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4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8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4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

陸陸續續的讀,讀了足足三個月,一開始是一天一二百頁,最近是一天幾百頁,終於一氣呵成讀完了它。

很多人在我的印象中就給我留了個影子,如雪泥鴻爪,在我腦海裏一閃而過,但是卻又有那麼幾個人卻讓我悄悄地記下了名字……

徐階智鬥嚴嵩,以惡制惡,在這場戰鬥中,沒有原則,沒有憐憫,善良就是對人間邪惡的最大縱容!原則不重要,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勝了,這種勝利需要一種堅韌,忍辱方能負重。沉默方見爆發。我在想,他在打敗嚴嵩之前,在那黎明前的漫長的黑暗中,自己默默忍受着一切的一切,獨立堅守,直到等到足以滅亡對方的時機,一網打盡……這是一個多麼勇敢而偉大的人呀!

戚繼光,一個努力賺錢和上級搞好關係,卻只為打仗,只為保家衞國的`人,死前和死後家裏貧窮之極,必須這樣的行為,才能在官場上混,在官場上混方能保家衞國,其行為可敬可悲,正是這種人方可稱之為民族的脊樑,一個愛國將領要這樣才可以報國,其趨於滅亡也不遠了……

這本書可看,“有料”,有內容。雖然不後悔看了這本書,但以後絕不要再讀這麼長的書。總覺得黑黑的看不到未來的盡頭!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2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翻完了,從開學到現在,就快一個學期了。

從朱重八到崇禎,兩百多年的歷史,皇帝、文臣武將、太監、宮女皇妃、社會知名人士等等等,當年明月就這麼慢慢説,一個一個説,然後我慢慢看,一個一個慢慢看,由剛開始的感情會隨着作者的筆觸大悲大喜莫大感慨到後來慢慢的寵辱不驚,無論裏面的人物經歷着什麼,我都僅僅在旁邊慢慢看他們的經歷,因為歷史,是我無法改變的。有人説《明朝那些事兒》有點胡説八道,是的,這點我贊成,但是這是一本正兒八經講歷史的書,我肯定看不下去。裏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摻雜有作者個人的喜好和評價的。看書的過程,僅僅是一個借當年明月的`視覺來感受明王朝興衰起伏的過程。當然,裏面的每一次權謀都驚心動魄,每一個英雄都感天動地,每一個壞人都得有道理,好人卻好得沒有道理。可是他們終究的結局都是:成為歷史。

朱重八、朱棣、朱允炆、朱厚熜、萬曆、崇禎、劉伯温、于謙、徐階、張居正、嚴嵩、李成樑、李如柏、毛文龍、袁崇煥、高迎祥、魏忠賢……他們的嘴臉,好的壞的,一個個在大腦揮之不去。可惜的是,明朝歷史,連皇后,也只記載是馬皇后、王皇后、客氏,很少有正名。

高興的是,終於看完了,終於不用再考試複習的時候再糾結是看課本還是看《明朝那些事兒》——很多時候,選了後者,如果考得太爛,就是《明》的錯,如果考得很好,那是我努力的結果,哈哈!嗯,安心複習,考完試幹正事去。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3

《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可讀性很強的書!

許多歷史書要麼全用古文書寫,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來像在翻譯火星文;要麼全書都嚴肅刻板,讀起來好像在嚼一塊生硬的石頭。而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時,他擺脱了這種枯燥、毫無新意的形式。而採取了幽默、風趣的寫法講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歷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沒錯,姓王,名大臣,一聽就是個惹事的主)就變成了王大膽。”“陳友諒紮營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裏洗臉,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臉水;他在河裏洗腳,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腳水;他在河裏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噴。比那些老掉牙的歷史書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當年明月不僅使用正史,還敢於使用野史作為文章參考。

假如沒有《明朝那些事兒》,大多數人對明朝的認知可以説是:只停留在電視劇裏那些胡編亂造的片斷中;或是那些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只高興掃兩眼的歷史書中的隻言片語(自願花個把年頭仔細研究一套大開本歷史書的人除外)。

且全文渾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裏面的話就像是在描寫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與你在探討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受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好像在皇宮裏指東打西、指南拱北;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在官場上爾虞我詐;在韁土上安居樂業。全文一氣呵成,字字珠璣,讓我深深折服,欲罷不能。

看了四遍《明朝那些事兒》後,我想用四個字精簡的描述:嚴謹、風趣!

