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流浪地球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流浪地球讀後感

流浪地球讀後感1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看這本書,電影也已經上映了,想着在看電影前預熱一下,沒想到書並不長,手機頁面也就剛到一百頁的樣子。看完的總體感受是:作者腦洞真大。

宇宙的浩瀚是我們無法用腦子想象的出來的,人類從一次次的提出假説到驗證到探索,越來越發覺自己在宇宙(之前還沒有這個概念)中的渺小無知。

書裏的為拯救地球而開啟的流浪地球計劃在實施不久後卻被民眾發現是私利陰謀。一些人為了統治世界,不惜一切的想要用給地球裝發動機把它變作一艘巨大飛船的做法來控制它。是的,看到這裏一定會覺得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陰謀而這樣幹太不可思議了,怎麼可能花這麼大的代價,費這麼大的勁?如果真是想統治世界而,那麼像美國大片裏演的,研發核武器,控制某些政府機要都比這個來的容易很多吧。但是之所以他們向公眾説出太陽已經出現問題,就是因為人類在安逸的生活下根本不會相信這種推論出的真理,所以更不會去支持,當局者只好説未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這應該是個善意的謊言。就像現在人們常説要居安思危,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只是極少數吧。而那些發現這一“謊言”的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壓抑,惶惶不可終日的.惶恐之下已經失去了理智的判斷能力,就像人過於嚮往會產生幻覺一樣企盼着好的情況發生。

最後還是雞湯總結一下吧,人生命的長度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細砂一粒,人生存的環境在恆遠的宇宙中更是小到不如塵埃。所以時刻提醒自己,眼睛要看的更遠一些,思維要想的更廣一些。

流浪地球讀後感2

春節期間在家鄉讀完《流浪地球》,回到深圳再去看電影吧。

書中有飛船派、地球派,飛船派堅持要坐着飛船逃離地球和太陽系去尋找新的行星作為落腳地,而地球派堅定的要帶着地球去尋找替代太陽的恆星。——我想到了家園,春節前無數的人奔回家鄉團圓,春節結束後又要再次背井離鄉,此故鄉即為彼地球啊,永遠無法捨棄的精神家園。

很喜歡太空艦隊父親説的那句話:“你聽着親愛的,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高貴取決於精神和靈魂,心中要永懷平等、仁愛和希望。即使是對腳下的狗,也是心中有愛做不得假的呀。

聯合政府的最高執政官在最後決定投降的時候説了同樣震耳欲聾的話語:““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已經進行了四十代人、還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但也請所有的人記住我們,站在這裏的這五千多人,這裏有聯合政府的最高執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們把信念堅持到了最後。我們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證實的那一天,但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以後所有的人將在我們的墓前灑下自己的眼淚,這顆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們永恆的紀念碑!”——永遠保持理智並堅持信念,確實很難,隨大流動搖似乎成為常態。願我們能忠於自己,保持理智並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迷失自我。即使每個人都在不顧一切想過自己的生活,也是有原則和堅持的,我一貫欣賞這樣的人。

流浪地球讀後感3

《流浪地球》這本小説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這本科幻小説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類經過50億年的進化,絕大多數人在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居然那麼弱智。

太陽的演化規律這種的不是特別複雜的自然規律,又關係到50億年後人類(正是故事中的人類)命運,那時候的人類應該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堅信才對其正確性才對,畢竟這是一個人類(故事中的人類)已發現了50億年的規律啊,如果有錯的話,應該早就被發現了吧,所以怎麼可能僅僅憑藉一時發現太陽的某些參數和400年前一樣,就將其推翻?存在了50億年的理論,居然是錯的,人類有多麼弱智啊!我想問一下,科學家呢?他們都死光了嗎?既然最後他們所堅持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他們當時就找不到可靠的證據來反駁那荒謬的、突然產生的想法嗎?

接下來,弱智的人類推論這是小部分人的騙局,然後就把領導地球逃出太陽系的`五千人處死。剛處死完,太陽發生氦閃,真的變成了紅巨星,吞沒它周圍的行星。我想問一下,好如果是騙局,那些設置這個騙局的人們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太陽不會膨脹毀滅地球,他們費那麼大勁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推向一個不確定的、很可能走向滅亡的世界,他們自己不也得滅亡嗎?這個騙局對他自己有什麼好處呢?什麼好處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處死的人不能為自己辯護嗎?就這樣輕易的被處死了。處死他們的那些人,一點邏輯思維都沒有嗎?

