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1

第一次聽課後,樑校長給了我一份《國小數學教學研究》。,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説法和提供的實際案例,確實讓我有所感悟。

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學懂的。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同樣需要學生親歷和體驗。老師講出來的概念大多會成為學生的短暫記憶或學生做題時硬記的方法,而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掌握,不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不斷積累、漸進,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才會轉化為學生內部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運用中進行鞏固,在鞏固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才可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把已學知識進行遷移,達到知識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必須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計算能力的形成同步發展。

很多知識在我們看來是簡單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這些我們一看就懂的知識、方法通過教學轉變為學生的思想、思維方法正是作為一名教師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導學生就需要老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就要我們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態度,心理特徵等等。例如:國小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就要通過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觀地進行教學,逐步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在計算的教學中,同樣也需要深入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就像課件中提出的國小生計算錯誤的歸因,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和總結的。國小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跟國小生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也是有很大關係的。知道出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環節、內容、重難點等等。

現在,對數學教學還處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對數學教學有越來越深入的認識。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2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3

開學初學校給我們每位課改班的老師發了《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利用工作之餘我便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下面我就簡單説説我的感想。

這本書從書名看起來應該是如何讓老師愛上教學,但實際上講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課,教我們如何進行課前準備,如何進行課堂講授,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教學點撥、方法指導和調控管理等,認真讀了這本書,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和方法。

反思這一節我覺得講得非常好,“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説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為老師也許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懶惰導致很少寫反思,每次學校組織要求寫的時候才逼迫自己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一點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光多寫課後反思,更多的要寫課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後行”方能提升教學效果。要反思課前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恰當,情境是否適用,反思學生的認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課件的使用是否得當,利用課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精神等有很大的優越性,利用課件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該用則用,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圖省事,每次上課直接打開課件一步步給學生看,一節課下來黑板上還是空空,這種教學模式並沒有利用現代技術突破陳舊的傳遞式教學設計,削弱了教師的主體作用,也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失去了應用課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義共識還是需要在黑板上進行書寫,因為課件一閃而逝的效果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了教學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賴課件,電腦壞了,課件用不起來就不知道怎樣上課了,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該板書的還是要板書。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講、精講,講學生終身開展必備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講的是作者自己上歷史課上總喜愛在講台上講個沒完,而輕忽了學生們的感受。我覺得這一節我和作者很類似,也有一樣的毛病,一樣的感受,課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滾滾不絕,學生卻是苦悶難耐,望天發愣,一節課講完,累得怠倦不堪,可謂口乾舌燥,效果卻是不怎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自己卻不明白,讀了這一節我找到了答案,我應當選擇測驗考試發問,討論式,並配合多媒體教學,應儘量做到少説少講,用材料大概問題去誘導和啟發學生思考。當然材料和發問一定要緊扣促進學生主動研究這一目的,在具體的操作上,特別是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注意恰到好處,還要設計出能激發學生求知樂趣的`問題,並且要有益於學生對所學知識能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試探性地上了一節課,能極大地變更了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在整節課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講和精講,所以只要老師把知識點講清,把難點講明,學生就會在合作研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成得盡善盡美。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令我們特別頭疼的學生。本書中最後一章是調控辦理篇。在課堂中,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行為舉行調控,需要破除學生的打斷和滋擾,在需要的時候還得對付破壞活動。那種傳統教學中令教師“頭疼”的學生行為背後,每每儲藏着豐富煩人教學資本和良好的教學代價。在教學中,善於課堂調控的教師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實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還能地增強學生進一步研究的樂趣和希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歐冠,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教學任務高效完成,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智力得到啟示和開發,道德、情感得到昇華,而且教師本人也從中樹立了威望,獲得了尊重,課堂氣氛融洽。

XXX老師教給我們的這些方法,讓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愛上教學並持之以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老師,為我們每位青年教師成為名師指明瞭方向,確實是一本很不錯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讀。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4

讀完竇桂梅的《玫瑰與教育》全書,掩卷沉思,這本書給我留下許多深刻的印象和感觸——

自序《我在成長,我在寫》中告訴我們:“要立足課堂……並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心得。”。隨時隨地地記錄,就意味着要隨時隨地地思考,思考我們的教育生活,思考我們的人生。

我從一年級開始,課堂上經常獎勵學生小紅花,五角星等,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牆壁上一串串小紅花、一排排小紅旗,對於那些榜上有名的孩子來説是榮耀的記錄,對於那些榜上無名的孩子來説難看的記錄。課堂學習不是競技比賽,沒有誰是失敗者,每一個學生都是需要鼓勵和撫慰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期待我們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勵的孩子,我們沒有權利用成人世界的勝敗、積極或不積極之類的原則去約束他們和評價他們,相反,我們要做的是激起每一個學生對學習和未來的熱情,激起他們對榮譽的尊重。

