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活着》讀後感(合集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3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合集15篇)

《活着》讀後感1

“一切痛苦,迷茫,彷徨,失落,愛恨情仇都是幸運,因為還活着。” --------題記

故事的開篇介紹了一個名叫富貴的老農,年輕時本是家財萬貫,卻因沉迷賭博,而不得不從大富大貴淪落到一貧如洗。全家開始幫着還債,但是,他全家的命運似乎註定是坎坷的,父母相繼去世,沒過多久,兒女妻子也被疾病奪走了生命。

戰爭,別離,死亡這一幕幕都是富貴親眼目睹的,而他卻無能為力,即使戒掉了不良嗜好,改過自新開始積極生活也沒有人見證,不得已孤苦伶仃的與一頭與自己有着同樣命運的老牛相依為命。

我思尋着,對於活在當下的我們,沒有戰爭,不必忍受飢餓,那活着的意義是怎麼樣的呢?

去到大山裏,看到孩子們為了學習,翻山越嶺,不惜一切代價只為能在教室裏接受到教育,一雙雙渴望的眼神告訴我,可能他們活着的意義就是走出大山,靠知識改變命運,到更遠更繁華的城市看看;去到養老院,看到那裏躺在牀上度日如年的老人,他們行動受限,整天就只能看着天花板和窗外,他們空虛的眼神告訴我,也許對於這個年紀的老人而言有子女去看看他們,陪他們説説話,敍敍舊就是他們活着的意義吧;走在上下班高峯時,人滿為患的地鐵裏,白領們快速的步伐和堅定的眼神告訴我,為了在大城市立下根,不辭辛苦,拼命工作,每日與黑夜作伴……

雖説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離開這個世界也是不得不走,但是既然有了生的機會就要活的精彩。每個人都活着,但有着不一樣的追求,而活着的意義不正是追求更好,變得最好,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換個角度想,富貴也是幸運的,從前有病危父親抵押房子彌補過錯、行動不便,體弱多病的母親下地勞作攢錢、妻子懷着孕卻得知沒了錢後的不怪罪,放棄堂皇富貴與他相互攙扶,同甘共苦。現在有堅強的意志,也擁有了憐憫他人,反省自身的能力。

很值得慶幸,即使活着很艱難,但是富貴選擇了笑着面對。

我認為即使平凡也要學會努力,期待終點的美麗,沿途的風景也要更加懂得珍惜。變得善良,對一切充滿感激,相信身邊的人都是你樂於助人的見證者。當然也要不饒點滴不饒自己,因為所有努力都有跡可循,好好學習才能在更高的角度看自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探索一切未知的精彩,沒準一個超大的驚喜就在遠處等你。

《活着》讀後感2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餘華先生《活着》,書買了很久,一直沒有看,聽説老謀子導演了這部電影,口碑很好。最近看完了書,故事太悲慘,看過的人皆不願再碰第二次。

有人問餘華先生“為什麼您的小説《活着》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餘華先生回答:"對《活着》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活着》中的富貴雖然歷經苦難,但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第一人稱的敍述,富貴的講述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文末段“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暗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段文字再結合富貴動盪和苦難的一生,每次感覺生活會有希望時,災難就會來臨,每次苦難發生總是牽動人的心靈。然而家人都一個個先他而去,富貴仍然堅強的活着,就像餘華先生聽過的老黑奴的故事,經歷磨難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生活給了富貴許多的災難,但他沒有怨恨,卻感到“踏實”、滿足,他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我很揪心。

生命的可貴之處可能也是如此,彷彿懂了活着的意義,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或喜或憂,也許富貴的活着是家珍、二喜、有慶、鳳霞、苦根生命的一直延續......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時間看到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有些書要有一定的經歷和閲歷才能讀懂,才能產生共鳴,這本《活着》就是如此。豆瓣上對這本書是這樣的評價:

這樣的一本書,

年輕女子看見生命的悲涼。

年輕男子看見生命的無常。

體會過了熹微和光明。

老人家只是微笑,

説很好

餘華先生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我想,他説的是對的,人活着就是一個過程,我們所能感受的也只是活着的這個過程。也許你正經歷着或者已經經歷了苦難,也許你對活着產生了質疑甚至想到了放棄,那麼請你打消這個不良的念頭,好好地活下去。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誰都沒有權利去踐踏它。人生固然有許多不如意之處,但想想你有過幸福和快樂,換一種眼光,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不幸,相信一切苦難都會過去,那麼你就能堅強地活下去。

