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優選]《愛的教育》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的教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愛的教育》讀後感15篇

《愛的教育》讀後感1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的經典兒童讀物)時説過的一段話。教育的愛,從廣義上説,是愛祖國、愛人民、愛民族、愛事業。從狹義上説,就是愛自己、愛學生、愛老師、愛學校。這種具體到一點一線一面的教育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愛自己”,不論從誰的角度來説都是自尊自強,有向上之心的表現。“愛學生”,是每個老師教育之本,俗話説每個學生都是老師的孩子。這恰恰是師愛最有力的表達。“愛老師”,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他們不僅有得還得有施,這裏的施是指對老師的尊敬與關愛。“愛學校”,學校是教育場所,保護學校的氣韻不被污俗所侵,學生才能得到好的教育。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手記,記載着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他提出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師應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陶行知也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他還認為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

《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教育電影,講述了一個八歲小男孩伊桑富於幻想卻伴有學習障礙,這不是成人所關注的成績和排名。當他惹出無數個麻煩後,被送到一家寄宿學校接受“教育指導”。他必須應對額外的與家庭分離的創傷。一天,一位新的美術老師尼庫巴突如其來,用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着每一個學生。他打破了傳統教學規則,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夢想,去想象。尼庫巴發現伊桑並不快樂並找到原因,他發現伊桑最主要的問題是不能拼寫和閲讀,他是一位學習障礙的兒童,尼庫巴對伊桑採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輔導,從而最終幫助伊桑找回了自己,還有快樂。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關於兒童成長的印度電影,也許影片要詮釋的正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看過的人一定又覺得,似乎所表達的又不止這麼多。

國內外對於以愛和教育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不勝枚舉,它們所想表達的內涵無非就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作品背景下,教育存在各方面的缺失,家庭、學校、教育工作者等沒有用愛來教育孩子,從而影響孩子成長。相反的,若是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環境(不僅是物質還有心靈),那些所謂的“壞孩子”,一樣很優秀。

對於“愛”的剖析,我認為教師的愛是嚴格的愛,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愛。光愛不嚴,師生之間打成一片,影響教師最基本的形象,學生會對老師的要求不執行或執行不力, 這樣,良好的班風無法形成。 嚴是指 “嚴而不厲”, 任何時候對學生嚴格要求都是正當必要的。缺乏嚴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對學生不負責任。“厲”意味着老師態度的強硬、 武斷和偏執,會使孩子產生懼怕、 退縮等不良心理。嚴是指“嚴而有格” 。“格”就是範圍、分寸。對學生的要求嚴但不能超過一定的範圍,要有分寸。唯有做到寬嚴適度,嚴愛統一,方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常言道:“嚴師出高徒”“教不嚴, 師之惰”“愛必嚴,嚴是愛”。愛與嚴是辯證統一的 。 教師的愛是寬容的愛,理性與感性統一的愛。

“教育”,一直是個莊重的字眼,“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傳播者和執行者,“師德”是教師職業的神聖靈魂,“師愛”則是進行教育的原動力。三尺講台不言累,一分一秒傾愛心。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應該永不放棄。讓教育與愛同行,苦並快樂着!

《愛的教育》讀後感2

教學之餘,我認真地閲讀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本聞名世界的教育界的鉅作。“這是一本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檢驗的好書,這代教育名家推薦的好書”我覺得翻譯者在書的開頭説這句話,一點都不過分,我讀過這本書,第一感覺,非常的親切,因為書本里面的內容非常貼近我們的學校生活,講述了國小生和教師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很早我就認識《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曾把它推薦給全班學生看,這次看,已經是第二次,感覺更加深刻,就是在愛的教育的基礎上,要學會感恩。這段時間,流行起一陣感恩之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在我國雖然沒有獨創的專門來表達感恩之情的節日,但感恩教育卻是淵遠流長。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圖報”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報非君子”的古訓。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處世信條。“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講的是對老師的感恩。“士為知己者死”,講的是知遇之恩。“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講的是朋友間的誠信之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詩句告訴我們的哲理,就是感恩;銜環結草,以恩報德,這些成語典故告訴我們的同樣是感恩。飲水思源,凡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應該銘記在心,時刻不忘。而這些古訓常常被人們淡忘。失卻感恩之心,小則讓父母失望、寒心,大則讓世人所不齒。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感恩。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將得到滋潤。

