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大學》的讀後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1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大學》的讀後感(15篇)

《大學》的讀後感1

這幾天,我一向在讀《名利場》這本書,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不僅僅教會了我虛榮心就像一個魔鬼,不顧一切地追逐名利和榮華富貴,換來的只會是一場空,還使我們真真切切地瞭解到19世紀英國社會的不良風氣,充分懂得了“浮華若夢”的意義。

書中一開始介紹到了兩個主要人物——瑞蓓卡和愛米莉亞,一窮一富。除了金錢上的巨大差異,受到的待遇,以及性格更是截然不一樣。瑞蓓卡口蜜腹劍、兩面三刀、陰險狠毒,野心勃勃地追逐名利,是“金錢是唯一主宰”的思想,使她在學校、在社會都飽受歧視,人情冷暖扭曲了她的思想。而愛米莉亞,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到哪裏都受人寵愛,成長路上幾乎沒有如何的困難阻擋着她,正因如此,她不需要努力就能進入上流社會,所以變得天真善良,甚至有點傻里傻氣。經過這兩個人物的一些介紹,更説明了英國社會就是一個追求金錢,榮耀的世界;也説明了追求名利不僅僅會毀了自我,還會毀了別人,正是所謂的“害人害己”。

我還覺得,這種不良的風氣不止存在與19世紀的英國社會,更存在於此刻,無論何處,都顯現着這種風氣。書中寫着,瑞蓓卡是一朵“飄零的落花”。可是,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着一朵朵的“飄零的落花”,正是因為對生活的不服,對名利的不服,造就了她或者他們的追逐名利的腳步。

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瑞蓓卡看似一步步地要走向上流社會的同時(當然最終的結果就是虛榮覆滅),我並不開心,反而感到噁心、厭煩;而天真善良的愛米莉亞雖然遭遇了種種不幸,我也很同情她,但她總比瑞蓓卡要好的多,不用做那些拼盡全力卻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事情。我想,作者薩克雷心裏也必須是這樣的想法。

最終到結局了,但卻並不如我所想:一般的小説結局説不上十分圓滿,但至少也讓人欣慰。可是,在《名利場》裏,雖然愛米莉亞最終和都賓過上幸福的社會,算不上是全部的杯具,可是急功近利追逐名利的瑞蓓卡卻落得一場空,只好投身於慈善事業中……

這本小説裏充滿了作者薩克雷對名利世界的諷刺,對虛榮社會的諷刺。可是,他何嘗又不是身在名利場中?瑞蓓卡、愛米莉亞、都賓都只是名利場中的幾個代表,你,我,他們,以後都會踏入名利場,踏入這個險惡的世界。時代在變,而名利場永遠不變。世人們,何時才能擺脱茫茫無期的名利場呢?

《大學》的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北 師大博士李明軍所著的《你在為誰學習》這本書。

此書不僅格式給人以新鮮感,內容也別具匠心。書的開篇主要談了學習、讀書,後來話題涉及到各個方面,鍛鍊身體、心理健康、早戀、網絡、理財等等。但談得最多的是學習和生活心態。這些真切的話語使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我更進一步理解了為自己學習的含義。

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每個人必須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感到學習太苦太累,哭天喊地地抱怨着,好像是給別人學習。既然是為自己學習,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再苦再累也必須堅持下去。作為學生,除了老師的期望,家長的關心和成績的好壞,我們是否真正想過我們為誰學習?是否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天職。什麼是天職?用趙本山的話説就是“必須的”。既然是為了自己學習,那應該怎麼學呢?是讓老師管着、家長壓着學嗎?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是“要我學”,而被動的學習和“要我學”肯定是痛苦的。為自己學習必須是主動的,是“我要學”,只有主動的學習和“我要學”,才會減輕學習的`苦累感,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為自己確立人生的高度,為了達到這個高度,持續地努力,就像高樓大廈也是由一塊塊磚頭慢慢累積起來的,在人生高度的階梯上奮力地攀爬。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學習的興趣,體會知識帶給我們的充實感、豐富感、進步感,逐漸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老師常説“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家長也常嘮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被動地學習,只為應付家長和老師,那學習何談快樂?學習究竟為了誰?仔細思考後,為自己是最正確的回答。生活中,任何東西都會被偷走。但你對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過程是永遠不會被偷走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我們會感到學習是很苦的,是很累的,又是枯燥乏味的,所以總愛把學習放一邊,特別是在大學這個象牙塔裏,沒有父母、老師的束縛,沒有什麼考試的壓力,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等,讓我們離學習越來越遠了。但這畢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吃苦,哪有將來的幸福人生!學習是要付出汗水的!要始終保持一顆永遠進取的心,在學習上永存一種拼勁兒,主動學習,不要怕吃苦,永遠記住一句話,為自己的未來是學習的動力,為自己學習應該是快樂的。這就是為自己學習的真正含義。只要想通這一點,你就是學習上的成功者。不要為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找藉口,學習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只要憑藉自己的不斷努力,持之以恆。任何人都能創造出學習的奇蹟!

