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人生讀後感想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讀後感想,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讀後感想

人生讀後感想1

當我無意翻開路遙的中篇小説《人生》時,我被開篇引用柳青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句飽含哲理的話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促使我繼續讀下去。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最後還被拍成電影,引起巨大的轟動。這部小説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一波三折的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了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在這部小説中路遙的語言樸實無華,景物描寫刻畫人心,時不時的對主人公的命運進行點評。整部小説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物很飽滿,景物描寫細緻,讓人進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鳴,如同親身經歷一般。雖然這部小説在結尾,沒有給讀者“人生”的答案,但卻引領讀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這部小説為我們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預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着各種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小説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勵着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當年馬雲踩三輪車的時候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自己不放棄就總會有機會,於是奮而創業,成就了億萬富翁。

小説中,路遙為我們刻畫的這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藉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可是,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經過苦苦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幹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於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後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後門的祕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評價主人公高加林呢?正如小説中描述的,人生的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的明天會發生什麼呢?可以説,初戀是美麗的,初戀也是激情彭湃的。小説中這樣寫到,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做法表達了她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台,失意無奈之時。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僅此而已。因為,這愛實在是太單純、太無助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先生”所愛着;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裏最俊的姑娘所愛着。但實際上,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

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這天平瞬間就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表現出一種強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着相同的知識背景,有着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之時,高加林便進入了一種艱難的抉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便很快又被另一種感情強迫着壓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温柔的愛。可是,當巧珍帶着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説的複雜感情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愛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只是含淚默默接受,她沒有過多地去責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擔心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在外地要處處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流淌着。也許,在巧珍眼裏,愛他,所以離開他,愛他就要給他幸福。這一點着實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

然而,僅僅單純的去指責高加林喜新厭舊,結果遭到了命運的懲罰是片面的。姑且不去評判孰是孰非,客觀來講,我們是否可以想像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有多麼嚴重的代溝嗎?巧珍只會和他嘮叨莊裏的水井修好了,老母豬又下了幾個崽子,完全無法進入高加林的內心深處,即便當初他們在一起,那也是他在遭受他人打擊時極度需要人安慰的結果。書中是這樣評價可憐的巧珍“再説些什麼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過這些事,還再能説些什麼,她絕説不出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複合能源。”可以説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即使沒有城市姑娘黃亞萍的出現,這種結局也不會變。

愛情並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般配。其實高加林很早就發現了兩人之間的遙遠距離,只不過在他痛苦和困頓的時候,他捨不得放棄劉巧珍這個美麗而温順的女子,一旦他來到了廣闊的天地,發現自己還能夠飛得更高,便能夠痛下決心,將劉巧珍拋棄。有句話這樣説“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用在他們的身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人生讀後感想2

故事不是很難懂的故事,道理也是很明白的道理,但是卻很有分量。做到的人大多都是出眾的人,即使沒有獲得物質的極高享受,最起碼也是得到了靈魂的安穩。

民辦教師被大隊書記兒子三星奪取以後的高加林,在家裏渾渾噩噩呆了幾天,暫時迴歸了農民本身,和土地打交道。此時一直鍾情他的劉立本的沒有讀過書的二女兒劉巧珍,勇敢地向他表達了她的心,從此二人私下裏開始聯繫。黑暗轉為光明。高加林有了對生活新的信心。高玉德的弟弟高玉智轉業回來,任職縣勞動局局長,為人正直。時任勞動局副局長的馬佔勝自以為的討好局長,安排了高加林的工作,通訊幹事。光明再轉光明。進入縣城的高加林,才華橫溢的他將才華髮揮了出來,本就是農民的兒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他身上體現了出來。慢慢的,他與在縣廣播站的黃亞萍聯繫密切起來。兩人甚至商討好了為了的出路,一起去南京,去更遠的遠方,去實現各自的宏圖偉業,高加林心動,與巧珍分手,和黃亞萍在一起了。黃亞萍為了高加林,為了自己所謂的.追求愛情,拋棄了在一起兩三年的張克南,張克南的媽媽為了報復高加林,將高加林“走後門”的事情向紀委舉報,高加林被撤職,馬佔勝也被撤職等待重新分配工作,高加林再次回到農村。此刻的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失去了一份最真摯的情感,但村裏的人並沒有對他橫眉冷對,而是用土地般厚重的情感去安慰他,使他寬心。

