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7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鑑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

最近,我讀了司馬光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寫的一本書,那就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絕對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它有可以教會我們的成千上萬的大道理。我今天就先來説説禮教和品行吧!

在開頭第一篇,司馬光就提到了要維護禮教,由次可見禮教的重要性。而禮教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不能亂了輩分。比如説:父母和孩子的輩分。古往今來,只要有道德的人都知道,一個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孝敬父母。我們應該知道是父母培養我們長大成人,這樣的恩情是比山高,比海深的;這麼大的恩情,兒女絕不能把它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回報父母——幫父母做點家務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秦朝,他們不重視禮教,推廣法律,加重刑法,可還是有很多人觸犯法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刑法並不能讓人們徹底從心裏覺得偷盜、搶劫是一件不對的事情,再加上秦朝的暴政讓人痛苦不堪,很多人為了生存,只好冒險去犯法。而現在的社會比以前好多啦!——正在推行禮教。可現在還是比較側重法律,所以時常有一些不文明的事情發生——坐汽車、火車逃票,見到老爺爺、老奶奶摔倒卻不扶,更不敢送他們去醫院,都怕賴上自己……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逃票主要是那些貪小便宜的人做的:“他們主要是想省一些錢,覺得這些錢很少,沒關係,到這裏我又要反問他們,既然錢很少,你又為什麼要做這些出賣自己良心的事情呢?”再説你每天積累一點點兒,時間一長,就會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犯下了天大的罪惡。只有他們明白了這些禮教的道理,他們才不會繼續做這些不道德的事情。見到有人摔倒不扶主要是他們擔心賴上自己。其實是有些人很惡毒,自己不想付醫藥費,便想出了一條毒計——説別人撞了自己,要別人承擔費用,還索要賠償金。據統計,全國老年人摔倒案件有百分之八十的都是敲詐的,這非常恐怖,所以禮教在這時是非常重要的,禮教可以讓他們覺明白這是一件特別可恥的事情,還可以讓他們痛改前非。

接下來講的是仁厚,也就是品行。晉國的君主立繼承人的故事,君主想立智瑤為繼承人,大臣智果聽説後,便前來苦口婆心地勸君主説:“智瑤雖然有美而高大,精於騎射,才藝雙全,能寫善辯,堅毅果敢這五項長處,但是他的人品卻很差。如果立智瑤為繼承人,他就會用這五項長處來制服別人,變得無惡不作,那智氏宗族的人一定會滅亡的。”可君主根本不聽勸説,最後,因為智瑤的無道,晉國被韓、魏、趙三國打敗。所以選擇人才,不僅要看他的才能,更要看他的品行。

《資治通鑑》這本書,可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2

終於有勇氣開始説説鬼谷子前輩。早先在看《資治通鑑》的時候,並不對蘇秦、張儀有太過深刻的印象,後來偶然間看了鬼谷子前輩的傳記,才得知原來前面兩位均是鬼谷子前輩的弟子,不止如此,就連孫臏和龐涓都是,這着實是一件很讓人敬佩的。

都説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認,孔子開創了私學新時代,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卻縱橫天下,影響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説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後,天下不僅沒有趨於統一,反而更加戰亂紛爭,七雄爭霸,不斷上演歷史舞台,各諸侯國為了一己私利發動戰爭,導致天下生靈塗炭。於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蒼生。使蘇秦倡導六國合縱以制暴秦,而張儀則破壞合縱大計,助秦一統天下。

回顧歷史,我並不覺得蘇秦不如張儀,相反,他胸懷天下,只是諸侯相安終歸只是一紙夢想,因為私慾乃人之所有。龐涓為了一己私利使計陷害孫臏,蓄意發動戰爭,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但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正如孫子兵法中所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戰爭是一種手段,可防禦,可固國,唯不以侵略為目的,所以龐涓最後結局很慘。而攪亂合縱計劃的張儀,是天生的謀略家,卻也不是一個好的謀略家。只因其一句話致使楚國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家無可歸,實在是悲慘,所以張儀的最終結局也不大完善。

資治通鑑讀後感:其實,我一直隱隱覺得蘇秦一定還是比較後悔當時激怒張儀奔赴秦國,可能他太過高估各諸侯的氣度,也有些小看張儀的謀略,不管怎樣,最終還是大秦一統天下,而最後暴秦也只歷經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3

時隔多年,再次下定決心全文閲讀《資治通鑑》,耗時四個月,終於將二百九十四卷全部看完,重新温習了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我讀的是中華書局本(全四冊),印刷很好,裏面的人名、地名做了標註,比較易懂。但字體不大,是文言文,讀起來頗費眼力。

這麼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常讀常新,看了總是感慨萬千。但也是隨看隨忘,最後想想也沒悟出個啥。今天五一勞動節,手頭有點工作,處理完之後,大腦一清淨,突然有了想法,就這樣匆匆草成,一下子寫了好多,看了看,自己不滿意,就刪減成現在的樣子。就當一樂呵,感興趣的朋友就看看。

