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育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74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心教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1

這個暑假讀完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與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在恰當不過了!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在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2

第一次拿到《愛心與教育》,隨意地打開一個章節翻看着,就被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經意之間有什麼觸動了我的心房。然後,把它放在枕邊,細細地研讀,那飛揚的文字一次次滲入到我心靈的深處。今天,我做在電腦前,桌子上就放着這本《愛心與教育》,在開始敲下第一個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撫摸着它,彷彿又一次和李鎮西老師進行着心靈的對話,那麼真實的感受到了愛心的跳躍,激情的脈動,詩意的揮發。

是啊,在書中,我讀到了愛:每天定時給汪斌煮一個雞蛋,開學前為每一個學生寫一封信,每一個學生的生日獻上一份真誠的問候……這是李鎮西老師攜着一顆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每一個孩子喜怒哀樂的結果。在書中,我更讀到了教育中理應擁有但卻久久失落了的東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為萬同的轉變,與王銅的溝通,李鎮西老師處處顯示出這種平等,這種民主。

如果説現在的教師大多不愛孩子,未免太絕對了些。哪一個教師會否認自己是有愛心的呢?曾聽説一位國小一年級的女教師,為了“嚴格要求”學生,竟在課堂上用膠布封住了説話的十幾個學生的嘴巴!她時,她很委屈地説:“我也是為了學生好!”

教育需要愛,但是一種怎樣的愛呢?我想不是溺愛,不是不平等的愛,而是一種在民主中的關愛。讓我們象李鎮西老師那樣,在愛中體現民主,在民主中實施關愛吧!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3

新年到了,當大家團聚在一起,共享者歡樂時刻的時候,你可曾想過敬老院裏那些殘疾、孤寡的老人們呢?

我們幾個同學組成了一個小分隊,去敬老院裏獻愛心。首先,我們去超市買了些餅乾什麼的。誰知大家都沒帶錢,只有我和王詩慧身上有些。我們把錢湊了起來,買了7包餅乾。

我們上路了。一路上有説有笑。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終於到了敬老院。一打聽才知道,敬老院的院長是我幼兒園時的班主任。可是老師今天正好不在,門也鎖着,無法打開,我們被堵在了門外。更糟糕的是,門衞室裏居然沒有人。“不會搞錯吧,連門衞也沒有”“我們不會白來了吧”同學們發起牢騷來。這時,在院內草叢裏,走來一位老人,“啊、啊”的叫着。我仔細打量起着這位老人來,他已有70歲左右的年紀,兩鬢髮白,臉色通紅,一張臉上長滿了皺紋,看上去老態龍鍾、有些痴呆的樣子,等了許久,一位戴着帽子的中偏老年人走了出來,問我們:“你們幹什麼?”周思琪答道:“新年到了,我們來幫老人們做做好事,還買了些餅乾送給阿公、阿婆們。”那個大概是門衞的人就放我們進去,我們剛進門,一條狗就衝我們“旺、旺”叫個不停。那門衞喊道:“去、去”,那狗才停下。大概是狗的叫聲,吸引了許多老年人圍了上來。我拿着餅乾一一分給他們,老人們樂呵呵地笑着,我們用普通話向他們祝賀時,他們卻聽不懂。轉念一想,這些老人也沒有多少文化,大概聽不懂吧。於是我們用方言向他們祝賀,老人們就更高興了。大家還幫老人們疊被子、理衣服、倒茶,然後用手機照下了精彩瞬間。

我們走了,但我們的祝福卻留在了老人們的心中。雖然我們只帶了些薄禮,但“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願天下的孤寡老人們過得更開心、更快樂。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4

20xx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李鎮西教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通過學習他的《用愛心譜寫教育詩篇》,使我對師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是非常必要的。

