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罪與罰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07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罪與罰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罪與罰讀書筆記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1

接觸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罪與罰》開始,初讀的時候覺得人物心理刻畫精彩,而且情節跌宕緊湊,如同在觀看一部犯罪電影。但過分關注和沉溺於故事之中時,便忽略了外延的一些東西。繼而看了《白痴》、《卡拉馬佐夫兄弟》以及茨威格的《三大師》以後,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與宗教觀有了漸漸明朗的線索。

跨越

拉斯柯爾尼科夫把世間的人分為平凡和不平凡,前者循規蹈矩、逆來順受,後者傾向於違法和破壞,前者是被壓迫者,後者是統治者、主宰者。為了檢驗自己是否屬於拿破崙類“不平凡的人”,他進行了一場殺人形式的實驗。拉斯柯爾尼科夫這個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位善良而且樂於助人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他卻又是殘酷、嗜殺的罪犯,這種二重性格這也是他不斷動搖自己的“理論”和舉動反覆無常的根源。茨威格在《三大師》中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時説道,“只有當他的人物具有使自己生命增強而且成為分裂的表現形態的時候,只有當他的任務還是將要變成命運的混論狀態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愛他們”。誠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力圖打破統一性,創造混合的、模糊不清的、不和諧的人物,在其肉體裏,上帝和野獸毗鄰而居。

在思想的驅動下,拉斯柯爾尼科夫殺死了當鋪老闆娘和她的異母妹妹,同時他好像“用剪刀把他與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斷了”。他走到了一條界線旁邊,突然止步,跨還是不跨?他一直在糾結,並充斥了一系列的疑問“我是像大家一樣,是個蝨子呢,還是一個人?我能跨越過去嗎,還是不能跨越過去?”那些所謂的“不平凡的人”,對這類壞事惡行根本不屑一顧,並且毫不猶豫地跨越過去。拉斯柯爾尼科夫卻仍然留在了這邊,痛苦而不幸,但“跨過去呢,也許會更加不幸”。因為跨越過去的不只是兩具死屍,而是拉斯柯爾尼科夫自身的人性、原則、道德。通過他的經歷,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傳達的是,不能用作惡的方式反抗黑暗,毀滅是雙方的,內心的懲罰終其一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為了實踐自己的哲學,卻墜入了黑暗的深淵。參考尼采《查拉圖斯特拉》中蒼白的罪犯一篇,犯罪心理包括事後的瘋狂,“人們總抱有僥倖心理,以為在他身上的特例會變成法則”,但拉斯柯爾尼科夫試圖建立自己的法則卻無法承擔。另外還有事前的瘋狂,“你們要深深地透視這個靈魂”,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毀滅也是與“真實的自我”進行搏鬥的結果。

新生

結尾拉斯柯爾尼科夫自首入獄,但他並未認罪,“痛苦和眼淚——這也是生活嘛。然而對自己的罪行,他並無悔過之意”,而把一切歸咎於沒能經受住考驗和沒能跨越過去。但索尼婭的陪伴改變了他的思想,“難道現在她的信仰不能成為我的信仰嗎?至少她的感情,她的願望”。而且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在比法律更深的層面上認罪了,獲得了最徹底的救贖。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尾,阿廖沙建議米卡越獄時説,“你想用承受苦難的方法使自己重新做人,我看呀,不管你跑到哪裏,只要你一輩子永遠記住你重新做人的.決心,能做到這樣也就夠了。”拉斯柯爾尼科夫永遠困頓在“一俄尺見方的空間”的愁苦裏,感受到承受十字架的大苦難,也是獲得真正的新生。

“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着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但這一刻的光亮似乎穿透了整本書的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2

《罪與罰》,一部最具有影響力的俄國小説之一,描寫了一個貧困法律系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受罰和救贖的全過程,整本書以他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自己良心上的譴責和道德的懲罰為主線,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心靈上的煎熬和痛苦。

