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大學》的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2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的讀後感15篇

《大學》的讀後感1

讀者將自己在閲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閲讀的好方法,在閲讀時,人們或摘錄各種精彩詞句、至理名言,或歸納書中的重點內容,或表達對文章內容的感受體會,形式多樣。它既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也是提高閲讀和寫作水平的一種好方法和好形式。以下內容是《我的大學》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摘抄 ,供大家參考!

《我的大學》這本書的作者是高爾基,它記載着高爾基在大學中的.生活。

不管在苦難和幸福面前他總是那麼的執着。 高爾基總是把書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分享給他的瑪亞戈。瑪亞戈這個人物對高爾基的影響很大。正是因為她,他更喜歡讀書,他的膽子越來越大,能與一切邪惡作鬥爭。最主要的是他熱愛學習,得到了許多人的尊敬。同時他也非常善良,樂於助人,在別人有困難時,他會默默的幫助他。

高爾基生活在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見一些警察們到這裏來翻這翻那,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再看禁 書。不久,高爾基的一位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位開雜貨鋪的老闆,名叫捷林柯夫。當他看到那滿密室的藏書,高爾基有一種説不出的高興。他經常在這裏如飢似渴的讀書,而且結交了許多朋友。這讓他感到萬分高興。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鋪的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苦中,他還能夠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這怎能不令人佩服?

讀了這本書使我對高爾基大學生活的苦難,感到萬分同情。我從內心佩服高爾基,佩服他所擁有的堅定革命理想,敬佩他人格與信念,特別是在他自己苦難的大學生活中,實在令人讚歎不已。

《大學》的讀後感2

從國小四年級起,我開始接觸了四書五經裏的《大學》,在第一次接觸《大學》時,只能説自己是無知的,什麼也看不懂,什麼也聽不懂,只是在那裏死記硬背,雖然背下來了,但只是在腦子裏輕輕劃了一道淺淺的痕跡,《大學》讀後感。在經過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後,慢慢地我覺得《大學》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裏。

《大學》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大學》一直在教給我們“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詳細地講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我不大瞭解那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誠意,這樣別人才會相信自己,我們還要修養自己的品性,不至於出去不講禮貌,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好習慣,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壞孩子,讓別人説自己的壞話,看不起自己,所以我們要講禮節,要修身,讀後感《《大學》讀後感》。古人説道:“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但字裏行間表達的意思卻是那麼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想要修養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大學》裏面講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和我們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養品性,其次才是學習和工作,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品性,小則影響自己的人生,長大對社會也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後做事也就簡單了。

《大學》——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第一本接觸的四書五經裏的一本書,現在已經牢牢地裝在我的腦海中,永遠也抹不去。

《大學》的讀後感3

上週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為在這裏跟生活老師就沒什麼道理可講,什麼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麼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餘時間,看完從國小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之根,數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説這是一個奇蹟,《論語》《大學》《中庸》 讀後感。為什麼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佔大多數,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係。可現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麼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了,他認為統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於是儒家的經典流傳於世,經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麼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後仍是未統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後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大學》的讀後感4

通過對《大學四年應這樣度過》的閲讀,讓剛上大一的我感悟很多,對於剛走出高中大門的我們來説,也許還不太適應大學生活。總是抱着一種從壓力中走出來的心態,不再有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不再有堆積如山的作業和複習題。不再有什麼小考大考的……

走進一個比較輕鬆的環境,有或多或少的人在慢慢地放鬆自己,直到大學畢業那天才發現自己“對什麼都沒有忍耐和適應。”所以,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大學,一個匯聚人才的地方,一個神聖的殿堂,一個絢麗的舞台。所以,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大學生活豐富充實,各個方面得到充分的鍛鍊。

第一,學習乃自修之道,常言道“修心養道”。學習是一個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各種各樣的誘惑,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要保持心境的平靜,把心放在一個水平線上。

第二,要學好基礎知識,俗語説“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積累,打好基礎。

第三,把所學的'知識通過實踐貫通到生活中,俗語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才能對所學知識有更多的理解,對生活有更多的瞭解!

