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教學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5篇)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

讀了《國小教育教學理論》一書,本人受益頗深,其中有關教學媒體那一節,印象非常深刻。教學媒體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變得主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國小教育教學理論》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一、教學理念需要終身學習

讀了《國小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

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教學理念需要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並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説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於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

作為一個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我覺得自己特別有體會,記得在以前當學生的時候,那時候的老師上立體幾每講到一個概念、定理,數學老師總會提到木匠師傅,但沒有具體的操作,從有些同學困惑的表情中,更從他們課後的埋怨中我能體會到,無論老師説得如何生動,總不如把現實的工具拿進課堂來得具體、形象、生動。

那時我就在想,要是以後我做了一名教師,我會把木匠工具搬進課堂,讓空間想象力貧乏的學生在實物的演示下,靜與動的實踐過程中豁然開朗。

現在我已經踏上了教師的崗位,在課堂上對曾經我們視之為神話的木匠卻隻字不提,更不用説搬工具了,這就是選擇教學媒體的可能性和針對性。

通過製作各種模型和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便成了我的奮鬥目標。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瞭解與體會。

老師講授的東西,學生最容易忘,而好的板書可給學生留下痕跡,有些邏輯性很強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時間細細品味的,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思考,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板書不但要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並且老師的板書需要藝術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給學生們好的視覺享受。老師在板書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修飾,增添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的板書形式可以多樣化:提綱式的板書使內容簡明扼要;表格式的板書使教學對象嚴謹而細密;圖式的板書使內容更加清晰、直觀形象;線索式的板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書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好的展開;簡圖式的板書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生動活潑。

因此老師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2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着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

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3

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是提高閲讀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在閲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步驟地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

從低年級閲讀教學開始,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圈點批註。在閲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隨時在書的重點、難點和精彩之處畫線或做各種符號。如直線、雙線、圓圈、黑點、交叉、箭頭、曲線、方框、疑問號、驚歎號等等。有些精讀的課文,還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畫線,以示區別。比如,在重點行下面畫上紅線,在難點行下面畫上藍線等等。每種線條和符號代表什麼意義,可由教師統一要求到學生自主標記。在閲讀教學中,在文章的“ 天頭”“ 地腳” 和其他空白處,指導學生隨時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體會。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以後閲讀時引起注意,也是一種靈活、簡便的讀書筆記的好形式。這種讀書筆記的形式有利於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解文章內容。到了中高年級,教師可由分步指導到逐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課文的過程中完成圈點批註的讀書筆記,此時的閲讀教學,學生的智慧火花是璀璨而耀眼的。

結合課堂上的圈點批註式讀式筆記,教師可指導學生完成摘錄筆記、提綱筆記和心得筆記。要求學生準備一本摘抄本,然後將在語文課上和課外書中讀到的好詞佳句(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等),按不同的類別分門別類摘抄下來,以便隨時使用。摘錄時應注意不要斷章取義,不要改動原文的字句和標點。結合教學內容,還可指導學生完成提綱筆記。就是把文章的內容提要寫出來,力求抓住重點,概括出基本內容,文字須簡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寫進去。提綱筆記對以後自己在寫作中的資料運用會很有幫助的。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提高閲讀水平,教師得教會學生寫心得筆記。 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以後,把自己體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部分寫成心得筆記,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也可以將提綱筆記和心得筆記合在一起寫出。作心得筆記是一種很好的閲讀方法,心得筆記不必拘泥於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發。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寫作特點和你的心得體會等。

總之,教學生學會作讀書筆記,等於交給了學生學會閲讀的“金鑰匙”。讀書筆記既是提高閲讀能力的好方法,又是教師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何樂而不為?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4

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藉,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縴夫”。教師在教學中要儘可能“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r/n

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區別於考本、本本、師本的,區別於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學,

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學習。/r/n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為基礎的是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認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標誌,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感悟,積累的意義也在於感悟的形成。/r/n