同時書中竇老師毫不吝嗇地道出了頗含人生哲理的四條建議:

一是改變態度。“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啊,“再偉大的人物,歷史也不能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滄海一粟”,只是繁花盛葉中弱不禁風的一葉草兒,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

二是享受過程。“生命是一個括號,左邊是出生,右邊是死亡,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號。要學會享受這個過程——無論是精彩還是糟糕。”竇老師的這句話説得多好!每一個人都有着獨特的`人生過程,有風景如畫,也有的殘頁敗筆;有繁花似錦,也有落葉紛飛;有春華秋實,也有雜草枯榮……只要我們仔細品嚐,品出它的意義,即便過程有些艱辛,即便其間會遭遇痛苦,我們就會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三是活在當下。“要相信每一個時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開。”這句話,聽起來有幾分禪意,但如果真具備了這樣的心態,人生的快樂便是無處不在了,知足長樂嘛!

四是學會感恩。“懷着愛心吃菜,勝過懷着恨吃牛肉。”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樸實中卻道出了幸福的本質意義。我一直認為幸福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源於每個人心底的一種暖暖的感覺!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5

近來有幸拜讀了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專著——《玫瑰與教育》。本書主要記載了竇桂梅老師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及為人處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國外教育(日本)現狀的透析,還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見的讀後感。

讀了這本書,我對竇桂梅老師肅然起敬,倒不是因為她如此年輕就評為全國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十傑教師提名,還擔任清華大學附屬國小副校長,而是通過《玫瑰與教育》這本書,通過竇桂梅老師的成長經歷,我感受到了名師光環背後執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觸動最大的是以下兩點:

一、廣泛讀書,積澱學養。小時侯的竇桂梅老師沒有讀過多少書。當上教師以後覺得“腹中空空”,於是她把書籍作為自己成長的土壤。《玫瑰與教育》第一輯《清談與憂患》之《執子之手,與子偕行》中,我們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個讀者到作者的經歷,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一代名師的經歷。“現在,讀書成了我的習慣。我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培植幸福的習慣——土壤、陽光、水分都來自於美好的書籍。”(竇桂梅語)讀書已經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學習的一部分了。當然,讀書也給她的教學,給她的不斷成長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着自己敏鋭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為生命奠基》、《教育的對話》、《竇桂梅閲讀教學實錄》等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在成長,我在寫。”(竇桂梅語) 讀完名師之作,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離竇桂梅老師有多遠?我們離理想中名師有多遠?

名師之名在於學識膽略,在於礪志勤懇,在於審視篤行。他們都有一種忘我的獨立、奉獻之精神!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的去實踐,努力的去奮鬥,去獲得一種穩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們與名師的差距,在於精神世界的距離和實踐的勇氣、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會有行動,有了行動才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舊的思想意識,讓精神站立!很多情況下,名師給了我們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動力。一個要進步的人,對自己應該自找一個壓力,這樣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名師曾經做過的事情。

最後我想説,竇桂梅老師將永遠激勵着我不斷前進!感謝《玫瑰與教育》!感謝竇桂梅老師!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6

近兩日讀了我買過來很久卻未認真閲讀過的唐全騰老師所寫的《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感觸頗深。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一書全然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些枯燥難解的專業術語,沒有刻板無趣的説教,讀之彷彿朋友之間的一次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職業之便,首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學校典型案例,使我們老師感覺到就像在傾聽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然後作者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列舉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對學校案例進行了深入而淺出的剖析。每每讀到作者那些總結性話語的時候,都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學迷惑被他一語道破,讓我遂生相見恨晚之感。書中除對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對策非常實用易行,簡直就是一線教師的管理寶典

本學期我讀了好幾本書,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這本書與其他心理學的書不一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運用實例來解釋教育心理學的知識。

其中有二種心理現象引發了我的思考,給予了我一定的啟示。 一、破窗效應: 書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啟示,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應該為了樹立良好的班風,應該更加的細心觀察。班級內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出現問題是正常的,關鍵在於教師能不能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希望每一個班級都不會出現一扇破窗。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鬆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7

