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優)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8.66K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

劉宗敏是誰?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將之一,為李自成南征北戰打江山,李自成屢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勵和收拾殘局。甚至後來為了能夠激發農民軍士氣,當場將自己的兩個妻子斬殺。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優)

其實説起劉宗敏,相比於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人們往往更關注於他睡了吳三桂寵妾陳圓圓,並最終導致吳三桂徹底降清一事。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並不認識劉宗敏,只以為是李自成強佔了陳圓圓,最後逼得吳三桂大開山海關的。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本文只為大家介紹歷史上真實的劉宗敏,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劉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農民。明朝末年,官場黑暗,土地兼併嚴重,地主豪強剝削農民,政府還屢次強佔租税,許多人因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劉宗敏的父親便是因為官府強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税,所以最後上吊自盡了。劉父一死,就只剩下劉宗敏與母親相依為命。

劉母一介無知婦人,又拖了一個小孩子,無以為生,最後就只能帶着劉宗敏乞討為生。那個年代,吃不起飯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卻少之又少。

劉母帶着劉宗敏乞討,肚子填不飽,衣服也穿不暖。母親是偉大的,每每乞討到了食物,第一個先給劉宗敏。冷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衣服拿給劉宗敏。

所以最後劉母在飢寒交迫中死去,從此之後劉宗敏就曾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劉宗敏後來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過。

十四歲的時候,劉宗敏來到山東,跟隨一個鐵匠開始學習打鐵。那個時候的師徒關係和現在可不一樣,尤其以學藝的學徒日子最難過。

劉宗敏就這樣熬啊熬啊,最後學徒出師,有了一門手藝,日子也就好過多了。李自成隊伍行軍在此的時候,劉宗敏毅然參軍。

其實依照他的手藝,就算世道艱難,還是能吃的飽飯的。他之所以拋棄平淡的生活,選擇將自己的性命放在血與硝煙的戰場上,只是因為對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着這股恨意,劉宗敏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李自成的心腹大將。在大順軍許多都選擇投降官府之之時,他堅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幾十個人的時候,幫助他捲土重來。

作為一名起義將領,他立場堅定,是首領可以信賴的大將。但同時他也有着許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樣的缺點,那就是貪財好色。

劉宗敏攻破北京之後,聽説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在府上。陳圓圓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絕天下。劉宗敏早知其大名,於是上門擄走了陳圓圓,並佔為己有。

吳三桂本來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聽了這個消息,立馬掉頭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並與清軍一道滅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圓圓曲》寫道“痛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而劉宗敏呢?兵敗被殺,據説還是受的凌遲之刑。貪圖一時享樂,最後誤了大事,劉宗敏可對不起李自成。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2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説,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説,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原文:

範式字巨卿,少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3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齊州章丘人(今山東章丘明水鎮)。她仰慕陶淵明,佩服他蔑視權貴、迴歸田園的精神,渴望尋找一份心靈的淨土,於是,取其文《歸去來兮辭》,為書房題名為“歸來堂”,又取文中的“審容膝之易安”之句,自號易安居士。清照的這個自號裏,寄託了她的傲視情懷,即使身居陋室也覺得心安。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嗎?

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學識淵博,是當時著名學者。他出自韓琦門下,曾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名列“蘇門後四學士”之首。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知書識禮。可以説,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裏,她是在温暖幸福中,度過了十分快樂的童年。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詩書禮樂的薰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來客人,多是文人政客、達官貴人,獨特的政治氛圍,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所以,她小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鑑賞能力。

獨特的環境氛圍,文學藝術的濡養,很自然地薰出一顆詩心來。清照用一顆敏感詩化的心,細細地感受着周圍的一切,尋覓着內心的美好和純真。她寫景抒情,品評他人,頭頭是道。她的才氣也隨着她的詩文,流傳開來。她十餘歲時就作了《如夢令》,轟動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

少女的情懷總是詩。她在詩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連於花間溪畔,沉醉忘了歸路。同時,少年也是情竇初開之時,對異性有了敏感與好奇。她在詩中編織着自己的愛之夢。

18歲那一年,李清照嫁給了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兩人都出身於官宦之家,可謂門當户對。他們都喜詩詞,愛文學,日日在一起調琴吟詩,猜書鬥茶,樂不可支,更為重要的是兩人有共同的志趣愛好——金石研究。特殊的家庭門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們的結合該是多麼的幸福!