讀完此書,我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同情,我想,他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我們處在那個時代,也會像他一樣的。即使是後來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獄,他都不覺得自己有罪,他説:“只要以完全獨立、全面擺脱世俗觀念的觀點來看問題,那麼我的思想當然就根本不是那麼奇怪了。”可是,這只是一種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為什麼自己要自責,不懂為什麼要憂慮,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或許這只是成長的煩惱。小説最後,説他是因為愛情獲得了新生,而我認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罷了。正如他所説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在我看來,拉斯柯爾尼科夫具有一顆敏感的'心,聰慧而不甘平庸的頭腦,也正是他的敏鋭洞察力和思考讓他陷入“罪”,他認為現實社會需要一個“偉人”來創建一個更好的未來。在他的眼裏,“偉人”擁有極大權力,可以在建設美好社會的過程中犯罪;在他的意識形態裏,社會上的一些邪惡勢力,只是邪惡力量的載體。然而,拉斯科爾尼科夫卻忽略了其人體形態。他的這種思想也讓他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過錯,從而受到了“懲罰”。

這部小説耐人尋味,讓人在閲讀的過程中思索。如果精神上不夠強大,社會只會給你的生活給予打擊,讓你陷入迷惘和焦慮。在通往解救的道路上,人生必定會充滿許多的糾結與掙扎,矛盾和猶豫。然而,是什麼足以讓人不畏懼通往救贖道路的艱辛和苦楚呢?是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心和愛,是心中的信念,就像拉斯科爾尼科夫感受到索尼亞和妹妹杜妮亞的愛後,他勇敢的走出了心中的陰影,走向解放和光明,也因為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他消除了心中的恐懼,戰勝了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人最難的就是戰勝自己。但是,拉斯科爾尼克夫卻做到了。這也告訴我們,要想追求美好的生活,首先是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戰勝自己,才有可能戰勝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實現自己的理想與願望。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3

今年的國慶節,我讀完了《罪與罰》這本書,我對這本書有着很多的想法與疑問。

這本書的作者是俄羅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19世紀俄羅斯的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在國際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名譽,而這本《罪與罰》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這是一本描寫一位貧困交迫的大學生的故事。主要講了他痛恨放高利貸的老闆娘的盤剝,而憤怒行兇,可認為自己是伸張正義。後來,在殺人的恐懼和良心的'譴責下,在愛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助下,澄清了殺人的事實,並投案自首。這本書可以説是一部少見的社會心理小説,作者用這種方法寫出了俄羅斯由現實主義文學向現代文學轉變的革命。

我覺得這本書非常的精彩,在描繪主人公羅佳拉斯柯尼科夫殺人後的心理活動時,讓我看了都歎服叫絕;當我看到羅佳在埋藏贓物時,作者對他的行動描寫也是步步到位;當羅佳被判刑的時候,連我都為這位貧困的大學生感到可憐與惋惜。

一本好書就等同於一位優秀的作家,讓我們多和好書親近,多和作家談話吧!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4

——“嘿,偉大的時刻來到了,每個人都露出了本相……”這句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説《罪與罰》中一個叫拉祖米欣的傢伙説的。在小説的第二章第五節裏,拉祖米欣和盧仁在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病榻前討論社會上的各種犯罪問題,下面是他們的對話——“……應該如何解釋我們社會中的那些文明人士的道德淪喪呢?”

“如何解釋?”拉祖米欣咬住盧仁的話反問道。“因為極端缺乏務實精神,而這已經是根深蒂固了,就是這樣解釋。”

“這是什麼意思呢?”

“您的那個講師在莫斯科受審時,問他為什麼要偽造有價債券,他是這樣回答的:‘人人不擇手段撈錢,我也想盡快發財,’原話我記不清了,大意是:靠別人發財,又快又省力!大家都習慣於用別人的思想進行思考,習慣於吃別人嚼過的東西。嘿,偉大的'時刻來到了,每個人都露出了本相……”(《罪與罰》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張鐵夫譯 第157頁)

嘿,嘿,嘿——“偉大的時刻來到了,每個人都露出了本相!”今天,現在,此刻,在我們這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度,在這個被稱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我們終於唱着春天的故事昂首闊步走進了新時代,讓我們來見證這個“偉大的時刻”吧。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5

是村上春樹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懷讓我瞭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罪與罰》讓我走進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獨特的寫作技巧,通過內心的不斷獨白,與自省,使他成為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峯,他的文學影響了許多後輩人,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窮困潦倒,三餐不濟的大學生,而在外人看來,他整天無所事事。但他總是説自己很忙。他整日在一個骯髒的閣樓上的一張稱之為牀的破舊的沙發上思考,並且狂熱的去做它。