好好學習,為自己學習。

《大學》的讀後感3

湖南大學,在我大學聯考之前我並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就是屬於那種為了考大學而考大學的人。選擇了湖大並不是因為我有多麼的喜歡它,只是因為選擇它可以使我的大學聯考分數得到充分的利用。

來到湖大的我是迷茫的,沒有目標的,如從大學聯考這個巨大魔圈裏跳出來的倖存者。可是當我來到了湖大並對它有一定的瞭解之後我就知道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所以選擇了它我不後悔。在《我的大學我的家》這本書裏我看到了湖南大學那獨特的魅力。厚重的歷史文化,濃濃的書香氣息,沒有一處不吸引着我,它就像是一位穿了誘人旗袍的充滿了古典風韻的美女。我已被它深深地折服,我堅定地相信,在這裏我會收穫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

想到我們偉大毛主席曾在這片土地有過理想,我真的是發自內心地感到驕傲。頓時,我希望我的夢想在這裏發芽。

千年學府,百年名校絕對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地處儒道佛爭相進駐的嶽麓大地的嶽麓書院最能撼動我的心靈。它是天下四大書院之首,它也不愧為天下四大書院之首,它絕對襯得上這個名號。我曾和同學一起去感受它的古典美,不得不説真的很美,美到我忘了去看每一個景點的名字。那時我在想原來在我們的家門口還有這樣一個讓人為之沉醉的地方。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動聽的校歌時時迴盪在我的腦海,它凝聚了中西方文化的兩種迷人魅力,將湖南大學獨特風韻展現的分外迷人。我不得不為之駐足,為之定神,我的校園之歌,我的家園之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愛晚亭坐落在嶽麓山的清風峽中,它與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都因文人雅士的詩歌文章而揚名天下。可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它竟然是革命活動的聖地,這裏有過偉大毛主席革命的足跡,頓起敬意。而我第一次走入其中時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愛晚二字讓我想起了我那似乎有些許悲涼的過去。愛晚,我相信在這片土地屬於我的那份愛不會晚。可能我的`想法有一些幼稚,但我現在是這麼認為的。

還有自卑亭,我不知為何它有這樣一個名字。但似乎它有一種發人深思的魅力,頓時我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自卑亭不自卑。

在湖大我真的有一種家的感覺,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種種迷人的風景,更多的是因為這裏有那麼多的可愛的家人,真摯的臉龐,温暖的笑容,有種不容忽視的温馨。在這樣的家庭裏生活我想幼稚地説一句我很開心,我很幸福。

昔日楚材之盛,今之楚材更當奮起。楚材之盛讓我感到在這裏讀書是一種壓力,更增萬分動力。我的大學就是家,一個温暖的家。

《大學》的讀後感4

意志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創造或是破壞某種東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從無中創造奇蹟的創造力。——萊蒙托夫

我的生活總是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大的波瀾。直到那日,閒暇時,我隨手拿起了《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只翻看了幾頁,就被書中人物的驚險故事所吸引,更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所折服。其實,最令我驚異的是,一個科幻小説家竟能把人類最偉大的品質描繪得如此生動鮮明。

蘇格蘭遊船鄧肯號處女航的時候,格利納帆爵士發現了一隻漂流瓶,裏面裝着格蘭特船長的求救信。於是格利納帆爵士、海倫夫人、麥克那布斯少校以及地理學家巴加內爾、門格爾船長帶同格蘭特船長的一對兒女瑪麗和羅伯爾踏上了尋找格蘭特船長的征途。而這次航行的路線,只是他們根據漂流瓶中三份不同文字而且殘缺不全的文件進行的猜測和探索。

