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華】讀書筆記作文集合6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2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讀書筆記作文集合6篇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菊”與“刀”,是本尼迪克特對日本人形象的提煉。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為中心,通過等級制、養育、義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與刀》的鉅作,詳細介紹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會,將日本複雜的國情清晰地剖析了個透徹。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書中所説,日本人“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的確,日本人的身上充滿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們的菊與刀。從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種可供觀賞的美學植物,象徵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種具有實用攻擊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徵。而這兩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認為,菊與刀的涵義還可以延伸至更深層的東西:菊花嬌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時的温文爾雅與文質彬彬;武士刀堅硬鋭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裏的獨立創新和個性自我。一柔一剛,兩者彷彿太極陰陽調和般,充滿了哲學色彩,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個實力不容小覷,但卻難以捉摸的民族。因此本尼迪克特認為,“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須弄清他們對秩序與等級制的信賴”。而毫無疑問,日本社會嚴密的社會等級,是從中國學習而得,經過自身改造後的成果。而支撐着這個龐大的結構運作的正是儒學的“孝道”與“氏族”。

先師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實上這也是他所説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傳統的儒家為政理念,為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奠定了一個穩固的思想根基。而中國本土龐大的宗族團體,則以血緣,將階級穩固地捆綁在了一起,為等級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約在公元六、七世紀,隨着中華文化圈在東亞範圍內的擴大,儒家世俗文化便從中國流向日本。但由於國情的不同,經過多個世界來的吸收與改造,日本最終將此內化為了一種,更適合自身發展的等級制度。

首先是孝道,日本的孝道與中國截然不同,日本的孝道不會硬性要求他們面對整一個大家族,而只限定在能接觸到的最親密的親人之間。

因此,“氏族”就取代了宗族的維繫功能,應運而生。氏族是在日本神道的基礎上,以神社為基礎的一種區域劃分的族羣。共同居住在這片區域的人們,或許血緣不同,但他們由於信奉同一個神明,因此都是這位神明大人的子孫。

雖然日本的社會等級固化程度較高,但由於橫向與縱向流動相對自由,因此民眾對此的接受程度高,經年累月,便被保留了下來。而在日後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中,每一代的養育,便是一輪新的固化教導。不同的等級輩分,要以不同的禮儀以區別對待。

因此,每一個孩子都被從小教育着,要恪守本分,因此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公民默契了。而在《菊與刀》中,這也是接下來要論述的義理、人情等一切行為的根基。由此可下定論,日本的等級制度,至今仍深深影響着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

以日企為例,集團內部的等級,通常也是森嚴的等級產物。日企常用的管理手段,通常有“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與“論資排輩”等。其中終身僱傭,為公司的絕大部分僱員,提供了一個安定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看,也維持了企業內部等級結構的相對穩定,極有利於企業的長久發展。而年功序列這種工資制度,則將員工的在職年齡與所獲報酬直接掛鈎,這一方面鼓勵了員工的忠誠度,同時也平衡了相同年齡等級的員工之間的橫向工薪差距。至於“論資排輩”,在企業內部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等級鏈條,則有利於技能的師徒傳承。

當然,這樣的舉措,也存在明顯的弊病。終身僱傭制捆綁了員工的自由,而且容易導致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下降。而年功序列則將年齡作為衡量工資增加的標準,這忽略了職工的生產技能與業績等必要的考核項目,不利於員工充分發揮創造力。論資排輩同理。

以小見大,日本社會同樣因為等級制度,產生了不少的不利影響。其中最顯著的便是由於階級固化,社會壓力增大,日本社會愈發朝“低慾望社會”發展,人口減少,老齡化程度加深,這已經愈發成為了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關注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日本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這可能還要經過有識之士們的一番努力。

總而言之,日本從一個彈丸之地發展至今日的資本主義強國,以等級制度為首的文化助力絕對是功不可沒的。而大和民族也向世界展示了他們超強的學習能力,他們能將彼之“菊”,搬回到來,充分生存後,鍛造成自己的“刀”。且不論這刀的好壞,刀柄握在大和民族手中,他們自然冷暖自知。我們只是走馬觀花地通過一本文學作品,窺探到了他們的片像,但這刀確實他們高速發展,最上手的武器。

最後作為結尾,我斗膽改一改本居宣長的一首詩: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菊與刀》。雖然直白得缺少些許美感,卻是我此刻最真實的感受。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最近,我讀了《人性的弱點》。這本書的作者是(美)戴爾·卡耐基,他是美國“成人教育之父”,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他一生致力於人性問題的研究,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開創並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融演講、推銷、為人處世、智能開發於一體的成人教育方式。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溝通的藝術》、《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人性的光輝》、《美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本書共有六十七章內容講述了六十七個克服人性的弱點的小竅門,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章保持本色,第八章活在今天,和第四十章稱讚最微小的進步。

