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優選】讀《故都的秋》有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故都的秋》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選】讀《故都的秋》有感15篇

讀《故都的秋》有感1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裏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裏的秋雨、秋蟬、秋果,那裏的一切一切,都那麼迷人。

這篇散文表面是對北平秋天的讚美,其實是抒發了自己對故鄉的懷念。細細品味,作者還表達了內心的寂寞與憂愁。我深深讚歎郁達夫的.文章有種含蓄的美。

我是一個居住在城市裏的人,沒有文中那優美的場面,這兒到處是車水馬龍,偶爾飄落的樹葉也被負責的環保工人掃掉了。秋天,富陽這兒根本感覺不到清涼,只有在11月突然變得好冷,一夜之間,從還穿着背心,汗衫變成縮頭縮腦穿着兩層長袖服。

在城市裏,我根本感覺不到秋。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我還是喜歡秋的,如果你去小區花園或公園,你會發現,這兒的秋景是全世界最美的。其他三季無論如何也趕不上,怒放的菊花,夢幻般的落葉,高的天,靜的水,空氣中夾雜着一絲薄薄的涼,不多也不少。這時你就會與郁達夫有着同感,但我還是不得不佩服郁達夫細膩的觀察力與優美的文筆。

果兒成熟的喜悦,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淒涼,秋雨中閒人感歎的幽遠,將秋描寫得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佳作。

讀《故都的秋》有感2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秋,本來就是個使人感歎、悲傷的季節,而這個季節的種種,在郁達夫筆下更顯淒涼。

郁達夫先寫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玩賞不到十足”,再寫北方秋天特點,使北國之秋得以突出。

寫北國之秋時,郁達夫先生特別寫了南方所不常有的槐樹落蕊、秋蟬、奇特的雨,寫出了秋濃厚的意境、姿態,處處都體現出了故都秋的獨特之處。

從古至今,歷代詩人、詞人都喜歡寫秋,是因為“對於秋,總是一樣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郁達夫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秋的風,總是伴隨着代表“生命枯萎”的黃葉,而且,它總是吹到你心底裏,幫你找出某個你曾經為此傷心的事,讓你再傷心一回。

郁達夫當時的心情,受局勢影響,和他自己的“沉淪”,是不喜歡南方的“美景之秋”,喜歡的是北方的“淒涼之秋”。文中所寫景物最為尋常,但我們能通過郁達夫的所見,看到北國濃厚的秋意。

而今的秋天,不是很明顯,有時候,彷彿跳過了這個季節,直接進入冬季,其中的原因,或是因為全球變暖,北京一帶也熱了起來,我們不能聽到秋蟬那衰弱的殘聲,和奇特的`雨聲;或是時代變了,不再是當年郁達夫那個肅殺的時代了,而是欣欣向榮的新中國,也沒有那種心情去感受秋的淒涼。我們再也感受不到那深沉,悲涼的秋——時代變了,秋的寧靜,秋的韻味,都被人們遺忘掉了,遺失在某個歡樂的年份。

讀《故都的秋》有感3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着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恆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作者草草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的淋漓盡致。“碧綠的天的顏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作者的筆還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專注於北國的槐樹,蟬,雨這些平常物體上,而對南方景物的描寫卻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點落寞的槐樹,享譽“北國特產”的秋蟬,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這一切似乎都在説明北國秋的特點,接下來作者又稍降寫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樹,而又在果樹分別撰寫了棗子樹,柿子,葡萄,而在這裏呢!作者又隻字未提南方的……

中國的文學似乎與這篇秋並無關聯,可仔細一回味,卻驚奇的發現其實裏面卻藴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國的秋,北國的.秋總是能夠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並且在這段末尾強調,能體會到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國的北方。

在這裏,作者最終把筆指向南國的秋,用“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來變相的説明南方的秋與北國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而作者卻生動形象的用比喻句來形容南方的秋的渾渾沌沌,不適合。

文章的最後,作者願用生命來換取三分之一的零頭,就越發的表明作者對北方秋的讚譽,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寄託。

作者對北方秋至深至愛,令我感動,令我懂得一種超出靈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對他的感情,我們能做得就只有歎息,歎息這古都秋的偉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讀《故都的秋》有感4

