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邊城讀書筆記(通用1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6.26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讀書筆記(通用15篇)

邊城讀書筆記1

這個假期,我欣賞閲讀了《邊城》。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 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

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親,因為終究無法和相愛的人走到一起而選擇了死亡,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結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實,我覺得愛情並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愛一個人也並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過得快樂,我想這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愛情是脆弱的,有些時候,相愛不如相知,任何愛情,一旦表白,一旦擁有,其結果往往是將愛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殺。或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吧,對於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樣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命運來決定一切,翠翠愛上了儺送,但這種愛並不外化為強烈的行為,而表現為朦朧的、隱祕的內心波動。她聽着爺爺吹蘆管,夢見了象徵愛情的虎耳草,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軟了。等待永遠都是漫長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等待的結果也並一定會是你想要的,時間會把一切帶走,卻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一些回憶,或許時間會改變些什麼,但是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永恆的。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邊城讀書筆記2

我和很多人一樣,都是從《湘西》、《湘行散記》開始進入沈從文的世界的。湘西美得讓人傷心,因為美都是脆弱的,讓人發愁的,就連沈從文自己的文字也在時間的流逝中,泄露出灰濛濛的愴然來,“去鄉已經十八年,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的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無餘……”他説的,還是1934年冬天的景象呢(《長河》題記)。我閲讀沈從文,已經是1970年代的最後年頭了:那真是一個激情充沛的閲讀期,和沈從文一起進入大學校園的,還有錢鍾書、金庸、薩特、福克納、米切爾,以及阿梅農、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繁華盛宴,也是泥沙俱下,讓每個人都患上了嗜讀癖。同寢室中,最早大讚沈從文的,偏偏是個與文學沒什麼緣分的人,他來自山西,那兒貧窮、乾旱,一口井要打200米,一年只能吃上一斤肉,所以他就迷上《湘西》了。沈從文的湘西,是可以讓人以各種方式來表達愛意的。時間再過了十多年,我問去過湘西的人,那邊是否還有些《邊城》的風味?回答都是一律的:“早就面目全非了!”我這時已經不會吃驚了。這倒不是因為我的冷靜中多了些常識,曉得大鍊鋼鐵、濫砍濫伐的歷史傷了山林多大的元氣,而是我懷疑,這個世界是否真正的存在過?就連沈從文自己,當初也表現了曖昧和猶豫:妻子問,你寫的到底真不真?他回答,為什麼不問美不美?

現在我可以肯定地説,這是一個桃花源。陶潛的《桃花源》是用詩寫的,帶着明顯的假設、虛擬和模糊,沒人會把它當真,不過就是寄託夢的地方吧。沈從文的湘西則是散文的質地,一條河、一條官道、一座城,都有名有姓,每一件道具,一條船,一塊川鹽,都是實指,毫不含糊。在這個風土中,徐徐展開的故事,也彷彿是作者在憶舊。其實,這也都是為安置夢而虛構的。可以作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沈從文從未離開過湘西,而又掌握了小説的技巧,他能坐在鳳凰的一棵桔樹下,寫出如我們今天所見的《邊城》麼?一定不會的。要寫,也不會是這樣子。尋夢是需要距離的。

這和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有一點類似,馬爾克斯從姥姥那兒學到了以毋庸置疑的態度講鬼故事的方法,這使天馬行空的魔幻也釋放出了現實的力量來。而沈從文在造夢的時候,其態度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和馬爾克斯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始終是清醒的,曉得自己在幹什麼,而沈從文沉浸其中,自己也莫辨真假了。當然,文字裏的湘西,何嘗又不是另一種真實的存在,就像大地,可以讓我們進入和分享,從而寄託我們的願望和哀悼。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幾乎人人是好人,如《邊城》的順順、大佬、二佬、翠翠、爺爺、楊馬兵,如《長河》的長順、夭夭、老水手,都好到極處去,倘若有瑕疵,也是反過來證明他們作為常人的完美。就連一個嫖客和ji女之間的情義,“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更可信任。”從這個結論出發,湘西那些可惡的傢伙,要麼本身就自城市來,要麼就是被城市的風氣染壞了。再譬如刀子,這是和血腥、血性最有關聯的,湘西人在需要用刀時,就霍地拔出來,並且敢於捅出去。對付仇人是這樣,兩男爭一個女人,也是這樣,因為湘西人“不作興有‘情人奉送’如大都市怯懦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