李清照和趙明誠就是一對恩愛的鴛鴦,靈魂合一,愛心相印。這在那個不能自由戀愛的封建時代,有這樣美滿的愛情,是多麼的難得!

新婚時,清照就是那個含羞帶嬌、温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裏。她的詞《減字木蘭花》記錄了當時喜悦自矜的心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新婚是清照愛情幸福的起點。此後,她常和趙明誠在婚姻的小溪裏如魚戲水,恩愛相歡。曲徑迴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內,卧榻之上,兩人吟詩接續,調琴作畫,研究金石,留下了多麼難忘的生活畫面!然而,明誠在外做官,清照閒居在家,兩人聚少離多。

一次次,離歌聲聲,似乎有意在考驗我們的女詞人,為她提供創作的靈感。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説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從這些凝聚了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對趙明誠的眷戀是多麼的深濃?無論是相守還是分離,她都是他心中永遠的王后,他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王子。

如果清照和明誠就這樣一直相守到老,該多好。可是,天妒紅顏,命運偏偏弄人。從個人角度看,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無疑是幸福的,但他們的婚姻又受到政治和時局的影響。

李趙兩家在政治的舞台上時浮時沉,而李清照也因趙明誠的失官和復官,與他時聚時散。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圍攻汴京,掠走了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等數千人,北宋滅亡。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被破壞,歸來堂十餘屋的書冊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攜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車隨人羣逃難,從此開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難生活。她和明誠的婚姻,也在戰亂中經歷着考驗。

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就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裏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平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脱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之和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1128年,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她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一改易安詞婉約愁苦的風格,慷慨激昂,諷刺當時朝廷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不思進取,表現了她堅強豁達、叛逆勇敢的愛國情懷。這首詞也似乎暗含有對丈夫趙明誠的不滿和警示。

這哪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柔軟女子的心聲呢?倒像一個視死如歸的勇士在引吭高歌!字字有力,鏗鏘悦耳,錘擊着失節的趙明誠的心。他聽着清照吟詠這首詩,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第二年(1129年)趙明誠被詔回京復職,但不幸病倒,不治而亡,年僅49歲。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如一葉孤舟,居無定所,各地漂泊,身心疲憊。在無數個晨昏交替中,她用回憶和思念慢慢療傷,書寫着心靈深處的戀歌,訴説着無盡的淒涼和愁苦。

如果聰明的清照能守着這份感情,痴痴地念想,一直到終老,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第二次失敗的`婚姻。

對於她的改嫁,眾説紛紜,褒貶不一,但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所迫。據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資料記載,李清照孤獨無依之中,紹興二年夏(1132年),曾再嫁張汝舟,秋八月離。原來張汝舟娶她,並不是真正的愛慕她,而是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想把它們據為己有。其實,在李清照南渡的過程中,許多文物已經丟失,當婚後張汝舟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原形畢露,拳腳相加。

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像李清照這樣堅強聰明的女人,眼裏豈能揉進沙子?豈肯受那窩囊罪?李清照到處蒐集張汝舟的材料,發現他還有營私舞弊、騙取官職的罪行。於是便一張狀紙,告到了朝堂,揭發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罪名成立,被除名編管廣西柳州。

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三年徒刑,儘管如此,她還是高昂着頭,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大堂,選擇了離婚。李清照雖被獲准離婚,但也身陷囹圄。可能是她的才名廣播,影響太大了,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才關押九日就獲釋了。此段婚姻前後不滿百日。

