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三國演義》有感(彙編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三國演義》有感(彙編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

因為多次看過《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所以讀起來比較通暢,儘管也有不少字成了攔路虎,但查一查字典,再記到小本上,反而更有好處了。

這本文學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説,很有意思的再現了從東漢未年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歷史進程。

全書共四百多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是那麼的性格鮮明,一人一個樣。

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周瑜給我的印象最深。

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舌戰羣儒,火燒赤壁,單刀赴會,空城計,借東鳳等章節,我基本是記熟了。特別是“草船借箭”這一則更是令我浮想聯篇,受益匪淺。

年輕有為的神勇名將周瑜,可惜的卻是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一個人。他惱怒諸葛亮比他有智有謀,就總想置人家於死地。他以軍中缺箭為由,心生一計,讓諸葛亮十日造出十萬支箭來,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完不成任務,諸葛亮的命就難保了。誰能想到,諸葛亮出乎意料的立下了三天就可完成全部任務的軍令狀。到這時,顧不上吃飯喝水也得看下去了。

精於天文地理,瞭解敵方心理的諸葛亮,趁着漫天大霧,利用曹操個性多疑的弱點,用草船從曹營“借”了十萬還多了出來的'好箭,使周瑜陰謀又一次破產,不得不傷心苦歎:“吾不如諸葛孔明也!”

本來世界這麼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應該相互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決不要自認為自己強而傲視別人,更不應該有妒忌之心。尊重人才這方面周瑜好像比不上曹操。

周郎啊,你是仰天悲呼着:“既生亮,何生瑜”而抱憾離世,一顆耀眼的星星隕落。

風物長易放眼量,這是對我最好的啟迪。

讀《三國演義》有感2

論起三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韜光養晦的司馬懿,仁義為本的劉備等無不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處,可為“太極生二儀”的精闢陣法否?或為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否?還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試問這些在當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書又何以傳千年而不朽。抱着此疑,復讀之,時不負我,我似參悟,在此謹以已見述之——三國留給今人的無疑是一種為人的態度。

説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誰敢否定給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會發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控制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有力恢復和發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亞於諸葛,其謀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但人終有一死,化為了土,才能也便化為風,但他卻有一種個人信仰與人生態度仍值得千年之後的我們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但我依然是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曹操一生從不在乎功名利祿,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理想,劉備因仁義譽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劉備心中便是命,而對於曹操甚微於鴻毛。

如今“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依舊普遍社會,曾有一位冰雪聰明的女生告訴我,由於太敏感了,在會考前她還糾結於他人對自己在評價,因此考試失利。事後才發現,説者只是無心而談,煩惱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來。也有許多同學言:對他人的話敏感,常使我在為人處世中把握先機。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們必然是特別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絞於心後損於其形,既然如此,為何不一起放棄?你要明白作為學生的責任,你們應該要有個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評價,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沒有選擇在,只有汗水能澆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無疑是一塊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個雞蛋,人生的路上,你選擇硬碰硬嗎?你若有這樣的勇氣,又為何沒有這樣的實力將雞蛋孵出雞來,你要曉得,活物與靜物始終是有天壤之別的,蛋變成雞了,掂腳一跳,頭也就過去了。

活着,為什麼還要在乎別人的目光,只要我們自己問心無愧,我們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輕鬆,其實真的沒必要揹負着別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壓力。佘華曾在《活着〉一書中詮釋了福貴究竟在一種極端的環境下是生活還是倖存,他説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敍述。富貴的講述裏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畢竟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着個人的理想前進,也許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讀《三國演義》有感3

自從我接觸了《三國演義》後,我就非常崇拜諸葛亮。在沒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常常聽到有人誇讚諸葛亮聰明機智,無人能敵,是一個傳奇人物,因為我沒看過,就一直以為諸葛亮只是運氣好,敵人正好沒有想到某一點才輸給他的,才誤以為是他的聰明機智。直到老師有一次要求我們看《三國演義》後,我才真正認識到諸葛亮。