陽光依舊明媚,生活依然美好,所以,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3

最近再一次看完了餘華的《活着》,還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時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至於一口氣把它讀完了,當時的感受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記得一點點感受: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歷程,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位老人牽着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陽下的情景,我不為他感到悲傷,我自己很平靜。這個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這本書,這次是斷斷續續看完的,看完後仍然是一種靜謐,一種對大自然對生命的靜謐感,時光就那樣就躺着,人的生命也一點點消耗着,誰也逃不了最終的結局,都會這樣靜靜地離開……

書中的故事的確讓人有一種悲痛,甚至説是一種苦難,但作者所採用的敍述方式確讓我們感到平靜,幾乎沒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話家常,講述家人的故事,他們曾經生活過,然後他們死了。

餘華在麥田新版序裏這道這樣一句話:“《活着》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的確,在我們看來福貴這一生的確過於悲慘,但在福貴自身看來,他和他們有許多的經歷,或快樂,或悲傷,或恐懼,他們經歷過了,然後各自走向各自的歸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點兒,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點,但最終都殊途同歸。曾經的我一直害怕討論死亡的話題,我沒有經歷過,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對至親在面對自己死亡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但是如今我卻有點看明白了,就像福貴説的“人是早晚會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開始想想自己的這一歷程該如何去度過。

前幾天剛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閒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應該變成我們生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我們應該學會虛度光陰,近年來有很多人士開始認識到虛度光陰所帶來的幸福感,但社會上更多的還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這些人們為了工作放棄了一切,包括父母,愛人,子女,無法陪伴他們,無法正確處理家庭和工作的關係。曾經有一篇傷情的文章叫做工作了就沒法陪伴孩子,看着讓很多人唏噓不已,人類的無奈也正在這裏,每個人都在生活裏掙扎。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着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生活永遠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強求別人,也別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暫飄渺的一生有很多問題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從有了人類開始,大家就在探討生死的問題。就在探討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發,但個種情景只能由自己去體會,去成長,去經歷。

《活着》讀後感4

生與死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俗話説:“好死不如賴活着”,但這之中卻不乏悲觀的色彩。而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一下午就讀完的書,卻讓我領會到了“活着”,這一沉重的詞語之中的另一種色彩。

在這本小説中,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聽老農福貴講述他悲慘曲折而又幸運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一個紛亂特殊的年代,他經歷了家庭的興富與衰弱,經歷了戰爭與動盪,也經歷了身別親人的接連離去。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得到了良好的家境,賢惠的妻子,聰明伶俐的孩子;卻也失去了許多。福貴是悲慘的,在揮霍完家產之後,他由地主變為貧農,家道衰落,父親也因此離世;但他同時也是幸運的,正是因為變為貧農,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為地主而被槍斃;他是幸運的,因為有了個賢惠的妻子,作為農民的他生活卻也是幸福的。但是,隨着親人的接連離世,他的生活也漸漸地改變,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命運如此多舛,他仍堅強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過去的傷痛在他的口中似乎是那麼平淡。這種平靜或許只有快到了生命盡頭,回望過去時才會有吧。

從雙親,兒子到外孫,他們的離去無疑給福貴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想想人活一生,卻要遭受如此之苦難,又是何等的悲痛!一次次的打擊,使福貴選擇了一種平靜,一種真正的平靜,一道道的傷痕只會讓他更堅強,更坦然地面對生死。這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是堅強,更是一種釋然!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活着”吧。

就像課堂上老師所説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生活也沒有絕對的一帆風順,風風雨雨,生老病死,我們也得一樣一樣地經歷過去。面對無法選擇的生活方式與命運的種種不公,我們到底是應該像福貴一樣坦然面對,承受着更大的“活着”的苦楚還是像網絡中無數的無力為生活承擔責任而自殺的人一樣,這隻能靠我們自己選擇。命運是不可改變的,但可以改變

