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2W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説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蒐集整理的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閲讀!

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

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一:

詩體悲劇《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該小説的創作延續了60年之久,凝結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結晶和藝術探索的智慧,為德國和世界文學立起了一座豐碑。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浮士德》憑藉博大精深的思想價值及其鮮明的藝術特徵譜寫了一部靈魂發展史和一部時代精神發展史。《浮士德》是現代哲學的詩,又是詩的現代哲學。它藝術地表達出來的新世界觀、人生觀,是歌德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遺產。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給人巨大的啟示與力量。

(一)苦難 人活在這個世上,會遇到數不盡的苦難。刀刀説:“在某一天快樂,在某一天憂傷。”張愛玲説:“人生那麼短,苦難那麼長。”可見,世上沒有人可以脱離苦難困難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難題。

讀了《浮士德》,深感一部偉大的作品自有其偉大之處。 該作品不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於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給我們很多的人生啟示,是跨時空的人類財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與上帝一起,將浮士德作為賭賽的對象,魔鬼認為人類必定墮落,代表着“惡”,與上帝的“善”構成了矛盾的統一體。上帝則認為人類是不斷向上發展的。作為“惡”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活中我們誰也不願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世上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他與上帝構成矛盾的統一體,在肯定與否定、至善與至惡的矛盾運動中,又推動着浮士德一生不斷前進。靡菲斯特則嘲笑一切,否定人生價值,而浮士德執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實踐的意義。他們二人之間的角色關係,正好辯證地解釋了惡的力量在我們生活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苦難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價值。人生而為人,都渴望自己願望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平安快樂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夠的,要付諸行動,而在這條路上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阻礙。唐三藏想取得真經,就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運動員想取得佳績,就要經歷自己的不斷鍛鍊與拼搏。要想上個理想的大學,也得要經歷一番寒窗之苦。總之,我們在做一些事,實現一些願望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阻礙。苦難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不會缺少的元素。

(二)磨難 苦難無人不依,那麼我們該怎樣面對它,解決它呢?托爾斯泰説:“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着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個一飛沖天,尋求真理的勇敢者,還是願成個在困難前畏畏縮縮,自甘墮落的人呢? 伏爾泰説:“不經歷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浮士德精神也啟示我們:在困難面前,要不拋棄不放棄自己的信念,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爭取成功。不經歷風雨怎會見到雨後絢爛的彩虹,遇到苦難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它,勇敢地接受苦難的磨練,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偉業,就算不成功,那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後你會問心無愧地説,這一遭,沒有白來過,我曾真正地活過,奮鬥過。

《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説:要有苦難然後才有幸運,愚人們卻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們得到,石到手時也會把智者丟掉。這句也真正體現了,苦難對於一個人成功成長的特殊意義。 歌德説過:“痛苦留給的一切,請細加回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為甘美。”我國聖賢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無數的先賢都告誡我們苦難於我們人生的重要作用,啟示我們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夢想給我們的磨難。磨難之後,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價值還體現在,歌德用象徵的手法,通過浮士德幾個階段的追求,對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發展歷程作了深刻的回顧和總結。而浮士德的悲劇性,則説明了終極的善是難以窮盡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現實的實踐意義,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長曲折的道路,對自然、社會、人生都體現着鬥爭的智慧。我們試想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那麼他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 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説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但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天堂之路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且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使自己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作品中還有些東西,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與思考。比如説,文章中學生説,我要欣喜地投入學問,要怎樣才能和學問相親,先生?靡菲斯特説,遠的不必去過問,先看你如何選擇課程?學生:我期望做一個飽學詩書,既想學地理,也想學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過你過於浪漫。要先學會還原與分類……是呀,有時候我就有類似的困惑,什麼都想了解,什麼都想知道,做一個飽學詩書,無所不知的人。結果忙忙碌碌,最後啥都做不好。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學東西做事情,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過於美好與浪漫,應該客觀評價自己,正視自己。在學好學生階段要求學習的科學知識外,其他的就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學習,不能好高騖遠,否則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二:

在年輕時,歌德説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歡樂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樣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藝術,把自己那惡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顆靈魂轉述給周圍世界。“抱怨人類的命運,我已經厭倦於這麼做了,我只是在實實在在地描繪人,好讓人們從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們看到以後感到不安,那麼怎麼辦,那就讓他們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書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虛,那些脱離現實的知識,又只使他獲得了一副博學的頭腦,卻沒有使他獲得生存的力量,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為了獲得與天帝打賭的勝利,步步引誘浮士德,將年老的浮士德變得年輕,讓他經歷了兩次愛情、宮廷、美的幻夢,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是生命中的年輕時代。瓦格納創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還強於常人,只是沒有得到實體的小人,應該算是生命之初。這三部分的整和,創造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其中的特質內容不盡相同,下面談談自己的淺見:

