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合集)讀《三顧茅廬》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顧茅廬》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集)讀《三顧茅廬》有感

讀《三顧茅廬》有感1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三顧茅廬》這一課,講的是:劉備兩次想請諸葛亮出山,實現自己統一中國的大業,但是連人都沒有見着。

春天到了,劉備打算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關羽張、飛都不同意,張飛説:“這次用不着哥哥去,他如果不來,我就把他捆來見哥哥。”劉備生氣的説:“你一點也不知道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在無理,他們才一起上路。

這一次,劉備他們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式,劉備聽了茅塞頓開。

劉備對關羽張飛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真誠待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技高一籌;合作伙伴很重要。

讀《三顧茅廬》有感2

“要是劉備沒有來呢?”讀了《三顧茅廬》,在讚歎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冒着嚴寒兩次拜訪他,但都被拒之門外。第三次終於見面了,並堅決邀請他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於第三次來拜訪了。否則,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呢?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於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為一代風流人物,沒有被埋沒於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果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麼樣呢?恐怕只能懷着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懷着生不逢時的慨歎死去。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麼渺茫,又是多麼危險呀!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於含而不露,“隱居於草廬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脱穎而出。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幾時能被大家承認呢?而平原君又怎樣與楚國達成協議呢?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的到來,過分寄希望於“伯樂”。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陽市黃秀鄉有個年輕的黨委書記,本是岳陽氮肥廠的後勤幹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諸葛”之稱。他想:“在廠裏,我還派不上大用場。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闖,去幹一番事業。”於是他自薦擔當任何一個鄉的黨委書記。岳陽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陽市的新聞人物,《黃金時代》雜誌報道了他的事蹟。如果他也像許多人一樣在那裏等待,那麼“劉備”再求賢若渴,識人善任,恐怕也不會發現一個後勤幹部具有黨委書記的才幹。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當時昏君當道,諸葛亮在等聖賢之君。這種等待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充滿生機的變革時代,在一個百端待舉的用人之秋,為什麼還要等待呢?讓我們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主動進取,去顯示自己的才能,讓社會對自己做出選擇吧!

讀《三顧茅廬》有感3

朝陽得意,鳥語悦耳,我興沖沖地拉開窗簾,陽光就跳進了我的我的房間,爬到我的書架上,我信手拿起那本兒童版的.《三國演義》,如飢似渴地看起來一個故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主要講了劉備三次到卧龍岡訪問諸葛亮,想請諸葛亮幫忙他恢復漢室江山,雖然他前兩次訪問都失敗了,但他並沒放棄,依舊有急躁、有恆心去訪問第三次,最終感動了諸葛亮,情願跟隨他,助他一臂之力,完成恢復漢室江山的心願。

我被劉備的堅持打動了。他在《三顧茅廬》中,第一次沒見到諸葛亮,他沒有放棄;其次次連續去拜見,依舊不遇而歸,關羽和張飛都盼望他不去了,但他沒有放棄;第三次,他依舊去訪問諸葛亮,正在下雪,諸葛亮在午睡,他堅持在門外等待他,直到諸葛亮接見他,最終同意助他一臂之力。假如劉備不是特殊能堅持,諸葛亮也不會跟着他,沒有諸葛亮的輔佐,劉備不行能成為三分天下之一的領導者。

看到劉備的堅持,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的一件事。我七歲時,有一次,我和李明競賽誰掏的雞蛋多。第一天,去雞窩邊時,我快樂得不得了,回來時卻失落了,由於我空手而歸;其次天,我依舊耐着性子去了雞窩邊,東瞧瞧,西看看,雞窩裏空空如也,守了一成天,雞也沒下一個蛋,我像只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回家了。我再已受不了了,心想:明天確定也是一樣的結果,乾脆不去了,於是第三天,我就待在家裏,玩會兒玩具,看會兒電視……誰知道,下午時分,李明拿了三個雞蛋來了我家,我驚異地問:“哪裏來的?”“固然是雞窩裏掏的呀!”李明一副成功者的模樣。當時的我別提多懊悔了!要是我再堅持去一天,誰贏還不知道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果真不假,《三顧茅廬》我明白了:做事肯定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不然就不會勝利。這便是我從書中查找到的黃金屋。