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説,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感到世界原來是那麼美好。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會也將會更加和諧。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有人説善良的本質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人説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對別人的幫助,哪怕是一點、一滴,我們都應當懷感恩之心。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應當成為每個人的美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勤奮學習,真愛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我們就會明白事理更快地長大,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美好未來。一個人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師長的教誨,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愛之美好,感恩花鳥魚蟲,感恩苦難逆境,就連自己的敵人,也不忘感恩。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勁了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豐富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該獨立。希望在這個世界裏面,大家都心存感恩之心,下面,我引用別人的一段話來結束我這時的心情:“感恩,是結草銜環,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寶貴機遇。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紀壯舉。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視的一次愛的教育。感恩,不是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鬧的片刻答謝,而是發自內心的無言的永恆回報。感恩,讓生活充滿陽光,讓世界充滿温馨。”

學會感恩,應該是學會做人的一條最基本的標準。你我學會感恩,從今天開始。

《愛的教育》讀後感3

最近一直在看亞米契斯《愛的教育》,一併的是他的畏友寫的《續愛的教育》(著者詳細名稱未知)。這兩部著作,前者涉及到學校教育,同學之間、老師之間的相處之道,譯者夏丏尊先生稱之為感情教育,是軟教育。但其中涉及到較多的病痛死亡,讀來不免讓人感懷神傷。而後者是自然教育,所崇尚的是意志教育,也稱硬教育。我想此兩者的結合,才算一個人一生的完整教育,而我認為續書所闡述的比前者重要且深刻得多,但我們卻連作者的名字都不得而知,這實屬又是歷史對有功之人的一種戲謔。我也只能權當悲憫一番,轉而對自己能夠細讀此書而欣喜至哉。

讀罷這兩本書,我卻不免哀歎原來我未曾真正受過教育。我的國小教育豈是這樣走過的:

如智者般的先生平等温和的看待每位學生,無論貧窮貴賤,無論成績資質,忍耐學生的淘氣無知,即使學生間的吵鬧,一瓶墨水正中自己的腦袋,他也絕不在未弄清楚狀況時發脾氣。

如兄弟般的同學之間的情誼,印象最深的是卡隆和代洛西。卡隆是這個班級正義的化身,他比同齡人長得高大,魁梧,但他不欺負弱者,而是保護班裏常受欺負的同學,如克洛西,耐利等人,且不求回報。

班裏還有其他同學,如整門心思都在如何為商賺錢的卡洛斐;努力幫助家務且不耽誤學習的可萊蒂;勤奮學習不驕不躁的斯帶地……

這本書以其中一名學生——安利柯的筆觸寫他一學年的生活,其中也包括父母的教育。學生並非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們去過盲人學校、見過畸形孩子、去過幼兒院、感受了鄉野遠足,等等。在真正的生活中。學會感恩,學會思考,懂得同情,懂得奉獻。這一切,國小老師好像未曾這樣的告訴我,而我,也沒那個天份早早就能領悟人生要領。

而我,也沒有一個像安利柯那樣經驗豐富且具有遠見卓識的舅父。在《續愛的教育》裏面,安利柯休學一段時間,在靠海居住的舅父身邊,感受他的言傳身教,體味最接近自然的真實偉大與哲理。

舅父教給他的是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植物,瞭解它們的品種名稱,生長習性,而每一種植物的背後即有舅父一段意藴深長的故事,每一種植物都有它自我存在的價值。

他告訴了我每日必須努力的方向,即是:第一,增進自己的健康;第二,把心弄好;第三,修養思想。

“無健康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健康一失,就不能賢明,心因而褊狹,也就不能善良了。”