作品以一個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類對自身的迷惘為啟,而這種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時所發。深思的結果也只能是對生命的無奈。所以,這種自然貼近生活,關於你我的問題讓讀者也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來思考,共同來關注,發現問題,尋求啟發。人的一生涵蓋了許多,回過頭來想想卻又寥寥。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達成協調一致,應該説是人類追求的目標。而理想的“我”越飛越高,讓另一個“我”不停地追趕,永遠不滿足,似乎也永遠不會達到理想中的“我”。人們正是這種不斷的執着的追求中認識自己。生命在哲學意義上的長短應該是由這種追求所帶來的價值決定。生命的意義在於實現理想,證實價值。

老浮在聽到人們擁頌他後,希望以後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們,他説:“今天即將結束,明天還要開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隨太陽,將眼前的景緻永遠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陽不因我的美夢而隱退,肉體不因我的渴求而長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現實中的真實,難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東西總想與人分享,看到悲痛的東西總想替人分擔,多麼高尚的情懷,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時只能苦苦承受這些自己壓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讓更多的人體味到的美好,讓痛苦的人不再傷心的重擔。人們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想行動,卻舉步維艱。生命的.力量告訴我們,僅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創造一切的,只有行動,才有希望。於是,人們不懈的努力。很多東西,當我們意識到時,已經是時過境遷或者事過境遷,而老浮則算是“幸運”的一個。

魔鬼靡非斯特讓老浮返回年輕時代。在靡非斯特的誘-惑下,浮士德愛上了瑪甘淚,在他們的美好憧憬中,浮還是失去了她,快樂與享樂不是長久的,人生的終極意義不在吃苦,也不在享樂,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進步。在這個意義上説,就要不斷努力,才能找到至高無上的存在,在經歷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痛楚之後,浮士德又重新煥發了精神,他認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種至高無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奮鬥目標。這種認識的寬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説是因為浮士德取得短暫歡樂大受靡非斯特的幫助,沒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這種認識是理想中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以自己的力量為主導,經過很多環節找到的海倫。與海倫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卻被兒子搞得完全破碎,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經歷了千辛萬苦的徹底失敗,他對希臘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劇結束,留給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奮爭過程,而那些所謂的美,快樂都離他而去。這就是努力後的極短暫的所謂“成功時刻”。

在這裏,我要感謝浮士德,讓我不再為渴求成功所累,過程才是人生價值的關鍵,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價值實現的起點。這樣,你才能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提高自己,向至上邁進。生命原來如此美麗,它沒有給你任何所謂的痛苦,而是讓你充分展示自己。

浮士德讀後感1000字三: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滿着悲劇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為線索,圍繞浮士德引發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劇。這篇詩劇中,魔鬼魔菲斯特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浮士德確實為核心,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如魔菲斯特。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認為人類是無法滿足的。他們最終必會墮落於他們的貪婪。而上帝卻認為儘管人類在追求的途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得到真理.於是魔鬼與上帝打賭,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為了尋求新生活,與魔鬼魔菲斯特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則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滿足了,那麼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

於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歷,他嘗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説,自己已經得到滿足.就這樣,魔鬼收走了他的靈魂,可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這就是大體的情節。

魔菲斯特,書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雖然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性格上的特點卻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鮮明。

因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壞品質。我認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將人們內心的邪惡表現在了臉上。而人們只是將其掩藏在心中罷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體現一個人的本質。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為。

他喜歡突然邪邪地笑,揚起嘴角,造出一個“魔菲斯特式的笑容”這個專有名詞;他喜歡一本正經地整人,不留一絲痕跡;他能見死不救,無論你是官大或權重;他能殺人不眨眼,居高臨下的瞥你一眼,讓你尊嚴盡喪。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個魔鬼,又能説明什麼呢?他邪惡?他壞?

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靜靜地思考別人的事,他能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輕蔑地對人類説:“造孽的不是人類自己嗎?”他能在別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跑出來逗他開心。

真是個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讓你禁不住要愛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愛、無私,高尚的人類和上帝卻原形畢露。

野心、政權、陣風麥芒。貪婪財寶,惡狗撲食。表面稱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謙和禮讓,暗地私打算盤。遇到苦活累活,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鍛鍊。遇到困難雜事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邀功請賞。

所以,我認為浮士德雖未主人公。但這篇詩劇成功之處在於魔鬼,在於魔鬼個性的鮮明。在於魔鬼邪惡,在於魔鬼躍然紙上,直觸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