讀到這裏,我不禁為他們這種無畏的精神擊節讚歎。也許我們今天看來,這不過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罷了。可是在19世紀,在“機器時代”,任何一次出海,哪怕只是有一點疏漏,都有可能導致“壯士一去不復還”。所以,他們的勇氣的確值得我們敬佩。如果聯繫我們今天,在護理領域仍有許多未能攻克的難關。這些難關很多都像那隻漂流瓶一樣,只留給我們隻言片語,而剩下的,就要靠我們自己探索和創造。如果我們能有格利納帆爵士他們的勇氣,敢於嘗試,勇往直前,那麼,我們所獲得的'護理科研成果一定是豐碩的。

格利納帆爵士一行人穿越了陸地和海洋,歷時5個月,最終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找到了格蘭特船長。這期間,他們經歷了我們無法想象的困難。12歲的小羅伯爾曾與狼共舞,格利納帆爵士親手“製造”了一場火山爆發,海倫夫人與流匪殊死搏鬥,巴加內爾竟被毛利人殘忍刺青。但這一次次的危險和困難都被他們戰勝了。他們不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崇高品質實在令我欽佩。我在想,如果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多一份毅力,把一些事情堅持下去,我們也許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堅持不懈,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了,但卻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凡爾納的這部書,通常被人們稱為科幻小説,但如果從以上幾方面來看,一不失為一本很好的勵志書籍。而他與平常的勵志書籍有不同,它具有幾絲詭祕的色彩。一般的勵志書籍,在帶給我們些許感動之後,就使人不願第二次拿起它,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卻是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使人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而書中藴藏的那種使人熱血沸騰的力量,會吸引人們一遍遍的閲讀,對書中人物的經歷心馳神往。

我願在一個光線柔和的午後,再嗅一嗅它的墨香。

《大學》的讀後感5

很久沒寫什麼讀後感了,也很少去看書了。昨天朋友推薦我看《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今天看完了。感想甚多,雖然我們並沒有作者那麼多的苦難,但也有一些共同之處,而且她的奮鬥史很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同時也感覺到了我在對於自己工作中一些錯誤的看法。

我們很慶幸自己沒有那樣的經歷,看過的人都會想“我也是經歷那邊,會是怎樣的結果”。但是從文章中得知那些經歷對她以後的成長他堅忍認真的性格是有很大關聯的,所以作者自己説“那段不堪回首的砸石經歷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烙印,它時刻提醒着我:不要懈怠,不要停止,不要在寧靜而富足的現實生活面前停滯不前,也不要被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煩惱所擊垮。那麼苦難和艱辛的人生我都在少年時便經歷過了,還有什麼能夠摧毀我呢?”。其實這都是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得出的不同的結果。當你經歷過的時候它才會在你生命中變得深刻而有意義,所以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是可以選擇直接面對,直接挑戰的,困苦總會像紙老虎一樣的。讀完這本小説以下幾點是我非常深刻和學習的。

一,工作中,認真、刻苦、敬業的精神;工作後我們不乏有許許多多的抱怨,認為老闆是在吸咱們的“血”認為老闆摳。其實別人之所以創業就是為了掙錢,節省開支,把金錢看的寶貴是每個老闆的天職。而且做老闆是準備賺錢的不是準備虧錢的。工作中我們應該首先想到的是我給公司帶來了多少的效益,給公司做了多少的貢獻。沒付出是不會有回報的。而且要想到做好工作不是為公司,而是為自己。

二,明確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夢想在那裏,自己的目標在那裏,以後要成為怎麼樣的.人,要做怎麼樣的事這是需要明確好的。不管差距有多大,夢想有多難實現。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努力的去爭取。

三,做出選擇前需要準備工作;比如你自己要想成為一個作家,那麼你就必須準備,準備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我認可的過程,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就盲目的過去,選擇一行之前沒有任何準備有的甚至不瞭解那一行,這樣怎麼會成功呢?首先自己都説服不了的話,更別談説説服那些“聰明人”