“只是心好,或只是頭腦好,都是不夠的。只是心好,恰如沒有舵的帆船;只是頭腦好,又恰如備了舵而沒有帆的船。這樣的船一遇到風,就會撞到巖石上去或觸到岸邊去,否則就只是團團打旋而已……”

日行三善難不?其實不難,“待朋友親切是好事,做正當行為是好事,愛惠待人也是好事,令人快樂是好事,又,無論怎樣的小的犧牲也是好事,學得知識也是好事。”這樣説來,做好事並不難,只要你用心。

於是,我回想起昨天,在學校那片屬於我自己的小天地誦讀《道德經》,是好事;不久過來一位問路的姐姐,親自帶她過去,亦是好事;回來又遇到一位問路的叔叔,又是好事。

今天洗了一大堆衣物,勞動最光榮,是一件好事;向清潔工阿姨問好了,是好事;幫一起留守的姐妹抬水,是好事……

很多時候,我才發覺我怎麼懂得那麼遲,但懂得遲總比永遠不懂的好。可懂了就要去做,否則就成了空話。

文中還闡述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關於職業的選擇,關於幸福的追求。唯有用心讀了方才感受深刻。

我只是感慨,教師是一代新人換舊人,但用心教學的又有幾個。教師教的不只是“學”,更重要的在於“人”。正是由於“人”的靈性、複雜、獨特,教學若是套上了模式,不關注“人”而只注重效果,那其實,教師並沒有把學生當人看。管你如何道貌岸然,語言如何殷切熱情,可認知錯誤導致採取的方法也將會有所偏頗。試問,這樣如何教出一個心智完善的學生?

中國的教師越來越多,學生受教育也越來越多,但是否素質越來越高,我也唯能嘴角上揚四十五度,且笑且傷心。

《愛的教育》讀後感4

《愛的教育》是一本記錄國小生安利柯從十月開學第一天,到第二年七月發生在他身邊的種種感人的小事。是意大利作家愛德蒙多…··亞米契斯寫的。下面有幾件事例。

安利可有一位好朋友——卡隆,他在一天裏做出了一件令人感人的事情:有幾位小孩在學校欺負一位殘疾小孩——克洛西,克洛西被Ji怒了,一個墨水瓶仍去,一不小心,扔到剛進去的老師,老師説:“誰仍的?”卡隆非常可憐他,就站起來,老師又説:“不是你。”殘疾小孩站起來了,説:“有很多同學欺負我。”霎時,幾位欺負她的人全部站起來了。最後,那些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放學了,學校門口坐着一位小孩,正在傷心地哭着,許多孩子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原來那個小孩是個煙囱掃除人,得這三十個銅幣,銅幣從口袋的破洞裏漏掉了。孩子們紛紛捐錢給他,還有一個小孩給十個銀幣,那煙囱掃除人歡喜地拭着眼淚,手裏裝滿了錢。

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也聽説過:敍利亞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他父親借了書件來抄,收入非常少,敍利亞在父親十二點鐘的時候開始幫他寫字,第二天父親非常高興。敍利亞持續了四個月,學習越來越差。最後,敍利亞寫字的時候,一不小心,筆掉下去了,父親慢慢的走進房間,發現自己的兒子,緊緊地抱住他,這時,敍利亞才知道父親在他身邊,他説:“原諒我,原諒我。”父親原諒了他。

還有一件感人的事情:一八五九年,法意兩國聯軍因救隆巴爾地,與奧地利戰爭。正是那個時候的事:意軍要去奧地利的基地偵察,看見一個孤兒在農舍門口工作,窗邊飄着一面三色旗。士兵要他爬樹看一下有沒有奧地利士兵,孤兒在上面看見的都説出來,有幾聲槍聲傳過來,士兵要他下來,因為敵人發現我們了,孤兒一直都在上面偵察。轟!!孤兒死了,永遠的與世長辭,士兵用軍人的禮來葬他。這位年輕的`孤兒為國而犧牲了,本來長大還能做自己的事幹出一番事業,實在太可惜了。