血性,似乎是沈從文給一個人下判斷時,首要的尺度。我想起一個和沈從文了不相干的大作家,他一生迷戀的也是匕首和流血,佩服的英雄全是些街頭的惡棍、流氓和冷靜的殺手。這就是阿根廷的博爾赫斯,居於大地的另一面,自我囚禁於書房或一個更大的、環形的圖書館。他對殺手的嚮往,來自他自身體魄的孱弱,全是一個個高度抽象的願望。這和沈從文完全不一樣,《從文自傳懷化鎮》裏有一段很平靜地寫到,“我在那地方約一年零四個月,大致眼看殺過七百人。一些人在什麼情形下被拷打,在什麼狀態下被把頭砍下,我可以説全部懂透了。”這一份經驗是十分可怕的.,而它帶來的後果就是:“使我活下來永遠不能同城市中人愛憎感覺一致了。”城市中人,這是一個他念念不忘,總以輕蔑口氣説出來的詞。那麼,像博爾赫斯這樣的紳士與智者,也該算這羣人中的某一個吧?似乎不一定。在沈從文的詞典裏,城市人,大概是總括貧血、懦弱、市儈、狡詐……的一個大名詞。他對自己最滿意的稱呼,自然就是“鄉下人”。

邊城讀書筆記3

好詞:

鬱悶 温柔 活潑 辜負 厭煩 荒唐 可憐 渾濁 馳騁 疲倦

青山綠水 神往傾心 與眾不同 溯流而上 清澈見底 明明白白

好句:

1、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2、這辦法決定後,老馬兵以為二老不久必可回來的,就依然把馬匹託營上人照料,在碧溪岨為翠翠作伴,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

3、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正義。

4、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5、這並不是人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着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麼些古怪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點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一件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切頂荒唐事情上馳騁。她從這分穩祕裏,常常得到又驚又喜的興奮。一點兒不可知的未來,搖撼她的情感極厲害,她無從完全把那種痴處不讓祖父知道。

6、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説!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伕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這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託人,不由得不苦笑。

7、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

邊城讀書筆記4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平淡的生活將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進。四十多天的假期裏,我一個人閒賦在家,扛起鋤頭之餘捧起書本,在平靜中回憶着過去,淡淡的一段歲月裏撫摸着那本有些蒼老的書籍,我應該是第三遍讀這本書了,《邊城》。

第一次接觸時是欣喜若狂的感覺,讀過一遍後,久久回味那故事裏情節,回味着那本書的魔力,想象着鳳凰的山山水水,翠翠與儺送初次見面時的那條船,滿載着我的自由想象力,奔放在那條河流之上,雖然我沒有去過鳳凰,雖然我的家鄉沒有一條船,但我卻沈從文先生的這部作品中看到了無數只,那船槳很好抓卻不一定很好劃。

身處在這樣一個年齡,我們都向往着能有一段美好的愛情,可是······

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或許我還沒有讀出其中真正深刻的東西,但是不要緊,或許我的人生走到愛情的路口時會突然明白,箭頭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方向······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平淡的生活將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進。四十多天的假期裏,我一個人閒賦在家,扛起鋤頭之餘捧起書本,在平靜中回憶着過去,淡淡的一段歲月裏撫摸着那本有些蒼老的書籍,我應該是第三遍讀這本書了,《邊城》。

第一次接觸時是欣喜若狂的感覺,讀過一遍後,久久回味那故事裏情節,回味着那本書的魔力,想象着鳳凰的山山水水,翠翠與儺送初次見面時的那條船,滿載着我的自由想象力,奔放在那條河流之上,雖然我沒有去過鳳凰,雖然我的家鄉沒有一條船,但我卻沈從文先生的這部作品中看到了無數只,那船槳很好抓卻不一定很好劃。

身處在這樣一個年齡,我們都向往着能有一段美好的愛情,可是······

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或許我還沒有讀出其中真正深刻的東西,但是不要緊,或許我的人生走到愛情的路口時會突然明白,箭頭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方向······