教育教學人生觀提倡減少或最終取消學習成長期的頻繁統一考試,不干擾學生成長期的成長,把考試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或科任教師,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削弱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鼓勵“為而不爭”。到了學生學習的成熟期,鼓勵學生用成長期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和感悟,取得優異的終端考試成績。/r/n

教育的德育觀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勞動產生自然素樸的美德,產生素樸的德行。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的、素樸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5

困惑: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別人內心裏所發生的過程和頭腦了所想的事情,所以只能從言論行動的表現來蒐集資料,言論行動是聽得見、看的見得。

現把我們所追求的主要資料歸在三個標題之下:

1、探求概念的能力

2、已達到的概念水平

3、學習態度和方法的等級

探求概念的能力又分成表達、思維和數據測定三項,因此我們要注意,兒童表達的方式和內容,並看出其觀察是否準確,言語是否清楚。從思維的角度看出其表達的質量如何,即看出其運用事實來提出質疑或問題的能力。

兒童和其他兒童的關係。只會獨個兒無約束地操作,能在別人的帶領下作業,能與別人合作作業,能提出可為別人接受的活動建議,會支配或告訴別人幹什麼。

兒童與材料的關係。探究材料時猶豫不決,探索材料的方法有限,能做到教師所期望的,能尋找獨特的方法去發現相互作業,能尋求教師沒有提供的材料。

作業型式的傾向和幹勁。稍微搞搞就完了或者根本沒搞起來,探究一陣材料又去搞別的,能保持平穩的步伐,能專心致志地熱切地探究材料,能提出一下課的活動的建議。

特別關注思維的參與與捲入。能注意到矛盾的事件,會説我認為和這對嗎?能提出什麼時候,為什麼,是怎麼樣的,在哪兒之類的問題。

混合思維

我們同時感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我們在思考中把它們的聯繫起來。它們之間可能既沒有邏輯上的聯繫,也沒有功能上的關係,但是它們在我們的感覺上有着同時出現的關係。

通過同時性的感覺把偶然的事件聯繫起來稱之為混合思維。

這是思維的第一步,常常表現在幼兒園和國小的孩子身上。這是他們試圖解釋他們周圍世界的.那種反射式思維的主要方式。

仿課時,“你們猜這隻口袋裏是什麼東西?”學生的胡亂猜測大概就是吧。

複合思維

比混合思維高級的是複合思維。複合思維也是基於感覺的,但是它是基於感知到的外在的相似之處的。

複合思維是一種易變性的思維。

國小階段的孩子們開始試圖解釋一種新現象時,常常出現複合思維。

仿課時,“搖一搖”,“掉在地上”這時發出聲音,學生的再次猜測。

所以,沿概念箭頭的頭兩個階段是基於外表的感知的。

在混合思維中,本質上沒有關係的事物被堆到一起,因為它們是同時被感知的。

在複合思維中,感知到了一個外部的、或真正具體的類似之處。可以根據各個事物之間一個或更多的共同的特徵,一個共同的功用,或通過它們的相反之處,把它們聯繫起來;也可以通過鏈式的聯想,即每加上一樣事物就換一個共同的特徵,甚至通過擴散性的聯想把事物聯繫起來。

前概念思維

隨後的兩個階段的思維完成了建立起概念的路。這兩個階段都是基於發現內在的相似之處的。

這個階段是聯接複合思維和真正概念思維的橋樑。維果茨基所説的“前概念思維”,其特點是已發展成為抽象的思維,但卻又總和具體事物保持着某種聯繫。當一個孩子開始用抽象的詞語代替純具體的可感知的詞語思考時,他就進入這個“前概念思維”的階段了。

概念思維

當然,孩子開始使用抽象的詞彙時,也就有了新的思想,他的語言變得更豐富了。一般説來,這是一種概念的箭頭,孩子沿着這個箭頭從複合思維通向完全概念的思維。快到前概念階段末尾時,孩子已象科學家那樣使用適當的詞和短語了,但是對這些詞和短語所表達的概念還沒有達到抽象的理解。他在陳述時一般會夾雜一些具體性的敍述。隨後,他逐漸地、不知不覺地實現了這一變化,完成了向完全抽象思維的轉化。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6