諸葛亮一開始被劉備請出山,成為了劉備的軍師。他不僅能預測天氣,還知人心,知道各種人的性格特徵與為人處事,使他百戰百勝。

讓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件事是《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大家都很熟悉,因為在課文中出現過,那時諸葛亮在幫助周瑜,周瑜陣營裏又很缺箭,諸葛亮就觀察天氣,知道幾天後是霧天,又很清楚曹操生性多疑,一定會在霧天用箭來射敵人,就利用這兩點,在霧天那日就收到了曹軍射在稻草人上的“禮物”——十萬多隻箭,差點把曹操給氣死了。看到這,我都有點驚奇,他是如何預測天氣的,再説當時也沒有任何儀器能用準確的測天氣,我不禁崇拜了起來。當然,他還有很多神機妙算的事,比如:空城計,三氣周瑜等等,讓我越來越喜歡諸葛亮。

不僅如此,我還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很多優點。神機妙算,使我能提前猜到老師要佈置的作業,從而提早完成;樂觀冷靜,使我在遇到任何困難或在比賽中遇到強勁的對手時冷靜下來,鼓勵自己,讓自己保持樂觀心態;足智多謀,在與同學玩抓人時冷靜分析同學會出現的地方,成為這個遊戲的大贏家……

但是這本書的結局卻不太讓我滿意,諸葛亮因為每日每夜都在為國家大事策劃計謀,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不幸去世了,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所説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吧,他雖然死了,但他的足智多謀、聰明機智將永遠被後人銘記。

讀《三國演義》有感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俗話説:“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最近,我利用假期時間看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赤壁之戰》最讓我難忘。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盟一同破曹,曹操大軍八十三萬應對孫、劉五萬大軍,而且孫、劉還大勝,真不愧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啊!

要説《赤壁之戰》還得從羣英會蔣幹中計開始説起,蔣幹可是曹操的大謀士,蔣幹和周瑜是少年朋友,曹操讓蔣幹來説服周瑜投降,周瑜已料到蔣幹之來意,想借曹操的刀殺了曹操的水軍大都督蔡瑁和張允。周瑜寫了一封信放在書枱,故意讓蔣幹發現,信上大概內容是:蔡瑁、張允要和周瑜聯盟除曹操,曹操聽蔣幹的話後,把蔡、張兩人就殺了!周瑜真是智勇雙全,很讓我佩服!

讀《三國演義》有感5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裏邊有關三國時期的工作讓我悟出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裏首要講的是漢靈帝不睬國務,大眾過得十分苦。所以張角創立了起義軍,為了打壓起義軍,漢靈帝招兵買馬。劉備,關羽和張飛一同從軍因而碰上面,結拜為兄弟。後來因呂布的攻擊,劉備投靠曹操,又託言攻擊袁術,領了曹操的五萬戎馬,到徐州打敗袁術,並在哪裏發展起來,預備以來迎戰曹操。再後來,劉備取得軍師徐庶,諸葛亮,龐統與吳國一同抗擊曹操,曹操變弱後,蜀吳分隔。後來,關羽被攻擊而死,張飛對手下過分嚴峻而被手下刺死,劉備不聽勸説而敗病死在白帝城,太子劉禪位,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魏軍進攻蜀國毫無還手之力,劉禪屈服魏軍,蜀國從此消滅。

其間,《王允巧使美人計》講殘酷的董卓被使美人計殺死,我覺得董卓惡有惡報是應該的。《劉玄德草廬三顧》講的是:劉備為請諸葛亮做軍師,先後兩次不怕辛苦,千里迢迢來訪問諸葛亮,諸葛亮看他有誠心,才樂意跟着他。讓我悟到最深入道理的故事是《陸遜妙計燒連營》,裏邊講:孫權殺了關羽,張飛,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説當即發起百萬大軍進攻吳國,吳國儘管人少,可是吳國是聰明的陸遜當大都督抗擊蜀軍,先消磨蜀軍鋭氣,再找時機進攻,成果一舉打敗了蜀軍。我懂得了:假如一個人不聽他人的好言勸説,只想急着就事,得到的只要失利。