邊城讀書筆記5

今年暑假,我閲讀了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小説《邊城》。小説中,大師用他生動的描述給大家展現了湘西小鎮上淳樸的風土人情和美麗如畫的山水景色。

《邊城》描述了在湘西邊境,一座名為“茶峒”小山城。茶峒風景秀麗,有一條小小的溪流,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由於少數民族居多,河沿岸邊高高低低的立着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土家族等最具特色的建築。那裏雖然景色美麗,但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卻並不能自主地把握命運,有着悲涼的人生命運。

小説中的幾位主要人物都很熱情樸實。文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和外公相依為命,對愛情無比執着。而外公則代表着中國傳統的美德,對孫女翠翠滿滿的親情與愛護,可是他對現實的生活仍是無能為力,只能在孤獨和無奈中死去。

文中天保與儺送兩兄弟同時都愛上了美麗的翠翠,可因為兄弟間的深厚的情誼,都無法面對兄弟的感情,以至於哥哥意外身亡後,弟弟因傷心而遠走他鄉。

邊城讀書筆記6

《邊城》故事很美,美的驚心動魄,卻終未擁有。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這官路靠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説從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純粹的裙裾,盡情而含蓄的漾出一隻蒙朧悠遠,哀傷無尾的調子。它緩緩漾出,淌入人們的本質世界,如一縷柔美的青絲交揉着內心最聖潔的角落。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遙遠,與世無爭的地方,一個人性閃耀的夢幻天堂!

青翠的竹林深處,升騰起一股自然之氣。霧靄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温情恬靜。溪上清涼的曉風,使竹林晃盪,如激起千層綠的漣漪,直逼人的眼。獨特的吊角樓,精緻的籠燈,一幅寧靜致遠的詩意圖卷。“吱呀——”一聲,木窗被開啟,勤勞的當地人民開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霧裏水中的仙子,清新脱俗,不染塵世分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翠翠在這兒成長,觸目為青山綠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邊的小黃狗亦如翠翠般可愛真誠。可親可敬的爺爺挺直了一輩子腰板,支撐着渡船,如一株風雨中的葦草,顫動卻堅穩。

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儺送,翠翠,命中註定的相遇……

天保與儺送,同時喜歡上翠翠。也許二老先種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澀的悸動,使翠翠時不時的出神。爺爺問:“想什麼?”翠翠先是沉默,接着説:“我想的很遠……”

隨着時間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個健康美麗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爺爺有意無意的説些新娘子的話題,翠翠,只是臉紅。

十五六歲,年少懵懂的年歲,在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動。

大老走的是車路,聘人説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對唱。大老沒有得到迴應,二老也沒有得到迴應。可沒得到迴應並不意味着沒有迴應啊。翠翠在夢中聽到一種歌聲,又軟又纏綿。她説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多真切的迴應,卻跨不過那條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與儺送真實的為愛努力吧。大老真誠執着,不願二老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給翠翠,絲毫不許做作。但聽到二老竹雀般的歌聲時,他認輸了,不,他不認輸,他只是心裂了。兩顆純淨如水晶的心,一顆已碎。第二天,大老對爺爺説:“你把寶貝孫女送給竹雀吧。”他心裏隱痛着,但他深知二老喜歡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與二老沒有過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個端午吧。

“悖時砍腦殼的!”

“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這幾句充滿童稚的話,便讓翠翠失了神,讓二老堅定的對大老説:“她的心裏必定有人了。”“我命裏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信任與純真如碧溪溪水一樣澄碧,透明。讓人難以甚至不敢觸碰,彷彿一碰便會染上污濁,毀壞這潔淨的靈氣。

碧溪上,渡船來來往往,卻依然平靜依舊。正如人心般温暖柔和。有人説,感情總讓人憂愁。大老天保為成全弟弟與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儺送,愧疚萬分,離家遠走。兩個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憐的翠翠,只能無法抗拒的接受命運的宣判。