每個人都希望能平安快樂的過完一生,其中要訣我想便是卡耐基所寫的保持自我本色。每個人都是獨立而與眾不同的個體,我們有時會因某方面比不上他人而自卑,而掩藏自己。卡耐基卻舉了十個例子説明保持本心的'人最自信最美麗。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人。因為對自己不自信而一味模仿他人試圖掩蓋自己的缺點最終如凱斯。達莉般怪態百出貽笑大方。他忠告我們模仿只會讓你成為某某第二,保持本色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你,讓你擁有平安快樂的生活。

大多數人總是整天抱怨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幸福似。乎總是遙不可及,然後在抱怨中失去今天。卡耐基告訴我們不管過去未來如何只要你活在一個真實的今天即可。他説昨天是早已過去的事情,你無法改變就不必再掛懷。而明天,集中所有的智慧和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就是應對未來的唯一辦法。()活在今天為明天着想,但又不必過於擔憂,我們要對明天懷抱希望過好今天。信奉威廉。奧斯勒爵士的話‘用鐵門把過去和未來隔斷,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生命就在生活裏,就在每一天和每一刻。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擁有着無限的潛能,可只有少數人真正發揮出來。而他們無一不受過他人的稱讚。不管是多麼有成就的人聽到他人的讚美總是心情愉快的。在為人處事上我們應不吝嗇於稱讚最微小的進步,讓你的下屬夥伴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注和期望。讚美總是擁有強大的力量促使人奮進向前。你對他們的讚美會讓他們加倍努力,更增進彼此的感情。卡耐基在這章中舉了勞倫斯。狄拜特的例子。因為休斯那輕微的鼓勵,他決定去東部求學深造,經過多年努力他最終成為了著名歌手。以讚美代替批評,即是讚美最細微的進步,也比斥責過失要好得多。這樣才能更好地説服他人。我們應讚美最細微的進步,並讚美每一次進步。

在《人性的弱點》這一書中,並未直接告訴我們人性有哪些弱點,而是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其實,那些告訴我們,我們卻又做不到的,就是我們人性的弱點,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逐漸改掉它們,學會轉換思維方式,提升思想境界,讓自己成長一步一步地改變自己改變世界。這是人性的弱點一書帶給我的啟發,每天睡前讀一章內容總能讓我回味無窮。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着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裏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都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地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騰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於是有了寫文章的衝動……”

餘秋雨在自序裏如此寫道。

我們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文弱多情的餘秋雨,在斷垣殘牆或莽莽蒼蒼的人文山水前,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歎、震憾,他婉惜、歎息。

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行狀:我就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出去……

我想,古人讀書時所崇尚的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會使他心旌神搖、羨慕不已。

他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後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

他寫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龍華》、《華語情結》、《這裏真安靜》。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誕生了。

《文化苦旅》無疑是極為成功的。

它有着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着散文創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

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係,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構的底藴,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

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於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餘秋雨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他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

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生活,便想着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鬆,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於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

餘秋雨的遠行不願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遊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

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風塵僕僕,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故謂之“文化苦旅”。

然而,書名所隱含的深層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觀照人體生命,餘秋雨這一旅程,是他本人對於人類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問題,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歷程,這歷程相當辛苦,故謂之“文化苦旅”。

再觀照中國文化的生命,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國文化的旅程,我們中國文化,在時間的長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間所見證的天災人禍、滄海桑田,豈是言語所能説盡。而數千年所累積下來的包袱,變得如此沉重難荷,今後還走得下去嗎?……

故又謂之“文化苦旅”。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的滄桑感更能引發出人生滄桑感,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便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體驗與回憶,其實中華文化並不像當時哄傳的那樣頑固和腐朽。它確實步履艱難,卻來自於歷史意志和文化倫理之間的深刻衝突。

歷史意示要求強蠻、突進、超越,文化倫理則要求端莊、秩序、和諧,兩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卻方向相反,互相牽制,誰也無法實現自己,結果成了千年廝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來自於此。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正是這樣的創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種特有的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在餘秋雨如數家珍般的歷史描寫與山水文化臨摹中,籠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感傷氣息,這種感傷來自於對數千年曆史文化的清理和總結,從而有了一種悲劇的味道。

當這種感傷、悲劇的氣息,在《文化苦旅》中升騰與散發時,便讓我感覺有種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閲讀效果。

我幾乎可以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揹着手,低着頭,皺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與這位哲人一起品味歷史,體驗文化,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拂拂地吹過多情而脆弱的心靈。

儘管餘秋雨的散文創作是他厭倦了戲劇研究之後的產物,然而,一個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事實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無意地融入了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散文中製造出驚險曲折、絢麗多變的劇場效果。

“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靈感並不呈現為波瀾壯闊的狀態,而只是片斷閃光。”

餘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樣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魯迅那樣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斷閃光的靈感,通過生命潛藏的喚醒,倒不愧為一種創作散文極佳的境界。

我讀《文化苦旅》,是將它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然而腦海裏閃現出的卻是不同畫面的剪輯,好像自己置身於一個個時空交錯的舞台之中。