這大概是我看過的最明白曉暢的故事了,平凡的故事情節,平凡處的一兩點,人的命運就這麼來回翻轉,誰知道會翻轉成什麼樣子。於是,我慢慢的回想,想起了一些關於生存的話語。

生存的環境。我其實一直在想“人不能忘本”中的“本”到底是個什麼,是抽象還是具象。有的時候它會變成很具體的事情,但絕大多數它是抽象的。在《人生》中,“本”是根基、大地、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塊田地。路遙的書中,大概很重視土地的作用,土地是生長一切的載體,沒有它萬物談不上形體,土地不僅要我們成長,還要我們成為土地般的人,廣袤無垠、厚重而又有生機。“本”還是良心。人活着的良心,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是其一,遵守道德是其二。自己得有真感情,也得對得起別人的感情。高加林對待感情太隨意了,沒有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考慮感情。但關於他對自己未來的考量,在我看來,是對的。人不能忘本,但是人依然要向前看。農民的兒子對得起一切,也依然有高飛的可能。

生存的心態。是善良、是堅韌不拔。巧珍的善良、玉德的寬容、德順的疼愛以及鄉親們的關心,這些所有都是難得的。高加林第一次回到農村的時候,他的父母對他的無限憐愛,他拋棄巧珍之後,他父親和德順去找他,給他講的那段大道理,我也是記在了心裏。人要有根,人的根應該在各自的土裏,根上沒土。那是長不大的。

生存的希望。高加林的兩度跌下來,希望的兩次變為絕望。但是這些並沒有使高加林絕望,第一次他變態式的像是在發泄一般的投入了農民的行列中,第二次他雖然一樣投入到了農民的行列中,但是他丟失了巧珍,可愛的巧珍已經是別人的妻子了。但高加林是絕對不會放棄的,不會自暴自棄的,他會重新站起來,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不會被生活的苦難打敗的。時代在變化,政策也在變化,他一定會重新把握時代,成為時代中的佼佼者。只是談起巧珍,始終是個遺憾。

《人生》裏的人,沒有一個讓我很討厭,即使是為了讓自己兒子教書而下了高加林的民辦教師的大隊書記高明樓。高明樓可以説是思想覺悟很高的一個人了,他能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一些良心上的不安,能有政策變化而帶來的時不待我的思想,能夠直接的明白自己身上的缺陷,這是很難得的。當代的一些人,是對自己的錯誤都視而不見的,他們的良心似乎永遠都過得去。我還喜歡德順爺的豁達,雖然一輩子沒有娶妻,但是他所藴含的道理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別看他整天瀟灑恣意,他有的是普通人所缺乏的東西。其實有的時候“知識分子”反倒不如一輩子紮根土地的農民。他們瞭解時令,勞動帶給他們的,他們一樣也沒少,他們的根扎的很實。

其實對於高加林所經歷的一切,我是抱着同情的態度的。至始至終他只做錯一件事,那便是對待感情牽扯其他的雜質太多了,不純粹了。感情就是感情,容不得摻雜一些其他的東西。其餘的,上進、向大城市發展,我都能理解。

人生讀後感想3

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追求童年的快樂的觀念,猛然驚醒。

高燕定先生自5歲開始為他的女兒定下了“長大當律師”的人生理想,不像其它的家長隨口説説並不去一步步實施,大部分是不知道該如何實施。於是童年的夢想都隨風而去了。高燕定先生則不同,他不光為女兒提出了這個夢想,還根據這個夢想所需要的職業素質一步步為女兒打造基礎。從想成為到如何成為再到準備好--成為,實現了不靠別人靠自己,打造自己的亮麗人生的起步階段。

高先生這種人生設計起步於童年的建議是否正確按照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結果,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都不知道幹什麼,很多讀完研究生的學生卻不去從事自己的專業而去從事銷售行業或軟件行業,還有很多人就業後頻繁跳槽,更多的人是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工作的樂趣,混日子終生,這樣的人生不能不説是遺憾。我們缺少了什麼難道職業真的那麼乏味嗎還是我們從小缺少對各種職業的瞭解,長大後總有其它職業都比自己的好這種錯覺我們的職業精神如何培養可我們的教育本身完全空缺職業培養!