這幾天我認真地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理論思想使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着很多的實際意義。在讀了《有效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課堂教學,有了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寫下來,供大家商榷。

一,課前的充分準備是和諧互動的前提。

有效教學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是有效備課。怎樣才能算是有效備課呢 第一。備而能用。備課應該備而能用,減少無效備課,"備課""上課"不能兩張皮。第二。有利於教。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於學。讓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所有的知識過手,培養能力到位,力爭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向課堂要效益。

曾經有老師認為,現代課堂強調師生互動和動態生成,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尚有許許多多的不可預見性,那麼似乎可以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促進者,引導者,怎樣促進,怎樣引導,是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隨意生成的,必須在課前事先有所考慮,課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導,學生學習慾望和動機需要教師去激發。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課堂中的遊刃有餘。因此,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互動,課前師生的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是和諧互動的保證。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必須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師生,生生之間平等的互動。教師必須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中解脱出來,這是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對教師來説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教師只有轉變角色,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視和諧互動對學生學習的重大意義,才能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關係。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應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善於動手,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行為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使課堂變成充滿生趣的師生交流場所。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與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

三,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實施和諧互動的基礎。

成功的課堂或者説成功的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和諧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再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師,唯教材而獨尊的行為。而是一種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沒有對話和交流就沒有真實的互動,這種交流和對話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基礎上,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中才能形成學生的體驗與收穫。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才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如果教師上課還是"一言堂",學生只有隨聲附和的份兒,那就根本談不上彼此之間敞開心扉,實現平等,民主的對話。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憑藉豐富專業知識和社會閲歷感染和影響着學生,同時,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的個體展示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説,都是一種"共享"。教師是學生年長的夥伴,真誠的朋友,貼心的師長。在課堂教學中應善於營造一種生動,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教師要擯棄自己唱主角,學生當配角,部分學生唱戲,多數同學當聽眾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影響着學生,感染着學生,引導着學生。在多元的互動中,學生的見解,教師的知識閲歷,學生的生活經驗,個體的獨特感受交織在一起,從而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共享"。這就使得課堂溝通在渠道上多樣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諧互動的課堂需要對話和共享。

四,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課堂和諧互動的重要條件。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建立起師生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能營造教與學之間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語言親切,態度和藹,熱情耐心,對待學生

要一視同仁,多關心,多鼓勵,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他們平等相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讓他們感到教師的平易近人,親切可信,從而樂於和教師交往,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7

近日,我有幸讀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對於其中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以下為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語文課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教材為依據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

教師是知識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教材、參考資料以及教師的個人經驗是知識來源,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在這種模式下,語文課堂教學便有“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充分“咀嚼”的內容,到了學生“口中”自然也就變味了。

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自己也忘記了是一個有着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教師適時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

據專家統計,許多成功人士,在學校時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學生,只不過是二、三流的,什麼原因使得這些並不冒尖的學生在以後的日子裏能成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後天的努力,是一種鍥而不捨的意志和毅力,而這種精神來源自於學生時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據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着眼於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效應。

語文課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又與學生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教師要做的是:

第一、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將語文學習看作是他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第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課堂教學如死水般的寂靜,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第三、教師要注意每個學生原有語文水平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引導、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語文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評價標準,發掘樹立學生認同的學習榜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第四、支持、鼓勵學生採用創造性的自主學習方式,對他們在學習中有思想、有創造的問題不抹殺、不否定,而是更加積極地給與反愧讚揚。但國中生的感情勝於理智,他們的行動不只受認識的支配,更多的還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基礎上還要設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這些都需要靠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的引導才能完成。

教師要怎樣來引導、調動、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呢?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例如:講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學科內容引進語文課堂等。在講課中引導學生去想去學習,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發現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不能完全脱離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採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實施以下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加以積極引導。

1、引導學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教師不必把課文分成大小不等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來解答問題。而是在教學中應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選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語文新課標中就明確有一個單元是由學生自選課文學習的。