郁達夫的作品是憂鬱的,然而這憂鬱的背後,則是其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郁達夫寫的散文非常能體現他的憂鬱、憤懣。整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北國的微音》中一段:以歲月計算,雖則不過隔了五個足月,然而回想起來,我同你們在上海歷史,好像是隔世的`生涯,去今已有幾百年的樣子。這些詞句帶着深深的憂傷,從中可以聽出郁達夫離鄉背井離開家鄉後那種思鄉的心情。讀了這段文字,我真正的認識到文學大師寫作的高明之處。如果是我寫離開家鄉的事,我肯定就是很直白的寫兩句“離開家了,有點想家”或者“我到了什麼地方玩了,真好玩啊”之類的話。完全無法讓別人感受我的心情。而郁達夫則是通過寥寥數字,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那種傷感。所以説用“憂鬱的文人”去描述他。真的是最合適不過了。

同樣,郁達夫也是個思想堅定、不可動搖的人。比如有一段:這是什麼事情呢?啊啊,我真不願意説出來——我並不是怕人家對我提起訴訟,説我在唆使你做賊。啊呀,不願意倒説出來,做賊,做賊,不錯,我所説的這件事情,就是叫你去偷竊呀!從這一段,我們可以説郁達夫也是個“堅韌的鬥士”。

“憂鬱的文人、堅韌的鬥士”是對郁達夫最好的描述,她的許多品質精神是我們辦不到的,我們應該去學習他的品質與精神。

讀《故都的秋》有感5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着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恆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來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作者寥寥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得淋漓盡致。“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色彩繽紛的牽牛花、北國的槐樹、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意。

如果説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點淡淡的思鄉情懷,那麼秋便可以將人的思緒都帶到過去的回憶中去,或許是在懷念美好,或許是在感歎時光的易逝,總之一切濃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蕭索中,隨風而飄。秋,無論是在色彩上,還是在姿態上,總給人一種寂寥的感覺,如文中描述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秋蟬的哀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聽到了那些聲音,我的心裏有點軟軟的感覺。

家處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無窮的想象。

文章的最後,作者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來留住秋天,就越發表明作者對北方秋的讚譽,那是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寄託。

作者對北方秋至深至愛,令我感動,令我懂得一種超出靈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對他的感情,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歎息,歎息這故都秋的偉大,以及作者由衷的熱愛之情。

讀《故都的秋》有感6

今天,我又讀了一回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開篇即開門見山,切入正題,點明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感到青島,又從青島趕到北平,竟為的是一飽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對故都的秋的迷戀可見一斑。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馬川鴿的飛聲;五彩繽紛的牽牛花;北國的槐樹;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處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無限的遐思。

讀《故都的秋》有感7

聽着媽媽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一開始以為郁達夫寫的肯定是我們江南的秋,沒想到他寫的卻是北方的秋,這着實有點讓我失望。我想身為富陽人的郁達夫,連這點愛家鄉的情懷都沒有,真是太沒勁了。

誰知,聽着聽着,我彷彿跟着郁達夫也一起進入了北國的秋。身為南方人,對北方的秋“清、靜和悲涼”是不容易理解的;對北方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與姿態”也是不能理解的;對郁達夫通過故都的秋透露自己悲涼的心境也絕對理解不了。

説實話,第一遍我根本不喜歡聽,也不願意聽,更別説讓我自己看了。但是媽媽嘗試着引導我去了解郁達夫的寫作背景,她説很多時候不喜歡是因為我不瞭解作家,於是我們百度了郁達夫,一分鐘瞭解《故都的秋》,看了之後我對郁達夫產生了崇高的敬意。無論南方的'秋還是北方的秋,都是我們國家的秋,在當時那樣的“白色恐怖”之下,這樣偉大的愛國作家不得不遠走他鄉另覓生計,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我想今天的我恐怕無法體會他的心境。

通過閲讀《故都的秋》,我明白了,郁達夫首先拿南方之秋襯托北方之秋,之後,郁達夫選取故都中最為尋常的景物,來細細品味這故都的秋。那秋之清,秋之靜,秋之悲涼,都被郁達夫用生動形象的事物凸顯出來。對秋景描述之後,郁達夫將視線從故都的秋,移至古今中外的人文對秋的品評之中,論證了秋味是古今相同、中西無差的。好一個古今中外無差別,我卻一開始還責怪他不寫南方的秋,我的胸襟是這樣的狹隘,這樣有偏見。從《故都的秋》中,我讀出了郁達夫濃郁的傷感、悲哀之情,也為當時的中國陷入這樣一種白色恐怖境地而傷感、哀愁。試想一下,假如我處在那樣境地,被國民黨白色恐怖所威脅,我還能有這樣的才情顯露出來嗎?我佩服郁達夫的家國情懷,寄情於秋,但是仍不忘努力奮力,爭取自由的忘我精神。

