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關於春節的黑板報材料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1.55W

篇一:春節習俗手抄報內容

關於春節的黑板報材料

一、春節的來歷:

傳説,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 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前的準備(臘月初八以後,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

1.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彙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準備活動:寫春聯,準備肉食,準備麪食以及理髮、沐浴,打掃衞生。

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

3.春聯:(1)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説,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鬱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 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鬱壘,也害怕桃樹。於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 年,後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後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 貼"福"字,而且倒着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説法。一説源於神荼、鬱壘的神話傳説,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並把二將 畫在宮門上。一源於唐玄宗夢見鍾馗為自己捉鬼,醒後命令畫工把鍾馗畫在門上。(2)灶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説灶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 買新的灶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5.福字:最早"福"字--傳説史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説"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於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 到了。

"慈禧一聽極高興,連説:"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

6.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户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製作方法。第一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一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市場。

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

1.除夕守歲:

1)什麼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由於農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 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後,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 歲,

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着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

1)什麼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鐘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

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懍《荊楚歲時記》記 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説,當時人在七年級早上起牀後先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 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裏裝上火藥,點燃火藥,發生爆響。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

3)鞭炮的 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樑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

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七年級早上, 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他 們保佑來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後,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願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 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後,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 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 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 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麼稱為"人曰"呢?這和中 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説,神在七年級創造了雞,八年級創造了狗,九年級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 誕生的日子。於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徵人們 在新的一年裏,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餘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 貼燕留粧户,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於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

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採用黏性較強的穀物製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 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

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 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 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着豆腐餡的,還有一 個包着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裏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裏。

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 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徵着團團圓圓。

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 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 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篇二:春節習俗(手抄報內容精選)

中國的春節,作為除舊迎新的節日,時間相當長,從年前的臘月二十三,天空中就似乎瀰漫了節日的氣息。這種節日的氣氛,在保持傳統風俗較好的地方,甚至會持續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但歡度春節的高潮,應該説是自除夕始一直到上元之夜。除夕與新年之際,意味着生命流逝的界碑,最容易引發詩人的生命意識,引發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所謂“舊國當千里,新年隔數更”,又值春風漸進之際,所謂“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也就最為容易引發寂寞情懷“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見中唐姚合《除夜二首·其一》)檢索唐宋詩人的春節詩作,不惟可以通曉唐宋時代之春節民俗,而且可以審視詩人的心靈世界。為何叫做除夕,光陰過去為除,《詩經·唐風·蟋蟀》就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歲月其除。”這大概是有關除歲之“除”最早的使用。朱熹解釋説:“聿,遂;莫,暮;除,去也。”説當蟋蟀在堂的時候,一年之歲忽已晚矣。終歲勞苦,不敢少休,而當此除歲迎新之際,應該縱情歡樂,“當此之時而不為樂,則日月將舍我而去矣”。這也就是中國春節何以如此之長的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有關春節的民俗,較早的記載見於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其中的庭前爆竹,以次拜賀,進屠蘇酒,插桃符等等,在唐宋詩詞中都屢屢得見,而且還有許多新的補充,如初唐之際杜審言的《除夜有懷》:“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興盡聞壺覆,宵闌見鬥橫。”描寫了除夜的把燭迎新、宵闌見鬥橫之通宵不寐的守歲以及興盡聞壺覆的射壺遊戲等等。射覆是古代近乎占卜的遊戲,在覆器下放置東西使人猜測,故曰射覆。猜謎語式的酒令,也被稱為射覆;李商隱在《隋宮守歲》詩中説:“沉香甲煎為庭燎,玉液瓊蘇作壽杯。”燃起名貴的沉香,庭院中火炬燈燭照得一片通明,舉起玉液瓊漿美酒,來祝賀新的一歲之開始。這些習俗,直到今天大多保留着。

唐人以“除夕”“元日”等春節為題目的詩作,當以白居易的為多。其中的原由,大抵是由於詩歌發展到中唐,原本以山水意象為主體的近體詩一變而為摹寫日常生活的以文為詩,如同王國維所説“詩至唐中葉以後,殆為羔雁之具矣”,説詩歌到了中唐,就像是春秋時代相互見面禮聘應酬的羔羊大雁一類的禮物(《禮記》:“凡贄,??卿羔,大夫雁。”)。這種説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初盛唐詩,近體詩剛剛形成,山水意象興起,故作詩極為凝練,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而中唐時代的韓愈、白居易等,以散文方式寫詩,白居易又特別主張通俗曉暢,寫詩近乎寫日記,寫書信,蓋因詩體變革的初期,其意義往往更多在於沖決,尚未找到適中的方式,因此白居易的春節詩作,雖然數量極多,但卻並不是太好。其中稍稍好看些的,如寫於60歲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洋溢着對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恬然自得,是那種“七十期漸進,萬緣心已忘”的閒適和“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愜意。寫於49歲的《除夜》好些:“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明朝四十九,應轉吾前非。”特別是前兩句,雖然仍然是個體化的語境,但因為

篇三:春節風俗手抄報資料_臘月二十六

臘月二十六是春節風俗裏的一個日子,在這個日子裏,風俗是殺豬,下面提供的春節風俗手抄報資料有具體介紹: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春節風俗手抄報資料_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六殺豬) 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民俗“燉大肉”。 在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就有了“臘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説。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着“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説法,也就是説,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

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春節習俗之一。 一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六,按老理講“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相信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跟大家講講這個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的民俗。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裏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裏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同時,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着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看着那一碗碗噴香熱乎的燉大肉,就算是肚裏不缺油水的人,也準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酒,揀塊兒肥的解饞。這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過癮、更實惠,也更有家的感覺。吃着吃着,年味也漸漸濃了。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着過年的貨物,乾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採購的目標。燉鍋肉,一般按漢族而言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説絕對是一種奢侈的願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願望終於實現了。燉大肉,昔日香飄一條衚衕,如今香飄整棟樓房。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去也沒有膩的感覺。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着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篇四:春節風俗手抄報資料_尾月二十六

尾月二十六是春節風俗裏的一個日子,在這個日子裏,風俗是殺豬,下面提供的春節風俗手抄報資料有具體先容: 民間諺語稱:“尾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往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進年謠,是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春節風俗手抄報資料_尾月二十六(尾月二十六殺豬) 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尾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民俗“燉大肉”。 在尾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就有了“尾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尾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説。關於尾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着“尾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説法,也就是説,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尾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曆年十仲春(又稱尾月)二十六的俗稱;春節習俗之一。 一轉眼就到了尾月二十六,按老理講“尾月二十六燉大肉”相信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跟大家講講這個尾月二十六燉大肉的民俗。

過往,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裏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輕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裏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往割一塊肉回家,因此,尾月二十六燉大肉也被稱為“尾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同時,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由於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着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尾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尾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很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看着那一碗碗噴香熱乎的燉大肉,就算是肚裏不缺油水的人,也準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酒,揀塊兒肥的解饞。這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過癮、更實惠,也更有家的感覺。吃着吃着,年味也漸漸濃了。 從尾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

人們上街置辦着過年的貨物,乾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採購的目標。燉鍋肉,一般按漢族而言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説盡對是一種奢侈的願看,但是在過年的時候願看終於實現了。燉大肉,昔日香飄一條衚衕,如今香飄整棟樓房。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往也沒有膩的感覺。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由於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着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尾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尾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很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