時間過得飛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幾年了。送走的學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樣,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總覺得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曾幾何時漸漸和瀟灑自如越離越遠,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歎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這些年的教育教學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瞭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説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説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説: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説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8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裏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裏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為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籤。然而,作弊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為,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後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可以順利通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因為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你在國內,覺得處處防假,經常打假,都習以為常了。然而,走出國門,你才會發現,原來,民族的誠信危機已經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尊嚴了。國有國格,人有人格。面對這樣的誠信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每一次考試,希望我們都能想到我們的責任。類似這樣的教育很多,我們得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新鮮的教育故事,因為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們的生命會很美麗,能儘量少沾染一些市儈的污濁氣。

孩子們今後走上社會,會看到很多陰暗面,會遇到很多挫折,會遇到很多與學校所教育的價值觀相沖突的東西。然後,我想,只要每個生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麼,他會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陰暗面,該怎麼去陽光地、積極地對待挫折。

要”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工作。每帶一批學生,我便投入極大的心力。收穫的就是艱辛與幸福。每次非常疲憊之後,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當接手一個班級之後,又不自覺地投入進去了。我發現自己沒法不投入。於是就難免很累。現在慢慢的也接受這麼一個事實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控制不住會牽掛人的人。也許,這正證明着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於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9

開學初學校給我們每位課改班的老師發了《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利用工作之餘我便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下面我就簡單説説我的感想。

這本書從書名看起來應該是如何讓老師愛上教學,但實際上講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課,教我們如何進行課前準備,如何進行課堂講授,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教學點撥、方法指導和調控管理等,認真讀了這本書,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和方法。

反思這一節我覺得講得非常好,“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説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為老師也許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懶惰導致很少寫反思,每次學校組織要求寫的時候才逼迫自己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一點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光多寫課後反思,更多的要寫課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後行”方能提升教學效果。要反思課前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恰當,情境是否適用,反思學生的認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課件的使用是否得當,利用課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精神等有很大的優越性,利用課件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該用則用,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圖省事,每次上課直接打開課件一步步給學生看,一節課下來黑板上還是空空,這種教學模式並沒有利用現代技術突破陳舊的傳遞式教學設計,削弱了教師的'主體作用,也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失去了應用課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義共識還是需要在黑板上進行書寫,因為課件一閃而逝的效果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了教學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賴課件,電腦壞了,課件用不起來就不知道怎樣上課了,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該板書的還是要板書。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講、精講,講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講的是作者自己上歷史課上總喜歡在講台上講個沒完,而忽視了學生們的感受。我覺得這一節我和作者很類似,也有同樣的毛病,同樣的感受,課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絕,學生卻是苦悶難耐,望天發呆,一節課講完,累得疲憊不堪,可謂口乾舌燥,效果卻是不怎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自己卻不明白,讀了這一節我找到了答案,我應當選擇嘗試提問,討論式,並配合多媒體教學,應儘量做到少説少講,用材料或者問題去誘導和啟發學生思考。當然材料和提問一定要緊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一目的,在具體的操作上,特別是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注意恰如其分,還要設計出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問題,並且要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能進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試探性地上了一節課,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整節課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講和精講,所以只要老師把知識點講清,把難點講明,學生就會在合作學習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成得盡善盡美。

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令我們特別頭疼的學生。本書中最後一章是調控管理篇。在課堂中,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調控,需要排除學生的打斷和干擾,在需要的時候還得對付破壞活動。那種傳統教學中令教師“頭疼”的學生行為背後,往往藴藏着豐富煩人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善於課堂調控的教師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實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還能大大地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歐冠,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教學任務高效完成,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智力得到啟迪和開發,道德、情感得到昇華,而且教師本人也從中樹立了威信,獲得了尊重,課堂氣氛融洽。

趙國忠老師教給我們的這些方法,讓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愛上教學並持之以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老師,為我們每位青年教師成為名師指明瞭方向,確實是一本很不錯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讀。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10

  今天,我們學習了安徒生的作品《醜小鴨》。課文講述從一隻醜陋的醜小鴨通過艱難險阻,最終成為一隻美麗的`白天鵝。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努力學習成為人才,心靈美,即使外表醜陋一些也沒關係。

我的牙齒不好,臉也不長得俊,身材矮小。但我心靈很好,學習雖説不是太好,但我追求更好。不自卑,不放棄,不泄氣,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追求完美。

我相信勝利在向我微笑,未來在向我點頭。但成功的同時也不能驕傲自滿,自以為是。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11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裏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閲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

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

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最近我拜讀了《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這本書。看完之後,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作為一名老師,這本書對我的啟發非常大,通過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學是需要激情與智慧並存的,根據書中舉的許多教學的案例,我也試着教學生,效果相當好,尤其是互動的部分,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智慧。因此我將我的感受做如下概論:

