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萬物理論的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4W

《萬物理論》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章吧。

萬物理論的觀後感

萬物理論的觀後感

以為這是一部擁有愛情元素的傳記電影,實際上是一部傳記外殼的愛情電影,年輕的霍金和簡相愛,但霍金卻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並被告知只有兩年的壽命,簡還是義無返顧的和霍金結婚,希望和他白頭偕老。故事到這裏從愛情劇轉到了婚姻劇,常人婚姻中的問題,在霍金的生活中都存在,我們可能很好奇霍金的性能力和她的老婆如何能忍受一個只有手指會動的愛人這方面的問題,這些疑問在故事中都有交代,且呈現的方式很得體。妙的是這些平凡的故事不會讓你有以往傳記片中“偉人也不過凡夫”的感觸,恰恰相反,觀眾感受到的是霍金和他妻子不凡的人格,使這段情感從婚姻的部分又上升到了更深刻的層面。

霍金和簡相遇之時就體現了兩個人世界的不同,聚會上簡的朋友調侃理科生,説明了簡的圈子很少接觸到霍金這樣的人,正因如此,兩人被互為不同的神祕感所以相互吸引。霍金是個物理學家,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有智慧無神論者”,簡信奉英格蘭教會而且她的專業是伊利亞半島的中世紀詩歌,簡到霍金家裏做客,霍金的父親問簡喜歡什麼畫家,簡回答特納,霍金的父親説他的畫像被魚淋過一樣。種種情節都表明霍金乃至他的家庭都是理性的人,而簡是個感性的人,霍金從不跳舞,簡渴望跳舞,但為了霍金也裝着不愛跳舞,好在霍金還是為了這個女孩邁出了一步,直到霍金被診斷出病症甚至宣判了死刑,簡也願意和霍金在一起。這一幕中的萬物理論指的是愛情中的異性相吸,它可以讓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一起並做出巨大的承諾,可很多時候差異在相愛的時候是粘合劑,在婚姻中又會成為一種隱患。

步入婚姻生活,霍金的學術贏得世人讚許,可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甚至失去了行走能力,拿起勺子飲食的能力。霍金承受着無法擁抱自己愛人的焦慮感,甚至連這種焦慮都無從表達的雙重痛苦,簡的全部生活被照顧霍金佔據,她失去了自己生活,他們的孩子越來越多,一方面表明了霍金的性能力毫無問題,另一方面也説明了他們要通過孩子來填補情感生活的空缺。

簡面對着唱詩班帥氣的教師,幫助無力表達的霍金闡述了一段豌豆和土豆的隱喻,物理學中有兩套解釋這個宇宙的定律,掌控宏觀宇宙的廣義相對論和和微觀粒子世界的量子理論,一個土豆一個豌豆,詭異的是兩套理論並沒有依照同一個法則,如簡説的,如果世界都是土豆就簡單多了。這個比喻也是全片的核心,霍金畢生在調和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矛盾,找到一個能解釋整個宇宙的大理論,所謂宏觀的土豆,簡也一直努力在婚姻中尋找着他和霍金兩個不同人生的平衡,即微觀的豌豆,霍金和簡的兩套信仰共生而又對峙,當霍金證實出宇宙無邊界的時候,簡一點也不高興,因為霍金的每一次揭示都意味着離簡的上帝信仰越走越遠,他在剝離宇宙神祕感的同時,也耗盡了兩個人朝夕相處下所剩無幾的神祕感。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告訴我們,宇宙從一個密度和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爆發出來,誕生了時間和空間,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恆星,恆星內核的能量抗拒着引力維持着恆星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恆星能量耗盡無法抗拒引力的時候,恆星會向內縮塌,變成奇點成為黑洞直到消失,如果恆星的體積十分巨大,他會爆炸為超行星,超行星的塵埃成了創造行星的材料。然而在微觀的意義上,我們的人生不也如此麼,從無到有,在愛的引力下結合,簡這個了不起的女人一直用自己隱忍的能量抗拒着生活的引力,可也有一天,愛意會耗盡,愛情也會消散,也終有一天,生命也會消失。“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在這,如果弄明白了這個,這將會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到那時我們會知道上帝的真實想法。”霍金的這個提問讓簡很欣慰,他以為霍金終於靠近了上帝,遺憾的是這不過是一個出於尊敬的比喻。