四,別安於現狀;有野心,有夢想不是壞事情。人總是要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

五,決定要做什麼就大膽去做;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認為自己能做到的,就要堅決一些,也就是説人要有果斷而明智的執行力。

以上幾點第一點是我感受特別深的!同時也感覺是作者成功實現自己夢想的關鍵。

都是大山走出來的孩子,雖然夢想不一樣,但是她行我一定也行,即使旁邊同意的人安於天命了。我們然要與各種苦難搏鬥,戰勝了那是屬於你的財富。沒戰勝那也是屬於你的經驗,唯有放棄你就什麼都沒了。

《大學》的讀後感6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當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必須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衞國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僅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堅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之後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説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税,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着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經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僅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

所以,經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能夠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説”,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

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以及階級的侷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必須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大學》的讀後感7

在我自己看來,大學精神,顧名思義,就是大學校園裏所創造出來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學校長期積累與發展而來的結晶,是種無形的東西,但卻有着強大的力量。

而它比較準確的釋義是:“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誌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學精神”,那麼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學。因為,精神是作為一種主心骨的力量而發揮作用的。就像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那麼他就只認別人的傀儡,什麼事都聽從於別人,沒有一點能動性,沒有活力,沒有生機,更不用指望他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創造性的東西。

大學,曾經是一個神聖的殿堂。被各方譽為“象牙塔”,是純潔的象徵。而如今,隨着物質文明的發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從人們的眼中漸漸地褪去了痕跡。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大學精神大討論”這樣的一個主題探討,去引發我們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尋求大學校園文化只根本---“大學精神”。

一座大學校園,有教學樓,有圖書館,有樹木,有花草,有羊腸小道,有學生,有老師。光從外表而言,不論隱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學並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但是,我們之所以能把那樣的一個地方,稱之為大學,那肯定有其不同於其它場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種精神,也就是“大學精神”。所以説, 大學精神之於大學正如土壤、空氣、水、陽光之於植物的生命一樣重要。除去了“大學精神”,就沒有大學可言。

因此,作為一所旨在於培養有用之才的大學,應當把發展其“大學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畢竟,一所學校的精神文明怎樣,已經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與不好了。

那麼,如何繼承和發展“大學精神”,這是擺在每一個大學生面前的問題。

有人把“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徵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

創造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大學存在的價值所在,是大學在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學是以人才培養為己任的,而創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學也創造社會理想,並把這些理想傳遞給社會成員,通過人們的實踐,使理想變成現實的文化實體。

《大學》的讀後感8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是在國小時學過的高爾基作品《海燕》中的一句話。一直就喜歡豪邁、澎湃的文字,這篇文章中形象的言語、高昂的氣勢讓我愛不釋手,對高爾基的文字的喜愛也更加深入。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窮(在沙皇俄國出生),幼年喪父,16歲時為了生計而在社會上到處奔波,當過裝卸工、麪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瞭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使他寫成了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三本著名的書都以主人公阿廖沙為線索,反映高爾基從小到大的艱辛生活。童年的坎坷經歷,母親去世後孤身一人在社會這所大學自謀生計,雖然遭遇了許多挫折與無奈,也在這裏,他學到許多著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我的大學》描寫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阿廖沙16歲報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阿廖沙無處棲身,與他人共用一張牀板。在碼頭、麪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祕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阿廖沙閲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脱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在書中,作者把他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貫徹了其中。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教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眾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影響和如飢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料是他得以成長,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峯的重要條件。

在《我的大學》裏,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説中,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醜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

《大學》的讀後感9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智慧的源泉,書籍是全世界人的營養品。”我覺得他們説的一點也沒有錯,糧食哺育的是身體,書籍哺育的是靈魂和精神,《我一等要上大學》就是一本好書。