愛就是以上三個事例的中心思想。愛好比一個環,把一顆顆心聯繫在一起。每一個愛的故事裏都有一顆少年人高昂而可敬的心靈。如果世界上沒有了愛,世界會無法想象,所以,只有人人獻出一點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記得有位名人曾經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是的,一本好書會帶給我們豐富的知識和無盡的快樂。朋友們你們喜歡看書嗎?今天我想向你們推薦一本書——《愛的教育》。

這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亞米契斯的一部代表,直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這本書的扉頁上的那段話: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一滴墨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這本書主要是寫國小生安利柯的成長故事。通過安利柯九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反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狀況,並以高尚的愛心情感聯繫在一起,組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帶給我們愛與美的享受。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這裏有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小石匠”的樸實可愛,克洛西的堅強不息……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篇文章是《勇敢的羅伯特》,故事講述了:一次爸爸送主人公安利柯去上學時,目睹了一個國小生在上學的時候,跑到馬路中間,正好有輛馬車駛過,眼看國小生要被車子軋着了,羅伯特英勇地衝了過去把國小生抱開,國小生得救了,可羅伯特卻被車子軋傷了腳,腳骨粉碎,從此殘廢了。羅伯特這種捨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愛的教育》這本書中還有許多這樣感人的故事。如《掃煙窗的孩子》、《感恩》、《窮人》、《小抄寫員》等等。

《愛的教育》讀後感5

我在兩年前剛看到本書的時候,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閲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浸有流淚,我的心已經認定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它吸引我的,並不是僅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在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所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

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在《愛的教育》中,你都會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愛的教育》讀後感6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雖然這本書很厚,但我還是堅持每天20頁的速度把它讀完了。這本書裏《我們的新老師》、《愛國的少年》、《英勇的小哨兵》、《打架》,還有《考試》這幾篇文章使我記憶猶新,深受啟發,下面就讓我來總結一下小小的收穫吧!

《我們的新老師》這一個小故事講的是老師在黑板上寫板書的時候,有一個小女孩揹着老師站在椅子上玩洋娃娃,結果被老師發現了。但是,老師並沒有打她罵她,而是和藹地説:“以後不要這樣了,我愛你們,也希望你們喜歡我,我不願意批評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讓我們拿出熱情和真誠,共同建造美好的大家庭吧……。”這説明這位老師尊重學生的自尊,不是説只有批評,才能讓學生懂得遵守課堂紀律,而是講道理讓學生明白:學生都要好好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孩子,老師是最愛自己學生的。我們都是學生,正值學習的大好時光,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學習上、用到學業上,上課做到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以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向家長彙報。

《愛國的少年》講的是在大海里有一艘法蘭西輪船,在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途中。輪船裏有一個衣着破舊的少年,一句話也不説,只是用充滿敵意的眼光看着大家,使船上的乘客很奇怪。原來是這個少年兩年前在戲班學戲,但遭受了虐待。在他逃跑的過程中,得到了他人同情的幫助,但在聽到這幾個人侮辱他的國家時,他把錢扔了回去。

作為一個國家的一員,我們都應該像這個少年一樣熱愛自己的國家,要把祖國看成自己的母親一樣,敬重她、愛護她。08年年初的冰雪災害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都不惜人力、物力,慷慨解囊,團結一心,眾志成誠,不正是體現我們中國人民都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嗎?

《英勇的小哨兵》講述的是1859年,意大利和法國的軍隊為了解救被奧地利圍困的倫巴第地區,雙方進行了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少年為了幫助騎兵軍隊偵察敵人所在地,爬到高高的樹上。在被敵人發現的時候,還是堅持繼續偵察,結果被敵人的子彈擊中英勇犧牲了。他的精神激勵了所有的意大利人,為了國家的自由和獨立而奮鬥到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愛國,做人要勇敢,為了國家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我們每一個人都更應該不怕犧牲,要有敢於犧牲的精神,只有這樣,國家才有希望,才能勝利。

