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邊城讀書筆記(集錦1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99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書筆記(集錦15篇)

邊城讀書筆記1

“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帶着這個遺憾的結局,我結束了第三次閲讀《邊城》的歷程,那股強烈的複雜感湧上心頭,心裏像是被風吹了整整一個通宵後清晨的藍天,空曠的發痛。沈從文給了我們失望,同時,又給了我們希望,儺送,明天,你會回來嗎?

那些由浮雲記錄下來的花事,那些由花開裝點過的浮雲,都在這一個無盡漫長的等待中變成荒原的旱季。當潮水湧上年代久遠的堤岸,夏天連接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麼時候回來?當大雨席捲了茅草屋後的那個白塔,夏天淹沒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麼時候回來?跳過綠春悲秋忍冬和下一個夏天,你會不會出現在那個渡口邊站着的翠翠面前,眉眼低重,轉身帶走一夏天的雨水,再轉身帶回染上顏色的積雪,你有沒有想念那個岸邊純真的翠翠呢?

在我心裏,我一直固執的認為《邊城》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翠翠苦苦等待的那個人,那個走馬路為翠翠唱歌的那個人,那個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人,帶着他未了的心願站在那張熟悉的、純真的臉孔面前,在那個和平安靜祥和淳樸的田園裏,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正如沈從文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對人類誠實美麗的讚頌。

翠翠——那個乖巧伶俐淳樸,天真而不嬌嫩,就如湛藍天空下剛長着青枝翠葉的嫩竹,這個純真的女孩對愛情的到來又嚮往又擔憂,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她“會有點薄薄的淒涼”,她覺得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什麼,情竇初開的少女心裏既幸福卻又擔憂着、羞澀着。

至於儺送和天保,岳雲二老英俊瀟灑又能幹,大老沉穩正直,兩兄弟同時愛上了天使般的純潔的翠翠,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同時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當兩兄弟約定在對岸為翠翠唱歌時,做哥哥的堅持讓弟弟唱,自己一晚上都沒開口,第二天就下灘去了,他心裏為弟弟高興,同時又為自己失落着,所以他好多天沒有開口講話,而不幸的的事接踵而至,這個熟識水性的水鴨子為了救人淹死了,儺送的心裏滿滿的裝的都是對哥哥的內疚,他沿河灘找了幾萬裏,為了找到哥哥的屍體,他不辭辛苦,那是對哥哥的不捨、內疚和難過回來後,他的心裏更加矛盾,一邊是對哥哥的內疚,一邊是對翠翠那深深的愛,加上父親的壓力,他不得不選擇逃避,可是即使是逃避,他還是很堅定的告訴父親,自己不想當碾坊的主人,他歡喜的人是渡船的外孫女是那個純真的翠翠!就這樣,他走了,義無反顧的離開了家,離開了翠翠。而爺爺也因為一連串的打擊,在順順那裏又得不到證實和肯定,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去了天堂。

我幻想着翠翠一直哭、一直哭,爺爺走了,再也沒有人帶她去看端午的賽龍舟,再也沒有人陪她度過以後的風風雨雨,再也看不到那個養育自己的惟一的親人了,讀到這裏,心口那裏像是揉進了一把碎冰,凍的發痛,就像是夏天突然咬了一大口冰含在嘴裏,最後只能凍得吐出來,可是,揉進心裏的冰怎麼吐得出來?於是那些叫做悲傷的情緒,像是成羣結隊的螞蟻,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慢慢的爬上自己的身體,朝着最深處跳動着的心臟爬去。

反覆的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眼淚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爬上臉頰,逆光裏黑色的剪影,沉澱出悲傷地輪廓,抬頭仰望天空,幾朵寂寞的雲停在天上一動不動,那句“儺送,你回來吧。”就這樣漫過胸腔,爬上舌尖,跳過脣瓣被輕輕地釋放出來。

看到結局那句“那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我合上書,心像是一張白紙被輕輕的揉起來,再攤開後就是無數細小的褶皺。不甘心的翻開最後一頁,狠狠地看了那後半句“也許明天就回來”,欣慰的笑了,我想,我會把這本書的結局記成:儺送,明天就回來!

