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育

國小教育論文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説理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教育論文

國小教育論文1

國小語文課堂素質教育應用

摘要:羅x曾經説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學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發現好信息的心靈。賞識是孩子生命中無形的土壤、空氣、陽光和水,是讓孩子舒展心靈,發展潛能的教育,也是教師成為教育家的教育。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強化手段一般分為消極強化手段——懲罰和積極強化手段——賞識,歷年來多種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與其數落學生的十處缺點,不如讚揚他的一個優點。

關鍵詞:素質;素質教育;國小語文

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強調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學生個體的主動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在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一下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點滴體會。

1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這説明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的同時肩負着育人的艱鉅任務。也就是説,首先要教給學生怎樣做人,學會做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而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感情的薰陶有機地結合起來。每一篇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礎上,總結課文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鈎》一課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描寫老班長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詞語、句子和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老班長為了革命,為了完成黨交給的把三個病號帶出草地的任務,而想辦法彎鈎釣魚,自己從不吃魚,又鼓勵病號喝魚湯,最後因飢餓勞累而犧牲等重要內容,體味老班長忠於革命、忠於黨和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以此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決心為祖國爭光的責任感;在教學《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時,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及其罪惡本質,只有對社會主義才能使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藉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熱愛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強決心。

2把學法指導引入到語文教學之中,教會學生學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認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啟發我們,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教法與學法必須同步,相互協調,使學生不僅“學會”更要“會學”,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的原則。教師應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應把功夫用在“導”上,導方法、導技能、導規律。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所講,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學要致力於導,即把立足點放在引導學生的“學”上,使其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做”的目的。

3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素質教育要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發展學生的健康個體。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想方設法“以教材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1將課前預習移入課堂,定時間和目標。教師講授新課前給學生一節課預習,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利用工具書解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字、詞、句和教師所給出的預習提綱,再有難點留在課上質疑問難,這樣做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3.2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慾望。電教手段具有直觀性,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它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直觀思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講五壯士勝利完成掩護羣眾和部隊轉移的任務後,屹立於狼牙山頂峯,準備跳崖部分時,讓學生邊看彩色幻燈片,邊聽錄音,這樣就把五壯士為了革命,為了人民而勇於獻身的偉大壯舉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後讓學生看幻燈片,描述畫面,也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點詞語,誘發學生學習慾望,培養了學生直觀思維能力,並從中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4抓好活動課,促進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是國小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課堂教學切實發揮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質教育才能落到實處。它對學生進行全面聽、説、讀、寫訓練,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語文課堂畢竟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的機會,所以為了落實素質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切實抓好活動課這一輔助課程,讓學生個性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發揮。語文活動課的內容是語文課的延伸。

如:朗讀比賽、猜謎語、故事會、智力競賽、表演《小英雄雨來》、《凡卡》、《奴隸英雄》等課文內容……在活動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即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師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獨立地進行活動,他們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積極性高漲。通過活動課,拓寬了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心理,身體等素質得到發展,培養了個性,同時也促進了語文課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語言素質。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習,指導學習方法,使學生會學習;培養良好習慣,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

國小教育論文2

學前教育“國小化”不是我國學前教育發展中的新問題,但近年來,此種現象日益凸顯,令人擔憂。所謂學前教育“國小化”其主要表現是幼兒園在辦園過程中不遵循幼兒成長和學前教育規律,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以課堂灌輸為基本形式,搬用國小教學內容和教材,按照國小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對幼兒實施教育和管理。學前教育“國小化”要求幼兒像國小生一樣會寫字、會拼音、會算術,甚至明確把國小培養目標照搬為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違背幼兒教育規律的學前教育“國小化”,對幼兒身心健康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

一、學前教育“國小化”的危害表現

1.影響幼兒身心正常生長,損害幼兒大腦發育。

幼兒正處在生長的初始發育時期,肌肉收縮力差,容易疲勞和損傷,骨骼硬度小,彈性大,容易變形。過早地要求幼兒像國小生那樣長時間坐着學習、寫字,幼兒不僅會因為注意力短暫而難以堅持,更會因為堅持不了而身體姿勢不正確造成骨骼畸形扭曲、眼睛受害等問題。另外,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過多的學習負擔讓幼兒長時間注意力集中,神經系統受到單方面的重複刺激,而不是豐富的多維刺激,又不利於幼兒的大腦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研究表明,幼兒大腦發展有個“敏感期”,這是幼兒認知發展的“機會之窗’。“國小化”的學前教育統一集中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往往就會使幼兒的“機會之窗”關閉,扼殺幼兒在某些方面的發展天賦。總之,幼兒身體發育的特點決定着他們還不能“坐下來學習”,否則,對幼兒身體生長髮育的損害將會是嚴重的。

2.違背幼兒學習特點和規律,造成幼兒亞健康心理問題。

幼兒的思維緊緊依靠感知活動,記憶依賴於直接感知的具體材料,認識活動以無意性為主,適中的愉悦情緒能使智力活動達到最優效果。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中,重視遊戲活動,讓孩子在玩中認知事物、在玩中愉悦身心、在玩中獲得發展是符合學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體現。現代化的兒童教育觀強調幼兒通過活動獲得發展,注重幼兒愉快地與環境充分交流,從而實現各方面的發展“國小化”的學前教育往往以強化知識、機械識記為手段,學習任務過重,還常常用“測試”來檢驗幼兒的學習效果。幼兒過早地受到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以及達不到目標時的責怪呵斥,過早體驗到學習的壓力,對學習的興趣自然會消減,容易導致沒上學就產生厭學情緒。而厭學情緒是幼兒心理活動的不健康表現,這種厭學的不健康心理表現使孩子從小處於心理的亞健康狀態,長期如此下去,容易埋下心理問題的隱患,對孩子以後的人生髮展危害極大。

3.束縛幼兒的快樂天性,壓抑幼兒的個性發展。

18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我們不僅要把兒童當人看,還要把兒童當兒童看”。它警示我們,兒童與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成人不僅應與兒童平等對話,還要尊重兒童的獨特性。好動、好奇、好模仿、愛玩是幼兒的特性,成人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多彩、寬容欣賞的環境,讓幼兒盡情地嬉戲,愉快地體驗,自由地發現、想象和創造……以此實現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創造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國小化”的學前教育對幼兒進行強制性“寫、算、讀”的學習,過早地向幼兒灌輸系統的知識,學習任務加重,剝奪了幼兒玩的權利和時間,壓抑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個性,束縛了幼兒的快樂天性。

二、學前教育“國小化”的成因分析

第一,應試教育滲入家長心靈深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害人不淺。

20xx年,我國首部《社會心態藍皮書》指出,當代中國人生活形態變化的背後有着強大的生活動力,而在九個主要的生活動力中,子女發展期望排在首位。希望子女早成才快成才的子女發展期望也是造成學前教育國小化的一個助推力。其實家長都知道素質教育的重要,懂得好奇、興趣是孩子成長的發展動力,但應試教育的現實又使他們不得不面對,加上堂而皇之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更激發了家長心靈深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願望。所以許多家長並不反感國小化的學前教育,反而以孩子能認字、能背詩、能算術為榮,認為不給孩子壓力、不讓孩子吃苦,自己的孩子上國小就會有更大的壓力,就趕不上同齡的孩子。當然也有家長對孩子提早識字、寫字、認數、算數很牴觸,贊同“快樂教育”的學前教育理念,但他們已深諳“適者生存”之道,為提升孩子的競爭力也只有“同流”了。國務院早就有文件要求開展對0-6歲學前兒童監護人普及幼教理論工作,但由於經費、場地、人員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該項工作沒有如期推行,使按照幼兒成長規律對幼兒進行教育的社會、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這是造成0-6歲學前兒童家長缺少正確、科學的學前兒童教育觀和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因。

第二,學前教育資源不足,供不應求的幼兒園“賣方市場”使幼兒園缺少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動力。

目前,幼兒園的佈局結構並不很樂觀,特別是條件達標收費合理的公益性幼兒園數量不足。像南昌目前,幼兒園的佈局結構並不很樂觀,特別是條件達標收費合理的公益性幼兒園數量不足。像南昌市目前公辦幼兒園只有68所,全市132個鄉鎮(街辦)只有101所幼兒園,滿足不了廣大羣眾的需求。

供不應求的幼兒園市場膨脹了一些幼兒園舉辦者的逐利需求,一些條件不成熟不具備辦園條件的幼兒園應勢而生。這些幼兒園不按幼兒成長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辦學,也可以説是沒有能力按幼兒成長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辦學,只能教幼兒認認字、算算數來湊合着辦園,可以説大多數的幼兒只能上這部分的幼兒園,家長根本不能選擇。公辦幼兒園也由於他們屬於“賣方市場”而缺少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動力。也有不少的公辦幼兒園同家長一樣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努力讓他們園出來的孩子上國小時能在同班小朋友中出類拔萃,其實也是擴大影響、爭奪生源的目的使然。一些幼兒園把有多少幼兒進入了名牌國小在宣傳廣告中大肆渲染,這既是明顯的爭奪生源的行為,又助長了學前教育“國小化”的風氣。

第三,學前教育師資准入機制不健全,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不少教師觀念落後,缺少研究學前教育的精神。

學前教育需要一支熱愛幼兒及幼兒教育事業、學前教育業務水平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但是目前的學前教育師資要求標準及准入機制尚跟不上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需要,幼兒教師的工資福利、社會保險等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所以學前教育的教師隊伍特別是民辦學前教育和農村學前教育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更有不少不具備幼兒教師資格的人員進入了學前教育教師隊伍。比如南昌市20xx年有幼兒園教師4729人,其中有大專以上學歷者2107人,佔44.6%,有中專(高中)學歷的959人,佔,中專(高中)學歷以下者佔35.2%。幼兒教師中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者1954人,僅佔,無證上崗率58.7%。幼兒園教師隊伍中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農村幼兒教師沒有接受過幼兒教師專業訓練,缺乏幼兒教育理論素養,缺乏幼兒教育特有的教學技能,這部分人特別容易把他們在國小學到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帶到學前教育之中,使他們“駕輕就熟”地把學前教育“國小化”。還有一些教師,雖然他們接受過系統的幼兒教育學習和訓練,但又愛心、耐心不足,僅僅是把幼兒教師這一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缺少研究學前教育規律及學前教育內容、形式、方法的精神,其實質是缺乏做好學前教育工作、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先進觀念和內心訴求,因而學前教育“國小化”又是他們落後的觀念導致的落後行為。

第四,幼兒園辦園監管機制缺少針對性和操作性,對規範辦園約束力不夠。

對幼兒園的辦園行為,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有切實有效的管理原則和規範約束,要對幼兒園辦學准入和監督指導加大力度。學前教育“國小化”的產生和發展,與教育行政部門監管機制的針對性操作性不強、對規範幼兒園辦園約束力不夠有密切關係。有的政府部門甚至對學前教育“國小化”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新京報20xx年5月15日報道,在《首都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規劃(20xx-2015年)》草案中就有“未來五年,逐步實現幼兒園開設外語課”的條款,把外語教學作為對幼兒園的強制要求,果真如此,學前教育“國小化”豈不是有了“尚方寶劍”。好在這個條款在各界爭議中被取消,而起草人解釋條款取消的原因是“師資短缺是主要原因”,而不是從幼兒教育的特點找原因,可見他們並未認識到這一條款對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干擾。有些政府部門對國小招生要求幼兒寫出父母、自己的名字,要求學生回答“有兩杯果汁,寶寶先喝了半杯,媽媽又倒滿了;寶寶又喝了半杯,媽媽又倒滿了,最後寶寶都喝完了,寶寶共喝了幾杯?”之類的問題聽之任之。有的地方把縣鎮幼兒園歸口到縣鎮中心國小去管理。這些不都是在助推學前教育“國小化”嗎?