《打架》這篇文章講的是勿蘭諦被學校開除後,總是欺侮斯代地。有一天,斯代地接他在幼兒園的妹妹時,勿蘭諦跟在了斯代地的後面,勿蘭諦猛地抓住斯代地的妹妹辮子,妹妹嚇得哇哇大叫,被斯代地聽見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勿蘭諦在抓妹妹的'辮子,勿蘭諦的個子和力氣都要比斯代地大很多,但斯代地仍然堅持,結果還是打不過勿蘭諦,被他摔倒在地。而且勿蘭諦還不停地問斯代地服不服,斯代地很快又翻身爬起,堅決不服,繼續戰鬥,既使勿蘭諦拿出小刀。旁邊的大人也不停地支持斯代地,結果勿蘭諦狼狽不堪地逃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只要自己是正義的,不管他多麼強大,多麼兇狠,我們都不要畏懼、不要害怕,正義最終總是會勝利的。

《考試》是斯代地他們進行的期末考試的一個場景,講的是同學們害怕考試,父母、家長關心考試,其實也跟我們考試的時候差不了多少。每次考試前,我的爸爸媽媽都要在前幾天就開始認真地輔導我複習功課,特別是語文,要我把所有學習的內容都重新過一遍,把所有平時考試完的試卷全部重温一遍,重點、難點都重新教一遍。遇到不太明白的,都會不停地重新出題給我加強練習,直到會了、懂了為止。到了考試那天,爸媽還會不停地交待:作答一定要認真,做完試卷要認真檢查。還別説,爸媽的話真管用,有好幾次考試都是在檢查中更正了錯誤,不然真沒法考好,不知如何向父母交差了。

《愛的教育》讀後感7

這個暑假,我陪着孩子一起走進《愛的教育》的世界,領略着安利柯的父親對孩子的殷勤教導與安利柯經歷蜕變的成長命途。一天一天,一頁一頁,就連原本帶着不滿、無法靜下心來的我,竟是這樣肆意地闖進了這樣愛的世界,又更何況是孩子呢?

這本書好似是台照相機,記錄着生活中的善與惡,也同樣記錄着同學間、師生間、親子間的點點滴滴,呈現一派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這本書以一個國小生的視角,來審視這個世界,稚嫩卻不乏警醒,作為已為人子母的我,有時也不禁感歎,這本書藴含着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咀嚼消化,並用於自己本身現狀。若是這樣,這本書收益的人羣將會是父母、孩子、師生甚至這整個社會。

克洛西無疑是孩子們的榜樣。殘臂窮困的他絲毫沒有喪失志氣,在破舊的閣樓上依舊能忘我地讀書,正所謂“風雨不動安如山”,他不正是如此嗎?看到此,我腦海中就浮現出周總理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凌然正氣,擲地有聲,一下子就能撼動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弦。

克洛西與周總理的.精神不也是現在孩子們最缺乏的嗎?一會兒叫苦,一會叫累,不懂得珍惜現在他們雖擁有的一切。記得著名語文教師諶衞軍寫過這樣一首詩“我是一隻鴕鳥,將頭埋進幻城,在這燦爛的陽光下,我卻得了夜盲症。”如今的孩子們都是這樣的一隻只“鴕鳥”,有着豐富的物質資源,卻缺乏着精神上的馥郁,有着我們給他們的桎梏,失去了他們自由飛翔的空間。

我認為家長們的心是一樣的,愛着孩子,卻受着萬般折磨。在放與不放間躊躇,像鷹一般殘忍,我們不忍,像放鳶一般寸步不離,孩子不願。而在這本書中,我認為家長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

有一點我認為在日常教育中,家長可以嘗試的,那便是用書信來教育孩子。在書中,安利柯的父親與母親在教育他時,很多時候採用了這種方法。當安利柯的母親看到安利柯在一個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地走過後,便寫了一封信教育他應設身處地為窮人着想,並告訴他窮人受施捨後的祝福會給自己快樂和健康。