《我一定要上大學》的作者是房善朝、王亮和曹斌。這本書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父母和老師給予我們無私的.愛,朋友和同學給予我們的幫助,這裏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感恩父母”。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是塊寶,沒媽的孩子是根草……”這首兒歌我們都很熟悉,這首兒歌是在唱有媽的孩子和沒媽的孩子的區別。有一次,我在客廳裏邊看電視看了好長時間,我看的好入迷。媽媽這時候出來了,一臉生氣地説:“你都看了多長時間了,還不快去寫作業,把電視關了!”我聽了這話,我很生氣,我用力地把插頭拔下來。我怒氣衝衝地走進房間,用力地把門關住了,門成了我的出氣筒。我坐在凳子上,趴在桌子上,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我又生氣又覺得我做錯了,這時候我的耳朵裏傳進了一句話“沒人知道,在這笑聲的背後,媽媽為我們流過多少次淚,沒有人知道,爸爸為了我們的成長有多少次坐在院子裏孤獨地抽起悶煙。’’這是《我一定要上大學》裏面的一句話。對呀!沒有人知道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經歷了多少心酸和苦辣。這時我意識到了我這種衝動的做法是錯誤的,我推開門,跑到媽媽跟前,慚愧地説:“媽媽,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您別生氣了。”

有一次,《機會》雜誌社的一位記者採訪當時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問:“蓋茨先生,您覺得,人世間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麼?“沒想到,比爾·蓋茨的回答不是時機,也不是什麼商機,他説:”世界上最不能懂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而我們還要説等到什麼時候再去孝敬父母嗎?

父母為我們做的事,我們是永遠還不完的,我們應該從小關心父母,讓父母少為我們操心。《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入則孝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誡人們,要先學會孝敬父母、學會尊重兄長、懂得愛之後,才能去學習文化知識。

其實,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愛自己就是一種對於父母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長大,可是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我們。上學放學的時候多注意安全,住在學校照顧好自己,遠離網吧改掉不良嗜好,盡最大的努力去學習,這就是孝敬。

《大學》的讀後感10

對於《紅樓夢》,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厚厚的書冊,密密麻麻如蝌蚪般的文字,散發着油墨的氣息,讓那時才七年級的我產生了厭倦。也許是對這種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排斥,我並沒有把這本書讀完。再讀紅樓時,我已是高中,隨着時間的流逝,我也漸漸長大,對於愛情有了朦朧的見解。重新端起厚厚的書頁時,發黃的書頁上不再是蝌蚪樣的文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幅幅真實動人的畫……

起初,看到的是黛玉的孤傲,寶釵的圓滑,湘雲的爽朗,王熙鳳的潑辣……後來,看到了黛玉對愛情的純真,對封建教條的不滿。寶釵對婚姻反應的冷淡,是一個封建世俗的守衞者……判詞“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寫的便是黛玉和寶釵。“可歎停機德”説寶釵是合乎封建道德標準的賢妻良母,“金簪雪裏埋”描繪了寶玉出家,一人獨守空閨的悲涼。“堪憐詠絮才”稱黛玉有謝道韞詠絮之才,“玉帶林中掛”黛玉淚枯而死,寶玉出家為僧。

黛玉和寶玉的愛情悲劇不僅是家庭悲劇,更是社會悲劇。王熙鳳在得到賈母的態度後,用寶釵替代黛玉演了一處“偷樑換柱”。結果便是黛玉的死,寶玉的心灰意冷。

紅樓裏眾多人物,獨愛黛玉,她的孤傲,她的天真,她的才氣,她對愛情的純真,深深感染了我。她沒有寶釵的機靈圓滑,沒有王熙鳳的權術,沒有湘雲的英朗直爽……一個多淚多傷的.女子,即便出生便擇定了家庭軌跡,即便出生便註定死的淒涼,她依舊敢愛敢恨,臨死前的那句,“寶玉,你好……”更是悲涼。一首《葬花詞》是她不願受辱,不甘低頭屈服,好強要勝的情緒宣釋。“儂盡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意為現在別人笑我葬花痴傻,他年別人葬我可知我是誰麼?暗含了自己命不如花,道盡了心中苦楚。這樣一個格格不入,多淚多傷的女子是那樣的悽美。

儘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到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甚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着回憶離開他,是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痴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説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説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並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麼説,寂寞地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的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問題。

《紅樓夢》緣起靈河畔一抹降珠草,受神瑛侍者澆灌,又因澆灌過多故五內鬱結。這也就是寶玉與黛玉悲慘愛情的寫照了吧!

