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8W

《閲讀的力量》是2012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的斯蒂芬·克拉生。這是一本由枯燥數據和生動結論相結合的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10篇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1

早間起牀,讀齋藤孝《閲讀的力量》,該書雖然是暢銷書的筆法,但催人深省之處亦復不少。齋藤強調:讀書須多種多樣,恰如食物的選擇,不能挑食。讀書的種類須儘量廣泛,同時亦必須達到一定的量,才能起到變化身心氣質的作用。齋藤推薦的是“文庫本100冊”(類似於文學經典)和“知識新書50冊”(由各科之名家大家所寫之門徑書,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淺説》之類)。又,讀書須著力於概括,將書中精義鈎玄提要,方能運用裕如。齋藤特別反對那種膚泛淺薄的閲讀,認為閲讀需要有一種緊張感,豎起脊梁,打起精神。

總括齋藤在書中所言的讀書經驗,可以總結為如下幾條:

1.隨時隨地閲讀,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勿以為閲讀只是書齋裏的事情,其實只要將書放在口袋裏,到哪裏都可以讀(讓人想起了八十年代的那些讀書人)。

2.讀書要善於歸納要點,善於運用。這樣,就需要在閲讀之時,精力與思想高度集中。

3.書籍要多樣,要有一定的深度,總結起來,則可分為三點

(1)種類多——思想即可趨於健全,避免絕對化。

(2)內容深——多讀有深度的名家名著,思想即不至於淺薄,且能不斷得到鍛鍊與充實,與社會精英的對話,可以極大地提升個人的層次。

(3)冊數足——讀書要讀到一定的冊數,才能形成習慣。作者的估計,為4年之內讀完150冊以上(大學生的四年極為寶貴,現在的大學生誰能如此讀書,將來必能成就完善之人格)。

凡此種種皆特為“時代病”而發,日本曾被稱之為“以讀書立國的國家”,從德川至明治時期幾乎人人讀書,即使挑夫走卒、青樓女子也手不釋卷,歌德、尼采、莎翁、托爾斯泰是每個大學生的“熟人”。

但自從七八十年代流行文化大行其道,明治大正時期的“教養主義”如流水落花而不復現,流行的漫畫音樂取代了嚴肅讀物的位置,普通日本人不以學問譾陋為恥,反以孜孜讀書為怪。日本的經濟頹靡雖不能歸因於此,但這種人不向學的氛圍,恐怕是其復甦無力的一個助因。齋藤教授此書,蓋為喚起日本民眾讀書熱情而發,然而我作為讀書人,亦從中受教不少,寬博的眼光,娓娓道來的筆調,讓人不由自主地翻下去,“時光就像流沙,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這些時光都被高度凝縮在書裏並留存了下來,這種充實的安詳感令人喜悦。”凡讀書人,對此都會“心有慼慼焉”的。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2

今年寒假,閒暇之餘,拜讀了斯蒂芬丶克拉生的《閲讀的力量》。作為一位家長,真的不知道閲讀課外讀物是這麼有益的一件事。我很少去看書,雖然常常讓孩子看書,但是我卻很少自己完完整整的閲讀完一本書。我真的很羨慕那些看過很多書的人。因為他們不論是從説話、寫作還是成績方面都比我優秀。現在我才真正認識到閲讀的力量有多大。

《閲讀的力量》這本書是這個寒假老師佈置給家長閲讀的必讀書目之一。在這本書中讓我糾正了許多有關閲讀的錯誤看法。書中最重要的是提倡自由自主的閲讀。閲讀是因為想閲讀而閲讀,不是因為要回答問題、寫報告、被佈置閲讀而閲讀。只有因為興趣而閲讀的才能發揮閲讀的最大力量。

這本書裏提到有通過閲讀漫畫來引起孩子們的閲讀興趣,以激發孩子自由自主的閲讀讓我很感興趣。家長們本來就不贊成孩子們閲讀漫畫書。覺得漫畫書是無聊的讀物,不可以增長見識和增長學問,我在看這本書之前也不贊成孩子閲讀漫畫的,認為漫畫沒有一點可以學習的,而且一旦孩子“陷進去”就非常耽誤學習。

在看完這本書後才知道漫畫書原來有很多優點:漫畫書有適宜的文字,而且圖畫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文中的意思;研究指出,漫畫對語言學習與學校表現都沒有負面的影響;看漫畫的人的閲讀量與不看漫畫的人的閲讀量相當。個案研究中有許多強有力的證據指出,看漫畫可以增進閲讀更多其他種類的書籍。