讀《故都的秋》有感8

《故都的秋》這本書是由我們富陽籍作家郁達夫寫的,郁達夫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常常把自身經歷作為文學創作的題材,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個性,通過坦白直白的心理剖析,製造憂鬱傷感的情緒,表達對黑暗社會的反抗,發出期望祖國強大的熱切呼喚。在當時的局勢下是進步文學青年的傑出代表。

《故都的秋》這本書是以書信的形式來表達的,所以在這一篇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故都的'秋》,在這篇短文中,郁達夫緊緊的圍繞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特點下筆,因為他飽嘗了北國的秋。郁達夫先生首先拿出南方的秋,襯托北方的秋。點出北方的秋,濃烈,醇厚的滋味。之後,郁達夫先生,選取歐洲最為尋常的景物作為對比。然後,再寫北國的秋在普通人的日子中“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來細細品味故都的秋。我想許多人讀這篇文章,讀着讀着,應該會想到歐陽子所作的《秋聲賦》。我覺得他們兩位大師所寫的秋天場景,都是差不多的,在灰沉沉的天底下,涼風嗖嗖,樹葉也在輕輕地顫動。秋的景色被寫得十分悲涼、傷感!使人無端生出憂愁。

如果是我來寫家鄉秋天的場景,我不會像郁達夫先生那樣寫得那麼悲涼。我想我更多的會寫家鄉的美景,我的家鄉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特別美,雖然沒有北國的秋天那麼天高雲淡的沁人心脾,但是江南的秋天細膩委婉,韻味悠長,也是很值得回味的。我並不想寫在這裏發生過的某一個故事,而僅僅想把江南的秋天寫一寫。江南的秋天是那樣的美好!

總而言之,郁達夫先生所作的《故都的秋》這本書,是非常好的書,非常適合我們閲讀,裏面許多優美的語句,還有引用的典故以及寫作方式都是很巧妙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讀《故都的秋》有感9

秋,是一個悲涼的季節,通常都被作家用來描寫傷感的時侯。郁達夫先生也是這樣覺得,他寫的《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圍繞着故都“來得清,來得靜,來的悲涼的秋”來寫。

郁達夫先寫出了南方的秋,用來襯托北方的秋。用看不飽,嘗不透只能感受到一點點清涼的,南方的秋,來突出北方的秋那樣濃厚的滋味。

郁達夫先生寫槐樹、寫秋蟬衰弱的殘聲、寫奇特的秋雨,等等秋的景象。寫北方的棗子樹,果樹的奇景。寫出了故都秋濃厚的意境,姿態。故都的秋,處處都體現出了濃厚的秋的味道。

後面,還談到了關於秋的.文字。“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裏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你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常常會讓人感覺到悲涼。這是人人都可以感覺到的。給人帶來的感觸,總是深沉,幽遠的。

從文中也可以看出,郁達夫對這北國之秋的眷戀,喜愛之情。讀完了這篇文章後,令人回味無窮,雖然文中的景物描寫很少,更多的是郁達夫的體會。可是,我們彷彿能看到北國之秋,那濃厚的秋意。

我們卻感受不到那深沉,悲涼的秋。我們就不能感受到秋蟬,那衰弱的殘聲。而我們覺得,那是吵鬧的,嘈雜的,令人心煩的聲音。也不會感受到“一層秋雨一層涼”,而會覺得:這雨害得我不能出門了。秋季時,每當我們走在路邊,總會説:“桂花好香啊。”“看,桂花開了。”可是,我們卻不能真正的感受到濃厚的秋意。我們感受不到秋意,是因為——時代變了。秋的寧靜,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

讀《故都的秋》有感10

身居破屋,“泡一碗濃茶”,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空”,聽那“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也可“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和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作者將他的情寄寓到看似尋常的.事物中,卻又讓我們感到一種別樣的情韻。