在他的觀點中,人分為兩種: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規蹈矩,服從是他們的義務與使命: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賦的人或天才,能在社會上發表新見解,他們都會為了美好的未來而破壞現狀,觸犯法律。而且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們甚至必須跨過屍體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無疑是個有天賦的人,也能發表新見解,但他還沒想到一點,他沒有權利殺人,他不是拿破崙,而正是這一點卻足以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他殺死了放高利貸的房東老太婆並且無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沒有在那種機緣巧合下,他可能還不會觸犯法律吧!在殺死她們或如拉斯科爾尼科夫説的蝨子的她們的那一刻,他成為了不平凡的人了?不,顯然沒有,他殺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鬼帶進了深淵,不斷的受到煎熬與內心的掙扎,當然這種痛苦不是肉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以至某一刻有了新生的感覺而後馬上又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直到最後疲憊不堪。

在我們周圍,同樣不缺那種自認“不平凡”的人,他們竭力破壞現狀,想要發表新見解,他們自認為很前衞,想要人們追隨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來,他們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調的宣揚出來,自認為很獨特見解,與眾不同。但同時也不乏真的有新見解的人,這應該無多大的影響,有時獨到的尖端的偏見只是一個笑話而已。一個狂熱的自認不凡的人,他們會追尋自己的理想,而極端的幻想它,但終究如天馬行空般,一切又回到現實,但你已經一無所有,你錯過了你自己最好的才華。在火熱的激情中,你的天賦已燃燒殆盡,微風拂過,一切支離破碎、灰飛湮滅。

羅季昂熱心助人,富有正義感。但同時也是一個孤僻,陰鬱,甚至冷漠無情的人《罪與罰》的讀書筆記精選《罪與罰》的讀書筆記精選。他同情落魄的公務員。在他死的時候,他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公務員的妻子。但他同時趕走了千里迢迢來看望他的母親和妹妹,對她們恐嚇。他整天都呆在閣樓上,身上邋遢至極,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厭惡和每個人説話,且不想走出那個小小的閣樓。他不信仰上帝,但自從見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後,他變了,他變的不安起來,當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訴了一個和他一樣同樣受盡苦難的人兒時,他一度感覺獲得了新生,也確實,索妮雅是苦難的象徵,她犧牲自己,成全家人,她在苦難中散發着聖潔的光芒感染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索妮雅的勸説下,他最終同意了去受苦來讓自己減輕心中的痛苦,索妮雅同時用自己最真摯的愛去獻給他,並始終對他不離不棄,在兩人對視的那一刻,在羅季昂跪在地上輕吻索妮雅的腳的那一刻起,她流下了幸福的淚水。他信仰了上帝的存在,並決定了和索妮雅一起踏上新生的道路。

有時候,生活在茫茫的繁華塵世中,一切那麼明瞭,一切又都那麼讓人迷茫。明瞭到一切只是為了生命的延續而存在,迷茫到大千世界我將何去何從。人有智慧,而智慧賦予了我們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有了自己的信仰,情感,理想。從而有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有人説:生活缺乏樂趣,太平淡了,沒激情。俗不知,生活最不缺少的就是樂趣,只是我們要善於發現。發現生活中那屬於我們被遺忘的那一部分,就像在書店的角落裏找到自己找了很久的一本書一樣。社會是一個牢籠,牢牢的鎖着我們,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任何人都逃不掉,任何人都別想逃,所以我們不如順應時代,跟隨着社會的潮流。生活總是不排斥服從他的人,必然會淘汰逆着他的人。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只屬於我自己的那片天。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6

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後,心中不時感到震撼與感動。

這本書我已讀了好幾遍了!非常值得一讀,我極力推薦!陀思妥耶夫斯基小數的結構不能説完美,但他的藝術手法和藝術感受力絕對是天才式的。他的語言可以讓你一口氣讀下去。 用專業一點的詞彙説,陀思妥耶夫斯基善於多聲部發音,意思是可以讓許多人同時存在並説話,絕無煩亂之感!無論從思想、語言、敍事節奏都堪稱一流!反覆讀此書十遍,勝過讀二流作品一百本!