這種方式的教育既有利於避免與孩子間面對面的衝突,還可增加孩子啟發的時間。並且還能記錄下一次次的教育過程,讓孩子能夠永遠銘記。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夫婦對兒子傅聰的教育則是如此。《傅雷家書》中一篇篇父親對兒子的警訊與告誡,都讓兒子發人深省,我想傅聰最後的成功一定離不開父親的一封封家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父母應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樣工作。當安利柯的母親教育兒子應該尊重死者、為窮人着想。我認為他的母親在説這些話以前,便已經是個很好的榜樣,這樣才能讓孩子依樣畫葫蘆地學。父母在孩子一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安利柯的父母無疑是安利柯一輩子最大的恩師。錢鍾書夫婦對於女兒錢媛來説是父母,是亦師亦友。錢媛兒時體弱多病,國小都是由錢鍾書夫婦指導,因此這倆夫婦對於他們女兒的一生的意義更為巨大。錢媛果不負眾望,有着父親嗜書如命和母親做事穩穩當當的性格。在楊絳《我們仨》中,我深深地敬佩着並羨慕着這樣的一家人。

温總理曾經説過,“我曾經提倡‘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現在我要提倡‘讀書活,活讀書,讀活書’前者我主張讀書的意義,後者提倡讀書的實踐’”。這句話,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入的領會。

讀了《愛的教育》後,不應該只注重讀時的心的悸動,而應該着重於讀完後的實踐。只有一個“活”的教育,身為父母的我們,才能為孩子鋪墊上成功的基石,也許我們不能為他們擋去風雨,不能保證他們一路無阻,但是至少等我們放手的那天,我們會更安心、更放心,這樣,足以。

《愛的教育》讀後感8

這學期學校開展學生讀書活動,我也乘着這股東風,讀起了孩子們最熱門的《愛的教育》雖説開始隨便翻閲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在生活中我扮演母親的角色,在學校裏我扮演老師的角色。想想平日為人為母為師的態度,不覺難堪起來,慚愧了。

於是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我的心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滌。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了不起。《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昇華了。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的教育”使我思考,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這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着,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生活中愛無處不在,每天在我們身邊,愛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像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孩子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獻血,捐獻骨髓,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愛的教育》讀後感9

在看《愛的教育》時,我常常被書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蹟感動。“瓦多帕的小愛國者”、“英雄的少年鼓手”、“小石匠”等等和孩子有關的故事中,都歌頌了兒童應具備的純真情感,同時書中也表現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極其良好的環境,培養着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

其中我比較喜歡“小抄寫員”這個感人的故事,主要寫國小生朱利奧瞞着父親每晚幫他抄寫郵籤,雖然語言樸實,敍述平實,但是朱利奧的懂事與孝順,卻深深地打動了我。朱利奧是個窮人家的孩子,父親收入微薄,為了補貼家用,除了在鐵路上工作外,他還給人當抄寫員來掙錢。每晚,他都要用大大的正規字體抄寫幾百份郵簽到深夜。朱利奧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每晚看見父親上牀後,就悄悄走進工作間,模仿父親的筆跡開始抄寫。父親卻一直沒發現。但由於過度勞累和缺乏睡眠,朱利奧的成績直線下降。父親很是生氣,但朱利奧沒把真相告訴他。終於有一天,朱利奧在抄寫時無意中碰落一本書,驚醒了父親。父親明白了一切,心中充滿無限的憐愛和懊悔,他抱住朱利奧的頭嗚咽起來。多麼感人的故事!多麼懂事的孩子!多麼可敬的精神!一個國小四年級的學生,為了幫家裏掙錢,幫父親減輕負擔。面對父親的責罵,他有多少次想把真相説出口,可他沒有。就連父親責罵他,他也毫無怨言。這多麼難能可貴!要是換成我,肯定忍受不了,試想一下,要是自己的努力、懂事卻換來了責罵,那多委屈呀!誰會希望一向寵愛自己的父親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討厭自己呢?朱利奧的沉默與體諒,實在讓我感動!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教師,更會把我們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無從談起,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温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裏溶解。這就是《愛的教育》給我的啟示。