《三國演義》十分風趣,能讓人懂得許多常識和道理,期望我們也能讀一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6

自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就一起走向了投軍之路,他們一路上驚驚險險,幸好三兄弟齊心協力,打了不少勝仗。可是他們也有兵敗的時候,因為他們缺少一個軍師。劉備從司馬微那兒得知:得到卧龍、鳳雛先生二者之一就可以安定天下。於是劉備三顧草廬。終於請來了卧龍先生,他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因為他的得力相助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七情孟獲……後來不幸的是關羽不聽勸導致敗走麥城遇難,張飛又因為自己的有勇無謀而送命。劉備又以兄弟為重不聽賢臣之勸出兵東吳,被陸遜算計以致兵敗。劉備因為年高也去世了。後來後主劉禪繼位,但他昏庸無能,不聽諸葛亮的勸言,在諸葛六出祁山兵敗逝卒之後,降於西晉。東吳因大勢已去也降於西晉。也應證了諸葛亮的話:天下三分,分久必合。

在這本小説中,我明白了:什麼事都要以大局為重,就算心中又恨,也要等待時機。

讀《三國演義》有感7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羅貫中的鉅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到東晉初期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的鬥爭。

《三國演義》裏有好多關於吸引人的故事,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將軍和謀士。我最佩服的就是蜀國的諸葛亮,他熟讀兵書,足智多謀,口才還特別好。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這個故事。

草船借箭主要講了心胸狹窄的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設計害死諸葛亮。於是他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督造十萬支箭,其實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險惡用心,胸有成竹地答應他説只需要三天就能造十萬支箭,並立下軍令狀。這時周瑜心中暗喜,想諸葛亮是自己找死,也不能怪別人。諸葛亮利用自己懂得天文的優勢,再加上了解曹操疑心重的特點,便向魯肅借來二十條船和許多稻草人,還有六百士兵,趁着大霧和夜色假攻曹營。曹操以為是吳國進攻曹營,令弓箭手立即射箭。這樣就讓諸葛亮的借箭計劃得以成功,使周瑜的詭計落了空。

洛陽與三國故事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關林自不必説,還有鼎鼎大名的勒馬聽風街,樂不思蜀的安樂窩。讀了《三國演義》使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通過閲讀,我還懂得了許多道理,如:忠誠、勇敢、堅強,做事之前要多思考,對朋友要信守承諾,對國家要忠誠

讀《三國演義》有感8

《三國演義》是記述中國古代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征戰的故事。書中的人物絕大部分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故事是經過作者羅貫中加工美化的。

從前,我一直認為曹操是個壞蛋,因為許多影視作品都把他刻畫成奸臣。爸爸告訴我,按照正統思想,漢朝的皇帝姓劉,而曹操佔領北方大片地域,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當於篡位奪權。他有悖於正統,所以在書中作者要貶低他,而抬高同樣姓劉的漢室宗親劉備。

其實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他率領軍隊,征戰殺伐。在官渡,曹操以少抵多,以弱勝強,一舉擊敗了強敵袁紹,奠定了功業。連年戰爭,他終於統一了北方。歷史就是這樣,誰造成了統一,誰就推動了歷史進程,誰就是英雄;誰想分裂,誰就倒退了歷史車輪,誰就是千古罪人。

曹操的文才也是一流。爸爸説,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尤其是曹操的四言詩,可以説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的'人能算是奸臣反賊嗎?