一夜大雨,挾以嚇人的雷聲。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爺爺的生命。爺爺,一個愛翠翠至深的人,而過分的愛卻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動了翠翠的命。遲疑與木訥,善良與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遠走。爺爺是愛翠翠的,他老了,不能,決不能讓翠翠的母親的故事重演。他已無能為力再釀一汪眼淚像哭翠翠母親一樣哭翠翠。他無法在再揹負任何東西了,他累了。

《邊城》,一個發生在美麗邊緣的故事。悽美動人,無華麗的辭藻,無絞纏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淚的人性真實感。人們認為《邊城》是悲的,是悲劇。但我堅決的説:“不!”悲劇是把美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邊城》昇華了,美已注入人們的內心,沉澱成一顆天然永恆的珍珠。

翠翠,一個無知無慾的女孩,就這樣與幸福擦肩而過。她的命運會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復嗎?無人回答。從此,翠翠與渡船在流動如淚的碧溪上,孤獨而執着的守望着……萬千錯綜的情感有時像一綹糾結的發縷,需人來解。翠翠的命誰來解?大概,一定只有儺送吧。呼喚歸來,呼喚人性本質。什麼時候解,無人可知,正如那無結局的結尾: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讀書筆記7

沈老先生的一篇《邊城》,一下子將我們拉到了他的家鄉,那個有着吊腳樓、竹筏、小周的湘西水域。我似乎能呼吸到那充滿水汽的空氣,清新濕潤,人被籠罩其中,彷彿淨化了靈魂,脱離世俗,重獲了新生。一陣和風吹來,夾雜着幾分情竇初開的青澀與美妙,也帶來了這個悲喜難定的故事。

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情感,在這個自然淳樸的邊城裏毫無修飾地展開了。那年端午,在河邊遇見了他或她,稚趣的言語,意外的邂逅,於是,一種不可言狀的情感便毫無防備地觸到了彼此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那裏生了根發了芽,以致夜裏的歌聲也彷彿插上了翅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坐在那白日裏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我們和翠翠一起惆悵……

我想,大概也只有沈從文才能寫出如此宛若自然天成之作了吧。在外漂泊的生活,讓他看透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更加激發了他對家鄉題材創作的靈感,於是卸去世事,脱下塵俗,便有了翠翠,有了爺爺,有了天保,儺送,有了由內而外散發的純善温潤的人性之美。沒有外界的浮華和喧囂,邊城仿若一個世外桃源,質樸自然,又似一曲清麗哀怨的田園牧歌,優美純真。

曾經讀過一篇關於沈從文的趣聞,是回憶他第一次做教授時上第一堂課的窘態:一個堂堂的大學教授第一節課害羞地站在講台上十幾分鐘沒説話,又用十幾分鍾講完了原準備兩小時的課,更在黑板上寫下“這是我第一次上課,膽小所以……”的句子惹得學生鬨堂大笑。讀了《邊城》,我才明白這原來只是他如水城一般質樸的真性情流露罷了。而世人將“國學大師”之稱贈予他,則又歸功於他那文弱的書生氣下隱藏着的剛毅。《邊城》中的翠翠沒有因為爺爺和儺送的離開而尋短見,她只是平靜而堅強的等了下去;天保也沒有因為催促已心屬儺送而頹廢或哭泣,因為他是一個男子漢,他選擇了下險灘,即使最後面對的是死亡,他也沒有退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走的路。

一部作品,其實也是作者某一面的真實寫照,所以我堅信沈從文大師一定是位質樸、祥和、骨子裏透着一股剛毅的文學巨匠。

“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起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建築,這廟裏供奉的是‘人性’。”

邊城讀書筆記8

每一樣事物似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春有花開,夏有蟬鳴,秋有果香,冬有雪飄。季節如此,人亦然。

説到巴金我們會想到《家》,説到老舍我們會想到《駱駝祥子》,那説到沈從文呢,您是否想起一個温暖的名字《邊城》?從某個角度看,《邊城》就是沈從文的標籤。

作者以湘西的小鄉村為線索,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在這幅畫面裏,描繪了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簡單幸福的生活,描繪着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深情地謳歌着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之情的讚美,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湘西人的善良,淳樸。