這次婚姻的失敗,徹底泯滅了李清照的愛情之火。從此,她在漂泊無依、孤苦寂寞中,繼續着她的詩詞創作,繼續着趙明誠未盡的事業——《金石錄》的編纂工作。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開禧元年(1205年)刻書。

當她看到《金石錄》裝刻成書時,她飽經滄桑的臉上該露出會心的微笑了吧。那是對情深意篤的丈夫的深情愛戀,也是他們愛的見證。但在一個又一個漫漫難捱的日子裏,她在思夫、失家、離國的痛苦中,忍受了怎樣的煎熬?品嚐到了多少刻骨的愁苦啊?

品嚐了曠世的孤獨後,李清照吟出了奠定她婉約詞風格的代表作《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幸福的童年,也有浪漫的愛情;既有相思的甜蜜,也有婚姻的痛苦;既有喪夫失家的孤獨,也有愛國的情感。她在甜美和坎坷中,嚐遍了人生的況味,演繹了一生的嫵媚和風情。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4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丘,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

⑴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據時而動,得失均衡。范蠡關於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⑵“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準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係搞清楚了,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⑶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其三是從時而追。處於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⑷銷售理論,貴出賤取。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⑸三八價格,農末俱利。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

⑹積着理論。“積着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週轉,保證貨物質量。

⑺薄利多銷。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5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 。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6

東牀快婿,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其實不用小編多作解釋,大家應該也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但是這個詞語,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關,因他而生想來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晉名門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之職。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藝術上。王羲之書法出眾,有“書聖之稱”,其所寫《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據傳當初晉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再拿去讓工人雕刻。工人將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書法墨跡一直浸到木板裏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見了底。王羲之筆力雄勁,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東牀快婿中的“婿”,那麼“東牀”和“快”又指什麼呢?這還要從一個小故事説起。

東晉重臣郗鑑有個女兒,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齡。郗鑑自然要考慮給自己的女兒,擇一位上好佳婿。

郗鑑與王導同朝為官,感情不錯,又聽人説琅琊王氏的子弟,個個生得丰神俊郎,才華橫溢。與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與王導結親。

郗鑑將自己的想法給王導説了,王導聽了也十分乾脆。他直接對郗鑑説:“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裏來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個,不管是誰,我都是同意的。”

別看王導説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當回事兒,但正是這種隨便人選的態度,可見其子弟都是出眾之輩,不丟人。

郗鑑聽了王導的話,沒多久就讓管家帶上禮物上門,先來打聽打聽消息。

而這邊王府子弟聽説郗太尉派人來覓婿,個個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管家看來看去,覺得王府的確子弟出眾,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説一眼驚豔,當即想讓人定下來的那也沒有。於是管家就説,沒有別的人了嗎?

王府管家一看,人數還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帶着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就看見靠東牆的牀上躺着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來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賞玩了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早忘了還有相親這麼回事兒了。回府之後,又因為天氣太熱,就隨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見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牀上,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心中十分驚訝,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後,郗鑑詢問結果。管家説:“王家年輕公子二十多人,聽説您覓婿後,都爭相恐後。但唯有東牀上有一位公子,對此事無動於衷,袒腹躺着若無其事。”

郗鑑聽了後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該是這樣的人,走,快帶我去看看。”

郗鑑來到王府,見王羲之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他十分滿意,當場就下了聘禮,擇王羲之為婿。

這“東牀”指的是王羲之躺的牀,而“快”則説郗鑑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7

一夜白頭

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然而,昭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扁鵲出生在公元前407年,這裏説是扁鵲的弟子,傳説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中認出了伍子胥,決定幫助他。

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説“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説“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猶豫不決,翻來覆去,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髮白了,不用化粧,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

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

七星龍淵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歎,伍子胥説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説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千金報恩