《三國演義》裏曹操的表現就沒那麼高大了,多疑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他因為懷疑華佗想要謀殺他,一氣之下,將華佗下獄處死。一代名醫就此身死,如果不死,不知道他又能救活多少蒼生百姓,他的醫術也能傳世後人,造福後代。他因為多疑殘殺了呂伯奢一家,逃亡路上將錯就錯,連呂伯奢也一起除掉,留下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句子。

其實,這種亂世,對一個大人物來講,多長几個心眼也沒有錯。不然的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人家幹掉了。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曹操,一個功績遠遠蓋過缺點的英雄。

讀《三國演義》有感9

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書蟲,在暑假裏我看了很多書:《西遊記》、《我要做個還孩子》、《小兵張嘎》、《三國演義》等。在這些書中讓我最喜歡的就數《三國演義》了,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一篇又一篇耐人尋味的故事在我心中迴盪,讓我回味無窮。

第一篇映入我眼簾的就是這篇“桃園結義”。我很好奇以前怎會有如此的兄弟情義,非親兄弟卻更勝親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想只有在當時那種戰亂紛飛的年代才會有這種情同手足的兄弟情義吧!

劉備、張飛、關羽不同的行業,他們三人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的。張飛是個賣豬肉的,他身長八尺、面貌兇悍、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是個名副其實的大英雄,可是他卻不懂各種道理。我想他小時候肯定是沒怎麼讀書吧。關羽原來是個賣綠豆的,我們還叫他“關公”、“關夫子”等各種好聽的名字。他一身正氣、神勇無敵,現在在很多人家的門牆上都會看到貼着關羽的畫像,以借關公之威驅邪納吉,保一方平安。

劉備本是個賣鞋的,他是仁義寬厚、心胸廣闊、還善於收買人心。平時雖然寡言少語,但是他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就像張飛、關羽都要叫他大哥。我想就是因為劉備的這種性格才能使他最終成為了“漢昭烈帝”。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三請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真是一幅幅宏偉的戰爭場面。

我愛看《三國演義》,我愛那書中栩栩如生、形形色色的人物,我更愛那一個個趣事連連,是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談到《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大家立馬會想到:關羽、張遼、諸葛亮。可到底誰才是三國裏的真雄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揮之不去。

劉備?曹操?還是孫權?曹操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時稱劉備與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較一番這倆人。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因他而起的戰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卻極少參戰,若不是諸葛亮、趙雲、關羽等英雄好漢相助,恐怕此生連一場勝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親自領兵,靠着自己過人的才華,贏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難道這不是英雄之舉嗎?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歇後語吧,“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當趙雲拼盡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劉禪,而劉備卻故意將劉禪摔在了地上,這實在不像英雄之舉。而曹操的將士們並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吧,荀彧在曹操還毫無名氣之時就離開東吳,投奔曹操,而這又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曹操的英勇果斷,會選人用人,不論戰役是勝還是敗,始終都為之一笑,這種種原因合在一起,難道曹操還不配為真正的英雄嗎?

好了,説完劉備,再説説孫權。孫權的這一切,都是他哥哥孫策拼盡全力打拼出來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曹操作為一代軍事文學家,詩詞歌賦,文學武藝,樣樣都行,而孫權在東吳一直沒有什麼大作為,還把整個東吳的兵權交給了周瑜,這還有可比性嗎?

但是,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也有缺點,他太多疑了,就因為多疑而害死了華佗,但是他的優點勝過缺點,不然也不會讓魏氏江山如此穩固。

不過,能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大名,必定也是有過人之處的英雄好漢,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學習曹操的博大襟胸,學習劉備的為賢為德,學習諸葛亮的過人才智。

“東漢末年分三國,説不清對與錯。”我又想到了這一句歌詞,這個問題終於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今天,我已經第三遍讀完了《三國演義》,其中有一個人物使我難忘,他就是曹操。

曹操之所以被稱為奸雄,是應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不用説曹操為曹丕篡漢打下了基礎。曹丕做了皇帝,即追稱他父親為武帝。在一定解釋下,是兒子產生了老子。把曹操和劉備比就〈〈三國演義〉〉,看不出劉備有什麼可以和曹操相比的。劉備在稱帝之前,很早就想做皇帝了。而曹操,卻未見其想做皇帝之意思,天下的英雄怎麼會以皇位為重。雖地位不低,英雄,或成人之美,也非是容易的事。劉備就連曹操已經有很高的地位時,也不知他是天下英雄。而曹操也不是光説不練的人,他曾經行刺過董卓。這種事劉備從來沒有幹過。末了曹操被人認為是軍事家,而劉備卻沒有見有任何才能,最終失敗。