現在的我們應該好好把握住機會,不能讓錯誤的思想害了自己的孩子。我要積極倡導保護孩子們的自由自主的閲讀習慣。當然孩子們的自由自主的閲讀也要注意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進行的,比如課堂上孩子就應該認真聽課,而不是閲讀課外書。

創造孩子自由自在的閲讀空間,去掉對孩子閲讀書籍的條條框框,孩子就一定會大大提高閲讀的興趣。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3

剛剛讀罷的《閲讀的力量》,是一部竭力推崇閲讀具有非凡力量,力求用事實説話的作品。作者斯蒂芬。克拉生本着科學的態度,客觀地進行了一系列的閲讀對比研究實驗,在多種多樣的對比實驗中展示了自由閲讀無與倫比的魅力。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説,由於家庭成員喜歡讀書,他們的閲讀興趣能夠得到尊重。而且,他們的閲讀活動還經常受到父母的指導。父母還經常性地給他們傳授閲讀方法和技巧,讓他們受益匪淺。

五是缺乏有效的閲讀評價機制。由於許多中國小校沒有建立有效的閲讀評價體系,學生的閲讀活動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在閲讀方面,他們沒有受到過老師的表揚或批評。由於缺乏評價的積極引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中國小生的閲讀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

由於以上幾個方面原因的存在,造成了當前普遍存在的學生閲讀能力低下,學生語言能力較差的現狀。所以,我們必須儘快扭轉閲讀教學的這種“高耗低效”的'被動局面,破除為閲讀教學所設?的重重障礙,使其恢復閲讀的本色。

輕輕合上這本由枯燥數據和生動理論相結合《閲讀的力量》書的時候,我也就找到了當下工作的着力點和突破口,找到了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方向。若想改變目前青少年的閲讀能力低下的現狀,還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去打造閲讀環境和營造閲讀氛圍,開展實實在在的閲讀活動。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讓更多的下一代被“閲讀的力量”改變;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因為具備閲讀能力而受益終生。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4

開學初期,學校要求每人讀一本書。書名是《閲讀的力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序言中王林寫到:自由閲讀就是無壓力閲讀,為了興趣而閲讀,不需要寫讀書報告、回答問題、為生字詞查字典。自由閲讀是放棄閲讀一本不喜歡的書,再另外找一本喜歡的書來讀,這種閲讀方式是所有具備高識字力的人經常使用的閲讀方式。簡而言之,自由閲讀即純為樂趣而閲讀。

當我打開《閲讀的力量》第一頁便看到了這樣殘酷的現實——直接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沒有功效。教師的教學基本上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自由閲讀成績更突出。當然,這句話有爭議。但由此可見,作為教師,為了孩子的發展,鼓勵自由閲讀那是何等的重要啊!

光靠指令性地去完成是很難實現的。只有調動學生的閲讀熱情,激發其閲讀興趣,才能化被動的任務性閲讀為學生自主的閲讀行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在閲讀中我也遇到了問題,就是書中講到的自由閲讀,在教學實踐中,對於全體學生都可以實現嗎?有的學生自覺性很差,需要不時地提醒他讀書;甚至有個別學生連基本的字詞都認不好,那麼花那麼多時間給他閲讀他會吃得消嗎?結果是否會如我們所預想的那樣?這還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去驗證,還需要教師探索出套路來,做到有效啟發和引導。

總之,父母、老師是孩子人生的引領者,請你們把最重要的閲讀帶到孩子們的靈魂裏,讓她生根、發芽、成長、茁壯。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5

語文能力是教出來的,還是讀出來的?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似乎為“語文能力是讀出來的”增添了一個有力的佐證。國小畢業的作家,獲得如此成就,當然不是教出來的。可是此言一出,立即會招致反駁——莫言畢業於北師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並獲文藝學碩士學位呢!但是,莫言似乎一點也不給教育界留“面子”,公然承認自己36歲就讀北師大,純粹是“混文憑”,根本沒好好上過課。

那麼,語文能力是不是不可教呢?當然不是,語文能力可教,也不容忽視,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教,而是大量的閲讀。這就是《閲讀的力量》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作者斯蒂芬·克拉生是世界著名語言學家,他通過大量研究資料,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大部分老師花了大量時間,在課堂上教字詞句、語法規則、語文知識、閲讀方法、寫作風格,基本上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自由自主閲讀”成績更突出。