伍子胥在逃離楚國途中,有一次他飢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裏有飯,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出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姑娘覺得人格受辱,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後來伍子胥報了大仇之後,又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

端午起源

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如划龍舟與食粽子。

也因為其忠心為國,卻慘遭賜死且沉屍水底,後人將他尊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論衡》也説:“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8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多才多藝,但其為人放蕩不羈,被人們稱為“天才狂士”。

馮夢龍有一個好友叫葉仲韶,也是當時的一個才子。一天,他們兩人一起逛街,在經過一個測字攤時,有很多人圍在那裏。馮夢龍靈機一動,便出了個字謎讓葉仲韶猜。謎面是:“上無半片之瓦,下無立錐之地,腰間掛個葫蘆,口吐陰陽怪氣。”

葉仲韶沉思片刻,笑着對馮夢龍説:“學士大人不愧是制謎高手,那邊圍着許多人,我猜你的`謎底應該就是那占卜的‘卜’字。”

“哈哈哈,不愧為吳江第一才子,果然才思敏捷。”馮夢龍説完,兩人都會心地笑了。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9

漢武帝下詔書説:“大概有異乎尋常的事業,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馬飛速奔馳而卻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揹着世俗譏議的包袱,卻能建立功名。難於駕馭的馬,放縱不羈的人才,只不過在於人們如何駕馭、如何使用他們罷了。命令州郡長官考察並向上推薦當地官民中具有超等傑出的才能、可以作為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原文:

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時拜入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們兩個是死對頭的樣子,那麼作為同門師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闡教門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隻飛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飛熊精的姜子牙所殺害,他與之同歸於盡了,身上沾染了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時候鴻鈞老祖告訴他説可封神之人身上有着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這二人中究竟哪一個有着飛熊之象,在躊躇不知時元始天尊最終的決定是將二人一起收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見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氣就將封神的大任交給了他,但是同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着不忿之氣,就從中阻撓。但是申公豹的這種陰謀最終沒有實現,他被南極仙翁抓住了之後交給元始天尊還是想了辦法脱了身。

申公豹脱了身之後選擇拜入金鰲島碧遊宮通天教主截教門下,這就是截教,截教和闡教是死對頭。闡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靈氣的天地寵兒,天生就有着仙風道骨,如文殊、觀音菩薩、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與之不同,他的教義就是教人逆勢修行、在天機中自強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穩定的。他的申公豹進入截教之後沒有為門內弟子做好榜樣,反而總是教唆門內弟子下山助紂為虐,申公豹作惡多端在最後他的肉身用來填了北海之眼。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1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説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説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説:“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説,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説:“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説:“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説。”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裏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裏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説:“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説,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説:“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説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説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脱生髮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裏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税,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着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臉,拖着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説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9.怒髮衝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説:“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裏,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2

【高漸離故事】

荊軻刺秦王,失敗身死。沒有一個人能懂荊軻,也沒有一個人敢為荊軻復仇。就連當初任用荊軻的太子丹,最後也被自己的父親處死獻於秦。

歷只有一人,記得荊軻,懂得荊軻,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顧性命為荊軻復仇,那就是高漸離。

高漸離這個名字到了今日,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為熱門手遊《王者榮耀》有這樣一個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漸離是個彈着琴的法師,輸出還不錯,卻不知道歷的高漸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説實話,挺遺憾的。

高漸離是戰國時期燕國人,是位琴師同時也是位刺客。不過高漸離這個刺客比較特殊,因為在史記中刺殺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漸離這一例,不為權勢也不為權貴驅使,僅僅是為了給好友荊軻復仇而行刺。

高漸離敢於捨棄性命復仇,就可以得知與荊軻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們今天的話來説,頗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荊軻剛到燕地之時,結交了善於擊築(古代絃樂器,頸細肩園,中空,十三絃)的高漸離。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為知己。

據説荊軻嗜好喝酒,有一天與高漸離連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處,高漸離擊築,而荊軻也站起來高歌和之。兩人相視一笑,快樂無比,一會兒又相對哭泣流淚,旁若無人。