不信,你讀一讀這套書,一定會入迷!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4

假期裏,我閲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把戰爭描述得淋漓盡致,讓我欽佩。

從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隨郭子興對抗陳友諒,親自領兵在鄱陽湖上與陳友諒展開激戰,最後大獲全勝。後來,朱元璋又滅了張士誠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來,和尚和皇帝有着天壤之別,許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卻可以做到,是因為他遇事冷靜沉着,不半途而廢,在困境中也善於發現並把握機會,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帝王霸業。的確,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執着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可以戰勝一切。

亂臣or明君

朱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爭奪皇位,發動了靖難之役,殺戮無數,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但他登基後遷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編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他還派鄭和七下西洋,把軍事、外交、經濟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巔峯時期。從朱棣身上,我體會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為,為了建功立業,作了不計其數的準備。儘管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位明君!

每個王朝的建立、興盛、再到衰敗,都是一部血淚史,許多皇帝都有他們過人的才幹,也有陰暗的一面。從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學的是他們的大智大謀,抱有堅定的信念,為着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努力!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記“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的富強美麗貢獻智慧和力量!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5

石悦(《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網名“當年明月”)本來只想娛樂自己,想不到發表以後捧場的人數以百萬計。這精彩“一網打盡”好多識文斷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兩篇就會上癮。為什麼呢?精彩唄。為什麼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這幾點:

一 把歷史人物當“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戰,鐵腕治國,也是一個“念舊”的人,對髮妻馬皇后恩愛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會折騰再無任何政績。一代名臣張居正權力慾不得了,抗倭名將戚繼光貪財。大奸相嚴崧和髮妻恩愛終老。呵呵,還原歷史原貌,也讓我們感慨,膜拜,憤怒,為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將相,或者販夫走卒。他們也像我們一樣,也像鄰家阿哥一樣,渴望愛和温暖,渴望揚名立萬,渴望良田美宅。

二 故事説話。政治爭鬥、權謀之術、疆場之策,這些刀光劍影,運籌帷幄,官場職場潛規則顯規則,全在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裏。故事扣人心絃,環環相扣,懸念叢生,叫人慾罷不能,任他忽悠到底,愛它(《明朝那些事兒》)沒商量。

三 語言鮮活。石悦特別能來事兒,常常通過史料今譯,情景置換,打比方,做類比,等等,總之,是將我們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態還原到當下,讓他們和我們面對面,嬉笑間接受了魯豫大家豫的採訪。他稱朱皇大仙們為“朱老闆”“朱同志”。嚴崧為“老牌的職業流氓”。亙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後,他引用毛爺爺的話:“贊: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樣的史書怎不精彩?怎不叫人擊掌叫好呢?

我們的語文課堂能否從裏面吸收點營養呢?

一 把學生當成成長中的人。既要放眼學生的未來,也要關注孩子的當下。他們需要老師的理解、尊重、呵護和關愛。一代名相張居正用畢生的心血培養皇帝學生萬曆,想讓他與漢武帝、唐太宗並列,千古傳誦,青史留芳。結果怎麼樣呢?這位張大哥死後差點叫學生萬曆爺鞭了屍。多麼刻骨的仇恨!看來我們真的要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心靈,想學生之所想,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要善於講故事。美國孩子最喜歡侃故事。我們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聽多了也會侃嘛。課堂上,講點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語的故事,課文背後的故事——老師侃,學生侃,師生總動員,還怕學不好語文,還怕課堂不精彩?