“自由自主閲讀”又稱FVR,是指純粹為了閲讀而閲讀,不需寫讀書報告,也不用回答章節後的問題。若是不喜歡這本書了,也不必勉強讀完它。相對於直接教學而言,FVR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教育方式。若是少了FVR,學生則很難獲得高階段的語言能力。

書中,學者Hermann的研究頗耐人尋味。他以《動物莊園》中的生詞為例,測驗兩組學生。第一組受試者以背誦方式來記憶這些單詞,第二組則是閲讀《動物莊園》這本書。事前兩組受試者都不知道要接受單詞測驗。背完單詞與讀完書一週後的測驗結果是背誦組的表現較佳,但是三週後再測,兩組受試者的表現已無分別。在前後兩次測驗時間內,背誦組的人忘掉了許多單詞,但是閲讀組的人分數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見,詞彙可以通過閲讀積累,不必專門記憶。同樣,語法知識、拼寫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可以通過自由閲讀完成,不是非教不可的。

也有人認為,只有寫才會寫,寫作能力是從實際寫作過程中培養的。克拉生則認為,寫作風格並非是從寫作經驗中產生的,而是通過閲讀產生的。如果你每天寫一頁東西,你的寫作風格或是駕駛文字的能力並不會進步。相反,人在閲讀中遇到的語言歷練遠比寫作中要多。所以,要想形成良好的寫作風格,必須通過大量的自由閲讀,並從不同風格的語言文字中去品味和模仿。

書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來證明,FVR幾乎永遠優於直接教學,不經過正式教育,僅僅依靠FVR便足夠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那麼,是不是學生的學習就不需要教師呢?當然不是,作者並不是完全排斥教師的作用,而是認為教師的力氣沒有用對地方。教師的主要作用不是花大把時間掰開了揉碎了地去講,而是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給學生提供一個無壓力閲讀的環境。當孩子因樂趣而閲讀,當他們“上了書本的鈎”時,便會不自主地、不費力地掌握大量的詞彙,提升理解能力和拼寫能力,使用複雜的語法結構,建立良好的寫作風格。

傳統的直接教學認為,學生必須先熟習語文的技能,然後才能將這些技能應用到閲讀與寫作中,但這並不是人類大腦運作的方式。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為了閲讀有意義的東西,然後在閲讀中發展語文能力。我們一直弄混了因與果的關係,不是先“會讀”才會“想讀”,而是先“想讀”才能“會讀”。

討論至此,可能還會有人提出質疑:既然閲讀的力量如此強大,那為什麼有人讀了大量的書,可謂學富五車,卻仍然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呢?

是的,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原因可能是他們的閲讀一直是功利的。對他們而言,閲讀只是為了獲得信息、提取知識、應付考試,沒有真正體會到自由自主閲讀的樂趣。

同時,該書也就如何提升孩子的閲讀興趣,給出了很好的建議以及方法上的指導,值得教師和家長們借鑑。

“幼年與青少年時期無所不讀的經歷,與這個人此生最後的成就有正向的關係。”由此可見,大量的自由閲讀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教師與其花費時間去講,不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閲讀機會。於學生而言,能夠沉浸在文字與思想的趣味中,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6

《閲讀的力量》這本書,一個美國教授斯蒂芬·克拉生所寫,放在我們中國稱之為教育家。利用比較短的時間簡單粗略的看了一下,走馬觀花,我就文中所提的自由自主閲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的説一下感想。

自由自主閲讀,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有效手段,這一點母庸置疑。國外的閲讀資料我不是很熟悉,但是在我們的這個社會環境中,我想自由是指閲讀範圍的廣泛性。年前一天我帶子巖去金華書城買書看書,他在很多小孩的地方看了一下午,呆的地方也是國小生最多的地方,看的是少年兒童的書目,人集中,看的書也很集中。後來我就把他帶到文學書籍,中醫藥書籍,電子書籍,收藏書籍區,一樣也能走馬觀花看兩下。很感謝我們老師給子巖打下的良好的語文基礎,看這些多門類很廣泛的書籍完全不是問題,在這裏我也不要求他能看多少懂,能看,能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再深入一點,在我們的眼裏就是收穫。

自主閲讀指的應該就是主動性目的性,沒有廣泛的閲讀這個也是無從説起的。廣泛閲讀的基礎之上,有更明確的指向性,而且往往是精讀,這個就和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關,沒有一點興趣,還真讀不下去。和老師要求的一樣進行邊讀邊注,更加是精細活。就目前看來子巖還沒有這個習慣,這個像我,看的快,記得少。希望他能做的更好的,先把一本書讀厚,再化繁為簡,把一本書讀薄,吸取書中的全部營養為己用。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老師引導之下,爭取在新的一年裏子巖能讀更多的書,收穫更多知識和能力。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7