霍金的一生充滿戲劇性也最沒有戲劇性,這樣一個在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保持着一個姿勢,腦子裏時刻都裝着宇宙的人,電影最不容易表現出他生活跌宕感和內心的複雜,因此有人説本片的人物塑造扁平,這是我聽過最不負責責任的評論。這是一部靠情感推動的電影,不温不火的敍事下兩位主角都暗藏着強烈的人物性情。霍金的塑造一方面得力於簡這個角色的側面烘托,在霍金絕望的時候,是簡讓他重拾信心,在病牀上危機的時刻靠的是簡的果敢決斷;再就是飾演霍金的埃迪雷德梅恩,一度讓你忘了演員的存在,相信這就是霍金本人,那張極力想表達的痙攣的面孔的`讓人感同身受,埃迪從一個全身都不許有“戲”的人的身上,不動聲色的展現出了豐富的情感,完全是抗拒“引力縮塌”般的表演,一定會奪得奧斯卡影帝。

霍金就像盜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上帝怕他獲得真相所以懲罰了他,但這並沒有限制了霍金,因為在霍金的世界中時空不是相續的,正如片尾那樣,霍金和簡又回到了最初的美好。現實中霍金和簡仍是朋友,甚至簡擔任了本片的編劇,他們的愛情成為了跨越維度的情感。萬物周而復始,恆星的滅亡誕生出了新的恆星、行星,霍金和簡看着長大成人的孩子,他感慨着,看看我們創造的這一切。

影片把萬物理論的概念消融在生活中尋常的細微和幻滅中,宏大和瑣碎的主題互為映射,霍金和簡找到了他們的生活理論的相處之道,霍金也在宇宙的理論繼續尋找着那條“中道”。

萬物理論的觀後感

紐約時報的兩篇影評都在講片子是怎麼樣忽略掉了霍金成名的真正原因:他的工作,真正的科學。這一點我同意,但是未免有點不公平。

片子裏的時間匆匆過去,幾年縮短為一個瞬間,很難讓人想象他是怎樣日復一日地工作的。我堅信天才需要日復一日的累積和工作,才做出讓世界矚目的成果,而非像片中從毛衣的縫隙裏看到火光就靈光一閃。這種過於浪漫的場面未免有點誤導的成分:研究,就像設計,寫作,都是磨人的活,是長久的專注,沒有一蹴而就這一説。

可這片子想説的是工作以外啊?

可能作為一部影響廣泛的傳記電影,認真的影評人會希望能夠在霍金一生最重要的成果上多多着墨,我覺得這可能也反映了美國(至少紐約時報)對於廣大國民對於科學敬謝不敏態度的擔憂(想想TBBT吧,美國青少年真的沒多少人看,而且裏面的科學家形象多少有點譁眾取寵的悲涼感)。但是一部電影不可能描寫人生的所有面。工作之外,我們要怎麼生活?被身體禁錮的天才要怎麼和一個自己必須全方位依賴的女人廝守?

人心並不比宇宙更容易弄明白啊,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進行這種艱苦的探尋。

電影本身很不錯,Eddie Redmayne自己就是劍橋三一學院畢業,拿的是藝術史的榮譽學位。那一羣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穿着西裝在校園裏來去的場景真是美啊。青春,真美。就算你對修飾過度的傳記電影表示鄙夷,那麼這一段也是值得看的。整部電影都充滿了迷人的色澤,而霍金年輕時的那一段尤為閃亮。而每個人的糾纏、迷惘、無助和堅強也都非常感人。我不爭氣地哭了好幾回。

片中Jane和Stephen從婆家出來開着車在路上的時候,Jane崩潰地説:"We are NOT a normal family!" Stephen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過身去跟後座的小兒子含混地説:"Your mom is very angry with me." 那一刻影院裏好多人都笑了,可我就是抑制不住地哭了出來。這麼心酸的瞬間,為什麼會笑呢?

對於電影的真實性,我覺得愛情故事嘛,總會有美化的部分,總會有前後拼湊,增加戲劇性的部分,不要太過強求。但我也會覺得遺憾,為什麼不把生活的無常,愛情的莫測,展現得更真實一點呢?我們就那麼懦弱,連生活的真面目都看不得麼?