三、學前教育“國小化”的解決對策

1.尊重幼兒個性發展,消除應試教育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學前教育“國小化”是應試教育對最基礎教育的侵蝕,這是學前教育觀念落後、學前教育知識普及落後的表現3《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教育孩子尚知“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卻把浮躁功利的思想和行為強壓給孩子,真的應該深刻反省。學前教育要按照幼兒生長和成長規律來辦,在幼兒園辦學過程中尊重幼兒發展個性和發展天性,堅持遊戲教學,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讓他們“有餘力,則學文”。假如真要讓幼兒快速對接國小,可以嘗試在幼兒進入大班後組織他們參觀國小教學或活動,讓他們對國小的學習產生好奇和嚮往。同時要加強對幼兒家長的教育,不要讓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後再來反省自己對孩子的培養過錯。

2.擴大學前教育規模,建設優質示範幼兒園。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城鄉發展不平衡,幼兒入園率大打折扣。以南昌市為例,20xx年,全市四縣九區共有人口500多萬,3-6歲學前幼兒17.03萬人。在園幼兒只有9.37萬人,平均入園率只有55.02%。在辦園數量上全市四縣九區有幼兒園557所,其中公辦幼兒園只有67所,其餘為集體或公民個體辦園,有四個區至今沒有一所區屬公辦幼兒園。如此的辦園狀況使得優質幼兒園供不應求,不少不具備辦園條件的幼兒園匆忙上馬、唯利是圖、不按規律“出牌”,這樣的情形顯然不能滿足社會和家長的願望,不能滿足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需要。所以,要按照《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鼓勵扶持民辦幼兒園,努力構建覆蓋城鄉、佈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為幼兒和家長提供方便就近、靈活多樣、多種層次的學前教育服務。要花精力建設一批優質示範幼兒園,讓優質示範幼兒園,引導和影響其他各類幼兒園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辦園,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3.加強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培養合格幼兒師資隊伍。

要改變學前教育“國小化”的狀況,培養一支懂得學前教育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具有愛心、耐心,具備以遊戲為基本教學手段、能創設良好遊戲教學環境等能力的教師隊伍是關鍵。當前,幼教師資隊伍既數量不足,又質量不夠,不少民辦幼兒園的教師缺少學前教育理論知識,缺少學前教育職業能力培訓,影響了學前教育的質量。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合格的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國中起點的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模式是一種很好的形式。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既要有系統的學科知識、理論知識,還要有唱、跳、畫、手工等方面的才藝,更要有以愛心、耐心、細心為核心的職業道德素養。而國中畢業生人生價值觀在形成之中,身體發育可塑性強,技能技巧容易提高,從國中畢業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學前教育理論和技能培養,對於緩解幼教師資緊缺狀況,提高幼教師資隊伍素質是很好的途徑。五年一貫制培養的學前教育師資,會以他們比中專幼師畢業生更系統的理論知識、比高師幼師畢業生更好的技能技巧、比本科幼師畢業生更穩定的從業思想,受到幼兒園、家長、社會的歡迎。

4.發揮教育行政部門對學前教育的監管和指導作用,加大治理學前教育“國小化”的力度。

教育行政部門對治理學前教育“國小化”責任重大,要加強對幼兒園辦學的監管和指導,建立幼兒園辦學的監管評價機制。要完善幼兒園辦學設置標準和幼兒園教師准入標準,把好辦園關和教師入園關。對已進入幼兒園教師隊伍卻沒有經過幼兒教育專門訓練的教師列入系統培訓計劃,使他們適應學前教育的需要。同時要督促幼兒園建立和實行園內自我評價機制,這是保障幼兒園健康辦園、自我完善的關鍵因素。治理學前教育“國小化”更要對一些影響學前教育科學辦學的行為予以行政干預。比如一些國小的幼升小面試應該取消;社會上一些拔苗助長式的諸如“讓2歲的孩子認20xx字”等商業炒作應予澄清;一些幼兒園不研究學前教育規律,簡單的以國小教學方式進行幼兒教學的行為應予糾正;同時要在社會上加強正確育兒知識教育,告訴家長學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是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學什麼、該怎麼學,在社會上多普及一些學前教育的知識。

治理學前教育“國小化”涉及面廣、系統性強、任務很重。但是為了達到學前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要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要保證幼兒快樂健康成長等要求,我們要知難而進,持之以恆,從環境、政策、機制、師資、經費、家庭等方面加強保障,才能推動學前教育健康發展。

國小教育論文3

在國小語文教育課堂中提倡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素質教育主要是指以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課堂是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主要地方,也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師生雙方活動的重要形式。那麼,如何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讓同學們在愉快輕鬆的課堂上掌握授課知識與提高自身的運動技能呢?如何讓同學們從小就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同學們主動、愉快地學習,下面就我的經驗簡單談點體會。

一、設計問題引導學生

1.1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理解能力

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多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理解能力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為設計的中心,在設計時多考慮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內容可以使課堂設計達到預想的目的以及效果。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將問題與實際生活相聯繫,進行這一課程的問題設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1.2減少授課過程中對多媒體的應用

也許多媒體對於教學有着很大的幫助,但是國小生的教學過程中不應該經常使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儘量多得讓老師進行板書教學這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習慣。知識點都由老師進行親自的解答,以老師為榜樣,鍛鍊學生自我動手能力,同時,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1.3增多授課過程中的評價

其實相比於總結性的評價來説,授課過程的評價更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不應該只盯着結果,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同樣應該得到肯定,只有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有利於語文學科的學習,同樣有利於其他科目的學習。

二、在課堂應用及實施“質疑、釋疑”教育

2.1教師創設“質疑”的環境,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2.1.1教材質疑。教學時,可以在審題時讓學生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質疑,整節課就圍繞學生們的疑問展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言積極主動,情緒高漲,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本文由畢業論文網收集整理

2.1.2聯繫實際導疑。部分比較接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課文或口語交際,老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再現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或直接引領學生走進自己日常的學習生活,讓他們在實際體驗中提出問題。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各種問題,在問題中加強對文中的“與書為侶”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2.2教師給予學生“質疑”的動力。

2.2.1教師要善待疑問,評價提高。對於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好問題,教師應當立即給予肯定,及時表揚,並共同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裏。這樣,不僅有助於提問的學生提高能力,也對其他學生指明瞭質疑的方向,樹立了範例。

2.2.2引導疑問,評價點撥。對於學生提出的“好”問題,教師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然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點撥”,如“可不可以換成這麼問?”也可以追問一個問題,讓這些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加深對提問方法的理解,以便為後來的提問打好基礎。

2.3教會學生“釋疑”的技巧

2.3.1發現契機,辯論釋疑。學生在質疑中會提出不同的問題,並自由思考,組織語言,討論交流,從而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他們的疑問,也能使學生的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還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交流,並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3.2引導點撥,對話釋疑。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天生就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給釋放出來。以對話的形式既解答了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他們在釋疑中更自由地思考,更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更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

三、創新開展作文教育

3.1命題注重展現真情實感

學生不僅需要了解怎樣的作文才可以稱得上優秀,還要明白怎樣才可以寫出優秀的作文。所以,考慮到國小生本身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在國小語文的寫作訓練當中,教師應該重視作文命題,能夠讓學生將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展現在題目上。

3.2開展作文鑑賞教學

在日常教學環節,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內涵,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主觀感知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技巧,掌握這樣的寫作方式,然後在自己的寫作當中應用,有利於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3.3開展作文精心批閲

在國小作文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忽視作文修改這一塊。對於學生而言,作文批改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教師要注重作文批改,同時幫助學生培養修改作文的習慣。對於學生寫作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專門進行講解,開展各種專項訓練,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注重作文講評,讓作文放飛學生心靈舞台,才是作文批改的關鍵之處。

四、結束語

國小生是祖國的花朵,國小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方式的基礎,國小教育的有效進行對於國小生未來的發展是至觀重要的。為了促進國小生的進一步發展,國小語文教師就需要將自身的教學方式加以改善,尋找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語文作為一門科學,語文教學作為一門藝術,“活”是新課程教學的根基,要讓自己在新課程教學中脱引而出,關鍵是在“活”字上下功夫,這樣,新課程才能有一個自由、廣闊的天地。目前,國小語文作文教學的創新途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靈感上的啟發,從而為國小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帶來更多的幫助。

國小教育論文4

一、高校國小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一)思想道德素質方面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形成的穩定的觀念、行為規範和品質的總和。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後的教育對象為國小生,國小生特有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如獨立性差、更依賴教師、善於模仿教師等,都決定了國小教師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於國小教師職業的特點,很多國小教師在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會成為“班主任”。很多國小的班主任實行一管到底的方式,即從學生一年級入學開始一直到六年級畢業,都是同一個班主任帶領。這就會出現國小生的整個國小階段接觸時間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會無形之中影響到他們的學生。基於以上原因,高校在培養中國小教師的時候就更應當注重培養本科小教專業學生道德標準:熱愛教育事業,具有敬業愛崗、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勇於奉獻……

(二)文化素質掌握方面

國小生要學習知識內容不是很難,但是標準卻很高。所以對他們文化素質方面的要求也非常嚴格。這其中就要求國小教師要有廣博紮實的專業知識,如數學、語文、外語、歷史、地理、體育等多方面的知識,以滿足國小教學中,對教師綜合知識儲備充分的要求,力求學生全面發展。由於現在的學生和老師都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期,學生的知識面有的時候可能比教師還要廣,因此高校在國小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時候就要儘量做到“廣”和“精”!這樣才能讓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日後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坦然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奇怪的問題。

(三)業務素質方面

一名合格的國小教師如果僅僅具備了以上兩個素質,並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國小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因為最為國小教育專業的教師更應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教學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國小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教師要同事具備現代教育理論、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方法、從事教師職業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話)的素質,從而具備從事國小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20xx年國家提出了“教師資格證書”需要學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xx年開始試點實施師範類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的工作。從考試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國小教師業務方面應該具備的能力:普通話測試、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教育學綜合……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國小教師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四)身體心理素質方面

由於國小教師教學任務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國小教師具備一定的體育素質和良好健康的體魄。另外,國小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國小生身心的發展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很多中國小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心理諮詢師證書或者至少精修過心理諮詢課程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最為一名中國小教師,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這樣家長才會敢把孩子交到她們手中。

二、高校國小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和一個基本原則。高校在國小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問題,實際上就是逐漸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目的在於使學生“文理兼備,學有所長”,以培養出具有符合型知識結構的高素質教師。當今我國高校國小教育專業課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塊:

(一)公共基礎課程

主要目的在於使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具備大學生基本的文化素質和培養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體育、外語、計算機、三字一話等課程。意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專業基礎知識

這一部分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於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做儲備。開設的課程有:教育學、普通心理學、大學語文、大學數學、英語視聽閲讀、高等數學、國小統計與測量……