《閲讀的力量》這是一本由枯燥數據和生動結論相結合的書。作者極力想證明的是自由閲讀(Free·Voluntary·Reading,簡稱FVR)的重要性。FVR就是無壓力閲讀,為了興趣而閲讀,不需要寫讀書報告,不必回答每個章節後的問題,也不用為每個生字查字典。FVR不僅僅對學習母語有幫助,也是讓外語能力登峯造極的方法。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相比,“閲讀是唯一的辦法,唯一能同時使人樂於閲讀,培養寫作風格,建立足夠詞彙,增進語法能力,以及正確拼寫的方法”。

《閲讀的力量》中提到,直接教學是兩種程序的組合:技能培養——刻意學習一種規則、詞義或拼寫,然後讓這個規則變成一種“自動化”的輸出過程;糾正錯誤——當錯誤被改正時,老師就希望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對規則、詞義或拼寫的知識都應該被改正過來。這不正是我在過去詞語聽寫這一環節所採用的方法並期望得到的結果嗎?爾後,讀了克拉生例舉的許多反對直接教學的事例後,我才終於明白,學生在聽寫環節的“糟糕表現”是因為我的愚蠢,而非他們態度不認真。

“傳統的語文教學僅是測驗,而這種測驗方式只能讓在書香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順利通過,而那些不幸生長在圖書資源不足的環境中的孩子則會失敗。”細細一想,不就是這樣嗎?那些在聽寫中每次能拿全分的學生態度確實認真,然而他們花在記憶詞語的時間卻明顯比其他人少,而這部分學生在課外閲讀方面顯然比其他人多得多。

曾記得我以往教過學生的一件事,班級里語文成績最好的一位同學,肯定不是學習最認真刻苦的,但卻一定是班裏閲讀最多的一位學生。另有一名學生,曾經因為聽寫不出,單獨就一篇課文中的詞語準備了近二十分鐘,最後聽寫時也沒有全部正確。而他,平時是最討厭讀書的,每週兩次的讀書筆記,也總是想方設法與我討價還價,要換成寫隨筆。其實,他所謂的隨筆也就是生活流水賬。但我想,寫總比不寫好,因而也只能這麼為此了。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8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閲讀,作為老師的我在閲讀本書是,特別注重了第二章節的閲讀方法的學習,學習完之後我在行動的有,樹立典範、提供充足的閲讀時間、直接鼓勵、(現在你們的閲讀已經超過老師了,老師要加把勁了!有點空閒時間,我就在我們班的書架前閲讀,作用很大)還有在家長會上我們鼓勵家長和我們一起閲讀做孩子讀書的夥伴。準備做的有:在班級要進行共同朗讀一本書,課前5分鐘。還有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閲讀可以提升寫作能力,教孩子寫作文是語文教師的痛處,在習作教學中,我也是很用心給孩子們指導寫作方法,很費勁但作用不大,到寫時,還是愁眉不展,我很苦惱。《閲讀的力量》給了我很好的答案。

因為閲讀,學生潛意識地吸收或學會許多寫作手法,而且自動地、本能地將它們使用出來。閲讀好的人寫出的東西幾乎都在可接受的程度,要想寫得不好都很難。寫作讓人聰明,可以幫助我們想得更徹底,並且解決問題。當你遇到問題時,你將問題寫下來,至少一部分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有時甚至整個問題都不見了。

讓我更加確定要讓自己在閲讀後堅持寫作,也要讓孩子們在閲讀了大量的書籍之後適當增加寫作量。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9

《閲讀的力量》這是一本由枯燥數據和生動結論相結合的書,作者想極力證明的是自由閲讀的重要性。大致瀏覽了這本並不是太厚的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序言中王林寫到:FVR就是無壓力閲讀,為了興趣而閲讀,不需要寫讀書報告、回答問題、為生詞查字典。作者深信“FVR是讓外語能力登峯造極的方法。對於學習外國語言的人,FVR是跨越初學與流利鴻溝的最佳橋樑。”

寫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們明確有效提升閲讀興趣的因素,提倡“自由自主閲讀”,並且澄清了看漫畫書和言情小説其實與孩子的偏差行為沒明確的關聯,反而可以引導許多人養成閲讀習慣。