《大學》的讀後感11

最近閲讀了姜戎所著圖書《狼圖騰》,此書是是一部以狼為敍述主體的小説,講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農耕民族漢族崇拜的是龍圖騰,農耕民族的龍圖騰充滿羊性的膽小與懦弱,代表了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缺乏進取與創造。而身處內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崇拜狼圖騰。而這本書,正是以此為核心,帶領我由好奇,到了解,最後融入其中。故事的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內蒙古最後一塊靠近邊境的原始草原。這裏的遊牧民族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養殖着牛、羊,與草原狼一起維護着草原的生態平衡。對於遊牧民族來説,他們對狼充滿了憎恨,它們獵殺羊羣,對人類也存在很大威脅,破壞它們的家園和安定的生活。同時,遊牧民族又對狼充滿了敬畏之情。書中寫到,住在畢力格老人家的知青陳陳剛入草原不久就孤身遭遇狼羣,親眼目睹了狼的智慧與兇殘,僥倖逃脱後他卻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狼。在畢力格老人的介紹指引下,他漸漸的瞭解了狼的習性,同時也明白了為什麼遊牧民族把禍害人類的`狼作為精神的象徵。使遊牧民族對狼有敬畏之情的便是狼具有獨特的優良品質,它們不僅吃羊,也吃其他破壞草原生態的野生食草動物,維護生態平衡,避免草原沙化。它們極具戰鬥天賦,它們是為戰鬥而生的,從一出生開始,它們就利用各種計策謀求生存,無論是聲東擊西,誘敵深入;還是以逸待勞,欲擒故縱,他們總是與人進行智慧較量,並屢屢取勝。作者借陳陳之口,形象而生動地表達出了狼的智慧與勇敢,在狼頭的帶領下,調兵遣將,圍獵畜羣;為了報復人類的貪婪進行的殘酷而壯烈的戰役。

狼的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深深觸動了我,狼的本領及智慧也不説與生俱來的,它們也是在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練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略的環境,還有來自人類的威脅,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中。這是一種危機意識,隨着社會的發展,競爭也愈加強烈,放鬆就會被淘汰,所以文明應該有狼的這種危機意識。

看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狼羣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鮮明的看到狼羣的威力。狼羣由狼王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無往不利。現在是競爭社會,同時也是需要合作的社會,所以,我們應該具備狼一樣的團隊意識,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實現共贏。

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危機四伏的我們,也應該具備狼的血性和勇氣,積極主動的去面對困難,迎接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進步,不斷髮展。

《大學》的讀後感12

讀罷紅樓,心裏酸酸的,大學生《紅樓夢》讀後感。不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説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絝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的纏繞着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説到這,紅樓夢裏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痴戀。在紅樓夢裏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羣。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

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羣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淒涼,花氣温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脱俗的詩人氣質。最歎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裏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裏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着“天盡頭,何處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套無情”,傷感着“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與其説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麼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歎!

還有要説的就是薛寶釵的愛情悲劇了。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説着什麼"蘭桂齊芳"。

《大學》的讀後感13

有句話説的好:‘讀史使人明智’論語就是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的學習它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等為人處世之道,我學到最多的是學習。

論語的第一句就告訴我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説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在温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温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書本學,不如向世人學,學習是一種悟性,處處皆學問。人的行為,價值觀,禮俗,知識的傳承,體現在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一個人的內心有智慧,而且願意好好去學,甚至樂意比自己差的人去請教,這就是一種難得的態度。

論語可以讓每個人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我們不斷努力學習,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去,我們就會更充實。

《大學》的讀後感14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是時在《知音》雜誌編輯趙美萍老師寫的自傳類型的文章。她從一個國小畢業生成為《知音》的編輯,這一路來,期間的奮鬥與挫折,數不勝數。

她在失去父親後,經過千萬的波折,她和母親妹妹從蘇北的農村來到安徽的繼父家裏,但生活卻沒有絲毫的好轉,生在他鄉處處受人排擠和欺負,母親和繼父的婚姻也並不幸福,國小畢業的她不得已離開學校到山上當起了採石女,拼命賺錢養家。聽到同存一個在上海打工的人講起外面精彩的世界。不敢人生就此下去的她去了上海。她最早在一家餐館做幫工,因為老本的騷擾憤然辭去。之後她進了童裝廠,她在周圍人的質疑和不屑中一步步做出自己成績。在介紹與童裝廠的合約之後。趙美萍決然的跳槽進了廣告公司,開始了與文字有關的工作。在這家公司,她創造了最短時間拉到業務的記錄。後來,他在強烈的.競爭下成為《知音》的編輯,進入雜誌社後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編輯和寫作中去。如今,她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成了眾人羨慕的成功者。