《邊城》所寫的故事簡單。老人年逾七十,身體很硬朗;翠翠十五歲,初識感情之事,爺孫倆相依為命。他們和所有邊城人一樣,熱情、淳樸、善良。懂事的翠翠在端午節賽龍舟時邂逅了船長的二少爺儺送,心底也因此次偶遇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儺送和他的哥哥天保幾乎是同時喜歡上美麗淳樸的翠翠。結果命運弄人,天保與弟弟互道心曲後,就駕船遠航不幸遇難。弟弟也因哥哥的死對渡船老人產生誤會,後來下桃源遠走了。渡船老人也在一次暴風雨中死去,只留下翠翠一個人,還好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才讓孤苦伶仃的翠翠有了依靠,後來,她依然擺渡,守着渡口痴痴地等待着沒有歸期的儺送……

《邊城》裏的景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純淨。“有一所小溪,溪邊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有二十丈,河牀為大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這個小城有一種靜謐美。就連老人死後的天空作者都描寫的那麼美好,“翠翠開了大門,到外面站了一會兒,耳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星星前進在天空裏,非常沉靜温柔。” 這是個健康,自然,優美的的世界。

《邊城》裏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老人對外孫女翠翠的愛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為外公愛着翠翠,他還承擔了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不只是關心着翠翠的衣食住行,還得操心翠翠的感情歸宿。他與翠翠之間的親情,讀着感覺温暖,卻又有着淡淡的憂傷;天保與弟弟儺送在面對同一個愛的對象時展現的手足情;天保與儺送對翠翠的愛情;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關懷……無一處不展示着那份難得的真情。

《邊城》的一切都讓人感覺到温暖,但是文字裏也浸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善良的老人死了,仗義的天保溺亡,深愛着翠翠的儺送出走……沈從文説:“事實上卻等於把我那小小地方近兩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歷史發展和悲劇結局加以概括性的記錄。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其實關於《邊城》我們可想的還很多。作者為什麼安排擺渡老人和白塔一起“死去”?作者為什麼要坍塌的白塔修復?那個把翠翠的心帶走的老二會回來嗎?

走進邊城,重拾那遠逝的夢,去追尋夢裏那書,那景,那情。

邊城讀書筆記9

《邊城》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裏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説:“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説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足以啟發我們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説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説的“智者樂水”所包含的深意。“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

《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沈從文墓石的正面鐫着他的十六字真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他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人,只有看了文章才可以下定論。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不面有點感慨!

邊城讀書筆記10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説,就再難澄清,再難説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説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的好詞:

神采奕奕 神態自若 修長挺拔 矮小精悍 勇往直前 堅定不移 居安思危 死而後已

刨根問底 廢寢忘食 垂頭喪氣 氣急敗壞 愁眉苦臉 沒精打采 若無其事 料事如神

身形纖弱 身粗似甕 體態輕盈 體健筋強 高頭大馬 五大三粗 短小精悍 足智多謀

枯瘦身材 身段窈窕 弱不禁風 身軀凜凜 掩卷沉思 神情專注 恰如其分 融會貫通

果園飄香 碩果滿園 碩果累累 紅果滿枝 藕斷絲連 披紅抹綠 學貫中西 博古通今

《邊城》的好句:

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陽的一面去午睡,高處既極涼快,兩山竹篁裏叫得使人發鬆的竹雀和其它鳥類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夢裏盡為山鳥歌聲所浮着,做的夢也便常是頂荒唐的夢。

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問祖父: “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個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象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像我這樣的女人,總是以一個難題的形式出現在感情裏。

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

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照規矩,一到家裏就會嗅到鍋中所燜瓜菜的味道,且可見到翠翠安排晚飯在燈光下跑來跑去的影子。