腳踏落蕊,一點點極微細柔軟的觸覺,還有“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十月彷彿四籟無聲,但又不是死靜,留下一些聲息——秋蟬放出的衰弱的殘聲。這微妙的組合,使得清幽有點落寞的情韻愈益明朗起來。而這種感覺,悄悄地滲入我們的肌膚中,在這情韻的包圍中,近距離地聆聽清秋的呼吸,坐看靜秋的風韻,細數悲秋的律動。

都市閒人,“咬着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用“緩慢悠閒的聲調”長歎“一層秋雨一層涼”,秋人秋雨説秋天,只寥寥幾筆,就借都市閒人之口將隱沒於作者心底的苦悶和寂寥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至此,作者筆下的秋,可就真為顯情韻了!

秋聲,秋色,秋姿,秋態,秋風,秋雨,走進秋的世界,感受那欲説還休的故都的秋。

故都之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讀《故都的秋》有感11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裏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裏的秋雨,秋蟬,秋果,那裏的一切一切,都那麼迷人。

郁達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國,也就是我們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寫法十分細膩,因為文中寫到“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了一條條掃帚的細紋……”掃帚的細紋給人感覺很清閒,再加上秋天的清爽,這樣一來,秋天的韻味就更加明顯了。

作者筆下北方的秋天給人感到十分清爽,淒涼。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輪迴十分鮮明,可是我為什麼就感受不到那清爽、淒涼的秋呢?每當秋天,一些公園會在園中小路的兩旁擺上幾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們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韻味卻怎麼也找不到。我秋天時漫步在街上,想尋找屬於秋的那份寧靜,可是在我耳畔卻是一聲聲吵雜的車笛聲。再看看人們,人們的臉上沒有掛着清閒的表情,好像是誰也不知道秋天的到來。秋天中,最美的節日是中秋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餅,看着天空中那輪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給孩子們講那百聽不厭嫦娥的故事。但是,這秋天最美的`節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沒有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再想聽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寧靜哪裏去了?秋天的清閒哪裏去了?秋天的韻味哪裏去了?為什麼我找不到了?哦,因為時代變了。現在已不是郁達夫的那個時代了,在這個時代裏,秋天的寧靜、清閒、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郁達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許會當成秋天的見證吧。也許,許多年以後,當人們看到《故都的秋》時,會想起:哦,還有個季節,叫“秋”……

果兒成熟的喜悦,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淒涼,秋雨中閒人感歎的幽遠,將秋描寫的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讀《故都的秋》有感12

我們的劉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故都的秋》,郁達夫所寫的文章裏,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裏的一切一切都那麼迷人,這篇散文表面是對北平秋天的讚美,其實也同時流露出一位知識分子對祖國命運的關注。

我先來介紹一下郁達夫。他出生於1896年,1945年被殺害。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小説家、詩人。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在東京參與成立新文學團體創造社,1922年回國後,從事編輯、大學教師等工作,並加入中國自由運動聯合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等進步組織,1983年前往新加坡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在蘇門答臘的日本憲兵祕密殺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為民族解放,殉難的烈士”。

郁達夫的作品是憂鬱的,然而這憂鬱背後,則是其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在他的成名作《沉淪》中,他發出了希望祖國強大的呼喚,即便在他移居杭州期間所作的寄情山水的遊記。作品中,如《釣台的春晝》《過富春江》等,也時時流露出一位知識分子,對祖國命運的'關注。為什麼説《沉淪》是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呢?我來回答,在書本里是這樣寫,他也希望他們的同學來對他講些閒話,然後他的同學,卻都自家管自家的去,尋歡作樂去,你一見了他那一副愁容,沒有一個不抱頭奔散的,因此他愈加怨他同學了,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們的敵人,我總有一天來複仇我。我總要有一天來複仇,我總要復仇,復他們的仇。

“憂鬱的教人,堅韌的透視”這句名言就是為郁達夫而寫。

讀《故都的秋》有感13

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裏濃濃的秋意,文章中的秋雨,秋蟬,秋果都非常吸引人。

《故都的秋》是一本散文專輯,書中有一個單獨的篇章,與書籍的題目相呼應,引起了我的注意,這一篇我反覆地看了好幾遍。

在作者筆下,北國的秋有這幾個特點——“清”、“靜”、“悲涼”。“清”給我的感覺就是純淨,也就是北國的秋後,到處瀰漫了秋天的色彩。“靜”是安靜,沒有聲音的'意思,這裏的秋天,是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你的身邊。“悲涼”,更多的是作者對故都的秋天的眷戀之情。