邊城讀書筆記2

 一、 名段點讀

 1、茶峒風情

【情節概要】茶峒憑山依水築城。貫穿各個碼頭的是一條河街,街上的吊腳樓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築。春水上漲時,茶峒人便搭了梯子進城,待水退後再從城門口出城。若大水特別猛,茶峒人便在城頭上呆望,若見水中有被飄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兩岸多山,山中翠竹叢立。河邊住户自然隨意,黃泥牆,黑瓦頂,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邊地風俗淳樸,即便是妓女,也做得很義氣,相熟了有錢無錢都無所謂,如果遇見相愛的,便會全身心地投入。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雖然有錢,卻對經過的“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遊學文人”,“莫不盡力幫助”。老船伕便會裝出生氣的樣子,實在推辭不掉,便會買來煙葉送給渡人,或者買來茶葉泡出茶水供過渡人消暑。

【內容解讀】一方水土一方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種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樸的品格。面對無法抗拒的春水上漲的考驗,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從大水中救人救物。順應自然而又勇敢義氣。作者將邊城寫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託了自己對這種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更令人嚮往的是邊城人的仗義淳樸,即便做妓女的也讓人生不出一絲的鄙夷之心。而老船伕的不收錢、買煙葉、買茶葉的行為也許更讓喜歡斤斤計較的世俗人感到羞愧。

這樣的風俗人情、自然美景,才會孕育出翠翠、儺送這樣純美至善的湘西兒女。

 2、端午初遇

【情節概要】端午節,翠翠和爺爺一起進城看賽龍舟。祖父因記掛着家中替他擺渡的朋友,便打算趕回去換那朋友也來看看熱鬧。但回去後朋友卻願意一起喝酒,兩人喝得醉倒了。爺爺便不能進城接翠翠了。天漸漸黑了,人們也回去了,可翠翠還不見祖父,又從喝酒的船上聽到水手傳來的一些粗鄙的談話,心中有些着急。這時二老儺送從水裏捉鴨子上岸看見了翠翠,便讓她去自家的樓上等爺爺。但翠翠因為剛才聽到了船上談的有關樓上妓女的閒話,便誤解了儺送的好意,輕輕地罵了儺送。儺送只好便和她開玩笑説“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邊走回去讓家裏的夥計送她回去。從夥計口中翠翠才知道剛才邀請她的是二老儺送。想起剛才罵他的話,翠翠又驚又羞。回去後便沉默了一個晚上。

【內容解讀】這是翠翠與儺送的初次相遇。作者憑藉高超的寫作技巧將男女之間無意中發生、朦朧含蓄而且純淨似水的愛情美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翠翠即將與儺送碰面之前,作者先安排她“無意”中聽到兩個水手關於男女之事的“鄙夷字眼”。為下文翠翠誤解儺送而“罵”儺送作鋪墊。更為下文翠翠得知自己“罵”的是“岳雲二老”後又驚又喜的心理作鋪墊。而儺送被“罵”了卻安排夥計送翠翠回去,更烘托了儺送的善良和仗義。正是有了這些情節,翠翠才有了“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心事,並且讓她“沉默了一個晚上”。而且經過兩年的時間之後翠翠仍然覺得新年的熱潮“總不如那個端午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3、心掛青浪灘

【情節概要】又是一個端午節。上一年端午節和儺送相遇的情景一直是個甜美的記憶珍藏在翠翠的心間。因此翠翠又和爺爺到城河邊看賽船。祖孫倆到順順吊腳樓上避雨村時遇見了送翠翠回去的那個夥計。夥計看到翠翠笑着説起去年的誤會。翠翠抿着嘴直笑。但翠翠這次卻沒有見到儺送。聽夥計説儺送去了青浪灘。不過翠翠卻認識

了大老天保。回家時,爺爺開玩笑問翠翠願不願做大老的媳婦。翠翠很不高興,只是問爺爺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爺爺只是唱着歌。兩個都記起二老的船隻正在青浪灘。

【內容解讀】《邊城》總共寫了三次端午節,每一個端午節都和翠翠的愛情緊密相關。第一次端午節,翠翠等爺爺巧遇二老儺送外出,兩人心有靈犀,暗中生情;第二次端午節,翠翠因為惦記着儺送,再去看賽船,沒想到儺送外出,卻認識了大老天保。第三次端午節,儺送邀請翠翠去看賽船,誰知翠翠碰到了王團總的女兒,而且知道了王團總想讓女兒嫁給儺送,還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最重要的是翠翠知道儺送真心愛着她。 第二次端午節作者安排二老儺送“缺席”,使得翠翠的純真情愛世界展現得含蓄、細膩。端午看船,忽落行雨,祖孫二人避雨到順順家,遇到了上次送翠翠回去的夥計,遇到了大老,偏偏沒遇上翠翠一直惦記的二老儺送。翠翠內心對儺送的愛意此時仍處在朦朦朧朧、似有若無之間,而且整部小説中翠翠愛情的基調是自然恬淡的,沒有濃情蜜意,沒有大喜大悲,這正是作者要歌頌的自然、樸素的人性美。大老愛上翠翠確實是這出愛情悲劇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然而大老對翠翠的感情卻是真實自然而不帶一絲雜念的。因此這種悲劇更顯人性之美。