高先生是如何當好女兒的導師的呢為了讓孩子的表達能力跟上去,他天天讓女兒給他講故事,女兒白天看的是英文故事,晚上要用中文給爸爸講一遍,這一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鍛鍊了翻譯能力,而爸爸只需要做的是為女兒找好的書讀,聽女兒講故事,開始時問一句:”你能看懂嗎”當女兒表示看懂了的時候,驚奇的睜大眼睛説:“我不信,你講一講給我聽”於是小故事家就這樣打造了出來。

我知道講故事確實能鍛鍊人的表達能力,因為我天天晚上都給自己的寶寶講故事。對於中國中學和美國中學,大眾的觀點是中國的嚴,美國的寬鬆,但高先生不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為美國的中學是全面的基礎教育,美國中學更注重學

生的表達能力,總結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而中國是偏面的填鴨式教育,着重學生的記憶能力,在數學上高先生採用的方法是中西合壁,也就是略施題海戰術,讓女兒的數學能力得到提升,但其它方面則是採用美國基礎教育,擴展女兒的知識面,鼓勵女兒看完書後寫讀後感,提高總結分析能力。高先生從女兒小的時候就注重她的社會實踐能力,走向社會,不做井底烏龜,這一點讓所有以學習為重的中國家長門汗顏吧!中國的.家長們都是説,“只要你考上大學,其它什麼都不用幹,”這無疑於砍掉了孩子的手。高先生讓女兒寫自己的簡歷並不斷更新。這對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來講是個極大的動力。

高先生注重女兒的自學能力,讓她10歲時就開始自學兩門外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不得不佩服。

在這整個過程中,家長的付出是少看點電視,欣賞孩子的成功,教孩子感恩,當好拉拉隊,這些旁觀者的工作做的很到位。

高倩的每個暑假都沒有閒着:

學前班(5歲):做數學題,看書,看電視

一年級:用打字機學打字,做數學題,看書

二年級:隨父母駕車北上3周,遊歷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共十幾座大中城市。做數學題,閲讀英文版的中外小説,包括《青春之歌》,《紅巖》,《子夜》

三年級:背誦SAT詞典,大量閲讀英文版中外經典文學原著,包括中國作品《紅樓夢》等。自學漢語

四年級:同時自學法語,西班牙語,第二次重背SAT詞典,大量閲讀英美經典文學名著。五年級:繼續自學大學法語,西班牙語,獲選參加德州工學院為優秀國小生開設的暑期課程,再次重背SAT詞典。

六年級:寫作《從西方到東方》。獲霍普金斯大學獎學金。參加天才少年中心暑期課程《數學物理之困惑》。

七年級:獲選參加德州工學院為優秀中學生開設的數學課程。

八年級:選修代數課程。

九年級:獲獎學金參加貝勒大學鋼琴夏令營。到北京的中學學習兩週,隨中央電視台攝影組到山區農村拍攝記錄片《長大》,前後共4周。

十年級:參加暑假州長榮譽項目三週。拍攝《東方女孩》。擔任交響樂夏令營輔導員。十一年級:擔任暑假州長榮譽項目輔導員3周。在德州大學選修經濟學課程

十二年級:高中畢業。白天在德州大學當會計助理(全職,每週40小時),晚上到中國飯館當服務員(每週工作30小時)。閲讀有關法學院的學習和申請的書籍,自學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習題,“超前”為4年後上法學院作準備。

這麼豐富、重質保量的暑假中國孩子哪個有中國孩子大部分都放羊了。

高倩的學習基本上屬於研究性學習,從寫讀後感開始,寫旅行日記,論文,專題分析等,這些無不鍛鍊人的研究性思維,怪不得高倩能夠高效率處理事務,而我們國家的教育呢,還只停留在寫讀後感的階段。