讀《三顧茅廬》有感4

諸葛孔明來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不可謂不神。這樣一位奇人被劉備得到,使劉備在成就功業的'路上前進了不少。

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親自拜訪了三次,前兩次還未見諸葛亮之面,第三次還被兩位弟弟勸説。但劉備力排眾議,堅持去拜訪諸葛,其誠意可見一斑。

第三次前去拜訪,諸葛亮雖然在家,但卻在草堂上就寢未醒。面對諸葛亮如此“無禮”,張飛怒火中燒,要放火。劉備制止了他,讓他在門外一直靜候,不能打擾。這讓劉備的誠意愈加顯現。也正因如此,他才成功將這一位“萬古之人不及也”的奇人請出山來。

我認為,無論是拜訪,請教他人或是其他的事,都應像劉備那樣三顧茅廬,或者程門立雪,以自己的誠意去盡心盡力地做事。只有這樣才能成就鴻圖偉業。

讀《三顧茅廬》有感5

今天,我讀了《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講:東漢末年,天下羣雄四起,一片混亂,曹操趁機夾持天子,控制朝延。

一次,劉備聽説有位叫諸葛亮很有才幹,就帶上厚禮,與關羽、張飛起來到隆中的卧龍崗請教,想請諸葛亮上山,幫自己打天下,他們來到諸葛亮隱居的'地方,不巧,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劉備等人只好掃興而歸,等了幾天,劉備的人又冒着風雪。來到隆中,又撲了一個空。劉備只好給他留下封信,表明自己對他的景仰和希望讓他出山的願望,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第三次去拜訪的時候,諸葛亮正好在家睡覺,他們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外等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進了屋裏,劉備不辭苦勞苦,幾次拜訪時,諸葛亮大為感動,於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執着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尤其當它用在積極向上一面的時候。

讀《三顧茅廬》有感6

《三國演義》是一座豐碑,其中名篇甚多。今天看了《三顧茅廬》,又明白了許多道理。

故事講述了三國時的賢主劉備一心想要讓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前兩次都未能如願,但劉備不顧關羽與張飛的阻止,第三次前往隆中,終於打動了孔明,一起出山。

讀完後,我明白了: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樑。

在前兩次去請孔明落空後,關羽與張飛便沒有了耐心,甚至還想將諸葛亮捆來。而劉備則與它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勸説三弟,再次前去,終達成心願。劉備愛才、尊才、真誠,正是他這樣的品格,才讓諸葛亮一直追隨着他,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劉備的品德。雖然我們不會去拜求輔佐自己的軍師,但是肯定需要去請教自己的老師、同學或夥伴。有時你去請教時可能會因為別人沒有空而得不到答案,即使這樣也千萬不要急躁,耐心等待。如果對方實在沒有空,也不要死纏爛打,再換一個人請教就行。倘若真的遇上能人,那“三顧茅廬”也是值得的。

我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也要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培養自己優秀的品質,用真誠成就自己的一生。

讀《三顧茅廬》有感7

暑假我讀了《中國上下五千年》,裏面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歷史事件,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還有家喻户曉的.歷史故事。其中《三顧茅廬》這一篇讓深受啟發,印象深刻。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為了邀請諸葛亮,三次來到諸葛亮住處。第一次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第二次,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諸葛亮又不在,劉備只好失望地走了。第三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瞭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決心和意願。用真誠打動了諸葛亮,後來在諸葛亮的協助下稱帝了。