《罪與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的一座高峯,為作家帶來了世界聲譽。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説,它的發表標誌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小説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鋭的社會矛盾。

在《罪與罰》中,男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小説中的中心人物,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天賦、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有時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 拉斯科納夫以其聰明絕頂、卻與世隔絕的頭腦,建構

出一個學説:超凡偉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為他需要建構新制度,這種建構勢必帶來毀壞;也因此,偉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僅建構這個學説,並且身體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為拿破崙,但是他跟當年的拿破崙一樣,因身世貧困沒有機會,拿破崙努力爭取機會,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機會。因此他殺了早讓人議論紛紛的刻薄老婦,搶其錢財。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被迫還殺了另一個無辜、受苦、可憐的老婦。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的理想抱負絕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愛的。但是,為達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卻導致一場轟動社會的謀殺案。所有的檢調人員,全從牟利角度解釋這謀殺案,直到一個也酷愛研究思想的檢察官出現,他立即將調查方向轉向,透過拉斯科納夫的論文,找到行兇的動機。

拉斯科納夫自承他相信“偉人的福音”,當他説出這觀點時,連他的朋友都覺得太激進,因為當時社會上普遍的信念是“社會福音”,也就是隻要社會制度完善,人都將安居樂業不再犯罪。想想我們不也正是處在這樣的信念下的嗎?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的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科納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這些問題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而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引發深思的地方是,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着救贖之路 《罪與罰》中,這個人物就是梭娜。有幾段拉斯科納夫與梭娜的對話精彩萬分:男主角拉斯科納夫再有痛苦,都絕不泄漏一絲一豪情感,但是他卻在最緊要關頭,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儘管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傷不已,卻温柔的凝視拉斯科納夫,然後圍抱他的頸項,緊抱住他。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要害的回答:“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而這時,拉斯科納夫心一軟,兩顆眼淚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 當拉斯科納夫問她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麼?梭娜僅只是念完新約聖經中拉撒路死裏復活的故事。

就在念聖經的這一刻,貧困的房間幽暗的燭光照著兇殺犯與。梭娜以其弱者之愛,不自覺的引領拉斯科納夫走向救贖之路。 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不會離我而去嗎?”梭娜回答:“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隨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納夫需要她的接納與愛,她遺憾的説:“為何你不早來,我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後,問梭娜:“你覺得我卑賤麼?”梭娜説:“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後,拉斯科納夫向梭娜

要十字架,梭娜給了他,並説:“我們一同受苦難,也一同掛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説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齊受苦”,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遠呈現著弔詭:“在軟弱的地方顯現其剛強。”而一個能看見所謂的強者內心深處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負荷著巨大的苦難。

小説通過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並且從客觀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學基礎上的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因為這種反抗決不可能給被壓迫者帶來新生活的轉機。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説,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徵,並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淨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説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裏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鋭矛盾。 《罪與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小説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祕”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衝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彩。小説中,由於作者着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結構相對地處於從屬地位。儘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絃,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説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説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説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裏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鋭矛盾。

人們嚮往自由,卻又用刑罰剝奪自由。對自由與刑罰這對歷史論的求解,應該説是《罪與罰》這本書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罪與罰》這本書從犯罪本質觀的歷史軌跡與認識紛爭、犯罪的利益動因、犯罪的運動規律與犯罪預防、刑法的防效能等多個方面向讀者闡述了情與法、倫理與規則的強烈衝突!!!

當我輕輕地合上這本《罪與罰》的時候,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在讀這本書的期間,它帶給我的是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深的思索。現在就要和它道別了,心中難免有些傷感。其實它不會離開我,那些深刻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經死去;但他的思想卻永遠活着。這部用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巨大的悲憫情懷完成的《罪與罰》,也不會死去;它會靜靜地躺在圖書館裏,等待着下一個讀者把它打開;每一次打開,都會是一次重生。 《罪與罰》——用愛拯救生命與希望。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7

剛開始拿到這本厚厚的世界名著《罪與罰》時,心裏總是抱有畏懼感,自己也想不到會對這本書如此着迷,竟會通篇看完。《罪與罰》是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説以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步入罪惡與救贖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鋭的社會問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者對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描寫,刻畫細緻,十分栩栩如生,。

