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的故事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66W

歷史的故事1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説:“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乾脆之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怎樣?”劉琨欣然贊同。於就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最後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歷史的故事

歷史的故事2

《劉邦進咸陽》

秦軍在鉅鹿打了敗仗,可章邯還有二十多萬人馬駐在棘原。他上了一份奏章,向朝廷討救兵。二世和趙高不但不發救兵,反而要查辦章邯。章邯怕趙高害他,只好率領部下向項羽投降了。

章邯投降的消息到了咸陽,秦王朝內部也發生了混亂。

那時候,秦朝的權完全操在趙高手裏。趙高害死了李斯以後,知道大臣中有人不服他。有一次他牽着一隻鹿到朝堂上,當着大臣們對二世説:“我得到了一匹名貴的馬,特來獻給陛下。”

二世雖然是個糊塗蟲,是鹿是馬還分得清。他笑着説:

“丞相別開玩笑,這明明是頭鹿,怎麼説是馬呢?”

趙高繃着臉説:“怎麼不是馬?請大家説説吧。”

二世就問大臣們。不少人懂得趙高的用意,就附和着説:

“是匹好馬呀!”

也有的害怕趙高,不吭聲:只有少數大臣説是鹿。

沒過幾天,那幾個説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找個藉口辦了罪。

打那以後,宮內宮外大小官員都害怕趙高,再沒有人在二世面前説趙高的不是了。

公元前206年,劉邦的人馬攻破了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東南),離咸陽不遠了。二世嚇得直打哆嗦,連忙派人叫趙高發兵去抵抗。趙高知道不能再混下去,就派心腹把二世逼死。

趙高殺了二世,召集大臣們對他們説:“現在六國都已恢復了,秦國不能夠再掛個皇帝的空名,應該像以前那樣稱王。我看二世的侄兒子嬰可以立為秦王。”這些大臣不敢得罪趙高,只好同意。

子嬰知道趙高殺害二世,想自己做王,只是怕大臣們和諸侯反對,才假意立他為王。他和他兩個兒子商量好,到即位那天,子嬰推説有病不去,趁趙高親自去催子嬰的時候,就把趙高殺了。

子嬰殺了趙高,派了五萬兵馬守住嶢關(今陝西商縣西北)。劉邦用張良的計策,派兵在嶢關左右的山頭插上無數的旗子,作為疑兵;另派將軍周勃帶領全部人馬繞過嶢關正面,從東南側面打進去,殺死守將,消滅了這支秦軍。

劉邦的軍隊進了嶢關,到了灞上(今陝西西安市東)。秦王子嬰帶着秦朝的大臣來投降了。子嬰脖子上套着帶子(表示請罪),手裏拿着秦皇的玉璽、兵符和節杖,哈着腰等在路旁。

劉邦手下的將軍主張把子嬰殺了,但是劉邦説:“楚懷王派我攻咸陽,就因為相信我能待人寬厚;再説,人家已經投降,再殺他不好。”説完,他收了玉璽,把子嬰交給將士看管起來。

這樣,秦始皇建立起來的強大的王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滅亡了。

劉邦的軍隊進了咸陽,將士們紛紛爭着去找皇宮的倉庫,各人都揀值錢的金銀財寶拿,鬧得亂哄哄的。只有蕭何不希罕這些東西,他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關户口、地圖等文書檔案都收了起來,保管好。

劉邦在將士陪同下,來到了豪華的阿房宮。他看見宮殿這麼富麗,幔帳、擺設兒好看得叫人睜不開眼睛。還有許許多多的美麗的宮女。他在宮裏呆了一會,心裏迷迷糊糊的簡直不想離開了。

這時候,他的部將樊噲(音kuài)闖了進來,説:“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當個富翁呀?這些奢侈華麗的東西,使秦朝亡了,您還要這些幹麼?還是趕快回到軍營裏去吧!”