(三)專業必修課

不同學科方向的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應當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課程,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日後的工作中有所專長,能多擔負起一門或兩門主幹課程的講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設有三個方向:國小教育語文方向、國小教育數學方向、國小教育外語方向。每個方向都開設了幾門專業必修課,如現代漢語、兒童文學、高等數學等同時專業必修課中還包括兒童心理學、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學生掌握國小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專必修課的學習,使學生做到綜合培養,具有了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

(四)選修課

選修課的開設目的是“有所專長”發展學生的特性,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長選上學院或全校開設的選修課,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國小教育專業的課程的設置時基於“培養多元化、全方位”中國小教師的指導方針基礎上。在素質教育呼聲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開始對國小教師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國小教師能夠為國小生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因為國家在中國小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課題”或“研究性課題”延伸的“課題作業”。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為適應新數學課程,理應構建全新的課程和教學理念,促進自己的專業化成長。因此國小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的講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此項能力。

三、高校國小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

高校國小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基本分為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教師講授為主的理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是現在國小教育專業乃至很多高校大部分專業學生的主要授課方式,目的在於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能力。第二種方式是實踐教學,即在教師的領導下,學生到學校中去,參與到實踐當中去,從而能把學校學習到的知識、理論、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實踐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及時向老師、同學諮詢。避免了學生畢業後遇到問題無人指導的狀況的出現。四、對高校國小教育專業的展望我國由於國小教育專業創設時間短,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辦學模式和指導理論,我國國小教育專的課程建設還是存在一系列問題。隨着國家政策的變動,很多院校國小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會面臨重大的調整。如是否會取消國小教育(英語)方向學生的招生;是否會增加國小教育文科、理科方向學生的招生;是否會增加學生的語文、數學專業課學習的課時等。這些都會很多學者和課程制定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儘管存在這麼多問題。我們不可以否認,我國高校國小教育專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態。筆者相信隨着教學經驗和辦學理論的不斷積累,我國高校國小教育專業培養的教師一定會滿足社會對國小教師的業務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各方面的高要求的。

國小教育論文5

杜威把教師比喻為上帝的代言人、天國的引路人。當代哲學家周國平也説,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影響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題記

教師這個行業,曾有許多詩人、哲人給以無限的讚美,比如“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春蠶到死絲方盡”等,但那彷彿已離現在非常久遠,只成為現代人口中的順口溜了。在這裏,我不想把教師這個行業讚美得多麼神聖而遙不可及,我想説的是,在當今這個與國際接軌、經濟轉型期的開放的社會形式下,我們做教師的即使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減弱,但仍要保持內在的精神高貴,仍要抱着一滴水滋潤一朵花的踏實態度,仍要堅定地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唯有如此,才能在我們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尋出意義,才能在我們更有限的教學生涯中得到慰藉。

那麼,何謂內在的精神高貴,又如何引領孩子積極健康的思想呢?根據我的理解,它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事求是的精神

把實事求是比喻為心理健康肥沃的土壤,一點也不過分。如果沒有這四個字的培植,那麼所謂的自信、友善、理解、寬容、奉獻等心理之花將無法綻放。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説:沒有實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淺;即使他很努力,也總是後繼乏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沒有底氣;即使他想要去愛,也不會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與寧靜,做不成一個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個性和創造力,很難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一方面,這裏的“實事求是”有別於馬列主義的唯物論觀點,我們取它字面的意思理解:是就説是,不是就説不是,若再多説,就是出於心裏的惡念(善意的謊言除外);另一方面,思想、言行要統一,不搞投機倒把、坑蒙拐騙的行為,尤其不從虛榮、浮躁的行為。如此説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一種實事求是。我們做教師的不過分關注孩子的分數,不剝奪孩子的玩耍時間,尤其不過分虛榮地關注自己的職稱榮譽,則是更現實意義上的實事求是。

我們非常容易做到的,是從理論上告知學生要“實事求是”,比如考試要獨立完成試題呀,學期末評優要公平呀,做錯事情要勇於認錯呀等。但我們同樣非常容易犯下的錯誤是,在不經意間的言行不統一。比如,我們一方面提倡孩子要全面發展,德育為先,多才多藝,另一方面卻佈置給孩子一大堆試題和作業,還 “苦口婆心”地説:孩子們,國小階段一定要打好基礎知識的底子,不然上了中學咋辦呀?我們可謂是天底下最不能忍受浪費時間的人了(前提是,我們把孩子們在外玩耍看作是浪費時間),我們就這樣錯誤地認為“一切為了孩子”。可事實是“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的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這種現實,值得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因此,教師的確要踐行實事求是的精神內涵,就是要引導孩子實事求是地接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實事求是地發展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實事求是地通過努力獲取成績,實事求是地關愛理解他人;就是要關注自己所有的教育行為,使之不偏離這個中心,更不摻雜急功近利的偽善。我想,這是我們在寫好課堂教學反思之前的心靈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把我們連同孩子引領到健康、智慧的思想領地。

二、用心去評價每一個孩子

一個評價,説小它很小,説大它大得無邊。作家三毛曾因老師不當甚至帶有侮辱性的評價而產生了抑鬱、厭學,終至輟學的後果。雖然後來她在寫作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但當時的那件事卻在她一生的心路旅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是不可否定的。再看我們當今社會,亦有某些人(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因為別人對他的簡單、粗魯甚至不當的評價而尋求了某種極端的方式,或結束寶貴的生命或對他人實施攻擊的現象存在。

我們做教師的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國小階段的兒童在心理上會把我們老師作為他們崇拜、模仿的對象,我們在他們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掌權者的地位。他們甚至不聽從爸爸媽媽的勸導,而來聽取我們老師的教訓。這一特點讓我更加唏噓,如何才能有效合理地引領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蒙受心靈創傷,能夠積極健康地成長和發展,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不是為了區分優劣,也不是為了篩選。我們教師不僅能客觀地看到兒童不同的發展水平和學習狀態,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各個兒童的個性特點、學習特點、發展優勢或進步,並以此為基礎,教師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幫助兒童不斷地積累成功的經驗,健康自信地成長。

三、迴歸心靈的安寧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曾説:“從整體上看,寧靜的生活是偉大的特徵。忍受單調生活的能力,應當從小培養。過多的旅行,過於繁雜的印象,對孩子是不利的,因為這會使他們長大以後不能忍受那種易出成果的單調生活。”周國平教授也認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只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觀才是真正開放的,從而變得敏鋭。”如此看來,能否迴歸心靈的安寧,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品質,更決定了他的事業乃至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

迴歸心靈的安寧,尤其在我們當今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抵制虛榮、浮躁的心理狀態,更能使我們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凡人過上一種在地如在天的神仙日子。

仰望星空,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我們是何等的渺小;在地動山搖的大災難面前,我們又是何等的不堪一擊。即使不跟這令人生畏的大自然相比,我們人與人之間,也呈現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情景,因此,我們每個人沒有理由不謙卑。如此看來,那些多少取得了一點成績就驕傲,多少獲取了一點知識就自以為是,多少賺得了一點小錢就目空一切的人,是何等的可笑復可憐。

因此,我特別地看重心靈的寧靜,這並不是説拒絕一切社交活動,更不是讓大家悶在家裏當“宅男宅女”,而是主張大家在工作、生活之餘儘量給自己的心靈留出獨處的空間,通過閲讀或反思或寫作等方式來過一種心智生活,其實,這樣更有助於我們生活的高品質,因為幸福歸根結底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概念。需要説明的是,説了這麼多,大家不要誤以為我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了,可以超凡脱俗了,其實我也只是嚐到了心靈安寧的甜頭,而且在努力的踐行當中。我想,這是需要持續進行並形成習慣的。

我也正竭盡全力地在教育教學當中,引導孩子們能夠真正靜下來學習和做事。這方面的書籍給學生推薦了不少。另外,我還見縫插針地給孩子閲讀觸動我心靈的那些個句段,並與他們分享我的感受,也請他們談談自己的認識。每當此時,孩子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長長的,好似唯恐漏掉智慧的每一個果子,真是令人欣慰。除此以外,我也會採取召開主題班會或是找個別學生談心的方式,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現在基本上看不到那些一會兒拿這本書看看,放下,一會兒又拿起另一本書翻翻,又扔下的忙亂現象;也看不到在自習課上,看到別人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的無主見現象;更看不到那些攀比吃穿、自私嫉妒的無聊現象。

不管怎樣,如果能讓我的學生在國小這個人生的最初階段就內化了一些有意義的人生真理,那麼,我這個做教師的也就能問心無愧了,也就能每夜安然入睡了,進而也就脱離了教書匠的層次了。我因此而感到無比自豪。

讓我們重温當代學者周國平的話:“人類歷史上一切偉大的成功者都出自精神上優秀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個領域,包括創造財富的領域,做成偉大事業的絕非鑽營之徒,而必是擁有偉大人格和智慧的人。”偉大的成功不敢説,但精神優秀和高貴,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做到——只要你願意,願意提高自我的生命品質。

國小教育論文6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國家愈加註重國小生素養的提升,在當下國小語文的教學中兒童文學素養的培養缺乏,這不符合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當中融入兒童文學的得到了我國教育界和兒童文學界的廣泛關注以及積極支持,隨着國小語文課堂的不斷的改革,許多的國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把握兒童文學中的美學特質和文體特徵,深入瞭解課文的內在情感以及精神實質,進而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育的關係

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育是相互聯繫、相互交叉的。據歷史記載遠在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在剛開始出現在中國文壇上時,文學界以及教學界人士就根據其內容以及精神內涵就把兒童文學稱為了“國小校裏的文學”。同時也是從此兒童文學便和國小語文教學緊緊的關聯在一起了。而兒童文學和國小語文教學相聯繫在一塊的緣由便是兩者的服務主體都是少年兒童,兩者所肩負着讓少年兒童感悟到文學當中的魅力,細細品味中華美麗優雅的語言文字,進而提升人格品性,增長知識見聞,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的使命與目標。兒童文學是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和審美需求,專為兒童創作、編寫的或為他們所喜愛並且又適合他們閲讀和欣賞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的閲讀對象和國小語文教育階段的學習者基本是屬於同一人羣。因此,從服務對象的角度來看,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育的進行中佔有重要部分。而由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齡特徵以及受教育程度影響的文學知識儲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童話、寓言、故事、卡通、動漫、科幻等類的兒童文學更加適合用於國小語文教學的閲讀理解練習等方面。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在國小語文方面的不斷深入,兒童文學文章漸漸的被應用於國小語文教育當中,受到了諸多的社會人士譬如教育專家、文學學者、國小語文教師等的廣泛重視,並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諸多成效。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育不斷的聯繫在一起,為國小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捷徑,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兒童文學深入國小語文教學的趨勢已經變得勢不可擋,同時這也是中國現代學生的幸運。

二、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通過觀察分析古今中外兒童發展與國小語文教學的聯繫就不難發現,兒童文學自出現之始就與國小語文教學有着天然的血緣關係,有一樣的服務對象———學生和兒童,一致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因此兒童文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要求。

(一)兒童文學是國小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源泉

兒童文學在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過程可以起到一個快捷的作用,能夠使得兒童加強對對世界的認識,不僅能夠激發兒童對世界探索的興趣以及勾起國小生對文章的好奇心,使得他們更好的進入語文閲讀當中,從而是兒童文學成為更好的閲讀資料。兒童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不僅能夠提高國小生的語文素養以及促進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因此兒童文學可以作為國小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源泉,在國小語文教學當中合理的運用兒童文學作品,不僅契合國小生心理特點、年齡特徵、閲讀理解能力,還能夠給國小生宣傳人性的真、善、美以及傳播生活的美好,對國小生的品性、價值觀等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並且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有着共同的教學目的、教學理念,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當中合理的利用兒童文學,發揮出兒童文學的功能,開發出更多的國小語文課程的資源。.