“愛”是通向師生兩岸的橋樑,是溝通彼此情感的一把金鑰匙,更是編織與加固師生情感交流的紐帶。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要熱愛學生,特別要偏愛後進生,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是轉變後進生的先決條件,它可以打開後進生的心靈深處的祕密。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愛護與關懷,尤其是後進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的愛。作為班主任的我,堅持用一個“愛”字貫穿轉化後進生的工作,並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談談我的體會。

一、多一點信任與尊重

一些學生之所以有過失行為或不良習慣,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要矯正就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我班的後進生小嚴,學習馬虎,經常欠交作業,遲到,有時趁同學不在場,把同學的文具據為所有,貪小便宜。經老師多次批評、教育,收效甚微。一次,小嚴的老毛病又犯了,上數學興趣課時,他把一位同學的遺留在座位上的表拿走了,同學們一時議論紛紛。我想:過去批評教育也起不到作用,如果此時再用嚴厲的批評方法教育他,只能適得其反。於是我從維護他的自尊心出發,沒有當眾揭他的短,而是把他叫到一邊説:“也許你是想和同學開個玩笑吧!快把表還給別人,那同學正着急呢。”他聽了我的話,當即把表還給別人,我便及時表揚他。對於小李,我並沒有因此而嫌棄他,為了進一步引導他矯正自己的不良習慣,我時時關心他,多次找他談心,同時啟發他正視自己的缺點,給他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用感人的事例啟發他,引導他,教育他應該怎樣做人。我採用了考驗鍛鍊的方法,讓他保管班上的棋類、書籍扥。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信任,把工作做得很出色。我又根據他愛好足球運動的特點,推薦他參加學校的足球隊。由於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給了他改正缺點的勇氣。他不但對工作認真負責,學習也努力刻苦。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小嚴有明顯的進步,在級的數學競賽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學習自覺了,思想上也進步了,他終於改掉了自己不良的毛病。

二、多一點引導與鼓勵

一般來説,學生都喜歡錶揚,後進生也不例外,如果我們能認真地挖掘他們潛在的閃光點,並注意表揚他們,哪怕是不是微小的進步,都會使他們感到老師的關懷和鼓勵,從而有助於他們全面的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自己,增強自信心,鼓起克服困難勇氣。我班的劉偉業、楊遠航、陳冉基礎差,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我首先在課堂上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圍繞授課內容,有目的提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多讓他們回答,難度大的問題先由優生回答後再讓他們複述,堂上的黑板練習也讓他們多做,即使做錯了也從不批評,還表揚他們勇於進行實踐的精神,並因勢引導教育他們,這次寫錯了,要找出錯的原因,以後就不會再錯了。經常鼓勵他們要克服學習的畏難情緒,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引導上下功夫。他們有時不依時完成作業,針對這種情況,我不是用一般的批評方法來解決,而是先詢問他們對完成作業有什麼困難?再利用課餘撕間輔導他們,替他們拾遺補缺。我還買了些學習用品、書籍和有關的練習題冊送給他們,他們手捧着老師送給自己的學習用品,非常感激,覺得要好好學習才對得起老師。現在他們在學習上都較自覺、刻苦,能依時完成作業,上課積極舉手發言,而且聲言響亮,對此我都給予表揚、鼓勵,使他們學習更加努力。

三、多一點關懷與温暖

對於後進生,不能因為他們缺點多,就冷淡疏遠他們,要抱着一顆愛心去親近他們,從思想、學習、生活方面去關心他們,瞭解後進生的內心世界和形成的原因,然後根據後進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開展轉化教育工作。我班的馬榛,父母把孩子當包袱似的推來推去,你不接送、我也不管,放任自流,在家庭中得不到關懷和温暖,更談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該生形成特殊的性格,打人、罵人、搗亂是常事,更重要的是不聽從老師的教導。上課時在教室裏走來走去,搗亂課堂紀律,連值日生都敢打,老師們都説他無藥可救了。