三 教師要會“善喻”。古人云:善教者善喻。字寫得好的,管他(她)叫大書法家“王羲之’。讀書讀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黃鶯小“趙忠祥”。會侃大山的叫“于丹”“易中天”。習作好的叫他“韓寒”或者什麼“寶貝”。會管事的叫“老總”或某某老師。讀課文時,孩子們又自我設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陽公公”——娛樂的情境中,受到語感和朗讀的訓練。這樣的課堂又怎不風生水起呢?精彩無限,叫人期待呢?

歷史永恆。

歷史沒有對和錯,只有成和敗;歷史是無情的,但也是公平的,歷史給了每個人同樣的成功的機會,我們沒有必要為失敗歎息。

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似乎都僅有一步之遙,微不足道的失誤可能會導致慘烈的失敗;小人物卻往往是決定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很多讓人遺憾的歷史,許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或許成功本來就是一種能力,既然他們已經失敗,那就只是證明了他麼還不具備成功的能力。

開國容易建國難。開國需要得更多的或許是拼殺的勇氣,但是建國需要的是權謀的智慧。更多的時候,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比氣拔山兮力蓋世的武夫更為可怕,金筆一揮,橫掃千軍萬馬。

爾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場上的潛規則,改變這個潛規則的人是悲哀的,卻也是偉大的。手段對歷史來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成功了錯誤的也是正確的,失敗了正確的也是錯誤的,歷史從來不講究仁慈,有時候為了仁慈卻不能不殘忍,這是歷史的無奈,卻也是歷史的精彩。

皇權的衰落必然導致相權的興起,這是歷史的必然。只有當皇帝具有強大的統治力量的時候,皇權的權威才會存在;欺軟怕硬並不關乎人格問題,這是人類在衝突中的必然反映,人們在權衡利益的時候,總會選擇用最低的'成本去獲取最大的利潤,當他們的敵對勢力比較弱小的時候,他們具備了反抗的條件,理所當然的要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當他們的敵對勢力比較強大的時候,他們選擇的沉默也是符合他們的自身利益的。欺軟怕硬顯然是利益傾向問題,並且這個傾向總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就沒有了道德上的評判標準了。

或許當皇帝無能的時候,在他的統治時期並沒有太多的統治危機,因為這個皇帝憑藉祖宗傳承的遺產可以將這個帝國維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危機只是在逐漸累積,並沒有爆發;一旦這個皇帝駕崩,這個帝國的統治危機就會立刻顯現出來,人們也迫切的需要改變現狀,而如果現實沒有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危機就會無法掩蓋下去。

奸險的小人似乎都有過輝煌的經歷,甚至是最後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卻都遭受苦難的命運。這並不是歷史沒有了公論,如果那些小人物沒有了讓他們炫耀的歷史,他們就不可能能成為某段歷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讓人唾棄的歷史情節;而如果那些值得我們紀念的人沒有他們坎坷的命運或許就只能默默無聞的湮沒在歷史中,也就不會有他們抗爭的豐功偉績?在批判奸臣漢奸宣揚偉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歷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沒有脱離歷史的正常軌道,存在即合理,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台,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6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於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瞭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後,我都會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

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

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闆”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

想唐伯虎當年由於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後當着大家的面説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説得好,“説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説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後,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

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7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滾滾長江依舊在,淘盡英雄。淺談下我對《明朝那些事兒》的認識和理解。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闡述了三百年間明朝的人事更替、歷史興衰。讓人閲之不倦卻又惋惜不已。然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何抉擇是個重要的課題。作為一個政治家,需要步步為營,一不小心便萬劫不復。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排除身邊的靡靡雜音,站在問題的制高點才能作出相對正確的'決斷。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其父親朱標早逝,沒有給他打好相應的政治基礎;另爺爺朱元璋在為他掃清障礙的時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勛集團中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更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便激進削藩導致藩王謀反發動叛亂。靖難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勝利卻因為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對手導致屢屢抉擇失誤,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賊朱棣(等於給朱棣賜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錯再錯,註定失敗。所以當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於宮殿內。雖然朱棣篡位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但到底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向勞模父親朱元璋看齊,兢兢業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8