劉邦不聽他的話,説:“讓我歇歇吧。”

恰巧張良也進來了,聽到樊噲的話,對劉邦説:“俗話説: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樊噲的話説得很對呀,希望您聽從他的勸告。”

劉邦是一向很信任張良的,聽了他的話,馬上醒悟過來,吩咐將士封了倉庫,帶着將士仍舊回到灞上。

接着,劉邦召集了咸陽附近各縣的父老,對他們説:“你們被秦朝的殘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諸位父老約定三條法令: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的.辦罪;第三,偷盜的辦罪。除了這三條,其他秦國的法律、禁令,一律廢除。

父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不必驚慌。”

劉邦還叫各縣父老和原來秦國的官吏到咸陽附近的各縣去宣佈這三條法令。

百姓聽到了劉邦的約法三章,高興得了不得。大夥兒爭先恐後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糧食來慰勞劉邦的將士,劉邦好言好語地勸他們把這些東西拿回去,他説:“糧倉裏有的是糧食,不要再讓你們費心了。”

打那時候起,劉邦的軍隊在關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們都巴不得劉邦能留在關中做王。

歷史的故事3

齊桓公做了霸主,名聲越來越大,中原諸侯都佩服他,向他進貢。可是南方的楚成王,不但不服他,還真跟他對立起來,要爭個高低。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跟中原諸侯來往。中原諸侯把楚國當作蠻族,好像看待西戎和北狄一樣。楚國雖説是“南蠻子”,可也是個第四等諸侯,就是所謂“子爵”。這個小國,可比中原諸侯更有向外伸展的餘地。楚國人一面跟中原列國爭奪地盤,一面向南邊伸張勢力。他們開墾荒地,收服臨近的小部族,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到了公元前704年(鄭莊公打敗周桓王的第4年),楚國不但不顧意接受這子爵諸侯的封號,就是給它一個公爵諸侯的封號也不希罕。楚國的國君乾脆自稱為王,跟周朝的天王對立起來了。到了楚成王的時候,改進政治,發展生產,楚國已經很強了。楚成王聽説齊桓公打退了山戎和北狄,又幫助了邢國和衞國,做了諸侯的領袖,就打算跟齊桓公比個上下高低。因為鄭國夾在南北之間,要進攻中原,首先得佔領鄭國,楚成王就發兵去打鄭國(公元前657年),鄭文公捷[子突的.兒子]派使臣向齊國求救。

管仲對齊桓公説:“與其去救鄭國,不如直接去打楚國。可是要打楚國就得會合列國諸侯。”齊桓公説:“會合諸侯是件大事,不免聲張出去。這不是叫楚國事前作準備嗎?”管仲説:“蔡國得罪過主公,您早就想去征伐。蔡國臨近楚國,咱們只説去征伐蔡國,冷不防地打到楚國去,準能打個勝仗。”

原來齊桓公第三個太太蔡姬就是蔡侯的妹妹。有一天,兩口子坐着小船在蓮花池裏玩兒。蔡姬去採蓮花,那隻小船側歪得挺厲害,齊桓公嚷起來。蔡姬一見他怕水,成心跟他開開玩笑,用水撩他。他慌里慌張地叫她別撩。蔡姬樂個沒完,索性站在船上,兩條腿分開,左右來回晃悠。就為了這件事,齊桓公氣得什麼似的,馬上把蔡姬休回孃家。蔡侯也掛了火兒,罵齊桓公不通人情,一賭氣把他妹妹改嫁給楚國,做了楚成王的夫人。齊桓公早想借着這個因由去征伐蔡國。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21年,齊桓公30年,魯僖公4年,衞文公4年,楚成王16年)齊桓公帶着齊、宋、魯、陳、衞、鄭、曹、許八國兵馬去攻打蔡國。蔡國的軍隊哪裏抵擋得住,蔡侯連夜跑到楚國,故意對楚成王説:“聽説他們還要打到您這兒來。”楚成王立刻派人去打聽。

八國的兵馬偷偷地向楚國進發。他們滿想冷不防地打進去,沒想到邊界上早已有個楚國的大夫,叫屈完的,等待多時了。齊桓公對管仲説:“楚國怎麼會知道咱們來了吶?”管仲説:“一定有人走漏消息,叫他們有了準備。不過楚國既然派使臣來,咱們也許能夠跟他們説理。”齊桓公就叫管仲去會見屈完。兩個人見了面,對作揖,行了禮。屈完可先説了話了:“我們的大王聽説貴國發兵來,派我來問一聲。貴國在北海,敝國在南海,井水不犯河水,為什麼你們的兵馬跑到這兒來了?”管仲回答説:“貴國和敝國都是周天王封的。當初齊國受封的時候有個使命。有誰不服從天王,就由齊國去責備。你們楚國本來每年向天王進貢包茅,讓天王祭祀的時侯可以濾酒。這幾年來,你們不進貢包茅,天王就責問我們,我們也只好責問責問你們了。這是一件事。第二吶,從前昭王(公元前1052---1002年)到楚國的時候,楚國叫他坐只破船,就為這個他死在漢水。這事情也得問問楚國。”屈完回答説:“沒進貢包茅是我們的不是。至於昭王死在水裏的事,您要問的話,那只有去問問漢水吧!”説着扭過頭去就走了。