2、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應因人而異,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課文是由老師翻譯,還是學生自己翻譯?我讓學生來選擇,然而學生選用了小組合作翻譯,那樣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學生不懂的地方要我幫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導。同學們在自主、合作中顯示出高漲的學習熱情,這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導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習一篇課文,引導學生掌握“整體感知——精析、研讀——歸納、總結”這樣既見森林又見樹木的學習模式是魏書生教給學生的“六步法”學習法就收到很好的實效,學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線,就能觸類旁通,自主學習就如魚得水。

(二)、要把握課堂互動、合作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加以積極引導。發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實效。學生在合作、互動中,互助中取長補短。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自己觀點和傾聽他人觀點的機會。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互動、合作中創造競爭情境,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腦這部機器處於競賽狀態時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毫無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熱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所以,我在班上是經常開展自學比賽活動。如:記憶力競賽、口頭作文競賽、速讀競賽、書寫競賽、查字典競賽等。

或在限定的時間內看誰完成的任務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務量的前提下看誰用的時間少。競賽使學生大腦處於高效率狀態,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對所學習知識充滿了興趣,以致在歡樂中忘記了困難和疲憊。人的能力是在動力下得到發展的,學生在這種競賽中培養了一種學習語文的能力。又如,課堂上常常採用分組朗讀或表演等方式。

學生在表現自我,評價別人中,自己的學習能力從中也得到發展。教師佈置學習任務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閲信息,或在共同討論中達到自己學習效果。在單元複習中,教師採用學生互相命題,互相測試的方法進行,這樣學生充分發揮了自主性,積極性;很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促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的新理念,要求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也將隨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來改變教學的方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中主動、大膽、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自由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課堂採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參與、互動、體驗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

1、營造開放式課堂,拓展學生自主意識。

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包括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討論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教師要致力於還學生以心靈自由,發揮羣體交互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時空,創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識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成功感是學生獲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蘇霍姆林斯基説:“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2、創設情境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學好基礎知識。其次要根據教材潛在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自由想象,讓學生在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充分展開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國裏遨遊。

3、構建參與式課堂,培養學生探究參與式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的教學活動,老師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包括學習計劃的制定,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發言提綱的編排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基礎知識,撰寫小論文,編演課本劇,評價影視作品等,着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4、拓展自學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學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教材,自做讀書筆記,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材,學全觀察,學會發現。突出強調學生自學課本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觀察問題的能力。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敏鋭的觀察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總之,自主學習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的反映,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8

在今年暑假期間,我讀了《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我認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無論是促進我的課題研究還是提升我對科學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觀點。

1、什麼是科學?

通常科學是指近代科學,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對實證方法的確立,看作是現代科學誕生的標誌。科學原指自然科學。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的定義,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國小科學中論及的科學,至少包含科學知識、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可以包括科學素質等。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的特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它主要表現為:

(1)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要求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

(3)探究式科學教育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4)探究式科學教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談論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學教育希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3、“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簡介

XX年,中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倡導和推動在中國開展科學教育改革項目,。取名“做中學”。即在幼兒園和國小中進行基於動手做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和科學教育。讓兒童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實際,達到以下目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想象力,擴展思維;獲得重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學習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進語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有關“做中學”的很多資料,可以登陸漢博中國少兒科學教育網。

4、什麼是探究?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閲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蒐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並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5、要正確理解探究式科學教育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它大致包括:根據實際情景、觀察到的現象和可以獲得的信息,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瞭解和已具有的科學概念(想法)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推測;為證實推測而設計實驗或進行觀察;收集和整理數據;得出 結論和進行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在有些探究課題中,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繫。

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為一種課程的目標。〈科學課程標準〉認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對年幼的學生來説,可能學習探究的過程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認為,國小的科學教育中只是承擔科學啟蒙的任務,不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兒童已有的科學基礎上精心選擇和組織兒童探究的內容,而只是在課堂上採用零碎的、雜亂的案例,那麼這樣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將會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達到培養兒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把讓兒童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想法)、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起來考慮。