拉斯柯尼科夫在生活中卻歷盡艱辛,一貧如洗,因貧窮而被迫退學,因交不起房租時刻躲避女房東,因衣衫襤褸而總是受人鄙視。他每日吃的是殘茶和剩麪包,過的是老鼠般偷偷摸摸的日子。最終他因痛恨放老闆娘阿廖娜·伊凡諾夫娜的剝削,憤而行兇,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還被迫殺了另一個無辜、受苦、可憐的麗莎維塔。然而良心的譴責,使其飽受比法律懲罰更為嚴厲的良心懲罰。於是他懷着痛苦的心情來到索尼婭處,受到索尼婭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説出了犯罪的真相與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説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最後索尼婭跟隨他去了條件惡劣的西伯利亞,決定陪伴他度過這段艱難的歷程。苦役與愛情終於使他體驗了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拉斯柯尼科夫在殺了人之後,就驚恐不已地回到了家,大病一場。他陷入了神經質的狀態中,他每時每刻都在擔心殺人的事實被揭穿,瘋狂地思考每一處細節。在收到警察局傳票後,拉斯柯尼科夫以為事情敗露,心慌至極,但當他得知傳票是與欠款有關時,他忽然感到一陣難以形容的極端輕鬆。雖然這不是對拉斯柯尼科夫身體上的懲罰,但是他接受了更為嚴厲的道德上的懲罰。他每天惶惶度日,如坐鍼氈。所以説為惡哪怕暫時逃避了法律上的懲罰,但是在道義上、心理上,就永遠會是弱者,一輩子都不會。

拉斯柯尼科夫剝奪了兩個婦女的生命,別人看來他似乎是一個十惡不赦,殺人如麻的混蛋,可事實並不是如此。當他第一次送喝醉酒的馬美拉多夫回家的時候,對於他們一家六口的生活境遇深表同情,臨走時偷偷把在酒館找零的銅幣放

在窗台上;當他在大街上遇到被人灌醉酒的姑娘時,他自掏腰包付了二十戈比,僱了輛馬車送她回家;當馬美拉多夫被馬車撞傷,家人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時,他拿出了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由此可見他是個天性善良,樂於助人的人。他之所以會墜入罪惡的深淵是因為他身處社會底層,目睹了太多不公平的對待。惡劣的居住環境,每天的三餐不繼,別人的冷眼旁觀······就這樣他心裏積聚了太多憤懣不平的怒火,漸漸他的思想也走向了極端,拉斯柯尼科夫把自己歸為拿破崙式的人物,也就是什麼都可以去做的`人。而把放老闆娘阿廖娜·伊凡諾夫娜歸為壞蛋,為了讓其他人過的更好,可以把她除掉。他想要通過搶獲老太婆的財貨使自己擺脱困苦的生活,完成大學學業,找份好工作,獲得相當的社會地位和物質條件,最後來幫助更多的家庭,為更多生活在底層的人謀福祉。但是在法治社會,這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這也註定了他八年的流放生活。

拉斯柯尼科夫與索尼婭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兩人在社會底層掙扎着,痛苦着。索尼婭為他指明瞭方向,喚起了人性的良知,彼此的心漸漸走進了。他在索尼婭的幫助下正視自己的罪惡,用承受苦難的方式獲得靈魂的安寧。對於拉斯柯尼科夫而言,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平靜的心遠比任何東西都來得重要。相信他們兩個人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或許是上帝對他們兩個不幸的人的補償吧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8

大概斷斷續續用了三天左右的功夫看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前半部分看得人不太爽,一個是俄國人名相對的複雜和寫作背景的不夠了解,另外一個很大程度是自己很厭惡“拉斯科尼科夫”的為人,尤其是看到他對於那些關心他的人(他的好友拉祖米欣、房東的女僕)表現的如此冷淡以至於絕情時。是的,他本來就是如此特立獨行,更何況還由於個人的失算(他沒想到他意料中的謀殺會給他帶來這麼大的煩惱)而一度精神崩潰。

然而隨着拉斯科尼科夫的母親和他妹妹“杜尼婭”的到來,隨着馬美拉多夫死後他慷慨的資助他的家人,男主角的形象漸漸在我心中得到了改觀。

在和波爾費利的對話中,我一度困惑波爾費利真的懷疑到了拉斯科尼科夫嗎?還是他的疑心,到了後面才發覺拉斯科尼科夫果然心細如麻(同樣疑心很重);而在馬美拉多夫的葬禮上他揭露盧仁為了讓杜尼婭回心轉意而對索尼婭的惡意栽贓,保護索尼婭免受侮辱(雖然,行為本身就侮辱了這純潔的姑娘);而他第一次在索尼婭房裏對她説的話同樣針針見血。應該説,拉斯科尼科夫的聰明是無可否認的。