管仲回來對齊桓公説:“楚人挺硬,光向他們説理還不夠,一定得用兵馬逼上去。”中原的兵馬就開到漢水附近的地方。楚成王早已派了餈[同鬥]子文為大將,把兵馬紮在漢水那邊,單等着八國的兵馬渡漢水的時候,迎頭幹他們一下子。餈子文一瞧中原的兵馬不過河,就對楚成王説:“管仲挺懂兵法,輕易不冒險。他統領着八國大軍還不過來,一定有什麼用意。咱們倒不如派個人過去探聽探聽,他們有多大的兵力,到底幹什麼來的,然後再決定或是打仗或是講和。大王您看怎麼着?”楚成王説:“派誰去吶?”餈子文説:“屈大夫己經見過管仲了,還是請他再辛苦一趟!”屈完説:“上回見面,管仲問我為什麼不進貢包茅,我已經認了錯。要是大王打算跟他們訂盟約的話,我願意再走一趟;要是打仗的話,那還是請別人去好!”楚成王説:“還是你去好。和好不和好,由你隨機應變,瞧着辦吧。”

這回屈完見了齊桓公和管仲,受到了挺有禮貌的招待,心裏就有幾分打算講和的意思。他説:“我們沒進貢包茅是不對的。可是拿武力來壓人,我們也忍不下去。要是你們退兵三十里,咱們有商量。”齊桓公説:“大夫能這麼幫助楚國服從天王,我還有什麼可説的吶?”

歷史的故事4

在南北朝時期,南梁簡文帝就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歷史的故事5

你知道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嗎?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將士為了國度不惜就義自己的生命嗎?你知道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回答。

我最敬仰的仍是十九世紀中葉,誕生在英國一個富饒家庭的名叫南丁格爾的婦女。“她苦讀醫書,當上了護士長,後來為了前線不再有傷員大批逝世亡;她通過父母的輔助,率領醫療護理隊上了火線。成果,有很多傷員都被她們從生死邊沿拉了回來,同時傷員們都稱她們為‘白衣天使’。後來南丁格爾病倒了,當她醒來,又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中……”南丁格爾始終保持贊助別人,把愛忘我地灑向世間,因而被稱為“白衣天使”,我以為世界上的愛有良多種,然而,尚的就是無私的愛。把愛給你的親人、友人,那是人情世故;能把愛給天下所有須要被關愛的人,那就是巨大。然而,南丁格爾就做到了這樣!

“十九世紀初時,有兩名戰俘,他們從戰俘營裏逃了出來,並做了一隻便利適用的.木筏,只是依然被士兵發明了。後來,天子拿破崙十分欽佩他們的勇氣,便放了他們。”當然,我看了同樣無比欽佩他們兩個戰俘的勇氣;我認為:他們依靠自己的勇氣博得了人們的尊敬,只要你不損失勇氣,你永遠都是生活中的強人……

歷史的故事6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後,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後回頭對張良説:“小夥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對張良説:“給我穿上。”於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説:“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誨)!五天後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麼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於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後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於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後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讚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歷史的故事7

西周時,有個名叫尹吉甫的官員,娶了一個美麗而又賢惠的妻子,生活得十分幸福。不久,妻子生了個兒子,取名伯奇,一家三口,更是其樂融融。

一晃過了十幾年,尹吉甫的妻子得了重病,離開了人世。尹吉甫和伯奇都十分傷心。這時,伯奇已長成一個英俊青年,父子倆相依為命,度過了一段苦澀的.日子。

不久以後,尹吉甫又娶了一個年紀很輕的妻子。她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女人,認為有前妻的兒子伯奇存在,她的丈夫會時時想起前妻,她得到的愛就不完整。因此她非常討厭伯奇,一心想把伯奇趕出家門,但看到尹吉甫和伯奇父子情深,一時也想不出什麼辦法。

一天,她不幸被毒蜂蟄了一口,又痛又癢,不由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她悄悄捉了兩隻毒蜂藏起,然後對尹吉甫説:“伯奇簡直不像做兒子的樣子!”