我也覺得該生不一般,是我從教十多年來碰到的最棘手的一個。開始我想來個下馬威,先鎮住他,然後再教育。可我的想法錯了,他根本不吃我的這一套,頂撞我的聲音更大,他依然我行我素,想怎樣就怎樣,誰也管不着,不但影響了教學的秩序,而且也影響了整個班的集體,弄得班級不得安寧。怎麼辦呢?我非常苦惱,有人勸我放棄他,一氣之下,我也這樣想過。但冷靜考慮,如果放棄他,他又會怎樣發展呢?我還是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嗎?思前想後,我終於決定,改變做法,從關心他入手。先與他交朋友,找他聊天。經過與他聊天,我發現他是一個有上進心、關心集體、不甘落後的學生,在他很多缺點的外表下,隱藏着不易被人發現的優點。當談到家庭情況時,他的淚如雨下。其實他是一個家庭的受害者!見他落淚,我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我深深地同情他。自從談話以後,他的態度漸漸地發生了變化,開始聽我的話了。

接着我找他的父母,先做他們的工作,對馬榛在校的表現,我都做好書面記錄,並及時與家長交流。通過與他父母互相溝通、交流,共同研究、探討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方法,他的家長也十分配合。由於他過去缺乏家庭的温暖,我就在生活上關心他,當他父母因工作忙,不能來接他時,我就把他帶回家,煮飯給他吃,幫他洗衣服,輔導他做作業,把他當兒子一樣照顧。可是他到我家後,把我家搞得亂七八糟,天翻地覆,雪白的牆壁上留下了許多黑色的腳印和手印, 吃飯時搞得滿桌子都是飯菜、湯水,又不講禮貌。這時遭到我孩子反感,他堅決不肯讓出牀位給他睡,嫌他髒。這時我又耐心地做我孩子的思想工作,對他説:“馬榛雖是個後進生,身上髒,如果人人都嫌棄他,看不起他,他不是越來越差嗎?你也是一名學生,如果你的老師和同學也嫌棄你,看不起你,都不願接近你,你的感受又會是如何呢?你是教師的孩子,你應該理解你的媽媽,體諒你的媽媽,支持你媽媽搞好轉化後進生工作才是,不應嫌棄他。”孩子又對我説:“你這樣做不覺得辛苦嗎?”我説:“教師的工作是辛苦了點,但媽媽沒有理由放棄轉化後進生這項工作!”這時孩子懂事地點了點頭。後來他不但自覺地讓出了牀位,還主動幫我輔導馬榛做作業,幫他找作文參考資料,幫他解數學難題。在我家的這段日子裏,我經常和他談心,談現在、談理想、談未來……鼓勵他 改正不良的習慣,樹立起進步的信心,他感受到愛與温暖。在幫助馬榛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許多老師的協助與支持。當馬榛鬧事的時候,學校領導無論工做多忙,都抽空耐心地教育他,和風細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了領導做榜樣,我覺得自己更應該耐心地做好後進生的教育工作。

經過大家共同的教育與幫助,馬榛的紀律、學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再搗亂了,還為班做好事呢!作業也自覺地完成,成績提高得較快,期末考試,語文成績由平時的七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多分,數學和英語績也提高了許多。馬榛由一個十分頑皮的學生變成了一個守紀律、聽從教導的好學生。現在打罵同學的現象基本消失,還主動協助老師管理好自習課的紀律。同學們 為他的進步高興,我更為他的進步高興。他的父母也不例外,孩子進步了,父母的心情好了,家庭也和睦了。家長感激地對我説:“我們很感謝您,您不但挽救了我們的兒子還挽救了我們的家庭。過去為孩子差而吵架,現在兒子進步了,我們再也不吵架了。”過去馬榛父母隨也不願接孩子,現在有時兩個一起到學校接孩子,順便查看記錄本,瞭解孩子當天的表現情況,進行配合教育。每當我看到他們一家三口牽着手,高高興興地離開學校時,我感到極大的快慰。