為什麼會正兒八經的開始看《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我也不太清楚,或許是因為厭倦了所謂的正統,所謂的學究吧。歷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記裏面的很多故事,百讀不厭,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傳統的涉入歷史的角度,有人選擇搞學究,有人選擇戲説,要麼太正經,要麼瞎胡説。

《明朝那些事兒》我個人感覺,就是這樣一本書。看似調侃一般的'語言,卻呈現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輕鬆的就能進入那些曾經或輝煌或暗淡或榮耀或恥辱的歲月,去了解去認識那些曾活躍在歷史歲月中的人。當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學淺,看不懂太學究的東西,所以覺得這種文體比較好接受。但是,我記得白居易先生寫文章有個習慣,寫完之後會拿給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顯:爭取讓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謂:通俗易懂。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講台,百家講壇,也是在普及歷史,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鬆的瞭解歷史。所以我覺得,今天有人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歷史,很難得。不過客觀的講,不會不朽。但是不簡單。有機會的話,大家也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9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歷史著作,講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共有將近300年的歷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要樣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不一樣朝代,是一個完全是漢人説了算的朝代,是一個雄霸的'朝代,你能從中瞭解到明朝的經濟繁榮、政治霸權,還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輩出,從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滿身抱負,以安天下,為己任的張居正;從七下西洋溝通國外的三保太監鄭和,到以敗壞朝廷為己任的魏忠賢,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實在是精彩無比。

但是,明朝自滅亡以來,離今已有300多年了,離我們現今的生活很遙遠,我們只能從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中瞭解它,但現在卻有一套書,完完整整的闡述了明朝276年的歷史,它以詼諧的筆調,告訴你歷史的真相,以及糾纏在歷史背後那些洶湧澎湃的暗流;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告訴你每一位偉人的成長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過後的寂寞和無人能懂的痛苦。那套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終身,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説,更為難得,培根曾經説過,讀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時間靜下心來聽,史書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確的方向;安下神來看,細細品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成熟。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我在這裏説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親自去笑一笑,讀一讀,所以,我在這裏為大家推薦《明朝那些事兒》,希望大家能喜歡。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0

終於讀完了。

當我讀到還剩幾百頁的時候,我不經意間就會這樣想:真的快讀完了嗎。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一開始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會讀完,太長了,應該是我讀過的最長的書了吧。

現在,真的讀完了。但是一回想好像具體的人物,事件並沒記住多少。基本上都是讀的.過程中激情澎湃,甚是感慨,讀過之後就忘了個乾淨。這跟自己的讀書狀態有很大關係,我是以讀小説的心態來讀,閒來無事就看幾頁,一目十行常有的事,筆記也不怎麼做,這畢竟是一個朝代的故事,怎麼可能一遍就知道個詳盡。

但我應該不會忘記讀這本書過程中所帶給我的震撼。一個個人物躍然紙上,十分生動,他們或忠誠,或奸詐,或堅忍,或懦弱,或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或不曾聽説的小配角。如果沒有讀這本書,我很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他們或者對他們有抱有一種固有的偏見,慶幸自己現在對他們的瞭解略全面了一些。

這本書也算是我的歷史啟蒙書了。讀這本書讓我感覺:歷史,可真有意思。於是又剁手買了不少歷史書,也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讀下去。即使我們不可能改變什麼,但我們在瞭解的過程中為之感慨,為之感動,為之嬉笑怒罵,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1