試想一下,如果餘秋雨沒有在戲劇方面的長期積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寫法,他也就不可能於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説古道今,娓娓而談,興趣盎然。

餘秋雨放棄了戲劇,然而他不曾料到,戲劇卻不自覺地成就了他的文學。

就文筆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經過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構。文辭雍容、典雅,而又不顯出雕琢的氣息,在淡淡的敍述中,又藴涵有濃濃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記》中他如此描寫廣州:

“廣州歷來遠離京城,面對大海,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與中國千年封建傳統構成了逆反,千里驛馬跑到這裏已疲憊不堪,而遠航南洋的海船正時時準備拔錨出發。” 對於遠處南疆的廣州市來説,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真是既準確又極富想象力。

如果沒有闊大的胸襟,如果沒有遊歷過祖國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鎮,如何能寫得出這樣的奇句。

而在《西湖夢》中,作者則是如此點染蘇小小的心靈世界:

“由情至美,始終圍繞着生命的主題。蘇東坡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林和靖把美寄託於梅花與白鶴,而蘇小小,則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體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轉捩,只是憑藉自身發散出生命意識的微波。”

無需尋尋覓覓,在《文化苦旅》中幾乎到處都可以找到這類精雕細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歷史氛圍作為烘托,又有類似小説情節的劇場效果作為主幹,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寫,並不會讓讀者有過於雕琢之感,反而會讓文章增添一些詩意,增強一份藝術的魅力。

悠遠的歷史便如一條纜索,餘秋雨便是這樣依稀走來,又於秋風秋雨中漸行漸遠,雖征程漫漫,寒窗數載,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讀書筆記作文 篇4

跳過第五單元,第六單元正在展示魅力了。一、二、三、四單元在前頭歡樂,將迎來了五、七、八單元和期中、期末考。其中,我對剛學的第六單元《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十分感興趣。

本文主要講了一位父親在地震的廢墟里,不顧勸告,堅持不懈地尋找他的兒子,經過38小時,終於把兒子、兒子的同學救出廢墟。這篇文章讓我深深地感動,也瞭解到父愛是那麼的偉大。

本週,爸爸要外出集訓一星期,這回好讓我嚐了一下爸爸不在身邊的感受了。

以前,爸爸是早早地起來催我起牀,不要慢吞吞的。搞定後,還幫我提書包下去開車等我。下到樓下,坐上爸爸的車,邊和爸爸聊天邊系紅領巾,”唿唿“兩下就到學校門口了,還經常來得太早,先在車上小休一會兒呢。下午回家後,爸爸馬上”哐哐鐺鐺“地把一桌可口的飯菜做出來,叫我快吃。晚上,客廳不時傳來爸爸鍛鍊身體、聊天的聲音。

而現在,卻相反了:早上本來爸爸幫我提書包、水壺,變成我自己拿了,有一次我還忘帶呢。早上本來是爸爸接送的,現在變成要早起牀去坐公交車……

幸好,一個星期過去了,寶貴的回來了,我可要好好珍惜。

讀書筆記作文 篇5

我是三年級的國小生,讀過許許多多的課外書。讓我瞭解了更多的知識,通過讀書,我在一天天的成長,我家裏就有各種各樣的書籍。當我每讀完一本書,就成長了許多。

在 我讀過那麼多的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是《列那狐的故事》。全書是由許多有趣奇妙的小故事組成,而且還會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是典型的反封建諷刺作品。書中描寫了幾十種動物,代表封建社會各階層的人,如獅王影射國王,大灰狼、狗熊影射大臣等。我最喜歡的是《喬裝偷魚》的小故事。

這個小故事講述了列那家住在馬貝渡城堡中,有一天,天氣寒冷,家裏櫥櫃空空,沒有食物吃。他們很餓,害怕孩子回家向他們要吃的。於是,列那歎了一口氣,只好出去找食物。天氣很差,列那慢悠悠地前進涼風吹得他眼睛都睜不開。忽然他聞到一股香氣,看到一輛馬車裝滿魚,列那很興奮,它想了個妙計,列那躺在地上裝死。馬車來了,列那屏住呼吸,伸着舌頭,跟死了一模一樣。魚夫看了貪圖列那的皮毛,就把列那扔到車上,繼續趕路。列那一睜開眼睛,看到魚簍裏的魚,甭提多開心了,把自己的肚子吃飽,然後把鰻魚纏繞在脖子上飛快地向家裏趕,兩個孩子看見自己的父親滿載而歸都非常高興。妻子為了慰勞辛苦的丈夫,用熱水給它泡腳,擦洗身價不菲的皮毛。

故事中,我們知道了狐狸的狡猾。從列那這方面想,借用自身的優勢,利用自己的智慧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魚夫這方面想,不要貪圖小便宜,不要上當受騙。

讀書筆記作文 篇6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説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説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蜕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説“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脱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閲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説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脱了父兄的x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脱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為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温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