假設人類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話,50億年,人類繁殖了2億代,竟會進化得如此弱智,這符合自然規律嗎?我懷疑猩猩進化2億代也不會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覺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電影我還沒看,不知道電影中如何彌補這種弱智。

流浪地球讀後感4

在讀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後,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進去,他通過平凡的方式寫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豐富的想象貫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軌道,航出了太陽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繼續着它孤獨的逃亡生涯……讀到這裏,讓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劉慈欣,佩服起他對宇宙的認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繪的像真的一樣;通過他的想象,他發明了地球發動機,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當在太陽爆炸的時刻地球發動機能夠幫助人類逃亡太陽系,逃到其它恆星上尋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飛船派”是兩隊死對頭。這些“角色”在情節中不斷閃現,而就是這些“角色”為文章增添了許多色彩。

人就要有豐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才能夠駛向成功的彼岸!也許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寫出了我們不保護地球的嚴重後果,雖有地球發動機給予我們的幫助,但它也需要資源{各種山體},如果地球真的滅亡了,那我們就要坐着超音數速汽車到別的星球生存,愛護地球,別讓他離我們而去!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後感5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這便是《流浪地球》這部小説富有詩意的開頭,一段富有旋律的樂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無法釋懷的,除了人心,還有小説的內容。

在這部小説裏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沒有能大幅度地改變歷史,正如人們不能操縱太陽氦閃隨便爆發一樣。而這個小説講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學界和科幻小説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點發酸的問題——太陽爆炸,地球何去何從?全書講述地球逃亡的過程則近乎瘋狂——人類通過巖石,以重元素核聚變的方式將它們轉變成燃料,而用無數的巨大的地球發動機來消耗這製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個發動機都堪比甚至超越當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峯。就這樣,人類帶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説家的筆下,也有許許多多人類逃跑的辦法,但是由於品種內容雜亂無章,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了,但是細細看去,才會發現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説裏面描寫的人類在歷經文明災難的時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説裏面,人類不是異化了自己的身體就是異化了自己的靈魂。而在《流浪地球》裏的人類,並沒有賦予自己一個無比強大的身體,也沒有歪曲各種人性。可以説,這是最符合人類價值觀的一種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讀後感6

前段時間,《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很火,我也看了。因為不過癮,就開始看《流浪地球》這本書。書有電影好看嗎?有電影感人嗎?帶着這種好奇心,我打開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這本書中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個站點,並讓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使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願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後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於安全的找到了棲息點。

讀完這本書我淚水漣漣,因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執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瞭如今的地球,我被他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好好愛護地球呢?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陸地上甚至是海洋裏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們是不是要減少垃圾的產生呢!例如吃飯時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裏等等,這些都是減少垃圾的做法。汽車尾氣的排放、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為國小生的`我們,可以從選擇綠色出行開始,對於保護地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愛護地球,保護地球。

我希望這本書也來越火,因為他是我們中國作家創作的,顯示了我們中國人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的決心。但更重要的是讀過書後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愛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流浪地球讀後感7

原著和電影的人性對比

電影過後來看的小説,改編確實是有不一樣的,不變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強大的物理知識助力,差太多的是電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對比。

或許是因為吳京,電影仍以愛國為主基調,充滿了英雄主義和團結友愛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潔為代表的執行者,以吳京為代表的操縱者,還有韓朵朵等一類普通人。電影讓我不悦的兩個地方,一是韓朵朵想全球人民廣播,此處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疊加推原石,這種受力方式讓我很懷疑,在前面位置的不會被“推死”,還能推動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設就要合理得多。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實現,只有滿足了物質生活才會有精神生活的豐富。當地球都在流浪,僅僅滿足了生理需求的人們又如何生出更偉大的情愫呢?