的是對命運的認識。我不苟求能夠風風光光地走過一生,但求能在那個時刻,帶着微笑平靜地與這個世界道別,也同身邊的人到聲再見。

《活着》讀後感5

由小説改編而成的電影,通常都不會比小説出色。於是,我循着好電影追根溯源,直達原著。

看了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葛優繪聲繪色的演技,無不表達着生活壓迫下的弱者形象,從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到一落千丈的普通百姓,從父母雙全、妻小同在到父母故去、一雙兒女橫死,都是對福貴沉重的精神打擊,可福貴呢,總算承受下來了,而且電影結尾也預示着美好的生活。如此悲慘的經歷緊緊揪住了觀眾的心,我覺得要找來原著讀一讀。

放下書,我發現張藝謀太仁慈了,他剝奪了福貴慘痛的經歷,呈獻給觀者一個不錯的結局,殊不知如此圓滿的大結局作者看到後做何感想。餘華用樸實的筆調給我們描繪出福貴乃至芸芸眾生的生活本意,平白的話語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彷彿揹着一塊大石頭趕路,回頭才發現地上漸行漸遠的腳印已深深烙印在心裏,難以釋懷。一樁樁、一件件的喪子、喪妻直至最後與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主人公福貴仍在忍受着生活給予的饋贈,仍在不屈地活着,他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其他而活着,這種感受在他埋葬完最後一層親情後所表達出的對生活,對活着更多了一份釋然。正如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唐玄奘要比經歷八十難的他更能體會佛的深意。從福貴的遭遇可以瞥見你人生中偶爾的苦難,我驚訝於餘華擁有怎樣一支生花妙筆如此的讓讀者心塞,更為難得的是福貴一次次不服輸的站起來,默默地卻又無可奈何地繼續活着,或許,我們活着就是為了一次又一次接受生活的打擊,而後變得從容不迫。

記得一部電影中一句台詞,小女孩問男主人公: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隻有童年苦,男主人公答,總是這麼苦。好一個總是這麼苦,簡潔明瞭卻道出生活真諦。餘華筆下的福貴早已超脱活着本身,在命運接二連三的安排下,他依次告別一個個親近的人,最後只能跟一頭牛相依為命,他送走了所有親人,最終為生活、為活着而活着,在我們旁觀者看來,他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令人感到命運的不公,然而在福貴眼中呢,他抱怨過發生在他身上的種種悲慘嗎,他沒有,在他眼中,他有好妻子,好兒女,好女婿,好外孫,他是那麼豁達以至於他晚年與名叫福貴的牛耕種時臉上總洋溢着幸福、快樂。借用作者的一句話,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着》讀後感6

在《活着》這本書中,其實福貴一直是在愛中成長蜕變的。身邊遇到的親近的人幾乎都是好人,不管是父母還是妻兒還是朋友,這也許也是他從家財萬貫到一貧如洗境地後能順利轉型,踏實肯幹,也是他今後力量的源泉之一吧。

通篇下來感覺都是很平淡無奇的敍事方法,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堆砌也沒有引人入勝的各種比喻描寫,但是卻讓人無法自拔,彷彿事情就發生在自己身邊。

其次,福貴這輩子享過福、造過孽、吃過苦,經歷風風雨雨,無非比別人更坎坷一些,看開了,就煙消雲散。至於他為何沒有自殺,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他對生死大徹大悟,每人都要死去,無非時間早晚。死亡可怕是因為對未知和黑暗的恐懼,能親手送別自己的親人,看着他們安心上路,安葬他們,也許這是對親人最好的告慰。關於這點在小説中有明確闡述。

第二,陪伴,更是活在回憶當中,這給了他活下去的動力和勇氣。第三,當苦難來臨,福貴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神經是否麻木,很難判定。

苦難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沒有經歷苦難,怎麼能體驗生活的快樂?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也許是餘華想要説的話。

再者,人到中年也是拼命養家,隨着社會的變化,我能看到福貴身上的無奈,接受,困苦。裏面的細節,太多太多包括有慶死福貴默默隱瞞的承受,到老年的看淡。

他能平靜地把一生講下來,這便是勇氣。看福貴從少的胡鬧不知世事到老年接受坦然,就覺得世間你我都是如此,雖不及福貴的奇幻,但總是要接受那些年少時不曾想過的明天。

不知這是獲得了坦然,還是限制了明天。活着要表達的,不是苟延殘喘的好死不如賴活着,而是一種飽受生活磨難後有還存活的勇氣,相比較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要承受得更多,對於福貴,你不知道應該心疼他經歷瞭如此多的磨難,還是應該慶幸還好他活着。看完心裏一直哽咽得哭不出來,沉重壓抑。

我最不願意看的就是有關於那段時光的歷史文學作品。我為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感恩,亦共勉珍惜當下和眼前人。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幸福快樂!