一、讓學生動,激發創新興趣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們好動、好奇、求知慾強的心理特徵,加以適當地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動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生活情景之中,讓我們的數學問題具有生命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書中運用的通過講精彩故事、故佈疑陣、運用幽默等。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創造出適合學生思想實際、緊緊圍繞教學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問題情境。

2、寓教學內容於遊戲之中。在遊戲中學生們的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應快,讓他們在動中學,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本書中《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課例與評析》中,採用了拼圖遊戲摺紙遊戲來加強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認能力。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這些圖形的`特徵進行比較的過程。既有獨立思考的快樂,也有合作學習的愉快,真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生命美。

3、根據數學教具直觀性的特點,引發學生好奇、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數學教具的直觀印象,常常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有助於他們理解、掌握有關知識。

二、讓學生想,培養創新思維

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數學史上的費馬猜想、歐拉猜想、非歐幾何等,不知曾激發了多少數學家的創新熱情!在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對學生的大膽猜想給予鼓勵,學會賞識,愛護學生的獨特思考。要知道,學生猜想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這種意識與習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恰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聯想。聯想是創新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學會從已有的知識入手,採用由此及彼、化生為熱、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化部分為整體的思維方法。把一個未知的問題轉化到已知的問題。聯想是從一個數學問題到另一個數學問題的心理活動,即尋找一個我們熟悉的相似問題或者找到與題目接近的原理、方法,變通運用這些知識,從而使問題獲解的過程。學生們通過聯想——轉化——解決的學習過程,既培養了創新思維,又深刻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之美、成功之樂。

三、讓學生炫,增強創新意識

學生們都愛表現,希望在學習上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肯定、讚賞,但苦於沒有這樣的機會,於是,我們就可以多創造一些機會來讓他們炫起來。讓學生們炫,炫出他們獨具個性的風采,讓他們在炫的體驗中增強創新意識,加深對數學之美的感受。

要放手讓學生炫。教師要解放思想,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的潛能是令人難以估量的。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已出題,編題考考其他同學,其他同學有疑問的或不懂的還可以舉手向小老師請教,學生們在出題、答題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讚賞,他們就會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同時在出題、答題的過程中,他們也鞏固了知識本身的內容,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對數學這一門學科的生命意義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通過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幟,要讓生命教育落實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在課堂之中,就需要創造生命化的課堂、生命化的校園。在教學中老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的、開放的課堂。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12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

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

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匪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説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説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裏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裏是説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説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但要張弛有度。

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經驗,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鋭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心得13

這個假期,我懷着對名師的崇敬,讀完了竇桂梅老師寫的《玫瑰與教育》,乍看題目,還以為是教育教學理論,其實不然,這是竇老師平時的一些雜感,有的是寫在網上的一些隨筆,書中的內容有的是與教育有關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讀後感。讀完這本書,好象更瞭解她了,書中對我最有益的莫過於她有關教學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維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對自己工作中一些問題的思考。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就是竇桂梅老師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她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那些娓娓道來的文字,緩緩流淌出的是慈母對女兒的疼愛;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領導對下屬的期待;智者對朋友的友愛。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感覺就如同與一位親近的朋友談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本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其中寫了作者的教學反思;第二輯在聽説讀寫的背後,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的很多讀後感。

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着自己敏鋭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她的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在成長,我在寫。”

有人説,教育是一門藝術。這話一點都不錯,我認為,這門藝術的關鍵就是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而老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是掌握這門藝術的訣竅,更重要的是掌握愛的藝術。

有些老師常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好教,好話聽不進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沒良心;也有些老師總是常常以“我是恨鐵不成鋼”來寬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甚至粗暴,認為只要出發點對,是愛學生,是為學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計較。於是就出現了不問青紅皂白的斥責,甚至打罵學生的現象,其實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我的話是否撥動了學生的心絃,我的“愛”是否能被學生欣然接受。其實,這是教師情感教育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缺乏了“愛”,更缺乏了“愛”的藝術性。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學生調皮、不聽話時,我們就對他們嚴加管教,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動輒批評,甚至有時大發雷霆。很快,學生確實“老實”了,也許我們還會暗暗自喜,但其實這有可能是一種假象,學生只是迫於你的權威,嘴巴不敢説,內心卻不服氣。 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愛出發,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心底裏關心愛護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細心和同情心,這樣,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作為老師,我認為,對學生要從心底裏拿出全部的愛心,愛得質樸,愛得自然,但是,這還是不夠的,要想使愛獨具魅力,還必須順應童心,別具匠心,震撼人心,講求愛的藝術。我想,這才是我們畢生所追求的東西。

一縷芬芳在教育的這片園地裏!讓我們都來做一朵綻放在那校園裏的玫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