泰戈爾曾説:“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着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在看《愛的教育》時,每每被書中的那些平凡事蹟感動着。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安利柯在一個學年裏的記事,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其間穿插着老師每個月給學生講述的一則美好和真實的“每月故事”。一個國小生的世界活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通過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敍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示人性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整部作品並不刻意講究修辭和結構,語言也異常樸實,曉暢,但由於它飽含了作家對在社會中下層艱辛度日的大眾的深沉的關愛,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忱讚頌,由於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於細微處見真情,平凡中寓崇高;讀完全書,激盪於胸懷的感情波瀾久久難以平息。不妨説,作者用愛的鑰匙,打開了人們的心扉。

《愛的教育》讀後感10

幾年前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閲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我一直想拜讀這本讓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動的書《愛的教育》,這個寒假終於如願以償了.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愛的教育》讀後感11

今天我要跟老師同學們分享的書是世界名著《愛的教育》,《愛的教育》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還多次搬上銀幕和舞台,成為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愛不釋手的讀物。《愛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小説家、旅行家亞米契斯,這本書的寫作形式與眾不同,是以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為主要題材,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患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處,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着讀着,猶如在愛的海洋中遨遊,感覺特別温馨。

我在讀這本書時有感動,有感激,也有為師的思索。我覺得這本書更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讀一讀的好書。因為書中一些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彷彿就是我們與學生每天生活的縮影,而讓我受到啟發的還是在作品中,那些老師在處理學生的一些突發事件時與眾不同的處理方法。當然,雖然每位老師性格特點各有不同,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學生的愛,他們的愛是那樣深沉,那樣有教育意義。教育中有愛,有助於學生個體生命的舒展,有助於學生個體生命的湧動。正如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願我們老師心中有永不枯竭的無限情愛,愛滿校園。

為師還需要諳熟教育愛的藝術,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愛心,而是愛的合理方式。教育愛沒有邏輯的條塊,不能像硬件那樣起運、加工、生產……教育愛適宜的方式是浸潤,潛移默化。因此,教育愛需要身體力行、春風化雨。是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書中講到的人間各式各樣的情感,每一種都能感動人心。例如同學之間的友情,是一直以來陪伴我們的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守護者。而又有多少人忽視了它的存在!書中的'主人公恩里科和他的同伴之間的吶喊,是最最誠摯的友情。如果同學們的生活中也有像駝背的內利,拄枴杖的羅貝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會去全心全意地幫助他們呢?我想等你讀完這本書一定會有肯定的回答!當然,書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和孩子們對父母親的依戀和熱愛。其間有一對子女聽到父母親生意遭受了挫折,便主動向母親要求放棄今後的禮物,甚至在飲食方面也要有所節制。這一切讓父親聽到了,第二天這對父母買來禮物,悄悄放在熟睡中的孩子們的枕下。

世間有種種愛,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愛,朋友之間親密無間的愛,人民對祖國深沉堅毅的愛……讓我們用心品讀《愛的教育》,用心靈感受愛。將我們的愛化作流星雨,在寧靜的夜空劃過,即使流逝,但美麗依舊存在;將我們的愛化作長河,永不停息的流淌着,即使天氣寒冷,但依舊温馨……讓我們手拉手,彼此牽起心靈的港灣,用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世界永遠温馨,讓世界上的每個人感受到愛的存在……

《愛的教育》讀後感12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在四年前得到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閲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這段話令我一直想拜讀這本讓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動的書《愛的教育》,這個暑假終於如願以償了。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讓我們讀了猶如在愛的懷抱中舒適地躺着。

愛,像空氣,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它生活在每一個角落。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因為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例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而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面對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因為“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我希望這部好作品會讓更多的人能從樸素的語言中體會到深厚的愛,懂得愛是沒有限制的。

《愛的教育》讀後感13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裏,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1、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將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將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將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將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2、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3、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着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着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通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的教育》讀後感14