(二)兒童文學是國小語文教材的主要來源

在五四運動之後,傳統的啟蒙讀物例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等漸漸的退出了教育的平台,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中的兒童文學。在剛開始兒童文學作品進入國小課堂的時候甚至受到儒家大儒等知識分子的“封殺”,而且在二十世紀甚至一度出現兒童文學從國小語文教材中剝離出去的現象,但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進行及時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優秀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被納入語文教材當中。在當下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現行國小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教材當中的童話寓言、兒童散文、兒童故事、兒童詩歌等等為國小生營造了一個充滿美好、天真、單純、智慧、科學、熱情、理想、信念的“精神天堂”。就“人教版”中二年級的語文教材當中不論是兒童詩歌、兒童散文還是兒童故事都較上一版所佔比例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除我國外,還有許多國家早就進行了國小教材兒童文學化,比如美國、俄羅斯等發達國家,俄羅斯制定了“閲讀和初級文學教育大綱”,通過考慮學生心理活動以及精神需求等因素,再結合兒童文學作品來使得國小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現實世界。由此可見,兒童文學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都是國小語文教科書的教材極為重要的主要來源。

(三)兒童文學是國小教師完善教學的有效方式

國小生處於兒童這一知識理解能力、思維直觀簡單的階段,或者説是國小生思維表現為侷限性,並且這一時期,國小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閲讀能力欠缺等方面因素都不利於教師進行國小語文教學的開展,並且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教師不得不要求學生進行機械性的學習以及記憶,使得學生過早的對語文閲讀產生厭惡情緒以及牴觸心理,加劇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在這之後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兒童文學進行教學,兒童文學當中生動有趣的文字、生動形象的故事、豐富多彩的想象以及許多文學修辭手法的運用,都能夠極大的吸引兒童的興趣,從而激發國小生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這樣一來不僅豐富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利於教師國小語文教育的進行。

三、總結

兒童文學是最為符合兒童生活實際情況、兒童年齡特徵、兒童心理活動的文學門類,在國小語文教學當中佔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課堂上合理的融入兒童文學作品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另外兒童文學還應根據兒童的各項特徵進行更多作品的創作,以滿足教育的要求。

國小教育論文7

一、問題與現實:中美藝術課程標準的多維之異

(一)中國小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

美國《標準》把藝術課程作為一門類似於知識和技能性質的學科,並基於這種認識,將掌握透徹的、堅實的、全面的藝術知識和技能作為藝術學科的培養目標指向。這裏的知識技能,實質上就是藝術的經驗、藝術的能力,如實踐、表演、創造,等等。所以,美國中國小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偏重於形成學生綜合的藝術能力,自然也包括基於這種能力之上的藝術實踐。這種“能力—實踐”培養目標系統,構成了美國藝術教育標準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對此,美國著名藝術教育家加德納曾這樣論述:“美國人習慣於把藝術教育視為自我表現、創造能力等自發性和個人變異的源泉。”這也間接證明了美國中國小藝術教育視實踐為藝術能力培養目標的理念。我國《標準》明確提出,藝術學科的總目標是“實現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綜合發展”。這裏,除了“藝術能力”外,還添加了“人文素養”這個目標。也就是説,我國的中國小藝術教育不僅僅只重視藝術能力,同樣還注重人文素養的提升。人文素養,是基於藝術能力之上的內化於個體的一種精神經驗,它包含品味、人格、自由、情操等內容。進一步説,藝術教育在我國,更多的是“成人之美”。這一點,與美國《標準》偏重藝術能力,用藝術能力“呈物之美”有着根本的區別。同時,我國《標準》在描述課程價值時,也把“創造美和欣賞美”作為首要價值。因此,無論是從增加“人文素養”目標,還是把審美作為首要價值,無不體現出我國《標準》是把基於藝術能力之上的藝術人文素養———審美目標系統作為培養目標。“在中國,參加藝術活動被認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發善良的情感”。這也説明,藝術教育在中國是帶有強烈的人文審美情懷和價值取向的。

(二)課程標準形成的教育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不同

20世紀以來,美國的主導教育思想是心理認知—結構主義、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多元智能理論。就藝術教育領域而言,他們主張弱化“美”的本體概念,更為強調藝術學科的獨立性、學科性、學術性和結構性,主張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與指導方法,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形成藝術能力並付諸實踐;以學科的標準來測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藝術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藝術教育的本質性價值,倡導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如美國《標準》強調“藝術學科本身的學術價值和學術體系”,顯然是直接受到布魯納的認知結構主義影響。而我國《標準》的制定,主要是受儒家傳統文化為主體,道、釋等多種形態的思想體系的綜合影響,同時也吸收國外部分教育思想,因而很難用某一種特定的文化思想來闡述。如我國《標準》明確指出:“藝術課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詩、歌、舞、畫為一體的‘樂教’傳統。”並在多藝術門類、多學科綜合的藝術教育中,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連接,達到學生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的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展。顯然,這裏體現出來的是孔子“成於樂”的教育思想,旨在通過用傳統藝術文化方式,來達到教育成長的目的,本質上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人文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三)兩國對藝術學科的性質、功能和意義等的價值認識不同

通覽美國《標準》關於藝術學科的性質和定位的描述,影響最大的是在頂層設計上,把藝術課程確立為一門與其他學科相同的、真正獨立的核心學科,並用科學、精確、可操作的術語,在“對學生、對社會”兩個層面,把藝術的功能意義表述出來。其中特別強調藝術學科在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創造力方面的功能。如此,就把藝術學科的工具價值(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等)和藝術學科的內在價值(定位為核心學科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比較而言,我國《標準》對藝術學科和課程性質認識的描述,較為籠統、抽象,如人文性、綜合性、愉悦性、經典性,既沒有專門對藝術課程的價值進行論述,也沒有對該學科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位置做出説明,僅僅認為“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無疑,這樣的描述顯得乏力和無力,不僅沒有消解社會對藝術課程的模糊認識,反而進一步加重了藝術課程在我國處於“可有可無”“可上可不上”的邊緣渙散狀態。所以,在對學科的價值、性質和功能的認識上,美國《標準》的闡述更系統、更深透、更到位。

二、分析與探究:中美藝術課程標準差異之因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中美標準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必然會給兩國的藝術教育帶來不同的現狀和後果。美國注重學生的藝術“能力—實踐”式系統培養,那麼,學生的藝術知識和技能可能較強;而我國注重的“人文—審美素養”式系統培養,學生可能會在藝術的整體素養方面要顯得更加突出。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不同?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文化的差異

從歷史上看,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也是一個文化移植的社會。因此,其文化思想具有一般國家所不具有的開拓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各種文化共生,思想交織並存,賦予了美國多樣性的社會特徵。而隨着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哲學的出現,其教育思想發生轉向。它強調實踐性、實證性、科學性,注重事實和經驗,強調真理的客觀性,追求由經驗產生的實際價值和利益,把實際效能作為解決或認識問題的準則。這種思想反映到中國小普通藝術教育中,表現為強調學生的藝術學習要與經驗實際、與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藝術的經驗,掌握藝術知識和技能,發展和完善藝術思維。由此,不難看出,實用主義哲學構成了美國藝術教育的理論來源,成為他們藝術教育的哲學指南。與美國不同,我國具有悠久的藝術教育歷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產生了一種綜合了歌、詩、舞、畫等形式的藝術教育模式———“樂教”,形成了“樂教”文化,成為我國《標準》“人文—審美”目標體系的思想來源。孔子曾經用“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來表達“樂教”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就必然以人為中心,通過藝術的教育,實現“君子不器”、仁厚寬德的完美人格。不難看出,正是我國的“樂教文化”思想,從本質處有別於西方的“實用文化”,從而積澱出我們獨有的文化底藴。也正是由於這種本質差別,才導致了兩國藝術教育的根本差異。

(二)教育體制的差異

這裏主要是指教育經費的撥款體制。在美國,一門課程開設的經費,取決於這門課程能否爭取到專項撥款;而要爭取到國家的專項撥款,就必然要證明藝術課程獨立存在的價值和理由。藝術課程要通過某種具體的、可量化的東西予以呈現。所以,只有通過學生在藝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藝術經驗和藝術能力,來證明藝術課程的學科價值,從而爭取到教育撥款。正是由於這種自下而上的課程經費申請體制,進一步強化了美國《標準》“能力—實踐”目標培養體系的形成。在我國,由於中國小教育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統一經費撥款體制,課程的設置,由教育管理部門統一審批,因而也就不存在針對某門課程的特殊經費。國家統一規定課程,國家統一撥款。概言之,一門課程開設和經費撥款不存在明顯的直接聯繫,課程無須為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而爭取撥款。再加上社會對藝術課程的認識仍處於模糊的水平,教育管理部門對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也還不夠,對學生藝術課程學業水平的系統評估測試體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國的藝術教育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評價方式的差異

美國《標準》明確提出:“本《標準》為學生的評估提供一種基礎,供全國、各州和地方各級評估方案使用。測驗和其他測量方法在用於學生藝術學習的評估時,應該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統計上的要求。”這表明,美國《標準》要求對中國小所有學段學生的藝術能力進行統一的量化測試,以確保藝術課程的有效性和學生掌握的效度。可見,在美國,一套與“能力—實踐”培養體系相適應的、較為完善的、可操作性強的評測體系已經建立。這種評測也會從另外一個方面,使得社會和師生更加註重藝術能力,以便通過測試。因為一旦被納入測試,學生的藝術能力就會相應地被強調、被突出。反觀我國《標準》,對學生主要採取“質性評價方式”。所謂質性評價,是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表現,注重學生的整體成長的一種評價方式。相對而言,它較少通過數據、實證、技能等方式呈現,並且弱化學習結果。很明顯,這種評價方式,與我國藝術課程凸顯“人文—審美”的培養目標系統是相一致的。