尹吉甫聽了,吃驚地問:“伯奇難道做錯了什麼事嗎?”

“伯奇手腳不規矩,你不在的時候,他看到我比他沒大幾歲,老是動手動腳地調戲我。”後妻無中生有地説。

尹吉甫不相信,疑惑地説:“伯奇為人一向正派仁慈,怎麼會調戲你呢?”

後妻冷冷一笑,説:“伯奇正派?他是當着你的面裝出來的!他見我長得年輕凜亮,一直不把我當母親看待。你如不信,你可先離開家門,然後悄悄回來,就可在門縫中看到你那正派兒子的不正派行為了!”

尹吉甫同意了,便找了個藉口,對伯奇説他有事離家,説完便走了。

過了一會兒,伯奇正在自己房中讀書,忽然聽到後母叫他,便來到後母房中問有什麼事。後母説:

“有兩隻毒蜂飛到我的衣領裏,蟄得我很痛,快幫我捉!”

伯奇上前一看,後母衣領裏果然有兩隻毒蜂,就一隻手扶住後母的肩膀,一隻手伸進後母的衣領裏去捉毒蜂。這時,尹吉甫剛好悄悄回到家門口,從門縫中看到了伯奇伸手到後母衣領裏的那一幕。

尹吉甫十分氣憤,以為伯奇真的行為不軌,調戲後母,便不問情由,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伯奇趕出了家門。

後來,“伯奇掇蜂”這一典故,用來形容耍弄陰謀,離間骨肉之情。

典出《太平御覽》卷五一一。

歷史的故事8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着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乾舌燥,感覺喉嚨裏好像着了火,許多人的嘴脣都乾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裏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乾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裏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麼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裏,想個什麼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乾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裏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裏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裏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乾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

歷史的故事9

丹陽公主本來和駙馬薛萬徹倆人相敬如賓,感情十分融洽,但也曾因唐太宗的一句玩笑話,造成他們夫妻倆很長一段時間不和。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唐太宗見皇妹丹陽公主平日裏和附馬形影不離,就對身邊的人説:“薛射馬村氣。”“村氣”即是説薛萬徹沒才氣、只知和老婆廝守,成不了什麼大器,猶如一個村夫。

這本來是句玩笑話,誰知丹陽公主聽了卻於十分生氣,認為自己嫁的.丈夫沒本事,被皇兄瞧不起,從此與薛萬徹分居,數月不相往來。

唐太宗知道後,撫掌大笑。沒想到自己一句話,惹得皇妹如此動肝火。但看他倆總這樣下去也不是回事。解鈴還須繫鈴人,只得想辦法來讓這對恩愛夫妻和好如初。

一天,他設酒宴招待羣臣,薛附馬也在座,酒宴到一半時,太宗對羣臣説:“大家今天這麼高興,不妨當場與聯比比武藝。”説着站起來邀請了薛萬徹與他比武。還相約如果哪方得勝,可得到對方身上值錢的東西。

經過一番激烈的拼殺,太宗終於“敗”下陣來,“無奈”將身上的一柄寶劍送給了薛萬徹。眾大臣對此羨慕不已,稱讚薛萬徹武藝高強,有勇力。

消息傳到丹陽公主耳裏,公主心裏十分高興,趕緊駕車剪去迎接,見到附馬,親自下來施禮邀請薛萬徹上車回府,從此,公主和附馬不僅和好如初,而且更如如膠似漆了。

歷史的故事10

中醫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醫中藥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歷史,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經過歷代醫家繼承前人知識,闡發其理論,使原有基礎得到充實和發揮,再結合各自的文化修養和醫學經驗,不斷補充、創新,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鍼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總括來説,中醫學的發展是以典籍註釋為主導;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礎為依據,將內容不斷註釋而逐步完善起來的。