原始人就住洞裏,我們又住洞裏了。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在這個被髮動機推動的地球出軌的時代,人們的出軌也變得無足輕重了,同樣無足輕重的還有營救順序,作為個體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當與人馬座相遇時,哪三科金色的太陽又將毀滅第幾號文明?在三體文明中,需求層次理論是否又試用呢?繼續在劉慈欣的小説中探索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8

短短薄薄幾十頁一本書,我居然斷斷續續看了3個多小時,艱澀辛苦追完實屬不易。許多情節過程要停下來慢慢琢磨理解體會,想象出來實際的畫面會是怎樣。

比如地球發動機的樣子,位置,他們從石家莊那邊的太行山口登入地球發動機。

比如人類的大城市早已毀滅,高樓在大海上面,想了好久也沒搞清楚是怎樣的畫面。

比如參觀完畢他們要從南半球回到自己的家,我就沒明白,從大海直接上了地球發動機再下來不行嗎?

這腦洞開的太大,我一時想不通。讀起來真是千辛萬苦,覺得我需要至少再看兩遍才能勉強明白。

故事梗概:

從三個時代説起: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

剎車時代。太陽要發生氦變,科學家、設計家、星際艦隊、聯合政府合作起來千辛萬苦造好的地球發動機,可以替代太陽給人類暫時送去光明和推動力。在地球發動機的推力下,地球停止自轉,在公轉加速度的前提下,在遠日點接近木星處,依靠木星的超巨大引力,脱離太陽引力螺旋飛出太陽系。

逃逸時代。飛出太陽系之後,愚蠢的人類憑所謂放大鏡和若干數據,就開始自作聰明,認為科學家設計家聯合政府都是騙紙,認為太陽不會爆炸。暴力處死聯合艦隊,擅自停止發動機的.運行。

流浪時代。劇情開始狗血反轉,太陽爆炸了![捂臉][捂臉]人類終於又一次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把地球航行到了半人馬星系,一個有三顆太陽的三體星系。而地球也停不下它永遠的流浪命運,流浪地球終於活了下來。

和三體類似,有無數個羅輯一樣的英雄受到冤屈犧牲,成全了一羣弱智[捂臉][捂臉][捂臉]真是悲痛到無語

流浪地球讀後感9

讀了這本書以後,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個故事,叫流浪地球。一個老師帶領着一羣孩子們配合科學家最終在地球活下來了,人類也活下來了,團結友愛最後讓地球也活下來了,這是多麼偉大啊,只要努力,任何一個人,還有孩子都會變成超人!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就看你有沒有認真的去做,然而,團結友愛真的很重要嗎?是的。

曾經,學校舉行一次比賽,只有一班和二班參加,一班的班風是特別好,人人都很和善,所以一般做什麼事都是快,老師們都非常喜歡一班,二班可以説他們班做事一團亂,他們人還很暴躁,跟別人交流都沒辦法,所以啊,這個班完全就可都可以廢掉,説話不乾淨,所有老師上完課,有誰不説他們班紀律差,所以這次比賽就可以看出,團結友愛是多麼的重要。

之前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去買醬油,看見一個班中的孩子落到水裏,老師為了救他們,先打了120,於是找了整整54個大球,讓所有的孩子爬上去,等待着就繩,孩子們非常團結,最後,叔叔阿姨來了,54個孩子,外加一位老師,沒有一個人受傷,最終成功上了岸。

可以説,團結友愛真的非常的重要,團結友愛能拯救地球,團結友愛能拯救很多人的信念,團結友愛,甚至能讓矛盾減少團結。團結友愛,能讓每個人都快快樂樂,幫助了別人,自己也很高興,快樂,團結,友愛。

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個安靜而和平的'夜。同學們,讀完這本書以後,讓我學到團結友愛是一個很大的力量,我們要和同學們好好的,成為最好的朋友,加油!

流浪地球讀後感10

身為一個不稱職的劉慈欣的粉絲,電影的熱度讓我在看完《流浪地球》電影后翻開了原著。可能是之前《三體》和《時間移民》的關係吧,總覺得大劉的作品應該有一個宏大的世界觀乃至宇宙觀,很長時間的過程,幾代人的變遷,又如何會拘泥於一個時間點寫一部英雄向的小説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達和電影畢竟是不一樣的。

電影《流浪地球》:美國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喲,我對科幻電影的愛日月可鑑(雖然如今窮到買不起電影票),當看到這樣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動的,看電影的第一眼便知道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場景裏冰凍着的著名建築,劉培強劉啟父子間的.情感連接,王磊上尉對於職責的堅持和生命的責任無不令人動容。作為一部2h的電影,帶着一份東方特有的對故土的眷戀流浪,何其浪漫。可是這樣一部電影還是令我遺憾的,從韓朵朵那偶像劇般的呼籲到洛希極限計算的錯誤,我期待着更加成熟的國產科幻片。