從趙美萍的親身經歷中我深刻的感覺到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成功,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的,而且我們所謂的苦難想對她而言根本算不了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為自己找藉口,總是抱怨別人不給我們機會,或家裏條件太差,從小沒經過培養,甚至還會認為是別人影響了自己。我們總是喜歡逃避責任,遇到一點小錯則就不敢面對。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從小就沒受過什麼苦,不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不會想到以後我們的人生該怎麼辦。由此,我想現在的我也因該是真個樣子吧。

剛開始來到大學,我就對自己説我要怎樣怎樣,鬥志昂揚。可是在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之後,就開始不自信了,很多事都不敢嘗試,怕自己會被別人笑話。雖然自己知道,只要努力去做了,根本就沒人嘲笑你,但是一直都走不出自己的那個圈圈。曾有過幾次嘗試,但是結果都不怎好。也就因為這樣,自己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了,總是在沒開始時就否定自己。因此,以致現在的自己什麼能力都沒得到提高。但看了這本書後,我真的覺得我不能就此下去,趙美萍她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苦難一次又一次降臨在她身上,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憑着堅強的毅力和執着的信念戰勝了它們。而我的那些苦難算得了什麼呀,還有我現在又有什麼資本不前進呢?

大一快過去了,過去浪費的時間已不能挽回了。我現只想好好珍惜現在的,努力為我的夢想奮鬥。我想,從現在起,我不可以再做一個膽小鬼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堅強的面對。我相信,任何苦難都不能讓一個為夢想執着的人倒下。

《大學》的讀後感15

社會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它教會了我如何生存,如何交際,如何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而高爾基先生就是在社會底層長大的,所以在寫自傳三部曲中將社會這種複雜寫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這本《我的大學》更是令我回味無窮。

這本書講述了阿遼沙經歷了較為快樂的童年,又度過了城中而有苦悶的打工生活,滿懷着理想的他期望能進入大學--這個知識的海洋,但是像他這樣的窮人孩子是不可能進入大學的,他來到了“社會”大學學習,觸及到了許多知識分子,收到了各種思想的教育,而這所“大學”為它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寬廣的世界。

是呀,學習不止一種,學習也是永無止境的,學習更是需要持之以恆的,阿遼沙為了讀書能夠受盡各種各樣的屈辱,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習一下他渴望讀書的刻苦精神呢?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上一輩的奮鬥精神,在自己的努力中不斷實現夢想,不斷向新的目標發起挑戰。

社會像一座繞不出去的迷宮,社會像一望無際的.大海,社會像跌宕起伏的樂曲,社會也像有着千奇百怪生物的古樹林……我們未曾想過要涉足社會,但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就已經融入到裏面了。阿遼沙就是在這所大學中生存、求知的。在這本書中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並不是那麼簡單,社會更是複雜。一會兒就有人丟了工作啊,一會兒就有人想不開啊,這些如亂麻般的人們,這些如亂雨般的瑣事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而這時我就更能感覺到阿遼沙他對自由的熱烈追求,他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他熱愛這所“大學”,更親近這所“大學”,他學習到了怎樣與周圍人交流(社會有各種各樣的交流方式),並開拓了視野,他更在裏面獲得新生。

看看現在外面的大街上, 這些來去匆匆,邊走邊吆喝的商販,那些滿頭大汗還在一步一步吃力搬運的工人,還有頂着炎炎夏日還在街邊掃地的環衞人員等等,我相信只要我們深入大眾,並如飢似渴地讀書學習,知識與實踐探索雙行,就已定會有一個燦爛的明天等着我們。

夜幕悄悄降臨,正如生活每天都在繼續。我望着窗户,這天上的星星多得數也數不清,它們就像一顆顆鑽石般閃亮,而我竟忽視了它們的美麗。不!它們在努力,在為自己照耀,希望成為天空中最閃耀的那顆星!而人生亦如此,每個人都在拼命奮鬥,因為都希望在社會中嶄露頭角,希望成為社會中中最閃耀的那顆星!

Tags:讀後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