相較之下,我更為佩服他的道德之崇高《罪與罰》的讀書筆記精選心得體會。雖然索尼婭為生活所迫而被逼為娼,但與那些其他人士(包括上層和下層的某些人)相比,他一丁點都不在乎她的這個身份,反而對她是無盡的同情和愛護。雖然他是殺人犯,殺了放高利息貸款的老太婆和老太婆那無辜的妹子,但直到他去自首也並不是因為殺人而帶來的負罪感。至少我理解的.是,是因為他的疑心(害怕被發現)和最後對他個人理論的懷疑

至於其他的不同,可能就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寫的極為出眾吧。至少到了後面,我感覺自己似乎都能夠感到拉斯科尼科夫精神上的折磨了。只是電影版的找到了蘇聯版的,但是俄文字幕俄文發言就沒看了。

至於其他的感悟,以後看的時候再慢慢領悟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 有點味道,想接着看。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9

在合上書之後,任何一個人在提筆時都會有一種物無力之感吧。畢竟這部500多頁的鉅作遠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其探討涉及的範圍之廣之深,總會讓人有跌入汪洋大海之感,而且是波浪滔天的混沌海洋。

從翻開書沒幾頁的時候就開始覺得,作家真的不是正常人。一件件事、一個個人,在讀者眼中的千絲萬縷,可以默不作聲地在他們的筆下變成和諧的樂章。最值得驚歎的還是作者擅長的心裏描寫,主人公無數次的思想鬥爭,不停地反覆,不停地否定,卻又不停地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深淵,種種的這些讓人不禁覺得細膩得有些太過真實。也從而可以得知,為何每每有人將文學作品搬上熒幕之後,負面的聲音總是比較多,因為聽覺視覺等直觀映像帶來的感受是遠比不上文字加上想象的力量的。

回到書的內容上。主人公是個極度矛盾的人,可以説是人格分裂了已經。一方面他認為自己是善的,同時他的確也有善的行為,他有文化,有愛心,但可以説按比例來講大概只佔他性格的30%(本心以及良心決定了他最終迷途知返的覺悟);另一方面他迷信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觀念,持着所謂的類別論,世上有兩種人,一種僅僅算得上是生物,是這塵世的浮游,而另一種,當然包括他自己,則是這世界的主宰者,享有俯視其它的權力。我認為,這個觀念就是他罪的根本。他已經變質了的善良的初心在這種觀念以及對惡劣生活現狀的控訴與不滿,導致他的路越走越歪,殺放的老太婆,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非凡”,自己的與眾不同,而不是和周圍人一樣是個“蝨子”。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完一本心理書《我們內心的衝突》之後的感受:我們做很多事情,其實不是因為我們需要,而是用之來逃離其他我們無法面對的衝突。對於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對於我們自己,最大的衝突莫過於我們構造的`理想化意象與真實自我的衝突。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樣子,他想變成叱吒風雲的拿破崙,想要體面的工作,想要不勞而獲。可是世界怎麼會有想的那麼簡單呢?所以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失望了,傷心了,痛苦了,絕望了,最後歇斯底里了。每每掙扎到無力,依然不肯作罷,頑固的抓住虛無的稻草自我安慰,等待恢復之後新一輪的自我折磨。我相信即使他後來終於鋃鐺入獄,這種煎熬也不會停止,從他自首前跟妹妹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他並沒有真正的悔過,他只是在尋求一種能夠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法。真正的罰不是法院判決的八年牢獄,而是從斧頭砍下血液噴灑落地的瞬間,就已發生。