邊城讀書筆記11

15歲的花季,每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女的腦中充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幻想。在她們不願向別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竇初開的悸動和遇見心上人的抨抨心跳,這是每個少女共有的祕密。中國京派小説代表人物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就描寫了一位15歲妙齡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邊城》這部小説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嬌氣,孝順的翠翠;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苗族老船伕;豪爽,正直,與人搏鬥時敢於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時從不退縮的天保,儺送兄弟。這四個人的行為,感情便成了《邊城》的線索。《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體現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部小説的主要內容是: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與世無爭的70歲擺渡老人和15歲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美麗純潔的翠翠在一次端午與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邂逅,並對他一見鍾情。沒想到船總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更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虐人的陪嫁,正託人向順順放口風,要儺送作女婿!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伕竭力奔走,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儺送兄弟也約好以唱山歌的方式來贏得翠翠的心。結果,天保不敵儺送,不幸敗北,又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儺送和船總順順都誤以為是老船伕的錯。儺送被逼賭氣下行,老船伕因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邊城》的結局是一個悲劇,末尾不禁令人傷感。回頭想想,在這裏面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從現實來講,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一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裏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衝突有着密切的關係。

在這部小説裏,人性之善展現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來説,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於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得來的一些錢物,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去報答。老船伕身上的閃光點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輝不可泯滅!

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是《邊城》所強調的重點。沈從文先生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態,讚美了邊城人民淳良的心靈。

當我們步上這個已經有些渾濁的社會,表面的交際應對能力我們應完善具備,但離開各種需要應酬的場合之後,褪下偽裝的面具,用真實的一面面對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濁的社會,讓自己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在偽裝的生存利殼下永遠保持着一顆善良的心,並不斷滋潤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遺傳下去,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續下去,這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揹負的責任。所以,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一定要揹負起這個重任,人性的光輝不能滅,中國人民的光輝更不能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殘忍社會,金錢,權利,慾望已漸漸控制了每個人,善良的一面漸漸被覆蓋,行屍走肉已不足為奇,真正的淳樸的人們卻被排擠。從現在開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輝!

邊城讀書筆記12

清瑩的河水擺動着,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説着,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裏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於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説,這裏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説着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着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伕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彷彿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讀書筆記13

一、邊城讀書筆記好詞摘抄

繞山阻流、逼人眼目、耀目、蒼茫雄渾、荒涼孤寂、風俗淳樸、搖搖蕩蕩、疏遠、見寒作熱、下流可恥、指摘、重義輕利、守信自約、消磨長日

二、邊城讀書筆記好句摘抄

1、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2、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3、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4、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5、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6、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

7、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8、黃昏那樣的温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這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薄薄的淒涼。於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

9、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10、黃昏時天氣十分鬱悶,溪面各處飛着紅蜻蜓。天上已起了雲,熱風把兩山竹篁吹得聲音極大,看樣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11、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12、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黒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1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14、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15、這並不是人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着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麼些古怪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點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一件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切頂荒唐事情上馳騁。她從這分穩祕裏,常常得到又驚又喜的興奮。一點兒不可知的未來,搖撼她的情感極厲害,她無從完全把那種痴處不讓祖父知道。

16、一切都是那麼靜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

17、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18、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正義。

19、兩人仍然划船過日子,一切依舊,惟對於生活,卻彷彿什麼地方有了個看不見的缺口,始終無法填補起來。

20、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陽的一面去午睡,高處既極涼快,兩山竹篁裏叫得使人發鬆的竹雀和其它鳥類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夢裏盡為山鳥歌聲所浮着,做的夢也便常是頂荒唐的夢。

三、邊城讀書筆記好段摘抄

1、他們生活雖那麼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活裏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生命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處,不過是這些人更真切一點,也更近於糊塗一點罷了。

2、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3、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4、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

5、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説!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伕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這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託人,不由得不苦笑。

邊城讀書筆記14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

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讀書筆記15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的唯一工作,有時祖父進城辦事,翠翠就和她的小花狗為客人渡船。就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翠翠第二次遇見二佬的時候,我便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佬下船出事後,我便猜想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

看完電影,我的心裏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副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的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祖父。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祖父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操盡心思,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致使緊縮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祖父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吧翠翠的終身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佬的樸實真摯,天保大佬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裏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藍天下別樣的桃源,沒有都市的喧囂。邊城是淡的,很美,很純,很遠,像縹緲的白雲,若隱若現;邊城裏發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經不起大風,受不住大浪,只有楊柳風輕;邊城的情還是淡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在似有若無中發生,結束,蒙着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無可奈何……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生活仍在繼續,或許本身註定是一個無言的結局。其實,結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為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