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4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1

母子分隔兩地,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德國還記得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安安那對母親的全心依賴。然而,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係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心孩子,瞭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

為改善這一情況,母子開始通信。通信內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文化差異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同樣作為一個成年人,雖然不能完全贊同安德烈的看法,然而他看問題的'深度與高度是現在的我無法達到的。實在慚愧。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2

暑假中讀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我發現她不僅是位受人尊敬的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台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他們在信裏的'交談,那麼真實、誠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上進行着交談,特別是那些在我們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母子倆的通信中,當然有爭執,也有分歧,但他們始終願意試着去理解彼此。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台來安慰他。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感覺龍應台彷彿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她讓我們感覺親切,真實,也帶給我更多的尊敬。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3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作者龍應台用她優美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和辛酸,還有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的'方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她給她兒子安德烈的第一封信“十八歲那一年”。

因為這一封信讓我看到了一個想深入孩子內心,想真正瞭解孩子,想打開那扇神祕的、無形的大門的母親。而那時雖然我們懂得了孝敬父母,卻也還是遠遠不夠的,不是嗎?從這封信中間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被母親愛着的孩子是幸福的,我們也都和安德烈有過相似的經歷和感觸,比如:父母的關心,可能被不懂事的我們嫌棄,被我們當做嘮叨,不想去聽。

當我看完這本書,我看到安德烈的變化,他從無奈的跟媽媽説幾句,就覺得沒什麼話可以跟媽媽説,還覺得很厭煩,到最後主動的想跟他媽媽多説話,多交流。想想現實中的我,雖然懂得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是行動上卻做不到對父母的關心。

通過這本書我也知道了自己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擔心和煩心。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4

僅僅用了一個晚上,我一口氣讀完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這不是一本小説,是一本書信集。龍應台,是一個出生在台灣偏僻漁村,留學於美國,也曾紮根在德國,如今輾轉於香港台北上海,遊走在於書香飄逸的校園,徘徊在文人與政客交界線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豐厚的生活閲歷,有苦難生活留下來的純樸印跡,有寬闊的視野和胸懷,也有四海為家的無奈。

在眾多人生角色中,也許母親是她最願意擔當卻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職。因為她的出色,因為她與兒子們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經歷,更因為工作使得母子曾經四年兩地分隔,使得她扮演地非常辛苦。我們的作家在這兩個歐洲年輕人面前,兢兢業業報着國小生的學習心態,試着通過他們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斷去學習怎樣做一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