第四,無論做任何事情,興趣是第一位的,培養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這樣,做任何事都會有信心和渴望。

第五,不管在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傾注於自己百分之一百的熱情。即使結果不太完美,但你努力了,投入了,就不會有什麼遺憾了。

第六,在大學空閒的時間比較多,這就需要我們掌握好時間,控制好時間,合理安排好學習和生活,利用好空閒時間,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

第七,每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就要學會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深交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俗話説“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身處異地他鄉,還得靠朋友!

綜上幾點,你就會成為一個“對什麼都可以有自信和渴望”的大學生,你將會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快樂畢業生。

《大學》的讀後感5

《母親,我的大學》這一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爾基,他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為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他的童年。

母親在小説開始被沉重的勞動與丈夫的暴打而變成了毫無反抗意識、含辛忍辱的人。丈夫去世後,兒子開始了革命,母親也在兒子和同志們的感染下,漸漸地接受革命真理。“沼澤的戈比”事件後,母親為了把兒子救出牢獄,承擔了發傳單的工作。母親漸漸明白了真理的力量,更樂於參加工作。兒子又一次被捕之後,她搬到城裏,與革命黨在一起從事獻身於黨的工作。她拿着傳單穿梭於市鎮鄉村之間,不顧生命危險發印着兒子演説稿的傳單,在被捕的時候高喊道:“血海是無法撲滅真理之火的。”這句話令我非常感動!

僅有16歲的高爾基背井離鄉,到喀山去上大學。夢想破滅後,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分子交往,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 在這所大學裏,高爾基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我想那個任勞任怨,堅強,聰明能幹又渴望知識的阿廖沙代表了一種人,一種品質。他們用常人沒有的勇氣和毅力去生活,在被黑暗籠罩的`19世紀,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他們經過磨難後走向新生活,成為人們心中的典範。阿廖沙就是一個代表,他雖然身處社會的底層,但是他有豐富的知識,如果我是阿廖沙決對不可能像他一樣勇敢面對生活,樂觀向上,所以我要向他學習,做一個遇到困難沉着冷靜不會就此退縮的人。

看了這本書,我有了很大的啟發,我們都養尊處優,毫不知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是怎樣生活的。所以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多一點的社會實踐,去體驗一下生活。

《大學》的讀後感6

近日無事,便拿起閒置已久的《大學》細細品讀。品讀中,被其中儒家先賢的大智慧所折服,產生寫讀後感的`衝動。奈何個人水平有限,在此便與諸君討論其中皮毛。

書中,我最喜歡這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在這段話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賢與聖人,必先治國。國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國又必須齊家,齊家在於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家人知禮而友善,從而社會人人皆仁。齊家在於以小見大,以家印國,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國?齊家又在於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則,做好表率。如何修身?明心見性,格物致知,養成一腔浩然正氣,此謂養性!

宋有大儒張載,修一身仁義之軀,養一身浩然正氣。以此發下大宏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國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時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如何齊家是未來我們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對於有意官場的大學生來説該如何治國又是一個問題。現在我們自問,屆時該如何齊家?又該如何治國?回首過去,我們是否修身?又是否養性?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當代青年,我認為,我們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義禮智信,養的一身浩然正氣,做事問心無愧又胸懷壯志並且心繫國家的人。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等生來不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壯志凌雲,何苦今生無悔!

《大學》的讀後感7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後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並不是聲情並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於文中所講,還源於着書者及註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註》,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註之後才發現人家並非徒有虛名。他的註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鑽研孔聖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於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係。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於完美人格的執着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於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於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並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大學》的讀後感8

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滿自由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護、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友好而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

可不是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們一樣絢麗多彩,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就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他三歲喪父和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下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更沒有悲傷,而是懷着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在奮勇前進。不堪入口,不能吃的食物,他也高高興興的吃下去;穿着破爛的衣服,他仍然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十歲時高爾基的母親也去世了,他變成了一個孤兒,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繼續努力着,奮鬥着;他也沒有逃避這種生活;而是來到“人間”去自謀生計。好像命運特別喜歡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許多坎坷、挫折和無奈,而他卻能在那種環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來想上大學的他沒有如願,卻在“社會大學”裏學到了許多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悦。