作者採用了一種類似於中國山水畫留白的藝術,只是稍加點染幾個細節,將更多的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如翠翠未見到儺送如何遺憾失望,大老如何驚豔於翠翠的美麗而一見傾心,這些都省去未寫。翠翠遇見上次送她回家的那個人,那人説了一句玩笑話,“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説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裏河中的魚,現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話也不説,只是抿起嘴笑着。讀者儘可想象翠翠笑容背後的甜美。回家時翠翠突然問爺爺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祖孫倆卻再也不説什麼了。天真含蓄的愛情就這樣一直盪漾在翠翠的心間。

二、人物鑑賞:

(一)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並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着擺渡的崗位,苦戀着並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着柔中有剛的美,她懷着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二)其他人物:主人公老船伕忠厚老實,重義輕利,一副古道熱腸。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伕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關係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沈從文卻通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藴含的美好的人性。船總順順儘管有財卻不吝財,他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伕死後,不計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請那分明與他的兩個兒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係的孤女翠翠到家裏安住。他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都“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儺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天保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三、作品鑑賞:

1、思想內容:

《邊城》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説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沈從文以如椽巨筆,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煙、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的湘西世界。沈從文在後來曾經表白:“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説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這裏的人民保持着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就連吊腳樓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邊民的淳厚,儼然是一個安靜的平和的桃源仙境。這裏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這是抒情詩,也是風俗畫。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説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2、人物的塑造:

《邊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顯然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寫意傳神筆法較深的薰陶,它的人物更具東方式的恬靜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靈氣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純潔、活潑,柔情似水,翠翠在風吹日曬里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3、語言及結構: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説。沈從文在文中寫道“‘茶峒’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陸,一半在水,因為餘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這些都是湘西世界之美,僅用純粹不加修飾的行字,就把觀眾帶進那樣一個至純至善的生活環境當中。隨着作者的筆鋒一路走下去,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樸實無華的當地建築,還有“茶峒”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好比文中所説的,“在春水漲進街頭後河街上的人家,便會用長長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牆上,人人皆罵着嚷着,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裏去,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生活在這樣一個艱難環境中的人們才是最貼近自然,反樸歸真,“茶峒”中的人會共患難,相互扶持一起度過最困難的時候。

《邊城》是一篇小説,但更像一首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整部小説散發着濃郁的詩意,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閲讀體驗,以至於劉西渭譽之為:“一部idyllic(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咀華集》)。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鬱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邊城讀書筆記3

湘西,花桓,茶垌。或許,這三個地名跟我永遠不會有聯繫,但是,沈從文先生的佳作《邊城》,卻讓我對這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小山城產生了濃濃的愛慕~仰慕那裏的山,貪戀那裏的水,喜歡那裏豪邁的人。

《邊城》是關於翠翠的故事。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也許,讀者都幻想過他們以後幸福的生活,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確實,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天真快樂,只留下無盡的等待。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卻不是一個完美的故事,然而,缺陷更讓人記憶深刻,在習慣各種大團圓結局的氛圍中,不完美的作品更歷久彌新,這,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句號,等待,更耐人尋味。

《邊城》,不僅美在作品,更美在真正的邊城。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好似一股清泉,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總是讓人臆想連篇,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快樂地生活着,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來往於溪間,爺爺扯着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大黃狗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曾以為自己已經習慣了早已打不起任何波瀾的平靜的生活,好像什麼都不能吸引自己集中精神了,可是,邊城,硬生生地打破了這個僵局,好像又回到了曾經年少無知的時代,在圖書館查閲各種資料,貪婪地領略着湘西的絕美,想更多地瞭解那個神奇的地方,想融入其中。