在探究式科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可以有不同的側重,但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來説,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説用這個科學活動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用另一個活動來教學生如何設計實驗,在通過一個活動來教學生總結,這樣做不是完整的探究過程,也達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為什麼要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

在知識社會裏信息的.綜合和生成數據本身一樣重要。因而,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的意見、教育理論的支持和學習科學(神經教育學)的啟示這三個方面都認為如此。

7、教師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學生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和設置環境,單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能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取決於學生本人的情況和努力。作為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或瞭解三方面的知識:科學概念和模型、教學法以及兒童認知和情感的發展規律。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幫助兒童在他們原由想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正確的科學概念。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常常不能靠一節課來完成,而是需要設置一系列的課來實現。設計系列的課,有助於瞭解概念之間的聯繫,為學生制定一個連續的學習過程。我們經常稱這樣的系列課為一個模塊。

8、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學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中主動的學習者,這表現在:

學習者分享了最初對特定時間或現象的看法和解釋;

學習者收集到其他人對特定事件或現象的看法;

學習者檢查支持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證據;

學習者提出問題;

學習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現象的探究計劃;

學習者進行數據收集、解釋

學習者根據實證來確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見或解釋;

學習者想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解釋;

學習者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9、提出合適問題的注意點

(1)探究的內容與方式符合兒童實際的認知水平

完並不等於探究。那種把探究式學習簡單解釋成為“玩中學”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問題應該和一個通過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學的概念有關。最好一次探究活動集中探討一個問題,而不是想學生提出一大堆問題,或是不明確的科學問題。

(3)不宜向兒童涉及複雜系統的探究題目

(4)在提出的題目所包含的探究過程中,儘可能包括定量的測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們不主張在國小階段對社會科學問題進行探究。

10、如何組織討論

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重要的互動過程,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境。教師將學生引入探究的環境,瞭解學生的想法,指導教學過程,進行教學評估,學生之間需要相互學習和啟發,都主要靠討論。

討論是發展兒童思維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對比不同意見,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別人、尊重不同意見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語言和表達能力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敢於爭辯和進取的過程。

11、關於觀察的策略

(1)教會學生圍繞一個概念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學生會學得更有效;

(2)設法改變某些事物,並觀察發生了什麼,儘可能用多種感官來進行觀察,學生會觀察得更深入;

(3)觀察是探究的一個環節,要和學生的語言發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12、關於科學表達和記錄

在對學生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時,我們強調學生應有一本連續使用的記錄本,這是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記錄可以幫助我們對探究的過程進行評估,幫助我們瞭解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激烈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很有利的。它幫助學生觀察、表達、用詞和寫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9

通過兩天緊張而充實的學習,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對教育教學理論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進一步增強了自己戰勝困難,抓好教育教學和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信心和決心。下面我談幾點體會:/r/n

一、通過學習,我首先是對自身有了正確的認識:對教師來説,學習、反思、成長、發展是同義詞,通過學習,我對自己有了全面的認識,我要努力擺脱“已成的我”,努力研究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促進自身教學素質的提高。回憶二十年來的教學工作,在對教材的把握方面,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及對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基本上是沿着別人的路走下來的,很少有自己的東西。通過學習擴大了自己的視野,對教材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觀點。教了幾年高三,也只注重了對知識方法的挖掘、歸類、整理。如何教會學生思考,如何培養學生能力也一直是個未知數。通過學習,理清了知識與能力的`關係及其培養途徑。認識到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調動其它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重大意義。瞭解到了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方向及落實的具體原則,並打算在以後的工作中去逐步落實。/r/n

二、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轉變了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學生一定能成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應立足於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這種期望不僅是教師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學生髮展的重要因素。是實現“人人成才”的一個重要基礎,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師眼中就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實施差異的教育,就會有差異的發展。/r/n

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是現代教育思想的主流。以前也經常聽到這方面的報告,但對如何教會學生思考,如何教會學生學習也只能停留在膚淺的認識上,通過這次理論學習,才加深了對上述教育思想的認識。/r/n