是啊,司馬遷就是憑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寫下了《史記》而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騒!”從小遭人嘲諷、斥責的愛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堅持,所以長大後才被譽為科學界的天才。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想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第一,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信心,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大學》的讀後感9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具體就是要做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大學》中曾有一句寫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這段話寫了小人與君子的兩種獨自相處的情況小人是“閒居為不善”,君子就是“慎其獨也”也點明瞭君子,必須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慎獨。

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與在人前一樣謹慎,小心。有慎獨思想的人,能做到慎獨的人是寥寥無幾。大多數人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不了自己所受的外界誘惑,抵擋不住了利益的驅使……始終無法做到慎獨。一開始還可以強裝矇混,但時間長了“誠於中,形於外”還是會被他人察覺。無法做到慎獨的人意志力也會大幅下降,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無法自己抵擋住誘惑,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不會只體現於自己一人獨處之時,更會體現於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慎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而對於我們來説,就是要在假期之時,獨自在家時,控制自己對電子產品等物的慾望,認真嚴謹對待自己的學習,與有人監督是一樣,不去“假學習”“假努力”,不自欺欺人。而能夠慎獨的人與上面的情況恰恰相反。能夠慎獨的人有着高意志力與克服力。他們表裏如一,不會自欺欺人,是值得託付與信賴的人。

慎獨,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嚴謹治學的態度,不斷豐富知識,提高素養,不斷行動,在哪個階段都要善於反省,也就是“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正所謂,君子必慎獨也。

《大學》的讀後感10

在暑假期間,媽媽在網上給我買了好多書,當快遞送到,我打開包裝紙,第一眼就看見了《我的大學》。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這會是一本怎樣的書呢?為什麼要叫我的大學呢?帶着疑問,我很期待地翻開書。

本書的是馬克西姆·高爾基。他是前蘇聯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1868年出生於俄羅斯,1936年在莫斯科去世。代表作有《母親》《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童年》《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

本書的主人公是阿遼什卡。經過阿遼什卡的不懈努力,他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可是他的“大學”卻與今天這個和平社會的大學截然不同。

阿遼什卡遭受了許多生活上的磨難,他沒有在課堂裏學知識,而是在“社會大學”中成長起來的。他在貧民窟和社會最底層的人生活在一起,他要在麪包房和碼頭打工。生活上的重壓讓16歲的阿遼什卡沒有喘息的餘地。但是它通過與社會上那些思想進步、人格高尚的人接觸而學習跟好的東西,從不捨棄讀書的機會,一點一點地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身心。我認為我們要向他學習,珍惜學習的機會,認真學習。

阿遼什卡對周圍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理智清晰的判斷。我們也要像阿遼什卡一樣,要看清身邊人的本性,也要謹慎交朋友,與志同道合的人為伍。阿遼什卡熱愛讀書、思想獨立,我也要在課餘時間多讀書,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正如高爾基所説:“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

《大學》的讀後感11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之一,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作品敍述了少年的“我”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

高爾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

主人公那種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説“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有所作為。

《大學》的讀後感12

隨着讀書的進行發現讀書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書中的人和事,經常問一些我意料不到的問題。《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作。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説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剛剛讀的時候,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再讀的時候,感覺其將治國、齊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進去;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裏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瞭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願。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後,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麼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麼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大學》的讀後感13

度過了繁忙的上個月,春雨的濛濛,低沉又煩悶的空氣讓積壓了一個月的負能量上升到了地平表面那接近30度的燥熱裏,趁着中午時間,我踩着單車,跑到附近一家大學對面的書屋,點了一杯奶茶,找了一本書,坐在靠窗的吧枱,耳機傳來天賦異稟的主題曲。