時間它席捲了一切,讓你所有,在不經意間灰飛煙滅。富貴的生活讓我想起了蘇東坡,親人的離去和仕途的困難讓人無法喘息,命運總會悄無聲息地給人無情的打擊,卻又給予你冬日的暖陽。

小説讓我看到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當富貴生命中難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牛相伴時便可知,他對生死已經看透了,他只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了。

《活着》讀後感7

其實還在學校上學時就聽説過《活着》這本書,自己卻遲遲沒有刻意的接觸。近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哥哥去上幼兒園,妹妹被外婆帶出去玩,難得幾分空閒,在書房隨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運之中。三個多小時,我一直隨着主人公的命運跌宕起伏,直到書一頁一頁的被翻完。晚上等孩子入睡後,我又把同名電影翻了出來,可惜由小説改編而成的電影,通常都不會比小説出色。相比之下,雖然有葛優賣力的演繹,但是電影還是顯得太温柔,張藝謀對主人公的闡述太仁慈。

活着,還是死去?

由於賭博,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從此福貴就像被命運拋棄在某個暗無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希望。鳳霞結婚懷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慶是長跑第一名,儘管簡陋但是也有歡快,絲絲的暖意時時衝上心頭。但是命運的利劍還是無情的揮向了福貴。福貴無奈的看着自己深愛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我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

我腦海裏的有慶是這樣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頭髮、笑起來有酒窩、總是向着陽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彷彿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來,生活艱辛沒什麼!他熱愛生活就像熱愛他的兩隻小羊一樣,單純且美好。終於,有一天,有慶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進了福貴家,一切都在變好。

突然有慶死了,冤枉且荒謬。由於有慶血型和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抽血過多而死!

噩夢在延續,讀者看到所有的絲絲的温情和點點的希望,都被一個個悲劇扼殺在了搖籃裏。

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貴平淡的敍説。

我們為什麼要活着?

餘華用他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福貴為什麼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悲劇,無奈的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信心了嗎?他不應該很孤單嗎?我想,福貴是絕望、痛苦和孤單。餘華偏偏讓福貴活着,這活着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涅槃。

《活着》讀後感8

秋 是沉靜的

我喜歡看書,喜歡無憂無慮的看“閒”書,一旦給我加任務我就對這件事討厭無比。在教育學的知識不用考試時我看教育學的書津津有味,再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甘之如飴,一旦告訴我教育學是要考試的,曾經的津津有味瞬間變得味同嚼蠟,閲讀的是同一本書,卻再也不會擁有閲讀它的閒情雅緻。

秋 是金色的

到目前為止沒有被任何任務影響我依然喜歡看的書是《活着》,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七年級,那時我哥送了我幾本書,依稀記得有郭沫若的選集,有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有餘華的《活着》,其他的書目就不記得了。

書我都認真的看了一遍,時間證明我對《活着》最感興趣,從七年級到現在,大概讀了3遍《活着》,每一遍感受都不同。第一遍讀時,被故事情節牢牢的吸引,不由自主地想知道後續情節。讀時我常常想怎麼會有人這麼倒黴,天下不好的事情全部發生在了他身上,感覺福貴太可憐了,讀書途中幾度心痛。第二次讀時,雖已知情節發展,但對於其中有意思的情節依然感覺不可多得,此次我對於福貴的憐憫少了一些,而是覺得人在世上可以不迷信不封建,但是得懂因果,還得服氣敬畏這個因果。

秋 是濃烈的

如今再次讀起《活着》,在同情福貴的同時,更加感受到作者的語言魅力,有時候就是簡單的一個場景被作者描述地栩栩如生,有時候的描述讓人心痛不已,你比如説有慶給校長捐血失去生命那部分,看完讓人氣憤揪心久久難以平復。目前這一遍還沒有讀完,但是現在我對福貴更多的是佩服,他有過高光時刻,也有人生至暗,當一切落下帷幕,他講起過去好像在講故事一樣風輕雲淡。