有大批的象高倩這樣的高素質的職業人才,難怪美國的科技人文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中國的灌鴨式教育和點對點的應試教育,難怪中國只有複製性人才,卻無突破性人才。

人生讀後感想4

假期裏帶着無奈的心情打開乳白色封面的《好教育,好人生》,原因是以往也曾看過類似的教育類書籍,可看得越多越覺得失望、無奈。這一次完全是帶着完成任務的態度拿起肖川先生的這本書。拜讀後輕輕合上,我的心卻不能隨書頁的合攏而平靜,我的腦海中彷彿是一片寬闊的海洋,彷彿作者在平靜的心湖上投入一塊石頭,擊起了層層漣漪,向外擴展久久不能平息,尤其那一句樸素而真切的話語“受過教育的人,是這樣一個人:他(她)嚴正而又寬容,深邃而又單純;執着而又瀟灑,真誠而又練達;他(她)勤勉而又從容,剛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實而又不斷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這是肖川教授對於什麼樣的人是受過教育的人的一段解釋,他清晰地告訴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這裏的受教育不僅僅指上過學,獲得了某個學位或某種文憑。可現實生活中我們“太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教育對學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和對完整的人的成全”,其實這個任務需要我們全社會給予關注。

我是一名家長,同時我又慶幸我是一名教師。同許多家長一樣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成為受過好教育有好人生的人,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的做法又讓我不解:公然教孩子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家長;在大街上一邊聲如洪鐘呵斥孩子、一邊吐痰的家長;逼着孩子現在吃苦上苦將來作人上人的家長,埋頭苦讀“我送兒子上哈佛”和“天才兒子學習經”然後在自家試驗田裏耕耘不息的家長,為了給孩子搶時間而插隊、闖紅燈的家長,……他們總讓我心驚肉跳。他們的做法與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初衷完全背離,有太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尚需成長,卻被上蒼和社會賦予了培育和監護孩子成長的特權。怎樣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這恐怕是我們很多中國家長要補的一課。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對原來我們固有的思維和做法進行了批判,也給我們今後如何更好地從事教育指明瞭方向。

其實我們經常可以在各類電視中發現中外孩子在行為舉止、思想品質上的巨大差異:很多外國的'孩子能獨立的面對世界,自信樂觀,膽識過人;能獨立思考——不輕信、不盲從,理性地思考問題,自主判斷;能充分體面的表達自我,衣着得體,言行彬彬有禮;尊重他人,守時守信。我想有了這些教養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定會受益無窮,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也一定會強與其他人。但再讓我們看看我們的有些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他們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恰恰是這些。社會上的“啃老族”即使是工作以後還離不開父母的庇護;我們很容易人云亦云,在大家的共識中我們往往很少有人能堅持自我;我們很多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血汗也無動於衷;每一次集體活動總有人不守時守信,但他們毫不羞愧,還為自己的行為編制這樣那樣的理由。對照這些,我不禁汗顏,我們在責怪他們的同時,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該反省?仔細研讀肖川的書,他讓我清楚地認識到:

作為家長,我們不該只關注孩子今天考了幾分,我們還要教給他們獨立的意識和健康的人格,以自己模範的行動引導孩子,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頭上,更不能體罰,要給孩子成熟的,無條件的愛。適當的放手,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能自我發展。在此,我佩服國外的家長,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像一個朋友,而不是一個權威,這恐怕是我們很多中國家長一時無法適應的角色,但為了孩子獨立的人格和自主的發展,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轉換一下自己的角色呢?

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限於教給學生文化知識,還要教給學生“良好的教養——內心純正、舉止文明、注重細節,又葆有生命的靈動與自由的天性——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也不過多的講究城府、深藏不露”。在此,我更願意做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體驗成長的煩惱、快樂、激動、感傷。給他們幫助,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美感陶冶,擁有更多的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温暖與幸福。

這本書中肖川呼喚我們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肩負着家長與教師的雙重身份,我深深感覺生養一個孩子的不容易,可是,有什麼事業能比把孩子培養成幸福和成功的人、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能力的人更為偉大的呢?那些成功地培養了孩子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Tags: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