一、表動景隨,身正令行

“儀刑文王,萬邦作孚。”“爾孫爾曾,象其儀刑。”無論安邦還是治家,儀刑者,效法、風範也。也就是説你做個樣子,後面的跟着學。尤其是,為首者的式範效應更強,更需慎之又慎。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史論的形式説道:“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以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這個論斷雖是後見之明,也是中肯可貴。

縱觀唐代,皇帝承繼以弟代兄者不在少數。同時,唐代的太上皇產生的比較多,我沒有仔細的統計過,粗略估計或是歷朝之最。唐朝的太上皇不似宋朝,多是非正常狀態下發生的,大多是兄弟反目、父子成恨。這一切,雖不能全歸咎於唐太宗,但也難辭其咎。

司馬光也為唐太宗作了迴護,説其“為羣下所迫”。這就帶出了另一個問題,即為主者如何勤勉不懈,排除誘惑和干擾。

唐太宗畢竟是一代明君,曾言道:“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或以勇力,或以辯口,或以諂諛,或以奸詐,或以嗜慾,輻湊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寵祿。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危亡隨之,此其所以難也。”

所以,為主者的標杆作用非常關鍵、特別明顯。李世民從諫如流,故而魏徵敢諫。又如“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故而,應先立其表,再觀其景。

修為在身,無需説教。唐代宗時楊綰出任宰相,楊綰清簡儉素,制令一出,朝野相賀,舉朝文武景從之。史書記載:“夏,四月,壬午,以太常卿楊綰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袞為門下侍郎,並同平章事。綰性清簡儉素,制下之日,朝野相賀。郭子儀方宴客,聞之,減坐中聲樂五分之四。京兆尹黎?鄭?憒由跏ⅲ?慈帳≈??勾媸?鎩V胸┐蘅恚?諫岷瓿蓿?交儷分?!繃?Ω翹煜碌墓?右嵌幾┦茲鞝耍?餼褪恰捌瀋碚??渙疃?小鋇牡浞丁?/p>

二、慎終如始,勿開惡例

“事有不便,必戒於初。”“與其巧持於末,孰若拙戒於初。”“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些,教導我們慎始、慎終,始終如一。切勿因圖一時之便,縱一時之慾,逞一時之氣,而突破成例,首啟惡端。

南朝劉裕首開惡例,殺害禪讓之君,自此,後世朝代更替,遜位之君,得以全身者,鮮矣!劉裕的子孫後代,當然也在被屠戮之列。

所以,惡例萬萬開不得。唐玄宗李隆基,也是歷史上英武蓋世的`君主,在位期間出現了“開元盛世”。杜甫曾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可惜,之後的“安史之亂”結束了這一切的美好,開始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混亂時期。

其實,這一切的禍根在玄宗執政之初,已然埋下。所謂,履霜有漸,堅冰自至,其所由來者遠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觀其政事,至少有三點。

一是宦官之禍自玄宗始。太宗時,對宦者的品秩有嚴格規定,且宦者不預政事。玄宗時,開始崇信宦官,“以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是後,“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而且宦官開始干預朝政,“晚節令高力士省決章奏,乃至進退將相,時與之議,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熾矣”。以致,唐代後世君主畏宦官“若乘虎狼而挾蛇虺”,甚至畏懼而泣。宦官則脅迫天子如玩弄嬰兒,生殺予奪、擁立廢黜皆出其手。

二是藩鎮割據、尾大不掉,已萌其端。唐初,沿襲前朝的府兵制,戰時為兵,平時耕養,師出點將,兵還將歸,既強幹弱枝,又防止將帥擁兵。而且,日常注重軍事訓練,士兵的榮譽感很強,戰鬥力也強。玄宗時,隨着政治腐敗、均田制的破壞等,府兵制已難以施行。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對此分析的比較透徹,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比較易懂。之後,邊鎮將領累年不移,且集軍權、財權、事權於一身,邊鎮之兵則成為將領的私人親兵。再之後,就演變為驕兵悍將,不受朝廷節制。

三是禁錮兄弟,闔宗破滅。玄宗歷經武后之朝,韋后之亂,又消滅太平公主等上位的,得位來之不易。一方面,他覺得兄弟相殘,實在不忍。故而史書記載“上素友愛(兄弟),近世帝王莫能及”,然而“專以聲色畜養娛樂之,不任以職事”,還修建了“花萼樓”,寄託花萼相輝之意,又讓兄弟環居於此。於是,他的兄弟們在安樂窩裏消磨了意志,一味地聲色犬馬,一旦政亂,毫無輔翼之用。事實上,唐末這些皇族後代生居沿襲,多次被亂軍集體屠戮,零落殆盡。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司馬光説,明皇即屬於這類人。

三、思無邪,盡人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特別喜歡這句話,所謂“最美不過《詩經》”,《詩經》之美,就在於其“真”、其“正”。也就是説,不要有邪念,不要走邪道。

而不少人往往就滋生出歪理邪念,琢磨一些歪門邪道。比如,看《資治通鑑》,古代的很多皇帝都迷信術士,服用丹藥,結果適得其反,身體每況愈下,最後一命嗚呼。在唐代,有多位皇帝就是這麼死掉的,英明的唐太宗也不例外。