曹操説:“沒有他,天下不知幾人稱帝,稱王。”這倒是個事實,想要稱帝的袁術,就是被曹操滅了的。此後,再也沒有人稱帝。他自己也沒有稱帝。

要説曹操沒有野心,那是不可能的。在曹操剛出頭時,他想當個中郎將。在他勢力擴大後,他想當個太守。在勢力又擴大後,他又想當個文官。在收復青州後,他的野心最終放在了丞相上。

所以我們不能被表面所迷惑,應該挖掘人物的品質。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假期的旅行計劃全部泡湯。行萬里路改成讀萬卷書了。今天我翻開了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裏面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奸詐的曹操、謙遜的劉備、正義的關羽、謹慎的孔明等。

除了這些人物,還有一些著明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主要戰役。官渡之戰主要由於袁紹不聽人勸而輸給對方,最終導致戰役失敗。而赤壁之戰是中國較為出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疫,與夷陵之戰分別為火燒軍船和火燒連營。

三國裏面還有許多故事,如諸葛亮七擒孟獲、關羽水淹七軍等,這些故事都能夠使我不厭其煩的去讀它,去品它。

如果説魏國在三國中最有智謀,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更是用兵如神。

通過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前段時間,我在圖書館裏讀了一本好書《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這本書深深打動了我,書裏講的是三個國家,魏、蜀、吳相互爭鬥,相互聯絡,最後被晉統一天下的故事。

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員大將就是趙雲(字子龍)了。趙雲身上有許多優點,幾乎沒有一處缺點。最重要的三個優點就是他忠誠、勇敢、品德高尚。比起他來,我遠遠不如他。

記得一年暑假,爸爸帶我學游泳。我來到水池旁邊,看着比我還深的水,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皺起了眉頭:“水這麼深,到底……下不下去呢?”我走到樓梯旁,腳剛碰到水,就頭腦發漲、腿腳發軟,一個倒栽葱掉下去。我不停地在泳池裏撲騰,腳劃來劃去,手揮舞着,但我忍住了沒叫,馬上摸着梯子爬上去,再也不敢下水了。

也是呀,同學們,我們就不能克服困難、戰勝自己,像趙雲打勝仗一樣嗎?

我們當然可以,只不過沒有一顆勇敢的心。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看了《三國演義》後,一直被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弄得心神不寧,難免心生感慨:周瑜字公瑾,也是千古風流人物,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

論相貌,周瑜不比諸葛亮差,而且還是個美男子。《三國演義》裏有這樣一句話形容他的帥氣“姿質風流,儀容秀麗”。當時江南人多呼孫策為孫郞,呼周瑜為周郞,甚至稱“美周郎”,可見周瑜的帥一點不摻假,絕對不是現在整容整出來的。

論才氣,諸葛亮善琴,但周瑜也精通音律。就算是周瑜喝醉了酒,他也能聽出樂師在彈奏中出現的細微失誤。每次一聽到不對的時候他就會回頭看一下,於是就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

論謀略,周瑜16歲出道,跟着孫策征戰江東。孫策平定江東6郡,周瑜就參與了其中4郡的戰爭。周瑜24歲為中郞將,26歲成為孫策託孤重臣,隨後幾年又扶助孫權平定賊亂和徵劉表的戰役,收服甘寧,擒鄧龍。在周瑜34歲時更是指揮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三軍。

可就是這麼個有才有貌,有勇有謀,有遠大抱負的青年,偏偏在遇上了諸葛亮時就處處受挫。交鋒三次生生讓諸葛亮氣了三次,最後年紀輕輕(36歲)就去了黃泉路。來看一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怎樣來氣周瑜的。