三、困境與抉擇:藝術教育的本質之思

在比較分析中美兩國標準後,擺在我們面前一個突出的問題便隨之而來,即中國小普通藝術教育到底走向何方?是以“能力—實踐”系統為核心目標,還是以“人文—審美”系統為培養目標?在國際音樂教育領域,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以美國人莫瑟爾和雷諾為代表藝術(音樂)教育“審美”核心説,倡導“音樂教育要成為審美教育”;另一種是以埃里奧特為代表的藝術(音樂)教育實踐核心説,提出建構“新音樂教育哲學”。在我國,也同樣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杜亞雄教授和管建華教授為代表,他們分別從創造主體、音樂的本質角度和普遍主義、反歷史主義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發,主張藝術教育(音樂)以“表演”為核心;一種是以郭聲健教授為代表,從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角度,認為藝術(音樂)教育應以人文“審美”為核心。這兩種學説之爭,為我們準確把握中國小普通藝術教育的未來路向,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鑑。首先,對於藝術(音樂)作品的創作而言,特別是音樂作品的最終呈現結果來説,沒有表演,就沒有作品的最終問世,也就沒有審美活動賴以產生的基本載體。這是從藝術作品的創造主體角度而言。然而,對於欣賞者而言,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他無須以藝術(音樂)表演技能為核心去獲得某種技能。他需要的是一顆願聽音樂的“心”和本能的耳朵。也就是説,沒有獲得表演的技能,並不妨礙音樂的美好形式通過本能的耳朵直達心靈,並不能阻礙音樂帶給人的精神愉悦。如果以表演為核心,就等於是剝奪了一部分不會表演的人的享受藝術的權利。因而,音樂藝術的審美,不一定要以音樂藝術的表演為前提,而藝術表演則一定有目的指向,否則音樂只是用來表演,淪為一種純粹的技藝,這樣就完全抹殺了音樂的內在價值。其次,藝術(音樂)教育活動中,表演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事實意義上的表演,而是要指向迴歸到價值意義上的“表演”,那麼這個價值是指向什麼的價值呢?是藝術教育於人的價值。因為藝術教育的價值,最終通過對人的文化和審美價值來確立,否則它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對於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從藝術的表演活動中獲得身心愉悦,精神豐盈,人格健全。所以,審美應該成為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指向。因為即使是一種技能的表演,也不應該只是一種單純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背後應該是一種有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種技能只有當它提高到精神的境界並以審美的態度去把握的時候,才能最大程度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熱情與創造精神。如果一種藝術表演活動,不能帶給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那很難説,這種藝術活動是否還有存在的理由。最後,正確理解並把握審美中“美”的概念。“美學”一詞最早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提出。他把“人類感性認識的完善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並把藝術學從美學中獨立出來。時至今日,西方的美學一直延續這種理解的範式。而在我國,“美與善同義”。不難發現,在中西各自的話語體系下,對“審美”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理解的範式,把“美”定位為“現實感性認識的完善”和把美的對象定義為“快感”,那無疑藝術(音樂)教育就不能以審美為核心。而在我國文化體系中,“美”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外延極為廣大的範疇,包含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比如“天人合一”“大美無言”,等等,它主要指的是人生情趣、心靈旨趣和精神境界等。因而,可以説,凡是在藝術活動中能引起人的心靈或精神上的愉悦的變化,凡是經由人的生活經驗而上升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呈現,都可以稱之為審美。無疑,西方的美學和我們的美學概念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也就不難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了。西方美學把“美”哲學化了,思辨化了,抽象化了,而我們把“美”生活化了,現實化了,人化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審美”和“表演”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就藝術對於人的價值本質而言的,一個是從藝術作品的角度而言的,兩者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係。也基於此,我們認為,“能力—實踐”系統和“人文—審美”系統,前者是事實標準,即是從事實意義上來確證;後者則是價值標準,即是從價值意義上來彰顯。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藝術的表演和技能的確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能力的獲得,最終目的還是要指向人、為了人、服務人、完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無論是人文審美核心説,還是能力實踐核心説,其實質都要回歸人文、走向綜合、植根生活。

四、趨勢與展望:藝術教育的未來之路

(一)迴歸人文

藝術朝向審美,藝術表現文化。從藝術的根基上看,藝術本身是一種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形態,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包括藝術,藝術的背後是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説,教育是“以文化之”的過程,而文化則通過藝術的具體樣態予以呈現,因而藝術在教育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學校作為教育的場域,沒有藝術的教育,就等於未教“文化”。因而缺乏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體系,也就不可能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用人文統領藝術教育,將藝術教育還原到文化中,以文領藝、以文促藝,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事實上,藝術屬人文學科,本質是人文的。藝術教育的本質也是人文的,其目的應該是提高人的人文素養。”我們認為,藝術教育既是“以美育人”的過程,同時,也是“以文化之”的過程。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之,是指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濡染、體驗,進而提升人文情懷,培養健全人格,建構完美人性的過程。它們是一個同向並進、不可分割的過程。因為從概念的廣延意義上理解,“美”也是一種文化,文化也是一種“美”。因而,美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由此,以人文精神統領藝術教育,是未來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路向,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言:“21世紀應當是教育學的世紀。”我們不難理解,説21世紀是教育學的世紀,等同於説,21世紀應是以人為中心、以教育為中心學科的世紀。而藝術教育的革命應該是這個教育世紀的突破點。

(二)走向綜合

首先,人們體會到了由經濟發展帶來物質的享受,同時卻感覺不到相應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身心失衡、麻木冷漠、娛樂至死,已然成為社會成員的共性心理特徵。碎片化、娛樂化和數字化,開始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顯然,這種生活樣態,把人推向消解生存意義的深淵,致使人類面臨精神空心的危機。而要扭轉這一現狀,就必須要重構豐富多樣的生命體驗和精神本質。而綜合的藝術教育,由於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因而具有豐盈精神、涵育生命、精神救贖的功能。它把人,從一種千篇一律的、機械的、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來,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無比的情趣和快意,並在理性和感性衝突之間找到平衡,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其次,多元文化的發展要求藝術教育走向綜合。從文化發展的總的趨勢來看,如今,生態文明的文化意識已經取代工業文明,多元文化也正在逐步取代單極文化。東西方文化等各種文化樣態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文化資源的互動與對話,都將影響到未來的綜合藝術教育,它也因此獲得嶄新的意義。隨着歷史社會進程的推進,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並起發展已經是可以預見的現象和必然的趨勢。最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藝術教育走向綜合。當前,以片面注重書本知識和強調考試分數為特徵的教育模式,給藝術教育造成了極大影響。它表現為:重知識技能,輕感性直觀;重智識課程,輕藝術課程;重理性邏輯,輕審美情感,致使受教育者完美人性缺失,和諧身心被割裂,存在的意義被消解。“人自己把自己培養成了碎片。”這不僅與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目標相背離,而且也與藝術教育在整個人的教育過程中的“奠基”作用相悖逆,因而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然要求藝術教育走向綜合,發揮綜合藝術教育在人性建構中的多重作用。

(三)植根生活

藝術源於現實,源於生活。如果説文化是藝術的底板,那麼,生活則是藝術的源泉。本質上看,藝術反映的是生活,藝術是生活整體的一部分。多年的教育實踐表明:沒有現實生活作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沒有根基的,更是行而不遠的。因此,我們認為,既然生活是人們生存發展和實踐活動的場域,那麼,走向生活的藝術教育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主張,要把豐富多彩的生活,作為中國小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方法上觀察體悟生活,在形式上表現生活,在結果上美化生活,使生活真正成為中國小普通藝術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礎。六、結語由於中西方文化以及價值體系的不同,對藝術教育的本質核心的認識也不同。事實上,採用哪一種學説作為藝術教育的本質核心,其歸根結底取決於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等多方的共識,取決於人、課程、生命、生活的關係。然而,“如果一項教育計劃忽略了理性的本質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滿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麼它充其量只是半個教育。而它導致的最壞的結果是培養出一些對生活中悦目的詩意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人。”因此,迴歸人文、走向綜合、植根生活,應成為中國小普通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國小教育論文8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可以概括為:單一、封閉、枯燥。傳統的教學模式旨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單純地唱會一首歌或者欣賞一首樂曲。長期以此進行課堂教學,只會打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當今的素質教育提出,學生應作為課堂的主體,他們應該主動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而奧爾夫教學法,提倡的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一切從兒童自身出發”開放式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理念正好與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相符合。

一、奧爾夫教學法的教育理念

1.追求音樂的“原本性”。奧爾夫認為,人類生來就會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如唱歌、跳舞就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有效方式。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人的感性認知,表達人類最初的願望,他還強調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為學生創造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音樂學習成為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而不能成為一種學習負擔。如果學生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自發的接受音樂,渴望音樂,那麼關於音樂課堂中的所有知識都很容易被他們所接受。

2.強調音樂的綜合性。奧爾夫還有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動”。他認為:原始的音樂絕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要求學生在音樂課堂中,除了要唱以外,還要結合自己的肢體,如手、腳、身體來表達對歌曲的理解或者內心的情感感受。奧爾夫不僅教學生識譜唱歌,也讓他們演奏一些簡單的樂器,再結合詩歌、舞蹈等來進行音樂活動。3.關注音樂的創造性。奧爾夫認為: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我們總能看到牙牙學語的孩童聽到音樂後的反應:手舞足蹈,邊唱邊跳。即興創造,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人的本能反應。奧爾夫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孩子迴歸人本。在音樂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即興創編。如根據樂曲的節奏或情緒,選擇適當的樂器進行即興伴奏,沒有樂器時,引導他們主動地去創造、發揮想象,用手、腳等肢體進行即興表演。

二、奧爾夫教學法在國小音樂課堂的具體應用

1.即興表演,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力。奧爾夫教學法中的一大特點就是即興表演。然而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朋友具有天生的創造音樂的能力。當孩子們聽到一段音樂時,可以憑着自己的感受將音樂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一年級小朋友在欣賞小提琴獨奏《野蜂飛舞》時,我先讓他們猜想這段音樂模仿的是哪種小動物,再用自己的動作來表現野蜂,可以用身體或者是身體的某個部位,模仿它們是如何飛舞的;在演唱歌曲《小猴子》時,單憑歌唱是不能很好地表現小猴子活潑、可愛、淘氣這一形象的,於是我讓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歌曲的間奏處模仿猴子,可以是神情,也可以是某一動作。由此讓他們在音樂的表達中去充分挖掘、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2.節奏訓練,強化節奏的積極作用。奧爾夫認為,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就是節奏,節奏可以脱離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卻脱離不了節奏。對於國小音樂教學來説,節奏訓練是非常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節奏相對來説比較簡單、單純,具有很強的直感,但是節奏訓練又比較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如果此時不注意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去聽和練,那麼效果肯定不佳。奧爾夫是如何訓練孩童的節奏的呢?他從孩子們熟知的童謠詩歌入手,讓孩子們從一些簡單的詩歌中提取節奏,最初由簡單的二拍子或三拍子構成節奏型,作為節奏學習的起點。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學習入學以來的第一首歌曲《快樂的音樂娃》時,我就將歌曲的歌詞編成了一首童謠,並用小方格將字與字之間隔開,讓學生跟着老師看圖譜讀歌詞,孩子們都表示很好奇、很有趣。就這樣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歌曲的節奏,在無形中掌握了歌曲的節奏。

3.活動體驗,享受音樂的審美過程。奧爾夫的教學方法提倡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並不像傳統的音樂課強調在一節課上要明確唱會一首歌。很多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時,往往只注重學生在課後是否能完整地唱會歌曲及掌握知識,而忽略了音樂教學過程本身,然而這種教學方法是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在逐步的教學過程中體驗和學習音樂。教師還應當儘可能地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樂意與自己配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情境遊戲,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奧爾夫教學法能夠被廣泛運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源於它的樂趣。奧爾夫提出要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他嘗試將音樂的一些小知識點貫穿在遊戲活動中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得到學習和訓練,寓教於樂。如一年級小朋友在學習歌曲《太陽》時,我就以猜謎的形式導入:“一位老公公,有朝一日不見它,不是颳風就下雨”。這樣的形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也增添了學習的興趣。又如在教授一年級小朋友“音的高低”這一知識點時,我從小動物的叫聲如手,讓學生分別模仿小貓和小牛的叫聲,再播放小貓和牛的聲音片段,讓學生能夠結合生活感受音的高低。同時,奧爾夫強調音樂遊戲的設計是建立在音樂目的的基礎上的,而不是純粹的玩樂。教師一定要清楚設計該遊戲訓練的是學生哪一方面的技能,培養的是學生哪一方面的情感。追求趣味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孩子的情緒,注重教學設計環節的科學性。奧爾夫教學法不僅僅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一種教育理念。他打破了傳統音樂教學中以學習結果為主的教學模式,強調音樂學習的過程性、靈活性、即興性和原創性。奧爾夫教學的本質,即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國小教育論文9