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中醫名字的演變,一起來看看。

中醫名字的演變

1、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着,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2、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説,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3、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症被治癒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癒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4、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説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藥老者的竿杆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後,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後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儼麗,甘餚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後,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誌。

在西醫傳入中國之後,中醫亦被稱為“皇漢醫學”,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

歷史的故事11

中國歷史上最奢侈的人,應該是慈禧老太后了吧。

慈禧每次吃飯,要上整整100盤的菜。100盤菜擺開是什麼陣勢?一般人估計要配備一個“飯用”望遠鏡。老太后有次坐火車去奉天,火車上光爐灶就排了50個,每個爐灶上配一個大廚,每個大廚每次就做兩樣菜。因為有時候一個菜都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做成。老太后喜歡鴨子,大廚燉一隻鴨子就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做成。每個爐灶還要配一個小廚,這小廚是專管生火的。所以太后一説自己餓了,50個小廚拿着芭蕉扇就開始扇風點火。當然,每個爐灶還要配雜廚若干。比如太后要吃豆芽,就需要專人,一根兒一根兒地摘豆芽——把豆芽根兒上的須全部摘掉,同時,還不能弄斷豆芽的本身……

甲午戰爭前六年,北洋海軍一直想添置新式戰艦,可政府就是不批准,理由是“時艱款絀”。那當然了,老太后一天的生活費用就是4萬兩銀子,款不“絀”才怪呢!

1894年11月7日,是老太后的60歲生日。老太太為自己的生日準備的首飾合黃金1萬兩,合白銀38萬兩;置辦衣服花去黃金23萬兩;從頤和園回紫禁城所經道路的景點設置與裝飾,花去白銀240萬兩……太后這個生日,約花了白銀1000萬兩,相當於整個北洋艦隊的'經費。除此之外,為了給太后修退休後休息的頤和園,花去白銀3000萬兩。當時,英國和德國最先進的戰艦價格約為25萬兩白銀。也就是説,老太太半個月花掉一隻巡洋艦。老太后裝修頤和園的錢,可以組建三支北洋艦隊!

其實只就太后洗澡所用的毛巾來講,已可見其奢侈性的一斑了。老人家每洗一次澡要用40條毛巾!當然了,這些毛巾不是一般的毛巾,是拿到博覽會上每條都可以當工藝品展覽的。40條毛巾再工藝,對老太后來講也不能叫奢侈,而是——中國特色的皇后文明!

老太后一生文明,生時文明——整個帝國都是她奢侈的資源;死後也文明——恨不得天下財寶都鑽她墓裏。老太后的隨葬品,李蓮英有記錄:

棺內鋪的金絲織寶珠錦褥厚7寸,下面鑲珍珠12604粒,紅光寶石85塊,白玉203塊,錦褥之上鋪5分重的珍珠2400粒。

蓋在慈禧屍體上的是一條織金的陀尼經被。被長280釐米,寬274釐米,捻金織成。被上綴有820粒珍珠,在經被之上又蓋有一層綴有6000粒珍珠的網球被。

慈禧頭戴的鳳冠由珍珠寶石鑲嵌而成,冠上一顆重4兩大如雞蛋的珍珠,當時價值白銀約1000~2000萬兩。

慈禧手執玉蓮花一枝,頭前方有蚌佛18尊,頭頂一翡翠荷葉,重22兩,當時價值285萬兩白銀。頭兩側有金、翠玉佛10尊,手邊各置玉雕馬8匹,玉羅漢18尊。其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紅寶石佛108尊,估價600萬兩;翠桃10個。翡翠白菜兩顆,綠葉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隻滿綠的蟈蟈,綠色的菜葉旁有兩隻黃色的馬蜂,價值1000萬兩白銀。

當寶物殮葬完畢,發現棺內尚有孔隙,又倒進4升珍珠,紅藍寶石、祖母綠寶石2200塊。僅這些填空的珍珠寶石,就值223萬兩白銀……

據估計,慈禧的隨葬品值白銀億兩不算過分。

相形之下,與老太后差不多同時代的維多利亞,雖然地位與老太后相類似,但就寒酸了一些——她只能拿着80萬英鎊的年薪做女王,以後逐步增加到400多萬英鎊。這年薪雖然高了些,但是畢竟有個限度,有限度就意味着有希望!而慈禧呢,個人的開銷沒有任何限度,無限度,就意味着絕望。

其實,大家用金錢來算計老太后的奢侈還是有些拙了,她的奢侈,是以整個大清的滅亡作為代價的。所以説,大清才是她的隨葬品。而李鴻章這樣的能臣,甚至包括光緒本人,都是她的人殉,這才是一個人的奢侈——登峯造極,史無前例!