三、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瞭解了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理解了如何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完善了教學能力,明確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行為,教育行為是在教師自我臨近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有關教學的經驗,知識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們只有善於設計教學,善於研究教材,選擇合理的教法,學法,靈活地運用講解、提問、練習、複習、談話,編制試卷等技術,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才能表現出高水平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技術,而且這種教學技術與行為的發展組合,便會產生一種寓於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甚至學術能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的境界。使學生不僅生動的理解了學習內容,而且給人以藝術的享受。/r/n

總而言之,這次理論學習對我來説可謂收穫多多,今後我將立足課堂,服務教學,繼續努力,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先進教育理念、良好職業道德和堅強堅實業務基礎的高素質的新時代教師,為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r/n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0

《愛的教育》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齊細細品味的名著。我懷着完成任務的心態去讀的書,看了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愛!書中有關於孩子、家長、老師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給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讓我們和孩子一齊共同學習和成長。

它以日記的形式,透過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作為一名家長,當我看到父親教育兒子的細節,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寬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勵,多了些批評……自己期望孩子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又期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原本是可愛的`,在其成長的路上真的需要愛的精神,愛的教育,教會孩子學習,讓她擁有愛心,讓她懂得做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愛的真情故事啊,可見,愛,是無處不在的,愛的教育家長讀後感。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裏,有父母的愛和爺爺奶奶的愛。漸漸長大了,上學了,又有老師的愛,同學們的愛。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離開了愛的人,就等於沒有靈魂的人。愛能夠使人絕處逢生,愛能夠使浪子回頭,愛又能夠激發人無窮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如同這首《明天會更好》的歌一樣,只要有愛人間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温暖。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1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是人類特有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在有較完善的文字形態時,就出現了學校。教育為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提供保證,同時,社會和人的發展又不斷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廣義上説,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學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與生活過程、生產過程渾然一體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沒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對穩定,有穩定的教育場所和設施,教育內容相對規範。

制度化教育:指在時間、內容、方式等方面均有嚴密的制度嚴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學制受到1)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2)科學技術發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4)人口發展狀況5)青少年心理特徵等的制約。

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中最重要的特徵: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

等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徵;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學科教育內容,以及擴大受教育的範圍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19世紀以後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教育國家化、初等教育義務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戰後的教育發展趨勢: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國小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着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於國際交流。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2

從教三十多年來,所教學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遇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也盡一一體會,總結過去,甚感工作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有時真想不明白,為何有人對教育卻還津津樂道,珍愛有加,師生關係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瀟灑和輕鬆,自己的認真和負責為何就不能起到與別人相同的結果呢,這成了長時間來的不解之迷。

寒假中學習了魏書生教育思想的有關書籍,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歎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自己幾年的教育生涯,深感慚愧和內疚。“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疑問。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搞教育同樣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自認為責任心強的自己對自己的學生又瞭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學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與學生聊天、談心,是否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行為習慣好壞,是否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是否真願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我想,以上這些除某些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總結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實處的還相差太遠,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聽話、懂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考個好成績,如此,教師、學生、家長皆大歡喜,所以“很有責任心”的自己會在班上制定出許許多多的“不準”和“禁止”,有時還用相互監督的方法來檢查不準和禁止的落實情況,結果卻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總體看,班級的紀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減退了,熱情少了,積極性沒有了,總體成績也不見上漲,學生在課外活動時的好奇、好動、好玩、好積極思維的特點不見了,而作為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就更大了,上課不活躍或太活躍,有問題也不問了,這種課上得實在難受,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子,是我們自己,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瞭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必須瞭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首先必須了病人的病情一樣。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長期以來,辯證法已在對待學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理論,是在總結先進教師的工作經驗和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提示出來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變化規律。教師憑藉這些理論的顯微鏡,常常能發現許多經驗認識不到的學生心靈上的閃光點。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生活中,多為一點論,把後進學生看得一無是處,師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對着幹,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師生關係也有很大改善,與學生的友誼加深了。