體育課是實踐類課程,學生通過情景變化來表現出感情變化;學生通過參與遊戲情節表現出成功的喜悦和失敗的苦惱;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顯示他們的個性特徵。不論這種角色是國小低年級遊戲“老鷹捉小雞”中的老鷹、母雞、小雞,還是中年級“老狼、老狼幾點了”中的老狼、小羊。這種角色變化就是未來生活的演習,更是在體育課堂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最佳時機,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一、挖掘教材,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國小體育學科教材中藴含着豐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例如基本體操、隊列練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動作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堅韌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自我表現和羣體合作的意識等;遊戲活動更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廣闊天地,它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加深對同伴的情感,增強交往與合作。例如教學“各種方式的起跑”時,根據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我以《老鷹和小雞》的故事導入課堂,讓學生認真聽故事,瞭解故事中發生的問題,使學生親身加入到故事情景中,參與《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扮演好老鷹、小雞、母雞的角色。通過遊戲,強調學生嚴格遵守遊戲規則,同心協力,力爭第一,培養學生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精神。再如參與“我是木頭人”遊戲讓學生目視前方、一動不動,堅持1分鐘訓練等有效手段,培養學生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雅俗的學習態度,從而改變或改善學生的體育態度,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使學生喜歡上體育課,愛上體育課。

二、營造寬鬆的課堂教學環境,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悉心培養學生對教師的敬愛與信任之情。教師首先要增強民主寬鬆的意識,允許學生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行為規範應儘可能地爭取學生的認同後再執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放開膽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因此,開學七年級般我會採用師生商量式制定學期教學活動:如“我們都喜歡體育課,新學期我們對體育課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希望學到更多的體育知識和本領。所以,讓我們共同努力,使體育課變得更加充實、更有趣好不好?”這種信任學生的方式,創設寬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説出心中的話,使課堂真正服務於學生的需求。

2、教師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關注學生的發展

實踐證明:師生關係、課堂教學氣氛、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熱情,都同老師的評價方式有關。評價是老師的責任,也是老師的權利,説出一句話,遞出一個眼神,做出一個動作,對於我們來説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這之前,也應該想一想這些可能引發的後果是什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全面觀察,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同時注意評價的發展性。

(1)教師語言激勵。教師對學生的激勵,通常是運用激勵性語言進行的,教師的語言是學生興奮和沉悶的調和劑。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正確、恰當。尤其在學生完成某一個動作時,教師應多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評價。比如“動作完成的很規範!”、“你是怎樣做到的,能給我們展示一下嗎?”、“從你掌握動作的情況,我確信你認真聽課了!”“動作做得非常完美!”、“你是一個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你的想法很獨特充滿創意!”等等;如果學生動作不正確或不夠好時,教師不能責備,諷刺學生,而是以表揚的形式表達批評的意見:“動作做得比以前好多了,繼續努力!”、“再努力一下更漂亮了!”、“不信再試試”、“簡單的事情要重複着做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繼續加油!”等,在指出問題的同時,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誨,認真地把動作做好。而等到他把動作一旦學會,他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更加高漲,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2)教師體態激勵。教師對學生的激勵也可以運用體態語言。如在學生學練過程中給予讚許的目光、理解的表情,對學生點點頭、豎起大拇指、拍拍學生的肩膀等給予肯定的暗示,都有利於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所以,體育課堂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激發學生學習體育興趣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師要關心和愛護學生,從引導入手,要儘量給他們創造和提供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增添勇氣、增強信心,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體育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國小教育論文10

摘要:在國小階段,做好美術教學工作,對於教師來説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國小生進行良好的美術教育是值得我們教師深思的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就簡要談談實施國小美術教育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幫助。

關鍵詞:國小美術;教育;心得

美育在培養全方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發顯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學生樹立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徵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動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於樂的愉悦性,它這一特性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美術學科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如今的美術課不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美術課堂就好像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其他學科的教師羨慕地對筆者説:“你們美術課最好上了,不用從頭講到尾,學生興趣自然有,上課輕鬆又愉快。”筆者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讓每一節美術課輕鬆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美術教師的造詣可不一般了。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功夫來思考、推敲。

課程改革給美術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以學習美術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質的內涵,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美術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而這與筆者對美術課美術教師的期望正好吻合。

筆者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筆者又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為此,通過平時教學工作以及課外的學習探索、實踐與反思,筆者認為想上好美術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術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如在《節日的裝飾》這一課裏,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手工裝飾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筆者試着準備了一些《快樂的節日》等一些有節日氣憤的歌曲,這些歌曲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教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這得靠教師長期的積累。

二、美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這裏筆者想談談自己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孩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教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説,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筆者認為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地整齊往往會抹殺孩子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例如:可以採用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如手工製作課不妨帶領學生去放飛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製作的彩練、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的環境;結合繪畫課,可自辦一個課堂小畫展,組織學生參觀發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生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三、美術作業的評價

有時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畫時,往往搖頭説:“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兒童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孩子喜歡色彩,有的孩子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孩子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兒童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兒童畫中閃光的東西。

《美術課程標準》是新的,兒童是新的,在教學中肯定會有更多的新問題、新現象、新思路值得我們去思考,這確實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筆者認為:在評價作業時,可以採用開放的評價標準。例如:“教師肯定――學生滿足,樹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學習――再肯定、再滿足――渴望學習更新的有難度的東西。”美術教學評價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全面的美術教學評價不僅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心智及創造力的成長情況,及時給予學生啟發和幫助;而且使教師明確學生表現自我時的需要並給予激勵和支持。

以上所述,為筆者的一些心得體會。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的道路中,筆者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會不斷地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國小教育論文11

一、關於國小教育語文教學問題的有益探索

1.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

我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祖先留下的歷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態度及藝術造詣,語文知識的學習,除了要對作者的藝術手法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與學習古人的先進的情感認知能力,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國小階段的語文學習,學生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還很欠缺,學生的性格特點還沒有完全的定型,這時候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採用的情感認知培養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總體來説,可以根據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情感擴展,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予以説明。國小課本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反應愛國精神的課文,在此類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課本內容予以適當的擴展、引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切愛國情懷,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起強烈的民族意識及愛國精神,這對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是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的。雖然國小階段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的打基礎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對學生的文學修養進行適當的培養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相關語言知識的學習中,積極創造意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加強學習過程中字、詞、句的延伸意義的理解與掌握,為後續的複雜的語言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加強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內容,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培養目標的改革創新等,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任何存在於社會大環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會的前進步伐,就需要不斷的革新與進步,國小語文教學也一樣。正因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中存在種種的弊端,加強國小語文教學體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從教學內容上説,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很多事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需要在語文教材中的實例的選擇時,應該選用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接近的事例,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對於基礎的字、詞、義、音的掌握,很多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反覆抄寫,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學效率,對於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強國小語文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變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習予以正確的引導,採用各種高效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基礎知識的識、記,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最後,國小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除了要讓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情感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培養能容,這對學生後續的學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在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積極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環境中,自主的學習、探索所學知識,最終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其它學科的學習當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得到鍛鍊。另外,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也應該積極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於所學的新知識,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領悟,這對於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結語

國小階段是各方面基礎知識掌握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各方面認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本文就對國小語文教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簡單分析,並針對其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國小語文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教學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認知能力的正確引導,對於國小教育的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小教育論文12

一、賞識教育在國小班級管理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所謂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同理而言,在班級管理中同樣如此。國小生是一個特殊的團體,與幼兒思想不同,他對世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並且有自己的思想與見解。然而,他又不同於高年級的學生,思想還沒有成熟。因此,結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其可行性主要表現在:國小生的判斷能力有限,賞識教育能夠助其強化適當行為而糾正不良行為。國小生的心理還處於初步形成階段,其認知能力的有限使其判斷能力也處於一個模糊的時期。在某些適當的行為產生時,他並不能理解此行為是否得當,是否可以在以後相類似的環境中予以行為。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及時地予以鼓勵,使該行為能夠得以強化,相反,在錯誤行為產生時,教師要及時疏導,並予以糾正。

二、賞識教育在國小班級管理的應用分析

1.教師與學生多溝通,對學生的細節多多觀察,並善於發現問題所在

應用網絡中的一句話:你發現或不發現,問題就在那裏,不偏不倚。因此,學生的優勢或劣勢都會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顯現出來,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坐在辦公室的話,那我們就失去了教育學生、管理學生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放下身段,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對學生的細節多多觀察,對其中適當的予以鼓勵,不良的予以制止。

2.教師應該與家長在賞識教育上形成合力

國小生具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賞識,同時也希望得到源於家長的賞識。因此,在這一點上,教師與家長應該達成共識,在學校與家庭兩個不同的環境中國小生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具有差異性的。在學校,國小生更多的是與同齡人之間的溝通,教師更多的是發現其團結集體、友愛同學等優良行為,而在家中,與其相處的更多的是一些長輩,這時可能表現出來的優良行為就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等等。雖然賞識教育並不意味着表揚,但是它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個體,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勢,它是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方式。

國小教育論文13

一、農村幼兒教育傾向“國小化”

筆者就某縣農村幼兒教育狀況進行了調查:農村國小的幼兒班可稱“學前班”,學前班的教育“國小化”傾向嚴重,基本屬於國小預科班的教學,一日活動與國小生的學習如出一轍,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課程設置“國小化”。開設了語文(識字、拼音),算術(20以內的加減法)、畫畫等課“,讀”、“寫”“、算”成為幼兒一日讀書的“三步曲”。課時安排“國小化”。農村學前班一般附設在國小,為了統一步調,每日進校早自習,每節課安排40分鐘,按照國小生的鈴聲上下課,真可謂“緊張有序”。作業佈置“國小化”。學前班老師的辦公室裏只有幼兒的拼音抄寫本、生字抄寫本、算術本、圖畫本……幼兒老師也像全日制學校老師一樣,認認真真地批改作業,幼兒得到“紅勾勾”、“紅叉叉”的評價,及格與不及格的褒貶,甚至還有家庭作業。質量評估“國小化”。農村學校多以村校為主,一年級招生生源不足,平均每兩年或三年招收一個班,家長急於把未達年齡的孩子送入一年級學習,學校只好搞入學考試,由此導致學前班也要考語文、計算。教學方法“國小化”。老師採取在教室集中授課、在黑板上板書的“注入式”方法教學。老師講孩子聽、老師帶讀孩子跟讀、老師做孩子看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於學前班的這種教育對幼兒要求過高,導致家長每天晚上要陪着孩子寫拼音、練生字、做計算題,看到孩子寫得不好或記不住時,家長會不耐煩地予以批評訓斥,甚至動手打罵孩子。