實踐證明:作為一個人民的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因為沒有真誠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只有你對學生充滿愛心,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才能“對症下藥 ”,用他能夠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教育工作,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才能使他們不斷地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5

在閲讀《愛心與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鎮西,由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闡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學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時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對愛的教育的昇華是這樣説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的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班裏一名學生劉某,稍有不順的就大發脾氣,希望通過發泄憤怒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我為他提供了釋放的空間,訓練他學會用動作釋放自己的情緒,訓練他在情緒激動時,能從自我的情緒中跳出來,更好的觀察自己和他人,客觀的面對和分析所面臨的問題,改變自己鑽牛角尖的思維方式。

為了幫助他學會如何愛別人,我召開了一次班會,讓全班同學在教室裏佈置各種障礙物,我蒙上眼睛,讓他扶着我穿過障礙,其他同學觀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堅定,他很輕聲的告訴我應該怎麼走,我的頭、膝蓋不時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礙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卻是那麼温和、那麼細心,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暖流在我心中湧動,但我的心卻在唱歌:他知道如何關心別人,愛別人,愛是人的本能。然後,我又讓以前與他關係比較惡劣的同學蒙上眼睛,讓他扶他們穿過障礙。幾個下來,同學們都反映他十分細心,值得信賴,他也表示以後與同學相處要互相寬容、互相體諒。從此以後,他變得愛同學了,愛老師了,相信他也會用同樣的愛,愛父母,愛社會,愛國家。

當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接起來的時候,這種愛變得偉大了,我們的職業也變得偉大了。師愛,並用這種無私的愛引導學生,就是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書中深入淺出地講解,精彩的教學案例,讓我更系統地瞭解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意義,更全面掌握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觸動最大的是針對後進生轉化的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試着把幾個成績差又不甘落後的學生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學習互助小組,每天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個人所碰到的問題,分享大家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獲得了羣體認同感。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獨的,受人歧視的,而是感受到了集體的温暖。由於沒有了先前那種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縮心理,因此在小組交流會上每個成員都積極踴躍地發言,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一掃以前那種焦慮、沉悶、煩躁的心態。

其次,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在學習小組中,剛開始我就要求他們做到“會的給不會的講,進步快的給進步慢的講,在某科目擅長的給不擅長的講,共同性的難題大家共同承擔”的互助性原則。比如你數學好,你就多承擔數學難題的主攻任務;他英語好,那在英語上就多當當小老師。這樣,講者為擔當起光榮的使命往往“備課”認真,講解耐心細緻,結果讓自己也更加熟練透徹地掌握了所講的內容;而聽者為了對得起“老師”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師”面前丟臉獻醜,總是虛心求教、專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進步。在學習較差的學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懶散、鬆懈的毛病,成立學習小組後,誰都不願意在這個新的小羣體中落後,因而自我約束力大大加強。另外,在平時大家相互監督的環境中,小組還選出了常務小組長,由成員輪流擔當,由他負責監督小組成員中的懶散、鬆懈現象,並及時提醒和批評。

最後,活躍了學習氣氛。在小組學習中,學習形式豐富多彩,比如有演講、朗誦、辯論、抽籤答題、小組對抗、搶答等,大大多於單人學習的形式,其氣氛熱烈,輕鬆活潑,從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勞感。

無論是哪種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優秀的教師那樣,善於鑽研,勇於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符合學生實際的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愛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6

再次捧起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帶給我的依舊是感動,是欽佩。書中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淚下。沒有誇誇其談,書中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言語之間是種幸福的味道和諧的師生關係,快樂的校園生活。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是在大學校園,當時立志做一名教育工作者,為祖國培育花朵。第二次讀是當班主任那會,喜歡現學現賣,看到李老教育學生比較共鳴的方法立馬為我的班級所用。現在是第三次讀,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攝”,每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可是長久的對需要愛的人施之以愛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愛心與教育》中,以手記的開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施愛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閲讀過程中,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真誠的愛的回報,每幕都讓我為之感動,不斷的引發我思考在“愛心和童心”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鳴的是:“當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顆愛學生的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正如書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我們每一位教師,如果你是愛學生的,就必須有一種能力—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世界,而非頤指氣使、強行命令。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讓我由衷地佩服、尊敬。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的。我認為,我們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看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居住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説,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讀書是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7