通過閲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失敗不可怕,只要我們有必勝的信念,持之以恆的努力,就會擊敗所有的艱難險阻。我們還還應該尊重我們身邊老師、同學,家長、朋友,像劉備尊重諸葛亮一樣,向優秀的人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虛心像別人請教認定目標,一步一步地朝着夢想努力,長大後才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8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裏面的故事十分生動有趣。其中劉備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誠意,令我看了深受感動。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羣雄爭霸,逐鹿中原。劉備為了匡扶漢室,平定天下之戰亂,帶着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三次拜訪卧龍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完成大業。

第一次去,沒有遇上諸葛亮。

第二次去,依舊沒有遇到諸葛亮,但是遇到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均,於是劉備留下一封信,讓他幫忙代轉給諸葛亮。我以為他會放棄了,沒想到並非如此。

第三次,諸葛亮正在睡覺,劉關張三人就站在草廬外邊等着諸葛亮睡醒。這時,天上飄起鵝毛般的大雪,過了許久,諸葛亮終於醒了,請劉備進屋坐會。最後,諸葛亮被劉備的仁慈和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決定出山幫助他。

看到這一幕,我心想: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真是誠懇啊!世上沒有做不成功的事,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行。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隻蜘蛛,它正在織網。第一次被風吹斷了,可是它依舊不放棄,反覆進行了幾次,終於在第五次時成功織好網了,蜘蛛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學生呢?

在生活中遇上困難不能放棄,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

讀《三顧茅廬》有感9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羅貫中。裏面的一個個小故事都流傳千古:“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三顧茅廬》講述了:劉備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前,想讓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前兩次諸葛亮軍不在家,第三次時,諸葛亮終於被劉備所打動,劉備終於成功地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足智多謀的'軍師。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感慨萬千。劉備不厭其煩的去找諸葛亮,並且不讓童子打擾諸葛亮午休,這是多麼高尚、謙虛、禮賢下士的品質呀!這讓我想到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楊時和劉備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去學習。以後在學習中,我也要有謙虛好學,不驕不躁的品質。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諸葛亮不謀名利,只求益於百姓的人生觀。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從不驕傲自滿。當劉備請他做軍師時,他便説:“待成功之日,自當歸隱。”體現了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他身上這種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學習。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充分的告訴我:做人要有謙虛好學、不慕名利的品質!

讀《三顧茅廬》有感10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處處散發着水墨清香,在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國演義》,而説到《三國演義》,就不得不提《三顧茅廬》的.故事。

話説皇叔劉備開始輔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來功打他。劉備無智者相輔,大敗於曹操。後經徐庶推薦,劉備三次前去卧龍先生的隱居之地求賢,前兩次劉備未遇見諸葛亮,第三次去時,他不聽眾將勸阻,仍執意前往諸葛亮住處,最後用遠大志向和誠意請到了諸葛亮。

這個故事中,劉備顯現出他的求賢若渴,同時也讓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堅持,也非常有誠意。我想這可能是他能夠興盛漢代、建立蜀國的原因。我們應該如何學會誠實和持之以恆!

將目光投向以前,幾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這個道理。漢高祖劉邦,與項羽對侍了十幾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幾年統一了蒙古。

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為堅持嗎。再看看我們。當我們遇到一點困難時,我們就想放棄。很少有事情能向劉備那樣有誠意和毅力去做,所以我們不能做好事。如果我們能像劉備及以前的賢人一樣,就不會有“困難”這個詞存在了。

在稱讚劉備的同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號稱卧龍的諸葛亮一直是劉備以及許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諸候國的“搶手貨”。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無非就是他有學問,會思考。

可見,學好考是是尊重的根本。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當思考和學習結合起來時,就會產生智慧的火花。

《三顧茅廬》的兩個啟示如兩縷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總結起來只有四個詞:誠心、堅持、學習、思考。

讀《三顧茅廬》有感11

公元207年,劉備遭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親自相邀,卻被其拒之門外。但劉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們讚賞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不免為諸葛亮備感憂慮,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薦,劉備的拜訪,試問諸葛亮,你能毛遂自薦嗎?你的滿腹韜略何時得以施展?你心甘情願看着自己的國家自生自滅嗎?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劉備呢?