筆者親眼看到一學前班幼兒在家計算一道加法題,因不會算,去問其爸爸,該爸爸用成人的要求進行了輔導,幼兒還是不懂,其爸爸就説:“你真是個蠢豬,上課肯定不認真,再做不出就不準睡覺”。結果逼得那個小朋友尿濕了褲子。這樣的“教育”,這樣的“要求”,對幼兒簡直是一種摧殘。這種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過早地進入了正規性學習,使他們過早地品嚐了失敗,嚴重地破壞了孩子的“生物鐘”,如果這種情感不斷強化,將會影響到兒童一生的人格發展。從幼兒的學習特點來看“,國小化”傾向使幼兒產生學習困難,使他們懼學、厭學。對此,筆者也走訪了一些國小教師,他們反映學前班“國小化”教育出現了種種弊端:一是農村幼兒教師大部分為臨時聘用老師,專業素質不強,未接受過幼教培訓,不懂得如何抓住幼兒心理特點,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二是活動常規差,幼兒時時出入教室,看、坐、畫的姿勢不規範,影響其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三是學前班學習了一年級的部分拼音、算術知識,幼兒對一年級所學知識不感興趣,但又似懂非懂,很難啟發興趣,導致幼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不佳。由此可見,農村學前班的“超前”教育和“超分”現象極其嚴重地損害了幼兒生活的豐富多彩性,本來應該由幼兒自己支配的時間都被家長和教師的各種安排搶佔了,這使得幼兒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羣體性”變成了“孤獨性”,由“自發”變成了“被動”,一遇到不順的事,最後可能出現兩種可怕的排解方式:一是發泄到別人身上,傷害別人、打人、罵人、搶別人東西;二是發泄到自己身上,自暴自棄。這樣的教育約束了幼兒全面健康的發展,奏響農村幼教的課改樂章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二、領會《綱要》精神,正確定位農村幼兒教育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主張以兒童的“內在自然”或“天性”為中心組織教育。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所以我們應該堅持貫徹執行《綱要》精神,抓住幼兒的身心特徵,捕捉其天性,努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農村學校幼兒園應加強硬件和軟件建設,堅決摒棄書本教學,應以遊戲和活動為主。同時,教師應在領會《綱要》精神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選擇適合農村地區、適合該地區幼兒發展的適宜材料。快樂的童年生活是形成幼兒未來健全人格的基本條件,也是保護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慾的根本前提。筆者通過調查研究,建議農村幼兒教育走“四改革,四創造”道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促進農村幼教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軌道。

(一)四改革

1、改革教育內容,豐富幼兒生活。筆者發現農村學前班管理不善,辦學效益不高,學校領導則認為學前班可有可無,學前班的工作沒有規劃,沒有統籌安排,從而影響了幼兒的健康發展。應根據《綱要》精神,立足農村實際,發揮農村優勢,科學合理地安排各種各樣的主題探究活動,如家禽(雞、鴨、鵝),家畜(豬、牛、狗),食品(瓜果、蔬菜),植物花草,手工編織(竹籃、喇叭),祕密探寶,米制品的由來等,讓附屬在學校的幼兒園成為孩子主動積極活動的樂園。

2、改革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一改過去以上課為主,逐步轉化到以遊戲為主,經常性地開展各類户外活動:如野外尋寶遊戲、野外體育遊戲等;二改以往單一的集體教學為主,轉化到以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如在主題活動“泥土”中,老師設法為幼兒創造玩泥的條件(田裏、土裏、山上),並且和孩子一起探究泥土的玩法,最後還可以讓幼兒相互欣賞各自玩泥的作品,讓幼兒在玩玩、想想、做做的過程中獲得愉悦的情感體驗,獲得成功需要的滿足,真正貫徹在“做中學”、“玩中學”的教學理念,切實提高幼兒班的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改革教師隊伍的建設,注重人文關懷。現在很多村國小幼兒教師都是沒有任何幼教專業知識的國中畢業生,這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學校應聘用學歷合格,能勝任幼教工作的人員擔任幼兒教師,並給其一定的生活待遇,有機會還可以替表現突出的教師轉合同工或晉升工資。據瞭解,現在農村國小幼兒教師每月只有600元左右,教師積極性很難提高。要想提高教師素質,學校應為在職幼兒教師提供多種學習的機會,轉變其舊的兒童觀,規範其教學行為。如可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安排老師去縣、市、省級的優秀幼兒園學習環境佈置,參加觀摩教學;請經驗豐富的幼兒教師“送教下鄉”並介紹教學經驗,為農村幼兒教師提供一個交流、學習、提高的機會。同時,社會、政府、學校應在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進修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扶持。

4、改革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促進幼兒和諧發展。評價一般是指出優劣,與成績相關。目前農村幼兒班存在的質量評估“國小化”是很不妥的,作為老師應明白:幼兒園的教育評價不是一味的比較,不是為幼兒打分,更不是評定優劣,而是在教育中捕捉幼兒的狀態及其變化,探討指導方法是否恰當,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手段,從而促進每一個幼兒和諧健康發展。

(二)四創造

由於目前的農村國小資金不足,設備簡陋,孩子時多時少,平時開展的遊戲也很有限,所以幼兒出現了“放任自流”和“放羊式”的現象。其實農村鄉土資源豐富,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農村廣闊的自然條件,在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下,組織幼兒開展各具特色的遊戲活動。

1、引領幼兒與大自然、大社會接觸,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説:“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不採取這種手段,即使最細心的教育也是枯燥無味,片面而不能引人入勝的。”所以教師不應把幼兒關在教室學拼音,做計算題,應該組織幼兒到學校以外的大自然、大社會求得活教材。如進行主題活動“桃花”時,可以帶幼兒去小樹林觀察,讓他們親眼目睹“桃花是什麼顏色的”,“桃花有幾片花瓣”,“花瓣象什麼”……通過引導孩子用眼、用耳、用手、用心等多種感觀去感受大自然,使其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又如認識春、夏、秋、冬四季時,大自然中有很多有趣的場景,會吸引幼兒的眼球。幼兒可以看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阿姨在河旁洗衣;有人在捕魚,有人在賣菜,有人在修房子;小蜜蜂在採蜜,鴨子在嬉戲……這些真實的生活點滴促進了幼兒對大自然探索的濃厚興趣。再如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可讓幼兒捕捉小動物(如蜻蜒、小魚)或讓幼兒從家裏帶小鴨、小雞、蠶寶寶來校飼養,還可以帶各種植物種子來校種植,成立豐富的自然角。老師可以為幼兒分工,有的打掃衞生,有的餵養小動物,年紀小的可以觀察年紀大的哥哥姐姐如何做,準備日後接替他們。老師們應儘可能地給予幼兒動手操作、直接觀察和實踐的機會,讓他們獲得親身經歷和體驗。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認真觀察,通過對看到的情景進行饒有趣味的討論,從而增長幼兒的見識和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2、利用多種途徑,創造幼兒遊戲的材料老師應敏鋭地觀察自然物,瞭解幼兒在家玩的玩具,並結合自己平時學習積累的素材,擠出時間做一些新穎、生動的教玩具,引起幼兒興趣,從而激發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比如鼓勵幼兒平時收集沙石、竹子、貝殼、松果、泡沫、冰棍、盒子、蓋子等廢舊物品;又如用竹子可以做成男孩最愛玩的水槍,拿兩片樹葉可以做成吹得很響的笛子,用稻草做成小喇叭……這些製造雖然很樸素,卻深受幼兒喜愛。再如,老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手工製作活動:有些家長是縫紉師傅,可以請她縫布娃娃、動物頭飾等;有些家長是木工,可以請其用木頭做一些精緻的小房子,刻上“木頭浮雕”;有些家長是織竹匠,可以請他編織一些小巧的竹製品送給幼兒,同時還可請他們來校給幼兒講解示範。這樣既可以提高幼兒的興趣,又發展了幼兒的審美觀,同時還促進了家園同步教育。

3、珍惜自然環境,為幼兒創設遊戲的場所農村國小的操場一般都小,上學的孩子和幼兒畢竟在年齡上有差異,幼兒容易被大孩子碰傷,所以筆者認為老師應帶幼兒去教室以外的場地———山腳下、樹林中、菜地裏、田野上、沙地裏等自然環境中開展活動。如在山腳下拿紅磚石塊修“房子”;在樹林中玩“抓鬼子”遊戲;在空菜地上種“菜苗”、“澆水”;在田野裏“播秧”、“扯草”;在沙地裏修“長城”……幼兒在這些地方能進一步拓寬豐富的想象空間,玩得也很盡興,他們在這種環境中更有成就感,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4、合理安排活動,為幼兒創造更多的遊戲時間筆者前面提到的課時安排“國小化”是不適合幼兒的,當然這與家長的高要求有關,與某些家長缺乏科學技術知識、盲目追求自己的孩子得高分有關。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幼兒教師一定要正視,在那片小天地裏,老師應該具有一定權威,可以召開家長會和知識講座,向家長宣傳幼兒教育的基本常識,讓其瞭解幼兒教育,讓其明白遊戲對孩子快樂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幼兒教育不能“國小化”,幼兒不能被關在“籠子裏”,不應過早承受符號學習的負擔。在活動安排上,一定要將遊戲作為各種教育活動的手段。如國小生早自習時間,老師可利用操場上無人時帶幼兒做一些户外遊戲:丟手絹,找朋友,好寶寶等;在教學上,要動靜交替,把教學內容貫穿到遊戲中。如“跳”的練習,可以讓幼兒站在凳子上從高處跳下來,做“飛行員”的遊戲;在日常生活空隙,各類活動過渡的環節,可以組織幼兒練一些簡單的兒歌,唱幾首曲子,還可以玩一些手指遊戲、方言遊戲、與同伴的合作遊戲等;雨天的活動也要求井井有條,讓幼兒輕鬆愉快地度過每一日的遊戲生活。切記不要將遊戲作為上課後的休息或其他活動的調節。

結語

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培養幼兒創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能對問題進行思考;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能進行探索,進行創造性活動;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能觀察周圍世界的各種現象,擴大眼界;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能説,有問題要准許他們問;解放兒童空間,使他們能走向大自然、大社會採擷豐富的學問;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學習自己渴望學習的東西。這就説明要給予幼兒極大的自由,而不能讓“填鴨式”教學停留在農村學前班和幼兒園,老師和家長要積極領會《綱要》精神,走一走“四改革、四創造”道路。幼兒是教師的心靈,理想的再現,兒女是家長的依託,夢想的延續,童年的培育直接影響到幼兒成人後的素質,不要把幼兒裝在象牙塔裏,也不要讓他們放任自流,應該讓幼兒迴歸大自然,多呼吸一些新鮮空氣,讓他們能健康愉快地成長,千萬不可拔苗誤長。

國小教育論文14

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關於國小語文情感教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國小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現行國小語文教材所選入的作品是文質兼美的素材,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美感, 這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要依託於語文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中心,將情感教育滲透於國小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激起學生豐富的情感,以提升學生的情感品質,培養學生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筆者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 對國小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淺談如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國小生年齡小、處於認知的形象階段,而對於文中所表現的情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這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學家廢寢忘食、刻苦鑽研的求學精神,革命戰士不屈不撓、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過文字來表述,教師如果不重視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述,並不能激起學生特定的情感,這樣自然也會影響到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文本, 積極收集相關的資料,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將這些難以用語言表述的情感用音樂來渲染、用畫面來烘托,這樣更能帶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飽含激情,展開主動學習。

如在學習《錢塘江大潮》這一課時,由於大多學生並沒有親自前往觀察過,並沒有直觀而深刻的認識,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圖文聲像功能,來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資料,將大潮的壯麗呈現於學生眼前,帶給學生感官上的衝擊與震撼,從而激起學生特定的情感。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帶着特定的情感來展開文本的學習,更利於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品析,引導體味情感