小説《流浪地球》:小説的情節那自然是比電影豐富的,以一個人的一生作為時間跨度,以一個人的經歷反映時代,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在看電影時其實是有疑惑的,為什麼要帶着地球流浪?為什麼希望那麼珍貴?而文字是給了答案的,一個小小的生態球實驗,一段絕望的滑雪比賽中邂逅的婚姻,一聲“我的流浪地球”的吶喊。。。這般看似脆弱的人性和不滅的智慧,太陽氦閃,變軌加速,彈弓效應,讓這部畫面感極強的硬科幻小説耐人尋味。誰也不知道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坐在井底的青蛙雖然看到的藍天很小,可是它抬頭了,它想看,不是嗎?

真的很喜歡大劉耿直的硬科幻小説,也很看好中國的科技和電影業,《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讀後感11

當我開始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發現電影即將上映了,於是一邊期待書的情節一邊期待電影的情節。

一直很喜歡科幻的關於世界末日的美劇,因為會警示我們珍惜當下愛護當下的資源,警示我們千萬要可持續發展,但人類啊,總是到了懸崖無退路才知道來補救,或者説,總是有一部分人類已經察覺到這警鐘已經敲醒,於是他們開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終敲不醒他們的警覺。

是説他過於樂觀嗎,如同他們覺得我們過於杞人憂天,感覺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樂觀的`人和過於樂觀的人之間的較量,是聰明的人和假聰明的人之間的較量。

或者我們都需要一個英雄或者一羣英雄們,不顧一切地帶領着大家義無反顧地前進,帶着信念,帶着正確的預知,帶着無所畏懼。我們也需要正確的認識,我們選擇站在真理還是假像的隊伍呢?當然是真理,但我們究竟如何得知哪個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學習,探索,求知。

如果到達了那一天,沒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發動機,我們的信念是否依然堅定?

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處噩夢中,還是這整個宇宙都是一個造物主巨大而變態的頭腦中的噩夢!”

還是更多地去想,怎麼避免這麼噩夢吧,希望這個流浪時代只是一個遙遠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識保護地球吧。

#全文有幾處高潮,人物刻畫輕描但深刻,

這短篇小説跟三體對比,我覺得對於故事的情節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較深刻,可能這也是短篇小説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12

故事在太陽氦爆炸的預言中拉開序幕,為了避免地球在爆炸危機中灰飛煙滅,人類成立了聯合政府利用高科技使地球停止自轉,同時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修建巨大發動機帶動地球脱離太陽系,遠離曾經帶給人類光明與温暖的太陽。在這個過程中,地球面臨着重重危機,陸地淹沒,海洋冰封,火山爆發,氣温驟變,倖存下來的人們迫不得已進入黑暗的地下生活。在生與死麪前,愛情、藝術、鮮花、權勢、金錢……都變得無足輕重,人類變得冷漠麻木,在機械的秩序運轉中努力爭取活着的機會。

當地球脱離太陽系獲得短暫的安寧後,少數自以為聰明的公民開始質疑太陽爆炸這一理論,率領歷經絕望變得心力交瘁的眾人攻擊聯合政府,指責他們危言聳聽,破壞人類的生活與文明。聯合政府僅剩的五千人為了保護地球發動機不受損壞,選擇了接收眾人的懲罰,被抽取了隔離服中的恆温核材料後默默凍死在廣袤無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們的身軀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訴説着他們的堅守與正義。而令人諷刺的是,就在這時,太陽氦爆炸發生了!這個美麗的星球50億年的壯麗生涯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太陽死了!

"幸運的是,還有人活着!"

小説的一開始讀起來並不引人入勝,因為個人的'天文知識缺乏讀來甚至有些費力,但裏面的感情線索亦是非常明顯:對地球母親的熱愛,對太陽光明的追求,對生存生命的渴望,對責任理想的執着……我想: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這顆叫做地球的行星,將是那些為此努力的前人們永恆的紀念碑,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義務也有責任為在紀念碑上刻下生動而輝煌的一筆,貢獻我們僅有的一點力量!

