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數學家歷史故事大全-故事閲讀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8.22K

導語:孩子們都喜歡看歷史故事,那麼關於數學家的歷史故事是否有看過?本文為本站推薦相關文章,歡迎閲讀。

數學家歷史故事大全-故事閲讀

數學家歷史故事大全_故事閲讀

知難而上的柯召

柯召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學領域的成就非凡,而他所取得的輝煌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勤奮和智慧。小朋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柯召,瞭解柯召。

柯召1933年從清華大學畢業,1935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導師是著名的數學家莫德爾。一天,莫德爾交給柯召一個研究課題——《閔可斯基猜想》,讓他用三個月的時間解決,這是一個莫德爾自己研究了三年都未能解決的問題。

柯召沒有畏懼,而是知難而上!他一頭鑽進了書房,明亮的燈光伴隨着他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經過深刻的思考、科學的推論、反覆的運算,柯召終於攻克了這個科學難題。兩個月後,柯召將他撰寫的論文交給了莫德爾,莫德爾看完後説:“祝賀你,柯召,論文寫得非常好!兩年後你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柯召用他的勤奮和智慧又解決了不少難題。比如,柯召又解決了不少難題。比如,柯召解決了不定方程中的著名問題——Erdo’s猜想;還有,柯召解決了100多年數學界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即著名的“正定二次型的類數和不定方程”中的卡特蘭問題,柯召的解被稱為“柯氏定理”;與“柯氏定理”相聯繫的是在國際上受到高度讚譽的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方法“柯氏方法”。

小朋友,你從柯召身上學到了什麼呢?

九章算術

劉徽為了圓周率的計算一直潛心鑽研着。一次,他看到石匠在加工石頭,覺得很有趣就仔細觀察了起來。“哇!原本一塊方石,經石匠師傅鑿去四角,就變成了八角形的石頭。再去八個角,又變成了十六邊形。”一斧一斧地鑿下去,一塊方形石料就被加工成了一根光滑的圓柱。誰會想到,在一般人看來非常普通的事情,卻觸發了劉徽智慧的火花。他想:“石匠加工石料的方法,可不可以用在圓周率的研究上呢?”

於是,劉徽採用這個方法,把圓逐漸分割下去,一試果然有效。他發明了亙古未有的“割圓術”。他沿着割圓術的思路,從圓內接正六邊形算起,邊數依次加倍,相繼算出正12邊形,正24邊形……直到正192邊形的面積,得到圓周率π的近似值為157/50 (3.14);後來,他又算出圓內接正3 072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更精確的圓周率近似值:π≈3927/1 250(3.1416)。劉徽提出的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奠定了此後千餘年來中國圓周率計算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小朋友們,想一想,劉徽是怎麼想到用割圓術的呢?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多觀察,多思考,也許你也能發現什麼!

歐幾里德

歐幾里德生於雅典,接受了希臘古典數學及各種科學文化,30歲就成了有名的學者。應當時埃及國王的邀請,他客居亞歷山大城,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研究。

古希臘的數學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曾經出過一些幾何學着作,但都是討論某一方面的問題,內容不夠系統。歐幾里德彙集了前人的成果,採用前所未有的獨特編寫方式,先提出定義、公理、公設,然後由簡到繁地證明了一系列定理,討論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還討論了整數、分數、比例等等,終於完成了《幾何原本》這部巨着。

《原本》問世後,它的手抄本流傳了1800多年。1482年印刷發行以後,重版了大約一千版次,還被譯為世界各主要語種。13世紀時曾傳入中國,不久就失傳了,1607年我國又重新翻譯了前六卷,1857年又翻譯了後九卷。

歐幾里德是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他反對在做學問時投機取巧和追求名利,反對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風。

那時候,人們建造了高大的金字塔,可是誰也不知道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有人這麼説:“要想測量金字塔有多高,比登天還難!”

這話傳到歐幾里德的耳朵裏。他笑着告訴別人:“這有什麼難的呢?當你的影子跟你的身體一樣長的時候,你去量一下金字塔的影子多長,那長度便等於金字塔的高度!”

歐幾里德的名聲越來越大,以致連亞歷山大國王也想趕時髦,學點幾何學。於是,國王便把歐幾里德請進王宮,講授幾何學。誰知剛學了一點,國王就顯得很不耐煩,覺得太吃力了。國王問歐幾里德:“學習幾何學,有沒有便當一點的途徑。一學就會?”

歐幾里德笑道:“陛下,很抱歉,在學習科學的時候,國王與普通百姓是一樣的。科學上沒有專供國王行走的捷徑。學習幾何,人人都要獨立思考。就像種莊稼一樣,不耕耘,就不會有收穫。”

前來拜歐幾里德為師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是來湊熱鬧的,看到別人學幾何,他也學幾何。一位學生曾這樣問歐幾里德:“老師,學習幾何會使我得到什麼好處?”歐幾里德思索了一下,請僕人拿點錢給這位學生,冷冷地説道:“看來,你拿不到錢,是不肯學習幾何學的!”

不會考試的數學家埃爾米特

他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代數幾何學家,但是他大學入學考試重考了五次,每次失敗的原因都是數學考不好。他大學幾乎沒能畢業,每次考不好都是為了數學那一科。他大學畢業後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為考不好的科目還是——數學。數學是他一生的至愛,但是數學考試是他一生的惡夢。不過這無法改變他的偉大:課本上“共軛矩陣”是他先提出來的,人類一千多年來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來的。自然對數的“超越數性質”,全世界,他是第一個證明出來的人。他的一生證明“一個不會考試的人,仍然能有勝出的人生”,並且更奇妙的是不會考試成為他一生的祝福。

埃爾米特數學並不是真的那麼差勁,只是他認為,當時,他們當地的數學教學氛圍死氣沉沉,而數學課本就象一堆廢紙,所謂的數學成績好的人,都是一些二流頭腦的人,因為他們只懂得生搬硬套!所以他從小就是個問題學生,上課時老愛找老師辯論,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問題。他尤其痛恨考試;因為他一旦考糟了,老師就用木條打他的腳,這也是他痛悔數學考試的原因之一;他在後來的文章中寫道:“達到教育的目的是用頭腦,又不是用腳,打腳有什麼用?打腳可以使人頭腦更聰明嗎?”

在抵制考試的同時,埃爾米特又花了大量時間去看數學大師,如牛頓、高斯的原著,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在那裏才能找到“數學的美,是回到基本點的辯論,那裏才能飲到數學興奮的源頭。”他在年老時,回顧少年時的輕狂,寫道:“傳統的數學教育,要學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學習,訓練學生把數學應用到工程或商業上,因此,不重啟發學生的開創性。但是數學有它本身抽象邏輯的美,例如在解決多次方方程式裏,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美感。數學存在的價值,不只是為了生活上的應用,也不應淪為供工程、商業應用的工具。數學的突破仍需要不斷地去突破現有格局。