俗話説得好,“要得公道,打個巔倒”,幾年來,我常覺得教師在地位上就是與學生不一樣,教師就要高一層,就是權威,所以教師説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不得頂撞和不滿,如有違反,那就是對老師的無理,就是不聽話。所以師生平等很難在現實中體現,殊不知,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説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就單從魏書生“育人先知人”這一節的收穫來看已是受益匪淺,經過在教學上的應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讀完魏書生的書,我相信往後的教學生涯不再是枯燥無味,更不會是苦與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説,應該是一種幸福和享受,我會努力的。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專家。他懷着熱愛祖國、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認為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熱愛兒童、瞭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他一貫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並認為“對於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體德智三育都能從小好好學起。”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並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體現了“活教育”理論的全新的教育觀念。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讀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深受啟發。

一、“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

陳老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特別強調兒童的“做”,所謂“做”也就是活動。在園裏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兒童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兒童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

“好動”是兒童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沒有一個兒童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為兒童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麼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為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兒童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兒童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兒童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兒童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兒童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鍊能力的好機會。陳鶴琴先生曾説:“兒童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裏也有着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兒童“做”,兒童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兒童做事,能夠鍛鍊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兒童直接感性經驗成為幼兒園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兒童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兒童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於發展兒童智力的。

二、活動性與主體性是緊密相連的。

兒童在陸地上學游泳,在教室裏學煮飯,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師應當給兒童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了:“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兒童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兒童自我發現的學習,在幼兒園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教師要利用活教材、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原則。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這是陳鶴琴先生的教育原則之一。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兒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兒童心理髮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兒童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幼兒走出幼兒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為兒童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於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象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兒童的願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遊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遊戲,那麼幼兒園的教學應該遊戲化,並增加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交往的機會。要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求知慾,必須要做到陳老提出的教學方法。

四、積極鼓勵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兒童喜歡受稱讚,容易受暗示,所以對兒童消極的制裁不僅不能收到實效,而且會傷害到兒童的心靈。所以積極的鼓勵、暗示是軟性的教育,雖然比較難做,但收效很大。消極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徹底的、暫時的。積極的鼓勵可以增加兒童學習的興趣,促進兒童求知慾。積極鼓勵對於培養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積極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們教師並要注意不要對有不良行為的兒童任意申斥、挖苦、單純的禁止,甚至體罰。可見,“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的原則,對於兒童教育來説是很重要的。

陳老提倡“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我認為這樣的相互學習,教者和被教者都會受益。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點。任何教師,任何兒童隨時都可能成為教者,又隨時都可以成為被教者、學者。民主性是陳老“活教育”理論的一大特色,正是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個趨勢。

讀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則》,覺得裏面閃光的思想是我們寶貴的財富,讓我對幼兒園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觀,並從中汲取了許多知識,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層樓。我會秉着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堅持《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完善自我,不斷提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3

1、什麼是科學?

通常科學是指近代科學,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對實證方法的確立,看作是現代科學誕生的標誌。科學原指自然科學。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的定義,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國小科學中論及的科學,至少包含科學知識、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可以包括科學素質等。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的特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它主要表現為:

(1)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要求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

(3)探究式科學教育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4)探究式科學教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談論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學教育希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3、“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簡介

XX年,中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倡導和推動在中國開展科學教育改革項目,。取名“做中學”。即在幼兒園和國小中進行基於動手做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和科學教育。讓兒童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實際,達到以下目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想象力,擴展思維。獲得重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學習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進語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有關“做中學”的很多資料,可以登陸漢博中國少兒科學教育網。

4、什麼是探究?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閲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蒐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並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5、要正確理解探究式科學教育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它大致包括:根據實際情景、觀察到的'現象和可以獲得的信息,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瞭解和已具有的科學概念(想法)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推測。為證實推測而設計實驗或進行觀察。收集和整理數據。得出 結論和進行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在有些探究課題中,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繫。