假期裏,我完全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感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動。李老師應用很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特別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動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動!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願,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説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寶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預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甚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換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動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沉思。對工作多年的我來講,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留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動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尋求。所以他不單單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豔麗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落後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位落後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乃至會經常循環往復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瀏覽進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設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感的反覆?慚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失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由於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實在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時間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落後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點變化,不論是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由於他們長時間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具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輕易,那需要真心腸付出。

《愛心與教育》讓我收穫頗豐,不但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遭到,國小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8

假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和對待學生的真誠,書中所描述的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處處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一、教育,必須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答案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愛玉,育人首先要愛人"。愛學生是教好學生、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

教師用"愛"的眼神、"愛"的語言、"愛"的行動把知識和做人傳遞給學生,當面對一羣純潔的孩子時,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濃濃的師愛灑向他們,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愛開啟學生心靈之門,我們才能完成我們肩上的神聖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學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資,明天學生定會在學習上多一份收穫。

二、教育,必須用心靈去贏得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認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靈去贏得心靈;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覺得真正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尤其對待一些"後進學生",更要從每一個人獨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自然就必須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待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閃光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雖然有缺點,但我也有亮點"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是一種由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將會感到無比幸福,而學生也會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之舟才會駛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僅有愛心還是不夠的

教育家們説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失去了愛的教育就像池塘沒有了水一樣。也有俗語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但在教育實踐中,脱離了方法和藝術的純粹的愛的教育,有時也會像鳥兒失去翅膀一樣,變得蒼白無力。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師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真正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説困難其實也不難,只要你真正愛他們,你會發現他們會愛你愛得更深、更真切。當愛與責任存在於師生之間的時候,就會變得無堅不摧。

作為一名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但更需要愛。愛,是教育的源泉,讓我們以李老師為榜樣,真誠對待每個學生,切實感受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走進學生的心裏,做他們真正的朋友。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9

有人説:"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我想説:這份光輝來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經營、積極地探尋和恆久的堅持,否則,頂着一份"光輝職業"的光環再久,也不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我相信:每個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園的時候都會信誓旦旦"為學生奉獻"、"用全部的愛去面對工作",可是,我們怎麼去施與愛?如何能夠讓這些愛起作用?還有,怎樣能夠使得這份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得以持續?這些,才是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

作為一個在教育領域工作十幾年的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教師這份工作做久了,是會出現瓶頸期的。或者因為疲累,或者因為慣性思維,我們會發現自己難以獲得突破。的確啊,講台不過三尺,教室不過幾十平,在這片小小的天地裏,我們怎麼閃轉騰挪,才能開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讀書……

引用現在一句流行的話來説:"學校是讀書的地方,不僅是做題的地方。"這裏面的寓意無論對於學生來説還是對於老師來説,都是非常適用的。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我喜歡它不僅因為這本書中強調了"愛心"這個在教育行業耳熟能詳的詞彙,還因為作者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並給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切實的指導。

在《愛心與教育》中,有一部分關於"後進生"的內容。李鎮西老師非常注重施與愛的公平性,他會努力讓自己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即便是後進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對於後進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這一點,給我的啟示特別大。

我突然發現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個誤區,對"老師"的定義出現了偏差。我以為:老師就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門關起來,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人;就是放學的鈴聲響起來,學生回家之後,就不再負有責任的人。原來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講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開啟的心門啊!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講了很多他本人和學生相伴成長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拘泥於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種"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進了學生的生命中,從而融為一體,互為支撐。這才是"愛心"的最高境界,他對學生的愛不是"應該去愛"那麼生硬,而是能愛,想愛,不愛不行!李鎮西所參與的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的成長和整個人生,這點值得我反思與學習。