書中講到FVR是放棄閲讀一本不喜歡的書,再另外找一本喜歡的來讀,這種閲讀方式是所有具備高識字力的人經常使用的閲讀方式。這讓我想到我也可以逐漸嘗試在自己班裏舉行這樣的活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找自己喜歡的書,並走上講台和大家分享,説出自己喜歡這本書的理由,號召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如果可以,我也想嘗試讓學生説出自己不喜歡的有什麼書,再説説為什麼不喜歡。這也類似於本書中提到的分享閲讀,全班分享一本好書,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把書先念給學生聽,然後大家一起討論書中的人和事,孩子也可以和老師一起朗讀,或是演出或是畫出書中的情節。我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多讀書,在選擇書的過程中有鑑別能力,二是能鍛鍊學生當眾講話發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三是讓閲讀在全班的氛圍更為濃烈。

斯蒂芬.克拉生提出校內的自由閲讀計劃主要有三種方式:持續默讀、自主選擇閲讀、廣泛閲讀。記得教育名師薛瑞萍是每天每節課抽出一定時間給孩子放輕音樂,讓孩子保持安靜並靜心寫作業,陶冶情操。結合這一點,我決定嚴格貫徹學校倡導的晨讀大聲朗讀,午間10分鐘持續默讀。另外,我還想嘗試在班級中每天抽出3分鐘和學生分享一些重要新聞和觀點,讓學生也走進社會,瞭解外界發生的事件,也可以涉及一些勵志的文摘。

在閲讀中我也遇到了問題,就是書中講到的自由閲讀,在教學實踐中,對於全體學生都可以實現嗎?有的班級存在基礎較差的學生,甚至基本的字詞都寫不好認不好,那麼花那麼多時間給他閲讀他會吃得消嗎?結果是否會如我們所預想的那樣?這還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去驗證,還需要教師探索出套路來,做到有效啟發和引導。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篇10

翻開學校發的《閲讀的力量》一書,細細品讀,深有感悟。這是一本教師讀者的讀書心得集。我邊看邊劃出了很多句段:

閲讀是有力量的。它讓心靈更加寧靜。閲讀就像鎮靜劑和久旱後的甘霖,將一顆顆營養不良、浮躁脆弱的心靈,在滋補中迴歸恬靜、實現平衡。

心底重又升騰起一股安詳平和之氣。

必須重拾書本,重歸寧靜。

它讓生命更加充實。人的生命有限,而閲讀求知無限,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看不到、摸不着、經歷不到的人和事,書本中可以找到。閲讀,極大地延長了生命的空間,充實了生命的內涵。

……

讀着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讓心靈更加寧靜”。其中一篇《讓我們的愛不再成為一種傷害》中“愛的思索”中這幾句也讓我思索:

因為“愛”,我們的教師每天埋在看不到孩子天真的笑臉,我們想走進卻難以走進他們純真的心靈。

因為“愛”,我們的家長也把一個個希望壓在了孩子瘦小的肩膀上,沉重的希望擠佔了他們應該享受的快樂時光,卻很少問問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作為教育界、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到底在愛孩子,還是在傷害孩子?

昨天學校師生一同去長沙酷貝拉歡樂城體驗生活,車上孩子們無比興奮。導遊介紹了一些活動事項後把話筒欲交給孩子。胡家瑞和塗晨凱一躍而上,接過了話筒。胡家瑞是個愛學習的孩子,是班上公認的“小機靈”,知識面廣,他開始了講笑話、講故事、猜謎語、引導學生唱歌等一系列活動。塗晨凱在我眼裏是個學習上的“後進生”。塗晨凱一會兒“説得好不好?”,一會“來點鼓勵”,那張充滿兩笑容的臉、那種自信的神態、那自然連貫的串詞讓我驚訝:他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只是我平時看到的是另一面:馬虎的作業、差的成績、挨批評時耷拉着的頭。兩人在“台前”互相配合,讓我對孩子們刮目相看:真不賴呀,儼然像那麼回事!

我思索平時經常做法,的確是文中説的:孩子出一點差錯,就懷疑他們的能力,總在不經意間傷害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讓他們加入“厭學”甚至“厭世”的隊伍。

用我在書上劃記的這句話提醒自己:老師們!請蹲下身來關注學生的心靈吧!只有瞭解學生的心,才能真正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把他們作為提高教學業績的工具;只有體諒他們的苦,你才會盡力放棄那些不恰當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喜歡學習,愛上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