因為我自己本身很喜歡看犯罪類、心力類的電影,所以在拉斯柯尼科夫身上,我看到了許多此類電影主人公的影子。罪犯們都是有共性的。就像拉斯柯尼科夫一樣,其實大多數罪犯都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的(除開一部分喪失人性的變態),他們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奪取他人的自由,但並不是説他們就是可以原諒的。不然的話,法枉為法,人枉為人。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將《罪與罰》的背景設置在19世紀60年代的俄羅斯聖彼得堡。19世紀60年代,正是彼得大帝一心將俄羅斯引向西方發展道路的年代。在這樣一個年代,有一批以《罪與罰》裏的盧仁為典型的“60年代人”。他們崇尚自然科學,在人類有限的理性和智慧中尋找精神指點,即使是對藝術,他們也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指明人生前進的道路。他們信仰合理的利己主義,這是他們的辯證法。將他們的“合理的利己主義”發展到極致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

《罪與罰》裏的盧仁曾經大言不慚,煞有費事地推介他的愛情辯證法:“科學告訴我們,你愛人,首先只要愛你自己,因為世上一切都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你只愛自己,那你就會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你的套褂才能保持完整。經濟學的.真理補充説,社會和人的事業辦得越多,也就是所謂完整的套褂越多,那麼社會的基礎就越鞏固,社會上的公共事業也就辦得越多。所以我個人發財,也就是為大家發財,從而使得親友得到的就會比一件破套褂更多的東西。這已經不是個人私下的饋贈,而是社會普遍繁榮的結果……”

在這個年代,俄羅斯社會瀰漫着自由主義、虛無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濃霧。在這層濃厚的迷霧中,仍然有着俄羅斯民族傳統的注重和諧、相互信任、倚重道德和集體的精神習慣。這兩種在社會轉型時期截然對立的精神特質,構成了《罪與罰》的時代基調。而聖彼得堡,則是彼得大帝一心學習西方,奮發圖強的標本,連城市的命名都是西式的。

彼得大帝希望舊有的俄羅斯洗心革面,成為“新荷蘭”,以西式命名方式命名的聖彼得堡自然成了俄羅斯接納歐洲各種新思想的窗口,自然也就成了需要突出戲劇性、對抗性的《罪與罰》的標配舞台。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1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説。與許多的俄國當代小説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説,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説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殺放貨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後矛盾的內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現,裏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小説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住在貧民區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裏的一個窮大學生,他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在家,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他已經很久沒有交房租了。房東太太不僅停止供給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緊。他經歷了一場痛苦而激烈的思想鬥爭——他要確定自己是屬於可以為所欲為的不平凡的人,還是隻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我正要下決心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啊,但卻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這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原話。他知道從那幢房子的大門出來要整整七百三十步,在出神的時候曾經數過。他又一次去了那幢大房子把他父親的一塊扁平的舊銀表典當給了放貨者,他仔細的觀察了貨者的習慣,和房間的擺設,他在為那件事做準備,為那件還沒決定的事做準備。他既不能用言詞、也不能用感歎來表達自己的激動與不安,在他感到壓抑和不安的極端厭惡的時侯他遇見了小公務員馬爾美拉陀夫。馬爾美拉陀夫因失業而陷入絕境,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拉斯柯爾尼科夫不願像馬爾美拉陀夫那樣任人宰割,他終於下定決心打算用“實驗”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就在第二天,他得知放貨老太婆的妹妹晚上6點到7點不在家,他知道機會來了,當天他就假借典當之名又來到貨老太婆的屋子,用斧頭砍死了她,又把她所有的錢財拿走,就在這時老太婆的妹妹外出回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慌亂中又殺死了她,他逃出後把東西都放在了一塊石頭底下。渾渾噩噩的回到了住處。

次日清晨,拉斯科爾尼科夫收到警察局的傳票,驚恐萬分,後來得知是為追交欠款時才鬆了口氣。他在離開時無意中聽到警官談論昨晚兇殺案,緊張得昏厥過去,引起一警官注意。他清醒後回到家裏就卧牀不起,幾天不省人事,後來病情有所好轉,但內心卻處於更痛苦的矛盾衝突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後,儘管沒露痕跡,但是卻無法擺脱內心的恐懼,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隨之泯滅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自己的“實驗”失敗了。他懷着痛苦的心情來到索尼婭處,受到索尼婭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説出了犯罪的真相與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説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索尼婭也來到了那裏。一天清晨,兩人在河邊相遇。他們決心虔信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取精神上的新生。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鬱、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裏積聚了那麼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儘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着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脱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佔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12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情節不是很曲折。主要線索是主人公以一種不平凡人可以殺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會),殺死了放高利的貸款的老太婆。但是當他殺死她之後發現了自己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其中有很多讓人感到刺激的地方。裏面的心理描寫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特別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時候,那種智鬥,更是讓人驚歎。