西方有句諺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依此推斷,諸葛亮豈不是弱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為何不敢脱穎而出?難道要空懷滿腹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嗎?到那時,將誨之晚矣,只好懷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歎死去,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誰讓自己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供手相讓呢?

當今社會崇尚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每個人前途命運的主宰,可一些人總是受傳觀念的影響,堅守古人的“高風亮節”,“含而不露”似乎謙虛得將自己貶低,才算維護“清高”。誰料結果弄功成的,事態反而背道而馳,使得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甚至產生誤解,豈敢錄用?所以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唯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那種勇氣,才不致讓自己有“不好意思”或“過分謙虛”中客客氣氣地機會拱手讓人。

人們,不需要再等待劉備,只需打破陳規陋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時間,主動進取,適時誇獎一下自己吧,讓社會對我們進行選擇。亮出自己的風采。

讀《三顧茅廬》有感12

相傳在春秋時期,劉備因上了曹操的當所以把“古城”給丟了,自己又是跑到了一座高山裏面。

……在之後的'日子裏,劉備聽説在這座山裏有一位高人,所以,劉備先去找了自己的二弟和三弟,然後再去找那位高人。……劉備找到了關羽和張飛,就去找那位高人了,第一次去的時候一位書童走出來説:你們幾位找誰呀?劉備説:我們幾位找你家先生。書童説:哦,找我家先生啊。劉備説:是啊,請問你家先生在不再家?書童説:不好意思,我家先生不在家,請三位改日再來吧。説完,書童關上了門,劉備説:這可怎麼辦呢?關羽説:大哥,要不我們改日再來。劉備説:好吧。説完轉身就走了。……,又過了幾天,劉備第二次去哪位高人家,…不一會兒,他們就到了那位高人家,還是那位書童出來了説:你們幾位還是找我家先生的麼?劉備説:是啊,請問你家先生在不在家?書童説:我家先生是在家可是今早又出去了,今天可能不會來了,還是請你們改天再來吧……又過了幾天劉備實在等不及了,他第三次去哪位高人家,…書童又走了出來説:這次我家先生在家,你們進來吧。…劉備好不容易等諸葛亮醒來……。從這個故事裏面我知道了,做什麼事情要把這件事情做到你想到的那種程度。

讀《三顧茅廬》有感13

《三顧茅廬》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裏面精彩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桃園三結義》《温酒斬華雄》《七擒孟獲》《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還要數《三顧茅廬》了。讀了這個故事,我的感慨很多。

要想征服他人,首先要讓別人看見自己的誠心,因為只有讓別人看見你的誠心,才能讓別人是否選擇你。這是我從《三顧茅廬》得到的感悟,它主要講的'是:徐晃走之前,劉備想要挽留他,可是他決心已定,徐晃告訴劉備,還有一位天才,號卧龍先生,他比我還聰明,你可以去請他出山來為你出謀劃策。之後,徐晃就去曹操那救母親去了。劉備第二天帶着關羽、張飛一起,來請孔明出山,可是卻被家中的小童告知孔明不在家,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卻還是不見孔明,直到第三次,他們三人遇見了孔明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告訴他們孔明昨日傍晚回家,正在家中休息,你們可去拜見。説完就走了。劉備三人來到諸葛亮家中,劉備見諸葛亮還在睡覺,劉備吩咐關、張在在門外等候,幾個時辰過去了,孔明才起來,見劉備等候多時,起去更衣,又過了半個時辰,方才出來見面,孔明見劉備的確有誠意,於是就歸順了他。”

