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牡丹亭》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牡丹亭》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牡丹亭》有感

讀《牡丹亭》有感1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向柳生説出原委,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後,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孃的情思,她並不認為這是宣傳什麼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為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裏後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説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慾,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為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為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後花園一夢之後,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麼真愛了。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鍾情的機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麼為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在古代,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就躲在自己的閨房中繡花練琴作畫。在出嫁之前見到的男人估計也就他父親,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麼偶然間突然見到一個與她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後風度翩翩的男子,有幾個能不一見傾心的。而嚴酷的教條根本不允許這種私訂終身的事情發生。但往往物極必發,越加以束縛,就越能激發人性去挑戰。就説今天,男女平等,見到異性的機會多了,社會也開明瞭,很多人都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怎會有那麼多拋棄家庭而私奔的悲劇呢。

所以説到底,就是封建禮教無情的壓抑了人性,造就了無數悲劇的產生。

再有的感觸就是杜麗娘的真情了。雖然僅僅是一夢之緣。但也無法澆滅心中那被烈火燃燒的情思。天逝之後,她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見到了柳夢梅。而衝破這些困難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堅定的毅力。都説愛情是有期限的。而麗娘當了三年的鬼魂,卻仍然對夢梅念念不忘,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圓夢。而現今又有多少異地情侶因忍受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選擇分手,成為陌路人。我想説的是在今天我們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同時,請不要輕易放手,愛情總是需要堅持的。

《牡丹亭》一書中,語言優美,文中更有很多詞藻優雅的詞曲。例如【山桃紅】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

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着湖山石邊。

和你把領釦兒鬆,衣帶寬,袖梢兒揾着牙兒沾也。

則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處曾相見?

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還有離奇的想象,虛幻的仙境,以及死而復生的離奇動人情節。促使它成為文學鉅著。

而《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寫出,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讀《牡丹亭》有感2

一上午,口乾舌燥、白沫四濺地和朋友們聊起了《牡丹亭》。其實,我只是想使他們和自己弄懂一個問題——為何要讀這本書。所有的行為都帶上了一層功利色彩,更多時不是享受閲讀而是完成工作而已。如果只是盲目的、衝動的,反而倒胃。記不得是朋友還是老師説過一句話:藝術產品不會使人完美,但使人趨向完美。我,聽的很入神。

很慚愧我對《牡丹亭》的原始意識停留在美豔的戲服、絢麗的粧容、清雅的曲詞,從未思考過白先生指向的方向。我以為要理解《牡丹亭》首先要理解湯顯祖,其次理解羅汝芳,再次理解李贄,最後理解十六世紀明代史(最好讀《1648年世界史》、《萬曆十五年》),唯有這樣才能理解48歲的湯氏營造的"滿園春色"作為明南戲如果不是在一個貨色時代,失卻了東南半壁富貴江的支撐,遇見了一個道士皇帝,擁有完整的"言情"理論系統,估計這樣的珍品還要等上許久吧。

白先勇先生説《牡丹亭》是一場靈魂的冒險,裏面暗含一個神話解構,他認為多數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牡丹亭》的瞭解始終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與情節中兜圈,乃無法同時產生另一種出乎其外的鳥瞰式的全盤視野,以作為內緣視角的支援,擴大讀者對這個作品的感知意識。如果一旦讀者願意轉移觀視的角度,就會發現入口原近在眼前。杜麗娘的至情能量創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愛情神話,她的愛情之旅,實是一種靈魂的冒險。只是,我想在冒險前加上一個修飾詞——華麗。