當今這個時代,試問能有幾人擁有福貴這樣的大心臟?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或挫折,在面臨當下情況不由自主的抱怨難過壓抑,有時我在想是不是困境真的那麼大,是不是就沒辦法度過?或是有沒有可能轉變想法,我們就把種種經歷包括困境當成是人生畫板上的色彩,用心去感受體會它,試着在現有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清晰記得我第一遍讀時,總是被滿滿的悲傷籠罩,被其中的悲慘事件壓抑的喘不過氣來,而現在我在想福貴如果沒有經歷其中的一波三折還會有後來的平靜如水嗎?一個從來沒有失去的人,應該對於擁有的體驗也比較有限吧。

《活着》讀後感9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我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厭惡於華,厭惡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我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理解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我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僅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以往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可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本事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我。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可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自我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我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後感10

活着,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我也常常問我自己。為了責任?為了親情?為了功名利祿?看了富貴的一生,活着其實是一種本能,很純粹的東西。

可以這樣説,富貴幾乎遇到了自民國以來所有的倒黴事,也經歷幾乎全部的人生中悲劇。但是他不純粹是個悲劇式的人物,在他所有親人死後他依然要活着。我也很好奇為什麼面對這樣的人生打擊他還能堅強的活下去,可能就是我開頭説的,活着是一種人的本能。富貴他又像一個英雄式的人物,他教會了我們堅強面對人生,努力活着。

人物性格的描寫也很突出,寥寥幾筆便將人物性格描寫出來,栩栩如生,很契合時代特徵。尤其是人的善與惡,拿那個隊長為例,當初鳳霞被搶地瓜的時候他出來解決問題給自己分了塊,後來家珍從父親家那回米時還要求分享下。拿完米的那句對他笑描寫讓我討厭這個人。但是他還是沒少幫村民。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描寫了,而且這種人性的描寫還非常有時代的特點。

他還有一定歷史性,通過富貴的經歷把當時的社會特徵描繪的淋漓盡致。富貴經歷過的也是大多數人經歷過的。比如他剛開始的被抓壯丁到後來的解放戰爭再到三反五反……

再説説寫作手法,我一個高中生對寫作手法瞭解並不多,語文成績也一般般,書也讀的少,若有分析錯多多包涵。

首先這本書開頭採用了第三人稱後來又轉第一人稱,過渡的時候也用了第三人稱,以那個“我”來觀察富貴老人,到第一人稱時則顯真實,這樣的手法時間的轉換感覺給人很強的代入感。對比手法尤為強烈,體現在人與人還體現在時代。

語言樸實,語言風格十分貼近富貴這個人的特徵。行文線索感覺前期是富貴家的老宅,他在徐宅的這前期地主般的生活,後期則是那個醫院,對來説富貴他重要的親人大多死在了那所醫院。

與我來説,《活着》對我意義重大,我的生活也挺像富貴,我的家境起初也是很好,後來父親賭博欠下一堆外債,他幾次也想死,生活逼迫着,我也過着比較苦的日子,當然比不上鳳霞那麼苦,所有悲劇都發生在富貴身上富貴依然要活着,這種活着的意志是不可被剝奪的。活着就很好了何必去追求那些虛無的東西。結尾那句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不僅暗示着故事的結局,也暗示着人的生命終有凋零的一天。

《活着》讀後感11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

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

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

他的人生了無遺憾!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

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12

剛剛看了一部電影《活着》,點開前覺得名字熟悉,才知道這盡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書,餘華老師的作品。書裏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愴,更讓人苦。

影片中福貴對兒子對孫子説了兩次同樣的話,大概意思是“日子,從有了餃子後,就憧憬着會有雞,雞長大後就成了鵝,鵝以後就是羊,然後是牛。。。”,牛以後,福貴對兒子説的是日子就會好了,對孫子説以後就可以做火車、飛機了。

是啊,一個經歷了那麼多痛與苦的極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來,就連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時,他還在鼓勵和勸説。

無論影片反映的是時代的真實典範還是訴説時代的悲劇,有一代人是經歷了真實的那個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許我爺爺的爺爺就是那個年代的經歷者。常人都會覺得,大難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就該享福了,可前一秒還在全家其樂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卻成了血淋淋的畫畫,失去一個人猶如玩笑一般。看者覺得為什麼好景氣前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幕,覺得苦的還不夠嗎,為什麼要一個一個的離去。

我姥姥以前對我説過你現在是個好時候,有飯吃,有衣穿,然後她偶爾就會講起她小時候是怎樣聽到小鬼子進村了就跑的。你可曾聽過老人講這些故事?