在我的班級中,也曾有一名讓人頭疼的"後進生",他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上課公然頂撞老師,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我找這位學生談過很多次,他卻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讓我無所適從。終於有一次,這名學生上課不遵守紀律,擾亂課堂,將我徹底惹惱了,我把學生的爸爸請來學校,想和他溝通下。沒想到,這位父親當着我的面就打了兒子兩記耳光……

這位情緒激動的家長告訴我:他和孩子的媽媽早年就離婚了,他一個人帶着兒子過,為了養兒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離開學校之前還叮囑我:"他不聽話你就打。"這些讓我覺得猝不及防又無奈。

當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提到的後進生產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為一個老師,我們有機會參與孩子的成長,真的應該時不時打開教室的門、學校的門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門,去了解他們背後的生活,也許,那裏才藏着激勵他們前進的動力。

我嘗試着走近這名"後進生",利用課餘時間和他談話、給他補課,看到他的手套壞了,幫他買了一副新的……而這名學生對我也從剛開始的牴觸、防備到後來的信任。他開始對我抱怨父親對他不好,開始述説自己沒有媽媽的委屈……當某天放學之後,我和他一起回家,當着他爸爸的面兒誇獎他最近進步了很多,並委婉地規勸這位父親不要經常打罵孩子的時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後進生"臉上綻放出笑容……

當然,這名學生因為基礎太差,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成為一名各門功課優異的"尖子生",但是他開始認真聽講了,開始知道尊敬老師和友愛同學了,並且在我的鼓勵下發現了自己在體育方面的特長……這些,都讓我覺得無比欣慰。

我不知道這名學生會不會在若干年之後像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寫的那樣,回到學校來,述説自己的成就,表達對老師的感恩……而且,這些對我來説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有一天,他畢業走出校門的時候,我會非常放心。我覺得他不會再因為家庭的殘缺而放棄自己,不會因為缺愛而仇視社會,並且明確了自己的奮鬥方向,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將來在社會的上的哪個領域,都會過得很快樂。

同時,我也特別感謝《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它打破了我的瓶頸,洞開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門,讓來自門外的風吹拂着我,撥開教育的迷霧,認識到愛心的本質和教師這一身份的真實意義。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10

愛心,是冬日裏的一片陽光,使飢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温暖;愛心,是沙漠裏的一泓清泉,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灑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場甘霖,使孤苦無依的人即刻獲得心靈的慰藉……寒假的酸甜苦辣,在我心中是揮之不去的。正月初四的下午,我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去兒童福利院看望小朋友們,並獻上了一份愛心。

正月初四一大早,我和哥哥拿出自己的壓歲錢去超市買了些水果和零食。我們還精心準備了幾個節目。下午兩點半,我們就興奮地來到福利院。進大門上了二樓,我們便看見20多個不同年齡層次的小朋友坐在教室裏看少兒節目。我們剛到門口,他們就異口同聲地喊:“哥哥姐姐好!”我聽了,一股熱流在心中湧動。走進教室,我看到的是一羣有着各種殘缺的可憐的孩子,我的心裏很不是滋味。我和哥哥把帶去零食分給他們,只見他們個個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接下來,我和哥哥就每人吹了兩首歌曲給小朋友們聽。僅管我們的表演並不是十分精彩,但是,我從他們那一張張笑臉中感受到了他們是那麼的快樂。然後,我們又去參觀了他們的房間。他們的房間很整潔但比較簡陋,牀硬硬的,被子也不厚。這又又使我起了憐愛之心:他們失去了父母,得不到母愛和父愛,生活條件又不是很好,真是太可憐了!最後,我們還跟他們進行了交談,玩遊戲……我跟他們交談的時候,雖然有時聽不清楚他們在講什麼,但我仍然很努力地想聽清楚他們講的話,想聽一聽他們的.心聲,想多給予他們一點快樂。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要回去了。臨別時,那一隻只小手抓着我們的手不肯放,有的小朋友還主動伸過手來讓我們去握。看來,他們是多麼渴望有人去疼他們、愛他們,使他們體會到生活的快樂、欣慰和幸福呀!他們是多麼渴望生活中多一個人去愛他們呀!