儘管有所畏懼,卻能驅迫自己勇往直前的人便是勇者。by巴頓

今天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這部長篇鉅著《明朝那些事兒》,為碰到好書而高興。我個人也比較喜歡閲讀歷史類書籍,而從歷史中可以讀到先賢的智慧,讓自己變得更加有閲歷,而閲歷可以提升個人素養,增長能力。俗話説“讀史,可以知興替”就是這個意思,讓我們瞭解歷史是怎樣前進的,有助於自己的人生成長。

書中的歷史很有趣,儘管明朝的大人物都聽説過,但不同於正史和教科書的古板,沒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這樣的分類,而是通過歷史中的人物來書寫歷史,很有《史記》的風範。大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出過王侯將相,出過忠臣逆賊,出過愛國者與叛國者,出過天才和笨蛋。各種人物輪番上場,演繹了漢族所建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書中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像感慨于謙之死、悲於崇禎皇帝時運不濟、喜於宦官下台,為書生意氣而打動……中華民族延續至今,多災多難也挺了過去;王朝百世而衰的命數至始至終在發揮作用,但中華民族氣數未盡,從未盡過。

誠如書中所講,我們這些人中總有人在堅守氣節,捍衞民族精神,從來不識時務、一根筋到底。國難當頭時,總有人不畏死,敢流血,以身來報國。

歷史也告訴我們,成功是不可複製的,每個人都可以踏出自己的路來!歷史總是在書寫新的篇章,因為每個人都有新的劇本。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2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至天啟六年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為結局。《明朝那些事兒》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為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為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天啟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啟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啟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為,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3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的著作,講述了1344年至1644年關於明朝的歷史,主要是對官場政治鬥爭、戰爭等方面的描寫。整套書一共七冊,其中,第二部《萬國來朝》最為精彩。

第二部講述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這本書的內容自永樂大帝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敍述了歷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蹟——朱棣指揮軍隊北上五徵蒙古、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等。後永樂帝病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仁宣之治”後,明朝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

我非常欣賞“三楊”中的.楊士奇,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後來母親改嫁給一位姓羅的人,此人十分孤傲,強行將楊士奇改為羅姓。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其繼父知道,繼父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讓他恢復了楊姓。自此以後,繼父對楊士奇刮目相看,着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不負厚望,發奮讀書,努力學習,在困境中不斷努力,在貧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正是“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是位了不起的將軍。那場戰役中如果沒有他,蒙古也先部隊打過來,恐怕大明王朝將從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還列了條規定:如有失守者,立斬!德勝門是最重要的門,因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後一道命令: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説就是:不勝就亡!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部隊,挽救了大明王朝。

我想,冷靜、果斷與堅持也許就是成功的祕訣吧!或許,只有像楊士奇、于謙那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4

我喜歡歷史,這次我讀的是《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講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偉大,他從一個窮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個皇帝的故事,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朱元璋:別名朱重八,家庭出生為貧農,出生為公元1328年,逝於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歷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貧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為劉德這個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為劉德放了12年的牛,後來天下大饑荒,朱元璋的親人幾乎全部餓死了,他只能去寺裏當和尚。

公元1344年,17歲的朱元璋去了寺裏幹雜活,不到50多天,寺裏也漸漸缺了糧食,所以只好去化緣,説的好聽叫化緣,其實就是討飯。在討飯的途中,他受盡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討飯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鄉的皇覺寺裏,繼續開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飯,擦佛祖的金身,而且還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當時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還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遊手好閒。這些髒活累活當然由新來的朱元璋幹。

公元1352年,從這一年開始,朱元璋就進入這一生中最光耀的時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駐守在濠州,但是他覺得在郭子興這種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於是自己帶了24個人出去打天下,後來他的勢力越來越強,打敗了他爭取皇位的最強敵人——陳友諒。

公元1368年,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帝號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卻開始殺戮功臣。原因是因為怕他們造反,只留下了幾個只會守,但不會進攻的武將。公元1398年,70歲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偉大,但是到了最後,他殺戮功臣的事讓我很不滿,就是因為害怕自己王朝不穩,難道就像這樣忘恩負義地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