對神話和民間學的興趣是對北師大鐘敬先生的敬意表示,知道它們都有記憶的殘存功能,藴涵着巨大的母題,知道它們都是某種意識的徵兆,指引着結構的搭建邏輯。《神話》中指出"神話原是人通向內在生活,發現自我之鑰,也是尋求自我與現實社會和諧的指南。"在所有的神話中神原型均在現實有對應的關係和人物。英雄作為人類探索和反抗的代表,都保留一條清晰地從人到英雄的軌跡,有時我們會像孩子般為他們填充上穿越黑森林、戰勝暗魔法、打敗巨人或女巫、獲得獎品(不是貌美的公主就是大筆財富),拋開一切的符號,剩下的就是探索---鬥爭----付出---勝利----回報這樣的公式。杜麗娘由生活在禮教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啟蒙(切不可認為是春香的啟蒙,這一點不同於紅娘和襲人),經歷夢境而死亡與復活的全過程,已初步構成英雄歷險的神話原型完整模式。它與成長危機的原型冒險具有相同的涵義,指喻青春期的心理轉化與精神成長。杜麗娘在面臨少女適婚年齡的人生重大門檻之際,春香鬧學花園遊春的打破禁忌,開啟了被禮教封閉的心靈,自然之美與愛帶"情"的啟蒙,喚醒她的靈魂,使她發現了自我所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奼紫嫣紅與斷井頹垣的對照並呈中,深深意識到生活在禮教荒原的生命危機,故而發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感歎,已被喚醒的靈魂是不會再甘於沉睡的,她接着在一場春夢中再度經歷"性"的啟蒙。杜麗娘的情慾啟蒙,顯然是禮教壓抑下心理與生理的爆發,卻激引她通往發現與追尋自我之路。有了這番遊園驚夢的內在體驗,從此杜麗娘再也不是原的杜麗娘了。在神話中,死亡是冒險的英雄尋找靈魂之泉常常必須付出的代價,從反面看杜麗娘之死可視為對於禮教荒原的徹底拋棄。死亡是完全走向內在,在死亡中杜麗娘堅守了她的愛情,她的感覺,她的經驗。所以寫真的自畫像留下了美麗生命的線索與信念。死亡在這種情境下乃變成通往內在自我肯定的考驗,也是從危機與困境逃遁的出口,死亡必然為復活而奠定了基礎。在相對的意義下,死亡又是冒險的入口。所以杜麗娘以深情通過地獄的審判,再度確認肯定夢中之愛,並且獲得追尋真愛柳夢梅的自由。通過這一心理轉化的杜麗娘,開始展現行動的能力。在找到柳夢梅之後,她變得主動而大膽。愛情追尋的結果,完成了性的結合,實現了愛的滿足,杜麗娘終於尋找到她生活中欠缺失落的愛情,克服了生命的危機,但這還不是她歷險之旅的終點。

在神話中,與心中所愛結為一體恆是一種神聖的儀式,意味着更進一步的心理與精神轉化,也是杜麗娘為跨越門檻回生的必經之途。杜麗娘必須在愛情中重新復活誕生(柳夢梅開墳的象喻,這一點在蒲松齡的筆下常有出現),從黑暗走入光明,歸返曾經使她窒息而死的世界。因為獲得真愛就是獲得生命,愛情的本質是向陽的生機,是福賜、和諧與光明。一如多數追尋神話中復活歸返的英雄,杜麗娘在尋求到愛情的聖盃之後,也必須超越慾望與恐懼,解放個人之愛的偏執,擴大自我的人性人格,從狂野的熱情中化生出慈悲,將愛的福賜帶回世界,為枯涸的荒原注入活力與生機,為現實創造和諧與光明。這是愛的救贖,這是英雄冒險的真正目的。真愛的精神不是排斥與自閉,而是接納與開放,必須能夠包容所生活的世界,這就是杜麗娘必須死而復生的意義,非如此不能成就情至的最高生命境界。它的神話意涵是青春期的內在心理轉化成功,跨越成人婚姻的門檻,與對新世界的精神意識的覺醒。我感慨在中國作家的筆下同樣的以夢為背景的人探索空間要比西方戲劇家們更為延展,視線更為遙遠;我更感慨這樣理想主義的冒險,在人性自覺自知自尊的舞台上彰顯的如此華麗。

不管如何,要感謝玉茗堂裏走出的愛情故事,它使我們有了可以對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可能;不管怎樣,要感慨説一句: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讀《牡丹亭》有感3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坦。”讀懂《牡丹亭》,讀懂湯顯祖,更讀懂了新舊時代的矛盾和鬥爭,新生力量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堅強意志和渴望美滿生活的熱情。

這書,似乎更適合獨坐清輝之下,在墨香縈繞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飛雲過盡,為書中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還魂復活的鬥爭的力量所震撼、感動。

杜麗娘在當時封建統治的嚴格管制下,在官衙裏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沒去過。唯一可以接觸的男人是她的老師——年過六十,滿腦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陳最良。

在《尋夢》一折中她説:“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園,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覺醒了。她不甘於做一個循規蹈矩典範的封建婦女,雖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出路。於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託付給偶然在夢中出現的書生,而且為他相思成疾,最終為他埋骨幽泉。對於杜麗娘來説,這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鬥爭的開始。在擺脱了現實的約束之後,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忠於愛情、勇於進取的柳夢梅,主動向他表示了愛情,還還魂為夫婦。

作者湯顯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極端腐化的時代。像湯顯祖這樣有才氣的文人士子,不願墮落而潔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擊。這樣的風骨和操守,讓這位“清遠道人”在《牡丹亭》中高舉“情”大旗,以對抗“理”的束縛,宣揚為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帶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徵。

幾百年後的我們,難道不也同樣需要這種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嗎?為了美好的自由的願望,我們要勇於鬥爭、奮發進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縛,用生命的輝煌高歌!

Tags:有感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