看着各種鳳凰遊,我也有個期望,或者説是決心更恰當吧,在年輕的時候,找個時間,自己一個人,在湘西住上幾天,可以不去鳳凰,但是,一定要在去花桓,靜靜地漫步茶垌,不為什麼,只為領略那份無法言語之美。在喧囂的城市裏,給自己留個等待,有等待,是好的。

邊城讀書筆記4

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得上他沈從文《邊城》高呢?”——汪曾祺

《邊城》是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小説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川湘邊界茶峒交界那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如黑燕的瓦屋,如天擎的白塔……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山靈水秀、天地和諧的風俗畫。以至於“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條小河中,蜷伏於一條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如此美的鄉土定然養育了美的人物,小説同樣刻畫了一羣善良、淳樸的人物。閲讀此書,我似乎與三位主人公進行了一次人生的回眸,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船總,在川湘交界茶峒這個地方無人不知您,您有一副豪爽的胸懷,一顆仗義疏財的仁善之心,有一種光明磊落、正直無私的美德,在此地一提起你們爺三,無人不豎大拇指,您自豪嗎?”

“我在此地結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因此我做事問心無愧,也不忌諱這是自誇。不過你莫説‘三人’,因為我的大兒子天保已經——已經死了。而且二兒子儺送至今也沒回來,這使我太痛心。這都要怪翠翠他爺爺,不,也許不全是,但定與他有關。”船總傷心地説。

“不要太難過,凡事都要看的開些,人生道路難免有風浪,可絕不能讓陰雲永遠遮住太陽,畢竟晴天是多的。”

“翠翠,想你爺爺了吧?”

“我自幼是爺爺養大的,爺爺對我親情無限,為我擔憂,對我關懷備至......他性格直爽,人人也都知道他的正直。我的好爺爺,可是他--他卻永遠離開了我。”

“不要太傷心,現在有楊兵馬幫你,長大了總歸有一天要獨立,要離開爺爺,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知道,我一定會好好活下去,因為--因為我還要等二老。”

“儺送,你秀拔出羣,做事細膩,長得像岳雲,但冒犯問你一下,你可別不高興。”

“問吧,沒事。”

“你還會回去嗎?”

“唉,我不想回去了。畢竟哥哥的死這件事有關,我忘不了哥哥......再説我已經答應了山寨中團總的親事,若回去我與其成親又忘不了翠翠。如此既對不起翠翠又對不起大哥,也許這是我最好的選擇……”

三個人的話語中無不透露出一絲憂傷的氣息,但三人的正直善良、善良可愛、細膩淳樸又讓我肅然起敬!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淳美的鄉土養育了純美的人,為什麼上演了卻是一出令人斷腸的悲劇故事呢?

邊城讀書筆記5

我記得,書中的二老岳雲曾問過老船伕這麼一句話:“伯伯,你到這裏見過兩萬個日頭,別人家全説我們這個地方風水好,出大人,不知為什麼原因,如今還不出大人?”老船伕的回答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輕人,就夠了。”每每看到這段對白,眼前的鉛印黑字,便彷彿忽然化散,凝成幾道流暢線條,閒閒散散中勾勒出一位佝背,衫褂素樸的老船伕,身骨硬朗地背手立在巖坎兒上。看不見的目光中隱藏着,歷經滄桑的深邃。就如二老所説那般,“同棵楠木樹一樣,穩穩當當的活到這塊地面,又正經,又大方。”

故事的背景應是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卻又讓茶峒這個小鄉城的人,忙裏偷閒似的悠逸在這個夾縫中。茶峒人的世界是單純的。

老的,如翠翠的祖父,與唯一的孫女相依為命,生活貧苦卻幾十年如一日,一刻不敢懈怠地守着渡船。少的,如大老、二老,在最恣意張揚的青春中,不輕浮,不浮躁,習得一身泅水的本事,會駕船,能趕長路,揮灑着他們應有的活力;或如翠翠,單純懵懂,不諳世事。可燒爐,做飯,拉船樣樣不差。再者,老的少的,逢上個端午節,要麼捉水鴨,看龍舟;要麼約個老友,擺一方几案,置一雙小凳兒,再打上一葫蘆酒,敍敍舊事,拉拉家常。他們都一樣,簡簡單單地過着生活,老老實實地守着自個兒的位置,不像話地忠誠着,沒多大報酬,

不多麼富貴的小日子。

凡讀過《邊城》的人,多被翠翠悽慘的命運所感,我眼裏看見的還有那個孤苦的老祖父。二十歲開始便守着渡口。有了女兒,長大了竟跟一個軍官殉情了。經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船伕,照顧起了上嗷嗷待哺的孫女兒——翠翠。女孩子,大了,總是要嫁人的。清致的孫女兒吸引了一對兄弟倆。可是,他又何必橫隔期間,反害了條人命,也傷了孫女兒呢?