第一次被氣,是在周瑜大敗曹軍,準備攻打南郡時,劉備和諸葛亮駐紮江油口也想取南郡。周瑜和劉備商量好,先由周瑜攻打,若敗了再任由劉備去取南郡。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周瑜也是豁出去了,親自領兵打仗,不幸中箭。但他忍受箭瘡用計最終將曹仁打敗。就在南郡唾手可得的時候,卻被諸葛亮不聲不響把南郡佔了。周瑜辛辛苦苦忙了一場,最後被“黃雀”在後撿了便宜,這個黃雀就是諸葛亮。他哪裏咽得下這口氣,當場吐血,箭瘡裂開。

第二次被氣,是周瑜使用“美人計”騙劉備,想把劉備幹掉。因為周瑜早就看出劉備“非池中之物”,恐對東吳不利。但諸葛亮將計就計,不但令劉備全身而回,還真的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周瑜追到江邊,岸上軍士大聲叫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二次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栽了跟頭,當場氣暈過去。

第三次被氣,是周瑜領了南郡太守一職,想報諸葛亮兩次戲弄之仇。周瑜讓魯肅去找劉備歸還借去的荊州,哪知魯肅寬仁,聽不得劉備聲淚俱下,答應從長計議。周瑜知道這是劉備不肯還荊州,便又生一計,説他們東吳願意去征討西川,到時候路過荊州時讓劉備迎接並送些糧草,其用意欲取劉備性命。卻不想諸葛亮早猜出周瑜志在取荊州之意,並將計就計,《三國演義》中有詩為證:“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指望長江香餌穩,不知暗裏釣魚鈎。”結果周瑜中了埋伏,四面受敵,而劉備,諸葛亮還在山上飲酒作樂,這大大刺激了周瑜,讓他箭瘡復裂,墜下了馬。最後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死於巴丘。

其實一個人的能力,智慧,體現在對手是否強大。與高手過招,應該是一件快意的事,既磨練了意志,又能提高自己的才能,更會練就一顆睿智從容的心。大智若愚,心態平和贏得起也要輸得起,方能成就大業。可週瑜急功近利,縱使滿腹才華也終究被其自己貽誤。

但話又説回來,周瑜只是《三國演義》中的千古風流人物之一,他在羅貫中老先生筆下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而後人從他身上能學到什麼,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蘇軾有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的就是周瑜。此時我也正是這種心情,借這首“古今絕唱”來懷念一下週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三國演義是中國的第一部代體古典名著小説,這書上的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起間,在這戰火不斷中出現了三個大國——魏、蜀、吳他們三國,他們經常爭鋒相對發生了許多令人驚歎不已的故事,有火燒赤壁、三英戰呂布、刮過療毒等等的故事。

那麼有些功勞都歸功於誰呢?當然是蜀國的軍師諸葛亮了!就舉一個例子諸葛亮在城裏只有三千兵力,而司馬懿卻有是萬精兵,諸葛亮的兵嚇的東跑西竄亂了手腳,而諸葛亮卻很淡定,他想起了一個計發,那就是空城計,只見他一聲令下:“把城門打開,你們藏在房子裏,而我在城樓上彈琴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別出來。”只見不遠的天空全是塵土,十萬大軍就在不遠處,只見諸葛亮在優雅的彈琴,城門前有兩位士兵在掃地,他們的心情很好嘴上充滿了笑容,司馬懿心想我瞭解諸葛亮他一定會在城裏設下重重機關,然我們大傷體力,最後再發動總攻那可就不好了,有一位大將説道:“這諸葛亮一定沒有多少兵力我們就殺過去吧!”司馬懿又説道:“安全第一撤退!”之間地上的塵土再次飛起。

至此諸葛亮嚇得一身冷汗,但是他最終還是趕走了司馬懿,得知消息的司馬懿氣得都快吐血了!

這諸葛亮真是説什麼什麼就有,説什麼沒有什麼就沒有。他只是神機妙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