我在夜裏有一個喜歡聽故事的習慣,或許是刻意形成,或許是潛意識的保留,或許是小時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經的畫面,人固然去了,形還能活着,不是紀念,是想念。

書中的故事,有人覺得太過完美,有人覺得太過悲慘,大抵人人都會接受美滿的結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經歷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狀況內外,只是所觸之人牽制罷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傷懷了,你倒下了,請你不要忘記,那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有人在奮力呼吸着,有人在掙扎着站起,永遠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訴你一切真理的事實,讓你挫敗,再讓你信仰,來來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繭而停。

文中的福貴,最後陪伴在他身邊的`僅剩下了一頭牛。雖日子好了,日子終究等到了那個他曾經憧憬的日子,可媳婦、兒女、孫子卻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或許活着本身終究就是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卻是有佳人陪伴,有兒女繞膝,有孫子環繞。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經歷的人都會痛吧。

《活着》讀後感13

活着或去世都是一個年青生命難以駕御的標題。相同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佈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逼真地領會到了這書的意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視點道出了一個一般人普通而彎曲的終身。主人公福貴日子在那個繽紛特別的時代,閲歷了戰役,殺伐以及一系列動亂的日子,閲歷了家庭的興富到堵塞,身邊人連續的死去。在他們終身中,不知失掉的多少東西,失掉金錢,失掉親人,最終只剩餘一頭弱不禁風又幾乎被人分割的老牛與他為伴。雖然是這樣,他仍是友愛地面臨國際,全部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平。或許當咱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止境的時分,回望從前的全部,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全部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去世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際實在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敍説全部。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全部生離死別中最安靜的一段,也是最逼真的一段,想起阿朱身後喬峯抱着她的屍身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窩囊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痛不欲生,我想人活終身,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年月帶走了,那時的咱們或許真的會挑選一種安靜,它是多年的愛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閲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臨着一塘殘荷將曩昔的傷痛回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曩昔是否清楚地知道而且敢幹面臨,我不敢説。

這個國際確實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有相同,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終身。面臨這樣的不公,憎惡確定都是白費,乃至我也説不清究竟該怎麼做,我面臨的是無法自由挑選日子方法的無法和心裏與實際的激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實際中的瑣碎,而在心裏尋求思想上的終年,但不論怎樣,我一直遺言自已能對國際友愛,雖然天分中的頑強與後天構成的叛變或許會導致我走上背叛的路。

生老病死,咱們都得相同相同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進程算了。我僅僅遺言能按自已的志願挑選一個方法,實在清醒併發自心裏的去完成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遺言我能帶着安靜的淺笑向國際道單個,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會。

《活着》讀後感14

像每一個春節一樣,假日裏我又讀了幾本書,尤其是餘華的《活着》,已經是我第二次拾起它了。幾年前,這本書的悲劇故事讓我心情壓抑,讀不下去,而且內心裏對於作者充滿了怨氣,好心狠的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難道人生真是這樣的無奈嗎?!”

春節裏的一個下午,我的老父親和母親坐在門口曬着太陽,慈愛的目光正望着門前的停車場上打牌的姐姐與侄女們,那裏有熱鬧地嘻笑聲。這時陽光也一樣暖融融地照在家裏的木製長廊上,長廊的旁邊便是伴我成長几十年的浦溪河,河水像個時間使者不急不息的流着,河面上的水紋被陽光照着,泛起閃亮亮的一層碎金,長廊的對面是連着天空的高山,小時候,坐在家門口的門檻上,我經常想,如果能爬上這座山,是不是就可以摸到光滑滑的天空和白軟軟的雲朵了。就坐在這間長廊上,我讀着餘華的《活着》,而且終於讀完了它,六歲的侄孫女不停地過來問“小奶奶,你怎麼總是在看書呀?”,我笑望着她稚氣地小臉,“因為書裏有很多的故事。”她一聽説故事,連忙説“那你給我説説這書裏的故事吧”並且搶過書,煞有介事地指着一面“就説這一頁的故事”,我就指着這一頁,給她説了一個“凡是瓜都能吃的笑話”,她笑得直在我身上打滾。

