師説:“大家列舉了事實,很好。那麼,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樣呢?”學生們爭着回答説:“激動、憐憫、同情……。”一個學生説:貝多芬遇到了一位懂音樂、家境又窮的`盲姑娘,他心情激憤,非常同情……”老師説:“對!這麼説可以,光説憐憫不確切。”這時全班學生有所悟,從提出疑難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為解決彈完一曲又為什麼再彈一曲,從思想上、知識上、情感上打下基礎。這時孩子們大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勁頭。

二、發展想象,滲透美育

這篇文章在知識上、思想情感上、意境上同當前四年級兒童都有一定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老師善於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直觀教具,採用視聽教學的方法,給學生搭上前進的橋樑,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關鍵處霍老師善於補充必要的知識,喚起學生的聯想。如,講到月光照進了茅屋,好像披上了銀紗……老師讓學生背“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又如,學生讀到盲姑娘説:“感情多深哪!彈得多純熟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霍老師問:“這時貝多芬怎樣想的?為什麼馬上決定為她再彈一曲?”這個問題較深,學生們表現出憤悱的狀況,有的呈現出窘態。這時老師展示出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的畫面,有聲有色的結合插圖講述了俞伯牙彈《高山流水》,鍾子期讚歎,二人成為知音的典故。這時學生們爭着舉手説:“我明白了,盲姑娘懂音樂,貝多芬不但是同情、激動,而且是遇到了知音。所以心情更加激動,熱情奔放,決心為盲姑娘再彈一曲。補充這一典故,不僅增加了知識,同時為再彈一曲烘托了意境,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在課文的難點上達到豁然開朗。

重點詞句的教學與指導表情朗讀結合,發展學生的想象,滲透美育。霍老師把詞句意義的理解與指導表情朗讀交織在一起。如,教“微波粼粼”、“波濤洶湧”時,採取了出示圖片,播放月光曲錄音、用形象對比和學生描述以及表情朗讀等方法,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形成鮮明的映象。又如,盲姑娘勸慰哥哥説:“我不過隨便説説罷了”,“她彷彿看到了……”。這類詞句,側重語意的領會。不從字面上去下死板的定義,而是聯繫上下文,讓學生領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再用恰當的聲調錶情朗讀。再如,教表示人物動作、事物發展的詞,像盲姑娘聽貝多芬彈琴,先是“入神”,後來就“陶醉”了。寫貝多芬動作的詞:聽到→走近→走進→彈→再彈→飛奔,使學生抓住課文的線索,加深了理解,提高了閲讀的興趣。老師在指導表情朗讀時,除了自己表情範讀以外,還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學生讀的語調不協調。這時霍老師讓學生想象貝多芬的思想感情,體味在月光照耀下,忽然颳起大風的情景。有的學生説:“貝多芬想到盲姑娘那麼愛彈琴,又懂音樂,連張入場券也買不起;他想到盲姑娘是難得的知音,卻沒有條件聽自己彈琴;他想到當時社會上窮的窮、富的富,憤憤不平。這時心情憤慨、萬分激動,所以琴音又高又快,像狂風巨浪,波濤洶湧。”這時老師讓學生聽音樂,有的孩子隨着琴聲小手指也在打着拍子。之後,表情朗讀時,情感充沛,抑揚頓挫恰合其度。到下課時,多數人都能背誦重點段落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月光曲》琴聲波瀾起伏,隱約可聞,把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學生們在美的旋律中思考、想象。下課鈴響了,孩子們還在表情朗讀,認真練習背誦,有的聽音樂,有的回味文章的意境。孩子們沉浸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旋律之中,發展了兒童的想象力,受到了美的薰陶,提高了閲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