讓我們一起去關愛他們吧!雖然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力量,能讓那些孩子們感受到雖然失去了爸爸媽媽,但是有社會上許許多多人去關愛他們,使他們覺得生活是快樂而幸福的。而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的快樂是無限,心靈是滿足的。

雖然寒假已經過去,但這件事卻一直烙印在我心頭。它使我永遠不會忘記愛,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可憐的孩子,我還要去看他們。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11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 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12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我來説,家庭生活和學校工作,讓我閒暇時間不在向學生時代那麼充實,讀書自然無疑是開闊我個人視野最好的捷徑。尤其是讀教育類的專著時,經常便會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可以在書中學習到怎樣教育教學,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的確很真實也很充實。

回顧教書生涯,已走過了18個年頭。隨着現今教育發展的態勢,當前要“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可為是作為今天的人民教師的一個終極目標。近些天裏,我在一個星期內,細細研讀了當代堪稱教育名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感受頗深,在書中受到了很多啟迪。

體會之一:教師更應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給楊守豐書信中的結尾推薦他閲讀陳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以及《傅雷家書》。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時,才能活學活用,信手拈來,對於教師更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體會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一節課的時間,他們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學,性格憨厚,思維緩慢,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業,所有同學都能當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納,錯誤率高。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時常表現急躁催促,對他大發雷霆,可是於事無補,成效不佳。時後與他拉近距離,細心談話,加以耐心輔導,發現他的數學思維不是我之前個人認為那樣不可救藥。所以我們對學生真正瞭解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關愛他。你才會體會到我們的孩子是懂事的,是會對老師有種莫名的感激之情。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13

今天是星期天,天氣真不錯呀,萬里無雲的天空上飄着朵朵白雲,火紅的太陽照着大地。我懷着愉快的心情出了門,我站在家門口的15路車站等公交車。????

等了好久,公交車終於來了,我像兔子般的竄上了公交車,刷了學生卡,啊,只剩一個座位了,我好幸運呀,我飛快的坐了上去。????

正在我暗自思考的時候,車又靠站了,沒有人下車,卻上來了一個人,我定精一看,是一個阿姨,只見她滿頭白髮,滿臉大汗,臉色發黃,好像是生病了,我再一看,她左手住着枴杖,原來她左腿受傷了,右手拿着一個竹竿,不停的在地上敲打,原來她是個瞎子。我最後一看,她的肚子大大的,圓圓的,還不停的吐酸水,啊,她是一個孕婦。????????

車上做着的其他叔叔阿姨們,看到她都把臉扭到外面,假裝沒看見。車開動了,看着她一晃一晃的,我的心難受起來,司機叔叔按了一下廣播,“各位乘客,如果車上有老、弱、病、殘、孕以及報小孩的乘客,請您將座位讓給他們。”我心裏想:爸爸媽媽和老師從小就教育我要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我應該把座位讓給這位老奶奶。可我又一想,只有一個座位了呀,我還要坐好幾站才能到呢!這時:雷鋒、董存瑞、羅生教、黃繼光、劉胡蘭、焦裕祿、趙春峨、陳思德、孔融、馬克思的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裏。他們的事蹟激勵了我,是呀,我不能為了我自己舒服爾不顧他人的幸福呀!但是我又下不了決心。????