本是隨手拿起的一本書,因為他的書名比較吸引我叫《你要麼出眾,要麼出局》,大致瀏覽一下書是記敍體夾雜着現實的毒雞湯,看書先看序,發現作者(李尚龍)很有趣,他的序言沒有那種讓人疲倦無聊難懂的字眼,更沒有刻意去修飾每個詞語,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帶我們回顧生活,上半個月看的是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因為缺乏對時代背景和國家的認知,讓我讀起來很吃力,再加上裏面的故事讓我覺得很壓抑,決定棄讀。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節”忙起來才好,因為閒下來更累”,故事講作者去西藏看望一個好友,從魔都的緊張逃到安逸悠閒的西藏,他只待了兩天就待不下去了,好友便對他説“你只待了兩天,而我在這待了無數個夜晚”,每天一樣的生活,毫無波動的情緒,讀後感沒有新事物的衝擊,也沒有出現危機,這就是最讓人感到恐懼的,一直閒,會讓你不舒服,但也沒辦法改變,只有經歷了一天的爭分奪秒,回到家,躺下來的舒服才是有意義的'。我這個星期的焦慮在開篇就找到了答案。

今晚有個朋友問我,你是怎麼看書的,我説,喜歡的書多看幾遍,不喜歡的不看,當然不包括考證的,不喜歡也要嚼下去。看完這本書我只花了兩個鍾,書不薄,排版明朗,讓我沒有想要停下的動作,裏面還有很多很多非常棒的文章,自己細細品讀。

到了結尾,看到可以關注微信或微博留言,編輯了一大段文字發送給上面的微信號,他只給我回了買這本書的鏈接……

《大學》的讀後感14

在五一小長假中,我閲讀了由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所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是自傳體三部曲。高爾基是一個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第一個偉大的代表。

本書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至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及其心路歷程。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是高爾基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基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世界的典型。

高爾基在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的家裏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還要忍受舅舅們的嘲諷,外祖父的打罵,哥哥們的白眼以及東家的辱罵。只有外祖母對他一心一意,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是外祖母給了他力量。高爾基酷愛閲讀,他向小裁縫妻子借書,向“瑪麗皇后”借書,向賣書的小販借書。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十六歲時,他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抗爭中他深入社會基層,飽嘗生活之艱辛,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社會知識……

讀完本書,我感悟頗多。高爾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還能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着,閲讀書籍。而我們作為父母捧在手心拍摔着,含在嘴裏怕化了的兒童,卻對學習不以為然,只是漫不經心的應付着老師和家長。我們的父母,給我們創造了優秀的學習環境,我們難道就不可以好好學習,拼搏進取,天天向上,報答老師和父母嗎?讓我們一起向高爾基學習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建議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會讓你受益匪淺。

《大學》的讀後感15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這句話最適合形容俄國作家高爾基了,我讀了他寫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不但知道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用心的人,而且也是我們要學習的人,學習他永不放棄的精神。

高爾基是俄國著名作家,《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他的自傳體三部曲,主人翁就是他自己,寫的真感人,讀了他的文章,我的心砰砰直跳,為他捏一把汗;他經歷的`苦難歷歷在目,我為他祈禱,為他祝福,他的命太苦了!

這本書主要寫作者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經歷,他不怕苦難,不怕吃苦,酷愛學習,最後,成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

高爾基幼年時父親去世,媽媽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開始自食其力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他嚐到了生活的種種艱辛和苦難,他沒有掉一滴眼淚,他咬緊牙,默默地度過每一天。

那一天,父親倒在地板上,一身白衣,光着腳,快樂的眼睛緊緊閉上了,母親跪在地板上,眼淚不停地從眼中湧出,媽媽的頭髮凌亂,不停地號哭着,不一會,媽媽暈倒了,在黑暗中,小弟弟誕生了,不久,小弟弟也死了,包着白布,外面纏着紅色的帶子,躺在輪船船艙的小桌子上,看到這裏,我的淚“啪啪”的滴在書上,淚水把書都粘在一起了,我在想:作者的命真苦呀!先沒了爸爸,弟弟剛出生也死了,媽媽像個木頭人,怎麼過呀!

後來的生活更苦了,媽媽把他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不喜歡他,還打他,媽媽失蹤了,舅舅也不喜歡他,也打他,村裏的孩子們也都欺負他,他的生活就像過街老鼠,度日如年!他沒有害怕困難。十六歲時,他隻身一人出去,進入“社會大學”繼續生活,學習!

他來到人世間,嚐到人世間的種種苦難,他立志:一定要讓自己好起來,一定堅持自己的意念,永不放棄!

再次深深的讀了他的文章,我的意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堅信: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Tags:讀後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