不乏有識之士,在當時就對此進行了抨擊,提出了警醒。唐中宗時,左拾遺李邕上疏,以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則秦始皇、漢武帝得之矣;佛能為人福利,則梁武帝得之矣。堯、舜所以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寵此屬,何補於國!”李邕勸誡中宗多“修人事”,可惜中宗不聽。

唐初的太史令傅奕身體力行破除邪術。面對胡僧所謂咒人死生之術,指出“必為邪術,邪不干正”,並以身試之,遂破其詐。他還提出:“生死壽夭,由於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主;乃謂貧富貴賤,功業所招。”建議朝廷罷黜佛教,遣散僧眾,益國益農,補充兵源。

聖人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也是教導我們“盡人事”而已。凡是不修人事,迷信鬼神,供奉神佛的,大多無善果。北魏胡太后雖禮佛甚恭,但整日胡亂,不免被亂軍沉於黃河。梁武帝蕭衍,禮佛甚勤,怠惰政事,亦未得善終,餓死台城,雖終年八十有餘。後晉亡,晉主及太后被契丹遷置,舉家憂恐,上下凍餒。時被拘在封禪寺,李太后使人謂寺僧曰:“吾嘗於此飯僧數萬,今日獨無一人想念邪!”僧辭以“虜意難測,不敢獻食。”此類,數不勝數,足以資鑑!真是,千佛萬窟人來塑,求神不如去種田。

“天命”亦由“人事”。商紂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陸贄論曰:“天命由人,禍福由人,蓋人事理而天命降亂者,未之有也;人事亂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

有句話,大家很熟悉,“今世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這是後晉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説的。他恃勇驕暴,似乎一語道破天機,説穿了五代的政局。其實,安重榮沒有當上天子,威風一時,最終兵敗被殺,他的頭顱,被石敬瑭割下後,“漆之,函送契丹”。説明,兵強馬壯者不一定可為天子,行仁義,修人事,自然兵強馬壯,或許可為。他的這句“名言”,就是典型的“思有邪”。

也許對我們普通人來説,可以資鑑的就是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做個快樂無邪的人,這就是應該有的樣子。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4

有人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有人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還有人説:“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種種這些,讓我堅定的認為愛上歷史,是多麼正確的決定。

之前的我,雖然喜歡讀書,但對歷史沒有一點興趣;之前的我,覺得歷史很遙遠,所以避而遠之;之前的我,一直專心學習語文課本,卻忘了瞭解我們華夏五千年來的歷史。

不過,慶幸的是,我改變了學習觀,開始認識歷史。這個寒假開始,我們班展開了歷史研學活動,通過音頻學習歷史,記筆記,在研學羣裏交流、探討。老師也會適當指導。

歷史學習內容是由“熊大叔”來講解著名的《資治通鑑》,“熊大叔”那幽默風趣的口吻和《資治通鑑》那生動的情節、鮮活的歷史人物着實勾起了我對歷史的興趣,也第一次讓我覺得歷史也沒那麼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復一日,我對歷史從感興趣逐漸變成喜愛,又從喜愛漸漸變成熱愛,我的筆記也變得更加實際性,現代化。

學習歷史,讓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間的人情世態;學習歷史,讓我知道了一個個成語、典故的由來;學習歷史時,我們不免會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種情緒,我們雖然不能篡改歷史,但我們能借鑑前人的方式方法,儘量不讓一些悲慘歷史重演,這些這些,足以看出,學習歷史的好處不勝枚舉。

回望歷史,我們直視着無數有才華的人。

功績顯著的君主:統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建立漢朝的漢高祖。

廉潔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諸葛亮、鐵面無私的包拯、德才兼備的王安石。

文武雙全的將軍:孫臏、岳飛、吳起、辛棄疾。

才高八斗的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

他們書寫了歷史,歷史也將他們記載,如此之多的偉人,難道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

縱觀悠悠歷史,歷史上的失敗數不勝數,但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怕失敗,越王勾踐不怕,他卧薪嚐膽,最終打敗吳國;孫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奮,最終推翻腐敗的清王朝;我學習歷史最大的收穫就是明白了:“失敗並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新的起點,只要堅持不懈,加倍努力,終將到達勝利的彼岸”

朋友,一起來學習歷史吧!為了讓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更強大,更繁茂,更和平。爭取讓中國成為一個文明的國家!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5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類智慧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起源,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間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璣的名句,在古典文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資治通鑑》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頭的這本《資治通鑑》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資治通鑑》,但正是它使我明白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般“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處那樣敢於“朝聞夕改”,勇於承認並改正錯誤,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學習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師益友”,拒交口蜜腹劍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貧賤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正是它使我明白在處事方面切記“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貴在堅持“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學習上不僅要懷揣“非學無以成廣才”的理想,還要有“治亂民猶治亂蠅”的方法再加上“鍥而不捨”的執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來”;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難時要懷有“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的信念,還要形成“孤則易折,眾則難摧”的團結意識。

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學生,閲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書籍浩如煙海,而我們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好讀書,不求甚解”,要“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要“擇其善者而從之”。

基於此,《資治通鑑》便是明智之選。

拜讀《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封建統治有此認識,更何況我輩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