他們一定是知己,知道對方的喜悦,也知道對方的傷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鳴。

秦統一六國的腳步加快,燕已經無法抗衡,最終太子丹找到了荊軻,請求他前往刺殺秦王。荊軻既然是太子賓客,受太子恩惠,沒有不答應的。

當荊軻前往刺秦之時,太子丹並知道此事的賓客都來到易水邊相送。高漸離也來了,他擊築為荊軻送行,荊軻再次高聲以和。也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了,荊軻的歌聲直入人心,悲壯無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顧垂淚,後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伴隨着歌聲相送,荊軻乘車離去,再沒有回過頭。

荊軻刺秦王失敗,荊軻死,而燕國也開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為了保全國家,殺掉太子丹請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詔王翦軍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時間滅掉燕國,俘虜燕王喜。

太子丹的賓客和荊軻的朋友,都被秦王驅逐斬殺。高漸離隱姓埋名,成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當時宴會擊築是常事,高漸離聽到宴會的擊築聲,最終沒有忍住指點。

高漸離一看就是懂音樂的人,於是侍從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漸離前來擊築,一座稱善,前來擊築,一座稱善,賜酒。高漸離知道自己隱瞞不下去了,於是“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座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個十分善擊築的賓客,不知道怎麼傳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漸離來擊築,有人認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荊軻的好友,害怕他為荊軻復仇,於是雖然讓他為自己擊築,卻也命人戳瞎了高漸離的雙眼。

高漸離瞎了眼擊築,仍然滿座皆驚。因為他沒有其他動作,漸漸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時機成熟之時,他在築中灌滿鉛,在秦王賞樂之時,拿起築直擊秦王頭顱。

高漸離最後當然失敗了,而他自己也丟了性命。但是這種不為名利權貴,只為好友復仇的“義”,仍然讓人佩服。

【李泰寵冠諸王】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史載寵冠諸王,大意是説李泰在所有兒子中是唐太宗寵愛的。能讓史官説出這番話,還記錄下來,那麼李泰的受寵應該就是實打實的了。那麼李泰到底有多受寵呢?

在李世民還沒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淵封為衞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繼位之後,年僅9歲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後開始了他寵冠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長,按照規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為李世民捨不得這個兒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並不是白身,不僅身在王位,並且身上扛了很多頭銜,全都是實權在握的官職。

有了官職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卻還讓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説雖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權,卻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東都洛陽“並坊地”以賜兒子大宅,而且合併坊地後李泰的大宅還佔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瀦沼三百畝”,李泰於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後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還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週迴十七裏”的芙蓉園,也被唐太宗賜給了李泰。

據説李世民一天沒有見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會召見李泰。如果因為有事兒不能見面,也會讓專門馴良的一隻叫“將軍”的白鶻送信,一天要往返數次。

李泰生的有點胖,讓唐太宗有些擔心。但是他的`擔心和一般父母的擔心不同,別的父母可能會擔心肥胖影響身材體格。而李世民是擔心自己的兒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為此下令允許李泰乘小轎子上朝。

李泰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受寵,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對待。四歲的時候李欣便被接到宮中教養,被養在長孫皇后身邊。長孫皇后待他猶如親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還曾經多次為了李泰和他重視的大臣對上,其中就包括魏徵和房玄齡等人。據説與魏徵、房玄齡等不合的官員,上報唐太宗,説魏徵和房玄齡經常私下談論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聽了之後,當即大怒,絲毫懷疑也無,直接讓人將為魏徵等宣進宮中。也不聽魏徵等人的説法,搶先就對兩人一陣痛罵。

李泰受寵,寵俸優渥,就連朝中大臣都看不過去了。曾經多次上諫,請求唐太宗不要過度。但是卻唐太宗卻都置之不理,該如何寵李泰就如何寵。

而唐太宗賜給李泰的東西之中,經常會有許多連太子也不能使用的東西,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裏。