就像《美麗心靈》沒敢講納什他老婆一度要求離婚一樣,Stephen和Jane也不是和平分地分開,而是大吵過,Jane的恨意快要將她吞噬。電影改動了很多細節,也自創了很多場景。這種戲劇性強場景讓我感到很遺憾:我只能感知角色的內心,而非這兩個活着的人曾經一閃而過的念頭。不過多數時候我們也只能通過藝術的想象來重塑那些場景。

萬物理論的觀後感

基於對霍金的瞭解,世上籠統講分三種人:

1. 知道他寫過《時間簡史》,知道他有殘疾,知道他現在説話像機器人;

2. 讀過《時間簡史》,或者對他的理論物理有過更多掌握的人;

3. 以為他寫了韋小寶的人。

如果你是1或3,在《萬物理論》裏面你會看到很多關於他的“新鮮”故事;而如果你2,那麼電影呈現給你的故事不會比你維基百科一下就能習得的多多少。但無論熟知與否,你都會喜歡當這些人和事被搬到熒幕上時所產生的活潑感。

《萬物理論》講的是Hawking從劍橋到晚年的經歷,着重描繪了他和家人(尤其是妻子Jane)如何抵禦ALS(冰桶挑戰都沒白玩吧)疾病摧殘的故事,外殼是一部勵志片,而實心卻是一部很人性的感情片。來自最頂尖理科領域的堅定無神論者Hawking,在一個趴體上遇到了學習西班牙語/法語的虔誠國教教徒Jane,彼此吸引,又互相啟發,一段故事就此展開。

影片開始幾分鐘後,我們便開始看到Hawking身體發生變化的一些症狀,撿起筆的手指姿態、不小心打翻咖啡、差點趕不上火車,等等,直到他跌倒在校園之中,終於被診斷為患有Motor Neutron Disease (運動神經元疾病,又稱Lou Gehrig's Disease),其症狀之一就是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告訴他只剩下兩年的壽命。Hawking 隨後鬱悶了一陣,是Jane的堅定不移使得Hawking一直撐下去,不僅拿到博士,還放了死神的鴿子。

我覺得Jane才是電影真正的主角,片尾看到電影劇本是根據Jane寫的書所作,大呼怪不得呢。整部影片最攝人的部分就是Jane在照顧Hawking以及幾個孩子的時候的辛苦和自我掙扎,隨着年月的積累而產生的心理糾葛,Felicity Jones給出了非常醒目的表演,Jane的強大和感性都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唯一不足的是,在傳記裏的每一個階段,Jones看上去都比Jane應該在的年齡小10歲。

此部電影最大亮點就是表演了,除了Felicity Jones,飾演Hawking的男主角Eddie Redmayne也非常強悍,至今仍在很多人心目中最配奧獎提名的名單上靠前。Redmayne在拍攝中一直在靠一名舞蹈家指點,得以將Hawking在不同身體條件下的不同運動姿勢表現得栩栩如生,更令人佩服的是電影是按照場景、而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拍的,説明Redmayne在拍攝過程中(尤其是劍橋的戲)有時要反覆轉變自己的形態和姿勢。不僅是體態上,對於Hawking的表情、臉部肌肉的走勢、甚至不同階段中不同的發聲方式,Redmayne都表演得非常好。隨着電影的前進和Hawking病情的惡化,觀眾看到這個科學偉人從年少青松到盤曲於輪椅中的過渡,這是非常心疼和心碎的。但同時,Hawking從頭到尾都非常的幽默,很多台詞都讓人破聲而笑。今年確實是Redmayne被提名的大好時機。(有幾個人不出意外的話,是定了:Michael Keaton,Eddie Redmayne,Steve Carell,Benidict Cumberbatch, 我所期待的得獎者是Michael Keaton,或 Jake Gyllenhaal)

人物之外,導演和攝影在電影中採用的色彩也非常漂亮,算是電影的又一亮點。這部電影拍得真的是很炫目。

不過,對我來講,電影對於Hawking個人的成就表現得太侷限,只是通過一些人生中最頂峯的場面加上音樂效果做出了勢頭,卻沒有真正的開發Hawking科研上的突破以及與之相關的抗爭。到頭來,這部電影作為傳記體裁,還是略顯平庸,如果劇本給了Aaron Sorkin之類的人寫,或許就會提高一個層次。

但總體上,電影沒有一刻讓人無聊,感情特別充沛,兩小時出頭的片長也很適當,在最後我的感覺還是非常温暖的。電影本身、劇本、兩名主角的表演、甚至配樂都有很大的機會被提名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