女兒這學期的語文書上有一篇《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課文,老師要求大家回家後能閲讀一下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並希望家長也一起學習,為此我特意買了這本書,並認真地看了一遍。

教育恐怕是最難的事情了,魯迅早在80年前説中國少有合格的父母,到今天依然讓人覺得沒有過時,因此對於大部分的中國人而言,教育子女的關鍵是父母要具備教育的資格,老師要具備教育的資格,可是不幸的是並沒有多少人願意承認這一點,於是在"問題父母"、"問題教師"的教育之下,社會上批量生產"問題少年",面對這樣的形勢,許多人在焦急中束手無策。

在《愛的教育》之《譯者序言》裏,譯者夏先生把辦學校比做挖池塘。他説,我國辦學校以來,老在制度上方法上變來變去,好像把池塘,有人説方的好,有人説圓的好,不斷地改來改去,而池塘要成為池塘必須有水,這個關鍵問題反而沒有人注意。他認為辦好學校的關鍵是必須有感情,必須有愛;而當時的學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愛,因此都成了沒有水的池塘,任憑是方的還是圓的,總免不了空虛之感。夏先生給這部小説的評價很高,説作者寫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學校、家庭、社會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小説原名《心》,夏先生覺得這個書名不醒豁,不能表明內容,先想改成《感情教育》,最後決定用《愛的教育》。

看了《愛的'教育》後感受頗深,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愛的教育,“用正確的愛去滋潤、培養青少年的成長,教會他們在生活中學會愛,學會做人。成為一個具有愛的能力的健全人格的人。”這是一句極一般的解釋。更有許多人説:對現在的獨生子女們來説,愛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這種教育又有多少實際效用呢?在這裏,人們忽略了一個關鍵的詞,那就是“正確的愛”。

一説到愛,人們的腦海裏出現的,總是那種要啥有啥、樣樣遷就的溺愛;管頭管腳、包辦控制的佔有式的愛;或以滿足物資需要為主要內容的物化的愛。

其實愛既需要慈,同樣需要嚴,它是嚴慈統一的愛。如果對孩子不講原則,沒有嚴格要求,只能培養自私、任性、依賴、驕橫的人。長大後不能適應社會,也沒有能力服務社會。這個不是正確的愛。

愛也絕不能把活生生的孩子當成自己的佔有物那樣去控制。不尊重孩子的個性、天賦、意願,剝奪了他的自由思想和實際能力,這將使孩子不會自己走路,永遠都不會成為真正獨立的人。這不是正確的愛。

同樣,愛不是物資的代名詞,人們可以通過物資贈與去表達自己的一份愛,但華服、美食、新車、豪宅絕不能與愛劃上等號。愛更多的是情感的東西,精神的東西。在日常的生中,愛給人一種被肯定、被重視、被關注、被接納的感覺。使人感到温暖、快樂、振奮和上進。愛包含四個要素:

1、愛是關心。心中裝着他人和集體,時刻敏感到他人的困難和需要,拿出實際行動,主動去幫助別人。如敬業中學韓老師班的一位好學生,一次考砸了,黯然地在操場徘徊,不知如何向對他期望值很高的父母交代。韓老師有意借倒垃圾,走近他身旁,輕輕地説了一句:“所有困難都要靠自己去面對的。”這句話竟成了這位學生日後的座佑銘,上高中後,他在一張賀卡中寫到:“那個籃球場上的傍晚,是您為一個迷路的孩子找回了回家的方向。”愛,有時並不要化很多時間,只要你時刻敏感到他的需要,就能及時為他的心靈作嚮導。

2、愛是尊重。尊重孩子的獨立存在,尊重他的獨立個性、情感、和特殊的成長規律,平等與之相處,不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二期”課改強調以孩子發展為本,使“教師在學會傾聽、解讀中理解欣賞孩子”“教師在學會支持、引導中創設讓幼兒互動的環境” ;“二期”課改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信任”,“更大的

《愛的教育》讀後感15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説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説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説在漫長的.歲月裏,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説,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説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説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當然,實際上體現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説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説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為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脱而幹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為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