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 懺悔錄》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 懺悔錄》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 懺悔錄》有感

讀《 懺悔錄》有感1

懺悔?為什麼懺悔,這個人生前做了什麼壞事,值得他寫一本書去懺悔。相信不少讀者在看到這本書的譯名時,腦海便會湧現出類似的想法,完全提不起來興趣去研讀它,畢竟我們唯一不缺的其中之一就是選擇,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這一本絕對不是最吸引眼球的,但絕對是值得欣賞的一本,話説回來,那我們缺的是什麼呢?這便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真誠。"如果在我的著作中看不出我的真誠,在書中沒有什麼話可以證明它,那就表明我書中的話不是出自真心。"盧梭這麼説,也的確這麼做了,這本身不是懺悔,只是作者真誠的將自己的經歷用他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獻給讀者,閲讀這本書,更像是瞭解一個人,這種感覺,就像是聽一位年邁的老者,在講述他一生的故事,分享他的想法,讀者必將受益匪淺。

我本人沒有什麼社會地位,但我瞭解所有一切有社會地位的人。除了沒坐過國王的寶座以外,我在最底層社會和最高層社會都待過。——盧梭。

他曾在書中描述過這樣一段故事,他在維爾賽里斯夫人家做僕人時,維爾賽里斯夫人過世後,他偷走了一條已經用舊了的小小玫瑰色和銀色相間的絲帶,但是還沒藏好就被發現了,質問之下,他慌了神,誣陷了一個叫瑪麗蓉的山村女孩,她是一個對主人極其忠心,而且也受大家喜歡的姑娘,作者本身也非常喜歡這個姑娘,可是當時的情境下,他卻是在一個勁的昧着良心指控她,謊稱這個姑娘喜歡他,然後將偷來的絲帶送給他做禮物。這樣做確實很蠢,從作者的言辭中可以看出他對當時發生的事,以及這件事對這位年輕姑娘一生的影響讓他多麼自責,他的指控讓她蒙冤受屈,名譽受到了極大損害,讓其他人認為她是一個既撒謊,又堅持錯誤,集諸多惡習於一身的女人。這件事作者難以向他人啟齒,即使是向最親密的朋友,他也從未提及,因為這件事,他在書中寫到"這個心靈上的重負直到今天還依然壓在我的良心上,而沒有一絲一毫的減輕。我可以説:正是由於我有解脱這個重負的願望,所以才決定把我的懺悔之心在書中向各位讀者詳細闡述",我們看到了作者的真誠,可為什麼偏偏是那個曾經對主人忠心不二,漂亮善良又受人歡迎的農村姑娘呢?作者是這樣回答的"當時我把罪行推到那個可憐的姑娘身上時,我確實沒有故意害她之心,而且我那樣做,還恰恰是出於我對她懷抱的友情".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在當時的情況下,一羣大人拿着鐵證逼問一個犯了錯的年輕人,讓他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是一個卑鄙的小偷,這種情境下年輕人的羞恥心總會異常的強大,這便往往會傷害我們認為是親近的人。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尤其是今天剛剛踏入社會不久的我們,真正到了自己自力更生的'時候,方才發現自己父母的不容易,父母對我們的愛是那麼的無私,以至於許多人將其視之為理所應當,不懂得回報,不懂得感恩,甚至有些人變本加厲,慾求不滿,可心底裏,我們明白,父母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越長大,越明白,沒有什麼東西應該是理所應當的,我們不必自己騙自己,而是應該努力去珍惜,去維護一切現有的東西。

我們總是習慣從別人眼中認識自己,甚至高過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以至於我們一直摸不清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盧梭年輕時的生活非常多變,但是唯一不變的是,他在人生的各個階段,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迫於生活壓力的暫時苟且,他時刻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這顆既驕傲又温柔的心就是這樣形成和表現的。我既怯懦又十分倔強的性格,時而膽小,時而勇敢;時而優柔,時而堅強,因此最後使我自己和自己發生矛盾;行事既缺乏剋制又不敢恣意行樂;既得不到歡樂,又不日益聰明".