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為一種課程的目標。〈科學課程標準〉認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對年幼的學生來説,可能學習探究的過程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認為,國小的科學教育中只是承擔科學啟蒙的任務,不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兒童已有的科學基礎上精心選擇和組織兒童探究的內容,而只是在課堂上採用零碎的、雜亂的案例,那麼這樣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將會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達到培養兒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把讓兒童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想法)、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起來考慮。

在探究式科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可以有不同的側重,但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來説,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説用這個科學活動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用另一個活動來教學生如何設計實驗,在通過一個活動來教學生總結,這樣做不是完整的探究過程,也達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為什麼要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

在知識社會裏信息的綜合和生成數據本身一樣重要。因而,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的意見、教育理論的支持和學習科學(神經教育學)的啟示這三個方面都認為如此。

7、教師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學生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和設置環境,單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能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取決於學生本人的情況和努力。作為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或瞭解三方面的知識:科學概念和模型、教學法以及兒童認知和情感的發展規律。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幫助兒童在他們原由想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正確的科學概念。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常常不能靠一節課來完成,而是需要設置一系列的課來實現。設計系列的課,有助於瞭解概念之間的聯繫,為學生制定一個連續的學習過程。我們經常稱這樣的系列課為一個模塊。

8、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學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中主動的學習者,這表現在:

學習者分享了最初對特定時間或現象的看法和解釋。

學習者收集到其他人對特定事件或現象的看法。

學習者檢查支持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證據。

學習者提出問題。

學習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現象的探究計劃。

學習者進行數據收集、解釋。

學習者根據實證來確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見或解釋。

學習者想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解釋。

學習者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9、提出合適問題的注意點

(1)探究的內容與方式符合兒童實際的認知水平。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4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在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又好又快的成長是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最近利用工作之餘,我認真閲讀了《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一書,感受頗深。本書是由三名著名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編著,主要從教書育人、終身學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行有效地溝通、供給有效的幫忙、應對職業挑戰、避免職業倦怠、進取反思、敬業等九個方面進行闡述。

結合我自身的情景:所在的是一所城郊結合部的幼兒園,在幼兒園教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而在應對各種不一樣生源素質表現的幼兒時,應當怎樣去應對,並且排除相關的干擾因素讓自我在教學崗位上更快的成長,這些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經過對這本書的閲讀,我對這些問題有了些新的認識,同時也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

作者在書中指出:成為最優秀教師的要素,不是教學中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能有效地贏得學生注意、尊重、傾心的人品。正是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有着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能激勵學生超越個人所認定的極限,幫忙他們尋求人生的重大意義。這相對於此前在教育界注重教材與教法的鑽研的一些教師而言,是一個嶄新而又睿智的'話題。

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哪些素質和品質呢作者在書中也進行了闡述,告訴我們夢想教師的素質依次是:交談和理解的本事;嚴格而公正地執行紀律的本事;啟發和引發動機的本事;高尚的品德;愛護和關心兒童;對專門職業的獻身和熱誠;友善的個性;端正潔淨的儀表。具備了夢想教師的素質,我們才能去談所謂“優秀”,而要到達所謂“優秀”,絕非易事,作者在書中也做了詳實地闡述。在讀後,我也進行了自我反思與總結。

我要做到對自我的工作充滿活力,並把這種活力傳遞給同事和幼兒,展現自身的個人魅力。在班級教學和生活中,在處理班級事情的過程中,要做到對待每個幼兒,要儘可能地做到公正、公平,無論他來自哪裏,無論他長得是否可愛、聰明伶俐、討人喜歡。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理解得更透徹一

些,就是教師必須敬業,有育人教書的活力;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有愛心,大愛無聲,師德千秋;並以進取的心態為人處世。此外,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熱愛學習、善於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位愛學、善學的人,僅有終身堅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更新補充自我的知識,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不至於落後於當今時代的要求。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15

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的思想:

每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都向往創造性勞動的歡樂,以及由於勞動的創造性而帶來的生活上的充實。

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對每一節課,都要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在你的科學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4

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的思想: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

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本事。

記憶是靈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於使用它,不使它負擔過重,它就會成為你的第一個助手。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僅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