我不好這樣粗糙的定論的。他又必得思慮這些的啊,他到底只是個普通的老頭子,他和天下千千萬萬的長者一樣,放心不下尚未成熟懂事的孫女兒,畢竟他七十多了啊。人到七十古來稀,孫女兒是和他那條渡船同等的,都是他割捨不下的責任啊。然再怎麼割捨不下,他還是走了,走在了那個雷雨將息的夜晚。

祖父走了,翠翠真成了一個孤女,倚着眾人的幫忙,老船伕走的妥妥貼貼,我想,這必是他忠誠了一生,善良了一生,可也勞苦了一生的回報吧。又或者,可以説是茶峒人的單純明朗使然?最終,翠翠接替了爺爺,撐起了渡船——而沒有向母親那般,選擇了逃避。這是翠翠書寫愛情的方式,一如湖水的清澈、明淨。至於二老何時,我們不知道,翠翠也不知道。但是那也不重要了。她已負了大老的愛情,又怎能再負了祖父的親情?

《邊城》,與其説是一個茶峒女子悲慘愛情的敍述,我更願將其定義為世外桃源中純真人性的風情畫。

邊城讀書筆記6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説當散文來寫,意境十分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須的象徵好處,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我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好處,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讀書筆記7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

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邊城讀書筆記8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説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

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

福?—— 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邊城讀書筆記9

每個人的心裏,總該有一塊像“邊城”的地方,那裏會有純樸的民風,如畫的風景,以及被我們的童年所涉及的每一寸土地。

可能,我不能寫出沈從文《邊城》般清麗的文章,但我對於那裏的熱愛,也正如沈從文那樣,對那片土地愛的深沉。

他們説,人們總是對那塊自己出生的地方有着不一樣的感情,縱使自己常年累月的寄居在外地,能夠回到那故鄉的機會也是廖廖無幾,但是不管怎樣都無法阻擋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依靠大腦刺激產生的夢境一遍又一遍地踏上那條熟悉的小路,朝着“邊城”走去。

我出生的地方也確實算得上是為“邊城”,它座落在大山深處,是一個偏遠,人煙稀少的村落,她甚至僅有幾户人家,而且每一家都差不多沾親帶故。那裏有大片大片的竹海,高聳的山峯,縱使我們就住在半山腰上,但是對於那座雪峯山脈的主峯的高度還是可望而不可及,那裏同時也有常年累月向外奔騰的小溪,那嘩嘩的流水聲總能給幼時的我帶來一個好夢;那田梗上的花兒,總是在一定的季節侵佔大片大片的土地;我喜歡嗅着清晨裏那種帶着新翻泥土香味的空氣。看着我家門前那棵上了年紀的桐樹的樹枝變得愈發的枝繁葉茂。

邊城她陪伴我走過了春夏秋冬,走過了我無憂無慮的學前時光,當我到了讀書的年紀,我也註定要走出邊城,一旦離開,很少有機會回來,而年輕的生命是村莊的血液,當這些血液也像邊城的那條小溪般向外奔騰,只剩下幾個年老的軀殼日復一日的守着那座日漸蕭條的村莊,當這些軀殼終將倒下的時候,就是連城消失的時候,不過不管怎樣,我心裏面的邊城永不磨滅。

邊城讀書筆記10

清瑩的河水擺動着,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説着,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裏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於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説,這裏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説着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着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伕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彷彿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讀書筆記11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一户人家。獨門獨院裏,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脱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説話,秀拔出羣,叫儺送。小城裏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瞭,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説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願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大老唱的,大老講實情講出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他聽説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老船伕操心着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説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説,翠翠莫怕,翠翠説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邊城讀書筆記12

水是極有靈氣的,它一路流來,總能帶來一些故事。當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時,就帶來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讓人覺得拖沓,只是這故事發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圍景色既是那麼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這景色之中。有一刻它似乎那麼清晰,彷彿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隨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讀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單純到似乎只可能發生在這樣一個有水流過的地方,也好像只有這樣透徹的水才能承載這樣的故事。當然,也只有沈從文先生這樣一個從小就懂得擁抱水,熱愛水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美的故事來,正如他自己所説:“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藴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