"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滿了十六週歲;我成天焦慮,對我周圍的一切和我自己都不滿意,既不喜歡我的學徒生活也沒有我這個年齡的孩子的歡樂心情。我心中充滿了嚮往,但又不知道我具體嚮往的是什麼事物。我經常無緣無故地哭泣、無緣無故地歎息。由於看不到周圍有任何一樣能使我喜歡的事物,我就只好深深地沉浸在幻想裏".寫這段文字時,作者正經歷他的學徒生涯,跟着一位專橫作風的師傅學習雕刻,這本來是他所喜歡的工作,但是他師父的作風使他對原本喜歡的工作感到難以忍受,使他本來憎恨的壞事反倒喜歡上了,例如撒謊、偷竊和幹活磨洋工,原本自由,沒有束縛,後來由於受到來自師傅體罰的壓力,而變得事事瞻前顧後、膽小如鼠,這使得他對於這一境況做出改變的決定也做的非常堅決,為了避免受懲罰,在第三次回師傅家晚了之後他這樣寫到"而我也拿定了我的主意,只不過我的主意與他們的主意完全不同。我當場決定,發誓從此不再回到師傅家".

"一切進行得很順利。我幾乎已經獲得了大家的敬重,對我的考驗已經結束。這一家人都普遍認為我是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現在屈居人下,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的。然而,我認為,我的前途是不能由別人來安排的;我要通過完全不同的道路去爭取。在這裏,我要談一下我天生的個性;對於這種個性,我無需多加解説,只把它向讀者陳述清楚就行了".

諸如此類的自述,貫徹於懺悔錄的上冊全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這樣類似的描述出現,前面提到過,年輕時期的盧梭更像是一個漫無目的的旅者,他到過不同的地方,感受過不同風景的魅力,難得的是,他一直按自己的方式進行選擇,既冒險又大膽,重要的是與眾不同。這便是除了他的真誠以外的第二個讓我認為最亮眼的地方,這一點,説好聽了叫自信,説不好聽了也可以叫自私。我們生而不同,因而承認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可現實生活中卻並不是這樣,這個年代的人們,被異軍突起的互聯網浪潮帶向了"速食時代",人們不再靜心思考自己的所缺所需,漫天的廣告、資訊、推送讓人們完全成為了毫無主見的個體,不知不覺中,我們在被迫進行選擇,而不是主動的去發現,去尋找,一切都來的太快,以至於現在不少人呼聲要過慢節奏的生活,為什麼我們與眾不同,因為"思考"是我們天生的武器。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者在年輕時所經歷的各個階段,一直在進行自我的總結和反思,通過這種方式,他一方面明白了自己,另一方面在自我瞭解的基礎上讓他進一步去求知和探索的旅程更加順暢,可見不定期的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處於青年期的我們,總有人説,誰的青春不迷茫?時間滴滴答答從不停歇,於是有很多步入中年的人感慨時間飛逝如白駒過隙,青春最為美好卻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與我們擦肩而過,要想青春無悔,作者給我的答案就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承認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大膽地去探索、去發現。

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顯然不止我看到的這些,可讀書就是這樣,一方面引發讀者的思考,一方面作者並不能把控讀者的思考方向,原因很簡單,因為時代在變。這位在法國 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大放異彩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懺悔錄》下冊中會有更形象的描述,上冊更多的是描述了他有趣而又別類的年輕歲月。我寫這篇讀後感的目的則更直接,希望大家能提起興趣去讀讀這本書。

最後再給大家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歡的話"我到巴黎的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到歌劇院去看了一下,他的樣子也不過爾耳。後來去參觀凡爾賽宮,再後來去看大海,都是如此,看到的景象與過去人們向我吹噓的樣子,相去甚遠,因為,無論是人們的渲染,還是大自然本身,都既不可能也很難超過我的想象力所想象的氣象的宏偉".