這樣祥和温暖的午後,讀着這本書,恍如隔世,我是讀者,我又是福貴,就像餘華在書序中寫的那樣“寫着寫着,我成了讀者,書裏的人物他們自己説了許多很了不起的話”。雖然讀它一樣的壓抑,使得我不得不找藉口去倒杯水喝,以讓潛在我身心裏的福貴暫時離開一會。終於讀完了它。我不再怨恨作者了,也許幾年前我就知道,書裏的故事和演繹故事的人每一個都是真實的。我知道,時間使者曾經見證過這每一個故事的,曾經認識過這其間的每一個人的。它聽見過那個光着腳,提着鞋跑步的男孩子走在回家路上的咚咚聲,聽見過那隻羊跟着男孩後面“咩咩”叫媽媽的聲音;它聽見了苦根對爺爺説“福貴,我只吃一顆糖,我們要攢錢買牛呢”;它聽見家珍整日靠在牀上穿針引線時心底裏的歎息聲;它甚至還聽見啞了的鳳霞在新房裏發出的鈴瓏般的笑聲:它更聽懂了那隻取名也叫“福貴”的老牛與名叫“福貴”的老人日日在田間地頭的嘮嗑。而那飄蕩在風中酸酸楚楚的歌聲,“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當和尚”,在這個絮日的午後,我也是聽得真切的。

和上書本,我微笑地望着我年老的父親和母親,牽着侄孫女的小手,我説“走,小奶奶不看書了,我們一起去給老太太和太公講笑話”。

《活着》讀後感15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題記

小小的一本書,藴含着巨大的哲理。簡單質樸的語言,卻演繹着最悲傷的故事。書中的每一個字符,都帶給我心靈的震顫。

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擁有時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生命在最美好的年華要活出最好的價值!

小説講述了福貴的人生經歷,他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又娶了一個城裏的有錢人家的女兒。生活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但他卻不懂得珍惜,三天兩頭跑進城裏去賭錢,終於有一天他賭光了所有的家產,一貧如洗,家破人亡。而他自己也歷經磨難,但他在一次次的苦難中堅強地活下來了。他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用樂觀與積極去努力活得更好。富貴,他的一生是悲苦的,命運對他是殘酷的,而他的不幸有一半又是他早年玩物喪志造成的,他之所以因為活着而活着,是對生活的一種妥協,是歷經磨難後的無可奈何,更是他所處時代的悲哀。

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和平盛世,所以我們有條件去昇華一下活着的意義。我們要去追求更高層次地活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這個盛世將由我們來延續,我們肩負強國盛世之夢,我們怎能讓生命虛度?我們要讓生命起舞,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將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我們要活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中國為什麼會有如今的盛世?是因為中國擁有一羣有夢想,有抱負,有愛國之心的人才,是他們用血與汗締造了中國如今的高度。而我們青少年就是中國的下一代,代表着下一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擁有無限潛力的種子,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所以我們要活得精彩,活出價值,去延續中國的盛世,去創造世界的輝煌。

如今,現代科技十分發達,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帶給我們快捷方便的同時也讓許多人走向了深淵。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越來越多的種子萎縮,越來越多的花苞凋謝,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走上富貴的老路。我想大聲呼籲沉迷網絡的少年們,抬起我們的頭吧,風華正茂,年華正好,我們一定要珍惜青春時光。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行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前路多麼崎嶇不平,我們都將會走出陽光大道。相信自己吧。夸父逐日不語,鵬飛萬里無言,一切皆有可能。縱使前方荊棘密佈,縱使寒風刺骨,忘掉所有藉口,哪怕遭遇困難,也要讓行動書寫奇蹟,收穫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加油吧,祖國的花朵們,綻放笑容,讓我們與盛世同行。

Tags: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