我對秋天的概念還不過是:樹葉黃了,花凋謝了,天氣涼了,秋風起了……讀了郁達夫寫的秋天後,我想我會更留意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我也想走進北國的秋,因為南方的秋天太短暫了,還來不及好好感受,冬天就來了。

故都兩個字明確地描寫出了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也包含着一種文化底藴,“秋”字點明主題,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有一種人與景融合在一起的意境。作者通過描繪北平的秋天,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

身處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作者生於動盪的年代,都不忘創作,我們要向郁達夫學習,靜下心來,充實自我,讓祖國更強大。

讀《故都的秋》有感14

“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的靜,來得悲涼”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話。或許是我的家鄉接近北國,因此對於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傾向於郁達夫先生筆下的“清”“靜”“悲涼”。作者説“秋並不是明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字領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説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點淡淡的思鄉情懷的,那麼秋便可以將人的思緒都帶到過去的回憶中去的,或許是在懷念的美好,或許是在感歎時光的易逝,總之一切濃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蕭疏中,隨風而飄。秋,無論是在彩色上,還是在姿態上,總給人一種寂寥的感覺,如文中描述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秋蟬的哀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聽到了那些聲音,我的心裏有點軟軟的感覺。

我的家鄉雖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並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們這裏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個“秋高氣爽”的成語嗎?天是淡藍色的。雲很輕很柔。我很喜歡看着那張大的藍幕上,抹着兩撇輕雲,如絲如紗,讓人的心裏很平靜。這裏沒有馴鴿的飛聲,但我曾聽過,那是四季都有的聲音,但在秋天卻顯得格外的空蕩。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時心裏也一定異常平靜吧!

入秋以後,樹葉就越發顯得蒼黃了,隨着一陣陣的秋風,樹葉便在空中旋轉,然後落地,如一隻只疲倦的蝴蝶。此時我也能“從槐樹葉底,朝動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們這裏的槐樹並不多見,常見的是楊樹,一條路通向多遠,路兩旁就一真是楊樹,看不到盡頭,很幽遠。我喜歡踩着厚厚的落葉走路,透過凋零的樹枝看着天空。那種感覺就像作者所説“腳踩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也是種很靜的感覺。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這樣的'秋雨總是蕭條的。一場秋雨過後,空氣都變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着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靜聽秋雨落在殘敗的樹葉上。那種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體會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層秋雨一層凍”,漸漸地我會感到有些寒意。

秋的景色如此之多,還有作者筆下的北方的果樹,如棗子,柿子,葡萄等,也是我最深的記憶。我想郁達夫先生寫的這篇《故都的秋》只是想用文字留住他對故都最深的愛和眷戀。那獨特的北國的秋景,讓他在結尾中感歎“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我放下筆,抬頭看着窗外正是一片深夜的景象。

讀《故都的秋》有感15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故都的秋》,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在北國秋天的所見所感。作者的家鄉在富陽,那兒非常美麗,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更是目不暇接,各種野花漫山遍野,園子裏綠油油的菜畦如綠色的地毯。故鄉南國的秋天是豐收的,稻子和橘子都成熟了,種地的人們一個個喜上眉梢。故鄉的美景令人難忘,有隨風飄揚的黃葉,有繚繞山腰的涼霧,有裊裊的炊煙......作者熱愛他的故鄉,跟着熱愛故鄉的秋天。

我記得杭州在深秋的季節時,清晨是涼涼的',中午是暖暖的,夜晚是靜靜的。爸爸總是給我講他兒時農村的景象——夜晚時,那裏的天很藍,閃亮的星星像我們的眼睛一樣,一眨一眨的,一伸手就好像能摘到一樣。我很想去沒有網絡,沒有通訊設備,沒有被污染的原生態農村,我盼望着能去農村“摘星星”,也盼望着那天能早日到來。於是我和爸爸説了我的想法,爸爸看到我那麼想去農村,就對我説:“李昊翔,想去農村,以後爸爸帶你去!”聽了這話,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愛我居住的農舍,也愛農村的秋天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