就這樣,我不停的做着激烈的思想鬥爭。不知過了多久,我終於下定了決心,把座位讓給了老奶奶。老奶奶激動的對我説:“小朋友,謝謝你!”剛好車停了,我到站了。我一邊下車一對阿姨微微一笑。

透過遠去的車窗,我看到阿姨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14

讀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他讓我感受到了師愛的力量。正如老一輩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説的:“教育若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一詞最為廣博而深奧,但在每個人愛與被愛的生活中,它顯得又是那麼單純與具體。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師對學生的愛,如此平凡,但能讓學生深深地感覺到。我認為“教育,從愛開始”意味着教師要做孩子心中的明燈,照亮他採拮知識的路途,做孩子人生的航標,指示他駛向光明的彼岸。我們要把温馨的話語送給孩子,把熱情的鼓勵送給孩子,把無私的關懷送給孩子,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樣,才能使一株帶刺的薔薇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礎之上的愛,不同於那種保姆式的愛,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或施恩式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愛學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與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愛學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學生,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着想,學會“心理換位”,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愛學生還要學會寬容學生,對於他們的缺點、錯誤,要耐心的幫助,嚴格的批評,熱心的開導,不能使用“心靈的鞭子”;愛學生必須真心信任他們,信任是力量,能讓學生勇敢地向困難挑戰,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教師對他的器重與喜愛。書中集中體現了李鎮西老師獨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李老師讓我對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不但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師愛學生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份愛一直在我們生命中延續,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向她們學習,一起做一名真正愛學生的老師吧。讓教育從愛開始,讓愛在教育中傳遞,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愛,從愛中感受到愛的力量,讓我們的愛在祖國的花園中盡情的綻放吧!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15

記得地震剛開始,第一次讓皓子看新聞。他就呆了。説着:"房子怎麼倒了呀。人都死了呀!" 我還趁機的灌輸。告訴他地震來的恐懼。地動山搖。沒幾秒種壓死好多人。告訴他小朋友多可憐啊。手不能動了。腳被壓住了。如何如何的。。 本以為讓他可以看到別人的苦難。讓他有愛心或者知道珍惜自己的生活(扯太遠了。三週歲半的孩子懂個P啊) 沒想到幾次後。我每天看新聞。他過來一看這個就皺眉了。 説:"媽媽你不要看了。放來放去是地震!" 那時候我還責怪他沒有愛心。跟他爹説這孩子怎麼就不知道人家可憐啊。我都看的流淚了呀。 在那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又想起了這個問題。 因為我總覺得自家兒子這麼沒愛心。這是當媽的多鬱悶啊!

可是我看着他熟睡覺的臉。突然之間明白了。 大人不能讓孩子和自己同一視覺角度看待事情。 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應該學齡前)孩子是直接而且單純的。他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道地震的實際危害性和人死亡的真正含義。對於死他也就明白從此不能看到爸爸媽媽了而已。 而大人不沒有經歷但是心裏會想象會假設災難後我們會如何。可是孩子的世界相對簡單。特別對膽小軟弱的孩子而言更是會造成陰影。他看到很多血腥的場面。直覺就是害怕。那個慘樣。會讓他恐懼害怕。而大人不同。我們看到的是這個慘面背後的真實故事。和延伸到失去親人的諸多痛苦。

所以自那次後我就沒邀他一起看這類新聞。偶爾他一起看的時候。我也不會灌輸他什麼思想。 我怕他會承受不了,反而這麼比較好。他也很坦然讓他自然而然的去接受去自己體會。看到孩子在簡陋的帳篷裏讀書。還有住院的情景。他就會問:"為什麼他們要那樣啊。"還會説:"你看呢。媽媽。可憐吧。”

或許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説沒有吃的。沒穿的才是最直接的。他們也會從內心產生憐憫和同情。家長也會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家長對孩子做地震愛心教育的同時請適當吧!原本比較脆弱的孩子更要注意以後碰到挫折會膽怯,心靈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