讀《 懺悔錄》有感2

淅淅瀝瀝的雨下了一天,低氣壓使我有些憋氣,只能懶懶的窩在沙發上看書。今天終於看完了盧梭的《懺悔錄》,心中有些感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了盧梭。盧梭先後做過學徒、僕役、音樂教師、劇作家、作家等,還學過數學、音樂、化學、植物等方面的知識。雖然沒有進過專業的高等學府,通過自學和請教朋友也能精通各方面的知識,通過讀書、旅行與深入的思考,成為世界歷史上有名的大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與文學家。

很多家長都早早的給孩子選擇了以後發展的`方向,我卻不能苟同。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沒必要非要在單行道上行走。所以,只要有條件孩子喜歡學又有精力學習的技能就讓孩子學吧。孩子喜歡讀的書也儘可能讓孩子去讀。

開卷有益,我始終認為孩子多讀讀書比多玩幾局遊戲要好得多。只要家長身先示範的引導,從小就經常帶孩子去書店逛逛,到圖書館坐坐,每晚抱本書和孩子讀讀,討論討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從事哪個職業,幹什麼工作是現在很多孩子都迷茫的問題。這也必將影響到大學課程的選擇。非常贊同國外大學通識課程的設置。其實不論是音樂美術還是文學歷史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素養。沒有厚實的文化底藴,想要在學術上走的遠根本就不可能。盧梭之所以能在哲學、文學等方面有那麼深的造詣,與他深厚的各科知識基礎和豐富的閲歷是分不開的。所以,不要急於考慮專業,打好文化基礎是關鍵。

但是,我很難理解寫出教育鉅著《愛彌兒》的盧梭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選擇。盧梭曾經有過五個孩子,全部被他送到了巴黎的育嬰堂。盧梭曾在《懺悔錄》中如是説: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

也許因為自己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也許不滿情人的教育水平底下,盧梭把孩子送給育嬰堂撫養。但是我還是不認同這樣的做法。這就像現在有好多家長,覺得自己孩子教不好,送到貴族學校或者請個家教就好了。還有那些國內學習不好的孩子,家長認為是國內的教育太嚴壓制了孩子的天性,送到國外接受自由的教育,自然而然就好了。可是,在國內家長眼前盯着老師天天看着都不能好好學習,到了國外家長鞭長莫及,任其自生自滅,缺乏自律的孩子怎麼能發展好呢?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還是家長的教育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方能教育好孩子啊!

不過,《愛彌兒》確實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專著。雖説以前讀過,今天禁不住再次翻看,很有必要反覆閲讀。讓孩子自然生長,在實踐中學習,確實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啊!

讀《 懺悔錄》有感3

我在春節期間讀了盧梭的《懺悔錄》,越讀到後面,我越是激動。這是個偉大而真實的靈魂!

這是盧梭在晚年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它不但徹底剖解自己,毫不掩飾自己的過錯,還揭露他人的虛偽及上流社會的狡詐。盧梭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家裏,温柔美麗的母親在她幾歲時就去世了。父親培養了他對文學的興趣,日內瓦優美的環境薰染了小盧梭。在16歲時,因父親遭遇不公,盧梭被迫離開日內瓦,開始漂流。他做了許多臨時工以維持生計。直到遇到華倫夫人,她與他過了10年幸福生活。之後他到了巴黎,做過音樂教師,寫記員等。在他成名後,由於他的性格,他得罪了許多上層人物,這令他備受折磨!

我對盧梭的人生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是一個真誠,熱情,羞怯,崇尚正義與平等的人。他喜愛自然,欣賞下層人的樸實,極其討厭上流社會的做作,爾虞我詐。他極其真切的對待每一個人,不願輕易傷害一個人。當他受夠了巴黎上層社會的壓抑氣氛,住到退隱廬時,眾多巴黎知名人士攻擊他假扮“清高”。盧梭極其反對壓迫,不公正,他滿腔熱情的反擊了他們。

盧梭熱愛藝術,尤其是音樂。他受狄德羅之邀編寫了百科全書中的音樂部分。他觀察敏鋭,感受力強大,同情民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民主共和。盧梭將他的熱情化為《愛彌兒》,《社會契約論》,《新愛洛伊絲》等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書。

盧梭在書中毫不掩飾自己的醜陋。他説自己曾偷過老闆東西,將自己5個孩子送到孤兒院,因害怕受罰而誣衊一個品德良好的女孩。他極其坦誠的將自己所犯的'錯誤寫了出來,並毫不掩飾的剖析自己。這樣的做法,令許多人都自愧不如,包括我!同時盧梭也對許多人的醜陋面目進行了無情的批判。盧梭將這本書寫成了活的,極具思想價值的人性批判書,影響了文學及藝術的發展。