正所謂披文以入情,我們不僅要在導入階段激發學生的情感, 還要讓學生的情感延續,滲透於整個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文章字詞句段的賞析,來深入地體味情感,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文章的主題句、關鍵句與重點語句,讓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透過文字來達到深層次的理解, 以帶領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動而簡練的詞來形容桂林山與水的特點, 水之靜、清、綠,山之奇、秀、險,雖是幾個字,但是卻能生動而形象地展現其壯麗與優美, 這樣更能讓學生深入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 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而引導學生在深入的品析中來走進作者所描繪的優美景色, 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語文論文《關於國小語文情感教育》。

三、感情朗讀,引領體會情感

閲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閲讀的重要目標,這也是讓學生體會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説有感情的朗讀既是信息的輸出,又是一種信息的輸入,學生可以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來體會文章的情感,從而轉化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的閲讀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要變講讀為學生的自主閲讀,讓學生在閲讀中將讀、思、議、想結合起來,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講解,以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引領學生體會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們要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走進那如詩如畫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壯麗與秀美,從而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由膚淺的文字層面上升為深層的情感體會。這樣能讓學生深切體會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對大自然的喜愛,同時能促進學生深入地掌握語言,這樣更加利於學生寫作水平、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四、延伸閲讀,加深體驗情感

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這是一個長期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而這遠遠不是有限的課堂教學與教材所能夠達成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在立足課堂教學,在搞好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開闢更為寬廣的閲讀空間,帶領學生衝破教材、教參的牢籠,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與橫向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增長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而且更能讓學生在比較與對比、想象與聯想中來加深情感體驗,這樣更加利於學生情感的激發與培養。

如學完一篇文章後,可以引導學生來閲讀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題材的文章,讓學生來深刻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與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課外閲讀的主體依舊是學生,但並不是與教師無關,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 要為學生提供一些適合的書籍,並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來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以體現閲讀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這既是學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教師要做好檢查與督促作用,以讓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外閲讀。

總之,情感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將情感教育滲透於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這樣更能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與能力,深入把握教材,靈活駕馭課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起學生豐富的情感,這樣才能達到語文學科在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提升學生思想品質方面的功效。

國小教育論文15

【內容摘要】在新時期,一些地區國小教育階段中美術教學輔助優勢體現不足,美術美育影響力欠缺,從教者對於美術形式的應用能力顯得薄弱。作者認為,應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實踐性探究,運用練習法、任務驅動法和模擬訓練法改進教學,提高從教者的應用能力與教學效果,為進一步的高校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課程改革

在以往的教學中,高校國小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學方法通常按採用講授法、演示法和討論法來完成教學。筆者通過對大慶地區國小教師的聽課結果進行總結,認為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缺乏應用性和參考性,學生對於如何把美術形式應用在具體的課程講解中存在諸多困難,應加強這方面的探討和研究,故此筆者嘗試採用練習法來改進教學。

一、運用練習法改進教學

在講授完畢簡筆畫課程後,教師根據課堂所學內容,讓學生在講台上模擬課堂教學進行簡筆畫教學練習。運用一邊寫板書,一邊繪圖、一邊講解授課內容的方法,簡稱為“書繪結合法”。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了“花”的簡筆畫繪製方法,在安排5分鐘的手繪練習後,讓學生們採用練習法來練習模擬課堂應用,並根據所學“花”的簡筆畫的繪製來講解國小語文三年級《荷花》這篇課文。然後,根據學生們練習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教師進行評價並提出改進建議。在練習中,可選三位學生在講台上模擬講解過程。筆者的觀察總結為:學生A與學生B繪畫形象性與美感較好,學生C繪畫形象性和美感稍弱,學生A能夠很好地運用“書繪結合法”來講解,但講解時繪圖用時稍長,講解節奏有待調整。學生B在講解時,採用先繪圖後講解的方法,因此繪圖用時較長,沒有照顧到台下學生,也是不可取的;學生C在講解時能夠較好利用了“書繪結合法”,對書、繪、講的節奏掌控很好,只要再提高繪製質量和美感就可以了。對學生整體練習情況進行講評後,筆者為每一位學生提出改進方案,最後針對學生們的共性問題,筆者重新進行示範演示講解過程提供參考。

二、運用任務驅動法改進教學

學生興趣各有不同,應根據所學內容因人而異進行任務安排。任務驅動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按照自我的興趣方向去自主選擇練習課題。同時,對多個學科進行交叉練習的反饋情況,能對學生們相互學習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例如,課程學習了簡筆畫動物的畫法,設定任務為以動物為形象的課堂教學模擬。課堂訓練後,筆者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備講,選3位學生上講台模擬:學生A運用蝸牛的畫法來講解國小數學問題,運用“書繪結合法”邊繪製邊講解蝸牛從井底向上爬3米下滑1米的問題。學生A的繪製能力較強、美感較好,但節奏把握較差,原因是對於這種問題的講解,完全採用繪製方法不太妥當,用時較長,而選擇結合教具的方法來講解更為恰當。學生B講解課文《小松鼠找花生》,繪製形象感和美感都較好,課堂節奏把握也恰當,由於很好掌握了“書繪結合法”,課程講解得生動有趣,但在圖和文字的排版上略有衝突。學生C嘗試運用繪製動物形象講解英語字母,造型選擇也較為恰當,美感和節奏感都較好,講解直觀很生動,但對於動物形象的選擇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在學生講解完畢後,根據學生在模擬過程中的不同問題,筆者分別提出改進意見,並對關鍵步驟重新進行講解示範演示。

三、運用模擬訓練改進教學

(一)模擬方法探究

模擬訓練內容分為模擬“書繪結合法”、模擬教具製作、模擬教具應用、模擬多媒體演示製作這四個方面。“書繪結合法”是根據授課內容來安排的,這種方法主要研究根據課程應選用何種繪圖方式、繪圖的速度與繪圖的步驟、如何“邊寫邊繪”、繪圖的安排和板書的關係、哪些課程內容適合此種方法等。模擬教具的製作,主要研究怎樣根據授課內容來準備和製作教具,包括如何利用簡易材料製作主體、如何增強教具的美感、如何把握教具的實用性、如何增加教具的可操作性等。模擬教具的應用,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具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具體研究教具應用的適時性、教具的展示和操作規範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具進行互動演示等。多媒體演示製作,具體研究為如何確定設計風格、如何增強制作的美感、如何增強操作性等。例如,國小教材科學課《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通過示範製作不同溶液溶解鹽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溶解鹽的過程,最後結合真實的實驗來了解一杯水溶解鹽的過程。在演示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定位學科風格,如何合理地選擇和使用圖片。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不但增強了授課的趣味性,還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授課效率。通過模擬練習後,把學生分組,用任務驅動法分配給學生不同的任務,根據所給題目課下練習製作多媒體課件,在下節課進行展示反饋。最後,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評價分析並提出改進建議。

(二)改進訓練內容

模擬教學內容即為訓練內容,即“書繪結合法”模擬訓練、教具製作模擬訓練、教具應用模擬訓練、多媒體演示模擬訓練四大內容。訓練方式從易到難,從訓練單一內容訓練直到多種模擬內容的綜合應用訓練。利用“書繪結合法”改進訓練,目的是使學生在繪圖與板書書寫交叉應用的協調性方面得到加強。從繪製手段、不同繪製方法達到的不同繪製效果、繪製步驟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行訓練,根據教學的不同需要來進行具體的選擇。對於板書的書寫佈局安排、繪圖與板書文字的組織方法、文字書寫與繪圖的操作節奏與合理性安排進行鍼對性訓練。利用模擬教具的製作方法改進訓練,使學生能夠獨立製作操作性和説明性強的教具,讓教具既具實用性又具趣味性。從製作教具的材料選擇、加工方法、安裝和固定方法、藝術效果的渲染、趣味性的表現方法等方面逐一進行指導訓練,並加入了聲、光、影、風等特殊效果。同時,對市場上已有的教具進行解析學習,讓學生們提出改進設想。此外,可以安排學生對不同學科的應用需要和授課者需要,分析開發製作新型教具。利用多媒體演示製作法改進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多媒體的應用能力和教學能力。教師應利用PPT進行課件製作的風格設定方法、增強設計美感的方法、圖片佈局安排的合理性、圖片與視頻資料的整合利用方法、講解與演示教學的操作規範進行分別訓練。安排學生對於操作性展示視頻課下自己錄製短片並剪輯後回到課堂播放。在課程結束前每節課給出固定時間進行模擬訓練的綜合應用,即綜合利用以上方法進行模擬課堂教學練習。

(三)改進訓練評價

對於訓練評價,增加了模擬訓練得分佔總分60%的評分模式。分別從繪製應用能力、教具製作質量、教具應用能力、多媒體課件製作應用能力等四方面來考察。對繪製能力應用能力進行評價,從繪製手段選擇是否合理、繪製方法是否規範準確、繪製步驟的科學性、“書繪結合”操作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對教具製作質量進行評價,從教具材料選擇是否合理、加工方法選擇是否恰當、安裝和固定方法是否科學、教具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教具的製作美感表現、教具的趣味性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對教具的應用能力進行評價,主要對於教具的應用時機選擇的恰當性、教具展示的合理性、教具操作能力與講解結合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價。對多媒體課件製作應用能力進行評價,主要對PPT課件的風格定位、圖片的佈局安排的合理性、講解與示範教學操作規範性進行評價。

四、實踐評價

此次教學實踐更加貼合時代發展需求,對從事國小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學中的美術實踐應用更具指導性。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在模擬課堂教學練習中有了實質性的收穫與提高。

首先,學生在板書和繪圖的綜合能力應用方面得到了提升。之前學生對於繪圖手段的選擇有時還不夠恰當,但是經過改進教學和訓練方法後,學生對於“書繪結合”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真正做到了板書與繪圖較為恰當的結合。並對不同學科特點能夠採用不同的“書繪結合”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第二,學生們在模擬教具的製作中,端正了學習態度,提高了學習興趣。對於教具製作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製作中激起了學生們對趣味性的表現欲,對教具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加深了理解和認識。在模擬利用教具的互動演示教學中,學生對受教者的操作效率也提出了新的想法。

第三,在模擬教具應用和訓練方法中,學生更切實地體會到了受教者的需要。瞭解怎麼樣利用教具啟發學生興趣,怎樣操作教具才更具直觀性和説明性。在模擬教學中對板書的書寫與教具操作,有了更加合理的結合,使教學效率得到了提升。第四,在利用多媒體制作改進教學和訓練方面,學生的從教能力明顯得到了提升。對於不同學科的PPT課件的設計風格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對於圖片的篩選與板式的合理佈局有了正確的表現方法。同時,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採用互動演示的方法和結合教具演示操作法使課堂效果更加豐富。

五、結語

通過此次改革實踐,學生的課堂練習質量和美術形式的教學應用能力均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可以較好地掌握美術教學輔助功能,但在實際教學和訓練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與困難。例如,在某些基礎技能的掌握上,有些練習需要時間的積累,如繪製方法的練習、繪製手段的選擇和應用練習、不同學科的教具的製作練習等。因此,在某些同學作業的完成上,還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筆者還需要在訓練方法上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國小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模式探究馬雲鵬; 解書; 趙冬臣; 李業平高等教育研究20xx-04-30

2、“實踐取向”國小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陳威東北師範大學20xx-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