歷史的故事12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當時楚國國力強盛,弱小的鄭國實在是沒有能力抵抗。楚國的軍隊開到了鄭國的城麇,鄭國的將領皇頡奉命戍守此地。他見楚軍遠道而來,人困馬疲,便率領軍隊出城偷襲,準備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楚軍將領穿封戌英勇善戰,自己竟然不是他的對手。穿封戌帶領楚軍頑強抵抗。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

穿封戌滿心歡喜:“回去領個頭等功是不成問題了。”不料,在回國後,楚康王要對將士們論功行賞時,公子圍卻硬説穿封戍是他俘虜到的。兩個人為此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有人提議他們二人到大宰伯州犁那裏去評理。公子圍倒覺得無所謂,反正已經賴上了,而穿封戍心裏早已窩着悶氣,很想事情早點有個結果。於是他就主動跟公子圍説:“要不,我們就請太宰伯州犁來評斷一下。”公子圍説:“那也好。反正這個俘虜是我抓住的。”

二人口中所説的伯州犁,原來是晉國大夫伯宗之子,後奔楚,被任命為太宰,專門掌管皇家的內外事務。公子圍與穿封戍爭功一事,他已有所聞。現在,雙方來讓他判斷是非曲折,他感到這是一個討好楚王室的頂好機會,於是就耍了一個小小的`陰謀。

他先聽了雙方的陳述後,對他們説:“這件事很好辦,只要問一下俘虜就清楚了。”於是,命人將俘虜皇頡拉出來,當庭進行審問。審問前,伯州犁當着皇頡的面,對公子圍和穿封戌説:“二位都是有身份的人,可以説這場爭論是君子之爭。”然後,伯州犁走到皇頡跟前,先向皇頡介紹了公子圍。在介紹時,伯州犁有意把手舉得高高的,説:“這位是公子圍,我國國君最寵愛的弟弟,我同他已相處了很久了。”然後,又把手放得很低很低,向皇頡介紹穿封戍時説:“這個人名叫穿封戍,是城外的縣官。”説着説着,又故意把手壓得再低一些。

等伯州犁介紹完後,便問皇頡:“你看究竟是誰俘虜了你呀?”皇頡明明知道是穿封戍那個可惡的傢伙俘虜了自己,本想一説了之。但再想想剛才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暗示和在用語稱呼人時尊卑之別,當然心領神會,心想:“我若説真話,日後弄不好就要被長期生活在朝廷的公子圍整死;若説假話,不僅可以贏來公子圍的開心,更可以使太宰伯州犁對我產生好感,這樣,也許我很快就會被釋放回國。”

於是,皇頡對伯州犁説:“我是讓公子圍打敗的。”一錘定音,這可樂壞了公子圍,氣壞了穿封戍。只見穿封戍拿起鐵戈就向公子圍擲去,可惜沒打着。然後,他又狠狠地瞪了伯州犁一眼,罵了聲“卑鄙!”就憤憤不平地走了。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歷史的故事13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説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羣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説:“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歷史的故事14

今天曆史故事頻道為大家帶來的是歷史故事:張良進履,一起來看看吧。

據傳説,有一天,張良在圯上(即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説:“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小心幫老人穿鞋。

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説:“孺子可教也,5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説:“讀此書則為王者師。後10年天下會大亂。

13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説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

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10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13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蘇軾在《留侯論》中曾對張良的涵養評論道“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簡析】

一個人是否值得指導培養,老人用了拾鞋、進履、相約一系列細節進行考核,最終方肯授書指教。張良由怒而忍,由忍而拾鞋進履,由多次相約遲到到守時相約,得以受書獲教,最終成為棟樑之材。這個故事似乎帶有傳奇色彩。但它説明,敬老、守時、誠信等是作為人才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歷史的故事15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説:“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説:“不可以這麼説!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説:“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説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説:“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着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説:“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説:“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説他們是“管鮑之交”。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