我極其欣賞盧梭對民主,正義的追求!他像夸父逐日,堅持民主共和的政治。他是勇敢的鬥士,啟蒙先鋒!他的思想引發了革命及社會變革。他不懼怕迫害,忍受病痛,享受孤獨,與狄德羅,達朗貝爾,伏爾泰等進行尖鋭的筆戰。即使受法國,日內瓦,普魯士等國的政治壓力,他也不放棄自己的主張。

盧梭易受傷害,但又很樂觀,堅信人類有光明的未來。《懺悔錄》是劃時代的作品,盧梭將自己赤裸裸的展現給世人,教一個人應如何生活,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

有幸讀到盧梭的《懺悔錄》,我知道自己將永遠以他為參照,去修正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永遠誠實,才會品嚐到愛的滋味!

引用盧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來結束本文。他是人類進步星空不可忽略的一顆耀眼星辰,照着人類的思想進步之路!

讀《 懺悔錄》有感4

第一次讀盧梭的《懺悔錄》,當時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覺得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物,怎麼會騙人、調戲婦女、偷東西……偉人應該是“完人”,沒有一點暇癖。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我第二次重讀《懺悔錄》時,才感到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的盧梭,才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該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現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説成一朵花,把別人説成豆腐渣,借 (讀書筆記 )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己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己那點隱私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該是對讀者、為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説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己的傷疤,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説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要讓活着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説:“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己的缺點,並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我和許多的普通人似乎沒有寫自傳出一本書的資格或興趣。不過活着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寫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這個文化浮躁的時代,我不合時宜地重讀了《懺悔錄》,發一點愚不可及的感受。

讀《 懺悔錄》有感5

本來,追求學問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奧古斯汀在上述人生歷史中形成的學問觀念卻對他認識基督帶來了障礙偏差。這些偏差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雖然奧古斯汀一直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但是,學問帶來的既得利益使他常常無法擺脱世俗幸福的引誘,並把其當作生活的目標,從而怠慢了對真理的追求。他自己承認∶大約十二年,我始終留連希冀於世俗的幸福,不致力於覓取另一種幸福,這種幸福,不要説求而得之,即使僅僅寄以嚮往之心,亦已勝於獲得任何寶藏......

第二,對學問的喜愛以及由學問帶來的滿足使奧古斯汀有意無意地把他喜歡的'學問和學者抬到最高的高度,而使他失去了儘早接近耶穌和聖經的機會。他承認自己對聖經的一度蔑視,他以為“聖經這本書和西塞羅的典雅文筆相較,真是瞠乎其後。”後來,他才醒悟,聖經正是真理的最高昭示。

第三,奧古斯汀掌握了高深的學問和理性思維的方法後,自然比一般人更能分析社會自然現象和規律,從而使他誤以為通過理性分析就可以拿到取得絕對真理的鑰匙。「因信稱義」的門被他關上了。他説∶“我靈魂的病,本來只能靠信仰來治療的。”但他卻拒絕了。

説到底,奧古斯汀對理性、學問的崇拜就是對自己的崇拜。他在批判自己曾經一度迷戀過的摩尼教時説∶“有人以意志的兩面性為藉口,主張我們有兩個靈魂,一善一惡,同時並存。他們不願在主裏面,而想在自己身內成為光明,以為靈魂的本體既是神的本體,這樣更加深了他們的黑暗,他們由於這種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離更遠了。”

正因為奧古斯汀一直執著以知識和理性來尋求終極真理,所以當他聽到蓬底希那講了《神貧者》的故事後,大受震驚,對好友阿利比烏斯發生了這樣的喊叫∶“我們等待什麼呢?你沒聽到嗎?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起來攫取了天堂,我們呢?我們帶著滿腹學問,卻毫無心肝,在血肉中打滾。”這個喊叫,既叫出了理性學問在尋求終極真理方面的蒼白無力,也叫出了奧古斯汀對理性崇拜、學問崇拜的覺醒。