讓流浪不再繼續!

讓生靈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讀後感13

昨天晚上看完電影之後,今天便想着讀讀劉慈欣的原著。

沒想到電影和原著其實截然不同。在我看來,這不只是故事線的不同,而是本質上的不同。

電影通過一條清晰的故事突出了流浪地球計劃進行時人與人之間不可磨滅且甚至被放大了的温情和情感:是陌生人對陌生人的善意,是春節時閤家團圓的傳統延續,是跨國籍跨文化跨語言的團結,是危難下親人之間的心心相惜……

而原著則以更加宏觀的角度展現了全然不同的另一面,這個角度下的流浪地球,是冷冰冰的:是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漠視,是完全被流水線化了的婚姻和繁衍,是藝術與哲學的落寞,是人與人之間的無限猜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樣:“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這樣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從創作角度來説,電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歡,甚至原著的文字衝擊更加震撼,但是我給電影打了五星,而給原著只打了四星。這是因為我從內心深處希望且相信,如果人類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會是不會變的像原著所描寫的那麼冷冰冰的。

就像電影裏劉培強説的一樣:“人類文明,如果沒有人,那將毫無意義。”

而人作為情感動物,如果人沒有一絲感情,也不能被稱之為人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14

風雨過後總會出現彩虹,而那一刻勝利的希望會照耀你。面對困難,不去抱怨上帝的不公,而是去接受。掬一杯清泉,細細品味。

在熱播的電影《流浪地球》中,國中生韓朵朵在面臨地球即將毀滅的巨大困難説了一段話:“昨天老師還在問我,希望是什麼?”在這之前,我根本不相信希望這東西,但現在我相信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正是因為他們有了希望所以在影片的.結尾,他們成功地拯救地球。

希望,觸動了我的心靈。

大海何其大,穿越也許不可能,但擁有希望,卻易如反掌,有人説:這怎麼可能?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德國的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場大病後雙耳失聰,這無疑是對他最大的打擊。音樂家的耳朵比生命都重要,沒有了聽覺的貝多芬一度很消沉,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希望,他不在用耳朵去聆聽樂聲,而是用牙咬着鐵棒抵住琴鍵,根據震動來判斷音色。他的希望讓他成功,創作出流出於世的偉大樂曲。雙耳失聰並沒有讓他沉於黑暗,他選擇在逆境中向着希望,走向成功的彼岸。

雙目失明的海倫·凱勒頑強的生活在世界上,憑的是信念,憑的是毅力,更是憑着希望的力量。被稱為是“當代保爾”的張海迪身殘志堅,扼緊命運的咽喉,靠的也是希望的力量!

而如今的我也在與命運奮爭着,在考場上拼搏着。回想自己的努力,在操場上揮灑運動的汗水,在紙上寫下青春的不屈,靠着希望的力量跨過一道道屏障。

掬一杯清泉,寧靜而悠遠,我心悠長而深邃,不抱怨,向着希望奮進!

希望,觸動了我們的心靈!

流浪地球讀後感15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沒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劉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電影后又回來看了一遍小説。

電影中整體世界觀背景和原著相比幾乎沒有太大改動,人物和故事情節則基本可以説是再創造了,可以嘗試這麼理解:電影展現的是在逃逸時代Ⅰ中發生的事件——有一次過近日點時,地木距離過近引發災難,所以有了電影中的故事。

在看電影前,我的.期待並不高(之前沒看任何預告片)畢竟載體不同,表現方式必然不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走出影院後反倒挺驚喜的。

相比之下電影的視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機下的不同表現和選擇。

其實這點説到底和大劉是一致的。大劉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構建確實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體》、《帶上她的眼睛》還是《贍養人類》,故事包裹的內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處境。只是電影表現的稍微有點過度,以至於科幻有點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電影和小説的情感基調不同也是顯而易見了。

總的來説,光特效和場景就值回票價,節奏不拖拉,內容充實,沒有尿點,演技過關,略顯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節走向(比如誰要領便當)。總體觀影體驗良好。

不敢期待什麼科幻元年,只希望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現好一些,能帶動以後這個領域的投資。畢竟上一個有姓名的國產科幻片可能還是1988年的《霹靂貝貝》......

期待大劉的其他作品搬上熒幕吧!

Tags:讀後感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