李泰因為唐太宗的過度寵愛,生出錯覺。認為只要除掉自己佔了太子之位的兄長,那麼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儲君。所以此後李承乾和李泰兩人對上,以至於演變成兄弟相爭。最後將李承乾逼上謀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實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寵愛的兒子,並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對兩人的寵愛卻有所不同,李承乾因為是帝國未來繼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養。但是李泰卻只是一位王爺,以後不繼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當作普通孩子寵愛。有什麼好東西都想到給他,不怕他學壞。

李世民絕對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寵愛的兒子們會因為帝寵,而鬧翻以至走上絕路。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3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説。“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説。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説:“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

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

“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説:“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4

中國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演繹着一幕幕動人的傳奇故事。讓我敬佩的,不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莽漢荊軻,也不是“草船借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更不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最讓我敬佩的是前無古人,有着非凡的政治手段,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我敬佩她有着非凡的政治遠見。武則天對於歷代的興亡盛衰及政治得失有着獨到的見解。“貞觀之治”對她也頗有影響,所以她在執政期間制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使唐代社會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農業的發展程度代表了這個國家的富強程度,於是,武則天讓當時著名的`農學家們編寫農書《兆人本業記》,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對當時農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她還以農業是否發展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標準,推行輕徭薄税的政策。這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唐代經濟發展迅速,在她統治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百姓安居樂業。

最令我欽佩的還是她的智慧。在乾陵前有一塊無字碑,是按照武則天的遺言立的。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難免會像歷代封建帝王一樣,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點和錯誤,尤其是晚年,武則天在生活上日益奢侈腐化,荒淫無度,又大修宮殿,使得朝廷政治也逐漸腐敗,在鎮壓反對勢力過程中,信用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吏,濫殺了一些無辜的臣民。但功大於過,她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應該算是她的一大政績。可惜地是,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是她搶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賊,對於她的功勞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立一無字碑,要把自己的功過讓後人去評述去記載。這就是大智慧,歷史本無言,自在人心。

武則天的智慧和謀略讓我敬佩,一個在封建古代的弱女子竟然能登上皇帝的位置,施行一系列的政策,使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見武則天的膽識,智慧和謀略是無人能比的。她就是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5

岳飛之死很多人都怪罪到大奸臣秦檜的身上,就算是到現在秦檜還跪在岳飛的面前謝罪,那麼岳飛真的是秦檜害死的嗎?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以岳飛當時的實力僅僅靠秦檜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做不到的,岳飛只不過是殺害岳飛的執行者或者馬前卒而已,而真正殺岳飛的幕後黑手則另有其人。那麼到底誰才是殺害岳飛的幕後黑手呢?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封建最高統治者——宋高宗。

其實岳飛之死和他的政治主張是有很大關係的,岳飛這個人雖然能打仗但是卻不怎麼會做官,岳飛在政治上一直力主“光復中原,迎回二聖”。這樣的口號在旁人聽來或許大快人心,但是在宋高宗聽來卻如鯁在喉。試想一下如果岳飛直搗黃龍打敗了金朝救回了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和宋高宗的哥哥宋欽宗自己將如何自處,是把皇位讓給他們,還是把這兩個前任皇帝給軟禁起來。從情理上看這兩個選項宋高宗都不喜歡,宋高宗最喜歡的'就是他的父親和哥哥一輩子都不要回來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岳飛之死是因為岳飛的主張刺痛了宋高宗的難言之隱,在明面上宋高宗必須高喊《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但是背地裏卻想着只要能抵抗住金兵的進一步南侵就行了。

岳飛沒有弄明白宋高宗的意思,或者岳飛明知宋高宗的意思就是不順着宋高宗去做,因此岳飛對於宋高宗來説就必須死,至於理由隨便給個理由就是了,於是岳飛最終以‘莫須有’的理由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