讀《 懺悔錄》有感6

盧梭在書中充分地剖析了自己,他把自己的真實面貌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他以驚人的誠實、坦率的態度描寫自己,深刻地剖析了自己複雜的內心衝突和種種自相矛盾的衝動和感情。可是在他那對自己懺悔的真相背後,我看到的更是一個正直、高尚、細膩和脆弱的心靈。

由於幼年喪母,生活所迫,他小小年紀就離開故鄉、親人,徒步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在他當學徒時,他邊幹活邊看書,是書把他的心靈引回到比他的職業賦予他的感情更加高尚的那種感情上來。他是個重心靈重感情遠勝於重理智的人。在他一次次的旅行中,山巒、草地、樹林、村莊還有清晨小鳥的歌唱以其無窮無盡的`魅力吸引了他的整個生命。他後悔沒有寫旅行日記。我可以想象得出我們這位天才的幸福。田野的風光、清新的空氣、步行所帶給他的那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快樂,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這一切都是我們這位偉大的作家一生所努力追求和嚮往的。

讀盧梭我會無法入睡,讀他我的心靈會為之震撼。我進入了盧梭的內心世界,於是,我的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失去了它應有的平靜。因為我在盧梭的世界裏找到了太多太多與自己心靈相符的共鳴!這是多麼奇妙的事啊。盧梭叮囑他的這本書要在他去世很久以後才能出版。可我相信偉大的天才盧梭就是有再強的心靈感應也絕對預想不到他的這本《懺悔錄》給世人留下的財富和產生的價值。歷經兩百多年了,盧梭,我與你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世界裏,如果可以,我多想對你説:我為你悲慘的命運而偷偷地哭泣,我多麼多麼愛你偉大而純潔的心靈。劃過時代的巨輪,我能與你相擁嗎?縱然你只剩下一付白骨或是一堆泥土,我也願意擁你入懷,就像母親擁抱自己疼愛的兒子,就像愛人擁抱自己親密的伴侶。

讀《 懺悔錄》有感7

我繼續以級大的耐心來讀盧梭的《懺悔錄》。

我覺着自己從來都沒有象現在這樣認認真真的去讀一本書。而且是繞有興趣的去讀。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或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來讀。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想了解這位偉大的人物。這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送我這本書的馮哥,是他的原因,讓我喜歡上的閲讀。再有就是谷哥,是他的關於介紹盧梭的文字,讓我喜歡上了盧梭,並如此認真的閲讀他的'作品。

我繼續跟在偉大的盧梭身後,用一雙敬佩的眼睛觀察着他的生活。書中介紹的他的朋友們,以及他賴以生存的達官顯貴們,他們的名字希奇古怪,我真的記不住,我只記住了他所愛的一個人瓦朗夫人。

瓦朗夫人一如繼往的愛着盧梭,她在盧梭的生活中辦演了很多的角色。母親,伴侶,情人,保護者。可是她不是盧梭唯一的擁有者。這上他痛苦着矛盾着。他幾次出走,想靠自己的本事生活,想在外面的世界裏闖出一片新天地,從而能夠更好保護他的這位媽媽,可是他的本性又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導致他連連的失敗,不但沒有幫助她的媽媽瓦朗夫人,反而讓她浪費了大量的錢財。他終於被現實擊倒了,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幾乎斷送了性命。

最後,他還是下定了決心,離開了瓦朗夫人,隻身去闖天下。可是他總是碰壁,他所有的才能與付出在此時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報。他心地善良,盡心盡力的做事,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他非常努力的去做他熱愛的事業,可是他付出了很多,卻絲毫看不到光明。這讓他一度崩潰。比如,他研究了用數字來記錄音樂的方法,就是我們現在經常用到的簡譜。他做了論證,出書,可是並沒有得到認可。他寫歌劇,卻換不來他想要的銀子。他替伏爾泰改寫歌劇,可成功後卻沒有他的屬名。他做大使館大使的祕書,竭盡全力的唯護他的地位,卻遭到大使的妒忌,最後離開的時候連工資也沒拿到。

他不是個很有天賦的人,可是他有那種執着的,不懈的追求的精神,他內心是無比堅強的。他始終堅守着一種與生俱來的道德準則。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想,這句話也很適用於盧梭。

Tags:懺悔錄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