但是看完這本書想到得更多的是裏面人們那種受苦的精神。我們經常説中國人艱苦奮鬥,能忍能吃苦之類的。從某一方面也許是這樣。但是和這本書裏面的那種“受苦與忍受”卻有本質的區別。這本書裏面的人,或者説俄羅斯人的忍受與受苦精神主要是來自一種道德和宗教精神。他們“渴望”受苦,因為這樣能夠讓他們心安。也許心裏的安慰比來自物質上的安慰更讓人願意接受吧。當然還有宗教精神所在。但是,所想到的中國人的'那種忍受與受苦更多的是來自於一種生存的“智慧”。一種隱忍,一種“獨善其身”的想法,一種為了生存,可以放棄放棄很多東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好比我們一直推崇韓信的胯下之辱,甚至還將其放到教科書裏面。它一直在告訴我們,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雲。怪不得中國人的那種“拓荒”能力那麼強。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國華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獨善其身”。個人各掃門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以至於我們能夠圍觀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甚至還當做娛樂來看。無事生非,惹來一身騷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1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一部催人淚下的社會悲劇,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哲理小説。與許多的俄國當代小説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窮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走投無路——這就是這部小説的主題。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貧民區,在一座公寓的5層斗室裏住着一個窮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他正經歷着一場痛苦而激烈的思想鬥爭——他要確定自己屬於“不平凡的人”還是屬於“平凡的人”。他原在法律系就學,因交不起學費被迫退學。現在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已經很久沒交房租了。這時他遇見了因失業而陷入絕境的馬爾美拉多夫,她的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拉斯科爾尼科夫不願這樣讓人宰割,他決定用“試驗”證明自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他殺死了心狠手辣的放的老太婆。事發後,他病倒了,幾天不省人事,後病情有所好轉,但內心卻處於更痛苦的矛盾衝突中。馬爾美拉多夫遭車禍身亡,拉斯科爾尼科夫將身邊僅有的錢接濟孤兒寡母。律師盧仁因騙娶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妹妹未成而懷恨在心,企圖誣陷索尼婭偷他的錢來證明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行為不端----將母親的血汗錢送給壞女人。拉斯科爾尼科夫當眾揭穿了他的無恥行為,索尼婭十分感激他。殺人事件儘管沒露痕跡,但是他卻無法擺脱內心的恐懼,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隨之泯滅了。他懷着痛苦的心情來到索尼婭處,收到他宗教思想的感召,並在他的勸説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8年苦役,來到西伯利亞。不久,索尼婭來到那裏與他相聚。他們決定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得精神上的新生。

書本中最令人佩服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鬱、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裏積聚了那麼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儘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着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脱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在小説作者的筆下,俄國窮人面前是隻有三條絕路的:一是忍肌挨凍直至死亡,像絕大多數窮人一樣,本書中的馬美拉多夫一家就是這一種寫照;二是苟且偷生,像大多數反映社會的小説中總有被迫去做一些不願也不能的事,為當時社會所迫;三是鋌而走險,就像本書中的男主角。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佔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罪與罰讀書筆記 篇14

《罪與罰》這本書已經在書櫥裏擺放了兩年多,這次終於可以在寒假裏去細細地品味它了。

書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個俄國貴族家庭,是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充滿傳奇,28歲時因參與農奴解放運動而獲刑,出獄後重返文壇繼續寫作,被人們公認為是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駕齊驅的俄國文學巨匠。

每次讀完一部小説,心裏都會百感交集,這部小説也一樣,結局很好,一個人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卻深深的被小説中的人物震撼。小説描寫了貧困交迫的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的貸款的老闆娘的盤剝,憤而行兇,卻自認為是伸張正義。然而良心的譴責,使其飽受心靈煎熬,最終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助下,投案自首。 小説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僅僅佔了全書一小部分,但“罰”卻貫穿整個文章的中心,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懲罰,還有的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上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認識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錯誤,併為之深刻地懺悔、自責。這本優秀的世界名著還包含了很多東西有待我們去理解,或許等以後我再去讀它時,又會有一番見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