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為所愛的人執着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為翠翠的執着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不為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説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後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

邊城讀書筆記13

前些日子,有知己好友向我推薦沈從文代表作《邊城》,閒暇時,我買了一本《沈從文集》,重點讀了《邊城》一文,感想頗多。

《邊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説,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描述女主人公翠翠與少男儺送的純情之愛,來揭示一種源自湘西古樸原始的“愛”與“美”。這種愛與美在小説中,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之舉,更沒有附加銅臭的權錢交易,相反小説所表現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樸原始鄉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戀情,它青春、陽光、清新、健康,猶如陽光下愛情的花朵,晶瑩透明。

縱觀小説描述的不僅是唯美的戀情,更有祖孫、兄弟之間的摯愛親情,還有處在整個邊城各個角落人們之間的一種善良互愛之情,這些愛與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類最高尚的心靈之美嗎?

雖説小説翠翠和儺送的愛與情以苦澀的悲情收場,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為之惋惜的,但它又讓我懂了美好的愛與情有時並不能完全為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會屬性的另一面,以致這中間或有悲情、或有無奈,這讓我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歎,當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衝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愛與情,如古代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但話又説回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愛與情?又有多少人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愛與情呢?也正因為這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

邊城讀書筆記14

初讀《邊城》,給我這樣的感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小城裏的動人故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彷彿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幽靜悽美的小城,聽作者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開始讀邊城,在讚歎茶峒淳樸的民風。那裏依山傍水。老船伕,翠翠,黃狗,三個人物過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船伕堅持擺渡不要客人的錢,客人堅持要給,船伕也去城裏買上茶葉,煙送給那些過客。翠翠天真爛漫,幫爺爺擺渡,帶着那條黃狗。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儺送抓鴨子,種種的描寫,都看出茶峒這裏質樸的民風。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邊城,一個純淨的邊城。這些就是拋開《邊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這本小説不僅僅是對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繪,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了儺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這麼一個人,儺送也記住了翠翠。看到這裏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儺送同時喜歡翠翠,他們説好了輪流給翠翠唱歌,誰的歌聲能打動翠翠誰就娶翠翠。後來大佬的死,老船伕的死,儺送的走使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悲劇。翠翠和儺送的愛情並沒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愛情也像這本書一樣,平實,他們的愛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伕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操盡了心,在一個風雨夜遺憾的死去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這個是支持老船伕活下來的精神支柱。老船伕的獨生女因為一樁老船伕看起來很失敗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伕就尤其的關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兒那樣。老船伕的後半生就是為翠翠活着。大佬和儺送的競爭雖然是殘酷的,但是他們也有着邊城人們都有的質樸。他們用唱歌這種方式比試,追求翠翠。而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儺送走了。儺送該不該回來呢?儺送他愛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傷痛。如果他回來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卻娶了翠翠,這絕對不是儺送這個講義氣的人會做出的事情,也許經過時間的洗禮,儺送會回來的,也許不會。作者也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故事發展到了懸疑的頂端戛然而止。作者説: 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 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孤單的,淒涼的思念着,思念着儺送,爺爺。這部書的風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覺得還是它的結尾,因為無論儺送回不回來這個故事都是那樣的悽美。試想:過了幾十年,已經人近中年的儺送終於出現同樣也變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終於換來的結果,會給人怎樣的感動?如果過了幾十年,儺送始終也沒有回來,翠翠一直孤獨的等待着他,翠翠會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愛情和那墳墓中的心靈,這樣的結局依舊很美,因為回憶才是永恆。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會體會。等到何時,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執著的苦味,肆任時光流逝,倔強地不惜失去本應屬於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個或爛漫或無言的結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風起雲湧,是不惜等這一遭;等到事與願違,無奈滄桑已變、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廢這半生。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淚水,而是應屬她的那份幸福。

今天在圖書館裏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好久沒有象今天這樣沉浸在書中了。覺得上了大學以後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習慣於從網上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習慣於使用百度Google那種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書的時間也的確少的很,即使看的也不過是英語或者專業知識相關的書籍,也少了那份看 閒書 的心情。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的看一本書,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

但是今天看了《邊城》以後真的被小城美麗而憂愁的故事感染了,《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邊城》讀書筆記精選3篇《邊城》讀書筆記精選3篇。 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 。《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 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 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 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 水鴨子 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 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 也許明天回來 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邊城讀書筆記15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

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

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