“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劉備不但求賢若渴、誠心誠意,而且心胸開闊,面對孔明的試探,他都沉的住氣,最後還是讓諸葛亮歸從了自己。由此可見,只要你有誠心,不管什麼事情都能解決。

我也要向劉備學習,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朋友了。

讀《三顧茅廬》有感14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和發明家。他料事如神,才識過人,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最崇拜的歷史人物之一。這樣一位能人才俊,為何會對劉備如此忠心耿耿、肝腦塗地呢?這就要講我講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三顧茅廬》了。

諸葛亮在蜀國時留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説過:“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興復漢室天下”,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曉這個故事。《三顧茅廬》講述了東漢末年,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他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行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稱自己與他相比猶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於是,劉備先後三次來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後劉備用自己的謙恭和誠意打動了諸葛亮,終於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諸葛亮的效忠。

是什麼讓一代人傑的卧龍心甘情願俯首稱臣並三十年忠心耿耿、勵精圖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劉備的真誠。真誠即真實誠懇,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古人説:“以誠學習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可見“誠”對一個人來説是多麼重要的品質。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本可以盡擇天下雄主,又或閒雲野鶴悠然一生。但他卻因為劉備的“誠”而忠心輔佐,為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與劉備出生入死殫心竭慮,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出一個個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由此可見,真誠能夠讓我們的身邊充滿朋友,讓我們的力量變得強大。所以我們要學會真誠,真誠待人、真誠處事,在真誠中創造自己的明天。這是我從《三顧茅廬》中品味、收穫的真諦!三國演義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篇29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裏面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如“三顧茅廬”、“火燒赤壁”、‘草船借箭’……而“三顧茅廬”的故事更是讓我過目難忘,也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打天下。故事中的這樣一段話讓我感受很深:三人回到新野,過了幾天派人再去打聽,那人回來説:“卧龍先生已經回來了。”劉備趕忙叫人備馬前去,張飛説:“一個山野村夫,何必勞您親自去呢?況且這麼冷的天,又下這麼大的雪,我們派人把他叫來就好。”劉備道:“孔明是當代大賢人,怎麼可以這麼無禮?”劉備一行又來到孔明家。從這段話中可以體會出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十分高的敬意,三次登門去拜訪諸葛亮,而且每次去時都不打擾他,讀到這裏,我又十分的敬佩劉備。

後來,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平定天下,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後,兩人關係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

劉備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恆,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富蘭克林也曾説過,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穫什麼。我們如果真誠的待人,別人也會真誠地對待我們,朋友就會成為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成為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為我們快樂成長的夥伴。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

記得有一次老師安排我幫助生病的同桌補課,我認為只要把書上的內容隨便説一點就行了,而同學沒有聽懂。後來,班長耐心地幫生病的同桌實習,打動了許多同學和老師,而我僅敷衍了一下,沒有體現我助人的真誠,那一次,我羞愧了。從此,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誠心誠意幫助他人,贏來了一片掌聲,我成功了——真誠幫助我贏得了成功!

《論語。學而》中説:“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真誠,是良好的人際關係中關鍵的要素。真誠,是打開人們心靈的一把鑰匙,是吹開人們心扉的一股春風,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懷有一顆真誠的心,就是堅鐵與頑石也會為之感化開啟。

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樑。

讀《三顧茅廬》有感15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説人稱“卧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但第一個回去是因為諸葛亮不在家,第二個回去是因為他在雪地裏出去了,第三個回去是因為劉備的真誠感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隱居的'山林卧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卧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説:“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卧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

是劉備的真誠。誠意?我聽到有人感歎,劉備的真誠怎麼能讓一代卧龍如此忠誠?

這還要從頭説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

三是劉備、關羽、張飛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

劉備不僅對諸葛亮是真誠的,對張飛、關羽、趙雲也是真誠的

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是真誠的,身邊總會有俠義的朋友。如果你能幫助你的朋友,他們以後會對你真誠的。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和朋友真誠,對人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